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研究古詩詞的方法
劃分詩句節奏、分析詩歌內容、詩詞語言的理解、藝術特色賞析、詩詞意境的理解與感悟、比較詩詞(文)的異同。
⑵ 唐詩研究的內容簡介
就唐詩研究來說,發展演變仍然是最重的課題。我們從詩人與詩作本身,詩人與詩人之間,詩作與詩作之間,尋找問題的切入點,通過各問題之間的人在聯系,以探討唐詩發展的流程。有關唐詩的分期,我們仍採用「四唐說」,盡管這一說法 尚有一定的缺陷,但想在目前諸多說法中找出一種優於「四唐」分期的說法仍然很難,我們也努力試圖提出一種更為切合實際的說法,結果仍不盡如人意。由此我們體會到,在學術研究中,前人較為合理的說法,我們也不必為刻意創新而加以改變,否則將會弄巧成拙。
⑶ 《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的研究》第二階段工作總結
時間過得真快,一段時間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了,回顧這段時間以來的工作,收獲頗豐,是時候在工作總結中好好總結過去的成績了。好的工作總結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的研究》第二階段工作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課題研究進展情況:
(一)准備工作
本階段我校領導針對各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分別召開了小課題開題會,會上教科室高主任我的開題報告進行了修改指導,並對如何有效開展小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的意義做了說明。我根據會上所得及指導教師的建議對開題報告進行修改。這一階段我更加明確了課題意義,擬定研究方法,對後期進行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二)調查研究
1.調查范圍:
八年級全體學生
2.調查內容
(1)學生在古詩詞學習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並進行分類和統計;
(2)歸納並分析近年中考古詩詞鑒賞出題方向,考查重點;
3.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法
4. 調查結論
(1)學生在古詩詞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
1.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只停留在簡單的背誦上,對詩歌的內容
理解膚淺,做到知人論世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
2.鑒賞方法單一。
3.缺乏興趣,視詩歌鑒賞為畏途,更不願為此投入時間。
4.我們語文備課組還分析了教學現狀,從教師層面來看,部分人把詩詞教學定位於識記的能力層面,多採用串講解說的教學方式,相對忽視對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作為審美主體的感悟,束縛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掘和提升。以上這些都為詩歌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隊研究課題所要面對的困難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准備。
5.從八年級學情來看,古詩積累不夠,大部分學生僅能背誦少量古詩,甚至初一、小學背誦的古詩都忘記了。
(2)近年中考古詩詞鑒賞出題方向,考查重點:
1.縱觀盡幾年中考設題數目以2個小題為主,賦分基本保持穩定,分值在4分左右。題型設置以問答形式出現,主要是鑒賞一首詩兩首詩比較鑒賞僅為點綴。注重銜接所學詩詞,題目設問大都指向明確又適度開放。
2.與近年試題相比較,20xx年詩歌從朝代上看有以下特點: 唐詩是近三年都在持續考查的方向,基本穩定。其中20xx年考察的是田園詩。
3.作者均非流詩人。著名詩人完全退出,避免了猜題押題。作者作品「陌生化」成共識,體現了公正公平。
4.體裁以律詩最多,絕句、詞次之。今年的詩歌在體裁上非常集中,除了律詩、絕句和詞外,沒有涉及其他體裁。
5.題材相對集中,兼顧其他。近年陝西中考所選古詩的題材中寫景抒情、詠物抒懷、山水田園等經典題材占據相當分量,顯得相對集中。這三種題材也是歷年中考詩歌鑒賞題經常涉及的。20xx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試題在傳承的基礎上也做了一些變化和創新。
(三)實驗研究步驟:
第一步:給學生搜集整理並積累常見的詩歌意象。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具體的物象所代表的含義,比如柳代表依依惜別、鳥代表自由等等,學生學得積極,掌握的也較好。
第二步:牢記詩歌鑒賞的術語。語文有許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但作為學生,除過增加涵養,提高審美能力之外,還要考慮一些實用的技巧,否則他們學習開不到效果就會失去積極性。我將講授賞析方法與講解答題技巧結合起來,學生很感興趣。我反復強調,對於詩歌賞析,一定要用術語來闡述,要將自己定位為內行,首先就得說內行話,所以,我要求學生牢記一些常見的術語,如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動靜結合、以哀景寫哀情、虛實結合、烘托、對比等等,分修辭、表達方式、表達技巧等。
第三步:教給學生鑒賞古典詩詞的方法,讓學生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詩詞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態度方面做全面的賞析。
第四步:我還利用網路、書刊等搜集整理和詩歌鑒賞有關的資料。並且加強理論學習,為整理成文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存在的困難及解決思路:
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以下幾點困難:
1.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不濃,很少有人讀課本之外的詩詞,文化底蘊不厚,給賞析造成一定的難度。
2.學生不喜歡背誦。
