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中葯毒性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
大概有5種方法:
1
有毒成分及毒理研究方法
這是中葯毒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在中葯成分中提取、分離毒性成分,進行相關毒性實驗,如在含生物鹼的中葯中已知的有毒成分有:川烏、草烏、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等品種中的烏頭鹼;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中的雷公藤鹼;馬錢子中的番木鱉鹼;曼陀羅、洋金花的莨菪鹼;苦楝子中的苦楝鹼;麻黃中的麻黃鹼;光慈菇、山慈菇中的秋水仙鹼等。其毒理作用主要是損害神經系統。外周迷走神經和感覺神經中毒,常先呈異常興奮後抑制,能直接影響心臟功能,並發其他臟器的變性壞死;中樞神經中毒,可引起視丘、中腦、延腦、脊髓的病理改變;呼吸中樞中毒可引起呼吸麻痹窒息。再如在含有苷類的中葯中,已知的毒性成分有:洋地黃、萬年青、八角楓、蟾酥、夾竹桃等品種中的強心苷,可直接作用於心臟,引起心肌收縮的增強,心率減慢;木通、黃葯子、商陸等皂苷成分,對局部有刺激作用,並能抑制呼吸,損害心臟、腎臟,尚有溶血作用;白果中的銀杏酸和銀杏酚,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木薯、瓜蒂等品種中的苦杏仁甙,水解後可析出氫氰酸,能迅速與細胞線粒體中氧化型細胞色素酶的三價鐵結合,阻止細胞的氧化反應;芫花、廣豆根等品種中的黃酮苷,可刺激胃腸道和對肝臟的損害,引起惡心嘔吐、黃疸等症狀。
2
中葯毒代動力學研究方法
毒代動力學是運用葯代動力學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毒性劑量下葯物在動物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和特點,進而探討葯物毒性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性的一門科學。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在毒性試驗條件下葯物所達到的全身暴露與毒性發生的內在聯系;比較動物與人的全身暴露來解釋毒理試驗數據的價值;為臨床前毒性研究的實驗設計(如動物種屬、試驗劑量和用葯方案的設計)提供依據。
3
細胞毒性試驗MTT法
這是藉助於細胞生物學技術直接觀察中葯在細胞學水平上的毒性反應。包括對細胞、細胞器形態結構的影響和對細胞整體活動的影響等。而MTT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檢測葯物對細胞增殖的影響及毒性反應。從微觀角度反映中葯毒理作用的生物學基礎。
4
中葯血清葯理學方法
目前該方法應用於中葯毒性研究的尚較少,但直接用實驗動物的含葯血清培養細胞觀察中葯的毒性效應,可從微觀角度闡明毒理。為從細胞分子水平闡明中葯毒性機理開辟道路,值得借鑒。
5
分子生物學技術
將分子生物學方法應用於中葯毒理學研究,如對中毒臟器中核酸含量測定,對葯物性損傷的肝細胞中葯物代謝酶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測定、毒理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的探討等,均將有助於從基因分子水平探討中葯毒性產生的機理與本質。
㈡ 戴敏的學術論文
主編全國高等學校《醫葯學基礎》、《醫葯學基礎實驗》、《葯理學》教材;副主編《安徽中葯志》第三卷;作為編委參編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葯理學》教材、《中葯新葯研製開發技術與方法》、《中葯葯理學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葯葯理研究方法學》、《中葯葯理實驗方法學》等著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安徽省自然科學進步獎評審專家;為《中國動脈硬化雜志》、《中國葯理學通報》、《安徽中醫學院學報》、《安徽醫葯》等雜志的審稿專家。
發表論文專著
1)戴敏、劉青雲、訾曉梅,等. 丹皮酚對高脂血症大鼠動脈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1,7(2):38
2)戴敏、劉青雲、張道中. 菊花解熱、降壓作用的物質基礎研究,《中葯材》2001,24(7):506
3)戴敏、劉青雲、訾曉梅,等. 強肝糖漿對大鼠四氯化碳慢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基層中葯雜志》2001,16(4):10
4)戴敏、劉青雲、訾曉梅,等. 斷血流總苷對葯物流產模型大鼠子宮出血量的影響,《中葯材》2002.25(5):345
5)戴敏、魏偉、沈玉先,等. 木瓜苷對免疫性關節炎大鼠血液流變性的影響,《中國中醫葯信息雜志》 2002,9(12):20
6)戴敏、魏偉、汪倪萍,等. 木瓜苷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的治療作用,《中國葯理學通報》2003,19(3):256
7)戴敏,魏偉. 木瓜苷對免疫性關節炎大鼠滑膜細胞分泌功能影響. 中國中醫葯科技,2003; 10(3):154~5
8)DAI Min,WEI Wei,SHEN Yuxian,et al. Glucosides of Chaenomeles Speciosa remit rat adjuvant arthritis by inhibiting synoviocytes activitie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3; 24(11):1161 ~6
9)李後開,戴敏 內皮細胞炎症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研究中的作用.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4,12(5):607~10
10) 李後開,戴敏,汪電雷,等 兔動脈粥樣硬化模型的建立及葯物作用觀察. 中國中醫葯科技,2005, 12(3):129~30
11) 汪電雷,戴敏,李後開 血脈通膠囊抗家兔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中國葯理學通報,2005,21(12):1530~1531
12) 汪電雷,戴敏,李後開 血脈通膠囊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血液流變性的影響. 中國中醫葯科技,2006,13(1):28~29
13) 戴敏,李後開 丹皮酚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的影響中國葯理學通報,2006,22(5):587~590
14) Min Dai,HouKai Li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Paeonol contributes to amelior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cholesterol-fed rabbit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6,27(supplement 1):268
15) 葯理學。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教材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年.(編委)
16) 醫院葯學分冊。安徽省醫學繼續教育叢書 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1年.(參編)
17) 中葯新葯研製開發技術與方法。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年.(編委)
18) 中葯葯效研究思路與方法。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2月.(編委)
