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泰拳訓練方法,泰拳的基礎
泰拳功法及基礎:
望日功:即每日眺望朝陽,鍛煉眼睛以增強目力,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
長跑功:在清晨選擇田野崎嶇路徑進行長跑訓練,強化腿力,跑時要經常在草地翻滾,讓身體皮膚與草木沙土摩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堅韌,可抵禦打擊,同時可培養跌倒時仍能應戰能力。
擔水功:將長1.5米至3米的粗毛竹貫通中節製成盛水容器,以之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於肋下腰間的方式,徒步長途運送。此練法不獨能增強膂力,更可使腰肋強勁異常,對抗敵人的踢打裨益極大。
早浴:其法之一是沿灘於水深10--20CM處疾跑,須蹺足力踏,久練大增腿力。其法之二是於齊腰深的水中,平步穩立,舉掌下拍,入水反復攪動,等成團水泡上浮時,即以另一手曲肘下擊,敲向氣泡團,如是雙手反復拍擊,身體順勢搖動,久練全身異常強勁,此為泰拳秘技功法之一。
柔韌性訓練:職業拳手為了使自己的大腿踢出腿法時柔韌如木堅硬如鐵,對大腿需要做以下某些訓練;包括旋腰、正壓腿、側壓腿、後壓腿、並步壓、跪腿壓、撲步壓,當然訓練方法很多除了這些還有前搬腿、側搬腿、後搬腿、前控腿、側控腿、後控腿、前耗腿、側耗腿、後耗腿、前踢腿、側踢腿、里合腿、內擺腿、內掛腿、外掛腿等等。
(1)彌尊泰拳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泰拳規則:
一、場地
泰拳比賽場地與拳擊比賽場地相同。
1、圍繩內的面積為550×550平方厘米,每邊自圍繩向外伸出部分不得少於50厘米。
檯子平面應高於地面91厘米,最高不超過120厘米。
2、賽台平面必須墊一層厚15厘米左右的軟墊,上面再覆蓋一層帆布,表面必須平整。
3、三條圍繩,每條直徑3厘米左右,依次高出賽台40厘米、80厘米、130厘米,固定於四個角落的柱子上,圍繞賽台。
4、圍繩的四角立柱須罩以三角墊,圍繩的每一邊,中間用柔軟有韌性的織物將三條圍繩串連。
5、台的四角,其中一對對角分別為紅角與藍角,另一對對角為中立角。
6、在紅藍兩角各設一座踏梯,以供選手、助手、裁判等有關人員上下台之用。
二、服飾
服裝:參加競賽者規定穿紅或藍褲,以便公證人、觀眾及裁判容易辨認,拳賽進行時臂上可戴綵帶或飾物。在傳統禮師拳舞典禮進行時,必須戴上一吉祥環於頭上,名為「蒙空」,以示尊崇,但開始拳賽時,必須先行除下。參賽人必須戴上海產貝殼,或防禦撞擊的金屬罩在陰部之上,以資保護。護罩松脫,拳賽立即停止,參賽人到擂台側設立的屏風後重新戴上。
三、手套
參賽人戴上的手套不可超過170克,亦不準少過113.4克,習慣上戴170克重的手套。1.參賽人應在拳賽舉行之日指定時間,於比賽場公磅過磅,由場負責人見證,事後再由一位合資格醫生檢查身體。如果參賽人體重超過規定,可於2小時內設法減重,以比賽不屬奪標賽為限,如果不能照規則辦理,可尋求妥協途徑,或得雙方同意以另一同體重者代替。2.參賽人必須超過十八歲。
2. 泰拳訓練方法
別聽那個龍門什麼的,如果你照他這么練保證半年你就殘廢了,泰拳就是被哪些門外漢才搞的很臭的泰拳的一切是以體能為主,如果沒有教練的話不建議你自學,如果動作定性,又不對的話以後想改就很困難了,拳卧撐就是以拳帶掌做俯卧撐,但是我還是可以給你安排一套短期的有效訓練方案!
一,早晨起床後准備活動10分鍾(慢跑1000—5000米做為活動),然後跳繩,15—30分鍾,鍛煉你腿部力量,以及協調性然後拉韌帶就是
拉筋
基本動作練習!
