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學記中關於教學方法的描述

學記中關於教學方法的描述

發布時間:2022-10-25 05:27:00

㈠ 學記  中的教學原則

口訣,教師長時等七夕

教學相長

尊師重道

長善救失

時不躐等

豫時孫摩

啟發誘導

藏息相輔

孔子,仁道主義!有教無類,重視道德教育,輕視科技勞動!孔子的教學原則,啟發誘導,因材施教,學思行相結合,溫故知新!

孟子,大善人,大丈夫,性善論,明人論!

荀子,化惡行

㈡ 《學記》里有哪些優秀的教育和思想,指出現代教育的看法

1.教育的地位
《學記》的開篇首先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戰略地位。「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這就告訴我們,統治者懂得發布政令、善於謀劃國家大事,只能獲得小的聲譽,不能聳動民眾;招賢納良,體恤反對者,可以聳動民眾了,但還不能教化百姓。統治者如果想把統治思想貫徹下去,並且充分地體現出來,必須首先做好教育事業。這實際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種價值觀,即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
《學記》還進一步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居民,教學為先。《兌命》日:『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玉石不經過雕琢不會成為好玉;人如果不學習,就不可能知曉真理。因此,古代的統治者建立國家、統治百姓,都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即使在《兌命》上,也始終念念不忘的是教育。教育不僅對人的全面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國家的命運也系於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
1.「善喻」教學法的特點
孔子有句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為當學生對某個問題積極地進行思考、還沒有完全想通的時候給予啟發;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思考已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確、還表達不出來的時候給予開導。《學記》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喻」即啟發。「善喻」即善於啟發。
「善喻」教學法包括三個要點:
一是「道而弗牽」。「道」即「導」,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而不能牽制束縛學生的思維,拉著他們的鼻子走
二是「強而弗抑」。「強」即鼓勵、督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給學生以鼓勵和督促,給學生以足夠的自信心。在愉快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感到我能我行,而不能壓抑學生的思維,妨礙發展。
三是「開而弗達」。「開」即「開端」,指提出問題;「達」即「通達」、「到達」,指問題的結論、答案。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後,不必馬上提供答案,應引導學生自己去鑽研。去探究,力求自己解答。
2.「善喻」教學法的核心
「善喻」教學法強調「道、強、開」,禁止「牽、抑、達」。其核心在「道」(導),其目的在「和易以思」,要求在和諧的教學過程中,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這不僅符合教學的一般規律,而且揭示了教學過程與方法的本質特徵。兩手多年來,它一直為教育家們所推崇並付諸實踐。
宋朝朱熹很重視「善喻」教學法。他說:「指引者師之功也。」又說:「師友之功,但能示之予始,而正之於終爾。」朱熹強調教師的作用在於「道」,在於「指引」,而不是「牽引」,這和「道而弗牽」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我們現在倡導的「三維」教學目標,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師應營造和諧氛圍,在課堂上當好組織者與指導者,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㈢ 《學記》中好老師的標准

《學記》的簡單介紹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其主要內容是闡述教育的重要意義、教育的根本原則以及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作為中國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的著作,《學記》雖然篇幅很短,然而立意高遠、觀點深刻、內容豐富,可謂字字璣珠。很多我們所熟知的教育名言都來自於《學記》,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教學相長」,「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等等。

盡管如此,然而實際上《學記》中很多有價值的教育觀念並沒有引起普遍而足夠的重視,更沒有切實地融入到實際的教育實踐當中。教育實踐中的核心角色是教師,《學記》中一半以上的篇幅也都是在論述如何「為人師」。那麼,究竟怎樣才能算得上一個好老師呢?筆者根據《學記》的內容,將其歸納為如下四個主要的方面。

一、 熟諳教育興廢之原理

一個好的老師,必須熟悉教育之所以興(成功)或廢(失敗)的原因,這是施行好的教育的前提條件。因此《學記》中說:「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那麼影響教育興廢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我們先來看教育成功的原因。《學記》中認為有四點:

第一,預先防患。即所謂「禁於未發之謂豫」。「豫」就是「預先防患」的意思。這說的是,教師必須在學生養成不好的習慣和品性之前就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防止他們養成這些不良習慣和品性。

第二,適時而教。即所謂「當其可之謂時」。「時」就是「及時、適時」的意思。這一點說的是教育必須抓住最合適的時間及時地施行。

第三,循序漸進。即所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陵節」是「超越等級」的意思;「孫」通「遜」,是「循序漸進」的意思。這一點是說教育必須依循知識的深淺層級與學生理解力的發展程度,逐漸向前推進,而不能過早教授那些學生還沒有能力接受的內容。

第四,群學共進。即所謂「相觀而善之謂摩」。這一點指的是學生學習應該要有學習的夥伴,且夥伴之間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觀摩」,相互切磋,取長補短,互相促進。

