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脊柱側彎訓練方法

脊柱側彎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20 17:34:55

1. 脊柱側彎怎麼鍛煉啊

脊柱側彎可以進行一些拉伸,強化和穩定脊柱的練習:
   1. 拉伸練習可以提高脊柱側向柔韌性

   2. 身體前傾,腹部貼於大腿上面

   3. 兩邊手臂平行向頭前拉伸

   4. 慢慢用手將身體從側彎的地方向凸起一邊側面爬行保持這個姿勢做靜態伸展。

2. 脊柱側彎怎麼鍛煉 8種鍛煉方法恢復脊柱側彎

脊柱側凸的治療可分為兩大類,即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常見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包括理療、體操療法、石膏、支具等,但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療。

脊椎側鍛煉方法: 俯卧向前伸一隻手臂。在床上趴著挺直身體,用脊柱側彎的另一隻手使勁前前伸,同一側的手後伸,並且做抬頭挺胸的動作。體轉動作。兩腳分開站立,轉動身體軀干,向胸椎曲凸的相同方向的做體轉運動。做完一次體轉動作後,兩只手輕輕的放在體側,再重復做此動作,在做的時候兩條腿要伸直,雙腳不能移動,避免影響練習效果。

一隻手臂外振動作,身體豎直站立,兩只腳岔開,和肩一邊寬,彎側臂伸直,空手用力向身體的外側使勁舉起,再使勁放到身體的前內側,反復練習。 手裡拿著東西向側上方擺動伸展。趴在墊子上,兩手比肩寬,手裡拿著東西,抬起胸部並挺起腹部,使胸椎曲凸面的另一側胳膊彎曲,同一側的手臂伸直使勁向側凸面用力。

面對著助木,伸直手臂握緊使身體倒立,慢慢向左右擺動腰和腿,並且移動抓緊肋木的雙手,反復練習。正面雙手握緊單杠,兩條腿並攏向左右兩側擺動,使S形的脊柱逐漸伸直,反復練習30到50次。凹側臂手握著單杠倒立20到30秒鍾。

一隻胳膊拉橡皮筋,身體豎直站立,兩只腳岔開,和肩一邊寬,手抓著橡皮筋一端,另一端掛在固定物上,凹側臂像側面平舉,使勁向身體的另一側拉引。一隻胳膊上舉啞鈴,身體豎直站立,兩只腳岔開,和肩一邊寬,凹側手拿著啞鈴,向上舉起的時候伸直手臂,放下的時候屈肘,啞鈴到肩的側面時候停止。

(2)脊柱側彎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脊柱側凸俗稱脊柱側彎,它是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上的序列異常。正常人的脊柱從後面看應該是一條直線,並且軀干兩側對稱。如果從正面看有雙肩不等高或後面看到有後背左右不平,就應懷疑「脊柱側凸」。這個時候應拍攝站立位的全脊柱X線片,如果正位X線片顯示脊柱有大於10度的側方彎曲,即可診斷為脊柱側凸。

輕度的脊柱側凸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外觀上也看不到明顯的軀體畸形。較重的脊柱側凸則會影響嬰幼兒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使身體變形,嚴重者可以影響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癱瘓。輕度的脊柱側凸可以觀察,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脊柱側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兒童的常見疾病,關鍵是要早發現、早治療。

3. 脊柱側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引言:脊柱側彎不管是對於大人而言還是孩子而言,都是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想要能夠盡早的矯正。對於脊柱側彎它是有很多的治療方法的,所以家長也好孩子也罷,在治療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比較正規的醫院。小編帶著大家聊一聊關於治療的方法都有哪些。

三、遵從醫囑。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手術療法手術療法的話,基本上是用於比較嚴重的患者,他們出現了脊髓壓迫或者是其它比較嚴重的並發症,需要進行手術療法。基本上都是通過鋼釘固定的方式,相較於其它療法危險性是比較大的,並且它恢復的時間比較長,通常是不建議患者來進行採用的。治療這個的方法比較多,所有的患者應該要聽取醫生的建議。不要自己私自的去嘗試,因為自己是不清楚裡面的原理,有的時候這些不正確的方法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不可扭轉的影響。

4. 脊柱側彎該如何正確鍛煉才能糾正

脊柱側彎是脊柱的非正常彎曲。那麼,日常中對於脊柱側彎可做哪些鍛煉呢?以下便是我為大家所帶來的脊柱側彎鍛煉 方法 ,希望各位會喜歡!