二,練2個小時左右,力量訓練,保證200個拳卧撐卧撐分10組做完,引體向上,仰卧起坐,都分組做,鍛煉你出拳的剛猛力度以及爆發力,切記做完後不要休息,最好打下空擊,不然你的肌肉就容易變成死肌肉,就是沒有爆發力的肌肉其他的最好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訓練,這些只是為你以後學習泰拳打的基礎,沒有教練教的學訓練就是以力量和速度為主,有時間可以與我交流,我是接受專業訓練的,復制我網名加我就可以了
3. 誰知道泰拳的體能訓練計劃
泰拳訓練計劃:
泰拳素有「剛拳鐵腿」之稱,尤其是其膝腿的攻擊力更是令人生畏,往往是一腳擊中對手便一腳定音,許多的拳手因此被打出血尿,而喪生在泰拳手腳下的也不乏其人。1980年在曼谷擂台上,日本拳王田中就是被泰拳王以一招左高側踢踢斷了手臂。
運動生理學認為經常進行抗擊能力的練習,能使骨骼變得粗壯、堅硬,能使肌肉中的毛細血管大量開放,由原來安靜時的每平方毫米開放80條左右增加30倍以上,並可使毛細血管的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出現泡狀,從而增加肌肉的供血量。在激動的拳斗當中,抗擊能力強的拳手能及時反擊,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反敗為勝,抗擊能力差的選手,往往是一旦被對方的重拳重腿擊中,則導致技術失調,體力下降,最終一敗塗地。
泰拳搏擊思想認為,技法以功力為基礎,而功力必須通過技法來發揮,技法威力的發揮必須有上乘功力與之匹配,因而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成為格鬥高手。這一思想始終貫穿於泰拳的訓練之中,提高身體素質成為泰拳手必須經歷的重要訓練過程。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泰拳手採用獨特的訓練方法,本著「狠、猛、全力以赴、不遺餘力」的原則,十年如一日地磨練,從幼年開始,泰拳手就練習一種「沐浴功」以加強抗擊能力。其過程是先用葯汁浸洗全身,然後讓人拳打腳踢,再用葯汁浸洗瘀傷,再受打擊,直到對拳腳的攻擊適應後,再用木棒擊打,直至用鐵棒打擊全身亦渾然不覺才算大功告成。為了使拳法更具威力,成為「剛拳鐵腳」,泰拳手們日復一日地以重沙袋做靶,練習擊打。對於足、膝的鍛煉更不放鬆,在過去,拳手們經常一遍又一遍地踢擊樹干,來鍛煉腳背和脛骨的堅韌程度,一種常用的練習腿功的方法是取一條短樹干,把他拋向空中,連續不斷地左右快速踢擊,不使其落下,這樣一步一步提高腳的攻擊力,同時充分利用當地的有力條件,遍布的芭蕉樹和椰子,,猛踢芭蕉樹以鍛煉各種腿擊法和腿部攻擊力,將多個椰子高吊成一排,運用膝撣,肘擊練習膝擊、肘擊的硬功和力量。同時還用棍棒慢慢加力擊打,滾壓腿部和膝部,直到練至「剛拳鐵腿」為止。泰拳的訓練非常艱苦,常人難以忍受。他們從十二三歲開始進入泰拳訓練營,每天勤學苦練將訓練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經過六七年方能參加各種正式的拳賽。下面是一張典型的泰拳日訓練表,從中可見其訓練方法和艱苦之一斑:
1、進行十五分鍾的變速跳繩。
2、間隔一分鍾後,進行假想對手的斗拳訓練,做五個回合,每回合三分鍾,中間休息一分鍾。要使用所有
的攻擊性技術,使用各種拳法、腿法、肘法、膝法等基本技術。
3、間隔一分鍾後,進行五個循環的沙袋訓練,要使用所掌握的全部進攻技術,如膝撞肘擊等組合技法。
4、戴上護頭具和厚手套與同伴對打操練,也進行五個循環,在這一項中,可以使用不太猛烈的肘擊、膝擊
與腳擊。
4. 泰拳基本功訓練方法
泰拳的基功;力量、抗擊力、體能。
泰拳的主要技法由拳招、腿技、膝撞、肘擊、摔打5個部分組成。這些招式是非常好學的,但要打出一拳一腳有足夠的殺傷力,必須有力量,力量訓練常用的辦法有;
1、上肢;俯撐,單杠垂體引體向上,雙杠支撐臂屈伸,
2、軀干;仰卧起坐 俯卧挺身 側卧起坐
3、下肢;蛙跳 單腳跳 深蹲
抗擊力在泰拳的對抗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兩人對抗常會擊打到手的骨骼,對方也用手腳攻擊你,這時就需要強大的抗擊打能力。
1、對頭面部、軀干都、腹部、手臂、大小腿入脛骨的排打 法。如自帶拳套,或讓同伴戴拳套輕拍或逐漸加力排拍踢打上述 部位或以腳靶排打腹部。
2、實心球練習法。此練法主要用來發展選手的腹部力量, 增強胸、腹部及肋部的抗擊打能力。空心球重量一般為2.5公 斤。兩人一組,練習者雙腿並攏仰卧,雙手 交叉抱於頭後,收緊下頜,將頭盡量抬離地面。同伴則雙腿分開 站於習者臀部兩側,雙手持實心球一個,依訓練之需,分別做讓 ,球自然下落,或用力擲下的動作,擊打習者胸、腹、肋部各部收 吸。習者在球落下即將擊中瞬間,應迅速收腹,收腿(大小腿之 間夾角約為45度)同時以鼻呼氣抗打。
體能是技術的保證;
1 長跑:5公里,負重沙袋5公斤,20分鍾左右。
用途:鍛煉耐力,跑是一切功夫的基礎,時間空閑建議10。
2 跳繩:跑完跳繩放鬆運動,10分鍾左右。
用途:鍛煉協調步法,增強髖關節靈活性,加快出腿速度頻率。
5. 泰拳訓練方法
泰拳訓練方法
導讀:泰拳對於手臂以及腿的攻擊是十分注重的,因此大家在訓練中,最重要的是手腳的肌肉訓練,一起來看看吧!
泰國現代泰拳訓練方法:
1.晨跑
