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病理學主要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人體病理學研究方法:屍體剖驗 (autopsy)、活體組織檢查 (biopsy)、細胞學 (cytology)、分子生物學 (Molecular Biology)
實驗病理學研究方法:
1.動物實驗
利用人工方法在動物身上復制出人類某些疾病的模型及病理過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病理改變及轉歸,並可施加干預因素,對疾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組織培養和細胞培養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培養,以觀察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發展(如細胞癌變、腫瘤生長、病毒復制、染色體變異等)可以對培養的組織、細胞施加射線,葯物等外來因子,觀察對其影響。
②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觀察法
由於流行病學是人群中進行研究,所以研究者實際上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對象發生的條件,因此,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
描述性研究又叫描述流行病學(descriptive epi-demiology),通過觀察而正確、詳細地記載疾病或健康狀態按時間、地點、人群各種特徵(如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等等)的分布特點,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點。為了正確的描述分布,必須有明確統一的診斷標准、准確的病例(或因子)數字以及人口數字。
通過描述流行病學獲得的資料也可對病因提出線索或假說,或對防制提出有效的措施。
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study)
分析性研究又叫分析流行病學(analytical epi-demiology),對所假設的病因或流行因素進一步在選擇的人群中探找疾病發生的條件和規律,驗證所提出的假說。
主要有兩種:
①從疾病(結果)開始去探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從時間上是回顧性的,所以又叫回顧性(retrospective)研究。
②從有無可疑原因(病因)開始去觀察是否發生結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隊列(或群組、定群)研究(cohort study)。從時間上是前瞻的,所以又叫前瞻性(prospective)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時還需要廣泛使用多種其他有關的技術與方法。所需要的方法在數量上有超過臨床所需。比如傷寒病,臨床培養出傷寒桿菌即可以診斷,流行病學有時還需要知道其噬菌體型或其他特徵;臨床只需要從病人中分離細菌,流行病學還要檢查外界物品、土壤、水中的細菌。流行病學需要做大量人群的檢驗,需要快速方法,以便在短時間內做大量標本檢驗。所以,流行病學研究需要設備良好的許多種實驗為其服務。
(二)實驗法
流行病學中所用的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也叫作實驗流行病學(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它和一般醫學基礎學科的實驗不同,主要在人群現場進行。人群現場是流行病學的主要的、最大的實驗室。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又可分為: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和人群現場試驗(community field trial)。後一類實驗中對病因進行干預的又叫干預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或譯作防治實驗研究)。當被觀察對象不能隨機化分組時,叫作半實驗或准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如衛生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及管理與服務的評價研究等。
(三)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1.理論流行病學研究
理論流行病學(theoreticalepidemiology)研究也叫數理流行病學(mathematical epidemiology)研究,是將流行病學調查所得到的數據,建立有關的數學模型(modelling)或用電子計算機模擬(computer simulation),進行理論研究,又叫數理性研究(mathematical theory study).
2.方法的研究