3.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了解不夠。
4.學生學習詩歌不夠系統。
5.學生沒有系統的答題方法。
解決思路:
1.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力求讓學生明白詩句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能輕松背誦。
3.利用詩詞競賽背誦、巧手繪詩等形式使學生多了解詩詞的意韻美。
4.力求交給學生賞析古代詩詞的方法。
5.幫助學生學會規范答題。
⑷ 想寫篇小論文關於唐宋詩詞的/要求是抓一個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幫忙想想可以寫什麼
詩庄詞媚這一點上入手吧
唐詩的盛起是什麼時候,宋的詞起又是什麼時候
唐滅時安史之亂,唐起時有玄武之變,幾乎註定了詩的兵伐之氣濃郁
而宋時漸腐,程朱理學的當道,文人眠花宿柳自認風流……
另,後人受這四個字影響,做詩便做得庄嚴,做曲則香濃艷麗,就好比現在網上,一人持正調發貼,一面又弄個馬甲持反對意見,當然,古代文人是沒什麼馬甲穿的,我們知道,詞最初都是拿來唱的,由誰唱?伎者歌女這一派居多,是故這也是詞媚的一個因素,即使有辛棄疾蘇軾等做的豪邁戰歌,也不過渺渺
不知道該說什麼了,一家之言,笑笑無妨
——————————————參考一下,網上找到的東西————
詞,從它誕生之日起,便因其獨具的文化因子而呈現出特有的柔媚香艷的風格特徵。所謂"詞為艷科","詩庄詞媚","詩之境大,詞之境狹"等等,都是在強調"詞別是一家",與傳統的詩歌不同,婉約派也因此而被視為詞壇之正宗。雖然在艷情詩中同樣也存在著"濃艷香軟"的內容,但"詩庄詞媚"的事實卻依然存在。可見問題不在於詩歌是否能寫媚艷的內容,而在於詩歌是否具有如同詞一樣的能夠充分展現那種特有的媚艷情趣的"功能"。
結構是功能的積淀。通過對結構的分析來把握詩詞的表現功能,並進而闡釋"詩庄詞媚"的成因,應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一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以整齊的五七言為代表的"齊言"是最典型的形式。因為它是以整齊規范的外觀與靈活多變的內在結構相結合而建構起的既具有穩定的形態又具有活潑的生命的藝術形式。穩定的形態與活潑的生命構成的對立統一正與"中庸"的人生宗旨相一致。因而它也就成為最能表現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心態的藝術形式。
在詩歌中,每押一次韻便意味著一個獨立的語言單位的獲得。但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古體詩歌中,只有四個詩句,即兩個韻腳,才能構成一個獨立的詩歌結構單位,並在詩歌的整體背景上被"凸現"出來。這是因為:第一,自詩經時代開始,大部分民歌便是以四句歌詞為一個獨立的結構單位的。因為這種結構形式最易於被民間歌手掌握。過短,難以表述一個相對完整的內容;過長,則難以駕馭。文人詩歌從一開始便自覺地繼承了這種傳統。第二,在遠古,歌樂本是一體。演唱四句歌詞的長度正應該是樂曲的基本長度。因而詩歌又必然地要受到樂曲長度的限制,維護從四個詩句為一個結構單位的傳統。第三,通過對比來說明抽象的情感與事物,是遠古時期最常見的語言表述形式之一。表現在詩歌中便形成了前二句比興,後二句敘事或抒情的基本模式。
古代詩大都是以四個詩句為一個單位來結構作品的,而四個詩句往往又能完整地表述一個相對獨立的內容,這不僅使得詩歌的內容變得豐厚,而且也使得詩歌的過渡只能在各結構單位之間進行,因而在內容上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階段性。如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形式的規范與內涵的豐厚使得古體詩的風格渾厚典雅,境界闊大。結構上的鮮明的階段性又使其難以象散文一樣細細地描述事件發展的每一個細節,而只能使抒情成為基本內容。
在格律詩中,絕句本身只有四句,前兩句寫景或敘事,後兩句抒情,或顛倒過來,前兩句抒情,後兩句寫景或敘事,是其基本結構方式。這正是遠古時期通過對比來表述事理與情感的藝術手法的翻版。
律詩則因有對仗的要求而使結構有了變化。對仗不僅要求上下兩句的平仄、詞性相對,還要求內容相對,既要能表現一個對象的兩個方面或兩種特徵。這種通過兩個方面或兩種特徵的對舉來表現對象的本質的做法,必然會大大增加詩句的容量。因而律詩可以打破傳統的結構方式而以兩個詩句為一個結構單位來結構作品,並在起承轉合之間,存有明顯的階段性。
二
詞誕生於民間,香艷俚俗是其早期特徵,後經文人染指,步入藝術殿堂,經歷了由俗向雅的轉化。但與南朝、唐代的艷情詩相比,艷情詞"俗"的特徵仍很明顯。
艷情詩受傳統詩風的影響,寫男女之情重在"雅",表現的是一種"情趣"和對女性情感的"品味"。作者與表現對象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近似一種"欣賞"。艷情詞則具有很強的世俗色彩,寫男女之情重在"俗",表現的是愛戀的"過程"和對女性體態的"觀賞"。作者與表現對象之間的距離較近,近似一種"把玩"。當然,這只是就整體而言,因為在雅俗之間,往往很難劃出一個明確的界限。
雅的情趣是一種心理感受,所以艷情詩可以成功地使用傳統的抒情手法來表現其內容。但傳統詩歌的結構模式和對仗要求卻使得詩風趨於典雅、厚重。可以用它來寫刻骨的相思,卻難以用它來表現細膩的愛戀過程與女性體態的婉轉流動。即使是南朝的宮體詩也比不上溫柳詞的婉曲細膩,便是一個證明。
俗的把玩則重在感官感受,所以艷情詞追求的是過程與細節的逼真、生動,是對女性體態(包括心靈感受)的細細描摹與層層鋪敘。詩歌結構中存在的以四個詩句或一聯對仗句為一個結構單位的較為固定的承轉模式,對於表現詞所追求的內容與風格顯然具有較明顯的局限性。因為詞的描摹與鋪敘非常細密婉曲,很難用一種固定的模式去限定,加上樂曲的限制,詞便只能根據內容的需要來重新結構作品。其結構單位因此而變得不再確定。以賀鑄的《薄倖》為例:
淡妝多態,更的的、頻回眄睞。便認得、琴心先許,欲綰合歡雙帶。記畫堂、風月逢迎,輕顰淺笑嬌無奈。向睡鴨爐邊,翔鸞屏里,羞把香羅暗解。 自過了,燒燈後,都不見、踏青挑菜。幾回憑雙燕,丁寧深意,往來卻恨重簾礙。約何時再?正春濃酒困,人閑晝永無聊賴。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
此詞為懷人之作。上片寫往事,下片寫相思。寫往事細膩媚艷,工筆描摹,重在人的形態與事的過程。寫相思曲折婉轉,通過種種行為來表現自己的情感。這正是對事與物的觀賞與把玩。如將其變為詩的結構形式,七言為:
淡妝多態頻回睞,琴心欲綰合歡帶。
風月逢迎輕淺笑,翔鸞屏里解羅帶。
燒燈不見人踏青,雙燕丁寧何時再?
