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婚喪習俗的研究方法

婚喪習俗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24 16:42:11

A. 中國民間婚喪習俗有哪些

中國民間婚喪習俗各地有所不同。
以洛陽為例:
一婚嫁習俗
(一)定親:通常由男方請媒人提媒,經提婚後雙方男女可自由聯系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認識,理解。經媒妁在男女兩家多次往來,雙方認定了婚事,就交換命單。
(二)擇吉:命單又俗稱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請求婚期。備禮傳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後,將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先請陰陽先生算出吉日,忌單日、晦日,尚雙月雙日,以花朝節和臘八節的日子最多。選好後,用紅紙寫上喜日,備禮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無異議,雙方著手各項婚事的准備,視為正式定親。婚約既定,不能更改。
(三)備婚:男方修建新房,裝飾室內,女方購置嫁妝。嫁妝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櫃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興旺之意;半嫁則各樣兩套,象徵成雙成對。中等人家多置全嫁,農戶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妝,極盡奢華。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備大禮送至女方家中,內有大肉、雞、鵝、衣物等。
(四)迎娶:迎親的時間,即陰陽先生算出的吉日,不能誤點必須按時,否則以後家人容易生病。男家洞房、中堂、門、窗及樹干張貼大紅「囍」字,有正貼和倒貼,倒貼者取「喜到」之意。迎親時,男方備彩車至女家接親。伴娘必須是未婚的且是不能懷孕的。車走後鼓樂先導,一路吹吹打打,不時鳴放鞭炮。入婆家門時,新娘要洗臉(有專門的侄子或兄妹、端洗臉水),換婚紗。婆家擺設宴席。 至此,雙方算順利完成嫁娶禮儀。
二 喪葬俗儀
(一)入殮 在農村雖現在實行火葬,可仍有一些風俗在農村實行。死者家屬要為逝去的人做棺木外形一頭大、一頭小。買壽衣習慣用單數,5件,7件不等,藍、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綴鈕扣,綴布帶系著。而死者家屬在死者彌留之際,親屬靜候身旁「送終」。氣絕後,燒落氣紙,將屍體移至正屋,置於床板或草鋪上,頭向下方,臉蓋黃裱紙。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喪棒,棒上用白紙條纏繞。身系草繩或纏黑紗,穿草鞋或白面布鞋,蓋棺後,用3枚大釘封口。
(二)出殯,出殯之際,親友全體舉哀,助喪者將牢盆舉起,讓喪主頭頂片刻後摔碎於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樂齊鳴,孝匾、輓聯、挽幛一起走到墳地。墳地位置由陰陽先生確定,葬前打井坑,須一次挖成。定好棺位放入棺才,封土。
(三)復三 亡人安葬後,還要舉行各種祭奠活動。3日內,每日夜晚親眷到墳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墳前擺祭,接土圓墳。 從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為一期(即「一七」),到靈前焚香化紙。「五七」時,到墳前燒紙,並將紙制人、馬、屋及生活用具燒掉。孝子在「五七」之內(光山等縣是百日內)不能理發剃須,不穿紅戴綠,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後,將亡人靈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爐香,中午供飯;直至滿周年。周年時,焚香、化紙,親友參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喪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個月。3年內,頭年春節不貼春聯,只貼菱形白紙,子孫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貼紅聯,親朋在正月十五前後為亡靈拜新年,燒新年紙;第二年貼黃或藍色春聯,第三年貼紫或綠色聯,3年後方可貼紅聯。滿3周年時,隆重祭奠後焚化靈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B. 瑪雅人是如何進行婚喪嫁娶的都有哪些獨特的風俗呢

大家都知道,我國男女比例有所失衡,許多男人為了能娶到老婆,會用盡各種方法討好丈母娘。可這個問題放在宏都拉斯,就完全不是事了,沒老婆簡單啊,直接買一個就好了。

宏都拉斯位於中美洲,據說他們是瑪雅人的後裔,在很久以前,瑪雅人會將從別的部落抓來的男俘虜殺掉祭神,而女俘虜則會留下來當老婆,或者去跟別的部落交換日用品。



不僅如此,在宏都拉斯還有個非常奇怪的節日——翻屍節。

據說,每隔一段時間,人們就會把家裡死去的親人挖出來,一起跳個舞。跳完以後,還會用手指隔著裹屍布描繪親人的輪廓,告訴孩子們這個人對他們有多重要。

聽起來是有點恐怖,但這就是當地紀念先人的一種習俗,跟我們清明節上墳是一個道理。

C. 寫婚喪習俗傳說內容該圍繞哪些重點

婚喪習俗傳說,就是關於婚姻和喪葬習俗的傳說。這類傳說大都用故事解釋婚禮、葬禮上為什麼要舉行一些富於特色但顯得頗為神秘的習俗活動。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各族有很多豐富多樣的婚喪習俗,有關的傳說也很多。上文所舉的關於新娘的蓋頭或遮羞布的傳說就是婚俗傳說。