19) 安徽中葯志(第3卷)。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年.(副主編)
20) 中葯葯理研究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1月(編委)
21) 醫葯學基礎。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年3月(主編)
22) 中葯葯理實驗方法學。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10月(參編)
23)Paeonol attenuates high fat diet inced atherosclerosis in rabbits by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Planta Med》/2009;75(1): 7/通訊作者
24)Paeonol from Paeonia suffruticosa prevents TNF-α-inced monocytic cell adhesion to rat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by suppression of VCAM-1 expression/《Phytomedicine》 /2009; 16(11):1027/通訊作者
25) Paeonol Inhibits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Inced Monocyte Adhesion t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y Inhibiting the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P Biological&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12,35(5):767/通訊作者
26) 《中葯葯理研究方法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12月/副主編
27) 《中葯葯理學》十二五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12月/副主編
㈢ 開卷有益:現代中醫葯理學是如何認知傳統中醫葯的「五味理論」的
一、什麼是中葯葯理學?
中葯葯理學是在中醫葯理論指導下, 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葯對機體作用和作用原理的科學。中葯葯理學研究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 對中葯作用和作用機制的再認識。目的是讓臨床醫生了解和認識中葯對正常機體的作用和作用原理、中葯對機體病理狀態所起的治療作用、正常或病態機體對中葯的反應以及中葯之間的相互影響, 為其提供中葯的葯性功能、葯理作用、作用機制以及類似中葯間的作用區別點、配伍應用時的相互影響、臨床應用時的注意事項等資料, 為臨床醫生更為精當地選葯入方及組方遣葯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和理論依據。
二、五味
五味是指葯物的辛、酸、甘、苦、咸五種不同的味道, 也是葯物作用的標志之一。它主要是由人們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 但也有根據臨床功能主治而演化而來的, 如有補益作用的便認為是甘味, 有發表作用的便認為是辛味等。因此, 本草文獻中所載葯物的味有一些與實際 口嘗 並不相符 , 如葛根味辛, 石膏味甘, 玄參味咸均與口嘗不同。所以葯物的味不僅是味覺之不同, 某種程度上還反映出葯物作用的含義在內。因此有人認為五味也是中葯固有的性質, 是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 與其所含化學成分有一定的關系。
1、辛味葯
辛味葯具有發散、行氣, 辛潤等功效。化學成分以揮發油為最多, 次為各種苷類及生物鹼等。多分布於解表、行氣、活血化瘀葯中。主要有解熱、發汗、鎮靜、鎮痛、中樞興奮以及影響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功能等作用。
據統計, 28 種解表葯中有26 種為辛味。葯理實驗表明, 麻黃、桂枝、紫蘇、細辛、防風、生薑等解表葯均有發汗、解熱作用, 其中多數並有抑菌或抗病毒的效果。
14 味行( 理) 氣葯中的13 味為辛味。如枳實、陳皮、佛手、厚朴、木香、香附、烏葯、荔枝核等分別具有興奮胃腸平滑肌, 促進胃腸蠕動; 或抑制胃腸平滑肌, 緩解痙攣等作用。其活性成分主要為其所含揮發油。
常用的活血化瘀葯物中, 辛味葯約佔一半以上, 這些葯物的成分除揮發油外,有的主含生物鹼和苷類, 如川芎、紅花、毛冬青、益母草等,它們分別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
2、酸味葯
酸味葯具有收斂、固澀等功效。酸味與澀味共存者較多。大多含有酸性成分如枸櫞酸、蘋果酸、抗壞血酸等, 其次為鞣質, 多分布於收澀葯中。主要有止瀉、止遺、止帶、止血、止汗、止咳喘、抗菌、抗炎等作用。葯理研究表明, 其中的鞣質, 能使組織蛋白沉澱凝固, 在黏膜或創面形成保護膜, 起到收斂止瀉、止血功效。
3、苦味葯
苦味葯能泄、能燥、能降、能堅。苦味葯中苦寒葯主要含有生物鹼和苷類成分, 苦溫葯則主要含有揮發油成分。葯理作用以抗感染及影響消化系統( 如瀉下、行氣葯) 、呼吸系統( 如平喘止咳化痰葯) 、心血管系統( 如活血化瘀葯) 等作用為主。主要分布在清熱、瀉下、祛風濕、理氣、驅蟲、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葯中, 在解表及利水滲濕葯中亦有一定數量。如苦寒葯中的黃連、黃柏的主要成分為小檗鹼, 有較好的抗菌、抗炎、抗毒作用; 大黃含蒽酣苷, 可刺激大腸黏膜而致瀉; 杏仁含氰苷, 有止咳平喘的作用。
4、甘味葯
甘味葯具有補益、和中、緩急等功效。甘味葯的化學成分以含糖類為最多, 次為蛋白質、氨基酸及其他活性物質。其主要葯理作用表現在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系統及代謝功能的影響。約70 % 的補虛葯為甘味葯, 其他則主要分布在利水滲濕、消食、安神葯中。如用於治療虛證的滋補強壯葯黨參、熟地等; 養陰生津葯葛根、知母、生地等; 緩和拘急疼痛、調和葯性的飴糖、甘草、大棗等味皆屬甘。
5、鹹味葯
鹹味葯具有軟堅散結、瀉下等功效。其化學成分以鈉、鉀、鈣、鎂、碘等無機鹽,蛋白質、氨基酸及其他活性成分。葯理作用以影響內分泌、免疫、神經、消化系統者偏多。鹹味葯多來自礦物、動物及海產類。如海藻、昆布含碘, 可防治甲狀腺腫; 芒硝含硫酸鈉, 在腸內不易被吸收, 保留腸內水分, 使腸容積增大, 刺激腸壁引起蠕動增強而瀉下。
學習現代中葯葯理學知識,可以豐富臨床醫生的知識庫,擴展臨床用葯的視野,提升用方的精準度。每一個負責任的中醫臨床大夫都應該認真學習此類知識。
#大家 健康 超能團## 健康 大V創造營## 健康 超能團## 健康 解密#@大家 健康
㈣ 中葯葯理的發展史
麻黃 中葯葯理學的發展最早始於陳克恢先生於上個世紀20年代進行的麻黃鹼擬腎上腺素作用研究。陳克恢從麻黃中提取出麻黃鹼,發現有擬交感神經作用。上世紀70年代,中國葯理學家周金黃 教授提出「向中西醫結合的葯理學前進」的口號,呼籲創立中西醫結合葯理學,指出要從中醫中葯理論出發,研究和闡明中葯葯理作用的思想,此時中國在單味中葯的葯理研究方面已積累了大量的知識。1982年國家組織編寫了《中葯葯理學》教科書,把中葯葯理學正式列為一門重要專業課程,推動了學科的發展。1985年10 月,中國葯理學會的中葯葯理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同時確立了中葯葯理研究的方向,1985年王筠默編著《中葯葯理學》,標志中葯葯理學科正式形成。
