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頸椎病鍛煉最好的運動治療方法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電腦族都是長期低頭伏案工作,這樣就會很容易傷及到頸椎。所以說上班電腦族是頸椎病的高發人群,建議每天對著電腦的朋友們從現在開始就要保護自己的頸椎。頸椎病鍛煉最好的方法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頸椎病鍛煉最好的方法的資料,僅供參考。
1.望天看地:望天時頭後仰到極限,看地時下頜盡力貼近胸部,重復10次。
2.左右旋轉,頭向左或向右緩慢地旋轉,看肩背到最大限度(用力不要過猛)。
連續10次。
3.左右側屈:應向左到右緩慢側屈,耳朵靠近肩膀,身體肩膀保持不動,左右重復10次。
4.用頭從右向左做畫圈動用,每一個方向動作做到極限,盡量把頸部肌肉拉直,左右重復10次。
頸椎病如何鍛煉1,日常可放風箏:放風箏時,挺胸抬頭,左顧右盼,可以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保持韌帶的彈性和脊椎關節的靈活性,有利於增強骨質身陳代謝,增強頸椎,脊柱的代償功能,既不損傷椎體,又可預防椎骨和韌帶的退化,實在是老祖宗留給我們防治頸椎病的一個好方法.
頸椎病如何鍛煉2,游泳:因為游泳的時候頭總是向上抬,頸部肌肉和腰肌都得到鍛煉,而且人在水中沒有任何負擔,也不會對椎間盤造成任何的損傷,算得上是比較愜意的鍛煉頸椎的方式.
頸椎病如何鍛煉3,柔軟體操:適當地做柔軟體操,能夠使肌肉在運動中充分鬆弛.每周拿出一兩次時間,在健美教練的幫助下進行一些舍賓,瑜伽或者形體梳理式的訓練,能讓你在獲得完美身材的同時得到一副健康的頸椎.傾頸:立姿,一手扶頭側部,給予一定的阻力,用全力向同側使頸部傾倒,堅持3~5秒種.重復3~5次. 仰頭:立姿,雙手扶頭頸部,給予一定的阻力,用全力使頭部往後傾.堅持3~5秒.重復3~5次.
樣用按摩手法治療頸椎病
按摩治療頸椎病屬於患者可以接受,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滑利關節、整復錯縫等作用,對神經根型的效果較為明顯,對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也有一定的療效。對脊髓型頸椎病,按摩療法應慎用。
(1)患者正坐,醫者站在背後施按揉法於風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絡,使頸肩部痙攣的肌肉得以放鬆。再用?法於頸肩部,以斜方肌為重點,施法3~5分鍾後,醫者一手扶頭頂,一手施法於頸胸椎部,在的同時,配合頸椎屈伸被動運動3~5次。接著頸及患側肩部,配合頸椎側屈被動運動3~5次。最後醫者一手托住健側下頜,一手頸肩部,配合頸椎旋轉被動運動。本法是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手法,其功能為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消除神經根炎症和水腫,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狀態。
(2)坐位,醫者立於患者後方,施拿法於風池、風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絡,進一步緩解痙攣的肌肉,能經通絡而行氣血,使頸肩部僵硬痙攣的肌肉逐漸趨於柔軟。
(3)坐位,醫者立於患者側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頜,手掌環抱其頭部向上牽引,利用患者的體重對抗,使椎間隙增寬,椎間孔擴大。
(4)坐位,醫者一手扶住頭頂,一手托住患者下頜作抱球勢,徐徐搖動頸椎,待患者肌肉放鬆後,突然作頸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聽到彈響聲。本法功能為滑利關節,整復錯縫,扳法拉開椎間隙,突發性動作可糾正後關節錯縫,增加頸椎的活動范圍,同時能改變骨贅和神經根的相對位置,以減少刺激和壓迫,從而緩解和消除臨床症狀。
第一套頸椎操
預備動作:取坐位,全身放鬆,頸伸直,雙手自然交叉至於腿上。
第一節:1頭正位;2頭低下至最大限度;3抬頭回到正為;4頭仰至最大限度;5恢復頭正為
第二節:1頭向左轉至最大限度;2頭回到正為。
第三節:1頭正為;2頭向左轉,下顎盡量夠左肩;3頭回到正位;4頭像右轉,下顎盡量夠右肩;5頭恢復正位。
第二套縮頸揉肩操
預備動作:可做位或站立,全身放鬆,雙肩自然下垂,雙手半握拳。
1、聳肩縮頸,雙肩向前逆時針揉動;2、頸肩收回到中立位;3、聳肩縮頸,雙肩向後逆時針揉肩;4、頸間恢復到中立位。
第三套頸椎“米”字操
即以頭為筆尖,用頸作筆桿,按下述順序反復書寫“米”字,每次書寫5-10個“米”字。
准備動作同第一套。整套操連續做,不分節。具體書寫方法為:
1、先寫一橫,頭盡量由左到右劃一橫線。2、頭回到正為。3、再寫一豎,頭盡量向前上方拉伸,自上而下畫一豎線。4、頭回到正為。5頭頸盡量向左上方拉伸成45度角,而後斜行劃線拉伸致右下45度。6頭回正為。7、同法書寫米字右上點。8、頭回正為。9、頭顱盡量向前上方拉伸,向左下方劃一撇。10、頭顱回到正中位。11、頭盡量向左前上方拉伸,向右下方劃一捺。12、恢復頭顱正位。以上為一個“米”字。
這三套操可活動頸椎關節和肩關節,保持關節的靈活性,鍛煉頸部肌群的伸縮功能,增強頸肌肌力,維系頸部軟組織的自然彈性,避免或鬆懈粘連,糾正頸椎小關節錯位,恢復和改善頸椎的勝利力線平衡,增進頸椎的穩定性。有助於治療或預防頸椎病和頸性肩周炎。患者可酌情任選其中一套,或按順序三套一氣呵成。但“米”字操動作較大,病情較重者,應循序漸進,逐步加大動作量,即可先做頭兩節,後坐“米”字操。動作以柔和,切忌用力過猛。這三節操,一般每天做1-2詞,見縫插針,靈活安排運動時間,其動作量因人而異。一般以操後感覺頭、頸、肩輕快,舒適為度。持之以恆,必收良效。
卧床治“腰突”關鍵是堅持
當醫生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提出卧床休息的治療意見時,患者往往對此產生很大疑惑:只是簡單地躺在床上就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嗎?其實,卧床休息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方法。
脊柱的退行性病變與負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嚴格而科學的卧床休息,首先就去了使腰椎病變進一步法陣的主要因素,給疾病的回復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當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病時,局部軟組織均有不同程度的勞損、無菌性炎症及肌肉痙攣,組織中繼續了大量乳酸、組織胺、CO2等致病物質,這回刺激感覺神經,產生疼痛。卧於加墊的木板上,能使腰部軟組織鬆弛和得到充分的休息,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運走”致痛物質,這樣能明顯減輕疼痛,恢復功能。利用卧床休息來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方法相對比較簡單,患者無需過多的專業知識,就能在家進行,但是,卧床休息還是有許多應該注意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療效就不能得到保障,方法錯誤,還會適得其反。