婚姻與喪葬是民眾生活中的大事,婚禮與喪禮一般是民間最隆重的典禮。按民間傳統禮俗,婚喪大事有嚴格和繁瑣的「講究」。這些講究大都是「老時候」流傳下來的風習。很多風習讓人感到莫名其妙,但還在認真遵行著。人們就編出一些故事來解釋為什麼要有這些講究。在婚俗中,關於姑娘出嫁要背出門、要坐轎子、蒙蓋頭,迎娶新娘要放鞭炮,新娘入洞房後要坐福,新婚之夜要鬧洞房,等等,都有傳說流傳。漢族辦婚事大都在新房裡和用品上貼寫雙喜字。據說這一習俗的形成與北宋宰相、文學家王安石有關。故事說,王安石年輕時進京趕考,在京城對出了一家人門口的一幅為選婿懸掛的對聯,喜結良緣,新婚之夜,又得金榜題名的喜報,正是「洞房花燭題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D. 土家族婚喪嫁娶的習俗特點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習俗

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饊,然後再以美酒佳餚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 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

食俗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節慶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E. 楚雄婚喪嫁娶有那些習俗

楚雄婚戀習俗:
1949年以前處於封建制的地區,婚姻形態與漢族較為接近,但盛行族內婚制,一般不與其他民族通婚,有的地方甚至不同的彝族支系之間也不通婚。婚姻禮儀各地也不盡一致。楚雄州牟定、武定、永仁等縣的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無論自由戀愛或父母作主,均有說媒、訂婚、迎親、回門等程序。彝族沒有專職媒人,男女均可充當。媒人攜帶糖酒到女家提親,同意之後舉行訂婚儀式,即"吃訂酒"。由男方和媒人帶上酒和部分首飾(必不可少的是手鐲和一塊紅布)到女家,女家請來自己的長輩親屬一同商議婚期、彩禮、婚筵規模,迎送親的人數等事宜。
自"吃訂酒"之日起,男女雙方不得任意反悔。新娘出嫁時,按規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迎娶。接到新娘後,在去新郎家的途中,凡需過橋、翻山越嶺、過河、爬坡坎,新娘均由陪郎背著。一路上,迎親、送親的青年男女彈著三弦、月琴,吹著嗩吶、短笛,唱著背新娘歌,跳著舞,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地把新娘送到了新郎家。
石屏等縣壩區以及江城、元江、峨山、巍山等縣,婚姻須經"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江城縣彝族多數在本民族內通婚,但也不嚴格禁止跟漢族、哈尼族等外族通婚。新婚的第一二天,新娘由送親的女伴晝夜陪守著,到第三天一早即回娘家。在娘家住滿一個月後,婆家請人去接,仍有女伴數人前來同住。三天後又返回娘家,再住一月。直到第三次接回時,夫妻始能同房。有的婦女對包辦婚姻不滿,往往是長時間住在娘家不回。巍山彝族男孩八九歲時,父母就要給他定下親事,稱之為"喝定酒";喝了"定酒"後的雙方家長已變成"親家",已許配的姑娘開始稱男方的父母為"爹、媽",當兒子長到十八九歲時,父母就要給他們完婚。盡管部分地區彝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締結上存在父母包辦的現象,但不少地區的彝族在婚前享有相當的社交自由,與漢族相比,彝族女性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很少。逢年過節,或婚喪喜慶時,青年男女往往利用這些機會唱歌跳舞,飲酒吸煙聚會,開始相識、互戀、遞送信物,不少人也在稟告父母而後成為眷屬。