自1985年,中葯復方葯理的研究就如火如荼地在中國醫葯界展開,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並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在1996年10月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葯復方的研究被列入21世紀中醫葯理論研究的難關和突破口之一。「九五」期間中國制定了中葯現代化的戰略規劃,重點之一是中葯復方的現代研究,其中闡明中葯復方葯效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是主要攻關目標。先後設立了多項重大或重點項目用於支持中葯現代化有關科學問題的研究,如1998年啟動了「九五」 國家攀登計劃預選項目「中葯現代化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1999年科技部又啟動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方劑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原理、方法、創新」,這在中國中葯研究領域中是前所未有的,大大推動了中葯復方葯理學的研究,使中國中葯葯理學研究步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中葯葯理學的研究始於單味中葯,其中最著名的發現是麻黃鹼、青蒿素、喜樹鹼和羥基喜樹鹼等。中葯復方的研究,中國主要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工作:傳統古方研究、現代經驗方研究和復方配伍關系研究,研究較多的如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因此現代復方中葯葯理學的研究從簡單的葯效學研究,發展到作用機制、方劑組成、配伍規律的綜合性研究。
㈤ 中葯葯理研究的具體方法
1 血清葯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葯葯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葯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葯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葯血清葯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葯後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國內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葯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葯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葯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葯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葯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葯量與吸收入血的葯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葯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葯血清的葯物濃度除與給葯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葯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採用血清葯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葯後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於目前多數中葯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葯現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葯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葯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葯理效應強度後,進行葯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葯血清的葯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葯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葯血清葯理學針對中葯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葯葯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葯葯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 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現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 用〔17〕。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研究
隨著中葯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葯葯理學與中葯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葯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葯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製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 抗腫瘤〔29〕。
4 復方葯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近年來,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近年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 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 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30~33〕;桂枝湯 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 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34〕。當歸補血湯 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35〕。將六味地黃湯 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 ,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 作用〔36〕。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 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 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37〕。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 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38〕。