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析詩歌情感的方法
送別抒懷詩
鑒賞要點
送別抒懷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他們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
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採用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藉助於想像、聯想塑造形象。
常見情感
A.依依不捨的留念。
B.情深意長的勉勵。
C.坦陳心志的告白。
常見特徵
古人送別的習俗:①折柳送別 ②飲酒餞別 ③唱歌送別
羈旅思鄉詩
鑒賞要點
①分析人們思鄉緣由。戰亂頻仍;山長水闊久戍邊關;宦遊不歸
漂泊在外;貶官異地
雁歸故鄉;逢年過節
②了解常見思想情感。
A.羈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念親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C.徵人思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③表達思鄉之情方式
觸景傷情: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王禹偁《村行》)
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
托物傳情:月、雁、笛、柳。
因夢寄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傳情: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常見特徵
常見場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 路口、長亭 驛站、渡口 碼頭等 楊柳、 酒等。
思婦閨情詩
鑒賞要點
思婦閨情詩主要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征婦、商婦、遊子婦等)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見情感
A.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B.對易逝青春的哀怨,對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嚮往,以及歌頌真摯愛情。
C.宮怨詩,專寫古代宮女嬪妃因其失寵而生怨情的詩歌,表達盼幸承歡、失寵被棄、孤寂善感、渴望愛情與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詩中,一些詩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較為突出。主要通過男女的戀愛關系比喻君臣關系。具體分為兩種: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戀表達詩人對君王的依戀,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戀,女子被拋棄來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山水田園詩
鑒賞要點
山水詩源於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於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
1、意象特徵:山水草木、鳥語花香、田園風光、農村景物農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
2、情感特徵:或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或表達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或表達自己從容閑適的生活態度,以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嚮往歸隱的情懷。
3、技巧特徵:融情於景,白
B. 如何分析概括古詩詞的思想情感
一、從古詩詞特定氛圍的角度賞析
不少古詩詞藉助於特定的氛圍,使全詩籠罩在這個特定的情感氛圍里,不僅使具體的內容表現出來,而且還表達著豐富的情感。賞析這些古詩詞時,要抓住特定的情感命脈,能很快的領悟到詩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二、從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角度賞析
在賞析古詩詞時,我們不但要抓住作者的自身情感,還要聯系作者創作這首詩的社會背景,因為作者的情感大多與時代分不開的,所以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去體會古詩詞豐富而獨特的情感會更加完美。
三、從作者創作的角度賞析
古代詩詞名家輩出,流派眾多。每個名家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並幾乎體現在創作的每一篇作品中。賞析這些古詩詞,可以從這個角度考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理解古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是新課標下考試的重要內容,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當然古詩詞情感賞析方法還遠不止這些,只要我們重視古詩詞的情感賞析,不斷地思考、實踐和總結,古詩詞賞析的效益一定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C. 怎樣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