春濃酒困閑晝永,睡起花梢日猶在。
五言則為:
淡妝偏多態,的的頻回睞。
認得琴心許,欲綰合歡帶。
畫堂風月迎,輕笑嬌無奈。
爐邊鸞屏里,羞解香羅帶。
過了燒燈後,不見踏青來。
雙燕丁寧意,往來重簾礙。
春濃酒困時,晝永無聊賴。
厭厭懶睡起,花梢日猶在。
寫同樣的艷情,風格卻大不一樣。第一,文字減了許多,不能如詞那樣曲曲描摹。第二,形式規整,情感也就顯得較為典雅,對事與物的"觀賞"與"把玩"明顯減弱。很明顯,整齊的五七言與以四個詩句為一個結構單位的結構形式是難以形成艷情詞的那種媚艷婉轉的風格的。
其實,文人詞從一開始便在音樂的影響下努力擺脫著以四個詩句為一個結構單位的傳統模式,並因此而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韻味。如《浣溪沙》上下片各三句,《臨江仙》、《蝶戀花》上下片各五句,《望江南》共有五句,它們都是以三句或五句為一個結構單位的。這些詞牌,不僅為晚唐五代文人所喜愛,也為後人所喜愛。而《竹枝詞》、《生查子》、《菩薩蠻》《浪淘沙》、《虞美人》等詞牌,雖然在早期也曾被廣泛使用著,但因其在結構上與詩歌並無太大的差異,所以在詞牌漸漸增多之後便不大被使用了。
從整體形式上看,詩詞最明顯的不同便是詞分片而詩不分片。因為詞分片,所以只要是"過片不斷了曲意",作者便可在各片之中放開手腳去盡力描摹鋪陳,而不用擔心失去了內在的一致與含蓄的韻味,便可以不再擔心過渡的困難而在各片內部普遍地表現出不受拘束的層層翻進,有如剝蕉,並由此而形成與詩歌不同的另一特徵。仍以前述賀詞為例。上片由初見、傾心再寫到言笑、合歡,完全是直敘其事,卻寫十分地婉轉曲折。下片則寫眼前,以不見伊人寫起,再由阻隔歸到相思之苦。雖是在寫相思,卻由自身行為寫出,整個過程亦寫得非常曲折婉轉。這種一事接一事,一句連一句,細細描摹,層層翻進的寫法,正是前人所評之"有如剝蕉",也是詞重視"過程"的具體體現。而這正是詩歌的結構模式難以完成的。
三
自古詩十九首開始,經過魏晉南北朝詩人們的共同努力,五七言便成為中國古代詩歌語言的基本形式。因為五七言是奇字句,音節上的不平衡便是必然的。
格式塔心理學指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著一種簡化外界事物,使之趨於簡潔、對稱、平衡的傾向。五七言詩句在音節上的不平衡,使得讀者在閱讀,尤其是在吟誦詩句時具有了一種心理上的緊張感。讀者只能通過延長某一音節的閱讀或吟誦時間,才能獲得一種新的心理平衡,即動態的平衡。其結果,表現在語言結構上,便是"三字尾"的形成。
三字尾是構成五七言詩句音樂美的關鍵,也是五七言詩句在語法結構上最明顯的標志。即使是在雜言體詩歌中也不例外。五七言詩句也因此而只能隨著音樂的節奏與固定的結構去融鑄合於節拍的內容,而難以象散文語言那樣因較少形式的束縛可以去自由地描摹與陳述。平衡協調的音樂節奏最利於表現溫柔敦厚的情感,再加上描寫性與陳述性的減弱,便使得抒情而不是敘事,成為以五七言為代表的中國古代詩歌的最基本內容。
因為艷情詞非常注重對女性體態與愛戀過程的描摹與陳述,描寫性大於抒情性,因而它必然地要去尋求一種能更為自由、逼真地描述男歡女愛的過程與女性體態的婉轉流動的語言形式。只有這種語言寫出來的詞,才稱得上是"詞人之詞",否則便依然是"詩客曲子詞"。
在柳永之後,這種語言便得以形成。其特徵,首先是以口語、俗語入詞。一方面,因為口語俗語比文人詩歌語言更為自由靈活,具有更強的陳述性與描寫性,所以它們既可以更有效地表現"俗"的內容,又可以更形象生動地描摹男歡女愛的"過程"。另一方面,因為詞是要演唱的,只有通俗易懂的語言才能在演唱中被人們輕易地理解並獲得人們的喜愛。"有井水處皆可歌柳詞"正是因為柳詞的淺近通俗。其次,是以大量的"駢體語言"入詞。駢文雖然亦重音律,但遠不如格律詩那麼嚴格。它更注重語意、語氣的連貫性、陳述性,而不是跳躍性。這正是它能夠成為古代公文基本格式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駢體語言入詞,既可改變詩歌單一的音樂節奏,也可在"美文"的基礎上強化詞的陳述與描寫功能。第三,在詞中仍保留著大量的詩歌語言,因而亦能如詩一樣抒情,亦可獲得與傳統詩歌同樣的抒情效果。
這種在結構與形式上更加靈活的語言,配合著詞的整體結構的更新,便使得詞人們能更為成功地捕捉、描寫事物與情感的細微變化,真實地展現戀情的"過程",同時也能更有效地敘事、寫景、抒情。因而能給讀者展示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境界。擇其片段,柳永的《平蝴蝶》:
望處雨收雲斷,憑欄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
如將其改為詩句,則為:
雨收雲斷處,憑欄送秋光。晚景漸蕭疏,宋玉動悲涼。
明顯地失去了原作中的鋪敘與婉曲,而表現出特有的典雅與厚重。再如李清照的《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此段可分三層,鋪敘描摹層層翻進,卻無法改為整齊的五七言詩句。若硬改,只能將三個層次變為兩個,大失原作意蘊。
