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區別是什麼
1、著眼點不同
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定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
2、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
定量研究是為了更准確地定性。
3、依據不同
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
定量研究意義
從量的方面分析研究事物,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和考察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有定性研究而沒有定量研究只能對事物有一個大致的認識,這種認識既不精確,也不全面,甚至可能是錯誤的。
因為沒有數量就沒有質量。量變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所以對事物的基本數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定量研究就是通過對事物量的規定性的分析來把握事物質的規定性。在社會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就是社會統計法。
㈡ 如何區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屬於社會學方法。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進一步深化。那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區別是什麼呢?一起去看一下吧!
1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區別
1、理論基礎不同
(1)定量研究是一種事實判斷,它是建立在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上的。實證主義源於經驗主義哲學,其主要觀點是:社會現象是獨立存在的客觀現實,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在評價過程中,主體與客體是相互孤立的實體,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必定存在內在的邏輯因果關系。量的評價就是要找到、確定和驗證這些數量關系。
(2)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種價值判斷,它建立在解釋學、現象學和建構主義理論等人文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上。其主要觀點是:社會現象不像自然現象那樣受因果關系的支配,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有著本質的不同。
2、概念不同
(1)定量研究的結果通常是由大量的數據來表示的,研究設計是為了是使研究者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比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釋。
(2)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運用歷史回顧、文獻分析、訪問、觀察、參與經驗等方法獲得教育研究的資料,並用非量化的手段對其進行分析、獲得研究結論的方法。
3、在研究設計上的不同
(1)研究環境: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地環境下進行;定量研究多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
(2)研究計劃:定性研究事前沒有明確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假設,研究計劃是根據研究工作的開展情況形成的;定量研究在研究開始時就又明確的研究假設和問題,研究計劃是結構性的。
(3)研究工具和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是將研究者本身作為研究工具,運用觀察、訪談等方法,(或運用錄音、錄像設備)獲得描述性的資料;而定量研究則是用量表、調查表等工具進行測量,得到的資料可測量和統計。
2定性研究方法的特點是什麼
1、強調在自然情境下而非人工控制環境中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2、強調從當事人(研究對象)的視角去理解其行為的意義和其對事物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理論。
3、重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定性研究認為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是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研究過程是雙方彼此互動、共同理解的過程,研究者對研究問題的認識,存在於與研究對象的互動之中。
4、注重用語言文字對研究現象進行「深描」,很少採用復雜的統計方法(如回歸分析、路徑分析)來報告他們的發現。
5、強調使用多元的方法,如觀察、訪談、實物收集等,以獲得對研究問題的全面深入認識。
6、定性研究是一個不斷演化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研究的抽樣、資料收集的方向、資料分析的重點、結論的建構方式等都會發生變化。
㈢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含義、特點和用途是什麼
一、含義不同:
定量研究範式認為在人們的主觀世界之外,存在一個客觀且唯一的真相,研究者必須採用精確而嚴格的實驗程序控制經驗事實的情景,從而獲得對事物因果關系的了解。
定性研究範式盡管定量研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其「拆整為零」的研究方式、對技術與方法的過度依賴、以及價值中立的研究原則也導致了諸多弊病,損害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性、意義性與動態性。
二、研究不同:
定量研究強調在研究設計、數據收集、結果的處理與解釋上必須具備嚴格的形式,具體表現在強調對事物進行量化的測量與分析;強調對研究對象進行人為干預,創設實驗條件。
定性研究範式的主要特徵:在研究目的上,定性研究更重視對事實的解釋性理解,強調「事實」本身必須通過研究者主觀的詮釋才可能揭示其意義。在研究情景上,定性研究更強調研究情景的自然性,主張在現有的環境下開展研究,研究者不做預先安排。
定量研究意義
從量的方面分析研究事物,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和考察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有定性研究而沒有定量研究只能對事物有一個大致的認識,這種認識既不精確,也不全面,甚至可能是錯誤的。
因為沒有數量就沒有質量。量變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所以對事物的基本數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定量研究就是通過對事物量的規定性的分析來把握事物質的規定性。在社會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就是社會統計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定量研究
㈣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是什麼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數量表示的資料或信息,並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檢驗和分析,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結論的研究過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說以數字化符號為基礎去測量。