詩詞中會運用各種各樣的表達技巧,但表達技巧是形式,形式要為內容服務。而內容就是詩詞的思想感情。詩詞思想感情的鑒賞評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題材。即寫的是什麼。主要有愛國愛民,憂國傷時,建功立業,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孤標傲世,傷春悲離,惜別懷友,羈旅思鄉,思親懷人,即事感懷,詠物言志,借古諷今,懷古傷己,思慕田園,隱逸山水,行役戍邊,參禪說理,人民疾苦,勞動生活。……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此詩是干謁詩,屬表達自己心懷壯志、想建功立業之作。首聯、頷聯寫景,把洞庭湖寫得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澎湃動盪,充滿活力。頸聯、尾聯抒情。詩人面對浩浩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於是他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用比喻,又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不露痕跡,把那種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求援引,出來做一番事業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
二、詞語的含義及表達效果。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第一句中「中斷」一詞,寫出浩盪東流的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成為東西兩山。在作者筆下,楚江彷彿有了巨大生命力,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溪上遙聞精舍鍾,泊舟微徑度深松。青山霽後雲猶在,畫出西南四五峰。」唐代詩中有畫之作為數甚多,而這首小詩別具風味。特別是第四句,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崢嶸的山峰猶如「畫出」。不用「襯」字而用「畫」字,別有情趣。言「襯」,則表明峰之固有,平平無奇;說「畫」,則似言峰之本無,卻由造物以雲為毫、蘸霖作墨、以天為紙即興「畫出」,其色澤鮮潤,猶有剛脫筆硯之感。這就不但寫出峰的美妙,而且傳出「望」者的驚奇與愉悅。
三、詩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但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李白總是關心現實,他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心情十分沉痛。「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作者把歷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對詞語、詩句的含義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們是否使用了「雙關」,如果使用了雙關,一定要分析出它們的字面意義和深層含義。如白居易的《白雲泉》:「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這首詩用雙關,表面寫的是白雲泉,實則寄託的是自己的一種願望。白雲悠悠,隨風飄盪,泉水潺潺,自由流淌。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瀉下山,更加給紛擾多事的人世間增添波瀾呢?這無疑是作者想過悠閑自得的生活、不願在人間招惹是非的心理寫照。
四、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 把握題目,即從題目看題材,也就是看詩詞寫的是什麼。
(二)弄清詩句含義,特別是「詩眼」的含義。
(三)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明確與詩詞有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五)體味詩詞的感情色彩。
如北宋黃庭堅的《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釣絲。金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這首詞沒有題目。但黃庭堅的生平卻給人們透露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老師蘇軾一樣,他一生縷遭貶謫。詞寫漁父生活。孤舟上一個蓑笠翁,垂釣於寒江之上,鉤入水動。為了釣得深水中的「金鱗」,他不惜垂絲千尺。但彷彿感覺那魚兒吞餌又吐餌,遲遲不上鉤。這何嘗不是作者對官場政治的懷疑?下闕後三句辭色清朗,寫滿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靜淡遠。可見,漁父志不在魚,而在享受這種置身江天、脫離塵滓的逍遙生活。這是作者幾遭貶斥,有感於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個逍遙超脫的境界,所謂「漁父家風」是也。
五、感情傾向。把握感情傾向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詞語的感情色彩。具體為:1.從褒貶觸摸作者態度;2. 從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二)從題材分析一首詩具體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情感。
(三)從寫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
(四)從詩句內容的轉換把握整首詩詞的思想感情脈絡。:
如唐朝岑參的《山房春事》:「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盡去,春來還發舊時花。」這首詩辭色偏冷,用以表現「梁園」的荒涼。用擬人,說「庭樹不知」,將「人盡去」和「庭樹」「還發舊時花」對比,抒發了憎恨戰亂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邊塞,對戰爭的危害感觸頗深,寫來更加真切。又如袁正真的《長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雲淡濃。湖山圖畫中。 采芙蓉,賞芙蓉,小小紅船西復東。相思無路通。」詞人袁正真,本為南宋宮女。1276年,元軍破臨安,謝太後乞降。不久帝後三宮三千多人北遷元都。當時身為琴師的詞人汪元真三次上書,求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辭別元都將要南行之際,南宋舊宮人為之餞行,並賦詩相送。袁正真這首詞即作於此時。這首詞從題材、風格,乃至語言辭色,都很像一首描寫男女相思的情詩。但從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過是作者租用的一種形式而已,其深意在於表達作者的亡國之恨和思國之苦。從上闕對「湖山圖畫」的描寫中,也能揣摩其意圖。作者起筆自然,結筆高明,寫景寫事,娓娓道來。雙關妙語,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達出家國之恨,故土之思。
