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實驗法名詞解釋

研究方法實驗法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2022-11-01 04:06:53

① 管理學基礎 名詞解釋 1.管理 2.管理學 3.歸納法 4.實驗法 5.演繹法

管理
是指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及創新等手段,結合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以期高效的達 到組織目標的過程.
管理是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
廣義的管理是指應用科學的手段安排組織社會活動,使其有序進行.其對應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或Regulation.狹義的管理是指為保證一個單位全部業務活動而實施的一系列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決策的活動,對應的英文是Manage或Run.
管理學
(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它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歸納法.
它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後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歸納法可以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可以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前者即我們通常所說之歸納法,後者我們稱為例證法.
實驗法
是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一種方法,是指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一種研究方法.實驗法又可以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
演繹法
是從既有的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導出個別性結論的一種方法.由較大范圍,逐步縮小到所需的特定范圍.

② 心理學中什麼是實驗法

實驗法是在沒有其他條件干擾的情況下,某個現象或結果由某個條件所引起,可以准確說明其因果關系。更加專業一點就是在控制條件下對某個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其實我覺得在實際中實驗法更本質的是可重復可檢驗。因為在實際實驗中,還有其他的因素如:主試效應,被試效應等干擾,做不到完全的控制條件。所以我們只能通過重復實驗來檢驗是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該條件導致該結果。
關注
實驗法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來引起某種心理現象以進行研究的方法.實驗法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 實驗室實驗法通常是在實驗室內進行的,一般較多利用科學技術手段.藉助實驗室實驗可以研究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現在還可以在實驗室里模擬某種自然環境條件或教學環境條件來研究某些心理現象自然實驗法是教育心理學最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按照研究的內容,可以主要區分為教育實驗與教學實驗.教育實驗所研究的是學生個性、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培養中的心理學問題.教學實驗是研究各科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它們都是在教育、教學的自然進程或准自然進程中進行的,所以都屬於自然實驗的一種.實驗法

在觀察、調查以及測量的基礎上 在一定的情景中 對研究的某些變數進行操縱或控制 進而揭示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的原因或規律的研究方法。

(一)實驗研究的特點

1、 有嚴格的實驗設計

從被試的選擇、眼不覺的材料和工具、實驗設計、數據分析方法等都有嚴格的要求 用以保證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最基本的實驗設計有完全隨機設計、隨即區組設計和拉丁方設計三種。

2、對研究變數的操縱與控制

3、揭示變數間的因果關系

實驗研究變數有

自變數 —— 對被試進行的不同處理。

因變數 —— 被試心理或行為反應上的差別。

額外變數 —— 除自變數以外的額外影響因素。

•本書P360 「霍桑效應」說明

(二)實驗誤差 隨機誤差和系統誤差

控制誤差的方法

1、恆定實驗條件

2、增加實驗次數

3、消除或控制額外變數

(三)實驗法研究的一般步驟:

1、在明確理論導向基礎上提出研究假設

2、確定研究的自變數和因變數

3、進行實驗設計

4、必要時對主試進行培訓

5、實施實驗過程

6、分析實驗數據

7、撰寫實驗報告或研究論文

(四)實驗法優點:可揭示因果關系,可重復檢驗,數量化指標明確,可主動掌握進程。

缺點:由於處於人為環境中,被試又知道自己在做實驗,可能幹擾實驗結果的客觀性。

③ 實驗調查法名詞解釋

實驗調查法也稱試驗調查法,就是實驗者按照一定實驗假設、通過改變某些實驗環境的時間活動來認識實驗對象的本質極其發展規律的調查。

④ 實驗研究法是什麼

實驗研究法是什麼

實驗研究法是什麼,人們在做研究的時候會根據具體的情況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涉及的范圍十分的廣闊,實驗研究法就是較為常用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法是什麼1

實驗法是一種典型的定量研究方法,它有一套嚴格的操作程序。下面介紹一下實驗法的操作要領。

1、實驗的准備

開展一項教育實驗,實驗前的准備工作十分重要。實驗前的准備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提出理論假設

所謂理論假設,就是陳述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關系的命題,主要是對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陳述。它是研究者在實驗之前所作的一種尚待驗證的假定的理論上的猜想,「理論假設」因此而得名。「理論假設」也叫「理論假說」。例如,蘇州中學開展主動學習教育模式實驗研究,就提出了這樣的理論假設:「學生一旦進入主動學習狀態,其潛能會得到充分發揮。」後面的實驗研究主要是檢驗這個命題是否成立。如果假設成立,就叫做證實;如果假設不成立,就叫做證偽。理論假設,既是實驗的出發點,又是實驗的歸宿,它是實驗的靈魂。

理論假設有兩種常見的表達形式:一種是順敘式,即前因後果式。先陳述自變數,後陳述因變數,如前例。另一種是倒敘式,即前果後因式。先陳述因變數,後陳述自變數。例如,杭州市拱墅區實驗小學「整體、合作、優化實驗」的假設是:「為使小學生樂學、善學,個性得到和諧、充分的發展,必須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優化和人際關系的人道化,搞好師生合作,選擇課程結構改革為突破口。」