楚雄喪葬習俗:
楚雄州彝族古代行火葬,明清以後逐漸改行土葬,至今在元謀縣、永仁縣的一些地方的彝族村寨仍保留有火葬習俗。彝族有宗族墓地,但凶死者不得入宗族墓地;夭折者則有樹葬、路葬、棄葬等葬法。老人死後有「接氣」、「報喪」、「吊喪」、「獻葯」、「祭奠」、「指路」、招魂」、「起靈」、「獻水」、「制祖靈」等儀式。
在老人臨死彌留之際,子女要守著老人,在老人快要「落氣」時,子女要用一隻大公雞對口「接氣」,也有的由長子對著老人的口哈氣,以示「接氣」。接氣後表示老人已去世,親屬方可哭喪報喪。彝族報喪最簡單的方法是鳴槍或鳴炮,村人一聽到槍聲便會主動前來幫忙。幫忙的人到後,就要派人去向死者後家告喪。到後家後,先在後家堂屋裡磕頭,告之喪訊,主人招呼報喪人坐定,另設一空坐位,意為亡者靈魂就坐,接著捉一雞讓報喪人用左手殺死後切成塊煮熟,雞頭、雞翅、雞腿用一根筷子串起掛在門框上。吃過飯後由直系親屬拉一隻羊,請一班樂師和親友一起杠著魂幡孝旗,敲鑼打鼓,吹響長號、嗩吶,前去吊喪。
老人亡故後,喪家即須拉來一隻綿羊,抱在死者頭上繞九圈後,用木棍把羊打死,把羊頭對著屍體的頭放在死者身旁。長者念祭詞,大意是:你死了,你的魂要到祖先的魂那裡生活,你帶走這只綿羊,作為你的財產,拿去給祖靈作見面禮。念畢之後,殺羊燒肉祭死者亡靈。這個儀式叫「打斷氣羊」,彝語叫「哥則曲」,意為斷氣的伴。喪家要用錐栗樹枝搭起喪棚,停放靈柩,給亡靈「獻葯」、「指路」。所謂「獻葯」,就是由畢摩依死者生前所患之病配成葯劑,在靈位前架一竹槽,死者家屬跪在靈位前用一小勺,一面由畢摩誦《獻葯經》,一邊將葯汁注入竹槽中流出,意為給死者喂葯,認為從此亡靈即可病癒。「指路」是彝族送葬儀式上為亡靈指明通往祖地道路的祭祀活動。指路時,靈柩放在樹枝插成的望鄉台之前。孝子跪兩旁,畢摩邊念《指路經》邊向致祭親友身上撤米粒。誦畢,由死者的女婿或後家跪在弓箭處,將所備之箭向前方直射。由畢摩拿一隻新筆,蘸著雄雞冠上的血,用一個面鏡照著紙扎的金童玉女,點畫耳目口鼻之竅孔,然後便開始發柩,或火葬或土葬。
火葬時,要在預先選好的火葬地點挖一個坑,上放備好的白柴,燒男屍時堆9層柴,燒女屍時堆7層柴。子女親友哭靈一陣後,將屍體抬上柴堆。屍體的頭向北方,男屍面向東方,女屍面向西方,點火焚化。火化後把屍灰撿起撤在山頭竹林間,用卵石把火化地點圍上一圈。最後由畢摩用紅綠線系山竹根一節,及綿羊毛少許,盛入一個小布袋內,裝入用竹子編成的小篾籮內製作為祖靈祭祀供奉在家中,整個喪葬程序便結束了。
總的說來,雲南旅遊地楚雄彝族的這些喪葬習俗,都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遺存。隨著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如今喪葬程序已大大簡化。

F. 中國民間婚喪習俗有哪些

1、定婚

媒人撮合,通過合八字,雙方父母同意,視為定婚。

2、結婚

也叫過門,要擇良辰吉。出嫁時,有哭嫁的習俗,其歌詞內容大都是講父母養育子女的艱難,罵媒婆及到夫家如何待人接物等。新社會,破除舊俗,婚姻自由,但鄉間仍存在舊時的一些陋習,如要彩禮。

3、唱夜歌

「唱夜歌」是殯儀的一種儀式,也是舉哀。岳陽縣老人、大人死了,一般都要殯儀,在鄉間的一些地方到今仍然保存古老的習俗——「唱夜歌」,入夜之後,歌手帶著孝子們圍著靈柩兜圈子,一邊擊鼓,一邊謳歌,其聲調悲切。

