❶ 民俗學方法論的主要內容
民俗學方法論的假定是:社會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社會僅僅在它的成員覺察到它存在時才存在,因此必須對社會成員在建構和解釋他們所處的社會時所使用的方法進行詳細考察。在現實生活中,社會成員依據一定的規則和程序來組織社會活動,並使活動具有共同的意義。這套規則和程序就稱為民族志方法,也有人稱它為本土方法或民族方法。由於強調社會成員對社會現實的主觀解釋,民族學方法論常常被視為一種現象學研究。民族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是個人,它運用極為精細的實證方法,著重分析人們行為的微觀方面,力圖發現和描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行為、響應行為和改變行為的規則。在他們看來,這些不成文的、公認的行為規則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
民族學方法論的基本概念有:
①考慮,又稱計算」或「算計」。指人們對外部世界做出解釋的過程,是每一個人依其行為情景所賦予意義的能力。民族方法論者極為注重分析個人的考慮以及這些考慮的提出和被接受的方式,專注於對人們之間的會話的研究。
②指示性,又稱「索引性」。指一切考慮都對應於其特定行為情境:地點、時間、當事人、行為意圖、相互了解等。因此,研究者必須站在行動者的角度來理解其行為的意義和背景。
③省略原則人們在交往中允許不清楚的信息存在,待以後弄清。而不會力圖問清一切情況,使交往無法繼續
④文件方式。人們在交往中往往尋找不明言的潛在的含意以理解相互的行為,決不是孤立地去對待每一件事。
⑤自然語言。人們在交談中往往輪流對話而不使會話中斷的基本結構。
❷ 民俗學總體分為哪幾個部分
民俗學的研究范圍,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在有的國家已經擴展到民間社會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各種民間的生產慣習、社會組織及制度、行為規范、精神事象等。具有以下特點:它們是社會性和集體性的,一般要經過民眾的認同和長期實踐,才能成為風俗;它們大多以類型或模式的形態存在;它們在時間上具有傳承性,空間上具有擴展性。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態的真實反映,舉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的內涵與形式,以及其間思想、行為、儀式、活動的記錄與形成,都是民俗學探討的主題,這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與風俗,不僅是人們生活的提升與滿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
民俗學總體分為以下六部分:
1、民俗學原理:對民俗發生、發展演變及性質、結構、功能等方面的理論探索。
2、民俗史:對民俗事象的歷史進行探究與描述。
3、民俗志:對一定范圍民俗事象進行科學記述、描寫、呈現的研究方法。
4、民俗學史:關於民俗問題的思想史、理論史、研究史。
5、民俗學方法論:關於民俗事象整體整體的觀察研究和和具體的調查整理的技術與方法兩方面的理論。
6、資料學:關於民俗事象資料的獲取、整理、保存和運用等活動的探索與討論
❸ 什麼是民俗方法學
定義:民俗學可以作為人文科學乃至於某些自然科學的手段學,即方法學。民俗學本身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科學,但是它同時可以作為別的科學的研究手段。
例子:例如研究語言學的,可以利用民間大量存在的方言土語以及遺留的古語,利用民間的各種語音藝術作品以及其他有關的民俗資料,以達到自己科學工作的目的。此外,如文化史、文學史、社會學、民族學,甚至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醫葯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也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民俗學的資料和某些結論。在古代史和古代文學史、藝術史等的研究中,應用民俗學做手段,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果,開拓了學術研究的新境地。
總之,民俗方法學的研究對象是常識性知識。
❹ 民俗學與人類學的「田野作業法」到底有何區別
民俗田野作業法
民俗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它和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學科一樣,在研究方法上,都強調實地考察,親自積累研究資料,而且這種資料越多越好。民俗學者應把民俗資料的調查和搜集,作為學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學中,把這種深人實地考察,直接採集民俗資料的方法,叫「田野作業法」或「直接觀察法」。
田野作業法,顧名思義是提倡和鼓勵民俗學工作者走出書齋,深入民間,向社會,具體來說是向所研究的對象——民俗事象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田野作業法的採用,是由民俗學研究的對象、民俗學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民俗學研究是以現在仍在民間傳承的民俗事象為出發點的。文獻中保存的民俗資料,是過去的人們調查、搜集和記載的。它們所反映的是歷史的民俗事象,是第二手的歷史民俗資料。現代人搜集的民俗資料,只要不是研究者本人的調查所得,也是第二手的資料。根據歷史的文獻資料和他人調查的資料也可以進行民俗學的研究。因為任何一個研究者不可能對所有民族、所有地區的民俗事象都作調查。借用他人的科學調查資料,是允許的。