脊柱側彎症狀
從外形上,側彎可以產生背部隆起畸形,產生“剃刀背”畸形,有的甚至產生“漏斗胸”或“雞胸”畸形,同時合並這種背部畸形,可以伴隨雙側肩關節不平衡或者骨盆不平衡,以及雙下肢不等長,可以引起患者明顯局部畸形,身高減少,胸腔和腹腔容量的減少,甚至造成神經功能,呼吸功能,消化功能的損害等;同時對於脊柱骨結構本身發育不良的患者,可以伴發腦脊膜膨出,隱形脊柱裂等神經發育異常的表現。此外,先天性脊柱側凸還可能伴有心血管系統異常,氣管-食管瘺,多囊腎等多臟器異常的表現

影像學測量:

影像學方面對於脊柱側凸或者後凸的診斷標准,包括Cobb角的測量,即選擇組成側凸或者後凸兩端(最頭端和最尾端)最傾斜的椎體之間成角,是對於任何脊柱畸形最基本的描述。

對於椎體旋轉發生的評價,通常用Nash-Moe分型,即通過雙側椎弓根出現的對稱性多少來判斷。通過椎體椎弓根雙側的對稱性描述,從而在普通X線上得到椎體旋轉的信息;
脊柱側彎鍛煉方法
一、俯卧向前伸單臂:

在墊子上俯卧挺身,使脊柱側彎的另一例手全力前伸,同側手後伸,同時做抬頭挺胸動作。例如胸椎骨有凸者,可做向前伸左臂的動作,俯卧腿和臂同時上舉,俯卧在墊子上,用脊柱側彎的另一側手和同側腳,同時做挺身和上舉的動作。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二、體轉動作:

兩腳開立,扭轉軀干,做向胸椎曲凸的同方向的體轉運動。完成一次體轉後,兩臂輕置體側,再重復上述動作(不要做另一方向的體轉動作),在動作過程中強調雙腿伸直,不要移動雙腳,以免減低練習效果。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三、單臂外振動作:

身體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彎側臂伸直空手用力向體外側振舉到極限,用力放下到體前內側極限,做30~50次。接著手持重物(2.5~5公斤)重復練15~20次,共做4組。

四、持棒向側上方擺動伸展:

俯卧在墊子上,兩手寬於肩距,持棍棒或繩子或毛巾,抬起胸部挺腹,彎曲胸椎曲凸面的另一側手臂,伸直同側面的手臂用力向側凸面使勁做擺振式體側動作,並同時使上體和兩臂盡力向上抬起。如持繩子和毛巾,務必綳緊,不讓其放鬆下沉。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五、肋木是垂移握把:

面對助木,直臂攀握懸垂身體,然後徐徐向左或向右擺動腰腿,同時順勢移動攀握肋木的雙手。重復練習,不計次數。

六、手扶肋木體側屈:

身體正側面對肋木下站立,用胸椎側凸面方向的手扶持肋木下檔。另一側的手攀握在頭頂上的肋木側,然後向反肋木方面不斷作體側屈運動,必須抬頭、挺胸,收腹,上體不能前傾。重復用30~50次,共練習4組。

七、懸垂體側擺:

正面雙手握單杠或肋木。兩腿並攏,向左右側擺,以使“S”形的脊柱逐漸伸直。重復30~50次,共練習4組。

八、單杠單臂懸垂運動:

凹側臂手握單杠懸垂20~30秒鍾,跳下休息1分鍾,重復練習6~8次。

九、單臂拉引橡皮筋:

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手握橡皮筋一端(另一端掛在固定物上),凹側臂側平舉,用力向身體另一側拉引,重復30~50次,共練習4組。

十、單臂上舉啞鈴運動:

身體直立,兩只腳與肩同寬,凹側手持啞鈴(10~15公斤),向上舉起時伸直臂,放下時屈肘,啞鈴位於肩側停止為1次,自然呼吸,重復10~15次,共練習4組。
脊柱側彎的疾病分類
脊柱畸形根據位置可以分為頸椎,胸椎和腰椎畸形。根據形態學可以分為前凸,側凸和後凸畸形。根據脊柱畸形的原因考慮,可以分為特發性,先天性,神經肌肉型,間質性,創傷性等原因。對於側凸來說,特發性是其常見原因。

特發性脊柱側凸

病因:特發性脊柱側凸,從病因學上來講,並不十分明確,但是和基因和遺傳具有一定關系,此外還存在椎旁肌肉本身分布不平衡的原因。形態學是指椎體本身沒有結構異常,椎體分隔正常,擁有對稱的椎弓根,發育正常的椎板和關節突。

