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產科檢查的四步觸診
一、檢查者位於患者右側雙手置於宮底摸清楚子宮的大小,同時將手輕壓,如果不規則且軟則證明是胎臀,有浮球感則是胎頭 二、一手置於子宮的一側另一手置於對側輕壓有不規則感則為態肢有規則的則為胎背 三、面向患者足側雙手置於骨盆入口出向下輕壓檢查先露是否入盆 四、面向患者一手置於宮底一手握住胎先露檢查先露入盆情況。
B. 四步觸診法的介紹
四步觸診法是通過觸診判定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胎先露是否銜接、子宮大小是否與孕周相符,並估計胎兒的大小和羊水量的多少的方法。
C. 四步觸診法的注意事項
第一步:檢查者雙手置於子宮底部,了解子宮外形並摸清子宮底高度,估計胎兒大小與妊娠月份是否相符。然後以雙手指腹相對輕推,判斷子宮底部的胎兒部分,如為胎頭,則硬而圓且有浮球感,如為胎臀,則軟而寬且形狀略不規則。
第二步:檢查者兩手分別置於腹部左右兩側,一手固定,另一手輕輕深按檢查,兩手交替,分辨胎背及胎兒四肢的位置。平坦飽滿者為胎背,確定胎背是向前、側方或向後;可變形的高低不平部分是胎兒的肢體,有時可以感覺到胎兒肢體活動。
第三步:檢查者右手置於恥骨聯合上方,拇指與其餘4指分開,握住胎先露部,進一步查清是胎頭或胎臀,並左右推動以確定是否銜接。如先露部仍高浮,表示尚未入盆;如已銜接,則胎先露部不能被推動。
第四步:檢查者兩手分別置於胎先露部的兩側,向骨盆入口方向向下深壓,再次判斷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並確定先露部入盆的程度。當胎先露是胎頭或胎臀難以確定時,可進行肛診以協助判斷
D. 四步觸診法的具體步驟是什麼
第一步:檢查者兩手置於宮底部,手測宮底高度,根據其高度估胎兒大小與妊娠周期是否相符。後以兩手指腹相對交替輕推,若宮底部的胎兒部分胎頭則感覺硬而圓且有浮球感,若為胎臀則柔軟且形態不規則。
第二步:檢查者雙手掌置於腹部左右兩側,輕輕深按進行檢查。觸到平坦飽滿部分為胎背,並確定胎背向前、向側方或向後。觸到可變形的高低不平部分為胎兒肢體,有時可感到胎兒肢體在活動。
第三步:檢查者右手拇指與其他4指分開,置於恥骨聯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進一步查清是胎頭還是胎臀,左右推動以確定是否銜接。若可推動則未銜接。
第四步:檢查者左右手分別置於胎先露部的兩側,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進一步核實胎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並確定胎先露部入盆程度。
先露部為胎頭時,一手可順利進入骨盆入口,另手則被胎頭隆起部阻擋,該隆起部稱胎頭隆突。枕先露時,胎頭隆突為額骨,與胎兒肢體同側;面先露時,胎頭隆突為枕骨,與胎背同側。
(4)四步觸診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正常的胎產式,意思是胎兒的脊柱是順著母親的脊柱方向的。
正常的胎方位:頭先露:胎頭朝下,最先進入骨盆。
正常胎勢為胎頭俯屈、兩臂交叉於前胸、兩下肢盤曲於腹前,其體積及體表面積均明顯縮小,整個胎體成為頭端小,臀端大的橢圓形,以適應妊娠晚期橢圓形宮腔的形狀。
正常子宮大小是長5.5-7.5厘米,寬4.5-5.5厘米,厚3.0-4.0厘米,子宮頸長2.5-3.0厘米。子宮正常情況下,三個值相加大於12厘米。
宮腔呈倒置三角形,深約6厘米,上方兩角為「子宮角」,通向輸卵管。下端狹窄為「峽部」,長約1cm。峽部在妊娠期逐漸擴展,臨產時形成子宮下段。宮體與宮頸比例因年齡而異,嬰兒期為1:2,青春期為1:1,生育期為2:1。
E. 四步觸診法的具體步驟是什麼
四步觸診法是產前檢查的常用方法,通過四步觸診法可以判定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胎先露是否銜接、子宮大小是否與孕周相符,並估計胎兒的大小和羊水量的多少。
【適應症】
妊娠
24
周以後。
【操作前准備】
檢查者關閉門窗,遮擋屏風,手要溫暖;孕婦排尿後,仰卧於檢查床上,暴露腹部,雙腿略屈外展,腹肌放鬆。
【操作過程】
前三步觸診時,檢查者位於孕婦右側並面對孕婦頭部,第四步觸診時,檢查者則面對孕婦足部,動作要輕柔。
1.
第
一步
檢查者雙手置於子宮底部,先確定子宮底高度,估計宮底高度與孕周是否相符,再以雙手指腹交替輕推,分辨宮底處是胎體的哪一部分,圓而硬有浮球感的為胎頭,寬而軟不規則的為胎臂。
2.第二步
檢查者雙手置於子宮兩側,一手固定,另一手深按,兩手交替進行。分辨胎背及胎兒四肢各在母體腹壁的哪一側,平坦飽滿者為胎背,高低不平,有結節者為胎兒肢體。
3.