理論假設必須包括自變數和因變數。如果缺少自變數,或者缺少因變數,均不能構成假說。在中小學教改實驗中,有的在實驗方案里沒有提出假設,嚴格地說,這不能叫教育實驗;有的雖然提出了假設,但十分模糊,內容太空,沒有可操作性,這不能算合格的假設。

設計實驗變數與控制方法

在設計教育實驗研究方案時,必須說明實驗的自變數、因變數,介紹自變數的操作方法、因變數的檢測方法和對無關變數的控制方法。

在一項實驗中,自變數必須是具體的、可以操縱的,因變數應當是可以觀測的。

在一項實驗中,必須對無關變數進行控制。如果沒有控制,就無法分清因變數(實驗結果)究竟是由自變數引起的,還是由無關變數的混入造成的,內在效度低,這樣就無法驗證實驗的理論假設。可以說,控制是實驗研究最本質的特徵,沒有控制就沒有實驗。

在教育實驗中,除了需要對實驗對象(年齡、性別、性格、意志、智能發展水平、學業成績狀況等)進行控制外,還需要對實驗教師(學識水平、教學能力、敬業精神等)進行控制,對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進行控制。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消除法(即讓干擾實驗的那些無關變數從實驗情景中消失)、恆定法(即讓無關變數效應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穩定不變)、平衡法(就是讓實驗組中無關變數的影響的總和與控制組相等)。

當然,教育實驗主要採用的是自然實驗法,它是在現實的自然的教育教學情境中進行的',不同於實驗室實驗法,要想完全控制無關變數是做不到的。

確定實驗對象與編組方法

開展教育實驗研究,必須確定實驗對象。由於實驗對象(被試)的年齡、性別、性格、意志、智能發展水平、學業成績狀況等都直接影響到實驗效果的好壞,因此實驗組與控制組要匹配,這樣才能把最後的差異歸結為實驗的結果。

除了確定實驗對象外,還要對實驗對象進行合理的編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隨機抽樣法,即在實驗前,按照學生的年齡、性別、智能、成績等情況在總體范圍內作個大致相等的編組,教師隨意抽取一個組作為實驗組,另一個組作為控制組。二是測驗編組法,即將被試進行一次前測,然後根據測驗成績配對編組,這樣能保證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成績上起點相同。

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前測

實驗前,要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測試。前測的內容是因變數,因變數應當是可測的。比如,林崇德曾進行過小學生運算思維品質培養的實驗研究。實驗前,在北京某小學每個年級中隨機抽取了兩個班,其中一個班確定為實驗組,一個班確定為控制組,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了智力測驗和數學運算能力測驗。

2、實驗的實施

在實驗的實施階段,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對實驗組施加實驗因子,即自變數。比如,林崇德主持的小學生運算思維品質培養的實驗研究,對實驗班施加的實驗因子有:在培養思維的敏捷性方面,在狠抓計算正確率的基礎上訓練計算的速度,同時教給學生一定的速算要領和方法;在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方面,抓知識之間的滲透和遷移,引導學生發散式思考,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等等。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對實驗組進行無關變數的控制。比如,林崇德主持的小學生運算思維品質培養的實驗研究,就要求實驗組教師:不準增加練習量,課後不留一道作業題,也不用給學生補課來提高實驗班的成績(個別智力殘缺者除外)。

不對控制組施加實驗因子,但要對控制組實施控制。林崇德主持的小學生運算思維品質培養的實驗研究,實驗研究者有時也深入到控制組課堂,作一般性觀察,以便發現對照班的控制情況,但原則上不提意見。

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後測。實驗結束後,要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測驗,以便衡量自變數對因變數產生的影響,評價實驗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前測和後測的形式和內容應當是一致的,這樣才便於評價實驗效果。

實驗研究法是什麼2

實驗研究法是根據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人為手段,主動干預或控制研究對象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觀察,測量,比較等方式探索,驗證所研究現象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實驗研究的目的是發現事物間的因果關系,是各類研究唯一能確定因果關系的研究。

實驗

首先了解實驗研究法的類型,第一點要按照實驗研究的目的,可以分為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和改造性實驗,第二點要根據對實驗的控製程度,可以分為前實驗,准時性和真實性。第三點是根據實驗環境不同,可以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第四點是根據分配方法,可以分為等組實驗,單組實驗和輪組實驗。第五點是根據自變數的多少,可以分為單因素實驗和多因素實驗。

研究

然後我們還要了解實驗研究法的步驟,第一點是要提出實驗的假說,第二點是設置變數,第三點是選擇適當的實驗組織形式,第四點是對實驗組實施干預,同時嚴密控制無關變數,第五點是實驗進行一個輪次或一個階段,對因變數進行後效測試,並對結果進行比較,第六點是檢驗課題假說能否成立。