分類:從發病時間上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分為嬰幼兒,少年,青少年和成年四種。嬰幼兒是指發病在0-3歲,少年是指發病年齡在4-10歲,通常是在青春期前;青少年發病年齡在10歲-骨骺閉合的青春期,是成年前脊柱側凸最常見類型,;而成人特發性脊柱側凸,是指青少年期間形成的脊柱側凸,由於沒有進行治療,或者進行了一定治療,但是畸形沒有明顯改善,進入成年期有進一步進展的側凸。

臨床表現:特發性脊柱側凸最常見“剃刀背”,某些患者還會發現雙側肩關節不平衡和骨盆不平衡。通常很少會發生神經損害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神經纖維瘤病,或者先天性脊柱側凸,會出現類似“特發性脊柱側凸”的曲度,手術前必須對於脊髓功能進行明確評價。

治療: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兩種方法:

特發性脊柱側凸進行手術的標准存在一定爭議,多數學者認為側彎Cobb角度在45°以上,或者出現肩關節或者骨盆失平衡,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可以分為側前方手術和後路手術進行固定矯形植骨融合。

保守治療可以分為觀察和支具治療,對於可以觀察的患者,通常認為具備一定生長能力(即Risser征小於3),同時局部Cobb角度小於25°,或者Risser征為4或5,脊柱已經停止生長,但是局部Cobb角度沒有達到手術標准;

支具治療,是指脊柱具備一定生長能力(Risser征小於3),局部Cobb角度位於25°至45°之間的患者。對於支具的選擇,可以根據側凸頂椎的位置選擇相應類型,一般側凸頂椎位於T7水平以上,可以選擇Milwaukee支具,而位於T7水平以下可以選擇Boston支具。

先天性脊柱側凸

對於先天性脊柱側凸或者後凸,通常是指椎體本身結構異常而導致的脊柱畸形。其病理結構類型,通常分為椎體骨骼形成不全(Defect of formation)或者分隔不全(Defect of segmentation)。

椎體形成不全的最大特點是其椎間隙通常正常存在,但是椎體一側椎弓根發育不全或者消失,或者和鄰近椎體發生融和,或者X線顯示椎體椎間隙距離增寬;椎體分隔不全最大的特點是兩椎體間(甚至多個椎體間)的椎間隙消失,椎體融合為一個整體的同時,一側椎弓根消失,甚至形成了骨性連接(bone bar),對側可以是半椎體形成伴有椎間盤發育。這種情況可以發生在冠狀位或者矢狀位,從而造成了脊柱側凸或者後凸。

先天性脊柱畸形,通常伴有脊髓的畸形,諸如椎管內腫瘤,脊髓縱裂(5-21%),椎管內骨(膜)性縱隔形成,脊髓栓系,低位圓錐,脊髓空洞,腦脊膜膨出等,同時椎管內也會發生表皮樣囊腫,皮樣囊腫,畸胎瘤等良性腫瘤。造成此種脊髓和脊柱畸形伴隨出現的原因,是由於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發育前6周)形成的脊索和髓節發育異常。在臨床表現上可以表現腰骶部竇道,汗毛增多,局部隆起,皮下脂肪瘤等。

先天性脊柱畸形通常伴有其他臟器的發育畸形,可以用VACTERL來縮寫,即為V-椎體發育畸形,A-肛門閉鎖,C-心血管畸形,TE-氣管食管瘺,R-腎臟發育不良,L-肢體發育不良。同時還可能伴發翼狀肩胛(Sprengel Deformity),Klippel-Feil綜合征等病變。

對於先天性脊柱側(後)凸的治療,分為觀察和手術治療。支具治療對於這類患者是沒有作用的,因為支具矯正力是無法糾正椎體存在的先天性畸形。如果患者無明顯外觀異常,諸如肩關節和雙髖不對稱,背部的畸形,自己沒有不適感覺,可以考慮繼續觀察,時間大約是4-6個月;反之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根據不同年齡,畸形位置和全身平衡情況,可以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諸如半椎體骨骺融和術,半椎體切除,側凸凸側原位融合術等。目前隨著手術器械和理念的改進,對於先天性半椎體的治療,主要考慮對半椎體進行切除,內固定矯形融和手術。先天性脊柱側彎在任何年齡均會造成畸形的進展

