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齋教學制度的教學方法

分齋教學制度的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20 11:43:25

㈠ 蘇湖教法或分齋教學法的含義。

「蘇湖教學法」又名「分齋教學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蘇州、湖州二地辦學,使用的一種新的教法。這種教法一反當時盛行的重視詩賦歌律的學風,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重經義和時務,主張」明體達用「。他在校中設「經義」、「治事」兩齋,經義齋學習研究經學基本理論,屬於」明體「之學;治事齋則以學習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歷算等實學知識為主,屬於」達用「之學,在治事齋中,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創立了分科教學和學科的必修以及選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范仲淹當政興學時,曾取其法,「著書令於太學」。此謂「蘇湖教法」。

㈡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分科教學為什麼不是南朝的總明觀而是宋代的蘇湖教法

我剛剛也有這個疑問,所以仔細閱讀了一遍教材孫培青老師主編的《中國教育史》。我從兩個層面理解。
一、書里介紹「總明觀」是一個集藏書、教學、研究為一體的機構,它是機構,不是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分科教學的制度還是始於北宋時范仲淹在慶歷興學中提出的「蘇湖教學法」也叫「分齋教學法」。從「法」「制度」來理解,一個機構不能稱之為制度,所以總明觀不是第一個分科教學制度。
二、「分科教學法」的「科」首先應該理解為是擁有同等地位的科目,有同等地位的科目才能理解為「分科」
書中對此評價的原文為:「在中國教育史上,雖然有孔子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教人,魏晉南北朝時,有宋朝設計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個學館的記載,但就分科的具體內容來說,均囿於文科;隋唐時期,設立了算學、書學、律學等專科學校,這是一大進步,但這些學校的地位比儒學低得多,規模也小的多。直到胡瑗創立分齋教學制度,才在中國教學制度發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實際需要,在同一學校中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實行分科教學」。
從以上原文來看,以前的都不能稱之為分科教學,因為都是以儒學為主,其它的科目與儒學不具有平等性,不平等也就不存在分科的說法。就好比我們以前的文理分科,文理科目是平等地位,所以存在「分科」「選課」,而有些學校會附帶足球等其他特色課程,這顯然不是一個級別,不能把特色課程和我們的傳統文理科看成是「分科教學」。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

㈢ 何為「蘇湖教法」

蘇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蘇州、湖洲二地辦學,使用的一種新的教法。這種教法改變當時重辭賦的學風,而重經義和時務。他在校中設「經義」、「治事」兩齋,經義齋學習研究經學基本理論,治事齋則以學習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歷算等實學知識為主,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范仲淹當政興學時,曾取其法,「著書令於太學」。此謂「蘇湖教法」。

㈣ 蘇湖叫法推廣於哪個朝代

應該是蘇湖教法,推廣於北宋。

「蘇湖教學法」又名「分齋教學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993-1059年))在蘇州、湖州二地辦學,使用的一種新的教法。范仲淹在慶歷興學時曾將蘇湖教法引入過太學。

這種教法一反當時盛行的重視詩賦歌律的學風,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重經義和時務,主張「明體達用」。

他在校中設「經義」「治事」兩齋,經義齋學習研究經學基本理論,屬於「明體」之學;治事齋則以學習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歷算等實學知識為主,屬於「達用」之學,在治事齋中,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創立了分科教學和學科的必修以及選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范仲淹當政主持「慶歷興學」時,曾取其法,「著書令於太學」。此謂「蘇湖教法」。

「蘇湖教法」的意義:

1、在中國教學制度發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實際需要,在同一學校中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實行分科教學。

2、治民、治兵等實用學科正式納入官學教學體系之中,取得了與儒家經學同等的地位;

3、開創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聲。

分齋教學制度產生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四方之士,雲集受業」,紛紛到胡瑗主持的湖州州學來求學。甚至京師太學,也「取胡瑗法以為法」,開創了我國分科教學之先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㈤ 升齋等第法是蘇湖教學法嗎

升齋等第法不是蘇湖教學法。

升齋等第法,元代國子學教學管理方法之一。把國子學分為下、中、上等級六個齋舍,東西相對,學生按程度分別進入各個齋舍學習不同內容,依據其學業成績和品德行為,依次遞升的方法。學生由下齋升入中齋時開始實行「積分法」。

