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磁感線的作用
磁感線magnetic inction line
假設把小磁針放在磁鐵的磁場中,小磁針受磁場的作用,靜止時它的兩極指向確定的方向。在磁場中的不同點,小磁針靜止時指的方向不一定相同。這個事實說明,磁場是有方向性的,我們約定,在磁場中的任意一點,小磁針N極的受力方向,為那一點的磁場方向。
磁感線的概念是著名物理學家法拉第最先發明並引入的。磁感線在電場中可以用電場線形象地描述各點的電場方向,在磁場中也可以用磁感線 形象地描述各點的電場方向,磁感線是在磁場中畫出而實際不存在的一些有方向的曲線,這些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都和這點的磁場方向一致。
下面我說說不同磁場的磁感線以及判斷方法:
條形磁鐵和蹄形磁鐵的磁感線:相對來講比較簡單,在磁鐵外部,磁感線從N極出來,進入S極;在內部由南極到北極。
直線電流磁場的磁感線:在直線電流磁場的磁感線分布中,磁感線是以通電直線導線為圓心作無數個同心圓,同心圓環繞著通電導線。實驗表明,如果改變電流的方向,各點磁場的方向都變成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說磁感線的方向隨電流的方向而改變。直線電流的方向跟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安培定則(也叫右手螺旋定則)來判定:用右手握住導線,讓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跟電流的方向一致,彎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線的環繞方向
環形電流磁場的磁感線:流過環形導線的電流簡稱環形電流,從環形電流磁場的磁感線分布,可以看出,環形電流的磁感線也是一些閉合曲線,這些閉合曲線也環繞著通電導線。環形電流的磁感線方向也隨電流的方向而改變。研究環形電流的磁場時,我們主要關心圓環軸上各點的磁場方向,這可以用右手定則來判定:讓右手彎曲的四指和環形電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圓環的軸線上磁感線的方向。
通電螺線管磁場的磁感線(類似於條形磁鐵):螺線管是由導線一圈挨一圈地繞成的。導線外面塗著絕緣層,因此電流不會由一圈跳到另一圈,只能沿著導線流動,這種導線叫做絕緣導線。通電螺線管可以看成是放在一起的許多通電環形導線,我們自然會想到二者的磁場分布也一定是相似的。實際上的確如此。要判斷通電螺線管內部磁感線的方向,就必須知道螺線管的電流方向。螺線管的電流方向跟它內部磁感線的方向,也可以用安培定則來判定: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彎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跟電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線管內部磁感線的方向。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感線和條形磁鐵外部的磁感線相似,並和內部的磁感線連接,形成一條條閉合曲線。
磁感線是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人為畫出來的,不是真實存在的,這種研究方法稱為模型法;
磁體外部的磁感線是從磁體的N極出來,回到磁體的S極.
故答案為:模型;N極;S極.
C. 怎麼搞清物理的研究方法
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
初中物理教學中涉及到很多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其中應用最廣泛的就是,控制變數法,有時侯考試都要涉及到,但是有很多同學對這些物理研究方法,混淆了。如何在總復習中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就把這些方法做一下總結對比。讓學生真正理解,並針對例子驗證琢磨一下,這樣能加深理解,便於識記!