六、思想內容鑒賞題組織答案思路。思想內容鑒賞題作題時,應從三個方面去組織答案:
(一)定性。即用解釋性語言來闡釋某一詞語或某一詩句的含義,或者用概括性語言簡述詩詞的思想感情。
(二)寫作方法及修辭方法。因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麼寫作方法及修辭方法。
(三)分析。對詩詞中某一詞語或某一詩句相關的內容加以解說,或者具體分析詩詞是如何表現思想感情的,並要分析寫作方法及或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如南宋呂本中《採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如果題干這樣要求:同是對「江樓月」,詞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卻似」,對此該怎樣理解?請作具體描述。「參考答案」可為:詞中主人公希望對方像月亮,不論在天空哪個方向,都能與自己相隨相伴;同時又不願對方像月亮,因為月亮總是虧缺,只有暫時的團圓。這里用比喻,以「江樓月」作同一個喻體,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設喻,表達思念對方、渴望團圓的同一種感情。
思想感情鑒賞主要就是以上六個方面內容。它常常和語言、表達技巧等緊密結合在一起考查。當然,作題的關鍵是對詩詞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夠認真閱讀,正確把握住詩詞的思想感情,並掌握了解題思路,那麼,作題時一定會妙筆生花。
D. 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往往包含什麼樣的情感
一般情況下,春季時萬物生長,萌芽,欣欣向榮;這時包含的感情可能是樂觀喜悅的;夏天時草木茂盛,萬物競秀,表達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秋天時花敗葉落,代表離愁別緒,或是萬物豐收的喜悅;冬天就是一片蕭索,寒冰劣風,可以表現人物的孤獨,苦悶,無依等。
但是,這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規律,因為即使在相同的季節因為詩人的心境的不同也會表達不同的情感。
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中,「最愛」兩字就把他歡快喜悅之情生動地表達了出來。
但同樣是春天,如晚清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表達了一種對昏庸皇帝的憤懣不滿與日本強割我台灣無比憤慨的情感。 兩者的反差如此之大,就是因為當時各人的心境不同之故。
再說夏天,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一副心滿意得、欣賞之極的感覺。但《水滸》「智取生辰綱」一節中白勝所唱的那首詩「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裡面就沒了楊萬里的那種閑情逸致了,只有勞苦農民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的血淚控訴吧。又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雷陣雨,蘇軾的態度是何等的樂觀瀟灑,詞中實際上是表達了他對人生的一種不怕挫折,豁達豪放的態度。
再說秋天,通常是愁苦的季節。如李清照的《聲聲慢》「... 滿地黃花堆積。憔翠損,如今有誰堪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你看,一個「愁」還不夠用。但如果讀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他是「喜愛」。再讀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他就不只是「喜愛」了,而且他還認為「秋日勝春朝」,你說他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
冬天是萬物一片肅殺的季節,心境一般不會好。但那時候有雪花、有梅花,各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如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一副在寂寞凄楚之中又孤芳自賞的感覺吧。但一般的,詩人對冬天的雪與梅花都是抱著一種欣賞的態度為多。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盡管天氣寒冷,又要下雪的樣子,但圍著燙酒的小火爐,口裡「米西」著,你說心態還能壞嗎?但如果看高駢的《對雪》 「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最後一句「蓋盡人間惡路歧」的理解卻是見仁見智的,有人認為是贊雪,說它真好,把溝溝坎坎全都填平了,讓人看到了美好的一面;但有人則認為是貶雪,雪把人間的醜陋都遮蓋了,使人看不到了高低不平的事了;但還有人認為是他借用大雪覆蓋「人間惡路歧」來表達一種希望鏟平人間罪惡的心願。不管怎麼說,反正他對雪表達了一種復雜的情感吧。
這是個人在讀古詩時對古詩中詩人描寫的四季與所要表達的情感的一點體會吧,說出來,和你一起來探討吧。
E. 把握詩歌情感的方法
1、抓景物特點,探知詩人的感情。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是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的色調,其內在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反之,外在形象畫面是陰暗、寒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分析意境,探知詩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靜,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鬱孤愁,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3、透過表面意義,挖掘深層含義。詩詞常常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義之下,還可以挖掘出其深層含義,這正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從字面上看是寫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實質是寫心情的輕松和愉悅。