在著手一項特定研究之前,需要將研究中所使用的技術加以完善,發展收集數據資料的技術,改進疾病分類等。它是為進行和完善流行病學研究所必需的,但其本身並不是直接的流行病學研究。
③ 簡述社區常用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1、觀察性研究
研究者不對被觀察者的暴露情況加以限制,通過現場調查分析的方法,進行流行病學研究。在概念上與實驗性研究相對立。觀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種方法。
2、實驗性研究
在研究者控制下,對研究對象施加或消除某種因素或措施,以觀察此因素或措施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實驗性研究可劃分為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和社區干預試驗三種試驗方式。
3、數學模型研究
又稱理論流行病學研究,即通過數學模型的方法來模擬疾病流行的過程,以探討疾病流行的動力學,從而為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衛生策略的制定服務。
例如人們通過模擬AIDS/HIV在不同人群中和社會經濟狀況下的流行規律來預測AIDS/HIV對人類的威脅並比較不同干預策略預防和控制AIDS/HIV的效果。
(3)某病發病之初的臨床特徵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研究」的方法包括監測、觀察、假設檢驗、分析研究以及實驗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時間、地區、不同人群的分析。「決定因素」指影響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會、文化以及行為因素。「健康狀況」包括疾病、死因、行為如吸煙、對於預防措施的反應以及健康服務的提供和使用情況。
「特定人群」指那些有某些特徵的人群,即研究所關注的人群。「防制疾病及促進健康」指明了流行病學的研究目的——促進、保護、恢復健康
④ 檢驗病因假設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有
1.求同法(methodofagreement)如果多種不同情況與某種疾病的存在有聯系,而在這多種情況均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則這個因素很可能為該病的病因。如氟斑牙患病率高的地區,飲水氟含量高,而患病率低處則飲水氟含量低。飲水氟含量高則可能為氟斑牙的病因。
⑤ 常用的醫學研究方法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現況研究 優點:簡便易行;樣本在總體中的分布均勻,代表性比較好;抽樣誤差一般小於單純隨機抽樣。 局限性:總體較大時,抽到的個體分散,資料難以收集;總體各單位排列有某種規律、而且與研究結果有關時,若利用該排列抽樣,可產生系統誤差(偏倚)。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分層抽樣 將調查的總體按照某種特徵分成若干層,然後在每層中進行隨機抽樣的方法。 可按年齡、性別、職業、種族等分層 在各層內再進行隨機分組 層 層 層 總體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分層抽樣 優點:抽樣誤差小;便於對不同層採用不同的抽樣方法;便於對各層獨立進行分析;當層間變異大、層內變異小時,最適合用分層抽樣的方法。 局限性:總體較大時,抽到的個體分散,資料難以收集,不適於大型流行病學研究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現況研究 整群抽樣 從總體中隨機抽取若干群體為抽樣單位,對其中所有人進行調查的方法。 將總體分成若干群組 以群組為抽樣單位進行隨機抽樣 被抽到的群組中的全部個體均為調查對象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現況研究 cluster sampling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現況研究 整群抽樣 優點:易於組織、實施方便,易為研究對象所接受,節省人力和物力。 局限性:抽樣誤差較大,通常要比其他方法增加1/2的樣本含量,分析工作量也較大。 . 預防醫學 第二節 描述流行病學方法 現況研究 多級抽樣 抽樣過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可採用以上任意一種方法抽樣,即將上述抽樣方法綜合運用,優勢互補。常用於大型流行病學調查。 先將總體分成若干層,然後整群抽樣 按行政區域逐級進行整群抽樣。從總體中抽取范圍較大的單元(一級抽樣),從一級單元中抽取范圍較小的單元(二級抽樣),依此
⑥ 病理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是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
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