⑤ 心理學名詞解釋

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規律的科學。

2、學習:通過主客觀的相互作用,在主體頭腦內部積累經驗,構建心理結構以積極適應環境的過程,它可以通過行為或者行為潛能的持久變化而有所表現。

3、認知:獲取知識過程中進行的各種心理活動,主要包括知覺、記憶、言語、思維等,即通常所謂的認識過程。

4、意識: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高水平的心理活動,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內在的身心狀態和環境中外在的人、事、物變化的覺知。

5、注意:是和意識緊密相關的一個概念,但它既不同於意識,也不同於對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維等認知過程。簡單地說,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在某一時刻的處狀態,表現為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

6、生物節律:人的心理活動也體現著周期性變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覺,這是活動與休息的一日循環。

20、感覺閾限:是人感到某個刺激存在或刺激發生變化所需刺激強度的臨界值。

21、知覺:就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的反映,是對感覺信息的整合和解釋。

22、社會知覺:就是指個人在社會環境中對他人(某個人體或某個群體)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社會特徵和社會現象)做出推測和判斷的過程。

23、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主要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

24、近因效應:是指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何更大的現象。

25、首因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他人總體印象的形成過程中,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⑥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4

七、抽樣 (風笑天第六章,袁方第七章,紐曼第八章)

總體: 構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element):構成總體的最基本單位。

樣本: 從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即總體的一個子集。

抽樣: 從組成某個總體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選擇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過程。或者說,抽樣是從總體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樣本的過程。比如,從3000名工人所構成的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出200名工人的過程;或者從1000戶家庭 構成的總體中,按一定方式抽出一個由100戶家庭構成的樣本的過程,都稱為抽樣。

抽樣單位: 指一次直接的抽樣所使用的基本單位。抽樣單位與構成總體的元素不一定相同。如元素是學生,抽樣單位是班級。對比:分析單位即收集信息的基本單位,也稱為個體。

抽樣框: 又叫抽樣范圍,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樣時總體中所有抽樣單位的名單。在一次抽樣中,抽樣框的數目是與抽樣單位的層次相對應的。如有三個層次的抽樣單位:鄉、村、家庭,則

對應的抽樣框亦應有三個:全部鄉的名單、鄉樣本中所有村組成的名單、村樣本中所有家庭的名單。

參數值: 也稱為總體值。是關於總體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或者說是總體中所有元素的某種特徵的綜合數量表現。在統計中最常見的總體值是某一變數的平均值。比如,某

市待業青年的平均年齡、某廠工人的平均收入等等,它們分別是關於某市待業青年這一總體在年 齡這一變數上的綜合描述,以及某廠工人這一總體在收入這一變數上的綜合描述。需要說明的

是,總體值只有通過對總體中的每一個元素都進行調查或測量才能得到。

統計值: 也稱為樣本值。是關於樣本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或者說是樣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種特徵的綜合數量表現。

隨機抽樣: 保證總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同等的機會入選樣本,或者說,總體中每一個成員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一個個體的入選與否,與其他個體毫不相關,互不影響(獨立性)。

概率抽樣: 就是依據概率論的基本原理,按照隨即原則進行的抽樣,能避免抽樣過程中人為誤差,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包括(簡單隨機抽樣、系統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多段抽樣)

簡單隨機抽樣: 是概率抽樣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則直接從含有N個元素的總體中抽取n個元素組成樣本。

系統抽樣: 系統抽樣又稱等距抽樣或機械抽樣。它是把總體的單位進行編號排序後,再計算出某種間隔,然後按這一固定的間隔抽取個體的號碼來組成樣本的方法。它和簡單抽樣一樣,需要有完整 的抽樣框,樣本的抽取也是直接從總體中抽取個體,而無其他中間環節。

分層抽樣: 類型抽樣,先將總體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種特徵或標志劃分成若干類型或層次,然後在各個類型和層次中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或者系統抽樣的辦法抽取一個子樣本,最後將這些子樣本合起來構成總的樣本的方法。

整群抽樣: 又稱聚類抽樣,是指將總體按照某種標准劃分為一些子群體,每一個子群為一個抽樣單位,用隨機的方法從中抽若乾子群,將抽出的子群中所有個體合起來作為總體的樣 本。它的分群原則是使得群間異質性低,群內異質性高,適用於界質不清的總體。整群抽樣的優點在於:①它可以通過轉換抽樣單位擴大抽樣的應用范圍;②它可節省人財、物力。它的最大缺點是樣本分布不均勻,樣本的代表性較差。因此與其它抽樣方法相比,在樣本數相同時,其抽樣 誤差較大。整群抽樣分為等規模整群抽樣和不等規模整群抽樣,前者總體內所有的群規模都相等,而後者總體內各群大小不一。

多段抽樣: 分段抽樣或多級抽樣,按抽樣元素的隸屬關系或層次關系,把抽樣過程分成幾個階段。

戶內抽樣: 從抽取的每戶家庭中抽取一個成年人,以構成訪談對象的抽樣過程。

PPS 抽樣: 即「概率與元素的規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樣」。其原理是以通過階段性的不等概率抽樣(按元素規模大小抽樣)來換取最終的、總體的等概率抽樣的方法。