神經肌肉脊柱側凸

神經肌肉型脊柱側凸,主要是由於全身肌肉系統病變,導致胸背部本身肌肉無力和病變所造成椎旁肌不能夠很好的支撐脊柱所造成。脊柱側凸研究協會(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SRS)將其分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諸如腦癱,脊髓空洞症,脊髓損傷),和下運動神經元損害(諸如小兒麻痹症,脊柱肌肉萎縮等)。

臨床表現 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腦癱。腦癱多數是由於新生兒時期缺氧所造成神經系統發育不良,導致肌肉持續性萎縮和發育不平衡。同時,此類患兒區別於其他類型側凸,經常伴隨全身疾病,例如關節脫位,癲癇,智利障礙,甚至是褥瘡。發病時間多數是在嬰兒期或少年期就開始,脊柱骨骼本身發育良好,椎體外形無變異,但是由於雙下肢不能夠行走,多數患兒只能做在輪椅上,伴有明顯的雙下肢肌肉萎縮,髖關節容易出現一側內收攣縮,和另一側外展脫位同時存在。同時,這種肌肉萎縮可以進一步影響支撐呼吸功能的肋間肌(例如Duchenne綜合征),引起早期死亡。

脊柱畸形特點 脊柱外形通常呈現明顯的“C“型曲度,自頸椎-胸椎-腰椎連續變化,沒有明顯的代償側凸形成。側彎曲度大,影響節段常,脊柱柔軟性差,常伴有明顯的骨盆傾斜。

治療原則 全身情況,骨科專科情況和脊柱畸形同時進行評價。對於此類病人,具有支撐功能的座椅十分必要,支具治療在青春期生長高峰來臨後基本無效,手術的固定通常要從上胸椎(T1或者T2)融合到骨盆。

神經纖維瘤病

神經纖維瘤病也是造成脊柱側(後)凸的重要原因。神經纖維瘤病本身是由於基因缺陷導致神經嵴細胞發育異常導致多系統損害。根據臨床表現和基因定位分為神經纖維瘤病I型(NFI)和II型(NFII)。

NFI患者查體時通常皮膚表面可以看到牛奶-咖啡斑(Café au lait)和周圍神經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多位於軀干非暴露部位。另外眼部可見Lisch結節,是上瞼纖維瘤或者叢狀神經纖維瘤,眼眶可觸及腫塊或者凸眼搏動,裂隙燈可見虹膜粟粒橙黃色圓形小結節,為錯構瘤,是NFI特有表現,可隨著年齡而增大。診斷標準是青春期前6個以上,直徑大於5mm(青春期後直徑大於15mm)具有高度診斷價值;全身和腋窩雀斑也是特徵之一;發現2個或者2個以上神經纖維瘤或叢狀神經纖維瘤;以及 親屬中有NFI患者;2個或2個以上Lisch結節;骨損害。基因病變位置多位於17q11.2。

NFII患者多為中樞神經纖維瘤或者雙側聽神經瘤病,診斷標准一級親屬患有NFII伴一側聽神經瘤,或伴有神經纖維瘤,腦脊膜瘤,膠質瘤,Schwann細胞瘤中的兩種。基因病變位置位於22q。

神經纖維瘤病I型容易導致脊柱側(後)凸畸形,患者發病早(通常在青春期前),側(後)凸進展快,畸形明顯,曲度僵硬,骨質本身強度降低等。支具治療對於畸形的糾正幾乎沒有作用。

對於神經纖維瘤病I型的治療原則,應該將患者分為無發育營養不良和發育營養不良兩組。前者的脊柱曲度,類似特發性側凸的外形,處理原則,諸如融和節段也相似。但是實際的角度和骨質方面,兩者則明顯不同,神經纖維瘤病曲度進展明顯,同時術後假關節形成多,椎體發育方面可見缺陷。對於小於35°無發育營養不良組,可行試驗性支具治療;35°到45°可行單純後路手術治療;60°以上可行前後路聯合手術,以增加融合率。發育營養不良組通常具有椎體“貝殼”樣變,椎體嚴重旋轉,椎弓根距離增加,凸側肋骨呈現“鉛筆”征等表現,和椎管內腫瘤和硬膜增寬有關。曲度的進展多在7歲之前發病。支具治療完全失效。由於曲度大,椎體發育不良,通常手術治療不能夠提供足夠力量控制畸形進展,並且容易形成局部假關節和術後曲度進展。對於營養不良和非營養不良造成側後凸,假關節發生率無顯著區別,但是進行360°融合可以提高融合率,尤其是形成側後凸的患者,避免畸形的進展。和其他類型側凸相比,神經纖維瘤病更加傾向早期矯正融和,而對於軀干生長影響不大。