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6)某病發病之初的臨床特徵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病理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明顯地在對疾病的研究和診斷上。臨床醫學除運用各種臨床診察、檢驗、治療等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治外,往往還必須藉助於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如活體組織檢查、屍體剖檢以及動物實驗等來對疾病進行觀察研究,提高臨床工作的水平。
病理學則除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病理學)外,也必須密切聯系臨床,直接從患病機體去研究疾病,否則也不利於病理學本身的發展。
病理學長期以來被形象地喻為「橋梁學科」,這充分表明了它在醫學中,特別是在臨床醫學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理由主要是由病理學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
⑦ 最常用的觀察流行病學方法有幾種
有觀察性研究、實驗性研究、數學模型研究三種
1、觀察性研究
觀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對被觀察者的暴露情況加以限制,通過現場調查分析的方法,進行流行病學研究。在概念上與實驗性研究相對立。觀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種方法。
2、實驗性研究
實驗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對研究對象施加或消除某種因素或措施,以觀察此因素或措施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實驗性研究可劃分為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和社區干預試驗三種試驗方式。
3、數學模型研究
又稱理論流行病學研究,即通過數學模型的方法來模擬疾病流行的過程,以探討疾病流行的動力學,從而為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衛生策略的制定服務。
(7)某病發病之初的臨床特徵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充分病因:指如果有某因素存在,則一定會導致該疾病的發生;必需病因:指某疾病發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該因素時該疾病就不會發生。
指根據研究需要,運用普查或抽樣調查等方法去收集特定時間內、特定人群中那些和疾病或健康狀態有關的變數,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有關因素。
特點:常用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時序上屬於橫斷面研究、不能得出有關因果關系的結論、一般不用於病程比較短的疾病、相關因素選擇與解釋有一定的限制。
⑧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研究材料主要來自患病人體(人體病理材料)和實驗動物以及其他實驗材料如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等(實驗病理材料)。
(一)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一個國家屍檢率的高低往往可以反映其文明進步的程度,世界上不少文明先進國家的屍檢率達到90%以上,有的國家在法律中對屍檢作了明文規定。中國的屍檢率還很低,十分不利於中國病理學和醫學科學的發展,亟待提高。
(二)活體組織檢查
用局部切除、鉗取、穿刺針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術方法,由患者活體採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稱為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這是被廣泛採用的檢查診斷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組織新鮮,能基本保持病變的真像,有利於進行組織學、組織化學、細胞化學及超微結構和組織培養等研究。對臨床工作而言,這種檢查方法有助於及時准確地對疾病作出診斷和進行療效判斷。特別是對於諸如性質不明的腫瘤等疾患,准確而及時的診斷,對治療和預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動物實驗
