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瑞氏染色步驟
操作步驟:
1.滴加瑞氏吉姆薩A液(約0.5ml-0.8ml)塗片上,並讓染液覆蓋整個標本染色1min;
2.
再將瑞氏吉姆薩B液加於A液上面(滴加量為A液的2-3倍),以嘴或洗耳球吹出微風使液面產生漣漪狀,使兩液充分混合,染色3-10min。(染血片時間可略短,染骨髓片時間應視細胞量多少而異)
3.水洗(沖洗時不能先倒掉染液,應以流水沖去,以防有沉渣沉澱在標本上),乾燥、鏡檢。
注意事項:
1.
染色時間須視何種標本,塗片厚度,有核細胞多少,何種細胞及室溫等而定;通常染血液塗片時滴加B液後染2-4分鍾,染骨髓片則應不少於8分鍾;氣溫較低時,可適當延長染色時間。染色結果如出現嗜酸性粒細胞變鹼,則考慮是否染色時間太長所致。
2.做骨髓塗片時,因為骨髓纖維蛋白含量較高,凝固較快,所以塗片過程要快。骨髓不可用草酸鹽抗凝,否則會使血細胞核變形,核染色質緻密,胞漿空泡形成,出現草酸鹽結晶。
3.染液量需充足,勿使染液蒸發乾燥,以防染料沉著於塗片上。
4.做細胞染色時,當天氣寒冷或濕度較大時,應於37℃溫箱中保溫促干,以免細胞變形縮小或在染色時脫片。
5.染料放置時間越長,染色效果越好。
6.
本試劑應由專業人員使用。
拓展資料
Wrfeht和Giemsa都於1902年報告了各自的新的血液學染色劑,其主要特點是在制備多色性亞甲藍(主要指天青B)方面做了改進,使血細胞和瘧原蟲著色較好,操作簡便。
上述染色法均是含伊紅和亞甲基藍衍生物的復合染料。在臨床檢驗工作中,瑞氏染色法常用於血液、其他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塗片中各種細胞的染色,有利於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及對細胞進行分類檢查。
【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分兩相進行,第一相是酸性染料伊紅與細胞中的鹼性物質如血紅蛋白、嗜酸性顆粒等結合;鹼性染料天青B與細胞中的酸性物質如核染色質(chro-matin)、特異中性顆粒、血小板及富含核蛋白的胞質結合。第二相是天青B和伊紅在適宜條件下形成紫色的天青B一伊紅復合物(azure
B-eosin
complex),這種復合物是形成Romanowsky-Giemsa效應的基礎。
Romanowsky-Giemsa效應包括:①白細胞核染色質染成紫色,瘧原蟲的染色質染成紅色;②中性粒細胞的顆粒及血小板顆粒區染成紫色;③產生本效應必須有兩種染料參與,一種是天青B,另一種是伊紅。
Wittekind(1985)指出,天青B與DNA分子中的磷酸基結合,而伊紅既與DNA分子中的陽離子部位結合,又與天青B結合,與天青B的結合力來源於電子供一受體的電子轉移力,天青B的甲氨基(-NHCHs)與伊紅分子中的叛基(-COOH)間形成氫鍵。因此,天青B是噻嗪類染料中能與伊紅形成復合物的最佳選擇,因為擁有四個甲基側鏈的亞甲藍不能以氫鍵與伊紅結合。
甲醇除作為染料的溶劑,能將瑞氏染料解離成帶正電荷的天青B和帶負電荷伊紅外,因其具有脫水力,還可將細胞固定為一定形態,並使蛋白沉澱為顆粒狀、網狀結構,增加細胞與染料的接觸表面,增強染色效果。