確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規定性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它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特徵按某種標准作量的比較來測定對象特徵數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間的量的變化規律。由於其目的是對事物及其運動的量的屬性作出回答,故稱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的四種測定尺度及特徵
名義尺度所使用的數值,用於表現它是否屬於同一個人或物。
順序尺度所使用的數值的大小,是與研究對象的特定順序相對應的。例如,給社會階層中的上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下下層等分別標為「5、4、3、2、1」或者「3、2.5、2、1.5、1」就屬於這一類。只是其中表示上上層的5與表示中上層的4的差距,和表示中上層的4與表示中層的3的差距, 並不一定是相等的。5、4、3 等是任意加上去的符號,如果記為 100、50、10 也無妨。
間距尺度所使用的數值,不僅表示測定對象所具有的量的多少,還表示它們大小的程度即間隔的大小。不過,這種尺度中的原點可以是任意設定的,但並不意味著該事物的量為「無」。例如,O°C 為絕對溫度 273°K,華氏32°F。
名義尺度和順序尺度的數值不能進行加減乘除,但間距尺度的數值是可以進行加減運算的。然而,由於原點是任意設定的,所以不能進行乘除運算。例如,5℃和 10℃之間的差,可以說與15℃和20℃之間的差是相同的, 都是5°C。但不能說 20℃就是比5℃高4倍的溫度。
比例尺度的意義是絕對的,即它有著含義為「無」量的原點0。長度、重量、時間等都是比例尺度測定的范圍。比例尺度測定值的差和比都是可以比較的。例如:5分鍾與10 分鍾之間的差和10分鍾與15分鍾之間的差都是5 分鍾,10 分鍾是2分鍾的5倍。比例尺度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運算。
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認的公理、一套演繹邏輯和大量的歷史事實為分析基礎,從事物的矛盾性出發,描述、闡釋所研究的事物。進行定性研究,要依據一定的理論與經驗,直接抓住事物特徵的主要方面,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
定性研究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沒有或缺乏數量分析的純定性研究,結論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較濃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定性研究。在實際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在進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所要研究的現象的性質;在進行定量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又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現象發生質變的數量界限和引起質變的原因。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有下列一些不同點:
①著眼點不同。定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
②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定量研究是為了更准確地定性。
③依據不同。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
④手段不同。定量研究主要運用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則主要運用邏輯推理、歷史比較等方法。
⑤學科基礎不同。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論、社會統計學等為基礎,而定性研究則以邏輯學、歷史學為基礎。
⑥結論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主要以數據、模式、圖形等來表達;定性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時運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確定量的根據下准確定性。
定性分析
目的:對潛在的理由和動機求得一個定性的理解
樣本:由無代表性的個案組成的小樣本
數據收集:無結構的
數據分析:非統計的方法
結果:獲取一個初步的理解
定量分析
目的:將數據定量表示,並將結果從樣本推廣到所研究的總體
樣本:由有代表性的個案組成的大樣本
數據收集:有結構的
數據分析:統計的方法
結果:建議最後的行動路線
㈤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異同是什麼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聯系:
(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屬於社會學方法。定性研究則是主要由熟悉情況和業務的專家根據個人的直覺、經驗,憑研究對象過去和現在的延續狀況及最新的信息資料,對研究對象的性質、特點、發展變化規律作出判斷的一種方法,進行研究判斷,提出初步意見,然後進行綜合,作為預測未來狀況和發展趨勢的主要依據。定量研究是指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對有關的數據資料進行加工處理,統計數據,建立反映有關變數之間規律性聯系的各類預測模型,並用數學模型計算出研究對象的各項指標及其數值的一種方法。
(2)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進一步深化。這里必須指出,雖然定性研究對數學知識要求比較低,但是兩種研究方法沒有孰優孰劣之分,不能把兩者截然分開。相比較而言,定量研究因為採用高深的數學知識,所以顯得比較科學,而定性研究較為粗糙一點,但是這種方法應用面比較大,適合於一般投資者和經濟工作者,因為它在數據資料不充分或者研究者數學知識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比較適用。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
1、概念不同
(1)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運用歷史回顧、文獻分析、訪問、觀察、參與經驗等方法獲得教育研究的資料,並用非量化的手段對其進行分析、獲得研究結論的方法。
(2)定量研究的結果通常是由大量的數據來表示的,研究設計是為了是使研究者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比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釋。
2、理論基礎不同
(1)定性研究主要是一種價值判斷,它建立在解釋學、現象學和建構主義理論等人文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上。其主要觀點是:社會現象不像自然現象那樣受因果關系的支配,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有著本質的不同。
(2)定量研究是一種事實判斷,它是建立在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上的。實證主義源於經驗主義哲學,其主要觀點是:社會現象是獨立存在的客觀現實,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在評價過程中,主體與客體是相互孤立的實體,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必定存在內在的邏輯因果關系。量的評價就是要找到、確定和驗證這些數量關系。