同樣是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如果與上面的做法相反,就會成為教育廢敗的原因,即所謂「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除了這四點之外,致使教育廢敗的原因還有兩個方面,即所謂的「燕朋逆其師」與「燕辟廢其學」。所謂「燕朋逆其師」,意思就是學生結成朋黨,專門與老師對著干。而「燕辟廢其學」,意思是學生總是一起有一些不端的行為,荒廢學業。這兩點說的是如果教師沒有給予合理的引導,或者由於其他一些原因,學生之間不但不能組成一個良性的「共學」團體,反而是組成一個集體「廢學」的團體。

二、 掌握合理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方面,《學記》中提到的主要有三點:

第一,要善於利用兒童的模仿天性。《學記》中說:「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工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這三點說的是早期階段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因此,同樣的道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做一個好的榜樣,做出好的示範,讓學生來效仿。

第二,要善於誘導啟發。《學記》是斷然反對填鴨灌輸的教學方式的,主張「誘導啟發」式的教學。而施行「誘導啟發」式的教學,要遵循三個核心原則,即「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即是「導」,「道而弗牽」意思就是「要引導而不強拉」;「強」可以理解為「鼓勵」,「強而弗抑」的意思就是「要鼓勵,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但不能挫傷學生的信心,不能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即是「啟發」,「開而弗達」意思是「要啟發學生思考,但不能把什麼都說盡了,要給學生留下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第三,要善於「問」「答」。這一點其實和上面一點很相關。合理的提問是一種引導學生思考的好方法,著名的蘇格拉底的「知識助產術」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對話者不斷深入思考,從而得出正確的見解或者否定不正確的見解。《學記》中也指出了正確提問的重要性,裡面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意思就是善於提問的老師,通過一系列先易後難的問題,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很自然很順暢地獲得理解。這和蘇格拉底的「知識助產術」非常一致。除了提問方面,《學記》中還指出合理「答問」的重要意義。「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待問者反此。」「待問」就是「答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善於回答問題的老師,如果學生只是隨便問一下,那麼就簡單地回答(因為學生此時並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沖動,即使詳盡回答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孔夫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學生很嚴肅很認真地問,那麼就給予詳盡而透徹的回答。

三、 善於因材施教,長善救失

不同的學生在個性、才能、思維方式方面各有不同,因此需要教師根據其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與此相關的,不同的學生有各自的優勢與缺陷,而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長其善」、「救其失」。

「因材施教」方面,《學記》中對教師的要求是「博喻」。「喻」就是「明白」、「理解」的意思。「博喻」,意思就是通過多種方式來使得學生理解。也就是說,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習慣用這種方式來理解,而有的學生又習慣用那種方式來理解,因此,作為教師,就必須掌握多種教學方式,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相應的適合該學生方式。

「長善救失」方面,《學記》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犯四種過失:「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多」是指「貪多求全」,「寡」是指「孤陋寡聞」,「易」是指「輕忽隨便」,「止」是指「固步自封」。這是學生在學習方面容易犯的四種失誤,但是不同的學生犯的錯誤不同,因此,教師必須能夠准確地了解學生犯那種失誤,然後採取合理的方式來加以糾正。

關於「因材施教」和「長善救失」,《學記》所論述的內容比較有限。但是我們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必須超出《學記》論述的內容範圍,應該將其作為兩個重要的原則,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來加以理解和運用。

四、 能夠使學生繼志不反

「繼志」和「不反」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不反」指的是學生離開老師之後,依然能夠自己進行學習,不因為上完課了就不再進行學習了。《學記》里指出,不善教的老師,會致學生厭學,其結果就是「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相反,一個好的教師則能夠使學生「雖離師輔而不反」。

《學記》中還指出:「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一個好的老師,能夠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能夠讓學生領略到知識的價值與思想的精妙,從而能夠讓學生將「為學」作為終生的志業來追求。因此,能否使學生繼承其為學的志趣,也是評判一個教師是否「善教」、是否是一個好老師的重要標准。

小結

綜觀以上四點,我們可以看到,要想成為一個好老師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康德就曾經指出,完善的教育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我們畢竟可以通過努力不斷趨向完善。教育是培養更加完善的人、創造更加美好的社會的根本手段,而教師是教育事業的核心力量,因此,教師不斷追求其自身的完善,其意義就更顯重大。願天下教師共勉之!

(此文曾刊發於「教育思想網」微信公眾號)

㈣ 學記中的教學原則

簡介
《學記》在綜合諸子百家教育、教學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總結了一套教育教學的原則。

具體內容
(1)豫、時、孫、摩。《學記》總結了長期教育、教學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概括出「教之所由興」和「教之所由廢」的重要規律。「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而後禁,則扦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2)長善救失。孔子曾經提出過「改過遷善」的思想,偏重於強調在道德教育中要善於克服自己的缺點,學習他人的長處。《學記》則把這—思想發展為教育和教學的一項比較普遍的原則。「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

(3)啟發誘導。《學記》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啟發教學思想,進一步概括了如何進行啟發式教學的寶貴經驗,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4)藏息相輔。《學記》認為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故君子之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5)教學相長。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教與學是緊密聯系的,互相促進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這里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師在教人的過程中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學習,從而推動自身素養的不斷發展。後人則把教學相長進一步引申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向活動。