F. 淺談如何把握詩歌的情感
中國是公認的「詩歌王國」,唐詩宋詞一向被世人推崇和景仰。詩歌用它自己的方式給後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樂,它讓悲傷、快樂,沉寂、淡雅,思念、歡聚,憂國憂民都穿越時空,從一個時代走到了另一個時代。每一個字都是一種心情,每一首詩都是一個靈魂,因此,解讀詩歌的情感在讀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經過幾年的教學,現總結個人對詩歌情感分析的方法如下。一、 審查題目。 (一)、理解題目含義。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題目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對理解詞義及做題有指導作用。如2000年全國卷,趙師秀的《約客》表明詩人在等朋友;2001年全國卷,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表明中心是送別;2002年全國卷,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表明作者在春夜這個該睡覺的時刻,在洛陽城裡,詩人聽到了一曲笛子獨奏。表明詩人心裡不平靜,為什麼不平靜?這就是中心。又如司馬光的《曉霽》,「夢覺繁聲絕,林光透隙來。開門驚烏鳥,余滴墮蒼苔。」詩中「繁聲」是鳥叫聲還是雨聲?考生容易理解錯。如果讀了標題《曉霽》,知道夜裡下了雨,「繁聲也就好理解了」。再如歐陽修的《玉樓春》,「樽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中,「擬說歸期」的是誰?「未語」的是誰?「慘咽」的是誰?都不好判定,如果研究一下標題,《玉樓春》告訴我們,這是青樓,離別的人不是在家裡夫妻,而是青樓里才子與歌妓間的離別,就很好理解了:男的要說出回去的日子,還未說,女子就哭了。 (二)、在詩的題目的指導下通讀全詩,理解詩句,把握中心。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篇不離人,人不離事(背景)。」比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理解這首詩,我們從標題中「獨」字可以知道李白的心情是孤獨。通讀全詩,再聯系李白的經歷,我們會理解更深:李白離開長安整十年了,長期的漂泊的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的辛酸,看透了世態的炎涼,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一種孤寂之感。「天上的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遼闊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的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把孤獨之感寫盡了。二、知人論世。知人論世是詩歌鑒賞中要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說作者本身蘊涵的信息是不可忽視的。現以李白、杜甫為例講解。李白出身於一個富有的,有文化教養的家庭。使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他的少年時代生長於蜀中。蜀中是道教氣氛濃郁的地方,環境對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響甚大。道教影響,幾乎伴隨他的一生。大約18歲左右,他學習縱橫術。我認為,就是因為他青少年時代受到這些東西的影響,使他具有了狂傲飄逸灑脫的氣質。開元十二年(724),李白開始游歷生活,並多次希求薦用,屢遭失敗。使他對朝廷充滿不滿與失望的情緒,但又關心國家大事,希望建功立業的心情並無減退。直到李光弼出征東南,他半道病還,病逝為止。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詩人一般的「濟蒼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時,道教思想貫穿他一生。因此,他過於理想化的人生設計與失敗之間不停地來回,使他常陷於悲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著自負,自信和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同時,又具有浪漫情懷和獨立不拘的性格特點。這些特點從中學教材選作《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行路難》都可以看出。杜詩的主要風格特徵是沉鬱頓挫,帶有悲慨的感情基調。他的詩歌有一種深沉的憂思,無論是寫生民疾苦,還是寫自己的窮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他的詩,蘊涵著一種厚積薄發的力量,使詩歌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其次,杜詩風格是多樣性的,這與他不同時期不同經歷有關。杜甫生長在一個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他的青年時代是一段南北漫遊,裘馬輕狂的回憶。33歲遇到李白結下一段千古傳誦的友誼。同許多唐代詩人一樣,他懷著巨大抱負的心思,一心要為國家盡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參加一次李林甫設好騙局的考試,落第之後不久,又回長安,數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載長安,歷盡辛酸。同時,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時刻關心國家安危。安史之亂後,他幾經周折,當官,被貶。最後開始了他晚年飄泊西南的生活,並最終病死於窮困潦倒之中,十分凄涼。杜詩的不同風格,與其不同時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時期不同心境似有關系。當他生活坎坷,顛沛流離之時,他的家國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湧出,悲歌慷慨,詩歌往往表現為沉鬱頓挫。當他的生活稍為安定時,他就寫一些蕭散自然的詩。成都草堂的一段時間,就有不少這類作品。 