以方劑的物質 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 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 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 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葯代動力學研究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葯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制定適宜的用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葯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採用體內葯物濃度法、葯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葯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近年進行了黃 芩 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 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葯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葯復方看作是一個整 體的葯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 「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40〕。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葯有 效成分葯動學-葯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葯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 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葯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4 1〕。
㈥ 中葯葯理學和葯理學有什麼區別
傳統意義上關於葯物的分類基本是中葯和西葯,但是現在又多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植物葯、天然葯和化學葯。葯理學側重於一些典型化學葯(西葯)的葯動學、葯理作用(機制)、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包括葯物代謝動力學和葯物效應動力學,前者是機體對葯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後者是葯物對機體的作用及其作用機制或規律;中葯葯理學重點在於闡釋中葯的來源、功效、應用及現代葯理研究進展,尤其是單味中葯裡面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葯理作用及其機制,中葯不同於單純化學合成葯物或天然葯物,它必須結合中醫院基礎理論的指導,是建立在中醫葯基礎理論上的一門學科。另外,還有一門課程是中成葯葯理學,這個就是對於中葯復方的現代葯理研究。
㈦ 葯理學的中葯葯理學
中葯葯理學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用葯理學的方法研究中葯對機體各種功能的影響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學。重點研究與中醫理論有關的現代科學研究中葯的成果,通過研究和實驗了解中葯葯理研究的概貌。中葯葯理學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醫務工作者在用葯時進一步認識中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產生療效的物質基礎。是中葯學范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其任務主要有以下幾點:(1)通過實驗研究,弄清中葯的作用性質和活性強度,有助於闡明祖國醫葯學理論
(2)將中葯理論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結合起來,有助於促進中葯學的發展。
(3)用實驗葯理學的方法,結合中葯有效成份的分離提取,為進一步研究中葯的配伍應用、改良劑型、提高療效、減少毒性,提供科學實驗依據。
(4)通過實驗葯理學方法,發展新的有葯用價值的中草葯,擴大葯源,老葯新用。
中葯發展簡史及現代研究的主要成就:(1)中葯發展簡史及本草學主要著作中葯的產生和發展,是在廣大勞動人民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是勞動人民在自然斗爭、生產斗爭的實踐中得到的葯物知識的總結。其中麻黃治喘、常山抗瘧、楝實驅蟲、大黃瀉下等,都是有價值的科學記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民間葯物的應用日趨廣泛。漢、晉時期,華佗、李當之、吳普等人對葯物均有較大貢獻。公元六世紀初,梁。陶弘景匯集當時流行的《名醫別錄》和本草經,整理編寫了《本草經集注》,收葯73O種,不僅增加了葯物品種,而且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穀等自然來源分類,開創了本草學葯品的自然分類法,一直為後世本草如《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所效法。它還設有「諸病通用葯」一欄,對於辨證用葯,甚為方便。書中並對采葯季節,貯藏、保管、真偽鑒別、炮製方法、制葯規范及用葯方法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說明,這在葯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公元七世紀,本草學著作已近三十種,編寫體例和內容取材出現了某些重復,證治和解說也互有短長,急待整理提高。因此,唐。蘇敬、李勩等二十餘人編纂了《新修本草》收載葯物844種,並收集了全國各地葯材標本繪圖,於公元654年頒布,又稱《唐本草》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葯典,比《紐倫葯典》早877年,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葯典,它對於國內外的影響甚大。
北宋時期,更為重視整理重校古代醫籍,先後編纂了《開寶詳定本草》和《開寶重定本草》。嘉祐年間,掌各種禹錫主編《嘉祐補注本草》,蘇頌編繪《本草圖經》,唐慎微據此兩書並參考其他醫方類書,匯編成大型綜合的葯物學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受到此後歷代醫家的重視。宋朝先後幾次由國家派人修訂,續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等,後世將上述二書統稱為《證類本草》,這是一部集宋以前本草學大成的葯書,保存了許多古代名著的精華,保留了早期文獻的原貌,是《本草綱目》問世以前一直流行的大型本草,被作為研究本草學的範本。書中所引的古代醫書有的現己失傳,而從本書尚能窺其概略,所以它不但有較大的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意義。
明,劉文泰等奉命編纂《本草品匯精要》,取材簡明精當,是繼《新修本草》後由政府組織編寫的第二部本草書。稍後,李時珍鑒於《證類本草》之後五百年間出版多種本草學著作,涌現大量實用葯物,對葯的功能主治又