4、坐夜

一夜之間,除了唱歌外,則是敲鑼打鼓,放鞭,和向死者鞠躬作揖。親戚朋友整夜在靈柩邊靜坐、聽歌,俗稱「守孝」或「坐夜」。

5、選擇墓地

選擇墓地,用青磚,石灰砌起墓穴(架空,不封門)。人死之後,將棺材放進坐基中,封上門,即成墳墓。現在自改革殯葬,號召要求舉行火葬以來,群眾一改過去的習慣,只有少數偏僻鄉村,此種舊習仍有存在。

G. 中外婚喪民俗的區別

中國婚禮形式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有「三書六禮」,「三跪九拜」的禮節。所謂的六禮:①納采:男方請媒人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方家求親;②向名:男方在求婚後托媒人問女方的出生年月,准備合婚的儀式;③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禮儀,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禮儀形式。古代的風俗要用大雁作為訂婚的信物,說明雙方已經訂婚。後來就發展成送首飾,綢緞,甚至是羊豬;④納征:是納吉後,男方將聘禮送往女方,是成婚階段的禮儀,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義,數目取雙忌單;⑤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備禮到女方家,徵得同意;⑥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式往往被看作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
西方婚禮形式
西方的婚禮是屬於浪漫型的,整個婚禮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浪漫的氣息。一般有以下步驟:①來賓入席;②奏結婚進行曲,親友點上蠟燭,牧師領唱詩班進場,宣布婚禮開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陸續進場,女方家長陪新娘進場全體起立;③女方家長入席,新娘挽著父親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進入會場,全體來賓起立,父親鄭重的把女兒交給新郎,女方家長就坐,全體來賓就坐;④牧師證婚,新人進行結婚宣誓,宣告願意結為夫妻;⑤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⑥獻詩,來賓在唱詩班的帶領下,唱祝福歌;⑦禮成,奏樂,新郎站右邊,新娘站左邊,兩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隨後,家屬以及來賓隨後退場;⑧茶會或晚宴。但是整個婚禮過程卻有著讓人不可褻瀆的神聖與莊重 。
婚禮服飾
「斗爭衣衫巧樣逢,深淺配來纖手綻」。婚禮服飾在誕生以來,就富有浪漫色彩。隨著時代的發展,婚禮服飾愈加絢麗多彩。從古至今,婚禮服飾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蘊。[2]不可否認,形勢與內容的辯證統一,是世界各國的傳統婚禮服飾與悠久文化基因互為表裡,形成獨具特色的東西方各有的氣息。
中國婚禮服飾
中西方審美與習俗的差異決定彼此傳統婚禮服飾的不同。中國服飾強調統一而不突出個性,因此在中國紅色象徵喜慶、幸福。在傳統的婚禮儀式上,新郎新娘都要穿著紅色的禮服,而且衣服上的龍鳳圖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國傳統婚禮服飾中佔主要地位。按照中國傳統龍象徵男性,風象徵女性都預示著吉祥。因此在新娘禮服上會有大大的鳳凰圖案,新郎往往在胸前佩戴一朵大紅花。
西方婚禮服飾
西方服飾強調浪漫純潔而有個性,因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常與吉利、平安、善意正直發生常規性聯想,是歡喜純潔無暇的象徵。在古代的西方社會,新娘還需准備一些「舊、新、借、藍」的東西。「舊」是指新娘頭上的白紗必須是母親用過的舊紗,表示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禮服必須是新的,它是純潔童貞的象徵;「借」是指新娘手裡拿的手帕必須是從女朋友那借來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誼之情;「藍」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緞帶必須是藍色的,表示新娘對愛情的忠貞之情。
婚禮地點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自由的追逐,婚禮地點已經不是固定在某一個像教堂或飯店等地方,而是隨之婚禮形式的發展,婚禮地點也在不斷變換中,如公園,地鐵,大海,雪山等,地點愈加豐富多彩而又浪漫橫生。
中國婚禮地點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結婚是一件大喜事,既是喜事當然要辦的熱熱鬧鬧、喜氣洋洋,這也是我們自古以來的傳統。中國人喜歡熱鬧的氣氛,因而婚禮的地點當然也要是能鬧起來的地方。在古代,人們會選在開闊的場院里,大家圍坐桌前,爽朗的笑聲,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派祥和與紅火。在當代難以尋得過去的場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了首選,與以往一樣,從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席間的歡歌笑語都體現了熱鬧這一傳統。
西方婚禮地點
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更為看重聖潔與莊重,認為婚姻是神賦予人類的神聖使命,是神對人類的祝福,認可有神的見證的婚姻才是最完美和有效的。所以西方的婚禮大多會選擇在教堂等安靜的地方舉行,在牧師的主持下,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進行發誓,顯得非常的神聖,也將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永遠留在記憶中。他們的婚禮井井有條,且追求浪漫與實在的結合。不像我們中國人的婚禮那麼熱鬧。
婚宴
婚宴是婚禮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研究中西傳統婚俗,我發現中西方傳統婚宴的習俗不僅有其不同之處,還有這些共性。
共性在於,婚宴上,新郎新娘都要給家人、朋友及眾多賓客敬酒以示謝意。人們往往會表示更美好的祝福,如「白頭到老」、「永結同心」等,而不同點在於:
中國婚宴
在中國,傳統的婚宴是一場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舉行,持續三天。對於新郎的父母更是要宴請其所有朋友。在宴席上,人們只吃、喝、聊天,飯後各自回家,並且中國婚宴的費用是新郎分擔。但賓客所給的禮金也足以支付男方婚宴,並略有盈餘。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分別向每個酒桌的貴賓敬酒,因此一場婚宴下來,新人已經疲憊不堪。新郎新娘的父母也要向賓客敬酒,對賓客到場表示感謝和歡迎。因此婚宴顯得鋪張浪費而又無趣僵硬。
西方婚宴
西方婚禮儀式過後,經常會舉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會。食物的種類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傳統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經濟狀況來決定,因為在美國經常是由新娘的家庭來支付婚宴帳。酒宴上新郎新娘會在宴席開始時跳第一支舞,之後酒宴開始。對西方人來說,婚禮最重要的程序是牧師主持的賀詞,男女雙方的承諾及交換戒指,而不是婚車迎送和大擺酒席,婚宴用的是自助餐的形式,因此可以用很少的錢就可以辦的很豐盛,同事來賓根據自己的需要,吃多少取多少,不會造成浪費。