我們不難看出,不同詩人由於家庭出身,生活經歷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創作風格;甚至同一個詩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歷形成了不同時期對人生的思索,得出了不同的創作風格。 這說明,文學作為一種人類高級特殊的精神活動,總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這四個要素構成。四個要素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現實世界的反映進入作家的頭腦,通過作家的加工,形成作品,再使讀者進行接受,而這四個要素又是相互作用的。三、抓關鍵詞句詩歌最大特點是簡練,因此解讀詩歌,有時我們要具體到對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理解上。而解讀詩歌,我們需要的就是抓住這些關鍵的詞。(一)、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的語句。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一詩中,作者通篇只用了一個詞「可憐」直接表明作者的感情態度 。可憐,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強烈的「可悲」、「可嘆」一類詞語,只說「可憐」,一方面是為末句——一篇之警策預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這里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比劍拔弩張的「可悲」、「可嘆」更為含蘊,更耐人尋味。彷彿給文帝留有餘地,其實卻隱含著冷雋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虛」者,空自、徒然之謂。雖只輕輕一點,卻使讀者對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賢姿態從根本上產生了懷疑,可謂舉重而若輕。如此推重賢者,何以竟然成「虛」?可憐一詞,可謂是把要表達的意思盡收其中。抓住這個詞,就抓住哦了這首詩的脈搏。(二)、表明作者處境的語句。《獨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著名詩篇。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三)、展示姿態風貌的語句。一類是展示景物風貌得詞句。如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春景是可見的視覺范圍的畫面,而「鬧」是聽覺方面的感知,這里將無聲的畫面,變成了枝繁花盛之態,又寫了群鳥競唱的情狀,於是,濃郁的春意就在這喧鬧的「紅杏枝頭」活現出來。這是把視覺藝術轉換成聽覺藝術表現的奇妙效果。另一類則是展示人物風貌的詞句。如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獨登台」 ,「多病」一詞讓我們看到一個漂泊流浪,貧病交加,在風燭殘年之時,獨自登高的詩人形象,這位步履蹣跚的瘦弱老人獨自站著面對滔滔江水滿目哀涼,這怎麼不讓人可憐?「艱難苦恨繁霜鬢」,「繁霜鬢」三個字意即增添了花白的鬢發,滿腹愁緒欲借酒來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濁酒杯啊,因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懷。寫到這兒,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詩人詩中透漏出的濃濃得苦悶也就躍然紙上了。四、從形象入手詩歌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要用形象思維,即使是有議論,一般也依賴於具體的形象。所以要特別注意這些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要找出具體的形象,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難。關鍵是理解詩人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一)分析景物特點。如王安石《孤桐》「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①,願斫五弦琴。」詩中寫到:梧桐樹天生就能長得茂盛繁密,巋然屹立,拔地高達幾百米。接近了雲霄,也不屈服,這是由於深深紮根大地的緣故。歲月越久越壯實,太陽越熾烈葉子越濃密。清明盛世,也想著解決民間疾苦(象帝舜撫琴唱的那樣),願被砍伐製作成五弦琴。這棵梧桐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解讀完梧桐特點,我們發現,似乎這已經不是在寫梧桐,而是在寫人了。通過解讀我們就知道了,作者不光是在寫梧桐,更主要的是要借這棵梧桐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虛心扎實,堅強不屈,為民造福,甘願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 (二)、把握意象的文化內涵。月與詩人構成了千載佳話,萬世景觀,同時也造就了唐詩的蓋世名聲,在唐代,詩的顯赫地位實在離不開月的激揚、推動和烘托。就以月為例來說,《霜月》、《靜夜思》、《江樓感舊》、《楓橋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這些詩中都寫到了月,但這些月的文化內涵卻不盡相同。它有邊塞意象,時間意象、愁緒意象、情愛意象等,在不同的詩中它的內涵不一。那麼這就要求我們對傳統意象要有一定的了解。常見的如松、竹、蘭、梅、菊、梧桐、芭蕉、細雨、鶴、水等。五、品意境,析感情所謂意境,傳統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時也包括讀者)的主觀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情、景是構成意境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謝榛《四溟詩話·卷三》),「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內編》),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滲透,觸景生情,以情狀景。王昌齡認為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國維認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所在。