但一位優秀的研究者,又不能滿足於這些資料,他還必須對一些民俗事象作專題調查,因為專題調查不僅可以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更重要的是增加研究者對某一民族民俗生活的感性知識。這種感性知識,對分析、綜合別人和自己調查所得的資料是至關重要的。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民俗是一種活著的文化現象,任何文字記敘,甚至現代化的聲像設備也不能盡其完美,何況有些屬於民族心理和許多民族特點的東西,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田野作業法,是民俗學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獲得忠實可靠的資料,又可以修正補充前人調查資料的不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民族學工作者,結合中國民族問題的調查,運用田野作業的方法,在獲得大量的民族學資料的同時,也對諸多民俗事象作了調查,積累了豐富的民俗資料。但由於過去受「左」的思想干擾,民俗學被作為資產階級學科受到批判,所以專門的有關民俗學的調查並沒在許多地區普遍展開。為了適應民俗學學科的發展,並為中國民俗學研究打下厚實的資料基礎,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民俗學工作者,對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俗開展普查。這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同時,也是培養民俗學工作隊伍和理論隊伍的極其重要的措施。在20世紀80年代,為了編纂大型文藝集成,中國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組織全國的民俗學和民間文學工作者,對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諺語進行了全國性的普查,獲得前所未有的大量的民俗和民間文學資料,匯集編纂《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民間歌謠集成》、《民間諺語集成》。這是一項偉大的文化工程,歷時近20年,動員了將近200萬人次參加普查,它的成果是90多卷(每卷120萬字)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目前國家又啟動了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工程,在全國范圍內對民俗文化進行普查,同時要建立中國自己的民間文化遺產名錄,意義非常深遠。民俗學的田野作業是民俗學研究的生命線,應該相信,在民俗普查的基礎上,中國民俗學研究必將產生新的研究成果。
人類學的田野作業法估計差不多
❺ 民俗學總體分為哪幾部分專技
民俗學主要分為六大部分:民俗學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學史、民俗學方法論、資料學。
相關介紹:
民俗學研究涉及的領域,隨著時間的發展也越來越廣泛,今天在有些國家已經擴展到全部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民俗學的內容,包括對民俗事象的理論探索與闡釋、對民俗史和民俗學史的研究與敘述、民俗學的方法論以及對民俗資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的探索。
(5)民俗學研究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民俗學從學術屬性來說是一門兼具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性質的交叉學科。民俗學產生於19世紀初的歐洲。 英國在產業革命之後, 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
它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與過去以農牧業為主的封建社會的形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現象引起不少學者產生一種從科學上給予解釋的訴求。
建國後,1950年3月29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在北京成立,郭沫若任理事長,1955年4月該會創辦《民間文學》雜志。1983年5月21日至24日,全國各地的民俗工作者在北京召開了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大會。
❻ 為什麼說田野作業是民俗學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為什麼說田野作業是民俗學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學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獲得忠實可靠的資料,又可以修正補充前人調查資料的不足。這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同時,也是培養民俗學工作隊伍和理論隊伍的極其重要的措施。
人類學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研究方法,人類學的一些新理論、新方法大多是對田野調查成果的提煉、概括和升華。在田野工作的推動下,民族志文本和話語的表述方式漸趨多樣性和科學性。伴隨著田野工作範式的動態演變,論爭始終與其相隨,同時也給中國的田野。
所以說,田野作業是民俗學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這項說法是比較正確的了。
❼ 中國民俗學中六個民俗事項是指哪些
1、民俗學原理——對民俗事象發生、發展、演變及性質、結構、功能等方面的理論探索,包括對綜合與單項問題的研究。
2、民俗史——對民俗事象的歷史進行探究與描述。包括通史、斷代史、專門史。