H. 關於中國古代的婚喪習俗的論文

中國漢族傳統習慣,結婚時要貼紅對聯,戴紅花,新郎新娘要披紅掛彩,故稱為「紅事」。人死了,其子孫要披麻戴孝,一律用白布,故稱為「白事」。紅白喜事的操辦由於民族風俗的不同而異。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移風易俗,紅白喜事的操辦也已大大從簡。 1.婚姻習俗我國婚姻習俗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特別經過封建時代的演變與豐富,形成一整套婚俗規范。婚姻習俗直接受婚姻制度的影響,我國由於多民族及其社會發展不平衡,在婚姻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婚俗形式,有些婚俗至今都還存在一定影響。就我國民族的婚俗現狀來看,我國婚姻目前至少有以下幾種禮儀,即求婚、合婚、相親、訂婚(過小節)、完聘(過大節)、定婚期、迎聚、拜堂、婚宴、合巹、鬧房、歸寧。這些程序聯系起來構成了完整的婚禮。 2.喪葬習俗人死為喪,為死者舉行一定的安葬儀式稱為葬。不以禮儀的葬叫做埋。喪葬禮簡稱喪禮、葬禮。喪禮的程序一般有停、奔喪、掛孝、坐夜(守靈)、入殮、弔孝、出殯。葬禮有集體葬、合葬、遷葬、蒿葬、水葬、風葬、懸棺、洞穴葬、火葬、土葬、天葬等。現代喪葬禮儀有下面一些具體禮節:成立治喪組織、發訃告、贈輓聯、唱輓歌、獻花圈、戴黑紗白花、守靈、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等。