清晨起來跑步,可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發達,對於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裨益。拳師能否在對手不斷進攻面前不被打倒,與站樁極有關。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站樁功力的基礎,必須嚴格遵行。
跑步完了之後,日間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一般直至午後,下午四時左右才開始繼續訓練,午後訓練程序,各著名武館各有不同。一部分武館的拳師以跳繩開始,有的拳師則以技術動作空擊開始,然後打沙包,進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空擊開始。
2.空擊
空擊,泰拳師稱之為「擊影」。是拳師運動中的熱身運動,使全身的神經和肌肉進入興奮狀態,以適應後面的劇烈訓練。空擊訓練主要是協調身手的配合,進退的平衡,特別注重於實戰時出招打空以後迅速收式回防的習慣性培養。另一個目的是「意」的訓練,即假想敵手的訓練,想像怎樣對敵手進行攻擊和防守反擊。所以,泰拳謂空擊為擊影,是深有函意的。
空擊練拳時,注重於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步法)和發勁的正確,並且盡可能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或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
空擊練肘時,假想敵手的存在,雙方已進內圍(貼身)戰。觀察對手的動態,或運足相應,或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抵敵,自由發揮。
如果是練腿擊,不在於練猛功,而在於怎樣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時嚴密堅固,不致於受到對手的突然襲擊。
練膝擊時,注重膝招流暢活潑,如上步沖膝,須保持膝步一致。練貼身纏戰的膝招,則想像雙臂箍住對手,下拽迎合膝招的上沖之勢。
還有蹲身空擊法。練空擊時身體下蹲,雙腳前後溜動,與跳繩相似。按1-2-3的口令,雙拳以相同節奏發出。長練此法,可增強下盤的耐力。
著名的泰拳高手乃佛練空擊時,與一般的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空擊法根本不同。他不但手足敏捷,且每招每式,均吐氣發聲助勢,意勁俱在,與實戰時無區別。乃佛擅長用前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80年代拳王狄西蓮,練空擊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泰拳師練拳,因人而異,自由發揮。一點也不循規蹈矩地來約束自己。
3.打沙袋
打沙袋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加強拳頭的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脅。練沙袋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袋,作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練習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必須有目的和意圖,一般是組合拳,如先左後右,再接以左拳,依1-2-3的節奏,發右拳也是一樣,必須靈活准確,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然會增強。
練肘招時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把握准確才有功效。
膝招練習也要靠近沙袋,兩手抓住沙袋的上端,用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擊。熟練後可左右跳躍,同時用雙膝連環沖撞沙袋。以頻度高、力度猛為好。這樣練還可以增強體力。
踢沙袋時要注意接觸位置要准確,揮腿時間不對的話,可以使足踝受傷。必須注意只能用腳背和腳桿(小腿桿)抽擊沙袋。用腳尖踢人,不但威力不足,還容易把腳踢傷。發腿時中心足注意要惦立,以腳前掌著地而後跟抬起,才能使全身的重量與勁力集中在動腿上,擊打目標時自然就有了威力。腿招收發前後,要保持戒備姿勢,使之成為習慣動作,以防實戰時對手狙擊回襲。
初學者為提高練習效果應了解沙袋結構。沙袋是用雙層皮革或相似皮革材料,內芯充填粗沙,兩層皮革間充填軟鬃或海綿類而製成的,呈圓桶形。沙袋的大小可以根據練習者自己的體重、練習目的等具體情況恰當選擇,將沙袋懸於空中進行擊打練習,沙袋放置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身高自行調節,一般是懸吊在以擊打沙袋中間部位的高度為宜。
將沙袋貼牆架起或一人扶托另一人進行擊打,這樣可以避免沙袋被擊擺盪,易於體會、掌握擊打動作。練習時最好是在教練或同伴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動作,盡快地掌握正確動作。