1、卧床要求卧硬床。具體講就是木板床上鋪薄褥子或墊子,較硬的棕床也可以。
2、患者仰卧時,可在腰部另加一薄墊,使膝、髖保持一定得屈曲,這樣可使肌肉充分放鬆。俯卧位時,床墊要平,以免腰部過度後伸。
3、卧床休息要嚴格堅持,即使在症狀緩解一段時間後也要佩戴腰圍下床,也不能做任何屈腰動作。如果患者因生活不便而不能堅持卧床,回影響療效。
4、卧床休息中最難堅持的是在床上大小便,可以扶拐或有人攙扶下地去廁所。切忌從床上坐起大便,因為這時腰部過度前屈,椎間盤更容易後突。
在卧床一段時間後,可配合消炎止痛葯物、理療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當然,要想快點好,還是微創手術(如激光、臭氧、射頻等)會取得更好的療效。3~4周
大部分患者感覺腰部逐漸恢復正常
1、腰背及腹肌鍛煉;
2、步行鍛煉,可根據情況爬行一定坡度;
3、游泳鍛煉(每周三次15-30分鍾),多數患者恢復輕體力工作。
6~12周
少數患者如無緩解,經循序漸進的腰背肌鍛煉,部分患者可恢復重體力勞動。
1、治療後如有較累、局部疼痛、脹酸疼等感覺,是正常的反映,請勿擔心,並請補充水分及睡眠休息。
·運動時佩戴護腰帶(腰圍)
·起床、上下床動作要緩慢正確。
·不要睡太軟或太硬的床
·床具的硬度要以仰卧位時將手掌深入腰下能夠勉強進入度。
·避免腰部長時間旋轉,過屈活動及負重。
·實施以強化頭頸部肌肉及腰背部肌肉為主的運動,如伸展操。
·腰椎術後,佩戴腰圍1~3月;頸椎術後,佩戴頸托一個月左右。
2、頸/腰椎微創術後須知
低枕、少低頭、慢轉頭、避免頭顱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保持正確姿勢,尤以坐姿及睡姿需注意。平時要直做於椅背固定的椅子上,椅面高度迎合坐正後膝關節彎曲90度後的小腿高度相等。最好以披個包裹、棉織物覆蓋在硬質椅面上為宜,這樣既有力度支撐,又有一定的彈性。不提倡做太軟的沙發或太硬的木質椅子靠背的下部要有適度的凸點,恰好頂在腰部,椅背高度最高不超過肩,最低不低於胸椎後凸頂點。椅背的質地要求盡量與椅背相同。避免久坐,以免肌肉僵硬,一般以一小時為宜,最多兩小時。
3、關鍵問題——力
步行時應挺胸收腹,向上提取重物時應屈膝蹲下。用力對稱時即使是環抱或提拿50斤也不會對腰部有太大影響。
4、日常需要注意什麼?
避免受涼,直吹電風扇、空調。注意頸、腰部白天防潮濕侵襲及夜間要保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酗酒,長時間打牌,玩游戲等。不坐激烈及跳躍運動,病情加重者尚需卧床休息,不抱重物,減少脊椎負擔。常做熱水浴可消除肌肉僵硬。
5、關於運動
術後卧床期間應堅持四肢活動鍛煉,即可以預防肌肉萎縮又對增強集體血液循環、提高免疫狀態、促進癒合、預防並發症等均有益,如擴胸、深呼吸運動可增加肺活量,促進喚起預防肺部並發症;腹部按摩可增強腹部肌力,增加腸蠕動,減少腹脹便秘;足踝、膝關節的活動有利於日後下地的活動。不睡太軟床鋪,避免脊椎變形,睡時可將膝蓋墊高,使腰部肌肉放鬆,減輕腰部酸痛症狀。
6、其他注意事項
一、穿著輕快、柔軟且具有彈性的鞋子,以免增加脊椎負擔。定期做脊椎矯正,以利脊椎之保養。
二、同時應用一些重要;輸進去同、溫筋散寒、易髓補骨;活血行氣、化瘀止痛、通經活絡、強筋壯骨、扶正固本等。
三、不論治療期間或治癒後均須保持正確姿勢,放鬆肌肉,永保健康長壽。溫馨提示
腰椎微創手術後,腰圍須佩戴1~3個月,晚上睡眠休息時可解下。
頸椎微創術後,頸托須佩戴1個月,根據回復情況和醫師聯系。
能躺著不站著,能站著不坐著。結束工作在疼痛出現之前。固定姿態不超過30分鍾。不斷變換的姿勢最舒服。工作的專注程度和患病率成正比。工作壓力是脊柱相關性疾病的元兇。吸煙、糖尿病、遺傳都可能是高危人群。
痛苦的故事
定義:疼痛時身體遭受傷害和患病時產生的保護性反應,也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現象。
人為的減輕疼痛感,對於提高生命和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人們都知道疼痛難忍,而同一強度的疼痛刺激,對於不同生理狀態的人反映不同。有的感覺略有疼痛,有的覺得忍無可忍。
醫學認為,疼痛刺激在人體的反應強弱,明顯受心理因素影響,積極調整心理狀態能夠減輕疼痛感。
疼痛與人的情緒密切相關。當情緒穩定,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疼痛之外的某一問題,即忘我狀態時,戰士們都無所畏懼,這時傷痛,甚至斷手截肢的傷害都不會引發他們很大的疼痛感。
疼痛與人的理解關系密切,由於每個人對疼痛的理解不同,即使同一強度的疼痛反映,每個人的感覺也不同,如對注射引起的疼痛,有的人從小就接受“不聽話就打針”的恐嚇教育,打針很痛的意識在他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緊張恐懼隨之而來,並驗證了打針很痛的感覺。
疼痛與人的性格關系密切。意識堅定,性格倔強的人,對疼痛的忍受力較強。如三國時,關雲長在沒有麻葯的情況下,也能忍受刮骨療毒的痛覺刺激;而意志脆弱性格溫柔的人,對疼痛相對敏感,一些人即使手上扎了根刺也會疼的高聲喊叫。
臨床實踐中,醫務工作者總結了以下方法減輕疼痛
A、呼吸止痛
疼痛時深呼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呼出,而後慢吸慢呼。呼吸時雙目閉合,想像新鮮空氣緩慢進入肺中。
B、自我暗示止痛:
當患者疼痛難忍時,自己要明白,疼痛時肌體的保護性反應,說明機體正處於在調整狀態,疼痛感是暫時的。通過患者的自我暗示,患者可增強同病魔做斗爭的決心和信任,疼痛的感覺也就會減輕了。
C、鬆弛止痛:
鬆弛肌肉,就會減輕或阻斷疼痛反映,起到止痛作用。鬆弛肌肉的方法很多,如嘆氣,大哈欠,深呼吸,閉目冥思等。
D、音樂止痛:
可通過多種形式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以此來減輕疼痛。如看電視,講故事,相互交談讀書看報等。
F、刺激健側皮膚止痛:
疼痛時,可以刺激痛區對側的健康皮膚,以分散患者對患處疼痛的注意。如左臂痛,可以刺激右臂。刺激的方法有按摩,涅吉,冷敷,塗清涼油等。總之,心理因素即可止痛或加重疼痛。恰當運用上述一種或幾種方法巧忍疼痛,您一定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1、改坐姿
每天用電腦的時間很長,下班還要坐車或是開車,一天“坐”的時間就會特別長,頸椎病就這樣“坐”出來了。
樹立正確的坐姿,能減少至少40%的頸椎病發病幾率。定製一與桌面呈10~30度的斜面工作板,更有利於坐姿的調整。一般電腦的鍵
2、每天按摩耳朵
每天按摩耳朵可保護頸椎腰椎。耳朵上的那道最硬的脊,就是耳輪。順著耳輪找,上端協處,對應的就是管腰椎的穴位。