㈤ 結合師范生的崗位和《學記》中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論述師范生如何將教學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學記》繼承和發揚了《論語》中「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思想,。《學記》提出:「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牽, 強而弗抑, 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 開而弗達則思, 和易以思, 可謂善喻矣。」這里所說的「喻」, 即曉喻, 是啟發誘導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 君子的教學, 重在啟發誘導。對學生是引導而不是牽拉; 是鼓勵而不是壓抑; 是啟發而不是灌輸。引導而不牽拉, 師生關系就融洽; 鼓勵而不壓抑, 學習就輕快; 啟發而不灌輸, 學生就會思考。師生關系融洽, 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 這樣的教師可以說是善於啟發誘導的了。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做到「約而達,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即要求教師的講解要簡約而透徹、精闢而得體, 雖多用譬喻但意思要明確。《學記》啟發誘導原則的心理基礎是「志」。「士先志」、「辨志」、「游其志」、「繼其志」、「強力而不反」, 都是強調磨練學生堅強的意志, 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學記》要求教師既要善於向學生提出問題, 又要善於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

㈥ 《學記》的教育教學原則

原則:

1、預防性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預。」要求事先估計到學生可能會產生的種種不良傾向,預先採取防止措施。否則,「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當不良傾向已經發生甚至積習已深時再做教育引導,就會格格不入而備受困難。

2、及時施教原則 「當其可之謂時」,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而教。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已涉及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准備、教學內容和順序等問題,要求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顯見成效。

3、循序漸進原則 「不陵節施之謂孫(遜)」,教學必須遵守一定的順序。順序可以理解為內容的順序和年齡的順序。如果「雜施而不孫(遜)」,雜亂施教而無合理的順序,其效果將適得其反。因此,要「學不遢等」。

4、學習觀摩原則 「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要在集體中學習,藉助集體的力量進行學習。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6)學記中關於教學方法的描述擴展閱讀: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進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學記》一開篇就用格言式的優美語言論述了教育的目的與作用。

《學記》開篇指出,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統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僅僅依靠發布政令、求賢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統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俗,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須發展社會教化,通過社會教育手段,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自覺來實現。

另外,人雖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經過努力學習,就無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這就像一塊美玉一樣,質地雖美,但不經過仔細地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諳此理,他們在建設國家,統治人民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使其優先發展。

《學記》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語言闡發了教育在移風易俗和建國君民中的作用,強調了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目的,從而把教育與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密切相聯,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㈦ 學記中關於教學原則的思想有哪些結合當代教學原則評論之

教師教育學生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傳授知識,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二是在傳授知識和品德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的學習習慣和糾正不好的道德品質。
但是,不良的學習習慣和不好的道德品質一經形成,或積習已深,克服糾正就會格格不入,倍感困難。就象《學記》所說的:「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這就要求教師做好調查工作,從各個方面了解學生,以便作到防患於未然,盡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現在,預防性原則已被各行各業廣泛採用。

㈧ 《學記》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學原則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其主要教學原則有:
<1> 預防性原則:「禁於未發之謂預」,即事先估計到學生可能產生的種種不良傾向,預先採取預防措施。
<2> 及時施教原則:「當其可之謂時」,即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學生適時而學,教師要適時而教。否則就會「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學」。
<3> 循序漸進原則:「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即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順序。
<4> 學習觀摩原則:「相關而善之謂摩」,即學習中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集體中學習。(
<5> 長善救失原則:「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6> 啟發誘導原則:「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學要注重啟發,不能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
<7> 藏息相輔原則:「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即是說既有計劃的正課學習,又有課外活動和自習,有張有弛。

㈨ 《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體現什麼教學原則

《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體現:啟發式教學原則。
《學記》給出過精闢的闡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意思是說要引導學生而不要牽著學生走,要鼓勵學生而不要壓抑他們,要指導學生學習門徑,而不是代替學生作出結論。引而弗牽,師生關系才能融洽、親切;強而弗抑,學生學習才會感到容易;開而弗達,學生才會真正開動腦筋思考,做到這些就可以說得上是善於誘導了。啟發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誘導作用,教師向來被看作「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處於主導地位。這種教學思想註定了雙基教學中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啟發性特徵。

閱讀全文

與學記中關於教學方法的描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線網安裝方法 瀏覽:955
天然元牛乳鈣的食用方法 瀏覽:558
37度智能手環使用方法 瀏覽:460
雅培安素使用方法 瀏覽:261
賢上腺素缺少症治療方法 瀏覽:23
如何保持積極的方法 瀏覽:724
植物爬藤網安裝方法 瀏覽:604
水蛭怎麼養值方法 瀏覽:869
後車座安裝方法 瀏覽:561
h5手機製作方法與步驟 瀏覽:780
測量靜態電壓的方法 瀏覽:533
快速瘦腿瘦腰瘦胳膊的方法 瀏覽:126
扇形弦的計算方法 瀏覽:696
哲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瀏覽:868
腋臭非手術治療方法 瀏覽:354
男用潤滑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294
魅族相機水印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56
lol里緩存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00
眼睛模糊土方法怎麼治療 瀏覽:420
隧道防風布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