細胞中的各種有機物質(特別是蛋白質)、染料等對環境的州值非常敏感。如環境偏酸,氫離子增多,降低對鹼性染料的親和力;增強伊紅著色,出現異常紅染;相反,則可出現異常藍染。最佳環境應維持在PH值6
4~6、8.因此,必須使用緩沖溶液。
參考資料:
搜狗網路_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原理及方法_醫學教育網
2. 製作血塗片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些
瑞特和 吉姆薩
3. 厚薄血膜染色法優缺點
摘要 薄血塗片中瘧原蟲形態典型,易辨認,但診斷時發現瘧原蟲較難,費時間。厚血膜上發現瘧原蟲容易,省時間,但瘧原蟲形態不典型,不易辨認
4. 常用的染色方法 瑞士染色的葯品 方法 過程
瑞士染液由酸性染料伊紅和鹼性染料亞甲藍溶解於甲醇而成.不同的細胞由於所含化學成分不一樣,對各種染料的親和力也不一樣,因此,①細胞中的鹼性物質,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及嗜酸性粒細胞的嗜酸性顆粒等與酸性染料伊紅結合染成紅色,這種鹼性物質物質又稱為嗜酸性物質.②細胞中的酸性物質,如淋巴細胞及嗜鹼性粒細胞的鹼性顆粒等與鹼性染料亞甲藍結合染成藍色,這些酸性物質成為嗜鹼性物質.③中性粒細胞的中性顆粒呈等點狀態與伊紅和美藍均可結合,染成淡紫紅色,成為嗜中性物質.
瑞士染色步驟:1)標記血塗片2)加瑞士染液:待血塗片干透後,用蠟筆在兩端畫線,以防染色時染液外溢.然後將血塗片平放於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3)加緩沖液:約1min後,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緩沖液,輕輕搖動血塗片或用洗耳球對准血塗片加液處輕吹,使染液充分混合.4)沖洗染液:染色5~10min後,用流動的蒸餾水從血塗片一端沖去染液,約30s以上.染片背面用紗布擦凈後,待干.5)判斷染色結果:在正常情況下,良好的染色結果血膜外觀為淡紫紅色;低倍鏡下,細胞分布均勻;紅細胞呈粉紅色,少見染色顆粒,血細胞無人為形態如空泡.白細胞胞質能顯示各類細胞的特有色彩,白細胞核染成紫紅色,染色質和副染色質清晰,粗細松緊可辨.
注意事項:1)血塗片先要做好標記.2)必須待血塗片干透後才加染液.3)要注意染液與緩沖液的比例.4)加緩沖液後,要使其與染液充分混勻.5)染色時,血塗片正反要分清楚.6)沖洗時要用流動的水從玻片一端沖.7)染色過程中要把握好時間.8)染液不可過少,以防蒸發乾燥染料沉著於血片上難沖洗干凈.9) 染色時應注意保護血膜尾部細胞,不能劃掉.因為體積較大細胞常在此處出現.
瑞士染色主要適用於觀察細胞形態的血塗片的染色.
5. 血塗片如何制備怎樣才算是一張合格的血塗片 瑞特染色法的原理是怎樣的如何製作
血塗片制備方法很多,目前臨床實驗室普遍採用的是手工推片法,即用楔形技術制備血塗片方法,在玻片近一端1/3處,加1滴(約0.05ml)充分混勻的血液,握住另一張邊緣光滑的推片,以30°~45°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開,快速、平穩地推動推片至載玻片另一端。血塗片應呈舌狀,頭、體、尾三部分清晰可分。瑞氏染色法使細胞著色既有化學親和作用,又有物理吸附作用。各種細胞由於其所含化學成分不同,對染料的親和力也不一樣,因此,染色後各種細胞呈現出各自的染色特點。以血塗片染色為例,1、采血後推制厚薄適宜的血塗片。2、用蠟筆在血膜兩頭畫線,然後將血塗片平放在染色架上。3、加瑞氏染液數滴,以覆蓋整個血膜為宜,染色約1分鍾。4、滴加約等量的緩沖液與染液混合,室溫下染色5~10分鍾。5、用流水沖去染液,待乾燥後鏡檢。