雖然詞的語言的結構方式的形成亦是因為音樂的限制,但因為這種語言能夠更准確、更精彩地表現曲折復雜、委婉含蓄的情感與心理特徵,描摹鋪敘各種景物、事件與復雜的過程所以一經形成,便獲得了人們普遍的喜愛並成為詞人們刻意追求的形式。也正是在這種語言和音樂的共同作用下,詞律才得以形成。豪放詞人們固然可以"以詩入詞",也就是以詩的語言來寫詞,因為詩句表現的境界較為闊大,甚至可以構成如李白歌行體詩歌一樣的風格,但因為有詞律的限制,豪放詞人們只能使用有限的詞牌,因而也只能提供有限的詞作而不能在詞壇上與婉約詞人展開全面的較量與競爭。後世欲為豪放詞"翻案"者代有其人,最終都草草收兵。究其原因,我認為最主要的還在於詩詞結構的不同。不同的結構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不同的功能又要求著不同的表現內容。反過來說,詞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了特定的表現內容,特定的表現內容需要特定的表現功能,特定的表現功能又來自特定的結構(詞體結構與語言結構)。詞的語言結構一經形成,便成為詞律的基礎,豪放詞人慾改變其內容而不改變其語言結構便處處感到困難,只能聽任婉約詞居於正宗。
四
在詩歌中,每押一次韻便意味著一個獨立的內容的獲得。通常所說的詩歌的跳躍、意義空白也大都是在韻腳之後出現或存在的。因此,在閱讀或吟誦時,每一個讀者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等待下一個韻腳出現。只有在下一個韻腳出現時,讀者才會舒一口氣,才會有一種心理上的歸宿感,才會充分審視全句的內容。
在傳統詩歌中,隔句押韻是常格。韻位排列均勻,節奏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也以較為舒緩的平聲為主。一般來說,隔句押平聲韻的詩歌宜於表達那種舒緩大度、平穩莊重、典雅正統的內容與情感,宜於表達溫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句句押韻給人造成的則是一種急迫感,因為每一個詩句都是一個表述內容的獲得,故爾顯得語氣急迫,利於表達那種激昂不平或凄怨悲楚的情感。
駢文則可以根據內容與表述的需要自由地安排韻腳的位置,還可以引入散文句式來調解語氣,因而能夠較為自由地對"事與物"進行詳切的描述與說明。
詞的押韻充分吸取了詩與駢文的長處,構成了一種既有嚴整的規范,又有極大的自由度的押韻模式。在每一具體的詞牌之下,韻位都有嚴格的規定,其程度不亞於格律詩。但因為各個詞牌都有自己特定的韻位規定,所以在眾多的詞牌之下又呈現出極為多樣的押韻模式。作者完全可以根據內容與寫作的需要選定自己所需的詞牌。以周邦彥《憶舊游》為例:
記愁橫淺黛,淚洗紅鉛,門掩樓宵。墜葉驚離思,聽寒蛩夜泣,亂雨蕭蕭。鳳釵半脫雲鬢,
窗影燭花搖,漸暗竹敲涼,疏螢照曉,兩地魂消。 迢迢,問音信,道徑底花陰,時認鳴鑣。
也擬臨朱戶,嘆因郎憔悴,羞見郎招。舊巢更有新燕,楊柳拂河橋。但滿目京塵,東風竟日
吹露桃。
上片寫往事,凄涼而深沉。前二句為"記"字領起的兩個四字句,寫女主人公的相思模樣。但韻腳並沒有被安排在這里,使語氣未足。在詩歌應押韻的地方沒有押韻,讀者只能憋著勁再往下讀,從而增加心理緊張力。另外,前二句寫人,後一句寫景,前二對後一,內容的對映與結構的不平衡也在強化著讀者的心理緊張力。直到第三句的末尾,韻腳出現,心理緊張力才得以釋放,從而獲得更大的美感。很明顯,這種感受是在閱讀隔句押韻的工穩格式時無法獲得的。第四、五、六句也同樣是三句一韻,在內容上卻是前一對後二。這種前二對後一和前一對後二的交替變更使作品充滿了變化,也更富於表現力,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七、八兩句隔句押韻,使心理緊張得以舒緩,最後又是三句一韻,再次造成讀者的心理緊張。這種利用韻腳的不同間隔而造成的心理上的起伏與緩急變化,非常符合苦苦相思而又自慚形穢的女性的曲折復雜的心理感受。下片由回憶轉到眼前,情感更加激烈。開首便是四句押一韻,造成極大的心理緊張,接著三句一韻,心理緊張略有緩解,最後四句皆為隔句押韻,恢復到心理的平穩狀態,極出色地表現出那種苦苦相思後的無奈。再看李清照的《一剪梅》:
紅藉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
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清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上片第一句即入韻,然後是隔一句押韻,再次是隔兩句押韻。下片結構完全相同。韻腳的每一次出現都在時間上得到一定的延緩,同時也提示著內容的轉折。這種節奏,不僅非常符合處於低沉的情緒中的人的心理的起伏變化,而且也使讀者的心情步步緊迫,從而更真切地體味出作者的閑愁與無奈。
張炎在《詞源》中曾說:"作慢詞,看是甚題目,先擇曲名,然後命意。"所謂"先擇曲名"便是根據題目,即要表現的內容選擇詞牌。各個詞牌的成熟與格律的建立是詞人們經過長期藝術實踐的結果,是藝術規律的結晶。一方面,嚴格的格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作者創作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在最能表現特定情感與內容的詞牌下,作者又可借著這種特定的藝術形式獲得最佳的藝術效果,關鍵是要選擇得當。"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在數以百計的詞牌中進行選擇,其間的自由度還是很大的。
綜上所述,造成"詩庄詞媚"的原因,除了人們通常所說的諸種因素之外,詩詞在結構上的不同也在功能上保證著這種差異。正是因為此,詞才在脫離了音樂與市民階層之後仍然保持著與詩歌的距離。因為這一點很少有人提及,故撰此文,以期引起同行們的注意。(作者單位:甘肅教育學院)
——————————————引用完———————————————
⑸ 怎樣寫好研究性學習,課題為"唐詩宋詞與女性文化"
怎樣寫社會研究調查報告?