神經纖維瘤病I型也非常容易引起頸椎後凸畸形,引起局部疼痛,同時容易被忽略。

馬凡綜合征

Marfan綜合征也是引起脊柱側凸的原因,男女發病比例類似,是染色體顯性遺傳病(15號染色體15q21.1變異造成),但是也有約25%的患者是染色體變異造成的。Marfan綜合征也稱為蜘蛛掌畸形。其脊柱畸形發病年齡早,50%的患者是6歲時首發的,盡管外觀類似特發性側凸表現,但是Cobb角大,進展快,曲度僵硬,不易進行矯正,同時容易出現椎體間的側方位移,植骨容易出現不癒合。

診斷標准

現代的診斷標準是在1986年第七屆人類遺傳學國際大會上建立,並在1988年第一次國際馬凡綜合征專題討論會上明確規定的標准,1996年,de Paepe A 重新修正被視為統一標准。

標準的具體內容

⑴骨骼系統

主要標准:以下表現至少有4項——雞胸;漏斗胸需外科矯治;上部量/下部量的比例減少,或上肢跨長/身高的比值大於1.05;腕征、指征陽性;脊柱側彎大於20度,或脊柱前移(側彎計);肘關節外展減小(<170度);中踝中部關節脫位形成平足;任何程度的,髖臼前凸(髂關節內陷)(X片上確定)。

次要標准:中等程度的漏斗胸:關節活動異常增強;高齶弓,牙齒擁擠重疊;面部表徵:長頭——正常頭顱指數為75.9或以下、顴骨發育不全、眼球內陷、縮頜、瞼裂下斜。

骨骼系統受累需符合的條件:至少有兩項主要標准或一項主要標准加兩項次要標准。

⑵ 眼睛系統

主要標准:晶狀體脫位。

次要標准:異常扁平角膜(角膜曲面計測量);眼球軸長增加(超聲測量);虹膜或睫狀肌發育不全致瞳孔縮小。眼睛系統受累需符合標准:主要標准或至少兩項次要標准。

⑶ 心血管系統

主要標准:升主動脈擴張伴或不伴主動脈瓣返流,以及至少Valsava氏竇擴張;升主動脈夾層。

次要標准:二尖瓣脫垂伴或不伴二尖瓣返流;主肺動脈擴張(在無瓣膜或外周肺動脈狹窄及 其它 明顯原因下,年齡又小於40歲);二尖瓣環鈣化(年齡小於40歲);降主動脈或腹主動脈擴張或夾層(50歲以下)。

心血管受累需符合的條件:有一項主要標准或一項次要標准即可。

⑷ 肺系統

主要標准:無。

次要標准:自發性氣胸;肺尖肺大泡(胸片證實)。

如果一項存在即可認為肺系統受累。

⑸ 皮膚和體包膜

主要標准:無。

次要標准:皮紋萎縮(牽拉痕),與明顯超重、妊娠或反復受壓等無關;復發性疝或切口疝。

一項次要標准存在即可認為皮膚或體包膜受累。

⑹ 硬腦(脊)膜

主要標准:CT或MRI發現硬脊膜膨出。

次要標准:無。

⑺ 家族或遺傳史

主要標准: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之一符合該診斷標准;FBNI基因中存在已知的導致馬凡綜合征的突變;存在已知的與其家族中馬凡綜合征患者相同的FBNI基因單倍型。

次要標准:無。

由於家族或遺傳史在診斷中意義重大,主要標准中必須有一項存在。

2. 診斷前提:Marfan綜合征和Marfan體型是在診斷時容易混淆的

Marfan綜合征的診斷:

對特定病例:如果無家族或遺傳史者,至少需有兩個不同系統的主要標准以及另外一個器官受累;如果檢出一個已知Marfan綜合征的基因突變,一個系統中有一項主要標准和第二項系統受累即可診斷;具有家族史患者,具有一個系統的一項主要標准和第二個系統受累即可診斷。

Marfan體型疾病的診斷

具有類似臨床表現,但是沒有符合以上診斷標准。

治療:

支具治療對於Marfan綜合征或Marfan體型疾病無效。

手術治療主要是通過後路固定矯形融合的方法,必要時聯合前路手術椎間隙植骨融合。術前評估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Marfan綜合征容易並發心肺主動脈等重要臟器的病變,因此對於術前的整體評估不可缺少。