過程:1.將各個元素排列起來,寫出其規模,即在總體規模中的比例;2.將比例累加起來,根據該累計數寫出元素對應的選擇號碼范圍;3.用隨即或系統抽樣選擇號碼;4.從上述階段的樣本中進行第二階段抽樣,獲取最終的樣本。

偶遇抽樣: 自然抽樣,研究者根據現實情況,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僅僅選擇那些離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為調查對象的方法。

判斷抽樣: 立意抽樣,調查者根據研究的目標和自己主觀的分析來選擇和確定調查對象的方法。即研究者依據主觀判斷選取可以代表總體的個體作為樣本。這種樣本

的代表性取決於研究者對總體的了解程度和判斷能力。能充分發揮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在對總體熟悉、分析判斷能力較強、研究方法和技術熟練、經驗豐富時使用。

定額抽樣: 配額抽樣,是依據那些有可能影響研究變數的各種因素對總體分層,並找出具有各種不同特徵的元素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然後依據這種劃分以及各類成員的比例去選擇符合要求的對象的方法。其前提是要對總體中各種構成的比例有所了解。

雪球抽樣: 滾雪球抽樣是先從幾個適合的調查對象開始,然後通過他們得到更多的調查對象,這樣一步步擴大樣本范圍。當調查總體的個體信息不充分時,常採用這種方法。但是,用這種方法抽樣最後仍有許多個體無法找到,還有些個體因某些原因被提供者故意漏掉不提,這兩者都可能具有某些值得注意的性質,因而可能產生偏誤。

空間抽樣: 空間抽樣是針對一個變動的總體進行抽樣的方法,這種總體雖然是變動的,但在空間上是有限的。空間抽樣最重要的是要在同一時間對整個總體進行抽樣,以防止它的組成經歷太大的變化。具體的做法是同時派出若干名經過訓練的調查員,排成一排均勻分布在群體的一側,每個調查者以他面對的人為第一個調查對象。然後按一定的步數間隔穿過聚集的群體,每一間隔停頓下 來時碰到的人均為調查對象。

置信度: 又稱為置信水平,指的是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間的概率,或者說,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間的把握性程度。反映的是抽樣的可靠性程度。

置信區間: 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樣本值與總體值之間的誤差范圍。它所反映的是抽樣

的精確性程度。誤差范圍越大,精確性程度越低;誤差范圍越小,精確性程度越高。置信水平與 置信區間通常成正比的關系,置信水平越高則一般所需要的置信區間也就越大。

抽樣誤差: 總體的異質性和樣本與總體范圍的差異性,在用樣本的統計值去推算總體的參數值時總會有偏差,這種誤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大小是可以在樣本設計中事先進行控制的。它是樣本代表性大小的一個標准。抽樣誤差主要取決於總體的分布方差和抽樣規模, 這兩個因素都可以導致抽樣誤差的增加或降低。當樣本規模增加時,樣本統計量的隨機波動程度 就會降低,從而使抽樣誤差也降低。這種偏差就是抽樣誤差。

八、實驗研究 (風笑天第七章,袁方第十二章,紐曼第九章)

實驗: 經過精心的設計,並在高度控制的條件下,通過操縱某些因素,來研究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方法。試驗的基本目標是決定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其特徵是控制情境和變數來研究社會行為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以建立變數間的因果關系。

匹配: 指的是依據各種標准或特徵,找出兩個完全相同或幾乎完全相同的實驗對象進行配對,並將其中一個對象分到實驗組,而將另一個對象分到控制組的方法。在實際中匹配的方法基本上是無用的。

隨機指派: 也稱作隨機化,即完全按照隨機抽樣的原理和方法來將實驗對象隨機地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中,它是研究者用來解決實驗中兩組對象相同性問題的另一種辦法。

雙盲實驗: 一項實驗中,實驗刺激對於實驗對象和參與試驗的觀察人員都是未知的。

准實驗法: 就是沒有嚴格的進行指派和嚴格控制實驗刺激的實驗方法。它通常不是在純粹的實驗室環境中,而是在研究現場進行,他們常常依據現場的條件和可能性來設計實驗方案,並對純粹的實驗設計加以簡化。准實驗設計有以下幾種常見類型:①具有不等同組的僅有後測的設計②有前測和後測的單組設計③僅有後測的單組設計。

時間序列設計:也稱趨勢研究 ,一般用於研究較長時期內人們的態度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是對相關設計的擴充,它也是一種交互分類設計,不過,它的前測和後測包括多個時點,由此組成一個較長時間序列的觀測值,從這些因變數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發現自變數的影響程度和影響過程。

交互作用: 前測和實驗刺激之間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另一種外加的影響。

因子設計: 多因素設計一般又稱為因子設計,它是檢驗多個自變數(或一個自變數的多種取值)對因變數的影響。多因素設計的一種形式是考察兩個以上的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以及自變數之間 交互作用對因變數的影響。它假定外部因素的影響等於零。