1、控制變數法:在研究三個或多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時,經常應用的一種物理研究方法。首先要搞清楚你要研究的問題,研究的對象是什麼?然後看影響這一問題或研究對象的因素可能有那些?如果影響因素有多個,可以先保證其中一個因素(變數)發生改變,其餘不變。研究這一變數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從而得出結論。
如:歐姆定律實驗,先使電阻不變,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再使電壓不變,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最後得到電流、電壓、電阻三者之間的關系。
如:研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控制材料,長度相同,看粗細對電阻的影響。
2、類比法:由兩個對象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質,從而推斷出它們在其他性質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推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類比法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正確,因此要確認其結論的正確性,還須經過實驗驗證。
例:水管中水流的形成是由於水管兩端存在水壓差,而水泵的作用是不斷地將水從乙抽到甲,使水管中的水維持一定的水壓差。電路中電流的形成是由於電路兩端存在著電壓,電源的作用就是維持正負極間有一定的電壓。
3、等效法:就是將一個物理量、一個物理狀態或過程,用另一個相應的物理量、物理狀態或過程來替代,得到同樣的結果。利用等效法來研究問題,可以使問題簡單、形象化。
例:研究物體受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跟這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我們就用一個力來代替這幾個力。
例:研究兩個電阻R1和R2組成的串聯(或並聯)電路時,通過實驗和推導,發
現電阻R單獨在電路中產生的效果與電阻R1、R2串聯(或並聯)在同一電路中產
生的效果相同,則電阻R是兩個電阻R1和R2的等效電阻。
例:復雜電路的等效:用一個更符合同學們識圖習慣的標准電路圖,去替代原有的復雜的、不好理解的電路圖
4、轉換法:有些物理現象不易觀察,但可以通過研究另外相關的物理現象來觀察,這種方法叫轉換法。
如:分子看不見、摸不著,不好研究,可以研究墨水的擴散現象去認識分子的運動;用燈泡是否發光或用小磁針在電路旁是否偏轉檢查電路中是否有電流;利用電磁鐵所吸引的大頭針的多少來確定磁性強弱等等
5、推理法:有些實驗因為條件限制不可能完成,可以在實驗的基礎上加以推理,從而概括出理論。
如牛頓的第一定律,不能用實驗驗證(在地球上不受外力的物體不存在),就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加以推理而概括出來的。
6、建立模型法:研究光時,引入「光線」的概念;研究磁場問題,引入「磁感線」的概念。
研究初中物理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而是幾種方法的綜合。只要學生能認真思考,好好對比,一定能夠分得清楚。
研究物理問題的常用方法2
一、控制變數法:通過固定某幾個因素轉化為多個單因素影響某一量大小的問題。
1、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2、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3、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4、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
5、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歐姆定律); 6、電磁鐵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7、探索磁場對電流的作用規律; 8、研究電磁感應現象; 9、研究焦耳定律。
二、等效法:將一個物理量,一種物理裝置或一個物理狀態(過程),用另一個相應量來替代,得到同樣的結論的方法。
1、在研究物體受幾力時,引入合力。 2、曹沖稱象。
3、在研究多個用電器組成的電路中,引入總電阻。
三、模型法:以理想化的辦法再現原型的本質聯系和內在特性的一種簡化模型。
1、在研究光學時,引入「光線」概念。
2、在研究磁場時,引入磁感線對磁場進行描述。 3、理想電表。
四、轉換法(間接推斷法)
累積法:把不能觀察到的效應(現象)通過自身的積累成為可觀測的宏觀物或宏觀效應。
1、用壓緊鉛柱的方法來顯示分子面的引力作用。
2、在研究分子運動時,利用擴散現象來研究。
3、根據電流所產生的效應認識電流。
4、根據磁鐵產生的作用來認識磁場。
五、類比法:根據兩個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把其中某一對象的有關知識、結論推移到另一個對象中去的一種邏輯方法。
1、水壓--電壓
2、抽水機提供水壓類似電源提供電壓。
3、用速度的定義公式引入壓強公式。
六、比較法:找出研究對象之間的相同點或相異點的一種邏輯方法。
1、研究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
2、比較電壓表與電流表在使用過程中的相同點和相異點。
3、比較電動機與發電機的結構和原理的相同點和異同點。
4、汽油機和柴油機的相同點和異同點。
七、歸納法:從一系列個別現象的判斷概括出一般性判斷的邏輯的方法。
1、從氣、液、固的擴散實現現象,得出結論: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作無規則的運動。
2、物理學中的實驗規律(如串、並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特點等)幾乎都用了此法。
D. 為了更好的研究磁場引入磁感線是用了轉換法嗎
A、研究磁場時引入磁感線,採用的是模型法,不是控制變數法.對應關系錯誤;
B、分子運動難以直接觀察,利用擴散現象研究分子運動,採用的是轉換法.對應關系正確;
C、幾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可以由一個力代替,採用的是等效替代法.對應關系正確;
D、研究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採用的是控制變數法.對應關系錯誤.
故選B、C.
E. 磁感線的引入是一種什麼物理學方法
磁感線的引入是一種【理想模型】物理學方法。
另外,在物理學中,類似利用「理想模型法」的還有:
1、光線的引入;
2、杠桿的引入;
3、勻速直線運動提出;
4、「管涌」的提出。等等。
F. 引進磁感線是等效替代法嗎
A、研究磁場時,引入了磁感線來描述磁場,採用的是「模型法」.不符合題意;
B、研究兩個阻值為R的電阻串聯時,可用一個阻值為2R的電阻來代替,採用的是「等效替代法」.符合題意;
C、研究電壓時,我們可以通過對比水壓來認識它,採用的是「類比法」.不符合題意;
D、研究電流與電壓關系時,控制電阻不變,採用的是「控制變數法」.不符合題意.