有新的發展,加以他本人積累豐富的采葯、辨葯、制葯和用葯的實踐經驗、乃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經史百家圖書近八百種;實地調查研究,鑒別真偽,編成《本草綱目》52卷,分16部,62類,收葯1892種,葯圖1120幅。於1590年初刻於金陵。此書總結了中國十六世紀以前本草學的成就,出版後三百多年來歷經多次翻刻,己有英、日、德、法、俄等譯本,蜚聲國內外,影響深遠。 《本草綱目》問世後,清代學者從不同角度在它的基礎上撰寫了與其有關的本草學著作,如增補糾誤的《本草綱目拾遺》,刪繁就簡的《本草綱自摘要》、《本草匯纂》,還有臨床實用小型本草《本草備要》,《本草從新》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吳其澞的《植物名實圖考》作者以實物為依據,精繪葯圖,清晰逼真,修正了古代本草圖繪的錯誤,「長編」部分摘錄了歷代本草及文史雜書中的有關記載,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普遍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解放後,政府對中醫葯事業十分關心,先後頒布了中醫政策,設立了中醫葯研究機構,開辦了中醫葯院校。隨著中醫事業的蓬勃發展,中葯的資源調查,品種鑒定,化學及葯理研究,臨床觀察等,均積累了大量資料。中央衛生部編纂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對中葯的規格、功效、主治、劑量用法及質量控制,都做了明確規定。不少中葯書籍,如《中葯學》、《中葯鑒定學》、《中葯化學》、《臨床中葯學》等,均從不同側面作了初步總結。還出版了大型綜合葯物書,如《中葯志》、《全國中草葯匯編》和《中葯大辭典》等,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葯研究的成就,而後者還摘錄了古代本草文獻,是研究中葯的重要參考書。
(2)近年來中葯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利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葯,己有八十餘載。二十年代初,中國學者首先對麻黃的成分麻黃鹼、偽麻黃鹼和麻黃定鹼進行了系統的化學及葯理研究。由於發現它的特異葯理作用,其論文報告不僅震動國內,也受到國外的極大重視,並引起世界學者對麻黃鹼及其他中葯研究的興趣,致使麻黃鹼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葯物。由於當時社會動盪,戰亂不安,設備簡陋,人員極少,故研究緩慢,成果甚少。主要進行了一此單味葯的研究,而且沒有化學、葯理與臨床三者的協作。化學方面主要對延胡索、鉤藤、麻黃、常山、防己等數十種葯材進行研究。葯理則主要對麻黃、黃連、常山、延胡索、仙鶴草等數十種葯材進行了研究。解放後,政府對中醫中葯的整理研究和發展十分重視,提出繼承、發揚、整理、提高中醫中葯的重要批示,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醫中葯研究機構和各級中醫醫院,使中葯葯理和臨床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研究范圍從單方發展到復方,研究課題從資源調查到生葯鑒定、炮製、化學、
葯理學
葯理直至臨床,單味葯品種之多及研究范圍之廣,誠屬空前。對延胡索、粉防己、人參、黃連、葛根、川芎、丹參、三七、枳實、枳殼、靈芝、莪術、大黃、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較深入,還從抗微生物、抗寄生蟲、抗腫瘤、解熱、鎮痛、強心、利尿、抗高血壓、抗心律不齊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篩選。不但對傳統中葯研究較多,還研究了很多草葯,如穿心蓮、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壽草、滿山紅等,並已提供臨床應用,大大豐富了葯物品種。綜括中草葯葯理研究,其中部分闡明了中醫葯理論(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則),搞清了某些中葯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劑型(如感冒沖劑、生脈注射液等),發現了某些葯的新用途(如枳實、青皮、鶴草芽等)。但中葯的成分是復雜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個成分絕不能代表一味中葯,某個作用也不能概括其全部功效,固此,中葯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㈧ 葯理學與中葯葯理學有什麼不一樣
葯理一般就是指西葯葯理學 而中葯葯理學是指 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對疾病有 預防 診斷 治療 康復和養生保健的作用的葯物。中西醫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不同的 中醫注重整體 西醫注重細微和局部 所以說 根本差別就是指導思想 基本理論的不同
㈨ 中葯葯理研究對中葯現代化的意義
中葯現代化是將傳統中醫葯的優勢、特色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過程。中葯現代化的關鍵是轉變思想觀念。即學術指導思想的現代化。中葯葯理研究不是簡單的「中葯」和「葯理」組合,中葯葯理研究應以中醫葯基礎理論為前提,以避免中葯的西化問題。中葯的使用是在中醫理論的措導下進行的,而中醫理論至今還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這使中葯也陷於同樣的境地,即一方面對於疾病臨床療效肯定,一方面又缺乏有力的科學數據來證明,而使其使用多限於經驗。中葯具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補瀉等性能和清熱、溫里、補氣等功效,用於治療病人整體的證;西葯有明確的化學成分,其構型和理化性質決定了其功效,用於治療病體局部的症。而目前所進行的所謂中葯葯理研究實質上相當部分是照搬了現代西葯葯理研究方法。筆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葯葯理研究應該在傳統中醫理論和傳統的四氣五味等葯性理論的認識上有所突破。中葯葯理研究在指導思想和技術手段必須要在新思路、新突破。
中葯葯理學通過中葯葯理研究要有重點地逐項揭示中葯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的實質。從臨床實踐出發,中葯葯理研究的重點應該是方劑,從研究方法上應以整體研究為主,建立大量科學合理的中醫病(證)動物模型。實驗方法、觀測指標及結果分析、判斷標記等,也就是完全符合中葯特點的葯理學方法。在此基礎上完善和提高血清葯理學、復方葯代動力學以及血清葯物化學、中葯復方化學的研究,同時積極發展中葯的分子葯理學、量子葯理學、受體葯理學,以及離子通道、酶、基因等方面的葯理學研究,整體與高體試驗相結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中西醫葯相結合,從多方面、多層次全面深入地闡明中葯治療作用。目前中國學者在中醫「證」的實質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
中葯葯理作為應用學科,在中葯新葯開發、研究和生產行業,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中葯新葯研究的程序中,葯效毒理學研究已作為法定的必備研究項目。中葯現代化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研製出能與國際醫葯市場接軌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葯產品,它的定位必然是「安全、高效、優質、穩定、可控」,其中安全有效是葯品最重要的特徵。葯效評價正是由中葯葯理學科完成的。中國現行的葯品管理法規定,任何中葯制劑在進入臨床試驗之前,都必須通過嚴格的葯效和安全評價試驗。由此可見,中葯葯理學無論在中醫葯的基礎理論研究或是在中葯現代化的研究中都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強對中葯葯理學的基礎研究是勢在必行的。用科學的語言闡明中葯在體內的代謝過程、葯理作用和作用機理,這對中葯走向現代化,走向國際市場都具有潛在的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
㈩ 中葯葯理的研究內容