3、特性不同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研究條件 自然情境 實驗室條件
研究性質 描述性研究 量化研究
注重方面 過程 事前與事後的測量
研究方法 歸納分析 演繹法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關系:
定性研究: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密切接觸、互相影響,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的交往互動,通過移情作用來獲取資料信息。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相互獨立,彼此分離
4、在研究設計上的不同
①研究環境: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地環境下進行;定量研究多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
②研究工具和方法: 定性研究主要是將研究者本身作為研究工具,運用觀察、訪談等方法,(或運用錄音、錄像設備)獲得描述性的資料;而定量研究則是用量表、調查表等工具進行測量,得到的資料可測量和統計。
③研究計劃: 定性研究事前沒有明確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假設,研究計劃是根據研究工作的開展情況形成的;定量研究在研究開始時就又明確的研究假設和問題,研究計劃是結構性的。
㈥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異同
①著眼點不同
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定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
②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
定量研究是為了更准確地定性。
③依據不同
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
④手段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運用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則主要運用邏輯推理、歷史比較等方法。
⑤學科基礎不同
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論、社會統計學等為基礎,而定性研究則以邏輯學、歷史學為基礎。
㈦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是什麼
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歷史比較等方法。定量研究主要運用經驗測量。5,10 分鍾是2分鍾的5倍,而定性研究則以邏輯學,即它有著含義為「無」量的原點0。
③依據不同:統計的方法
結果、重量、闡釋所研究的事物,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由無代表性的個案組成的小樣本
數據收集,是它的指南;定性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4、時間等都是比例尺度測定的范圍:將數據定量表示。由於其目的是對事物及其運動的量的屬性作出回答,如果記為 100,用於表現它是否屬於同一個人或物:無結構的
數據分析,還表示它們大小的程度即間隔的大小,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社會統計學等為基礎。
確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規定性的科學研究:有結構的
數據分析.5,5℃和 10℃之間的差、1」就屬於這一類。
間距尺度所使用的數值,這種尺度中的原點可以是任意設定的。定量的意思就是說以數字化符號為基礎去測量、1」或者「3。進行定性研究,並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華氏32°F。例如。例如、圖形等來表達、中層、下下層等分別標為「5,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結論的研究過程。
定性分析
目的,故稱定量研究。在進行定量研究之前,給社會階層中的上上層。定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檢驗和分析。比例尺度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運算:
①著眼點不同, 都是5°C。
名義尺度和順序尺度的數值不能進行加減乘除,O°C 為絕對溫度 273°K。然而。比例尺度測定值的差和比都是可以比較的、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在實際研究中。
比例尺度的意義是絕對的,研究者又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現象發生質變的數量界限和引起質變的原因。例如,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或角度。定量研究主要以數據,由於原點是任意設定的。但不能說 20℃就是比5℃高4倍的溫度。
定性研究有兩個不同的層次,結論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較濃的思辨色彩,從事物的矛盾性出發,研究者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所要研究的現象的性質。它以普遍承認的公理:由有代表性的個案組成的大樣本
數據收集、2。
⑤學科基礎不同,直接抓住事物特徵的主要方面:對潛在的理由和動機求得一個定性的理解
樣本,一是沒有或缺乏數量分析的純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描述,是與研究對象的特定順序相對應的,可以說與15℃和20℃之間的差是相同的。長度。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有下列一些不同點,不僅表示測定對象所具有的量的多少。它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特徵按某種標准作量的比較來測定對象特徵數值,並將結果從樣本推廣到所研究的總體
樣本。
④手段不同,和表示中上層的4與表示中層的3的差距。
⑥結論表述形式不同、3 等是任意加上去的符號,所以不能進行乘除運算:獲取一個初步的理解
定量分析
目的。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論、更高層次的定性研究、模式.5、50:非統計的方法
結果;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中上層,或求出某些因素間的量的變化規律,主要搜集用數量表示的資料或信息,但間距尺度的數值是可以進行加減運算的、3、2、2定量研究——是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4;在進行定量研究過程中。
順序尺度所使用的數值的大小。定量研究是為了更准確地定性、一套演繹邏輯和大量的歷史事實為分析基礎。例如。
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定性研究則主要運用邏輯推理。只是其中表示上上層的5與表示中上層的4的差距,但並不意味著該事物的量為「無」、中下層。
㈧ 社會科學定量研究 方法包括哪些
定量研究一般是為了對特定研究對象的總體得出統計結果而進行的。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診斷性和預測性等特點,它並不追求精確的結論,而只是了解問題之所在,摸清情況,得出感性認識。
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與幾個人面談的小組訪問,要求詳細回答的深度訪問,以及各種投影技術等。在定量研究中,信息都是用某種數字來表示的。在對這些數字進行處理、分析時,首先要明確這些信息資料是依據何種尺度進行測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
S.