I. 尤溪縣婚喪習俗是怎樣的

婚嫁:封建社會,尤溪人婚嫁由父母包辦,經過議婚、訂婚而後結婚。議婚一般通過媒人為男家、女家互送《庚貼》。男家收到女方庚貼後請「算命先生」合婚,合則請女家開列聘禮議單。訂婚,俗呼「系記」。男家備必果品四色(每色5公斤)、公雞、線面和女方的衣料、鞋襪一套,以及表示婚姻的信物(如:戒指、項鏈之類)送給女家,女家也要回贈信物。結婚,男子17歲、女子15歲以上。結婚先由男家預選吉期,寫紅貼徵求女方意見後定下迎娶吉日。迎娶前一日,男家須按議單送足聘金和禮物,吉日發出花轎迎親,並互換《三代》禮書和《拜貼》等。女家的陪嫁妝奩多數只備箱、籠服飾。若加有床、櫥、桌凳、錫制燭台、茶壺、酒壺等的,必在系記時要求男方四色果品每色10公斤,俗呼雙倍禮。女方要求送雙倍禮的一般為有錢人家。嫁妝中,都必備1個新馬桶(呼為子孫桶),內放有紅蛋、桔子、一個小紅包,1對宮燈(寓意添丁)、1對火籠(寓意親熱)、一個紅手棒(篾織,內盛俗叫「鞋簿」一本,內夾有男女鞋樣、碎布等,剪刀、尺子、錐、針線、紅白帶子等)。新娘到達男家,花轎直抬到客廳,停轎後,由男家選一對童男女在轎門左右三請新娘下轎,而後由男方德高望重子孫滿堂的長者,掀開轎簾門,牽新娘下轎,舉行拜堂儀式後入洞房,入夜飲交杯酒。新娘卸妝時,先由新郎用稱桿挑開頭蓋布,卸下新娘頭上正中的一朵紅花,之後分別由新郎的母親、姑、嫂等卸花。
民國以前,尤溪同姓不通婚。縣境內畲族藍、雷、鍾姓歷史上自相通婚不與漢族通婚。民國時,法律只禁止近親結婚,才有少數同姓男女結婚。這個時期,男女青年接觸機會逐漸增多,開始了雙方交往談戀愛的自願婚姻。但議婚、訂婚仍受雙方父母制約。畲漢也開始通婚。這個時期也有少數人借公共禮堂舉行有雙方主婚人、新郎、新娘、介紹人、證婚人在結婚證書上簽字蓋章的結婚典禮儀式。
新中國建立後,政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確定婚姻自由,禁止包辦、買賣和干涉,婚齡男20周歲、女18周歲,不規定訂婚。從此,婚嫁大多通過介紹男女互相認識、交談、戀愛階段,進而互訪家庭,經雙方父母同意,向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雙方共同選定日期,舉行婚禮。20世紀60年代後,迎親花轎已逐漸絕跡,改用自行車、機動車或步行帶領女到男家。拜堂儀式逐步淡化。但「系記」習俗仍沿襲至今。婚禮前,男家要送一定數量的禮金、禮物給女家,女家置辦衣飾、器物陪嫁,其中,必備品有:馬桶(現改用痰盂或帶蓋紅塑料桶一個)、宮燈一對、一對火籠(有的改用暖壺)的習俗仍然流行,部分農家還作為必要條件。現在,已有不少人家否定舊法,實行婚姻自主,青年男女雙方自由戀愛,爭得父母同意後,自主決定登記結婚,擇日完婚,小轎車接送,嫁妝多為金銀首飾,家用電器。根據實際經濟能力,舉辦簡朴、隆重、熱鬧而又有紀念意義的婚禮。不少人結婚日期選在國際勞動節、國慶節或元旦。也有些年青人選擇旅遊結婚。