6. 瑞氏染色血塗片的步驟
靜脈采血後使用玻璃棒、毛細管、注射針頭等在距載玻片一端1cm處加1滴抗凝血,左手平執載玻片,或放在類似桌子等平坦地方,右手持推片從前方接近血滴,使血液沿推片邊緣展開成適當的寬度,立即將推片與載玻片呈30~45°角,輕壓推片邊緣將血液推製成厚薄適宜的血塗片。
染色用特種玻璃鉛筆在血膜兩側畫兩條線,防止染液外溢。再將瑞氏染液滴在血膜上,至染液淹沒全部血膜,染1分鍾。加等量蒸餾水(或緩沖液)與染液混合再染5分鍾。最後用蒸餾水把染液沖掉,用吸水紙吸干,自然乾燥後即可觀察。
(6)血塗片常用染色方法的比較分析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血塗片干透後固定,否則細胞在染色過程中容易脫落。
2、沖洗時應以流水沖洗,不能先倒掉染液,防染料沉著在血塗片上。沖洗時間不能過久,以防脫色。如血塗片上有染料顆粒沉積,可滴加甲醇,然後立即用流水沖洗。
3、染色過淡可以復染,復染時應先加緩沖液,然後加染液。染色過深可用流水沖洗或浸泡,也可用甲醇脫色。
4、瑞氏染色Ⅰ液由瑞氏染料、甲醇(AR級以上)和甘油組成,Ⅱ液為磷酸鹽緩沖液(pH6.4~pH6.8)。
7. 如何分析血塗片染色結果偏酸、偏鹼的原因
血塗片一般使用瑞氏染液進行染色並觀察,瑞氏染液對PH值的要求非常高,如果PH值偏離允許范圍,那麼就會引起染色結果的巨大偏差,從而給顯微鏡觀察造成比較大的困難。
一般來說,瑞氏染液是通過緩沖液來維持PH值的,其范圍在6.4-6.8,因此主要考慮緩沖液是否有問題,配置用的蒸餾水是否有問題,測一下PH值並做一下調整。
8. wright染色法是什麼
瑞特(Wright)染色法:為發觀察細胞內部結構,識別各種細胞及其異常變化,血塗片必須嘲行染色。血塗片的各種染色方法大多是羅氏染色法衍變來的。目前常用瑞特染色法。
瑞特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紅和鹼性染料亞甲藍組成有復合染料。亞甲藍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對醌型和鄰醌型兩種結構。通常為氯鹽,即氯化美藍。
注意事項
1、血膜要乾燥,否則易脫落。
2、室溫高,染色時間短,室溫低,染色時間長。
3、骨髓片染色時間要長一點,沖洗前可先用低倍鏡觀察有核細胞是否染色清楚,核質是否分明,然後再沖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瑞氏染色法
9. 血塗片常用的染色是什麽,為什麽
瑞-姬氏染色,能將細胞核和細胞器等細胞結構染色成不同的顏色,有利於細胞形態的鑒別。
10. 血塗片染色檢查原蟲的方法和步驟
方法和步驟如下:
一、玻片清潔
玻片清潔。清潔的玻片無油脂,無劃痕,無灰塵,玻片
上有油跡,使厚血膜容易脫落,薄血膜塗布不均勻。在用手
指持玻片時,只能夾持玻片的兩側邊緣,不要接觸玻片的表
面以避免手指上的油污染污玻片。
1.新的載玻片先用熱肥皂水洗滌,再用清水沖洗,然後
用軟而潔凈的毛巾擦乾待用。
2.使用過的載玻片的清潔方法有兩種:
①5%的肥皂水煮沸法