成人脊柱側凸

成人脊柱側凸主要存在兩種病理類型,其一是由於青少年時期的特發性脊柱側凸進展到成人期而出現相應症狀,稱成人特發性脊柱側凸;其二是在成年期內由於椎間盤退變造成,稱退變性成人脊柱側凸(De novo Scoliosis)。後者是最常見的類型。另外還包括先天性脊柱側凸成年表現,麻痹性側凸,外傷後畸形等。

成人脊柱側凸的發生率可以達到2.9%。

臨床表現以疼痛為主要表現形式,同時會伴有腰椎管狹窄的症狀。對於病史的詢問,應該包括對於日常功能的評價,脊柱畸形對於工作,生活的影響。查體包括對於脊柱畸形,肌肉骨骼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檢查,包括雙下肢的長度,以避免矯形後重新造成身體的不平衡。

影像學檢查包括全脊柱正側位,動力位(左右Bending像)來明確間盤活動性,通常成年特發性側凸和成人退變性側凸在影像學上的區別在於:1,前者通常有兩個曲度,後者通常只有一個;2,前者軀乾和骨盆代償良好,後者常見失代償現象;3,前者椎間隙無明顯退變,椎間隙等高且無明顯矢狀或冠狀位滑移;後者椎間隙退變嚴重,雙側不等高,可見明顯滑移,以及終板增生的改變等;CT明確骨質變化情況,尤其是伴有嚴重骨質疏鬆患者;MRI用來明確間盤退變情況和神經壓迫情況,有的學者甚至使用間盤造影來明確遠端融和間盤的水平。

鑒於其患者對象的特殊性,其手術並發症的發生率可以達到40%。術前需要對於患者整體情況進行評估(包括心腦血管功能,肺功能等)。

非手術治療,主要是進行功能鍛煉,使用N-saids消炎止痛葯物緩解症狀,使用支具給予一定的支撐作用,非手術治療不能夠緩解畸形的進展。

手術治療的指征:1,畸形進展;2,脊柱平衡功能差;3,畸形嚴重影響心肺代償功能;4,具有神經功能的損害。

5. 脊柱側彎怎麼辦

一般來說,診斷為脊柱側彎的患者,側彎程度都在十度以上,輕度脊柱側彎患者,一般建議堅持進行自我鍛煉,具體鍛煉方法有:
吊單杠:這種方法是比較普遍的脊柱側彎自我矯形方法。具體方法是懸吊,然後進行引體向上,連續做十個以上,循序漸進。
仰卧起坐和俯卧撐:這兩種方法對加強肌肉力量是非常有好處的,每天可以堅持做50-100個。
游泳:游泳可以把全身肌肉調動起來,加強肌肉力量。

6. 輕度脊柱側彎如何通過鍛煉矯正

脊椎側彎自我矯正法,可以通過貼牆站和俯卧式小燕飛的方法矯正,情況嚴重需要到醫院做手術改善。

1、貼牆站的時候需要把腳後跟、小腿肚、臀部和後腦勺貼緊在牆的部位,下腹收緊,配合腹部的呼吸,俯卧式小燕飛是在硬床上或者干凈的地板上,形成俯卧的姿勢,臉部朝下,兩個胳膊和關節作為支撐的點,將手臂向上,同時深深地抬起頭部,雙肩往後收縮,雙腳輕輕抬起,保持姿勢,可以改善脊椎側彎的現象。

2、脊椎側彎也可以通過手術矯正,現在局部注射麻醉針,以免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自身忍受不了,後進行局部矯正,達到完成矯正的目的,使脊椎歸正。