在我們耳朵的下端協處,對應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管頸椎的穴位。並且在上端2/5的地方,對應的就是管我們胸椎的穴位。所以說我們的耳朵是神經末梢的集聚地,然而我們的脊椎就是人體神經的最集中的地方。
當用大拇指和食指,順著捏這三處穴位時,就可以刺激耳部神經末梢的反射,並將反射傳達到脊椎中,不斷刺激,就能起到刺激脊椎血液循環、保健防病的作用。
3、早晨主動調溫
無論冬夏,都要給自己的頸椎以舒適的溫度。即使是為了美麗,也要在辦公室准備一件披肩,以保護好頸背部。
偶然有受寒的現象出現,就給自己煎一碗驅寒湯。做法如下:取紅糖2湯匙、生薑7片,將紅糖、生薑與適量的清水一同放入鍋中,煎煮10分鍾即成。可每日飲1劑,分2次飲完。
4、運動頭部
對於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在1~2小時左右,有目的地讓頭頸部向左右轉動數次,轉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該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准。
也可以進行夾肩運動,兩肩慢慢緊縮3~5秒鍾,爾後雙肩向上堅持3~5秒鍾,重復6~8次;也可利用兩張辦公桌,兩手撐於桌面,兩足騰空,頭往後仰,堅持5秒鍾,重復3~5次。
5、午休之後活動一下
很多白領都有吃完飯午休一下的習慣,如果休息之後能夠起來做做擴胸運動或者其它的動作的話,對緩解頸椎酸痛感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6、選擇健康的枕頭
枕頭和床也是養護頸椎的重要因素。枕頭過高或者過低、床墊過於柔軟都會連累頸椎受損。
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保健枕頭可以對頸椎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讓頸椎得到較好的休息。同時,枕頭的寬度應達到肩部。對於頸椎不好的人來說,木板床、棕綳床是首選,而那種過分柔軟的床則不利於頸椎的健康。
7、簡單地按摩頸部
經過一個上午的工作,到了下午兩點鍾,你可能已經感到脖子酸痛.
8、享受中葯熱敷
將小茴香些許、鹽半斤一起炒熱,裝入布袋,放在頸背部熱敷30分鍾。每日1次,可改善頸背部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注意,別讓溫度太高或時間過久。
9、睡覺姿勢很重要
溫度高,人體由於局部溫度過高,翻身次數增多,頻繁的翻身過程中,很容易導致落枕,帶來頸椎疼痛,所以應盡量保持室內不能太熱,給枕頭增加一個草席套也是非常有用的。
另外,天熱人非常容易疲倦,中午都想小憩一會兒,但趴在座位上耷拉著腦袋就睡對頸椎帶來的傷害非常大。
專家提醒大家,午間或在車上可採取向後仰躺的姿勢稍事休息,一定要為頸椎找到扶托點,比如在頸部後面墊一件卷裹的衣服或U形頸舒枕等。
10、少用電腦多運動
在頸椎病的治療方法中,醫生往往強調“物理治療”,何為“物理治療”,通俗點說就是運動。
頸椎的局部功能鍛煉也屬於物理治療法的范疇,但人體每個部位本來就息息相關,沒有脫離整體的局部健康,因此,全身運動,對於康復與治療頸椎病將會更有效。
對於頸椎病患者而言,打羽毛球、游泳等,不僅運動了全身,還非常具有針對性。
11、做5分鍾頸椎操
白領女性在上班時,幾乎都保持著不變的坐姿,這樣會使頸部負擔過重。
12、遵守卧躺不看書
日常不宜半躺半坐位看書或看電視。卧姿以仰位最佳,側卧次之,伏卧位不可取。
側卧時提倡經常改變方向。有習慣性落枕者在製作枕頭時還可加入當歸、黃芪、甘草等,能促進頸部的血液循環。睡覺時蓋被不僅要蓋在身上,而且要蓋好頸部;
夏天不要貪一時涼快而將頸背正對著風扇或空調直吹,不要在有“穿堂風”的地方睡覺,以免頸部著涼引起頸肌痙攣。
13、學學大鵬展翅
晚上看電視的時候,你可以學一學大鵬展翅的動作來保養頸椎:操作者取站立位,輕輕彎腰至90度,將手臂向兩側展開,模仿大鵬在展翅飛行,但不可將頭抬起來,堅持5分鍾。這個動作可以幫助你增加頸椎部肌肉的韌性。
14、晚餐補腎加分
作為一名忙碌的白領,你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准備健康營養的早餐和午餐,那晚餐的時候就要吃一些有營養的食物了。
中醫認為,核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牛骨等具有補腎髓的功效。你可以把這些材料巧妙地加入到晚餐中,以達到強壯筋骨、保護腎與脊柱的目的。
15、情緒控制很重要
研究表明,多愁善感、脾氣暴躁的人易患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會影響骨關節及肌肉休息,長此以往,頸肩部容易疼痛。所以即便天氣炎熱也要注意保持健康、快樂、平和的心情,讓自己遠離頸椎疾病。
16、防止疾病感染
② 怎樣練習盤腿坐
首先,我們先了解為什麼要盤腿坐?其實早在幾千年前,人類還沒有椅子前,不論是中國人、印度人,就已開始盤坐了。老祖宗們發現:盤坐可以讓自己坐得更穩、坐得更久,因此很自然地就採用這種坐姿。 盤坐有很多方法,大家想到盤坐都想到蓮花盤,馬上就覺得那很難,自己沒有辦法這樣坐。事實上,盤坐有非常多種,除了我們常想到的蓮花盤(就是把左腳和右腳的腳踝分別放在另腳的大腿上)之外,還有「散盤」。我們常說的散盤指的是,我們只要把兩腳折向另腳大腿的方向,不用一定要放在另腳的大腿上,把兩腳的腳踝放在會陰前的地板上即可。 還有另一種盤坐則把再腳的腳跟拉近身體,都抵在自己的會陰,左腳掌在下,右腳掌在上,交疊在一起,這也算常見的盤坐法。 為什麼要盤坐呢?盤坐的目的是用我們打開的大腿脛骨幫忙,讓我們坐下時尾骨朝下以便可以坐得更穩。另一個好處是,我們如果把腿折起來,停留在同一個姿勢幾分鍾後,血液就不會再流到下半身了。也就是,我們血液循環的路徑變短,而且短了一半以上。這對改善上半身的血循很有幫助,有的人在盤坐一陣後,上半身會微微發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此外,在盤坐一陣後,打開並舒展兩腳,會覺得血液會一股腦兒地往下半身沖,對平時下半身血循較差的人,也有改善的效果。不過,很多宗教人士盤腳,並不為加強血液循,而是在您盤坐一陣後,會發覺自己的思慮會放緩下來,能幫我們鎮定情緒,好進入靜坐的階段。 如何才能坐得久 相信不管您曾用什麼方式來盤腿,一定都遇過相同的經驗:坐了大概十來分鍾後,就覺得腳開始腫脹發麻,再久一點,就會覺得麻痛難耐,必須把兩松開,不是嗎?初學者遇到這種情形不要慌,因為這很正常,只要掌握二個重點,就能讓自己沒那麼痛苦。 首先,您可在尾骨下方墊個墊子(可用瑜伽磚、結實的抱枕等),大約10公分高,可以讓您坐得比較舒服。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把骨盆墊得高一點後,可讓我們兩大腿盡量與地面平行,可稍減輕髖關節大腿肌肉的壓力。這樣可以讓我們坐得更直、更穩、更久。 還有,盤坐必須循序漸進,急不得。您可先從每次10分鍾開始,每周增加5~10分鍾地往上加時間。而且,初學者不建議用蓮花盤姿勢,因為一來可能做不起來;或者,即使勉強做起來,姿勢不正或坐不了幾分鍾就疼痛難耐,反而適得其反。所以我建議,初學者可從散盤開始,配合著體位法的練習,讓自己的髖關節、下腰肌、大腿肌,甚至是腳踝都更鬆了以後,再試試是能否蓮花盤?