怎樣寫研究調查報告?
一旦你開始撰寫研究報告,那就意味著你的研究工作已接近尾聲。有的同學很怕做這一工作,以為撰寫研究報告是個高深的工作。實際上,這個工作只是你的一篇帶有研究性質的作文而已,只要你牢記這樣一個宗旨:中心突出、簡潔明了,那麼無論你撰寫哪一類型的研究報告,你都會成功。
研究報告不是寫日記,這個報告是寫給別人看的。所以,你應該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你所做的工作表述清楚。你應該讓讀者很快地明了你所做的工作是個什麼樣的工作,你為什麼做這件事,你所採用的研究步驟是怎樣的,你遇到了哪些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你的結論是什麼。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報告可以有多種,這根據你所研究的內容而定。不同類型的研究,其報告的寫法也略有差異。
在高中階段,你們所進行的各種類型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幾種:
科學實驗類型
科學實驗類型的研究報告,實際上是一種實驗報告。在這一類研究報告中,你必須向讀者表明:你的實驗目的是什麼?實驗材料是什麼?實驗過程如何?由實驗得到哪些數據?你是如何處理這些數據的?由數據的分析中得出什麼結論?如有必要,再向讀者闡明有待要討論的問題。
讀書報告類型
中學生的讀書報告類型的研究報告不應該受到太多的限制。你對你感興趣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去查找資料,匯編成文,並在其中談一些自己的體會。這也是一中研究,只是採用的方法不是實驗驗證的方法罷了。我們不應該過多地去限定讀書報告的程式,但有一點必須強調:你的報告內容必須和題目貼切,內容的闡述必須圍繞題目而進行,每大段之間最好加一個標題,不同的內容放在不同的大段標題之下,使讀者能一目瞭然。 社會調查研究類型
社會調查的范圍很廣,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可以作為我們研究性學習的內容。然而,社會調查報告還是有著一定的程式。一般來說,社會調查報告應該包含以下一些內容:調查的目的、調查的方法、調查的時間、樣本的情況、調查的內容、調查表的分析、分析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設計類型
設計類型的研究多種多樣,其研究的程度也各有差異。有的設計可能是一種頓悟,有的設計需要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研究性學習針對的主要是後者。該類型研究報告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要求有同一的格式。但一般應包含下面這些內容:設計目的、設計內容、設計的指導思想、設計的成品描述等等。在你們的面前,到處都有著可供你們進行創意的對象,只要你們多思考,勤思考,一定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研究課題。
精簡一下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也就是第零步是示範和技能准備。技能包括工具使用,論點論證論據的結構和關系,資料收集整理加工,交流的技巧等等。
第一步是 確定命提
第二步是 初步准備和討論
第三步是 論文准備
第四步是 報告和講評
課題名稱
學科領域
課題類型
指導老師
起止時間
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的背景及由來:
課題的基本內容、重點、難點:
基本內容:
重點:
難點:
課題預設成果形式:
①課題報告 ②論文 ③課件
課題研究的學習規劃: ①進行調查問卷
②對老師、家長進行訪問
③對書店、報刊亭、網吧等場所進行訪問
⑹ 唐宋詩詞鑒賞的方法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徵意義,如柳象徵離別,梅象徵高潔,月象徵團聚,雁象徵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於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於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於一時一地或並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誇張:誇張是指誇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誇張)
8.象徵:象徵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徵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⑺ 初中古詩詞課題開題報告
結題報告摘要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通過詩歌鑒賞理論知識做鋪墊,加上教師精練做指導,以及高考前適度專題訓練, 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賞析的實踐能力。
整個課題研究過程遵循「詩歌鑒賞理論—實踐—理論」的規律。通過教給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通過誦讀、實驗、練習、創作等方法,適時、適地、適度地教給學生正確的鑒賞方法。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加深了學生古典詩歌的積淀,綜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同時也促進了課題組參與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改變。結題報告一、課題背景及界定(在什麼背景下我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的內涵是什麼?)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詞集意境美、情感美、語言美,韻律美於一體,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用心去誦讀、去體會。
兩千年前,先哲孔子身體力行傳播「詩教」。今天,我們同樣要重視古詩詞教學。
從承載文化遺產這方面而言,古典詩歌有著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優勢。特別是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必修和選修課本中都收錄了大量優秀的古典詩詞,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唐詩宋詞,無不反映出現代教育對高中生文學作品賞析能力培養的重視。
培養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但目前高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認識僅限於讀讀背背,滿足於名句默寫能掙到分,並沒有深入理解詩歌的意境內容和情感;目光也僅限於課內詩詞,並沒有廣泛涉獵延伸到課外,閱讀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對詩歌的鑒賞僅限於淺層次的感知,懵懂亂猜,沒有掌握系統科學的方法。
針對學生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急需教師「答疑解惑」「授之以漁」,對學生進行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由於古詩詞作為古代的一種文學存在,包含有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歷史知識,作為最精粹的漢語言文學,又包蘊有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手段,因此,學會賞析古典詩詞有一定的難度,對於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對於教師來說,也時常會遇到費時費力地教,學生能力卻難以提高的窘境。大多數教師面對古典詩詞的教學,都會產生許多困惑,有自身文學素養的欠缺,有欣賞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體應用的困難,也有對基礎薄弱學生的教之乏術。