喪葬:據明嘉靖《尤溪縣志·地理卷·謠俗》記載,「普通民眾去逝,屍體積柴而焚之」,就有火葬習俗。明成化、正德年間(1465~1521年),經過地方官員曉諭取締,逐漸廢止。以後流行土葬習俗。墓地通常選擇村落附近的山地,鑿穴進棺,以石塊封穴口,有的墓周開墓圈排水,墓前留一塊小平地為墓埕。總佔地約20平方米,有的選在路邊山腳下,不開墓圈,以路為墓埕。以前少數人家迷信「風水」,要請「地理先生」踏山覓地,往往不能在喪期及時埋葬,停棺多年,成為公害,民國十二年(1923年),縣政府要求全縣限期清葬停棺,除此陋習。
通常老人死亡,遺體在寢室停一天後,再移至後堂(一些農村地區,老人死亡後,遺體即移放後堂,還有的地方見老人已經不行了,移至後堂送終),整容更衣裝飾,覆被、頭邊安燈。老人壽衣件數上下裝合算,一般逢單不逢雙,最盛裝可著12件,壽被由出嫁女兒贈送,一般蓋1條多至3條。入殮通常在死後48小時內。姻親得訃,必親到喪家檢視死者遺容和服飾,向遺體告別。姻親到達時,喪家的子、媳、女、孫、孫媳等要在大門外跪接。其他親戚、宗親、鄰里、朋友聞訊,都在入殮前帶香、紙、燭到喪家弔唁(入殮後不許帶香、紙、燭弔唁,現不少人改用現金折代),致送賻儀(向喪家送禮)助喪。所有孝服,如頭巾(男親友戴在頭上的白布做的孝帽),腰白(男、女系在腰間的白布條長約1.3米,寬10厘米左右)須在入殮前製做完畢。入殮後,頭巾、腰白等如不夠分發,除頭巾外,其他均不得補做。入殮時,有剪死者的一片指甲和幾根眉毛,用紅紙包好,安放在一個小香爐內供起「香火」用。堂房宗族鄰里有相幫喪事勞務的義務,一些農村,喪家的親戚,還有贈米送菜相幫的習俗。縣城人家對造墓、抬棺等重體力勞務均出資僱工。出葬一般在首七(死者去世之日起每7天為「一個」「七」期),也有三、四天的,但死者若是長壽的或富貴的,出葬就延至三七、五七、七七或六旬及百日才入葬。葬前舉行祭禮。
治喪時,兒子要披麻衣戴麻帽穿麻鞋,親屬按親疏和輩分分別穿白夏布或白布衣、裙,俗呼「帶孝」。舊俗在入殮前和出葬前,有請道士來家舉行迷信活動。舊禮教規定父母喪喪期為3周年,配偶喪喪期為一周年,祖父、母喪喪期為1周年,曾祖父母喪喪期為5個月。現在,隨著殯葬改革,實行火化,人們的思想觀念朝著「重生不重死」的方面改變,重視生前多盡孝道,死後從簡治喪,所以人們多不拘泥於舊俗,通常都在「首七」辦完殯葬,結束治喪事務,即恢復正常生產和工作。喪期誌哀形式也簡化。
人不在家內死亡的,遺體不移進宅內,只就地或在宅外臨時搭棚安置治喪。在外地死亡而不就地安葬的,殮後運棺(現火化後持骨灰盒)回鄉即葬。男未婚女未嫁早逝的和非自然死亡的,殮葬都從速從簡。
舊俗喪家在治喪期間,要辦「開廳飯」(遺體移入後堂之夜),「入殮飯」(入殮當晚)和「謝酒」(首七或安葬當晚),「開廳飯」僅略添些酒菜,「入殮飯」一般只用六道或八道菜,主食為米飯或粳米粿(不炒),但頭道菜須是拌米粉干,就大塊肉(一般每塊重約100克,若喪家經濟條件較好,亡者長壽的,肉塊越大),每客2塊(舊俗,此肉吃不完可帶走)。還需備花生、餅干之類的四樣果品,其餘菜餚從便。「謝酒」菜餚較豐盛,必上一道白片雞,舊俗這道菜上來,孝男、孫須身穿夏布孝服,跪在堂下向客人致謝,司儀請全體客人起立,這時坐在首席上母系姻親須起身下堂,扶起孝男孫,而後繼續用餐,孝男則逐席向客人致謝,請客人多喝點酒。喪宴,事主不敬酒,不勸酒,隨客自飲。舊俗,喪宴不備湯匙(寓意,主人舉哀,無法周到),要喝湯先喝掉杯中的酒,用酒杯盛湯喝。還忌向別人借器具物品(除至親宗親外),故喪宴只保證重要親戚和老人有坐席,本家宗親、一般客人,若椅登不足,則站著用餐。現在這些習俗城區已不流行。

閱讀全文

與婚喪習俗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線網安裝方法 瀏覽:955
天然元牛乳鈣的食用方法 瀏覽:558
37度智能手環使用方法 瀏覽:460
雅培安素使用方法 瀏覽:261
賢上腺素缺少症治療方法 瀏覽:23
如何保持積極的方法 瀏覽:724
植物爬藤網安裝方法 瀏覽:604
水蛭怎麼養值方法 瀏覽:869
後車座安裝方法 瀏覽:561
h5手機製作方法與步驟 瀏覽:780
測量靜態電壓的方法 瀏覽:533
快速瘦腿瘦腰瘦胳膊的方法 瀏覽:126
扇形弦的計算方法 瀏覽:696
哲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瀏覽:868
腋臭非手術治療方法 瀏覽:354
男用潤滑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294
魅族相機水印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56
lol里緩存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00
眼睛模糊土方法怎麼治療 瀏覽:420
隧道防風布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