③ 八卦掌基本功都有哪些如何練習
如果自學,自學不久以後會出現動作不正確,動作一旦做錯而形成習慣後就需要幾倍的時間才能改過來,而且視頻中的拳師一般不會把八卦掌的核心完全錄進去,即使錄進去的核心東西初學者聽不明白有沒有老師及時教就會很容易練錯進入誤途,而且八卦掌的核心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雖然我是學陳式太極拳,但是當初就是走過這樣的歷程,最後不得不找個師傅練的,所以你最好找個師傅教,同時看書、看視頻最為合適。
八卦掌派別太多我只找著程派的,其他派別的自己找吧: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J-ZP-VE2y8/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dGaAlExScI/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56gDHQQp0o/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bkErFjoSxs/
八卦掌是我國流傳很廣的拳種,是武當內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養生、健身、防身陰陽掌的一個體現。它以八大樁法為轉掌功,又集八大圈手於一體,下配一至八步的擺、 扣、順步法為基礎,以繞圈走轉為基本運動路線,以掌法為核心,在走轉中全身一至,步似行雲流水,身法要求:擰轉、旋翻協調完整,走如游龍,翻轉似鷹。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橫、撞、扣、翻、托等。 八卦掌是融養生和技擊於一爐,涵養道德的拳術,是董海川先師將武功及內功融為一體,博採眾長,加上自己的豐富經驗,獨創以掌為主的技術手段。以沿圈走轉和「趟泥步、剪子腿、穩如坐轎」,扣掰轉換以及避正打斜等為運動形式,有別於其它拳術。並且在治病、內功、技擊和涵養道德方面,有明顯的效應。尤其在內功和涵養道德方面,表現更為突出。
八卦掌的特點是身捷步靈,隨走隨變,與對方交手時身體起伏擰轉,敏捷多變。拳諺說它「形如游龍,視若猿守,坐如虎踞,轉似鷹盤」。其基本功以樁步、行步為基礎。身型要求頂頭豎項,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實腹暢胸,吸胯提襠。步法要求起落平穩,擺扣清楚,虛實分明,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轎,出腳要摩脛(兩腳踝關節相貼而過)。走圈時,內腳直進,外腳內扣,兩膝相抱,不可敞襠。身法講究擰、旋、轉、翻,圓活不滯。手型有龍爪掌、牛舌掌兩種。主要手法有推、托、帶、領、搬、攔、截、扣、捉、拿、勾、打、封、閉、閃、展16法。要求能進能退,能化能生,虛實結合,變化無窮。每掌發出,皆要以腰作軸,周身一體,內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內修心神意氣力。
八卦掌的動作要求順頸提頂,松肩垂肘,暢胸實腹,立腰溜臀,縮胯合膝,十趾抓地。八卦掌以「滾鑽爭裹,奇正相生,走轉擰翻,身隨步走,掌隨身變,行走如龍,回轉若猴,換勢似鷹,威猛如虎」;以曲剎直,以動擾靜,以靜剎動為修煉原則。
八卦掌分為「定架子」、「活架子」、「變架子」 3步功夫。「定架子」是基礎功夫董海川祖師塑像,要求一招一式,規規矩矩,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勢正確,樁步牢固,行步平穩;切實做到「入門九要」,即塌(塌腰)、扣(含胸)、提(尾閭上提、穀道內提)、頂(頭上頂、舌上頂、手前頂)、裹(裹臂)、松(松肩、沉氣)、垂(垂肘)、縮(胯根、肩窩內縮)、起鑽落翻(臂內外旋)等要領;切忌挺胸提腹、努氣、拙力(稱為 3大病),「活架子」主要練習動作協調配合,使基本要領在走轉變換中運用嫻熟。「變架子」要求內外統一,意領身隨,變換自如,隨意穿插,不受拳套節序限制,做到輕如鴻毛,變如閃電,穩如磐石。
八卦掌的基本內容是八母掌,也稱老八掌,即單換掌、雙換掌、順勢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和回身掌,各地流傳內容不完全相同,有以獅、鹿、蛇、鷂、龍、熊、鳳、猴八形代表的,也有用雙撞掌、搖身掌、穿掌、挑掌等作為基本八掌的內容。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說。
八卦掌有單練、對練和散打等形式。根據老拳譜記載,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羅漢手、七十二暗腳、七十二截腿,但目前很少傳習,八卦系統所有器械,有刀、槍、劍、戟等,練法仍體現隨走隨變、械隨身走、身隨步換、勢勢相連的特點,另外,還有鴛鴦鉞、雞爪銳、風火輪、判官筆等短小的雙器械,這在其他拳種中較為少見。八卦掌有利於訓練人的柔韌、速度、耐力,對下肢力量的培養尤為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八卦掌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八卦」最早見於《周易》:「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個方位,即北、南、東、西、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八卦掌以掌法為主,其基本內容是八掌,合於八卦之數;在行拳時,要求以擺扣步走圓形,將八個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術那樣,或來去一條線,或走四角,所以稱為「八卦掌」。其實,八卦掌與八卦並無什麼內在聯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龍形八卦掌」,為董海川在北京所傳。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術。它將武功與導引吐納溶為一體,內外兼修。不僅有強身健體之功用,而且能夠鍛煉攻防搏擊的技能,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享譽武林。
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走圈)為主的拳術。也就是,以自己的一個臂長的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然後沿著這個圓走圈。它將武功與導引吐納溶為一體,內外兼修。可以強身健體,而且能夠鍛煉攻防搏擊的技能。也有一個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條直線上打拳。
傳統八卦掌經許多名師的不斷研究,以八卦為理論基礎,一圈八步八個掌勢,以單換掌為基本掌勢,套路非常靈活,並不固定,習練者的不同,套路也不相同,但是現在許多演練的八卦掌已不完全按照這個傳統了。