3、脊椎側彎是由於不良的姿勢引起的,做完手術後多對局部進行護理,保持局部干凈衛生,多吃促進傷口恢復的食物。

7. 輕度脊柱側彎如何通鍛煉矯正

下面介紹一些矯正輕度脊柱側彎的體操鍛煉方法,大家可以針對自己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進行鍛煉。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的方法中均是針對胸椎向右側彎曲的,如果你是左側彎曲為主,就需要相應改變方向。
1.俯卧向前伸單臂:在墊子上或者床上俯卧挺身,左手伸直全力前伸,右手後伸,同時做抬頭挺胸動作。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2.站立轉體動作: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扭轉軀干,向右側做轉體運動。完成一次體轉後,兩臂輕置體側,再重復上述動作(不要做另一方向的體轉動作),在動作過程中強調雙腿伸直,不要移動雙腳,以免降低練習效果。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3.單臂外振動作:身體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右臂伸直空手用力向體外側振舉到極限,用力放下到體前內側極限,做30~50次。接著手持重物(2.5~5公斤)重復練15~20次,共做4組。
4.持棒向側上方擺動伸展:俯卧在墊子上,兩手寬於肩距,持棍棒或繩子或毛巾,抬起胸部挺腹,彎曲左臂,伸直右臂用力向右側使勁做擺振式側體動作,並同時使上體和兩臂盡力向上抬起。如持繩子和毛巾,務必綳緊,不讓其放鬆下沉。重復20~30次,共練習4組。
5.懸吊搖擺:此動作要藉助單杠或類似單杠的裝置進行。面對單杠,雙手直臂攀握懸垂身體,然後徐徐向左或向右擺動腰腿,同時順勢移動攀握單杠的雙手。以使彎曲的脊柱逐漸拉直,重復練習,不計次數。
6.單杠單臂懸垂運動:左臂手握單杠懸垂20~30秒鍾,跳下休息1分鍾,重復練習6~8次。
7.單臂拉引橡皮筋: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右手握橡皮筋一端(另一端掛在固定物上),左臂側平舉,用力向身體另一側拉引,重復30~50次,共練習4組。
8.單臂上舉啞鈴運動:身體直立,兩只腳與肩同寬,左手持啞鈴(10~15公斤),向上舉起時伸直臂,放下時屈肘,啞鈴位於肩側停止為1次,自然呼吸,重復10~15次,共練習4組。
採用上述矯正訓練方法,在於重點加強脊柱較弱一側的肌肉力量,逐漸把側凸的脊柱拉直。同時,還要注意經常保持較好的動作姿勢,從而達到輔助矯正側彎的目的。

8. 脊柱側彎如何糾正

脊柱側凸的治療目的是矯正畸形,穩定脊柱,維持平衡,減緩或阻止側彎進展。
對於不同類型的脊柱側凸,其治療原則及方法有所差異,因此對於脊柱側凸的患者需要實施個體化治療,有時需要綜合治療。
急性期治療
脊柱側凸多為緩慢進展,嚴重者將影響呼吸及心臟功能,勞動或上樓時會感到呼吸困難或心慌。此時需要患者休息,保持呼吸通暢,吸氧,如症狀無明顯緩解,應立即撥打120行高級生命支持治療。
一般治療
脊柱側凸的類型及嚴重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各異。
觀察
主要目的是觀察脊柱側凸是否發展。每4~6個月隨診1次,常規行站立位脊柱X線檢查,前後對比脊柱側凸角度、旋轉程度等。以免延誤手術時機。
運動矯正
對於輕度側彎患者(Cobb角<40°),可以通過加強肌肉鍛煉使凸側肌力更加有力,針對性的加強凸側肌肉的收縮,糾正側凸。常用運動矯正方法包括游泳及吊單杠。需要注意的是,運動鍛煉方法對特發性脊柱側凸矯正效果較好,但對先天性骨畸形患者收效甚微。
支具治療
適用於年齡小,彎度20°~40°患者,對於柔軟性側彎治療效果好。一般根據患者身材定做支具,每天需佩戴16~23小時,隨年齡增長適時更換合適的支具,直至骨骼發育成熟。在支具治療期間需要定期復查,按時調整或更換支具,如支具治療無效,側凸角度超過40°~50°,應手術治療。
葯物治療
葯物治療多為對症治療當患者因脊柱畸形出現背部疼痛不適時,可以使用非甾體抗炎葯治療,起效迅速,能減輕組織炎症、腫脹以緩解疼痛。
手術治療
手術矯形為脊柱側凸治療的有效手段,側彎早期治療效果好,因為此時年齡輕,彎度小,脊柱柔韌性可。但脊柱側凸矯正手術不是一般小手術,側彎波及的脊椎節段長,差不多整個背部都要切開,因此手術創傷極大,並發症多,手術費用高昂。患者及家屬應與醫生充分溝通,慎重決定是否行手術治療。
手術指征
約25%的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由於進展較慢或身體代償而無需手術,但需要定期評估。而約75%的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時機主要取決於脊柱側凸的嚴重程度,通常局部側凸角度大於40°時考慮進行手術。對於一些先天性畸形影響心肺功能的患者,應當盡早進行手術。
青少年手術指征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的患者,當側彎角度大於45°~50°時,應採用手術治療。由於特發性脊柱側凸的分型復雜,對於不同的患者要進行個性化的方案制定。醫生需要根據側彎的形態、嚴重程度以及進展趨勢,綜合評估後決定手術時機和具體方案。
當醫生建議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的患者手術時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推遲可能因側彎繼續進展導致其繼發的畸形產生或加重,再手術時融合階段會相應增加,術後脊柱活動度減少,同時也增加了手術治療的風險和費用。
成人手術指征
成人脊柱側凸的主要手術指征為疼痛、畸形進展、功能障礙以及畸形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術前准備
脊柱側凸患者術前需要進行以下特殊安排。
術前牽引:術前縱向牽引能把軀干拉直,減少彎度,牽引時間具體視病情而定。此方法能使各個椎骨間的韌帶、小關節初步松解,提高手術矯正效果。
呼吸訓練:脊柱側凸患者肺活量減少,手術常採用全身麻醉,術後容易發生肺炎或肺不張肺活量進一步下降,出現呼吸困難,引起嚴重的生命危險。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需要患者每天進行深呼吸運動,也可以用器械輔助,如吹氣球,加強呼吸功能。
手術方法
由於脊柱側凸手術術式和時機受多種因素決定,所以術前需要完善檢查評價畸形的類型及其潛在進展風險,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後路手術:後路脊柱融合是矯正脊柱側凸最廣泛應用的方法。此術式首先對脊柱椎小關節進行松解,並採用椎弓根螺釘固定技術,可以很好地達到側彎畸形矯形的目的。
前路手術:適應證較少,主要適用於胸腰段及腰段為主的彎曲,特點在於融合節段少、椎體融合率高。但對於彎曲的矯正程度有限,如過度矯正則常帶來術後失代償。同時由於前路手術操作臨近腹部重要臟器、血管、神經等,手術風險較大 ,並可能影響肺功能。
前後路聯合手術:前、後路手術松解可以增加脊柱的柔韌性,再進行椎體融合將獲得更好的畸形矯正效果,主要用於解決非常嚴重的脊柱畸形。該術式手術創傷大、風險極高,對於術者水平要求嚴格。
對於復雜的合並多個椎體節段畸形的脊柱側凸患者,在進行常規手術時常需要進行椎體切除及椎體截骨,以獲得較好的畸形矯正。但這樣也大大增加了術中出血及神經損傷的風險,需要術前做好充分評估,同時術中進行輸血、實時電生理監測、術中喚醒等。
對於早發型脊柱側凸可以採用的非融合手術治療(以生長棒技術為代表)。最適合的年齡為5~8歲。其目的為控制畸形進展、維持脊柱生長、保持胸廓和肺的發育進而改善肺功能。
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葯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9. 脊柱側彎有什麼鍛煉的好方法