擊打沙袋時,可在原地進行單個拳法的擊打練習,也可在移動中進行各種拳法進攻步法的聯合訓練,如向前滑步擊打、向側滑步擊打等。並還可在訓練中,採取進攻與防守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如迎擊拳法,閃躲後的還擊拳法以及真假、輕重拳法的結合。在比賽前如能了解對手,更可從實戰出發,進行針對性的進攻拳法的練習,提高技、戰術水平,以利在實戰中應用。
練習擊打沙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在擊打沙袋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否則容易形成錯誤動作,難以糾正。
②練習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手指、手腕、肩、肘關節、腰部,以防受傷,擊打時不宜徒手做,一定要纏好護手帶,戴上專用的擊打沙袋手套或練習手套,這樣既可避免挫傷又可增加握力和用力的感覺。在擊打沙袋時,先輕後重,最好是在做2-3組空擊後,再進行擊打練習。
③在擊中沙袋的瞬間,拳要握緊,腕關節緊張。腕關節稍內扣保持拳鋒與尺骨在一條直線上,防止受傷。這一點尤其重要。練膝、肘腿招時主要是掌握技術動作,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是練功。因此不要發力太猛,以免受傷。
④在擊打沙袋時始終要保持正確的實戰姿勢,擊打後立即收招並作好防守,以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⑤擊打沙袋時精神要集中,要有實戰觀念,假設對手,以培養實戰意識。練拳時,用拳鋒正面擊打沙袋,發拳時眼睛注視擊打部位,做到出拳迅速准確有力,此時擊打沙袋的聲音清脆、短促、沙袋垂直顫動,否則是發拳用力不合理,切忌出拳時推擊。
⑥沙袋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在經常擊打的部位形成凹陷,練習時應注意避免擊打在凹陷與平坦部位的交接處,因該部位易於是拳腳滑動,造成扭傷。
⑦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應先進行單個招式的練習,最好是從直拳練習開始,因為直拳易於掌握。然後再練習擺拳,勾拳拳法,再練腿法、膝法、肘法等。在較熟練地掌握單個招式的基礎上做各種招式的穿插、組合、連續擊打動作的練習。
⑧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擊打時動作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重量應先輕後重。並且一定要結合步法進行打擊,不能只注重招式,而忽略步法和全身協調用力的技術要求。否則在實戰和比賽中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⑨初學者在練習擊打沙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摸索掌握沙袋被擊後的顫動規律,注意出招時用力的時間、距離和角度,尤其在擊打擺動的沙袋時更應如此,否則容易發生手指、手腕、肩肘、關節受傷事故。
⑩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擊打練習,在練習前應安排擊打內容組數,每組的時間以及要求,並要求出招時的頻率,輕重的.節奏,及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體力情況進行安排,以提高練習效果。
泰拳著名高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袋,其腿功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快如閃電掃向沙袋,猝然爆發巨響。亞披勒練連環腿時,更加連珠炮一般,聲音堅實,尖銳刺耳,振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刁猾巧妙,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4.對打
對打練習,是泰拳師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已獲排期出賽拳師,每周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星期日休息。
練對打可增強拳師的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比賽時往往想輕取敵人,反而力不從心。
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使用。
泰拳術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冶煉升華,訓練方面的確別具一格,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這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使拳師在擂台上比賽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