八卦掌注重身法的靈活性,要求練者在不斷走圈中,改變敵我之間的距離及方向,避正擊斜,伺機進攻;出手講究隨機應變,發揮掌比拳和勾靈活多變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蓋、劈、撞、搬、截、拿等。
八卦掌的運動特點是:一走、二視、三坐、四翻。這些特點為發展身手的捷徑、靈活,特別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鍛煉條件。八卦掌以「行樁」、「蹚泥步」內功功法為入門基礎,以擰翻走轉為基本運動形式,以掌法的變化為主要技擊手段。內外兼修,強調身心合練,身捷步靈如龍游空,擰翻走轉掌法幻變無窮。出手成招,剛柔相濟,踢打摔拿溶為一體。擰裹鑽翻,避正打斜, 圍圓打點,循循相生無有窮盡。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圓形,突破了以拳為主、步走直線的傳統拳法,為中國武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擺、扣為主,左右旋轉,綿綿不斷。八卦掌以走為上,要求意如飄旗,氣似雲行,滾鑽爭裹,動靜圓撐,剛柔相濟,奇正相生。好手行拳,真個是行如游龍,見首不見尾;疾若飄風,見影不見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常常能使對手感到頭暈眼花。以此應敵,則避實擊虛,手打肩撞,皆可以意為之。
八卦掌技法以實戰為主,同時在強身健體,卻病延年上有獨特的功效。
八卦掌另有對練和散手,器械有刀、劍、棍、鴛鴦鉞等,其步法要求與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盤刀」,長1.4米,重2公斤,其長度和重量都超過一般的單刀。
八卦掌的器械主要有: 春秋刀、戰身槍、連環劍、連環純陽劍、連環蟠龍棍、五行棒、昆侖鏟、八卦刀等。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講究:
▲(一)八要:
1.三形三勢:三形即「行走如龍,動轉若猴,換勢似鷹」。 三勢即「步如蹚泥,臂如擰繩,轉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腳心涵空,胸心涵空」。 三合即:「意與氣合,氣上力合,力與意合」。
3.三圓三頂:三圓即「脊背要圓,兩膀抱圓,虎口張圓。」 三頂即「舌頂齶,頭頂天,掌頂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氣要裹,肩要裹,兩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二)九論
"九論」是:論身、論肩、論臂、論指、論手肘、論股論足、論穀道、論腿。
1. 論身:頭正身直,虛靈頂勁,以腰為軸,跨為先鋒。
2. 論肩:肩宜松,松則肩穴開,氣貫全身。
3. 論臂:前臂圓則內勁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無窮。
4. 論指:食指勾眉,中指上指,無名、小指並攏,大指微扣。
5. 論手肘:前手向外推,後手向下墜,前肘對准腳跟,後肘對准後腳尖。
6. 論股:前股領路,後股坐勁。
7. 論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擺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 論穀道:股道上提氣通督脈,接至任脈,氣如丹田,此所謂提肛實腹。
9. 論腿:上腿帶動跨部,小腿後膝帶動踝部。
歌日:十要九論理要明,生花變化妙無窮。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渾圓任意行。
▲(三)八卦掌的技法主要講究:
1.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豎掌、抱掌、穿掌、劈掌、 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託帶領,搬扣劈進。穿閃截攔,沾連粘隨。 削砸劈挎,纏挑刁鑽。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馬步等。
步法:起落擺扣,進退跟撤,開掰插閃等等。
3.腿型腿法:
兩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擺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齊至,暗腿為主。
4.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龍,腰如軸立,身法講究擰裹鑽翻,圓活不滯,身隨步動,掌隨身變,步隨掌轉,上下協調。
周身一動無有不動,擰旋走轉似流水,上下翻動如驕龍。
【技擊原則】
以掌為法,以走為用,溶踢打摔拿為一體,循循相生無有窮盡。避正就斜,順勢順勁,虛實莫測,脫身化影。柔則綿里藏針,沾粘隨化;剛則冷彈崩炸,迅如閃電驚雷。
八卦練功者從行步入手,內功為基,正形、通氣、懂勁、熟技、明變。以八大掌為母掌,演化出不同風格的實用掌法和套路。 八卦掌的器械種類很多,尤以八卦刀最為著名。
八卦掌不但是我國著名的三大內家拳之一,在國內各地廣為流傳,而且更為國際友人所喜愛而廣為傳播。
【程式總訣】
八卦掌,走為先,收即放,去即還,變轉虛實步中參。
走如風,站如釘,扣擺轉換步法清。腰為纛,氣為旗,眼觀六路手足先。
行如龍,坐如虎,動似江河靜如山。陰陽手,上下翻,沉肩墜肘氣歸丹。
抱六合,勿散亂,氣遍身軀得自然。扣擺步,仔細盤,轉換進退在腰間。
腳打七,手打三,手腳齊進莫遲緩。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擠靠暗頂膝。
高不扼,低不攔,迎風接進最為先。數語妙訣掌中要,不用純功亦枉然。
【基本方法】
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同時,八卦掌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我個人認為此種「氣」是通過練拳的過程中調節呼吸的節奏而形成的),這是八卦掌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練拳要領】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八卦掌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④ 中國跤如和訓練