運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可以在適宜動物身上復制某些人類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者可以根據需要,對之進行任何方式的觀察研究,例如可以分階段地進行連續取材檢查,以了解該疾病或某一病理過程的發生發展經過等。此外,還可利用動物實驗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葯物或其他因素對疾病的療效和影響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彌補人體觀察之受限和不足,但動物與人體之間畢竟存在種種差異,不能將動物實驗的結果直接套用於人體,這是必須注意的。
(四)組織培養與細胞培養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加以培養,以觀察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發展、如腫瘤的生長、細胞的癌變、病毒的復制、染色體的變異等等。此外,也可以對其施加諸如射線、葯物等外來因子,以觀察其對細胞、組織的影響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較方便地在體外觀察研究各種疾病或病變過程,研究加以影響的方法,而且周期短、見效快,可以節省研究時間,是很好的研究方法之一。但缺點是孤立的體外環境畢竟與各部分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體內的整體環境不同,故不能將研究結果與體內過程等同看待。
(五)病理學的觀察方法
隨著學科的發展,病理學的研究手段已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經典的形態觀察,而採用了許多新方法、新技術,從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但形態學方法(包括改進了的形態學方法)仍不失為基本的研究方法。茲將常用的方法簡述如下:
大體觀察主要運用肉眼或輔之以放大鏡、量尺、各種衡器等輔助工具,對檢材及其病變性狀(大小、形態、色澤、重量、表面及切面狀態、病灶特徵及堅度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檢測。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有經驗的病理及臨床工作者往往能借大體觀察而確定或大致確定診斷或病變性質(如腫瘤的良惡性等)。
組織學觀察將病變組織製成厚約數微米的切片,經不同方法染色後用顯微鏡觀察其細微病變,從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觀察的分辨能力,加深了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是最常用的觀察、研究疾病的手段之一。同時,由於各種疾病和病變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形態特徵,故常可藉助組織學觀察來診斷疾病,如上述的活檢。
細胞學觀察運用採集器採集病變部位脫落的細胞,或用空針穿刺吸取病變部位的組織、細胞,或由體腔積液中分離所含病變細胞,製成細胞學塗片,作顯微鏡檢查,了解其病變特徵。此法常用於某些腫瘤(如肺癌、子宮頸癌、乳腺癌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診斷。但限於取材的局限性和准確性,有時使診斷難免受到一定的限制。既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診斷的准確性。
超微結構觀察運用透射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組織、細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內部和表面超微結構進行更細微的觀察(電子顯微鏡較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高千倍以上),即從亞細胞(細胞器)或大分子水平上認識和了解細胞的病變。這是迄今最細致的形態學觀察方法。在超微結構水平上,還常能將形態結構的改變與機能代謝的變化聯系起來,大大有利於加深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
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通過運用具有某種特異性的、能反映組織和細胞成分化學特性的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方法,可以了解組織、細胞內各種蛋白質、酶類、核酸、糖原等等化學成分的狀況,從而加深對形態結構改變的認識。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揭示普通形態學方法所不能觀察到的組織、細胞的化學成分的變化,而且往往在尚未出現形態結構改變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學成分的變化。此外,隨著免疫學技術的進步,還可運用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細胞化學的方法,了解組織、細胞的免疫學性狀,對於病理學研究和診斷都有很大幫助。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數十年來陸續建立的還有放射自顯影技術、顯微分光技術、形態測量(圖像分析)技術、分析電鏡技術、流式細胞儀(FCM)技術、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以及分子原位雜交技術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學技術,從而使常規的病理形態學觀察,發展到將形態結構改變與組織、細胞的的化學變化結合志來進行研究,而且將歷來的定性的研究發展到對病理改變進行形態的和化學成分的定量研究,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更多更新的新信息,大大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這是以往的研究所難以實現的。