對打練習次數不宜過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那麼每次練習只要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就足夠。至於四回合一下的比賽,則練兩回合就夠了。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
1982年舉行的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戰前「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方積極備戰,訓練之刻苦前所未有,狄西蓮練習65日,對打練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沙瑪則練了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練習,以對抗狄西蓮之膝撞戰術。
5.手靶訓練
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手靶」與「摔跤」兩項。
手靶是引進的先進訓練方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手持正方或長方形長靶,其形如枕頭,作活動目標,帶引拳師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手靶的特別功效,在於拳師的膝、腿等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方法和密度相應提高,比獨自攻打沙包,效果好得多。
「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他在擊手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急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至人死命。
6.摔跤
摔跤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纏抱投摔,使樁步堅穩,膝招靈活,對磨練耐性,最有效果。
方法是選擇體形相近的對手,互相抱住頸頂,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手攆開或向側投擲。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必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除對方牽引和膝功,抗爭十分激烈,雙方體力消耗很大。常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爭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善於護衛與回擊。
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摔跤時間長達三十至四十分鍾,其激烈程度,難以言喻。
7.過招
參加比賽拳師,還經常找同伴或教練過招。以磨練技藝,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形相近對手相戰,只是不像比賽時那麼認真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
過招的辦法是,雙方各出招數對戰,而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與實戰技巧。
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數,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反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撞,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壞前者用膝之勢,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訓練,可改善拳師打鬥時姿態與風范,養成攻防技擊之節奏和韻律感。
8.跳繩
最平凡簡單的訓練,是跳繩運動,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一處在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耐力增強。
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回合,作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三十至六十分鍾的跳繩,練習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份揮發,效果尤佳。