故選B.
G. 磁感線是為了描述磁場而引入的假想曲線,這運用了物理方法中的____法
磁感線是為了描述磁場而引入的假想曲線,這運用了物理方法中的【建立模型】法
H. 初中物理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與探究磁場時引入磁感線分別運用了什麼物理方法
第一個運用的是歸納法,第二個運用的是轉換法
研究物理的科學方法有許多,經常用到的有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類比法、等效法、轉換法、控制變數法、模型法、科學推理法等。研究某些物理知識或物理規律,往往要同時用到幾種研究方法。如在研究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我們同時用到了觀察法(觀察電流表的示數)、轉換法(把電阻的大小轉換成電流的大小、通過研究電流的大小來得到電阻的大小)、歸納法(將分別得出的電阻與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有關的信息歸納在一起)、和控制變數法(在研究電阻與長度有關時控制了材料、橫截面積)等方法。可見,物理的科學方法題無法細致的分類。只能根據題意看題中強調的是哪一過程,來分析解答。下面我們將一些重要的實驗方法進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變數法
物理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所謂控制變數法,就是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影響事物變化規律的因素或條件加以人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條件按照特定的要求發生變化或不發生變化,最終解決所研究的問題。
可以說任何物理實驗,都要按照實驗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條件來研究。
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以及導體的電阻都有關系,中學物理實驗難以同時研究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的關系,而是在分別控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的情況下,研究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的關系,分別得出實驗結論。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在動腦與動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找到這「兩個關系」,最終得出歐姆定律I=U/R。
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控制導體的長度和材料不變,研究導體電阻與橫截面積的關系。
為了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保證壓力相同時,研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
利用控制變數法研究物理問題,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扭轉重結論、輕過程的傾向,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學會學習。
中學物理課本中,蒸發的快慢與哪些因素的有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電阻一定、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研究電壓一定、電流和電阻的關系;研究電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系;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跟哪些因素有關系;研究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琴弦發聲的音調與弦粗細、松緊、長短的關系;研究物體吸熱與物質種類、質量、溫度的關系;研究通電導體在磁場中的受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影響感應電流的方向因素等均應用了這種科學方法。
二、轉換法
一些比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的微觀現象,要研究它們的運動等規律,使之轉化為學生熟知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現象來認識它們。這種方法在科學上叫做「轉換法」。 如:分子的運動,電流的存在等,
如:空氣看不見、摸不到,我們可以根據空氣流動(風)所產生的作用來認識它;分子看不見、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過研究墨水的擴散現象去認識它;電流看不見、摸不到,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時,我們可以根據電流產生的效應來認識它;磁場看不見、摸不到,我們可以根據它產生的作用來認識它。
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測得,我們可以根據定義式轉換成直接測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義式計算出其值,如電功率(我們無法直接測出電功率只能通過P=UI利用電流表、電壓表測出U、I計算得出P)、電阻、密度等。
中學物理課本中,
測不規則小石塊的體積我們轉換成測排開水的體積(這里也有等效思維)
我們測曲線的長短時轉換成細棉線的長度
在測量滑動摩擦力時轉換成測拉力的大小
大氣壓強的測量(無法直接測出大氣壓的值,轉換成求被大氣壓壓起的水銀柱的壓強)測硬幣的直徑時轉換成測刻度尺的長度
測液體壓強(我們將液體的壓強轉換成我們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變化)
通過電流的效應來判斷電流的存在(我們無法直接看到電流),
通過磁場的效應來證明磁場的存在(我們無法直接看到磁場),
研究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系(我們無法直接感知內能的變化,只能轉換成測出溫度的改變來說明內能的變化);
在研究電熱與電流、電阻的因素時,我們將電熱的多少轉換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在我們研究電功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時候,我們將電功的多少轉換成砝碼上升的高度。