拉丁方格設計: 拉丁方格實驗是一種多因素設計,但是與因子設計不同,它不是考察多個自變數與因變 量的關系,而是考察多個自變數的引入順序對因變數的影響。這種設計可以引入多個不同自變數,但這些自變數只有一個取值。實驗組的數目取決於引入的自變數,有多少個自變數就分派多 少個實驗組。每個實驗組都依次引入各個自變數,但引入的次序各不相同。

九、調查研究 (風笑天第八章,袁方第八章,紐曼第十章)

調查研究: 稱調查,是社會研究中一種最常見的研究方式。採用自填式問卷或結構式訪問的方法,系統地、直接地從一個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總體)的樣本那裡系統地收集資料,並通過對資料的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研究方式。調查研究兼顧描述和解釋兩個目的;信度高;能夠迅速地、有效地提供有關某一種總體的豐富的資料和詳細的信息;應用范圍十分廣泛。 特徵: 抽取一定規模的隨機樣本;依靠調查問卷;巨大的量化資料,依賴計算機。

市場調查: 為拓展商品的銷路,以便更好地為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服務,而圍繞某類產品或商品的市場佔有率、顧客的購買情況、產品廣告的宣傳效果等所進行的調查。

民意調查: 也稱為輿論調查,即對社會中民眾的意見、態度、意識等主觀意向進行的調查。

問卷: 社會調查中涌來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問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和社會特徵。包括:封面信、指導語、問題、答案、編碼。

問卷調查: 利用設計好的問卷對大量樣本進行調查以收集數據資料,並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社會調查研究方式。

開放式問題: 即不為回答者提供具體的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問題。a.開放式問題的優點。包括:第一,允許回答者充分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發表意見,不受什麼限制;第二,所得的資料也往往比封閉式問題所得資料豐富生動得多。b.開放式問題的缺點。包括:第一,開放式問題要求回答者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這就大大限制了調查的范圍和對象;第二,開放式問題要求回答者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第三,開放式問題所得到的資料難於處理,尤其難於定量的處理和分析。

封閉式問題: 即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給出若干個可能的答案,供回答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中選擇一個作為回答。a.封閉式問題的優點。包括:第一,回答者填寫問卷十分方便,對文字表達能力也無特殊的要求;回答者完成問卷十分容易,所需的時間和精力要少得多;

第二,封閉式問題所得的資料十分集中,而且特別便於進行統計處理和定量分析。B.封閉式問題的缺點。包括:第一,限制了回答者的回答范圍和回答方式,所得的資料往往失去了開放式問題所得資料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自發性和表現力;第二,回答中的偏誤難以發現,從而影響到調查結果的准確性和真實性。

相倚問題: 所謂相倚問題就是指在前後兩個(或多個)相連的問題中,被調查者是否應當回答後一個(或多個)問題,要由他對前一個問題的回答結果來決定。前一個問題作為「過濾性問題」。

自填問卷法: 調查員將問卷表發送或郵寄給被調查者,由其自己閱讀和添答,然後由調查員收回或郵寄回的資料收集方法。包括個別發送法、集中填答法、郵寄填答法。

結構訪問法: 調查員依據事先設計好的調查問卷,採取口頭詢問和交談的方式,像被調查者了解社會情況、收集有關社會現象資料的方法,可劃分為當面訪問和電話訪問法。它是一種對訪問過程高度控制的訪問。這種訪問的對象必須按照統一的標准和方法選取,一般採用概率抽樣。訪問的過程也是高度標准化,即對所有被訪問者提出的問題,提問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對被訪問者回答的記錄方式等是完全統一的。為了使這種統一性得到保證,通常採用實現統一設計、有一定結構的問卷進行訪問。訪問中所有調查員都必須嚴格按問卷上的問題發問,不能隨意對問題作解釋,當被調查者表示不明白時,只能重復一邊問題或按統一的口徑進行解釋。通常這種類型的訪問都有一份訪問指南,其中對問卷中有可能發生誤解問題的地方都有說明,這些說明規定了訪問者對這些問題解釋的口徑。

重點訪問: 又稱集中訪問,是指集中於某一經驗及其影響的訪問,其重點不是對調查對象的重點挑選,而是訪問所側重的內容。重點訪問的具體做法是選擇一定的情境,並把調查對象安 排到這一預先設置好的情境中去;再對調查對象進行訪問,調查他們在情境當中的主觀經驗,這種主觀經驗即是重點訪問的重點所在。研究者對被訪者的回答進行分析與解釋,從而獲得信息。

深度訪問: 又稱臨床式訪問,是指為搜集個人特定經驗(例如偷竊、吸毒、自殺)的過程及其動機和情感資料所作的訪問。最初常用於個案工作的調查、囚犯的調查和精神病人的調 查,其目的是作出臨床診斷,挽救罪犯和治療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後來廣泛用於對一般人的個人生活史及有關個人行為、動機、態度等的深入調查中。深度訪問與重點訪問相似,可以說 是一種半結構式訪問,它選取研究問題的某些方面向調查對象提問題,訪問是機動的或結構鬆散的,但重點與焦點是有的。