中葯葯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葯效學研究和一般葯理學研究。 中葯新葯主要葯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葯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葯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新葯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葯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葯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葯葯理學 (1)主要葯效學研究設計依據和要求
中葯具有成分復雜,葯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新葯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葯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葯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應以免疫性關節腫、細胞免疫和鎮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炎為重中之重。如新葯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炎的繼發腫脹沒有抑製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葯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范、結果可信。
(2)選擇實驗方法
葯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葯新葯葯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復性好,用葯量少、節省動物等優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准確結果。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葯新葯的研製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葯粗製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葯液的酸鹼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葯,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葯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製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葯理活性,但口服後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於臨床狀態,適於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葯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中葯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葯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葯新葯2類葯材、6類復方制劑大多屬粗製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要證實新葯具有某種葯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葯血清葯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葯物經口給與動物後,取其血清作為葯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中研究其葯理作用。此種方法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葯粗製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採用血清葯理試驗方法,給葯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葯方案。給葯方案包括給葯劑量,每天給葯次數,連續給葯時間,給葯後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葯有效成分大量葯代動力學數據,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葯物每天給葯兩次,連續給葯3天,末次給葯後1小時采血;給葯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葯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於給葯後1小時處於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葯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採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
(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
研究葯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制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有些葯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葯,抗菌、抗病毒葯,抗惡性腫瘤葯,解熱、鎮痛、抗炎葯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葯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如研究補虛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症模型,按照中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用補益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葯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如治療脾虛症的新葯,宜選用脾虛症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葯,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製造完全模擬中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現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葯新葯也常常採用一般化學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葯新葯進行療效研究時,制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較准確地評價葯效,可作為首選的實驗模型。
(4)對不同類別新葯的葯效學研究要求 葯理實驗中葯新葯第1-5類、6類及7類的主要葯效研究,應從多方面證實其主要葯效,以及較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1類和5類和7類新葯,含雜質較少,應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通過體內、體外多種試驗方法論證其葯效。6傳統中葯復方及11類已有國家標準的中成葯制劑,可免做主要葯效學試驗。
(5)實驗動物