從鍛煉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劃分三種:健美愛好者,力量愛好者和格鬥愛好者,當然也有交叉,但最終還是有側重。由於三種訓練方式的不盡相同,所以論壇風格也呈多元化,每個人從中都可以吸取良好的營養。我在論壇也待了不少時間,一步一步學到很多有益的東西,印象最深的,當屬草色近卻無無償提供的各類文章:震撼、開闊視野、受益匪淺,讓人深刻感受到了西方體育訓練的先進、發達及科學性。然而,在接觸西方先進體系的同時,我們卻很難看到傳統訓練方法的影子,討論的少、鍛煉的少、生活中也看不到什麼人在練,傳統訓練基本上被西方現代體育完全代替了。莫非真的是現代體育太強大、傳統訓練太落後的原因?我看未必,種種原因,中國有不少好的傳統瑰寶都面臨失傳危險,一些特殊的傳統武術也同樣如此,比如中國跤和太極拳裡面的功力訓練,研究一下,會覺得有很多好東西,有些至今還不為西方人所知。我對摔跤是外行,在力量訓練上也是初學者,但很願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在傳統功力訓練上面的一些認識,也算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吧。
我對中國跤功力訓練的認識,來源於李寶如老先生的在《中國式摔跤精粹》,本文的所提到的所有方法,均出自該書。中國跤的功力訓練包括徒手和器械兩種。
在徒手訓練中,看不到俯卧撐、仰卧起坐、徒手深蹲之類的現代方法,為啥不練,不得而知,但看完整個功力訓練後,會曉得不練這些也罷。中國跤的徒手訓練側重身體的柔韌、協調和上、下肢靈活性以及腿部力量的練習,但基本上沒有上肢力量的練習。
1、柔韌練習有伸筋、涮腰、踢腿,這些基本練習法也都很常見,但健身房裡幾乎看不見什麼人在練,可能是大家都不太重視,覺得用處不大吧。
2、上肢靈活性和協調性的練習,我沒怎麼看明白,此處省略。
3、下肢力量和靈活性的訓練,其中有些練法很有智慧,也很有趣,比方說小鑽子:兩腿開立與肩同寬呈半蹲式,雙手掐腰,向左轉體180°下蹲,雙腿交叉,穩定後站起,再向右轉體下蹲,反復練習。這個動作可以當成轉體徒手深蹲來看,鍛煉腿部力量及靈活性、穩定性。專門練腿部力量的動作有幾種矮子步,如矮子步鴨行、矮子步踢腿。我沒練過這個,因為感覺太痛苦了。
4、雲手,本來這是太極拳的動作,但在中國跤裡面被看做基本功的基本功,單看動作,沒啥了不起,也看不出鍛煉什麼。但如果有站樁的基礎並深入練習,這個動作的價值就可以體現出來。
5、站樁,中國跤對樁功也很有講究,跟內家拳有得一比,這個不再展開討論。
顯然,中國跤的徒手訓練既不是鍛煉單一的肌肉,也不是單一的有氧,而是綜合訓練,由於站樁因素的存在,也就形成了完全有別於西方綜合訓練的特殊功力訓練。下面來看器械練習。
器械練習中也有很多我沒看明白的地方,所以我只撿看得懂的說。
1、小棒子,有很多練法,其中一個就是卷千斤棒,鍛煉前臂和腕力;還可以用來伸筋,可見拉筋的重要性。
2、揉大缸,老水缸一口,雙手抓住缸沿旋轉,這個現在已經不太實用,主要是不方便了。
3、推子,可以用磚,也可以用小石鎖來推,推子練法較多,書中列出了20多種推法,主要鍛煉指力、腕力、臂力、腰腿爆發力耐力,非常有價值,這里介紹一種練法:雲推。實際練習中,可以雙手各持一個啞鈴,做雲手,我每天都練這個動作,感覺很好。
4、大桿,這也是太極拳功力訓練的一個器械,選用4米以上長的白蠟桿,鍛煉整體的爆發力,絕對好的一個東西,我收藏了一根4米2的桿子。
5、石鎖,練法很多,很想收藏,但沒找到哪裡有賣。
6、太極球,看來中國跤和太極拳還真的有淵源。大太極球可以放在地上旋轉,鍛煉腰腿力量,小太極球可以靠在牆上揉動。
其他還有天秤、地秤、石擔子、擲子、滑車、大擰子、霸王磚等等,都很有趣,但未必合適現代人練習。
上面列舉了一些中國跤的功力訓練,有些是可以用現代體育替代的,有些則是現代體育還沒有意識到的,屬於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貴財富,作為後人,我們有責任繼承和發揚傳統瑰寶。我目前對石鎖很感興趣,希望在合適的時候收藏幾個,老祖宗的東西,西方人並沒有完全學去,國人當自強。
⑤ 請問棍術的具體練法
棍術棍術
gùnshù
[stick acrobatic play] 器械武術之一,用棍表演的武術套路的總稱
"棍術"指使用棍的方法和技巧。明俞大猷《劍經》、戚繼光《紀效新書》、茅元儀《武備志》、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等對棍的擊法均有詳盡論述。握棍的方法稱"把法",常見的有陽把(手心向上握棍),陰把(手心向下握棍)、陰陽把(兩手心相對)、對把(虎口相對),交叉把(左右手交叉),滑把等。棍法有:打、揭、劈、蓋、壓、雲,掃、穿、托、挑、撩、撥等。練習棍術要求手臂圓熱,梢把兼用,身棍合一,力透棍梢,表現勇猛、快速,"棍打一大片"的特點。棍術的套路有:自選棍術、猴棍、七星棍、五虎群羊棍、齊眉棍、大梢子棍等。對練有"對棍"、"棍進槍"、"棍進三節棍","三人對棍"等。
一、
[編輯本段]棍的部位名稱、規格及基本握法
(一)棍的部位名稱、規格
棍的各部位名稱見圖2-4-1。棍的長度不得短於本人身高。
(二)棍的基本握法
1、持棍法:右手持棍,以拇指和食指卡握棍身,其餘三指自然彎曲,虎口朝向棍梢,使棍身緊貼於身體右側,把端觸地。
2、提棍法:
①單手握,右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處;
②順把握,雙手虎口順向握棍;
③對把握,雙手虎口相對握棍。
二、
[編輯本段]棍的主要運動方法
1.撥棍:棍梢斜向前上方左右擺動為撥,撥棍時用力輕快平穩,幅度不要過大。
2.掃棍:棍梢在腰部以下水平掄擺;或盡量以棍梢貼地,棍身傾斜掄擺為掃。掃棍要求迅猛有力,力達棍梢。
3.掄棍:單手或雙手將棍梢向左或向右平掄。平掄不得超過一周,加轉身不得超過兩周。掄棍要求迅猛有力,力達棍梢。
4.戳棍:棍梢或棍把直線向前、向側或向後戳擊。戳棍要求發力短促,力達梢端或把端。
5.劈棍:棍由上向下為劈。劈棍要求迅猛有力,力達棍梢。
6.立圓舞花:兩手握住棍身中段,使棍在身體兩側由上向前、向下繞立圓轉動。要求連續快速,走立圓時很要貼近身體。
7.提撩舞花:兩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處,使棍沿身體左右兩側由下向前、向上劃立圓連續向前撩出。要求快速連貫,立圓掄轉應貼近身體但不得觸身。
⑥ 古人習武如何練習腰力的
古代:抖長桿、掃地、犁地、轉石磨
現代:負重仰卧起,擰腰器械
⑦ 老祖宗生活養肝秘法是什麼
一、睡覺,最簡單的養肝法
中醫理論里的「肝」,不僅僅包括了肝臟這個實體器官,更強調的是它的整體性功用。
中醫認為,肝是調控人體氣血的小開關,主要有兩大系統性功能——「肝主疏泄」和「肝藏血」。
其中,肝藏血是指肝臟有貯藏血液、調節周身血量的功能。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稱,「卧則血歸於肝」。
也就是說,當人靜靜躺下休息時,血才能歸藏於肝臟,進行充分的休養。
中醫還有句老話,「人動則血運於諸經,靜則血歸於肝臟」。
簡單來說,就是當人體處於活動狀態(白天),身體各組織需血量增大,氣血消耗也大;
而當人體處於靜止狀態時(夜間休息),身體各組織需血量減少,部分血液就歸藏於肝臟。
由此可知,晚上好好睡覺,閉目靜養,有利於肝正常藏血,以免肝血消耗過甚。如此看來,這不就是在默默養肝么?!