密度、功率、電功率、電阻、壓強(大氣壓強)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轉換法測得的。
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可證明此物受到力的作用;蘋果落地可證明重力存在;馬得堡半球實驗可證明大氣壓的存在;霧的出現可證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影的形成可以證明光沿直線傳播;月食現象可證明月亮不是光源;奧斯特實驗可證明電流周圍有磁場;指南針指南北可證明地磁場的存在;手機能打電話可證明電磁波的存在;擴散現象可證明分子做無規則運動;鉛塊實驗可證明分子間引力的存在;運動的物體能對外做功可證明它具有能。
在我們回答動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時,我們回答說小球在平面上滑動的越遠則動能越大,就是將動能的大小轉換成了小球運動的遠近。以上列舉的這些問題均應用了這種科學方法。
例:1、分子運動看不見、摸不著,不好研究,但科學家可以通過研究墨水的擴散現象去認識它,這種方法在科學上叫做「轉換法』。下面是小明同學在學習中遇到的四個研究實例,其中採取的方法與剛才研究分子運動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利用磁感應線去研究磁場問題
B.電流看不見、摸不著,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時,我們可通過電路中的燈泡是否發光去確定
C.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時,先使電阻不變去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然後再讓電壓不變去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D.研究電流時,將它比做水流
三、放大法
在有些實驗中,實驗的現象我們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觀察。我們就將產生的效果進行放大再進行研究。 比如音叉的振動很不容易觀察,所以我們利用小泡沫球將其現象放大。觀察壓力對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時我們將玻璃瓶密閉,裝水,插上一個小玻璃管,將玻璃瓶的形變引起的液面變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變化。嚴格說放大法也屬於轉換法.
四、積累法
在測量微小量的時候,我們常常將微小的量積累成一個比較大的量、比如在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的時候,我們先測量100張紙的厚度在將結果除以100,這樣使測量的結果更接近真實的值就是採取的積累法。
要測量出一張郵票的質量、測量出心跳一下的時間,測量出導線的直徑,均可用積累法來完成。嚴格地說積累法也屬於轉換法。
五、類比法
在我們學習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物理量時,由於不易理解我們就拿出一個大家能看見的與之很相似的量來進行對照學習。如電流的形成、電壓的作用通過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壓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進行類比,從而得出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的結論。學生在學習電學知識時,在老師的引導下,聯想到:水壓迫使水沿著一定的方向流動,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類似的,電壓迫使自由電荷做定向移動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抽水機是提供水壓的裝置;類似的,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水流通過渦輪時,消耗水能轉化為渦輪的動能;類似的,電流通過電燈時,消耗的電能轉化為內能。
我們學習分子動能的時候與物體的動能進行類比;學習功率時,將功率和速度進行類比。
例: 1、某同學在學習電學知識時,在老師的引導下,聯想力學實驗現象,進行比較並找出了一些相類似的規律,其中不準確的是( )
A.水壓使水管中形成水流;類似地,電壓使電路中形成電流
B.抽水機是提供水壓的裝置;類似地,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C.抽水機工作時消耗水能;類似地,電燈發光時消耗電能
D.水流通過渦輪時,消耗水能轉化為渦輪的動能:類似地,電流通過電燈時,消耗電能轉化為內能和光能
通過類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壓的直觀認識,使得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電流、電壓等知識躍然紙面,栩栩如生。
六、理想化物理模型:
實際現象和過程一般都十分復雜的,涉及到眾多的因素,採用模型方法對學習和研究起到了簡化和純化的作用。但簡化後的模型一定要表現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點、知識。模型法有較大的靈活性。每種模型有限定的運用條件和運用的范圍。
中學課本中很多知識都應用了這個方法,比如有:
液柱、(比如在求液體對豎直的容器底的壓強的時候,我們就選了一個液柱作為研究的對象簡化,簡化後的模型依然保留原來的特點和知識)
光線、(在我們學習光線的時候光線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見的,我們使用一條看的見的實線來表示就是將問題簡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液片、(在我們研究連通器的特點,求大氣壓時我們都在某一位置取了一個液面,研究該液面所受到的壓強和壓力,也是將問題簡化,利用理想化模型法)
光沿直線傳播;(在我們學習中我們知道真正的空氣是各處都不均勻的,比如越往上空氣越稀薄,在比如因為空氣各處不均勻形成了風,而在光是沿直線傳播一節中我們將問題簡化,只取一個簡單的模型,一條光線在均勻的介質中傳播)
勻速直線運動;(生活中很少有一個物體真正的做勻速直線運動,在我們研究問題的時候勻速直線運動只是一個模型)
磁感線(磁感線是不存在的一條線,但是我們為了便於研究磁場我們人為的引入了一條線,將我們研究的問題簡化。)
光滑平面(研究力學時常用到光滑平面,即物體表面沒有摩擦,但是真正沒有摩擦的表面是沒有的.為了問題的簡化就把很小的摩擦不考慮就假設物體表面光滑)