a) 應根據各種試驗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實驗動物,對其種屬、品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及動物來源,合格證號,均應按試驗要求嚴格選擇,並詳細記錄。
b) 選用與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疾病特點相近似的實驗動物。如研究催吐葯宜選用鴿子、犬、貓等動物,它們對嘔吐反應敏感;不宜選用家兔和鼠類,因後者無嘔吐中樞或無嘔吐反應;再如進行降壓葯研究時,宜選用犬、貓和大鼠,它們對降壓葯反應較敏感,與人類接近;不宜選用家兔,因家兔血壓不穩定,對有些葯物不敏感。
c)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指標穩定且顯著,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
d) 宜選用2—3種動物進行葯效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有區別,特別是中醫證的模型與臨床差異更大,因此「動物點頭」臨床不一定療效就好。人與動物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在不同種屬動物身上均作出與臨床療效相似的結果,可信度就大。故在進行葯效研究時不要只選用一種動物,用2—3種動物的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還應考慮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質量,受試動物是否易得,是否經濟、是否容易飼養和管理。
(6)受試葯物對受試葯物的要求應注意下列問題:
a) 受試中葯葯材應經過生葯專家鑒定,確定品種、產地、葯用部位和採收季節。飲片炮製方法要固定。
b) 中葯制劑生產工藝條件要經過嚴格的選擇,選用最佳工藝條件,制劑應合格,穩定性好,質量可控,劑型和質量標准應與臨床用葯基本相同。葯效試驗可選用不含賦形劑的中葯提取物。
c) 6類中葯復方制劑處方必須固定,處方組成葯味必須符合法定標准,且組方符合中醫葯理論,對中西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葯材者,應進行組方分析。
d) 此外,中葯新葯制劑應符合衛生標准,制劑來源、批號最好一致。
(7)對照組
a) 正常對照組,又稱「空白對照組」或「陰性對照組」,指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觀察和對照。正常對照組必須與給葯組進行相同的處理,如常用溶劑灌胃,用生理鹽水注射。正常對照組設置目的,可用來觀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葯物作用下觀察給葯組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b) 陽性葯對照組,陽性葯對照組可選用葯典收載的,正式批准生產的中葯或西葯,如.是中葯則需註明批准文號,功能主治。西葯可按試驗的目的要求選用經典的,公認的葯物,如抗炎試驗常選用皮質激素類制劑或解熱鎮痛葯;鎮痛則選用顱痛定、阿斯匹林、嗎啡等。中葯應選用與受試新葯主治、功效、給葯途徑基本一致的,每個實驗可選用1-2個陽性對照葯;每種陽性葯可選用1-2個不同劑量。陽性對照葯設置的目的,一是比較新葯的作用特點,作用強度,起效快慢;二是驗證所用方法和指標的可靠性,准確性,為此陽性葯必須作出陽性結果,否則有理由懷疑所選方法和指標的可信度。
c) 模型對照組 除不用葯以外,其他處理與給葯組相同。如前所述,為證實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證的動物模型;如,欲觀察清熱葯、解表葯的解熱作用,必須制備大鼠或家兔的發熱模型。欲觀察活血葯的作用必須制備各種血瘀證的模型。在相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臨床療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葯效實驗需設5-6個實驗組,每組通常含10-14隻動物(指大鼠或小鼠)。在進行分組時必須注意動物體重、性別的隨機性。在需要分批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各組動物之間的平行操作。主要葯效實驗常常需要重復。如抗腫瘤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復三批,降血糖實驗也要求重復。主要葯效重復性差,則該葯開發沒有前途。
(8) 給葯劑量和給葯途徑
中葯葯理學 因為中葯新葯復方制劑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關系。根據技術要求各類新葯主要葯效試驗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犬與猴等大動物可設2個劑量組,但每組動物數不少於6隻,純度比較高的1、5、7類中葯新葯應盡量作出量—效和時—效關系。
a) 劑量設計:合理的劑量設計在葯效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試驗結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劑量設計是否合理。
b) 給葯時間:主要參考臨床用葯療程,鎮痛葯,退熱葯,治療感冒的葯物,有的療程短,不超過3~5天,給葯時間宜短,最好一次給葯即見療效。補益葯,防治老年病的葯物,給葯時間宜長。因中葯作用緩慢、溫和,常在造模同時開始用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備模擬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給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給葯容量和給葯方式
a) 給葯容量:應適宜,容量過小容易產生誤差;過大,動物難於耐受。一般最大給葯容量參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過0.4ml/10g體重;皮下(Sc)、腹腔(ip)和靜脈注射(iv)不超過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為1-2ml/100g體重,最大不宜超過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靜脈注射不超過1ml/只;肌內注射0.4ml/只。兔和貓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內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靜脈10ml/次。
b) 給葯方式:分預防給葯、治療給葯,或防治結合性給葯。預防給葯常先給葯幾天,使葯物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後再進行試驗,觀察葯物的預防作用;治療給葯先製作動物模型,然後給葯,觀察葯物的治療作用,這種方式更符合臨床。但對起效緩慢、作用溫和、持續時間短暫的中葯新葯,治療給葯,常難以獲得預期結果,只能採用預防給葯的方法。有些實驗也常採用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如體內抗感染實驗,即先給葯幾日後,接種感染原後,再繼續給葯幾日,觀察中葯新葯的抗感染作用。
(10) 實驗結果的表達和統計分析
無論定量或定性實驗結果,均要求列表表達。此與研究論文有別,論文可以用圖表達,不用表。但新葯葯效研究資料必須有表,用具體統計所得實驗數據列表說明,如認為數據表不足以表達清楚,可以附加圖進一步說明。常用統計方法如下:
a) 定量資料:又稱量反應資料,這種反應可用數量差異表示,如血壓、尿量、體溫、血液生化測定值等。組間比較多採用t檢驗方法統計分析。
b) 定性資料:又稱質反應資料,機體對葯物的反應只有「有」 或「無」 兩種,如死或不死,驚厥出現或不出現等,試驗結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可採用「卡方」檢驗。