其方法是根據學生月考成績,優等者加一分,中等者加半分,下等者不加分,年終積至八分以上則升上一等級,不能升級者來年積分為零。



蘇湖教學法意義:

「蘇湖教學法」又名「分齋教學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蘇州、湖州二地辦學,率先開創的一種新的教法。「蘇湖教法」的意義:

1、在中國教學制度發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實際需要,在同一學校中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實行分科教學。

2、治民、治兵等實用學科正式納入官學教學體系之中,取得了與儒家經學同等的地位。

3、開創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聲。

㈥ 中國古代大學是怎樣上課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我們今天的大學就是一種學歷,可是在 古代也有大學這個大學,和今天的概念一樣嗎?古代的大學是怎麼上課的呢?現在就來談談:

總結: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大學不僅門檻高,就讀還是比較困難的,相當於今天這個制度也還是算先進的,在古代能讀書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在大學學習的機會,努力學到知識。

㈦ 蘇湖教法推廣於哪一朝代

北宋。

蘇湖教學法」又名「分齋教學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蘇州、湖州二地辦學,使用的一種新的教法。

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如皋(今江蘇如皋)人。北宋時期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生於淮南東路泰州如皋縣寧海鄉胡家莊,後遷居如城嚴家灣。因祖居陝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和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

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講求「明體達用」,開宋代理學之先聲。先後主持蘇、湖兩州州學,所創「經義」、「治事」兩齋,為高等學校分系分科的開端。慶歷二年至嘉祐元年歷任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等。

改革教育

胡瑗為了貫徹「明體達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創立了分齋教學的制度。他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依據學生的才能、興趣志向施教。

經義主要學習六經;治事又分為治民、講武、堰水(水利)和歷算等科。凡人治事齋的學生每人選一個主科,同時加選一個副科。另外還附設小學。這種大膽嘗試,即使學生能領悟聖人經典義理,又能學到實際應用的本領,勝任行政、軍事、水利等專門性工作。

實踐證明,這種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人才。如長於經義之學的孫覺、朱臨、倪天隱等,長於政事的范純仁(范仲淹之子)、錢公輔等,長於文藝的錢藻、騰元發等,長於軍事的苗授、盧秉等,還有長於水利的劉彝等人。

㈧ 分齋教學制度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誰發明者

論我國古代分齋教學制度西南師范大學別必亮分齋制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教學形式,由北宋教育家胡援(公元993—1059年)
別必亮:《論我國古代分齋教學制度》,《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4年04期
以上資料來源杭州圖書館,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研究。

㈨ 制度創舉各自內容和目的是什麼三舍法和分齋教學法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使用科目之一,即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三舍法」,是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時入學,而平民子弟需經考試...

㈩ 我國最早的分科課程可以追溯到

我國最早的分科課程可以追溯到北宋。
北宋著名教育學家胡安定(993—1059),又名胡瑗,字翼之,他在中國最早提出文理分科教學理念,比西方早800年。胡安定為了貫徹「明體達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創立了分齋教學的制度。他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依據學生的才能、興趣志向施教。
實踐證明,這種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人才。如長於經義之學的孫覺、朱臨、倪天隱等,長於政事的范純仁(范仲淹之子)、錢公輔等,長於文藝的錢藻、騰元發等,長於軍事的苗授、盧秉等,還有長於水利的劉彝等人。

閱讀全文

與分齋教學制度的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釣具的連接方法 瀏覽:131
細胞增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830
下列處理方法不正確的是 瀏覽:164
舒適進入安裝方法 瀏覽:222
用什麼方法粘膠最快 瀏覽:605
無線加濕器的安裝步驟及使用方法 瀏覽:799
歐萊雅洗面乳使用方法 瀏覽:815
win8怎麼設置鎖屏圖片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7
爛地面地坪施工方法簡單 瀏覽:693
穩壓電路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845
不用安全繩攀岩還有什麼方法 瀏覽:697
作業反應的教學方法 瀏覽:450
247乘101的簡便方法 瀏覽:104
可存放時間的計算方法 瀏覽:965
紅酒持杯的正確方法 瀏覽:551
熟板栗怎麼快速剝皮的方法 瀏覽:552
42乘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20
斗魚直播技巧和方法 瀏覽:551
轉基因食品檢測方法 瀏覽:90
cam常用修模方法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