(1)手拉肋木體側屈二側對肋木站立,一手拉住肋木,另一手上舉,做體側屈,練習3紐,每組30~50次。要求抬頭、挺胸、收腹,上體不能前傾。
(2)俯卧,兩臂彎曲體前撐地,將脊柱側彎一側的腿用力向上抬起,同時異側手臂伸直前舉,保持3~4秒,再還原。練習3組,每繼10一15次。
(3)兩腿開立,側彎一側的手臂自然下垂,另一側手臂肩側屈抱頭,上體向側彎一側彎曲,手往不伸至最低,保持3秒,還原。練習3組,每組10~15次。或側彎一側手臂提一重物(如啞鈴、書包等)進行練習。
(4)向脊柱側彎方向側卧,兩臂屈臂撐地,外側腿用力向肩側方踢腿至最大限度,再還原,練習25~30次。要求踢腿時身體要正,踢腿幅度要大

閱讀全文

與脊柱側彎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釣具的連接方法 瀏覽:131
細胞增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830
下列處理方法不正確的是 瀏覽:164
舒適進入安裝方法 瀏覽:222
用什麼方法粘膠最快 瀏覽:605
無線加濕器的安裝步驟及使用方法 瀏覽:799
歐萊雅洗面乳使用方法 瀏覽:815
win8怎麼設置鎖屏圖片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7
爛地面地坪施工方法簡單 瀏覽:693
穩壓電路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845
不用安全繩攀岩還有什麼方法 瀏覽:697
作業反應的教學方法 瀏覽:450
247乘101的簡便方法 瀏覽:104
可存放時間的計算方法 瀏覽:965
紅酒持杯的正確方法 瀏覽:551
熟板栗怎麼快速剝皮的方法 瀏覽:552
42乘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20
斗魚直播技巧和方法 瀏覽:551
轉基因食品檢測方法 瀏覽:90
cam常用修模方法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