例:1、在我們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運用物理模型進行研究的是( )多項選擇
A、建立速度概念 B、研究光的直線傳播
C、用磁感應線描述磁場 D、分析物體的質量
七、科學推理法:
當你在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的時候就是在進行推理,或說是在做出推論,例如當你家的狗在叫的時,你可能會推想有人在你家的門外,要做出這一推論,你就需要把現象(狗的叫聲)與以往的知識經驗,即有陌生人來時狗會叫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得出符合邏輯的答案
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時,當我們把物體在越光滑的平面運動的就越遠的知識結合起來我們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絕對光滑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
如:在做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時,當我們發現空氣越少,傳出的聲音就越小時,我們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傳聲的。
八、等效替代法:
比如在研究合力時,一個力與兩個力使彈簧發生的形變是等效的,那麼這一個力就替代了兩個力所以叫等效替代法,在研究串、並聯電路的總電阻時,也用到了這樣的方法。在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我們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驗證物與像的大小相同,因為我們無法真正的測出物與像的大小關系,所以我們利用了一個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蠟燭來等效替代物體的大小。
九、歸納法:
是通過樣本信息來推斷總體信息的技術。要做出正確的歸納,就要從總體中選出的樣本,這個樣本必須足夠大而且具有代表性。在我們買葡萄的時候就用了歸納法,我們往往先嘗一嘗,如果都很甜,就歸納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買上一大串。
比如銅能導電,銀能導電,鋅能導電則歸納出金屬能導電。在實驗中為了驗證一個物理規律或定理,反復的通過實驗來驗證他的正確性然後歸納、分析整理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阿基米德原理中,為了驗證F浮=G排,我們分別利用石塊和木塊做了兩次實驗,歸納、整理均得出F浮=G排,於是我們驗證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確性,使用的正是這種方法。
在驗證杠桿的平衡條件中,我們反復做了三次實驗來驗證F1×L1=F2×L2也是利用這種方法。
一切發聲體都在振動結論的得出(在實驗中對多種結論進行分析整理並得出最後結論時),都要用到這一方法。
在驗證導體的電阻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時候,經過多次的實驗我們得出了導體的電阻與長度,材料,橫截面積,溫度有關,也是將實驗的結論整理到一起後歸納總結得出的。
在所有的科學實驗和原理的得出中,我們幾乎都用到了這種方法。運用歸納法得出的結論更具有普遍性。運用這種思維方法時實驗一定要改變條件多做幾次,否則得出的結論可能是特殊結論,而不具備普遍性。
十、比較法(對比法)
當你想尋找兩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就需要用到比較法,可以進行比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對不同或有聯系的兩個對象進行比較,我們主要從中尋找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從而進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
如,比較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如,比較汽油機和柴油機的異同點
如,電動機和熱機。如,壓表和電流表的使用
利用比較法不僅加深了對它們的理解和區別,使同學們很快地記住它們,還能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
十一、分類法
把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類、導體和絕緣體。
十二、觀察法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總結和思索得來的。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實驗,如長度、時間、溫度、質量、密度、力、電流、電壓等物理量的測量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進行規范的實驗操作,得到准確的實驗結果,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實驗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觀察法。
十三、比值定義法:
例:密度、壓強、功率、電流等概念公式採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
十四、多因式乘積法:
例:電功、電熱、熱量等概念公式採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
十五、逆向思維法
例:由電生磁想到磁生電
以上這些方法,還只是在初中物理的學習中會遇到和使用的一些科學方法,列舉出來,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幫助。也希望大家都來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多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學方法,靈活運用,以便於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I. 研究磁場時,物理上引入磁感線的概念使問題簡單化,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是()A.等效替代B.建立物理
在研究磁場時,利用磁場對鐵屑的作用,物理上引入磁感線的概念,研究起來更方便、更形象,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模型法;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