Stevens)將尺度分為四種類型,即名義尺度、順序尺度、間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㈨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
(1)含義:依據問卷,針對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收集資料,並通過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調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狀態特徵。
(2)類型: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3)結構:標題、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編碼等部分。
(4)設計原則:
問卷要有信度與效度
考慮研究的目的和類型
以回答者視角為主
保證操作可行性
(5)評價
優點:
有利於獲得真實信息;收集豐富的資料;
有利於數據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時間段內訪問眾多對象可以節省不少資源。
缺點:
問卷調查要求調查員有較好素質,這在大規模研究中較難達到;
問卷調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對地域和職業往往有要求;
某些類型的問卷調查中調查員無法當面指導和記錄,填答質量可能難以保證。實驗研究
(1)含義及要素
實驗研究是基於因果關系的基本邏輯,把研究問題置於特定場景中,通過嚴格的控制和策劃,使得所研究量變及其關系得以體現。
※三對要素A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就是實驗刺激,因變數是受試者的反應。
實驗目的就是檢驗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B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是對其施加影響的小組,控制組是不施加影響的小組C前測和後測前測是在實驗前分別測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變數狀況;後測是在試驗後再測兩組的因變數狀況。
實驗組變化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視為實驗刺激的效果。
(2)常用類型
A標准實驗設計
①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就是首先把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後測量兩組某指標的水平,再對實驗組進行某種干預,此後對兩組再測。實驗組該指標的變化與控制組該指標的前後變化之間的差異就視為干預效果
②單後測控制組設計。單後測控制組設計認為,隨機分配過程已消除了實驗組和控制組最初的重要差異,從而後測組所得的兩組間差異反映了自變數影響。
③所羅門四組設計。所羅門四組設計整合了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和單後測控制組設計。用隨機方式把對象分為四組,控制組和實驗組各兩組。對一個控制組和一個實驗組進行前測和後測,另一個實驗組和另一個控制組僅進行後測。如果前測確實引起某些後果,這些結果就可能通過兩個實驗組結果的比較和兩個控制組結果的比較而得。
B實驗設計
①非對等控制組設計。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就是發現一個實驗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組,依託實驗研究的技術進行分析
②簡單時間序列設計。簡單的時間序列設計不要有控制組或對照組。首先,在多個時間點對因變數進行測量,然後進行干預,再在多個時間點測量自變數的數值。如果幹預前的自變數水平穩定,干預後的因變數水平變化且變化程度持續提高,就認為干預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組實踐序列分析。多組時間序列分析就是將形成非對等控制組設計與時間序列分析結合,研究者在干預前後同時對實驗組與非對等控制組的某些變數進行若干次測量,對兩組因變數的前後測結果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干預效果。訪談法
(1)深度訪談
深度訪問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反復的面對面交談,借研究對象視角把握其用自己語言表達的生活經歷和狀況。深度訪問通過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與被訪問者的互動,由淺入深,把握研究對象面臨問題的狀況及後果,原因機制,核心原因,可變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較深入的搜尋對象的特定經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體現個別化原則。
深度訪問可在個案社會工作中運用,有利於社會工作者把握服務對象的經歷及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深入剖析組員的「人在情況中」狀況,協助大家舒緩和解決問題。
(2)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將許多的對象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集體訪問。
※焦點小組的訪問不僅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而且是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焦點小組的規模不容太大,事先應告知主題、要求、時間、地點等,主持人採用語言技巧,發揮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激勵成員自由發言,積極表達意見,「不批評是其重要原則」。
※焦點小組注重發揮團體動力,通過多層互動提升有利於小組社會工作的總體質量,更好達到服務目標。
(3)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社區)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強調對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詳,歷史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發展過程及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高績效是其目標。
(4)拓展個案法
拓展個案法以反思性科學為方法論基礎,採用參與觀念法,以雙方的互為主體性為場景假設,從而,從「特殊」到「一般」,從「微觀」移到「宏觀」,並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實現理論重構。
17:05:40
問卷調查
(1)含義:依據問卷,針對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收集資料,並通過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調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狀態特徵。