客觀陳述法: 又稱非引導式訪問,是指讓調查對象對他自己和他周圍的社會先作一番考察,再客觀地陳述出來,即調查者鼓勵調查對象把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念、行為以及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客觀地加以描述的方法。客觀陳述法是一種能讓被訪問者發表意見的方法,一種能使研 究者直接接觸被訪人的信念、價值觀或動機一類抽象概念的方法。它常用於了解有關個人、組織、團體的客觀事實及訪問對象的主觀態度。

聲望偏差: 聲望偏差與某個有聲望的個人或團體相關聯。被訪者可能會根據自己對這個人或團體的感覺, 而不是根據那個議題來回答。舉例來說,「你贊同總統對科索沃的政策嗎?」之類的問題,對於那些聽都沒 聽過科索沃的人來說,將會根據他們對總統的看法來回答。

威脅性題目: 威脅性題目是自我形象與自我保護這個較為廣泛主題的一部分。被訪者通常會試著把自己較正面的形象呈現給他人。他們可能會因羞愧、不好意思或害怕,而未能提供真實的答案。他們覺得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行為,或獨自向他人承認有這些行為是痛苦的。他們或者低報,或者有刪節地報告自己希望隱藏或違背社會規范的行為和態度。另一方面,他們則高報那些正面的行為或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社會遵從性偏差)。

知識性問題: 大多數民眾無法正確回答的問題或超出民眾記憶范圍的問題,比如某些基本的地理問題,或者某些重要的政治問題。知識性問題可能會給被訪者帶來威脅感,因為當研究者詢問被訪者對某個議題 或話題是否了解時,被訪者不願意表現出無知的樣子。研究者可以使用試測或探測性題目來避免這個問題。

相倚題目: 相倚題目是一個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分的題目。這個問題第一部分的答案決定研究者接著將要回答的不同題目。相倚題目篩選出適合回答第二個問題的被訪者。有時候,這類題目也被稱為過濾 題或跳答題。根據第一個問題的答案,被訪者或訪問員依照指示跳到另一個題目或跳過特定的的題目。

標准題目: 不提供「不知道」這個選擇,被訪者要自動想到。 全過濾題目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相倚題目。先問被訪者是否有某個意見,然後再要求那些表示有意見的被訪者說明他們的意見。 准過濾題目: 提供了「不知道」這個選項。

游離者: 如果沒有列出「沒意見」的選項,或是如果直接問他們的話,他們會選擇「不知道」的選項。 如果有這個答案的話,或者如果直接問他們的話,他們會說他們沒有意見。這種被訪者被稱為「游離者」,因為他們游離在有答案與不知道之間。文字稍微變動都會影響到他們的答案,所以研究者用准過濾題目或全過濾題目將他們篩選出來。過濾題目不會消除對不存在議題的答案,但是可以降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近因效應: 被訪者更有可能選擇研究者所提供的最後一個選項。近因效應指出,最好以連續體的方式給出答案,帶有一個中間的答案,或者把中立的立場擺在中間。

用字效應: 1)文獻記載最為詳盡的、有關於使用禁止與不可以之間差異的討論,說明了用字差異的問題。這兩個詞有相同的意義,但是更多的人比較願意接受不可以做某件事,而不是禁止做某些事。一般而 言,教育程度較低的被訪者最容易受到極微小的用字差異的影響。2)某些字眼也會觸發情緒反應,帶有強 烈負面含義的字眼最好避免使用。3)有時候題目的用字與文字的含義令許多被訪者大惑不解。

順序效應: 研究者關心題目在問卷中的順序可能會影響被訪者的回答。這種順序效應對以下被訪者影響最大:缺乏強烈意見的、教育程度較低的和記憶力較差的老年人。例如,如果題目 1「支持單身女性進 行常規流產」,排在題目 2「已檢查出胎兒後流產是可接受的」後面,則贊同題目 1 的人數會增加;如果只 問題目 1,或將題目 1 排在題目 2 前面,就不會有這種結果了。

上下文情境效應: 研究者注意到上下文對調查會產生有力的影響。上下文不僅僅包括一個問題對其他問題的影響。它包括訪談者的影響、訪談的設計甚至歷史背景。可以做兩件事來處理上下文效應。使用漏斗次序來安排題目出現的先後順序。或者將被訪者分成兩部分,給其中一半的問卷根據某種序列的安排,給另一半的則根據另一種序列的安排。然後檢驗結果察看題目的次序是否發揮作用。

整體設計法: 迪爾曼發展整體設計法改善電話與郵寄調查,這個方法分理論和實務兩個部分。理論部分是說,調查是個社會互動過程,在這個互動中,被訪者以他們期望的收益作為給予給做的交換。當社會成本低、預期的收益超過已知成本時,以及當研究者建立起信任感時,被訪者就會合作。實務部分重復了此處有關良好的用字措辭與問卷設計的忠告

⑦ 求電大心理學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個體心理 2.認知 3.觀察法 4.實驗法 . . . . . .