跳繩這一項活動對於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多少都曾接觸過,它是非常簡單的一項全身運動。從器材上說:結構最簡單,攜帶極為方便,活動時只要小小的地方能跳動就行了。佔地面積小,並且沒有過多、過高的要求,在其他項目中作為輔助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跳繩可以提高人體內臟功能、健壯身體、增強下肢彈跳力和耐久力。一根繩看上去很簡單,但它能幫助拳手提高彈性、速度、落地緩沖性、彈跳持久性等,在練習跳繩時要結合比賽的需要,按三分鍾一個回合,中間休息一分鍾的方法進行,在跳的過程中動作要有變化,速度也要快速和中速變換,這才是拳手練習跳繩的要求。
⑴器材(繩子)及准備
要用直徑10毫米的臘繩,或機用皮帶(直徑8毫米)和代革用品,長度以本人臍部高低到地面,用腳踩直一圈為標准。
要穿平底軟性鞋,跳前須做准備活動,使各關節韌帶和肌肉展開,尤其是踝部關節及手腕關節更為重要。
(2)姿勢要求
頭部要正直,雙目正視前方,下巴自然地靠近胸骨頂端凹陷處,含胸、兩肩下沉,雙膝微屈,軀干向前下方彎曲,保持頸部、胸部脊柱生理弧度。
兩手握柄,手心向前方,肘部靠近軀干兩側,手內側貼近大腿外側股骨上13處(握繩柄主要靠拇指、食指,其他三指為次要,用兩手腕擺動繩子)。
跳繩時要用前腳掌彈跳落地,在落地時要輕松,膝部自然彎曲,略有緩沖動作。
(3)跳繩的方法與要領
跳繩時除了兩足的動作隨著變化而轉換外,其他部位如頭,軀乾和手臂盡量保持基本姿勢。如果在跳繩失誤時,要立即恢復跳動(間隙時間越短越好),繩子的揮動用兩手腕同時發力。
①原地雙腳跳:
動作要領:好似原地跑步,彈跳時靠一足前掌跳動,在落地同時另一足再做彈跳,依次交換。每跳起一次繞繩一圈,身體中心保持不變,始終在中間。
②單足二次原地跨步跳:
動作要領:一足做二次彈跳,每跳一次繞繩一圈,左腳第一次彈跳時右腳作後伸動作(只能用膝部作屈伸動作),當第二次彈跳時右腳作前伸,足尖綳直,這時快速落地換上右足彈跳動作,然後依次輪跳。
③前後交換跳:
動作要領:跳動前,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足前後距離同肩寬,用兩腳前腳同時彈跳,跳動時,左、右腳不斷前後交換,一次輪跳。
④提腿90度跳
動作要領:一腳落地彈跳,另一腳作向上提腿與軀干成90度,小腿與大腿成90度,腳尖下垂,緊緊落地,原落地彈跳的腳向上提,交替進行。
⑤踢臀式跳(類似後提腿跑):
動作要領:一腳彈跳落地的同時另一腳小腿後屈,將腳後跟盡可能敲到臀部,然後落地換另一隻腳作以上動作,連續交替彈跳。
⑥步伐式(如泰拳步伐前後跳動):
動作要領:按拳擊基本步伐的要領作向前、向後、向左、或向右跳,每跳一次搖繩一圈。
⑦雙飛式或三飛式:
動作要領:雙飛即跳起一次搖繩2次,三飛是跳起2次搖繩3次,要求兩腳合並,同時用腳前掌跳起,提臂收腹直腿,兩腳尖綳直,兩手腕瞬時間加速作2次或3次旋轉。
⑧負重跳:
即上身穿上沙背心,或腰部帶上沙袋,還可用沙綳帶,只要能增加一點重量,不拘跳的形式進行跳動,這一類的跳是增加難度提高效果。
⑨變速跳(好似變速跑):
在一個回合中(為三分鍾),分階段的快速與中速跳,這是符合拳擊比賽中回合需要的,為的是使生理和呼吸系統等方面適應回合要求,每個回合跳繩為600次左右。
要求,一個回合400次以上為及格,550次以上為良好,650次為優秀。
跳繩時必須注意:
①跳繩時不要跳離地面過高,以繩能通過腳底為佳,落地必須要有緩沖,嚴禁用足跟著地,否則會震動大腦,影響健康。
②跳後,兩足各組肌肉有酸痛等的正常現象,嚴禁用冷水沖洗,要用熱水洗或按摩,使肌肉放鬆,消除肌肉群的疲勞。
③跳時呼吸必須用鼻以短快吸氣,呼氣要慢用嘴呼出。在快速跳繩前先吸一口量大的氣,隨後加快跳速,氣慢慢吐出,甚至氣即將吐完,再憋口氣,實在憋不住,放慢速度,隨後再吸氣,這樣不斷地交換是為了達到無氧訓練的目的,當休息一分鍾時,應進行深呼吸的調整。
9.體操
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主要目的是強化身體各部位的筋肌功能,伸展筋骨,訓練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鬆弛,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復原狀。
體操項目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項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為主,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的關系。
泰國拳館的拳館,每日須作腹肌運動一百至二百次,以增強腹部抗打擊力。
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空擊、打沙袋、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過招。80年代後各武館即相繼大幅度加強摔跤訓練,同時有長方形皮靶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的訓練技術迅速發展,使新一代拳師韌度及組合技術、密度等全面強化,至今這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的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