第三步
檢查者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置於恥骨聯合上方,握住先露部,按第一步特點判斷先露是頭還是臂;再左右推動先露部,以確定是否入盆,能被推動提示未入盆,反之提示入盆。
4.
第四步
兩手分別插入先露部兩
側,向骨盆入口深按,再一次核對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並確定先露部入盆程度。
F. 四步觸診法每一步該怎麼做,每一步的作用是什麼
第一步:檢查者兩手置於宮底部,手測宮底高度,根據其高度估胎兒大小與妊娠周期是否相符。後以兩手指腹相對交替輕推,若宮底部的胎兒部分胎頭則感覺硬而圓且有浮球感,若為胎臀則柔軟且形態不規則。
第二步:檢查者雙手掌置於腹部左右兩側,輕輕深按進行檢查。觸到平坦飽滿部分為胎背,並確定胎背向前、向側方或向後。觸到可變形的高低不平部分為胎兒肢體,有時可感到胎兒肢體在活動。
第三步:檢查者右手拇指與其他4指分開,置於恥骨聯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進一步查清是胎頭還是胎臀,左右推動以確定是否銜接。若可推動則未銜接。
第四步:檢查者左右手分別置於胎先露部的兩側,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進一步核實胎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並確定胎先露部入盆程度。
G. 2.四步觸診法的每一步該怎麼做
望聞問切
望聞問切是中醫用語。拼音是wàng wén wèn qiè。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four diagnostic methods)。最早應源於《難經》第六十一難。最早使用四字聯稱,則應處於《古今醫統》:"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
語解釋
【出處】最早應源於《難經》第六十一難
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最早使用四字聯稱,則應處於《古今醫統》:"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
【事例】~是中醫必經的步驟。
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望是觀察病人的發育情況、面色、舌苔、表情等;聞是聽病人的說話聲音、咳嗽、喘息,並且嗅出病人的口臭、體臭等氣味;問是詢問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狀,以前所患過的病等;切是用手診脈或按腹部有沒有痞塊。叫做四診。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中醫
中醫用語
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和嗅氣味;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就是指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脈四種診法。
H. 四步觸診法的具體步驟是什麼
四步觸診法是產前檢查的常用方法,通過四步觸診法可以判定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胎先露是否銜接、子宮大小是否與孕周相符,並估計胎兒的大小和羊水量的多少。
【適應症】
妊娠
24
周以後。
【操作前准備】
檢查者關閉門窗,遮擋屏風,手要溫暖;孕婦排尿後,仰卧於檢查床上,暴露腹部,雙腿略屈外展,腹肌放鬆。
【操作過程】
前三步觸診時,檢查者位於孕婦右側並面對孕婦頭部,第四步觸診時,檢查者則面對孕婦足部,動作要輕柔。
1.
第
一步
檢查者雙手置於子宮底部,先確定子宮底高度,估計宮底高度與孕周是否相符,再以雙手指腹交替輕推,分辨宮底處是胎體的哪一部分,圓而硬有浮球感的為胎頭,寬而軟不規則的為胎臂。
2.第二步
檢查者雙手置於子宮兩側,一手固定,另一手深按,兩手交替進行。分辨胎背及胎兒四肢各在母體腹壁的哪一側,平坦飽滿者為胎背,高低不平,有結節者為胎兒肢體。
3.
第三步
檢查者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置於恥骨聯合上方,握住先露部,按第一步特點判斷先露是頭還是臂;再左右推動先露部,以確定是否入盆,能被推動提示未入盆,反之提示入盆。
4.
第四步
兩手分別插入先露部兩
側,向骨盆入口深按,再一次核對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並確定先露部入盆程度。
I. 簡述四步觸診的步驟及各部的目的。
步驟:
第一步:檢查者兩手置於宮底部,手測宮底高度,根據其高度估胎兒大小與妊娠周期是否相符。後以兩手指腹相對交替輕推,若宮底部的胎兒部分胎頭則感覺硬而圓且有浮球感,若為胎臀則柔軟且形態不規則。
第二步:檢查者雙手掌置於腹部左右兩側,輕輕深按進行檢查。觸到平坦飽滿部分為胎背,並確定胎背向前、向側方或向後。觸到可變形的高低不平部分為胎兒肢體,有時可感到胎兒肢體在活動。
第三步:檢查者右手拇指與其他4指分開,置於恥骨聯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進一步查清是胎頭還是胎臀,左右推動以確定是否銜接。若可推動則未銜接。
第四步:檢查者左右手分別置於胎先露部的兩側,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進一步核實胎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並確定胎先露部入盆程度。先露部為胎頭時,一手可順利進入骨盆入口,另手則被胎頭隆起部阻擋,該隆起部稱胎頭隆突。枕先露時,胎頭隆突為額骨,與胎兒肢體同側;面先露時,胎頭隆突為枕骨,與胎背同側。
目的:檢查胎兒的狀況以及胎兒的大小和羊水量的多少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