心理學形成性考核冊作業1答案

心理學作業1
1.個體心理:人是以個體為單位而存在的,個體所具有的心理現象稱為個體心理。
2.認知: 是指人們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過程。
3.觀察法:是一種在自然條件下,對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計劃、有系統的觀察,從中發現學年裡現象發生和發展的規律的方法。
4.實驗法:是指創設並控制一定的條件,並對其引起的某種心理及行為現象進行研究的方法。根據實驗情境的不同,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兩種。
5.意識:是指個體所擁有的對現實生活的知覺體驗。
6.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師誘導而出現的一種介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狀態。
8.感覺:是人們認識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階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人的頭腦接受和加工了這些刺激的屬性,進而認識了這些屬性的過程,就是感覺。
9.知覺:人們通過感官獲得挖補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頭腦的分析與解釋後,產生對事物的整體認識,這就是知覺。
10.絕對閾限: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11.韋伯定律:德國生理學家韋伯曾系統研究了人類的差別閾限,並提出了心理學史上的第一個「自然定律」-韋伯定律,該定律的核心觀點是:引起最小可覺差的刺激變化量和原刺激強度的比值是一個常數。
12.似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似動的主要形式有:動景運動、誘發運動、自主運動。
13.三色論:三色論認為,有三類視錐細胞,分別對紅、綠和藍這三種不同波長的光敏感。當它們受到不同波長的光刺激時,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不同的顏色感覺。
14.對立過程理論:對立過程理論認為,顏色視覺產生於三個基本的系統,每個系統包含兩種對立的成分,分別是紅-綠,藍-黃和黑-白。所謂對立,就是指當一對系統中的一種顏色成分(如紅色)被激活時,對另外一種成分的感受就會被抑制。根據對立過程理論,隨著系統的恢復,由一種反應引起的疲勞將產生對立顏色的後像,即一種刺激移開後視覺的持續。
二、簡答題(每題6分,共48分)
1.簡述心理學的功能。
(1)描述和測量。
(2)解釋和說明。
(3)預測和控制。
2.列舉幾種常見的不同意識狀態,並簡要說明意識的作用。
意識狀態包括:
(1)睡眠與夢。(2)催眠。(3)白日夢和幻想。(4)特殊葯物下的意識狀態。
意識的作用:
(1)意識對人所覺察的核注意的范圍進行限制,從而減少刺激輸入的流量。
(2)意識使人們依據知覺的組織規律,把連續不斷的經驗劃分為客體和事件。
(3)意識使人們能利用過去的記憶兌現時輸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斷和行為。
(4)意識的能動性使人們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內容,在其范圍之外建構他們的意識內容。
3.簡述注意的特點及外部表現。
注意的特點: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外部表現:(1)、產生適應性運動;(2)、無關動作停止;(3)、生理變化。
4.舉例說明注意的種類及其特徵。
(1)不隨意注意,又稱無意注意,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種初級表現形式。不隨意注意是一種被動的注意,缺乏預定的目的,容易受客觀刺激物特點的影響,單憑這種注意是不可能進行系統學習和艱苦工作的。所以只有把不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結合起來,才能發展注意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隨意注意,又稱有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種高級形式,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形式。是在不隨意注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象。
(3)隨意後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覺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特徵上,同時具有不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的某些特徵,是既有自覺目的、明確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隨意後注意是一種高級類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是人類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培養隨意後注意關鍵在於發展對活動本身的直接興趣。
5.簡述四種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
(2)注意的穩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轉移。
6.什麼是知覺的恆常性?常見的恆常性有哪些
知覺恆常性: 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但知覺映象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穩定的特點。
常見的恆常性:大小恆常性、形狀恆常性、顏色恆常性
7.影響時間知覺的因素有哪些?
感覺通道的特性 、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和性質、個人的興趣和動機
8.產生深度知覺的線索有哪些?
深度知覺涉及三維空間的知覺,即不僅能夠知覺物體的高和寬,而且能夠知覺物體的距離、深度和凸凹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們對深度和距離的知覺主要來自肌肉線索和單眼線索。單眼線索包括:線條透視、相對大小、陰影、遮擋、紋理梯度。
三、論述題(每題8分,共24分)
1.論述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心理現象,它是一種精神現象,是由腦這種物質所產生的一種精神現象。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包括:個體心理。人是以個體為單位而存在的,個體所具有的心理現象稱為個體心理。個體心理一般分為認知、動機與情緒、能力與人格三部分。
社會心理。人是社會的實體,又是社會的一名成員,人總是生活在各種社會團體中,與其他的人結成各種各樣的關系,如親屬關系、朋友關系等。由於這些關系存在,於是就會有許多團體的存在,這樣就產生了團體心理或社會心理。另外,團體心理離不開個體心理,同時,團體對個體心理也有著直接的影響,影響著個體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所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個體心理也有社會心理。
2.試述格式塔學派提出的知覺組織原則。
格式塔學派的心理學家對圖形的組織問題進行過系統的研究,總結出如下一些圖形的組織原則。
(1)臨近原則。空間上比較接近的刺激物會被知覺為一個整體。
(2)相似性原則。在大小、形狀和顏色等屬性上相似的刺激物會被知覺為一個整體。
(3)連續性原則。具有良好連續性的幾條線段會被知覺為一個整體。
(4)閉合原則。人們傾向於將圖形知覺為一個連續的、完整的形狀。
(5)同域原則。處於同一地帶或區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覺為是一個整體。
3.舉例說明錯覺產生的原因。 錯覺的產生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客觀上,錯覺的產生大都是知覺對象所處的客觀環境有了某種變化導致的。如垂直水平錯覺、月亮錯覺。知覺對象發生了變化,但人們仍以原來的知覺模式進行感知,這就是導致錯覺產生的客觀原因。
主觀上,錯覺的產生可能與個體過去的經驗、動機、預期和認知方式等因素有關。如人們在知覺三維空間物體的大小時,總是把距離估計在內,這是保持物體大小恆常性的重要條件。