學術界也缺少對中學生賞析古詩詞方法的具體指導,所以,在中學教學實際當中,確實有必要進行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研究。本課題嘗試通過教學實踐和探究解決高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如通過朗讀、背誦、默寫、賞析、解題等學習方法),致力於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研究的理論、實踐、政策依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高中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我國古代詩文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必修課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高考考綱》規定古詩詞默寫和欣賞是必考內容。
近幾年高考對古代詩歌考查的要求是:(1)鑒賞其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其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本課題提供了直接的賞析方法理論指導,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如「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如「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等,可以作為我們教學研究中的參考。
我校的常規活動「晨讀暮誦」,為同學們朗讀背誦古詩詞提供了時間保障。學校每年都會有「中華經典頌」詩歌誦讀比賽,為學生展示古詩詞朗誦才華提供了舞台。
進行這一課題研究,1.有助於幫助指導高中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落實課標有關古詩詞的學習要求;2.有助於幫助參與研究教師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提高指導能力;3.有助於提高學生高考古詩詞部分成績;4.也有助於總結出普遍而具體的方法供其他教師和同學們作為參考。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研究目標: 1.讓學生在接觸、了解、誦讀、鑒賞經典古詩文的同時,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其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2.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生詩歌學習興趣。 3.在實踐中探索研究高中學生古詩詞賞析學習方法。
4.汲取詩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研究內容: 1.更新古詩詞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2.激發學生品讀詩歌的興趣。 3.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增強語感,提升鑒賞能力。
4.注重詩歌鑒賞、答題方法的傳授。研究方法、步驟及過程:結合教學實際,課題成員進行了明確的分工。
各個年級身體力行,進行課題的實驗與研究。1.開展活動各年級根據各自年級的指定篇目開展古詩詞背誦活動,掀起了學習古詩詞的熱潮,夯實了古詩詞的積累,為感悟賞析打下了堅實基礎。
2.拓展練習各年級本著課內總結方法,課外提高能力的原則,在課內學習的基上,適當進行了。
在中國古代史的漫長歲月中,盡管陸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們關注的重要人物,但人們對他的研究多集中於他的文學作品上,從而忽略了陸游愛國情懷表達極為豐富,針對這一情況,本文試圖對陸游的愛國情懷作較全面的探索,這也是之所以選擇這個課題作為論文的出發點。
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在於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陸游愛國思想,分析陸游詩章所表現出來的深沉的愛國意蘊,解讀他在苟安於一隅的南宋朝廷統治下雖無法實現光復國土的偉人抱負卻始終抱有心繫祖國安危、民族復興的高尚情懷。為後人對陸游愛國思想及表達情懷有著更深入了解,嘗試從陸游愛國思想情懷得到啟示。
通過對它的研究,更進一步突出了陸游平凡而又偉大的愛國情懷,值得我們借鑒。
在中國古代史的漫長歲月中,盡管陸游一直是一位深受人們關注的重要人物,但人們對他的研究多集中於他的文學作品上,從而忽略了陸游愛國情懷表達極為豐富,針對這一情況,本文試圖對陸游的愛國情懷作較全面的探索,這也是之所以選擇這個課題作為論文的出發點。
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在於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陸游愛國思想,分析陸游詩章所表現出來的深沉的愛國意蘊,解讀他在苟安於一隅的南宋朝廷統治下雖無法實現光復國土的偉人抱負卻始終抱有心繫祖國安危、民族復興的高尚情懷。為後人對陸游愛國思想及表達情懷有著更深入了解,嘗試從陸游愛國思想情懷得到啟示。
通過對它的研究,更進一步突出了陸游平凡而又偉大的愛國情懷,值得我們借鑒。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課題研究,認識古代詩歌手法的內涵和內容,理解古代詩歌常用手法,欣賞古詩詩歌的手法美,從而熱愛中國古典文化、熱愛中國古典藝術,培養高尚的審美趣味。
課題研究的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古代詩歌的常用手法,構建藝術形式體系。
(2)能力目標:(A)學會系統、全面、整體地認識事物;
(B)學會發揮想像力,還原文本;
(C)學會記筆記。
(3)情感目標: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和古典藝術,培養高尚的審美趣味。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體系:
(A)表達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寫,還有敘事和議論);
(B)常用表現手法(對比襯托,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比興寄託等);
(C)常用修辭手法(比擬,對偶,用典,誇張,對比等)
(2)古代詩歌的審美習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含蓄、委曲等)
課題研究的方法:
(1)涵泳法:反復閱讀和體味;
(2)筆記法:通過眉批和旁批、知識遷移等方法,積累審美經驗;
課題研究的步驟:
(1)開題階段:
(A)明確課題名稱、研究方法、研究時限、研究動機和意義目的,做好開題動員;
(B)公布研究性課題可選方向;
(C)自主分組,確定課題研究方向。
(2)研究階段:
(A)例析詩歌;(B)自主積累:(C)階段小結。
(3)結題階段:
(A)結題動員;
(B)完成課題;
(C)成果展示。
研究性學習課題結題報告
一、課題名稱:唐朝詩人李白探究
二、課題組成員:
三、課題指導師:
四、課題的來源與確定: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與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李白詩歌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朵奇葩、一座高峰。同時,他幾入長安的傳奇一生也對我們的人生有著許多啟迪。
本學期對高二學生開設了《唐詩宋詞選讀》這門課,同學們對詩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鑒賞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為本課題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為此,確定把《唐朝詩人李白探究》作為研究性學習課題