⑨ 病因的研究方法
病因是個重要問題,實驗醫學、臨床醫學、流行病學均應用自己的 確定-可能的病因與疾病關系的步驟
方法對病因進行探討。這三大方法各有所長、各有特點,緊密協作,才易於探討病因。 流行病學探討病因是從群體水平,用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資料進行現場觀察及現場實驗,最接近於人群的實際情況。因此,對疾病病因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流行病學研究。流行病學可為臨床及實驗研究提供病因線索,而實驗醫學及臨床醫學對病因的研究結果,還要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做最後判斷。如1963年河北省南部洪水後發生的不明熱症,根據臨床判斷為副傷寒或流行性感冒,但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不支持這種判斷,(耿貫一,1963)從而提出鉤端螺旋體病的判斷(盡管在那以前河北省南部沒有發現過鉤端螺旋體病),實驗室檢查後來證實了流行病學的判斷。實驗室研究發現可能致癌物種類非常多,WHO提出由流行病學研究最後判斷,而將這些致癌物種類的數字大加減少,而且更符合實際。 病因假設形成的途徑,均要先形成病因假設,然後再加以驗證。流行病學形成的病因假設(說)是根據自己的、別人的經驗,疾病的自然史,已知的影響因素等而形成。在形成病因假設時,一般可遵循下列途徑(MacMahon等)。
1、求同法
(method ofagreement)如果多種不同情況與某種疾病的存在有聯系,而在這多種情況均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則這個因素很可能為該病的病因。如氟斑牙患病率高的地區,飲水氟含量高,而患病率低處則飲水氟含量低。飲水氟含量高則可能為氟斑牙的病因。
2、求異法
(method ofdifference)如果有A、B兩種情況,某病的發病率在A顯著高於在B,在A有某因素(F),在B沒有該因素,則F很可能是該病的病因。如肺癌發病率在吸煙者顯著高於在不吸煙者,說明吸煙可能是肺癌的病因。
3、共變法
(method ofconcomitant variation)當某個因素(F)出現的頻度或強度發生變化時,該病發生的頻率與強度也變化,則F很可能是該病的病因。如海豹肢畸形(phocomelia)隨反應停(thalidomide)上市量的增減而增減。在溫州地區研究發現「散發性腦炎」的發病數,隨四咪唑和左旋咪唑上市量而變化,從而懷疑該葯物與「散發性腦炎」的發生有關。
4、類推法
(method of analogy)當一種疾病的分布與另外一種病因已清楚的疾病的分布相似時,則這兩種病可能有共同的病因。如前文所述河北省1963年流行的「不明熱」被判斷為鉤端螺旋體病,就是根據共分布特點而作。
除上述四種方法外,如果一種疾病有多種可疑的病因,而其中多種已被排除,僅餘一種可能時,則此因素是該病的病因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⑩ 帕金森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帕金森病(舊稱震顫麻痹)是一種發生於中年以上的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的變性疾病,以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和體位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徵。
帕金森病屬於中醫學「顫證」范疇,又稱「震振」、「震顫」。
一、病因病機本病多由情志不遂,郁怒傷肝,肝鬱化火,耗傷肝。腎陰精或年老久病,久病體弱,致肝腎精血虧虛或由外感疫癘之邪、長期服用葯物直接損及肝腎;稟賦不足、先天腎精虧虛或嗜欲無度,攝生不慎,耗竭腎精;憂思傷脾或飲食不節,飲酒過度或勞倦過度,耗傷脾胃之氣等多種因素長期相互影響,導致肝、脾、腎俱虛,發生退行性改變,肝腎精虧則筋脈失榮,髓海不足;脾虛則氣血生化乏源,不能上榮於腦,虛風內動,震振乃作。或脾虛生痰,氣虛、氣郁、病久致瘀,痰瘀內停,濁邪久留於內,纏綿不解,化為死血、頑痰,阻滯腦竅、經脈,筋脈失控,發為本病。
本病病位在肝、脾、腎、腦,以肝腎不足為本,正虛邪戀,虛實互見,總屬本虛標實。隨病程的延長,本虛之象逐漸加重,初期多以實邪表現為主,多見痰熱內阻、血瘀動風之象;隨病情逐漸加重,氣血兩虛、血瘀動風之象顯露,正氣已虛;病情發展至中晚期,病情嚴重,肝腎不足、血瘀動風之象為重。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臨床症狀出現年齡平均為55歲,男性稍多於女性。起病緩慢,逐漸進行。患者最早的感覺是震顫或肢體動作不便,但檢查時均可發現運動減少。