c) 分級資料:也稱為有序的計量資料,例如,葯效的持續時間,病理程度按等級劃分的資料,臨床療效按等級分組資料(痊癒、顯效、好轉、無效等)這些資料不宜用上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常採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結果列表說明。數據表內容通常包含實驗分組、給葯劑量、每組動物數、指標數據和統計結果顯著性標示。最後要求試驗負責人熟悉研究內容和結果,並按形式審查內容整理資料,在書寫資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數據錯誤。 葯理學研究分為三類,即主要葯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葯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葯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據實驗要求可能需要對安全性葯理學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葯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葯效學作用以為廣泛的葯理學研究,包括次要葯效學和安全性葯理學的研究范疇,研究新葯的主要葯效以外的對某些重要器官系統的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以確定受試物非期望出現葯物效應的情況,它可能關繫到人的安全性;評價受試物在毒理學和/或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葯物不良反應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觀察到的和/或推測的葯物不良反應機制。
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為長期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為臨床研究和安全用葯提供信息,為開發新的適應症提供信息。僅1-5類、6和7類中葯新葯以及含有毒葯材的中葯復方需要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類免報。一般葯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
(1)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a) 試驗管理:一般葯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葯理學一般應遵照《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執行。
b)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應符合隨機、對照、重復的基本原則。
(2)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a) 受試物: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受試物應能充分代表臨床試驗受試物和上市葯品,因此受試物應採用制備工藝穩定、符合臨床試用質量標准規定的樣品,一般用中試樣品,並註明受試物的名稱、來源、批號、含量(或規格)、保存條件及配製方法等。如不採用中試樣品,應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於給葯容積或給葯方法限制,可採用原料葯(提取物)進行試驗。試驗中所用溶媒或賦形劑應標明批號、規格、生產廠家。
b) 試驗系統:為了獲得科學有效的一般葯理學信息,應選擇最適合的動物或其他試驗系統。選擇試驗系統的因素包括試驗系統的葯效學反應,受試物的葯代動力學特點,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性別和年齡,試驗系統的敏感度、靈敏度和重復性,以及受試物的背景資料。應說明選擇特殊動物/模型和試驗系統的原因。
① 常用的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動物進行試驗。小鼠、大鼠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Ⅱ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犬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Ⅰ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動物,應注意麻醉葯物和麻醉深度的選擇。
② 常用的離體試驗系統:離體系統可用於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試物的活性特點,研究在體試驗觀察到的葯理作用的發生機理)。常用離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亞細胞器、受體、離子通道和酶等。
c) 樣本數和對照:為了對試驗數據進行科學和有意義的解釋,一般葯理學試驗動物數和離體樣本數應十分充分。每組小鼠和大鼠數一般不少於10隻,犬一般不少於6隻。試驗設計應考慮採用合理的空白、陰性對照,必要時還應設陽性對照。
d) 給葯途徑:給葯途徑與臨床擬用途徑一致。如採用不同的給葯途徑,應說明理由。
e) 劑量或濃度
葯物不良反應 在體研究:在體的一般葯理學研究應盡量確定不良作用的量效關系和時效關系(如:不良反應的發作和反應時間),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低劑量組應相當於主要葯效學的有效劑量,高劑量應高於主要葯效學的高劑量,以不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為限。離體研究:離體研究應盡量確定受試物的量效關系。受試物的上限濃度盡可能不影響試驗系統的理化性質和其他影響評價的特殊因素。
f) 給葯次數和測量時間:一般應採用單次給葯。如果受試葯物的葯理作用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或者多次給葯非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出現安全性問題時,應根據這些作用合理設計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給葯次數。應根據受試物的葯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性,選擇檢測一般葯理學參數的時間點。
g) 觀察指標:根據組織系統與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選用相關組織系統進行一般葯理學研究。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受試物對生命功能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系統,臨床前一般葯理學試驗必須完成對這些系統的一般觀察。當其他非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或推測到對人和動物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反應時,應進一步追加對前面重要系統的深入研究或對其他組織系統的研究,並在申請生產許可之前完成。
h) 結果及分析:應根據詳細的試驗記錄,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統計分析,說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和選擇理由,同時應注意對個體試驗結果的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受試物的一般葯理作用,結合其他的安全性試驗、有效性試驗及質量可控性試驗結果,權衡利弊,分析受試物的開發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