⑧ 試驗法名詞解釋

實驗法
是指先進行一種營銷方法的小規模實驗。然後分析這種實裝性的營銷方法是否值得大規模推廣的一種方法。

⑨ 實驗名詞解釋

實驗,指的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盡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響,突出主要因素並利用一些專門的儀器設備,而人為地變革、控制或模擬研究對象,使某一些事物(或過程)發生或再現,從而去認識自然現象、自然性質、自然規律。
補充
著名的實驗
1.相傳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曾經做過比薩斜塔實驗,但後來美國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凱斯·達維林指出這是一個誤傳,伽利略並沒有做過這項實驗。
2.伽利略的斜面滾球實驗。

3.拉瓦錫證明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實驗。
4.青蛙實驗,在緩慢升高溫度的水中的青蛙不會跳出水面而被燙死,這證明了心理學中人若對於環境的不適應程度不明顯,危機感將下降的說法。
5.密立根的油滴實驗。
6.牛頓的色散實驗。
7.邁克耳孫-莫雷實驗
8.巴斯德細菌分類鑒定實驗

⑩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一、含義
歷史研究法: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是以歷史研究法來研究教育科學。是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基本特點
1.歷史性:首先表現在研究對象上,歷史研究法主要研究對象是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研究目的是通過對教育事件的歷史發展實際過程及具體內容的考察,藉以探求教育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並對它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提出科學預言。其次,在研究過程上,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再現歷史的全過程,包括它的每個發展階段。
2.具體性:歷史研究是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基礎上,揭示研究對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的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從中探尋基本規律,所以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史料。
3.歷史研究是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
三、局限性
正是由於歷史研究法本身的特點所決定,在用於教育研究時存在以下局限性:
1.歷史是年代順序,經歷了一個時間空間錯綜復雜的發展過程,而歷史文獻常常是滯後記載,歷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統。由於搜集和考證分析這些史料的困難,影響到歷史研究可靠性問題。
2.歷史文獻的理論內容,是經過「加工」的抽象形態,留存著加工者們的主觀認識;而歷史研究過程對史料的分析取捨,又受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包括研究人員的學識、能力、價值觀、對史料的掌握程度以及方法論水平等,很容易造成失誤。
3.歷史研究中無法做精準的量的分析。
四、歷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適 用范圍
1.對各個時期教育發展情況的研究
2.對歷史上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的研究
3.對一個時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對不同教育流派理論的比較研究
4.對一定時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計劃、政策等的評判分析
5.對外國教育發展狀況的分析
6.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五、歷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1.分析研究課題的性質、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有關的資料條件
2.史料的搜集與鑒別
3.對史料的分析研究
六、歷史研究法運用中的幾個問題
1.注意歷史研究中資料來源及分析鑒別
(1)歷史研究的來源
*第一手信息資料(原始來源)
*第二手信息資料(間接來源)
(2)教育史料的鑒別考證內容和基本方式
*辨偽考證
*年代考證
*地點考證
*作者考證
*文獻原

閱讀全文

與研究方法實驗法名詞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中檢測氨水的方法和現象 瀏覽:286
法壓壺的使用方法 瀏覽:126
環境檢測水質分析方法 瀏覽:223
眼鏡片卡槽拉絲與鏡架安裝方法 瀏覽:460
有什麼方法可以矯正近視眼 瀏覽:540
億萬台電腦列數字說明方法 瀏覽:34
初中生高考題解決方法 瀏覽:439
特殊測量技術方法特點 瀏覽:539
用化學方法鑒別真金和假金子黃銅 瀏覽:7
羊五號病怎麼治療土方法 瀏覽:484
增強手指肌力的訓練方法 瀏覽:182
擦車的正確方法 瀏覽:213
民間治療失眠的方法 瀏覽:502
斷奶後正確的回奶方法 瀏覽:362
聯想電腦打開麥克風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71
如何測量水溫感測器方法 瀏覽:444
橋梁鋼腹板的安裝方法 瀏覽:746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71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6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