「詞以境界為最上」「在境界當中自成高格」「寫感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 意境不僅僅是環境,還要跟詩人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才能充分表達出來。因此研習詩歌,對意境的把握必不可少。1.品色彩氛圍 意象色彩的冷暖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奮發;冷色代表著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詩由兩部分構成: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里的氛圍一下變得溫馨起來。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2.品指向和強度 意象指向性的不同和強度的大小同樣可以反映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和作品風格。都是寫友情,李白要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甫則是「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灧澦堆」。前者意象選取的是「明月」,後者是「灧澦堆」;前者的指向在空中,向上的,給人以飄逸之感,後者指向在地面,重心在下,給人以沉鬱之慨。同是寫別離,有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放健美,也有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纏綿。因此,善於把握意象的指向和強度有助於解讀詩歌的情味。 詩歌雖然已經成了一種歷史,但卻常讀常新。以上只是針對中學生閱讀詩歌中常見的方法的探析,當然,閱讀詩歌,我們還要將序、詩後注釋等結合起來更好的理解詩歌。總的來說,探尋詩歌感情的方法不是唯一得。能夠幫助我們走進詩人心靈世界的方法就該是我們要找的方法。
G. 賞析詩歌的方法技巧有哪些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辭手法
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深化理解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7)分析秋冬詩歌感情的方法擴展閱讀:
要多讀
一個古詩詞讀得很少的人,是談不上有鑒賞能力的。鑒賞古詩詞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諸如語言文字知識、古詩詞技巧知識、作家作品知識以及必備的社會科學知識等等。所有這些,只有靠廣泛閱讀才能獲得。
要多看
要指導學生多看名家賞析的文章,或向學生推介優秀的鑒賞名篇。可以說,名家賞析的文章是比較典範的,而且很多東西是可供學生借鑒的範例,只要引導學生帶著分析的、揚棄的眼光去看,對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要多練
每次閱讀古詩詞時,若能堅持讓學生寫點眉批、夾批和總評之類,對於訓練思維,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H. 詩歌分析的步驟
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一、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1、作者簡介。
2、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3、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4、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5、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二、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採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一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一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對於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
(8)分析秋冬詩歌感情的方法擴展閱讀:
古典詩詞賞析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佔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國語文高考中,古詩詞賞析連考了七年,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題量有逐年加大的趨勢,成為高考備考的一個亮點。
無論從教材角度,從高考角度,還是從繼承與創新文學遺產的角度上,培養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當代學生更要學習、汲取古代智慧,加強自身修養,達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內涵,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
古詩詞鑒賞也成為一門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間接培養一個人的思想底蘊,因此在語文科目中佔有的比重比較大,當然學習古詩詞鑒賞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時代背景與表達感情,循序漸進地學好古詩詞鑒賞。
I. 古代詩歌表達思想感情分析
中國古典詩詞具有豐厚的情感內涵,所表達的情感多種多樣,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古代詩歌思想感情分析,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古代詩歌思想感情分析(一)