(1)震顫:本病的典型震顫為靜止性震顫,多自一側上肢開始,可以波及四、肢、下頜、唇、舌和頸部。每秒4~6次,幅度不定,精神緊張時加劇。黑質紋狀體系統的破壞使丘腦的5~6周/秒節律失去抑制,得以顯現。但不少患者還伴有5~8次/秒的體位性震顫。
部分患者全無震顫,尤其是發病年齡在70歲以上者,檢查時應注意這一點。當老年人坐位,雙手放於膝部,不易檢查出靜止性震顫,只有當行走、興奮、焦慮時才有靜止性震顫。靜止性震顫一般於睡眠時消失,僅於快速動眼期睡眠時再次出現。震顫對天氣變化比較敏感,同時也是全身情況好壞的標志。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出現感染和肺炎時,震顫可完全消失,隨全身情況的恢復而再度出現。
(2)強直:肌強直見於所有帕金森病的患者,表現為錐體外系齒輪樣肌張力增高,肩胛帶和骨盆帶肌肉的強直更為明顯。老年患者的上述肌強直可引起關節疼痛。強直多自一側上肢的近端開始,逐漸蔓延至遠端、對側以及全身。面肌強直使表情和瞬目動作減少,造成「面具臉」。頸肌和軀干肌強直形成屈曲狀態,旋頸和旋體動作均緩慢、困難。行走時上肢協同擺動動作消失。主要變化在於維持肌緊張度的反射功能受到易化。
(3)運動減少:患者隨意運動減少,包括始動困難和動作緩慢。
做重復動作時,幅度和速度均漸衰減。如轉身和行走困難,呈小步態,兩足擦地行走,兩上肢伴隨動作減少或消失。少動也可影響呼吸肌,患者表現為呼吸不暢,易誤診為肺炎,但肺部無啰音。少動也可表現為發音障礙,老年患者由於疾病使聲帶功能減退和呼氣的壓力不夠,所以說話的聲音很低,變成耳語,甚至不能發音。少動引起的構音不主,重復言語或口吃,統稱為本病的慌張言語。兩上肢和面部肌肉的少動表現為本病典型的小字症和面具樣的臉部表情。少動受氣候和晝夜時間的影響較大,乾燥、涼爽和氣壓較高的氣候,患者少動症狀減輕,反之則症狀加重。另外,少動也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和全身感染等。本病常出現各種少動症狀,如凍結、反常動作、開關現象、少動危象和出沒現象,其中有的是屬於疾病本身引起,有的則是左旋多巴等葯物的副作用。凍結現象是由於情緒激動突然引起所有動作的消失。反常動作是由於某種情緒激動使神經產生多巴胺,引起少動危象的短暫性消失。開關現象為突然的不能行動和突然的行動自如,這與情緒或其他的外界因素無關,一般都認為是左旋多巴治療的副作用。少動危象使患者較長時間不能動,與情緒無關,是帕金森病的少動的一種嚴重的類型,是由於紋狀體的多巴胺釋放完全消失而引起。出沒現象指的是出沒無常的少動,與服葯時間無關。
(4)體位不穩:行走時步距縮短,結合屈曲狀態,常見碎步、前沖,稱為「慌張步態」。晚期姿態反射進一步失常,容易傾跌。
(5)其他症狀:由於中腦腹側蓋部至邊緣回的DA系統也被累及,患者可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現象。表現為唾液增多、皮脂外溢、出汗增多、體溫增高、下肢水腫、胃納差和便秘,上述障礙常與晝夜時間有密切關系。老年患者常於夜間大量出汗,這可能與5-羥色胺代謝異常使神經介質突然釋放有關。老年患者的特點是夏天因氣溫增高,體溫也隨之增高;常見精神症狀是抑鬱症。
2.診斷
(1)中年以後緩慢發病。
(2)震顫:靜止時發生4~6次/秒的搓丸樣動作,運動時消失。
(3)少動:遲鈍少動,形成「面具臉」。
(4)肌強直:從一側開始,近軀干端肌肉強直明顯,呈鉛管狀。
(5)自主神經症狀及姿勢反射障礙:便秘、面紅、多汗、直立性低血壓。
三、辨證施治
1.痰熱動風型
【辨證】神呆懶動,形體稍胖,頭胸前傾,頭或肢體震顫尚能自製,活動緩慢,胸脘痞滿,口乾或多汗,頭暈或頭沉,咳痰色黃,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或數日不行。舌質紅或黯紅,舌苔黃或黃膩,脈象細數或弦滑。
【施治】清熱化痰,祛風止痙。
【方葯】導痰湯加減:半夏10g,茯苓15g,陳皮6g,甘草5g,膽南星10g,枳實10g,山梔子15g,珍珠母30g(先煎),生牡蠣30g(先煎),天麻12g,鉤藤15g。日1劑,水煎服。
【加減】風陽亢盛者,可加石決明20g,生白芍15g;大便秘結者加瓜蔞仁15g,火麻仁20g;熱盛風動者,加羚羊角1g(沖);若痰濕內聚,加煨皂角5g,硼砂2g;若肢麻震顫,頭搖甚劇,可加菊花15g,秦艽15g,生石決明20g。
2.血瘀動風型
【辨證】表情呆板,面色晦暗,頭搖或肢體震顫日久,震顫幅度較大,肢體拘急,活動受限,項背前傾,言語不利,步態慌張,或智力減退或精神障礙,頭暈眼花,皮脂外溢,發甲焦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脈弦澀。
【施治】活血化瘀,祛風通絡。
【方葯】通竅活血湯加味:赤芍、川芎、桃仁各15g,紅花6g,生薑2片,老蔥5棵,麝香0.3g(沖),柴胡8g,天麻12g,全蠍5g,蜈蚣2條,大棗3枚。日1劑,水煎服。
【加減】若兼頭昏頭痛者加天麻15g,鉤藤15g;下肢無力者加桑寄生15g,杜仲10g;若言語不利者加鬱金10g,石菖蒲9g,遠志9g。
3.風陽內動型
【辨證】眩暈頭脹,面紅,口乾舌燥,易怒,腰膝酸軟,睡有鼾聲,漸見頭搖肢顫,不能自主。舌紅,苔薄黃,脈弦緊。
【施治】滋陰潛陽。
【方葯】滋生青陽湯加味:生地黃20g,白芍20g,石斛15g,麥冬15g,生石決明25g,磁石20g,柴胡12g,天麻15g,桑葉15g,菊花15g,薄荷10g,牡丹皮10g。日1劑,水煎服。