當然,想邊睡邊養肝,不是隨便睡睡就可以。想做到文首提到的養肝、祛濕一步到位,睡覺時更得講究。
具體來說,你要這么睡才行。
二、這樣睡,肝悄悄養好、濕氣嘩啦啦排出
中醫認為,側身睡更有利於養肝、祛濕。
這是因為,足厥陰肝經分布在人體軀干兩側,側著睡,血更容易歸於肝經、藏於肝。
同時,足厥陰肝經循行之處,有好幾個祛濕、除濕、利濕的重要穴位,比如蠡溝穴、膝關穴、曲泉穴、陰包穴等。
側著睡可對它們產生徐徐刺激,使其祛濕功效得以發揮。
若能在睡前按揉肝經3~5分鍾,祛濕之功更明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疏肝理氣、改善睡眠。
話說回來,雖說無論側向哪邊,都有助於養肝祛濕,但是一般認為,以右側卧位為最佳,原因在於:
①心臟在胸腔內偏左的位置,右側卧時心臟在上,這樣不但心臟受壓較少、血供充分,還能睡得更安穩。
②胃通向十二指腸、小腸通向大腸的口都是向右側開的,右側卧時,胃內容物較易流入十二指腸和小腸,因而有利於食物在胃腸內運轉、消化及吸收,保證胃腸道的正常運行。
③對於愛打鼾的老人來說,右側卧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打鼾症狀加重以及呼吸暫停情況的出現。
因此,有心臟不適、胃炎、消化不良、胃下垂及鼾症的人尤其適宜右側卧。
此外,中耳炎患者右側卧,便於膿液排出;腰背痛人群右側卧,可放鬆肌肉、緩解疼痛;膽囊炎、膽結石患者右側卧,有利於膽汁排泄、防止結石嵌頓。
總之,右側卧除了養肝、祛濕,還有利於養心、護腸胃、保養全身。
右側卧時,可在兩膝蓋間墊上枕頭或軟墊,使腰背充分放鬆。
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右側卧雖好,但非人人皆宜。
× 右側肺部病變者
右側肺部體積較左側更大,右側卧會影響肺部的呼吸運動。
在孕早期及孕中期,孕婦側卧可讓孕婦舒服些,避免其他睡姿產生的壓迫症狀。
因為左側卧位可減輕子宮增大對盆腔動靜脈的壓迫,並能改善子宮右旋,增加子宮及胎盤的血液供應及循環,更利於胎兒生長發育。
當然,總的來說,睡姿是個很隨意的事情。要讓我們整晚都保持不動,很難做到。
所以,對於健康人群來說,建議大家以右側卧為宜,以舒適為度,可以自然翻轉。
但是對於不那麼健康的人群,右側卧對其有益的話,應盡力而為;無益甚至有害的話,應盡量避免。
三、勿帶這兩樣入睡,否則肝被傷、濕氣生
1、不要帶「氣」入睡
現代人太難難難難難了!白天遇到的糟心事,往往到晚上入睡,那口氣還憋在心頭,難以下咽。
然而,小編必須提醒一句:帶「氣」入睡真的不可取!
有言是「怒則氣上」,「怒傷肝」,「百病生於氣也」。
中醫認為,生氣或憤怒的情緒會使人體的氣上逆,使肝臟受到損傷,導致肝氣郁結,形成「鬱症」。
如此,胸悶、憋氣、脅肋脹痛、心情抑鬱、失眠、多夢、易驚、食慾不振、食滯、消化不良、大便溏稀等症狀便接踵而來。
更可怕的是,有研究發現,與清醒狀態相比,睡眠可能會讓你憤怒的畫面會更長久地出現,形成惡性循環。
2、不要帶「濕」入睡
生活中,很多人會濕著頭發入睡。有人是因為頭發又長又厚,很難吹乾,也有人是因為怕吹風機損傷發絲,還有人單純就是因為懶。
總之,不管什麼原因,如果帶「濕」入睡,頭上滯留的水分在蒸發過程中,會帶走熱量,導致頭皮溫度降低,進而引起上呼吸道毛細血管收縮,抵抗力降低。
此時人體不但容易著涼,還容易讓病毒或細菌乘虛而入,導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頭痛等不適。
從中醫角度來說,夜裡陽氣式微,頭上水濕滯留,這也會讓濕邪悄悄滲入體內。
⑧ 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老年人記憶力
1.要集中注意力
我們常形容讀書不用心的小孩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小和尚由於念經時注意力不集中,雖然口中喃喃不休,但是心思卻不在經文上。到了中老年時期,「小和尚」變成了「老和尚」,除了生理上的退化因素以外,由於聽力和視力的減退,加上周圍有繁多的事情要去操勞,使中老年人對事情的注意力受到很大限制,也是中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記憶力,首先要讓這些「老和尚」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其次,對要學、要記的東西仔細閱讀和理解,對「念的經文」要有口有心,否則,很多事情堆放在一起,這個抓抓,那個放放,不是一心一意,很難把要記住的東西存放到腦子里。
2.理解有助記憶
前面講了理解記憶,就是對要記的材料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識記。這種理解,就是大腦在對外界信息的全面加工和消化吸收。因此,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要比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強得多,並且易記不易忘。
3.要重復
俗話說,「重復是記憶的母親」,就是說,要記住東西只有重復。雖然,每個人的記憶能力各有不同,但重復對每個人都是適用的。
人們都說,醫學院的學生背功最好,這不假,面對一本本厚厚的教科書,學生們是怎麼把它們背下來的呢?靠的就是時間和重復。時間是重復的保證,沒有時間,學生不可能一邊又一遍地復習;重復是記憶的根本,隨著重復的次數增加,你記住的東西逐漸增加,記住的東西逐漸難忘。
有一種方法叫「間隔時間逐漸延長的簡單重復」,這種方法是用於測定和訓練老年痴呆病人,被認為十分有效。毫無疑問,對於健康的中老年人來說,這種方法也同樣行之有效。如你想要記住一個人的名字,先在心裡復述這個名字;等15秒後,重復一遍;等45秒後,再重復一次;90秒後,再次重復,……如你能在5分鍾後仍舊記住這個名字,說明你的腦子沒有問題,你記住的東西已成記憶。