五、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探究感受李白勇於追求高遠理想的精神,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2、探究李白代表作的內容和思想。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六
如何做好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我國古典詩詞意境優美,語言凝練,形象鮮明,感情豐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文人。
一首好的詩歌能增進人的見識,,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養。《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中學生應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古詩詞,並能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因此,在中學階段能初步理解、鑒賞、評價古典詩詞應成為學生必備的語文素養。「不學詩,無以言」,我國自古就有重視詩教的傳統。
中學語文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是,學生能夠閱讀詩詞,鑒賞詩詞,有一定的鑒賞詩歌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和鑒賞詩歌,也已理所當然要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目前,古典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卻令人憂慮。一、重視力度不夠在中學語文課本里,編者精心挑選了三十首左右的古典詩詞,但在《語文課程標准解讀》中並沒有相應的教學指導及教學要求,而絕大多數老師認為古典詩詞教學只要抓住背誦和默寫就萬事大吉了,這樣的思想誤導了一大部分學生,他們往往只為了考試而背誦必背的古詩詞篇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
二、朗讀目標模糊、形式單一所謂「三分詩靠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領略其韻味」。但是我們有些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提出要求、目標,朗度的形式單一,不是集體朗讀就是小組朗讀,這對真正鑒賞古典詩詞是遠遠不夠的。
三、重視了教師的講授,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品悟因為古典詩詞離我們年代久遠,語言高度凝練,絕大多數同學對其內容摸不著北,為了縮短教學時間,有些教師採取「包教」措施,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品悟。四.中考中學生得分率低,賞析方法欠缺近年來,中考也對古詩詞鑒賞更為重視,古詩詞賞析題幾乎已經成為固定的考察對象。
古詩詞賞析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然而,學生在此類題型中仍存在著以下問題:1.學生不能正確把握詩意,即讀不懂詩歌;2.不能正確把握詩詞中的思想情感;3.不能賞析佳詞妙句;4.詩歌的一些寫作技法不能體會,更談不上運用詩歌。
中考中這幾類題型失分非常嚴重。以上問題的存在,使得本應帶給學生愉悅精神享受的古典詩歌卻使學生心生厭惡。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詩歌鑒賞的方法進行研究真的是非常必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又可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初中語文古典詩詞賞析方法探究」,這一課題包含了三個基本的概念:第一個是「初中語文」;第二個是「古典詩詞賞析」;第三個是「方法探究」。 這三個概念中的前兩個標示了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後一個標示了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初中語文」:《語文課程標准》總論部分第二節,論述了「課程的基本理念」,共四個方面:(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古典詩詞賞析」: 近年來,由於中考的語文試題中總要設置些簡單的古典詩詞鑒賞題,來檢測中學生古典詩詞的閱讀能力及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古典詩詞教學中及中考復習時加強指導學生做好這方面的訓練,以達到鑒賞的目的。「方法探究」:從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要求來看,賞析點主要是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對所用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對詩詞語言的理解及對詩詞意境的理解。
基於此要求,在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探究適合初中生鑒賞的方法。本課題所做的研究,僅僅是針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賞析方法探究」,旨在通過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達到鑒賞古典詩歌的目的。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本課題作為西安市教科所基礎教育「十二五規劃課題」2012年度的小課題,研究進程必須遵循《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管理辦法》(試行)所規定的研究要求和實踐安排。第一階段2012年5月:組建團隊,選題申請。
依據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2012.5所發布的《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圍,我們自願結合,組成了以任迎軍負責、王曉娥、付應飛,李小茹參加的小課題研究小組,經小組成員商議和討論,自主確定了本課題,並有課題負責人填寫了《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立項申請·評審表》,報送我校教研室申請報送立項。第二階段(2012.9.1—2012.9.10):准備階段 撰寫開題報告認真學習小課題研究的有關文件、書籍,了解本課題研究現狀,了解我校初中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的困惑及學生存在的問題,確定研究方向及內容,思考、討論和明確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計劃。
撰寫開題報告,獲取專家指導。第三階段(2012.9下旬—2013.8):分工協作,實施研究。
前半期(2012.9月—2012.11月):全組參與完成理論學習,通過會議交流討論和調查報告的形式了解我校初中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的困惑及學生存在的問題,資料分類。後半期(2013.元月—2013.8):研究階段 撰寫中期報告圍繞搜集的學生老師反映的問。
一、如何選???題 ??博士?文開題?蟾嫻?W妙在於提出??題的「?喲巍薄2煌謖哐芯?蟾媯?W術文章聚集理??用妗⒔?Q理???題。
理?是由一系列前設和術語構造的??體系。特定領域的理?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疇和研究範式。
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角和範式下,理?才能??υ?;只有通過?υ?,理?才能?虯l展。 極少有碩博?文是??造新理?的,能這?贏?然最好,但難度很大。