3、民俗志——一種對一定范圍(如某一民族、某一地區)民俗事象進行科學記述、描寫、呈現的研究方法。
4、民俗學史——關於民俗問題的思想史、理論史,也包括研究史。
5、民俗學方法論——關於民俗事象整體整體的觀察研究和和具體的調查整理的技術與方法兩方面的理論。
6、資料學——關於民俗事象資料的獲取、整理、保存和運用等活動的探索與討論。
(7)民俗學研究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民俗的由來: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
民俗學的緣起:
民俗學產生於19世紀初的歐洲。 英國在產業革命之後, 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它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與過去以農牧業為主的封建社會的形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現象引起不少學者產生一種從科學上給予解釋的訴求。
民俗學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但是,民俗學(folklore)一詞卻是1846年才由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在此之前,民俗學在德國被稱為人民學 (volkskunde) ,在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被稱為大眾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學(popular literature)。
❽ 民俗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1、口頭民俗學(口傳文學)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諺語、謎語、繞口令、民間歌謠、史詩。
2、風俗民俗學(儀式慶典)
家族制度,社會制度,婚喪祭祀、迷信、游戲、民間舞蹈、民族音樂。
3、宗教民俗學(信仰寄託)
民間宗教、佛教、道教、靈魂轉世、妖怪、占卜、巫術、民俗療法。
4、物質民俗學(常民生活)
民間美術、民間飲食、民俗服飾、民間建築。
(8)民俗學研究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民俗學運動的發端,與蔡元培、魯迅等的提倡密切相關。蔡元培是我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1917年至1922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倡科學與民主,廣聘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劉半農進步學者及其它著名學者使北大面貌煥然一新,後調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仍繼續倡導他的進步主張。
對中國民俗學運動有著重要的啟蒙、指導和推動作用。從20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半個世紀中,婁子匡、鄧師許、楊成志、楊堃、汪玢玲等學者都對我國民俗學運動進行過分期論述:由於寫作作時間過早,鄭師許在1935年只分為兩個時期(他稱為「時代」)。
即「民國七年時北京大學為開辟草萊時代,民國十六七年至二十二年時廣州中山大學的耕耘播種及開花結實時代;楊成志、婁子匡、汪玢玲都分為北大、中大、杭州三個時期;楊堃寫於1948年的《我國民俗學運動史略〉卻分為多達五個時段,即1922-1925年的北大起源時明。
1928-1930年的廣州中大全盛時期、1930-1935年的杭州衰微時期、1936-1937年的復興時期和「近九年來北平的民俗學研究」。
只有中國民俗學運動發展到一個較長的歷史時間內,我們才能站在時代的高處來進行回顧、梳理、求得較為客觀的、符合實際的分期法。
❾ 什麼叫民俗學比較研究法
所謂民俗學的比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學研究中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民俗事象拿來比較,從而找出各類民俗事項之間的縱橫的聯系,探討某一民族民俗產生、發展和演變規律的方法。
❿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當然有許多相近之處。比如,民俗學中廣泛使用比較研究法──兩個民族之間的相類之處,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紀自然神話學派對各種神話、 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地方的事象比較等。 20世紀,「結構主義」的理論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國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 trauss)的《結構人類學》及《親族的結構》等著作,就是用結構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 隨著科學不斷的發展,各種學科的研究方法該趨向多樣化,連民俗學也不例外。
研究對象口頭民俗學(口傳文學)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諺語、謎語、繞口令、民間歌謠、史詩
風俗民俗學(儀式慶典)
家族制度,社會制度,婚喪祭祀、迷信、游戲、民間舞蹈、民族音樂
宗教民俗學(民間信仰)
民間宗教、佛教、道教、靈魂轉世、妖怪、占卜、巫術、民俗療法
物質民俗學(常民生活)
民間美術、民間飲食、民俗服飾、民間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