【加減】亦可選滋榮營液膏:女貞子15g,陳皮10g,桑葉9g,熟地15g,白芍12g,黑芝麻20g,旱蓮草15g,枸杞子15g,當歸15g,鮮菊花15g,黑櫓豆15g,竹葉9g,玉竹12g,茯苓15g,沙苑子12g,炙甘草6g。
4.肝腎不足,虛風內動型
【辨證】表情呆板,肢體或頭搖日久,震顫幅度大,或肢體拘急,活動笨拙,上肢協調不能,步態拖拉,言語謇澀,或智力減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失眠多夢,或頭痛,或盜汗,急躁時震顫加重,腰酸腿笨,小便頻數,大便秘結。舌體瘦小,舌質黯紅,舌苔少或剝苔或微黃,脈弦細或細數。
【施治】填精益髓,補益肝腎。
【方葯】龜鹿二仙膏:龜甲20g,鹿角10g,人參10g,枸杞子15g。日1劑,水煎服。
【加減】若虛熱甚,症見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可加黃柏9g,丹皮9g;肢麻震顫、手足蠕動明顯者,加鱉甲15g;便秘者加大黃9g;眩暈頭痛者加生地20g,何首烏20g,女貞子15g;若言語不清,喉中有痰,胸脘痞悶,惡心嘔吐,納呆者可加半夏10g,陳皮10g,膽南星9g,蒼術10g;症情頑固者可選用大定風珠加減治之。
5.氣血兩虛,虛風內動型
【辨證】神呆懶言,面色咣白,肢體震顫或頭搖日久,震顫程度重,項背僵直或肢體拘痙,活動減少,行走不穩,氣短乏力,頭暈眼花,自汗,動則尤甚,皮脂外溢或口角流涎。舌體胖,邊有齒痕,舌質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象細無力或沉細。
【施治】益氣養血,息風柔筋。
【方葯】八珍湯加味送服天王補心丹:黨參、丹參、熟地黃各20g,茯苓、白術、當歸、白芍、天麻、鉤藤各15g,川芎12g,生石決明30g(先煎),炙甘草6g。日1劑,水煎服。
【加減】若兼有血瘀者,可加紅花10g,雞血藤20g,以活血通絡;若兼痰濁者,可加石菖蒲9g,遠志9g,以豁痰寧心,亦可用心脾雙補丸,葯用人參9g,玄參10g,五味子9g,遠志10g,麥冬、神曲、丹參、酸棗仁、生地、柏子仁各20g,白術15g,川貝母15g,生甘草6g,桔梗10g,黃連6g,香附9g,硃砂0.5g,共為細末,以桂圓肉熬膏代蜜,搗丸如彈子大,每晨嚼服1丸。
6.陰陽兩虛型
【辨證】表情呆板,肢體或頭顫日久,項背僵直,或肢體拘急,語言艱澀,失眠健忘,汗出畏寒,體倦肢冷,或腰酸腿痛,陽痿遺精,溲少便溏。舌質淡紅或淡暗,舌苦薄白,脈沉細。
【施治】溫腎助陽。
【方葯】腎氣丸加減:熟地黃20g,淮山葯30g,茯苓、牡丹皮、山茱萸、澤瀉、鉤藤、天麻各15g,桂枝8g,制附子8g(先煎)。
日1劑,水煎服。
【加減】若尿多清長,可加補骨脂12g,益智仁12g。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適用於肝腎不足,虛風內動證)。
(2)歸脾丸、補中益氣丸(適用於氣血兩虛,虛風內動證)。
(3)金匱腎氣丸(適用於陰陽兩虛證)。
(4)全天麻膠囊、復方白芷注射液(適用於風陽內動證)。
(5)血府逐瘀口服液、蝮蛇抗栓酶(適用於血瘀動風證)。
(6)清開靈注射液(適用於痰熱動風、風陽內動證)。
2.驗方
(1)全蠍、蜈蚣等量,炒黃,研細末。每服3g,日2~3次,溫黃酒送服(適用於血瘀動風、風陽內動者)。
(2)松節10g,乳香30g,木瓜若干,以松節乳香炒焦為末,木瓜煎酒送下(適用於血瘀動風者)。
(3)木瓜15g,葛根30g,磁石30g。日1劑,重者2劑,水煎服(適用於風陽內動者)。
(4)柴胡12g,黃芩、半夏、生薑各9g,甘草6g,大棗4枚,防風10g。日1劑,水煎服(適用於痰熱動風者)。
(5)牙皂、木香各等份。日1劑,水煎服(適用於風痰上擾者)。
3.針灸療方
(1)體針①痰熱動風取穴:百會、風池、合谷、陰陵泉、豐隆、太沖。百會、風池用平補平瀉法,余均用瀉法。留針20分鍾,隔日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3天。
②肝腎不足,虛風內動取穴:百會、風池、合谷、陽陵泉、三陰交、太沖、復溜。百會、風池、合谷、陽陵泉平補平瀉,三陰交、復溜用補法,太沖用瀉法,留針20分鍾,隔日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3天。
③氣血兩虛,虛風內動取穴:百會、風池、內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百會、風池用平補平瀉法,內關、合谷、太沖用瀉法,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留針20分鍾,隔日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3天。
(2)耳針取穴:神門、皮質下、肝、腎、內分泌、肘、膝、腕、指。用28號2.5寸毫針,刺入2~3分即可,按順時針方向小幅度來回捻轉1~2分鍾,隔10分鍾重復捻轉1次,留針20~30分鍾。
五、調護
(1)起居有時,勞逸結合,並可適當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如氣功、太極拳、體操等。
(2)注意環境保護,積極開展勞動保健工作,避免工業毒物的侵害。
(3)注意安全防護。
(4)幫助病人活動。
(5)注意調暢情志,保持心情樂觀、愉快,避免憂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