還有一種方法叫「在忘記之前記住它」。當你聽到一個新的名字時,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馬上用它,不要讓它從一個耳朵進去,從另一個耳朵竄出。
4.視聽結合
就是用多種感官(眼睛、耳朵等)結合起來幫助記憶的方法。還是舉王新明律師的例子。第一次見面,經介紹知道對方叫「王新明」,「王新明律師,您有名片嗎?」(重復的方法)當對方遞給你名片時,看著名片讀出「王新明律師」或「你是三劃王,新舊的新,光明的明,好名字」。如對方沒有名片,你可試著寫下名字,然後口中復述。
⑨ 武術的步法,還有身法要怎麼練,有沒有教學圖片或者圖片
這個手把手教都不一定能學會,看圖片更難學了。「教拳不教步,教步死師父」,的確是這樣,不是不教,是真心學不會。
我說幾個簡單的吧,太難的自己練不好,所以不好說。
首先,武術的步法與身法基本上自成一脈,和外國的功夫的步法很不一樣。
其一:要求身正,就是脊柱不能彎,也就是大龍,龍頭就是腦袋,龍尾就是尾閭,龍要頂拔,也可以說是挺拔,就是後弓,但不是駝背,練武時候的站法與平常的站法不一樣,身背五張弓,背後有一張,背上沒有轉折了,勁力就通透,能放鬆的下來,彎腰駝背的,不是放鬆不下來,是因為他勁力有折損,背微挺拔,有抻拔之感,氣血下沉,松到腳下,剛開始拖泥帶水,越練越輕巧,最後感覺沒有身子,基本上就算入門了。
補充小知識:頭什麼時候能動?當你發力打人的時候能動,龍頭一轉,尾閭扣,脊柱形成擰裹,天龍就出來了,就如同摔跤的變臉似的,一變臉,人就出去了。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撂跤的不懂用尾閭,或者說很少有人懂,跳黃瓜架兒,埋步眼,埋上了變臉扔人,其實要是會用尾閭的話,連臉都不用變,大尾巴軸一扣,敵人就出去了。撂跤的傳統跤法與傳統武術來比,用勁兒的巧妙之處還是差的太多了,扯遠了。
其二:無論怎麼轉身走的都是腰,用腰走,看似慢實際快。這個慢是別人看著慢,所以往往反應不過來,這個很難理解吧?我看看能不能表述清楚,很多人練步法,就練腳,動步就是邁腿,要不就是轉腳踝,走的都是小打小鬧的東西,算是個玩意兒吧。步法用腰走,逢上步、退步、逃步、偷步、墊步、舍步、闖步等等必先走腰,「腰為主宰,腳下相隨」,腰要提拉翻轉,帶著步走,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是脫節的,慢慢的就合上勁了,越來越快,而且腳下有根有勁。
補充小知識:這就是為什麼武術看著簡單,但是很難的道理,老祖宗把這個研究透了,比如說你不按這個方法練,練個十幾年也能有身法,但是是假的,你上步,我伸腳一絆你,你就夠嗆,再或者,我都不絆你,我自己趔趄了,你上步打我,都有可能摔著,這就是腳下無根,傳統武術的方法就是有根,你絆我吧,滋要你敢伸腳,你准出去,腳下進步有搓勁,一搓就出去。就如同內家拳最後不用出手,跨打,一個上步人就出去了,搓、趟之法,這個隱蔽性還特別好,要不說中國人聰明,為什麼練腳要走腰,腰先動,敵人看不出來,就算眼尖的看出來了,也是慢動,不做防備,老師父一般能瞧出來,所以腰動了,上肢與腳開始蓄力了,但是敵人還沒發覺,等腳出去,本來就快而且還帶著勁力,敵人就不好跑了,腳到手到,手再過去,那人不趴下等什麼呢?這就是老外不懂的地方。
其三:膝蓋要彎,這個彎是要從微彎開始練,不能直接馬步練身法,那是開玩笑了。但是彎膝蓋需要練,不那麼簡單,人正常站著,直著站著,大腿肌肉不容易放鬆,但是強迫放鬆可以,現在要求膝蓋彎曲,大腿肌肉依然放鬆,經過練習可以,但是這個比較簡單,小腿還要放鬆,這個慢慢練吧。等什麼時候都松下來了,上下通透了,輕靈,腰一轉,直接就有了。
恩,就說這么多吧,雖然不是什麼上檔次的東西,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也不知道,武術這東西,瞎練的太多,浪費時間,還不如干點別的呢,練明白挺難的,很多人練武不帶著腦子,不知道想什麼呢,我就不怎麼樣,悟性比較差,還好有些東西我是知道的,原來不知道為什麼過去那麼多大師為什麼把好多東西帶到墳墓里去,也不教給別人,早先特別不理解也不認同這種做法,後來就明白了,這種東西教出來學不會,太寒磣,第二也傷人,有那時間干點別的,其次,是老師寒心了,總有人把這東西當做談資,與人聊天顯示自己多知多懂,比如我這樣的,但是我確實本著推廣的精神說啊,看著外行瞎練,我看著真心疼。
武術真挺難的,練過的就明白,先學會怎麼站著,怎麼坐著,怎麼睡覺,怎麼呼吸,怎麼走路,怎麼握拳,怎麼踢腿。老師傅就怕說這個,一說這個徒弟一聽這么難,都跑了,弄得青黃不接。搞到現在,會懂胳膊瞎輪,瞎打就告訴說是練武術的,夢吶~!!幾千年的內涵就算你學一輩子,也只是看到一個角兒而已,武術,因為博大而精神,而且,學一輩子只能學到武術的皮毛,這不是恐怖,最恐怖的是黃帝內經,武術不過是黃帝內經的皮毛,如果說黃帝內經是一個大樹,武術不過是片葉子罷了。我們就是葉子上的微生物。
我十分佩服老祖宗的聰明才智,簡直不是人類的智慧,武術技擊只是一個層面,就是那片葉子上的葉莖,有貫穿,但不是全部。
⑩ 為什麼我做仰卧起坐起不來,怎麼才能起來啊
起不來一般是腹部肌肉力量不夠,或者是姿勢不正確。
正確的姿勢是:仰卧,兩腿並攏,兩手上舉,利用腹肌收縮,兩臂向前擺動,迅速成坐姿,上體繼續前屈,兩手觸腳面,低頭;然後還原成坐姿。如此連續進行。身體仰卧於地墊上,屈膝成90度左右,腳部平放在地上。平地上切勿把腳部固定(例如由同伴用手按著腳踝),否則大腿和髖部的屈肌便會加入工作,從而降低了腹部肌肉的工作量。
練仰卧起坐,速度要因人而異。最初可以嘗試一分鍾做5次,此後慢慢增加,直至達到50次左右。
(10)老祖宗訓練方法大全擴展閱讀:
仰卧起坐(sit-up),一種鍛煉身體的方式。對於一位剛開始以仰卧起坐來訓練腹部肌肉的參與者而言,每次仰卧起坐的次數以不超過10個反覆為原則 (先訓練您腹部肌肉的肌力) ,每完成一次的仰卧起坐後,應站起或躺下休息,讓腹部肌肉能夠放鬆10分鍾以上。
參考資料:網路-仰卧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