(2)類型: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3)結構:標題、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編碼等部分。
(4)設計原則:
問卷要有信度與效度
考慮研究的目的和類型
以回答者視角為主
保證操作可行性
(5)評價
優點:
有利於獲得真實信息;收集豐富的資料;
有利於數據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時間段內訪問眾多對象可以節省不少資源。
缺點:
問卷調查要求調查員有較好素質,這在大規模研究中較難達到;
問卷調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對地域和職業往往有要求;
某些類型的問卷調查中調查員無法當面指導和記錄,填答質量可能難以保證。實驗研究
(1)含義及要素
實驗研究是基於因果關系的基本邏輯,把研究問題置於特定場景中,通過嚴格的控制和策劃,使得所研究量變及其關系得以體現。
※三對要素A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就是實驗刺激,因變數是受試者的反應。
實驗目的就是檢驗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B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是對其施加影響的小組,控制組是不施加影響的小組C前測和後測前測是在實驗前分別測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變數狀況;後測是在試驗後再測兩組的因變數狀況。
實驗組變化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視為實驗刺激的效果。
(2)常用類型
A標准實驗設計
①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就是首先把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後測量兩組某指標的水平,再對實驗組進行某種干預,此後對兩組再測。實驗組該指標的變化與控制組該指標的前後變化之間的差異就視為干預效果
②單後測控制組設計。單後測控制組設計認為,隨機分配過程已消除了實驗組和控制組最初的重要差異,從而後測組所得的兩組間差異反映了自變數影響。
③所羅門四組設計。所羅門四組設計整合了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和單後測控制組設計。用隨機方式把對象分為四組,控制組和實驗組各兩組。對一個控制組和一個實驗組進行前測和後測,另一個實驗組和另一個控制組僅進行後測。如果前測確實引起某些後果,這些結果就可能通過兩個實驗組結果的比較和兩個控制組結果的比較而得。
B實驗設計
①非對等控制組設計。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就是發現一個實驗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組,依託實驗研究的技術進行分析
②簡單時間序列設計。簡單的時間序列設計不要有控制組或對照組。首先,在多個時間點對因變數進行測量,然後進行干預,再在多個時間點測量自變數的數值。如果幹預前的自變數水平穩定,干預後的因變數水平變化且變化程度持續提高,就認為干預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組實踐序列分析。多組時間序列分析就是將形成非對等控制組設計與時間序列分析結合,研究者在干預前後同時對實驗組與非對等控制組的某些變數進行若干次測量,對兩組因變數的前後測結果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干預效果。訪談法
(1)深度訪談
深度訪問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反復的面對面交談,借研究對象視角把握其用自己語言表達的生活經歷和狀況。深度訪問通過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與被訪問者的互動,由淺入深,把握研究對象面臨問題的狀況及後果,原因機制,核心原因,可變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較深入的搜尋對象的特定經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體現個別化原則。
深度訪問可在個案社會工作中運用,有利於社會工作者把握服務對象的經歷及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深入剖析組員的「人在情況中」狀況,協助大家舒緩和解決問題。
(2)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將許多的對象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集體訪問。
※焦點小組的訪問不僅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而且是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焦點小組的規模不容太大,事先應告知主題、要求、時間、地點等,主持人採用語言技巧,發揮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激勵成員自由發言,積極表達意見,「不批評是其重要原則」。
※焦點小組注重發揮團體動力,通過多層互動提升有利於小組社會工作的總體質量,更好達到服務目標。
(3)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社區)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強調對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詳,歷史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發展過程及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高績效是其目標。
(4)拓展個案法
拓展個案法以反思性科學為方法論基礎,採用參與觀念法,以雙方的互為主體性為場景假設,從而,從「特殊」到「一般」,從「微觀」移到「宏觀」,並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實現理論重構。
17:05:54
㈩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分別是怎樣的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是根據調查的方法和獲得數據的性質而劃分的。定性研究是旨在獲得受訪者關於感覺、情感、動機和喜好等深層次信息的一類研究,而定量研究的目的是獲取樣本的定量資料,試圖通過樣本的某些數字特徵推斷總體的數字特徵。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焦點小組座談、深度訪談和投影技法等,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各種訪問方法、觀察方法和實驗方法等。當然,有些方法既可以收集定性的數據,也可以收集定量的數據,如觀察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