1.抒寫個人際遇、感懷,宣洩傷時、離亂之情,如杜甫《春望》、杜牧《題木蘭廟》;2.抒寫作者報國之志,表現憂國憂民之情,如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陸游《示兒》;3.描述人物羈旅行役,抒發客心思歸之情,如劉禹錫《秋風引》、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4.詠史懷古,寄寓盛衰無常之感,如劉禹錫《烏衣巷》《石頭城》、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題烏江亭》;5.描摹事物獨特風貌,寄託詩人個性情志,如李商隱《蟬》、杜荀鶴《小松》、儲光羲《詠山泉》;6.追懷親友昔日情態,揮灑詩人緬懷之情,如蘇軾《江城子》、陸游《沈園二首》、賀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7.描述親朋離別情狀,抒發詩人依依別情,如李白《贈汪倫》、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高適《別董大二首》、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此外,最常見還有一類古典詩歌,即景生情,抒發詩人生活雜感。這類古典詩詞以描寫景色為主,流露出詩人不同的情感,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山水田園生活的悠閑,如王維的《山居秋暝》;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揚州慢》;3.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4.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的《琵琶行》;5.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6.借古諷今的感嘆,如杜牧《泊秦淮》《赤壁》。
古代詩歌思想感情分析(二)
抓住詩詞內容的六要素,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讀懂一首詩詞,必須從整體上抓住詩詞內容的六個要素: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何理)。以王昌齡《送魏二》為例: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仔細推敲,從“橘柚香”看出,這首詩所寫時間是清秋,地點是江邊的樓上,人物是詩人和魏二,事件是送別,景物先是江邊樓上飄散著橘柚的香氣,接著江風吹雨進入渡船,使人心境感受凄涼。即使學生不知道這首詩寫於詩人被貶謫龍標尉時,從字面信息也可以看出詩人抒發依依惜別之情。當然,把握一首詩詞的思想感情,不僅准確分析字面信息、隱喻用典,還要把握字面背後隱含的信息,知人論世等。
要仔細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應掌握分析詩詞思想感情的方法。筆者認為,學生在考場上應遵循以下步驟:
第一,找出集中表達詩人情感的句子。很多古典詩詞往往有一些句子集中表達思想感情,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或志趣願望的告白。一般而言,集中表現詩人情感的句子往往在詩詞的最後,所謂卒章顯志。如王維《山居秋瞑》最後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直接抒發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第二,抓住古典詩詞中的關鍵詞語。古典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那些描寫動作或心情從而集中表達詩人情感的詞語,往往就是“詩眼”,是分析該詩詞思想感情的鑰匙。當然,從“詩眼”入手,分析詩詞的思想感情,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而應全面審視詩詞所表達的詩人最主要的、核心的思想感情。
第三,抓住小序、注釋中有關信息。高考詩詞鑒賞試題,常以小序、注釋的形式介紹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緣起與經過,以及解釋詞語,提示解題思路等,是考生分析詩詞思想感情的抓手。利用小序、注釋解讀詩詞文本,不可膠柱鼓瑟、生搬硬套,應當結合平時備考積累的一些知識。如南宋的詩詞會涉及到收復失地、報國無門或抗戰到底等方面情感。
古代詩歌思想感情分析 (三)
要認真比較兩首詩歌不同情感,應研究詩人情感因何而起。第一首詩的情感是由水、陂田、竹籬、榆錢落、無人卧、寒鴉等觸發的,描寫的是一幅由水、田地、翠竹、屋籬、榆樹、槿花等景物構成的秋日村居圖,表達了詩人悠閑、平靜又略帶清愁的心境。第二首的情感是由草長、鶯飛、楊柳、兒童、紙鳶等春天景物引起的,描繪的是一幅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的“樂春圖”,全詩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表達了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之情。
要求學生分析古典詩詞思想感情時,應注意中國古典詩詞表達思想感情的幾個特點:1.多為含蓄表達,很少直白表達。我國古典詩詞大多數通過描寫景物、敘述事件、運用比喻、借用典故等方式,委婉含蓄地表達思想感情,很少不加修飾地直接抒發思想感情。
2.情感多為復雜豐富,很少單一。一個詩人有大體穩定的創作趨向和風格,也不排除個別作品有特殊風格。例如:杜甫詩歌風格是沉鬱頓挫,他青年時期創作的《望岳》體現了“會當凌絕項,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又如: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她也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放之詞。
3.情感是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要分析古典詩詞感情發展變化的脈絡和過程,不能抓住一點,不顧其餘。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中感情就經歷了由幻想遊仙超脫凡塵而轉為熱愛人世生活的過程。
當然,高考分析古詩詞思想感情要做到准確高效,不僅運用以上提到的方法和技巧,還應回歸課本,扎實地掌握古典詩詞相關知識;以系統的知識結構明辨各種考查題型及其答題規律,從而提高答題的技能技巧。
J. 詩歌賞析有什麼方法或技巧
「詩歌鑒賞」歷來是讓學生頭痛的一個考點,缺乏知識積累,「讀不懂」已將很多學生攔在詩歌鑒賞的門檻之外。但當詩歌鑒賞題以客觀題形式出現的時候,畢竟還有選項可依託來解讀。自2002年之後,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命題方式改為主觀題,令很多學生倍感吃力,詩歌鑒賞這一道題著著實實讓學生吃盡苦頭。那麼,如何提高學生這個考點的得分能力呢?