我??多?凳竊詡扔欣碚?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因此,在提出??題?r,要以「?刃小笨吹枚男g語和明確的???肀硎觥???例如我最初提出的??題「中??瀹a?I?槭裁窗l展不起?懟保@?H?H是?ΜF象的探?,而非有待求證的理?命題。 我的理?命題是:「中?a?I政策過程是精英主?У墓滄R過程?幔俊痹讖@??命題中,「政策過程」、「精英政治」、「共識訴求」三??術語勾勒出研究的理?大體范?鴕?角。
(全文?磣哉?文快?網站 其次,選???題是一??「??筍」的過程。 理???題?是深深地隱藏在?繁復雜的現??背後,而發現理???題,?t需要運用理?思維的能力。
理?思維的??是一??長期積累的過程。不過初?W者也不必望而?s步,大體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劃定一??「興趣范?保綈?瀹a?I、信息產?I、農村醫?、高等教育體制等,?V泛?g覽相關的媒體?蟮饋⒄墨I和?W術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結」或「?狳c」。
第二步,?結以往的研究者大體?哪男├碚??角?矸治觥爸⒔Y」或「?狳c」、運用了哪些理?工具,如公共?政的?角、社?n突範式等。第三步,考察??題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自己的研究空間和研究的可行性。
例如,西方的理?是否?o法解?中???題?或者同一????題能否用不同的理??斫忉??或者理?本身的前提假設、??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過回答這些??題,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點。 不過?要注意我??研究在?定的一到?贍?r間?齲欠窨贍芡瓿桑摳Y料獲取是否可行?等等。
(全文?磣哉?文快?網站 最後,如何?述??題??述??題??質上就是凝?核心觀點的過程。觀點?خ??磣?ΜF????題的思考和?結,而不是?榱頌桌碚?而「削足適履」。
中?惱巍⒔??蛻?l展充?M??B的、豐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的術語、准確的??表述出?砟兀啃坌牟زص某?W者往往提出宏?サ母拍罨蚩蚣埽Î業慕ㄗh是盡可能縮小研究范?⒚魅費芯?ο螅?畝砬?ο蟮?卻孢??,保證能在有限的?r間?韌瓿梢?范的?W 術?文。 如「中??瀹a?I政策研究」就是一??非常含糊的?述,我??可以?募??方面?硎湛s?題:(1)?r間:??1980 年到 2000 年;(2)?ο螅赫吶?y者和?Q策行?椋皇鞘?觥⑵?I、治理結構等;(3)?角:政治和政府理?中的精英研究;(4)案例: 908 工程、909 工程、13 ?文件和《?子振興》,這是發生在 1980 -2000年間半?逭哳I域的???重大工程和???重要文件。
通過這?擁拿魅方綞ǎ???⒛抗餳性凇罷哌^程」、「精英」、「共識」幾??顯而易?的概念上,??題也就水落石出了。同?r,??題清楚了,我??在篩選信息和資料?r也就有了明確的?俗跡讖@??「信息冗餘」的?r代,能?虼蟠筇岣哐芯啃省? 二、如何做文獻綜述 (全文?磣哉?文快?網站 首先需要?ⅰ拔墨I綜述( Literature Review) 」與「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分開?懟N??在選?裱芯??題的?r候,需要了解???題產生的背景和?睚?去脈,如「中??瀹a?I的發展?v程」、「?庹l展半?瀹a?I的政策和??題」等等,這些?熱?儆凇氨塵懊枋觥保P注的是現???用嫻??題,?欄裰v不是「文獻綜述」,關注的是現???用??題,?欄裰v不是「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W術觀點和理?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獻綜述是評?性的(Review 就是「評?」的意思),因此要?е髡弒救伺械難酃?(critical thinking) ??w納和評?文獻,而不?H?H是相關領域?W術研究的「堆砌」。
評?的主?,要按照??題展開,也就是說,?e的?W者是如何看待和解?Q你提出的??題的,他??的方法和理?是否有什麼缺陷?要是?e的?W者已?很完美地解?Q了你提出的??題,那就?]有重復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獻綜述的意涵,現?碚f說怎麼做文獻綜述。
雖說,盡可能?V泛地收集資料是??任的研究?B度,但如果缺乏?俗跡圖Ò?⑷艘胛墨I的泥沼。 技巧一:瞄準主流。
主流文獻,如?領域的核心期刊、?典著作、?B?部門的研究?蟾妗⒅匾ػ銜鐧撓^點和?述等,是做文獻綜述的「必修課」。 而多?盪蟊?媒體上的相關?蟮闌蜓哉?,雖然多少有點價值,但?r間精力所限,可以?暮?。
怎?用逶?領域的主流呢?建議?囊韻錄?l途?餃朧鄭閡皇?D?^的中外?W術期刊,找到一?善ء敖?典」的文章後「?藤摸瓜」,留意它??的?⒖嘉墨I。質量較高的?W術文章,通常是不?雎栽?領域的主流、?典文獻的。
二是利用?W校?D?^的「中?。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課題研究,認識古代詩歌手法的內涵和內容,理解古代詩歌常用手法,欣賞古詩詩歌的手法美,從而熱愛中國古典文化、熱愛中國古典藝術,培養高尚的審美趣味。
課題研究的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古代詩歌的常用手法,構建藝術形式體系。
(2)能力目標:(A)學會系統、全面、整體地認識事物;
(B)學會發揮想像力,還原文本;
(C)學會記筆記。
(3)情感目標: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和古典藝術,培養高尚的審美趣味。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體系:
(A)表達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寫,還有敘事和議論);
(B)常用表現手法(對比襯托,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比興寄託等);
(C)常用修辭手法(比擬,對偶,用典,誇張,對比等)
(2)古代詩歌的審美習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含蓄、委曲等)
課題研究的方法:
(1)涵泳法:反復閱讀和體味;
(2)筆記法:通過眉批和旁批、知識遷移等方法,積累審美經驗;
課題研究的步驟:
(1)開題階段:
(A)明確課題名稱、研究方法、研究時限、研究動機和意義目的,做好開題動員;
(B)公布研究性課題可選方向;
(C)自主分組,確定課題研究方向。
(2)研究階段:
(A)例析詩歌;(B)自主積累:(C)階段小結。
(3)結題階段:
(A)結題動員;
(B)完成課題;
(C)成果展示。
⑻ 古詩詞研究報告怎麼寫
1.認真閱讀古詩句,通過搜集資料,仔細研究,了解其出處、作者、意思等。
2.抓住自己認為最為重要的或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決心研究,學會用研究報告的形式寫出來,語言要清晰,表達要准確。
學會寫關於古詩句的研究報告,用查閱資料的方法,研究古詩句,深刻理解其含義。
1.《中華經典誦讀》、《唐詩三百首》;
2.研究結果匯報表一份。
習作指導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有一個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寫了一篇關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研究報告,你們想看看嗎?
2.指名讀屈美生同學的《關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研究報告》。思考:這份報告中講到了些什麼?
小結小作者的寫法:
(1)先寫詩的出處
(作者、朝代、詩題、全詩)
(2)再寫兩句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最後點明兩句詩對人們的啟發或激勵作用
(4)假如小作者收集資料充分,還可以寫什麼?
(詩的寫作背景、有關趣聞等)
3.你打算怎樣寫自己的研究報告?你還想研究些什麼嗎?小結:步驟:提出問題——查找資料——研究資料——解決問題——撰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