將洗衣肥皂削成小片,加水配成約5%的肥皂 水,煮沸
後將玻片一張一張地平放進肥皂水內,微火煮約一刻鍾,然
後滅火待肥皂水稍冷後,用清潔干毛巾擦凈後待用。
②清潔液浸泡法清潔液配製如下
重鉻酸鉀 80g
濃硫酸 100ml
水(清凈水)1000ml
配製時須先將重鉻酸鉀研細放入水中,慢慢加溫到全部
溶解為止,然後緩緩加入濃硫酸,待溶液冷卻後倒入有蓋的
大口玻璃缸內。清潔玻片時,將待洗的玻片逐張放入清潔中
浸泡一兩天後,取出清水沖洗至完全沒有黃色為止。浸泡前
最好用二甲笨除去鏡油,清潔液顏色變為墨綠色後即失去清
潔作用,不能再用。
二、製片
1.薄血膜塗制
(1)先用75%酒精棉球將耳垂消毒,待酒精幹後用采血針
迅速刺入耳垂近下端邊緣處。
(2)用左手的拇指與食指以及右手的中指向相對的方向
將耳垂輕輕擠壓出血。
(3)取一張潔凈的載玻片,將它的左1/3的表面接觸耳垂
上的血滴不要將玻片接觸耳垂上的皮膚,使一小滴血在
玻片上。血量1-1.5mm
3
.1/4.火柴頭大小。
(4)將推片臵於血溶之前與血液相接觸,待血液沿推片邊
緣展開後,將推片與載玻片保持30角度,用力均勻迅速將
推片由右向左推出而製成薄血膜。塗製得較好的薄血膜只有
一層血球,血球的分布排列比較均勻,血膜的末端突出如舌
狀。
若取的血滴太大,則塗制的血膜太寬太厚,若推時用力
不均勻,則易成梯田狀
若用力太大,則血膜兩端過厚,若塗片上有油污,則血
膜成多孔狀。
2.厚血膜塗制,薄血膜塗好後,再輕擠耳垂擠出約火柴
頭大一血滴,將這一滴血滴在玻片的中心1/3處然後用推片
的一角由血滴中央向周圍旋轉塗成直徑約一厘米的圓形血
膜,旋轉塗制時間不宜過短,以免形成纖維蛋白束,遮蓋了
瘧原蟲。
厚血薄塗好後,應平放待干,防蒼蠅舔食血膜或灰塵落
在上面。受檢者的編號可用鉛筆或鋼筆寫在薄血膜的邊緣
上,也可用蠟筆寫在厚血膜一端。
三、染色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姬姆薩氏和瑞氏兩種
(一)吉氏染色法,吉氏染劑是最可靠的血膜染劑其優
點是易於掌握很少染色過度,染好後的血膜褪色較慢
1.吉氏染劑的配製
吉氏染劑粉 0.5g
甘油,中性,25ml
甲醇,純,分析純,25ml
將吉氏染劑粉0.5臵於乳缽中,加少許甘油充分研磨
再加甘油研磨,直至25甘油加完為止。將充分研磨的吉氏
甘油液倒入無水,干凈的棕色玻塞瓶中,然後分次加甲醇於
乳缽洗出染劑倒入瓶中,直至25甲醇將乳缽洗凈並全部倒
入瓶中,塞緊,充分搖勻,放臵室內一星期,每天搖動數次
以後即可使用.
2.緩沖液的配製;
為了保證染色良好,使瘧原蟲的核和胞漿紅蘭分明,感
染的紅血球上的薛氏小點清楚,在稀釋染劑厚液時所用的
蒸餾水必須加緩沖液,緩沖蒸餾水。新鮮蒸餾水可能接近
中性,但貯存在一個時期後,由於吸收了空氣中的 而變為
酸性,因此蒸餾水中必須加緩沖液,使其達到我們需要的效
果。
緩沖液配製
磷酸氫二鈉,無水 9.5g
蒸餾水 1000ml
磷酸二氫鉀 9.07g
蒸餾水 1000ml
將上二液分別貯存於緊塞的玻瓶中。
稀釋染劑所用的蒸餾水的ph以7.0-7.2為最適宜現
用現配可按下表配製緩沖蒸餾水的配製(ml)
ph 磷酸二氫鈉液 磷酸二氫鉀液 蒸餾水
6.6 37 63 900
6.8 49 51 900
7.0 63 37 900
7.2 73 27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