一、明確考綱要求,抓准要點,解讀詩歌
《考試說明》對詩詞鑒賞的定位是在「初步」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上。但近十年來高考該題得分一直較低。2002年高考試卷選用李白《春夜洛城聞笛》,雖然該詩符合命題人所確定的「膾炙人口」、「蘊含哲理」的選擇標准,「折柳」寓意也較為淺顯,但據抽樣數據,詩歌鑒賞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難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問題產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學生讀不懂詩歌,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盲目答題則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詩歌解讀能力,除了加強考生的文化積累、提高考生文化素養外,還應掌握一些便於操作、能夠迅速破譯作品思想內容的方法,比如:
1、審清題目:題目在某種意義上是「天機」的泄露者,因為它對詩中廣泛豐富的內容往往有較明顯的提示作用,抓准題目,也就大體把握住詩歌的思想內容。例如陸游《書憤》一詩,單從題目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所抒發的感慨與憂憤之情了。
2、分析尾句:詩歌的結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以情結句的方式卻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類型的詩歌往往在做了充分鋪墊、蓄勢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將濃烈情感噴薄而出。例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結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3、抓重點字詞:閱讀詩歌時如能抓住一些能較直接表示作者感情的字詞,則猶如找到一把能開啟詩歌意蘊的鑰匙,能迅速解讀詩歌。如閱讀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如能抓住「客行」「悲」這兩個重點詞語,則基本能判斷這首詩大約寫的是「思鄉羈愁」之類的情感。
4、抓重點意象:古典詩詞講究意境,而意象則是構成意境的最小單位;古代詩人常用一些典型意象來暗示其感情,如松、梅、鷓鴣、杜鵑、羌笛、浮雲等。其實作者筆下的這些意象,已經不是純粹的客觀事物,而是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積累了一定的象徵意義,如果我們能多掌握一些這樣的「公共意象」,則無疑對理解詩歌有極大的幫助的。
當然,以上種種只是把握詩歌的內容一些輔助手段而已,閱讀詩歌一定要結合語境進行具體分析。二、仔細分析題目,理清答題思路
1、仔細分析題目,確定答題要點
根據考綱要求,試題的設置一般不會離開對上述四個方面的考查,學生要懂得分解題目要求,明確考查方向,確定答題的要點。現以
2003年全國高考17題為例,試題選用王維《過香積寺》,題為: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道題要求分析「詩眼」實際上是要鑒賞其語言(即煉字);所謂「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詩眼」也即是詩歌「心靈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即可窺見詩歌的「心靈(主題)」。通過以上的理解,我們完全可以確定這樣的答題思路:a、詩眼是哪兩個字;b、詩眼在句中表達的內容;c、詩的主題是什麼;d、詩眼與詩的主題有何內在聯系。這四個方面實際上就已涵蓋了題目的各個信息要點。
2、加強類型題訓練,提煉解題思路
回答詩歌鑒賞題,應該「因題而異」:對「問答型」題,要做到「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對「綜述型」題,一般採取「總分總」的模式,即「詩歌寫了什麼——如何寫的——這樣寫的好處」來回答。一般說,鑒賞的終點要落在對主旨情感的分析上,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詩人創作的原動力,任何形象、語言、手法的使用與優劣評價的標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為重心的。筆者通過自己的解題經驗,結合試題的參考答案,試擬出幾條解題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麼形象 + b形象的基本特徵 + c形象的意義;
2、語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 b主旨情感;
3、藝術手法:a什麼手法 + 表達作用(b句意文意 + c主旨情感);
4、思想內容:a客觀現實生活 + b主旨情感。
以鑒賞詩歌形象為例:駱賓王《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問:請具體分析作者所塑造的「蟬」的形象的象徵意義。這道題的答案就可以用上述的思路來組織:a(什麼形象)「蟬」是清高君子形象。b(形象特徵)它雖自身高潔,卻受打擊,被壓抑,「露重飛難進」寫蟬因為被露水打濕了翅膀,無法高飛;「風多響易沉」寫出因風大,蟬的鳴聲被蓋住。c(形象意義)從而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品質和蒙受冤獄,有冤難訴,空有壯志卻無法施展的悲憤。
三、兩點說明
1、試題設問的方式可能很靈活,但一般不離上述幾種情況,考生應懂得追根溯源,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