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製作膏葯的方法步驟
傳統型黑膏葯的製作方法
黑膏葯系以食用油炸取葯料,去渣後在高溫下與黃丹反應而成的鉛硬膏。
一、基質原料的選擇與葯料的處理
1. 植物油:以質地純凈的麻油為好。其優點是煉時泡沫少,有利於操作。且製成的膏葯色澤光亮,性粘,質量好。亦可以採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 黃丹:又稱章丹、鉛丹、紅丹、陶丹,橘黃色,質重,粉末狀,主要成為為四氧化三鉛,純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葯店或化工店買到)
3. 葯料的處理:葯料可分為一般葯料(粗料)與細料兩類。粗料為一般性的中葯根莖葉等,細料為貴重葯與芳香葯。粗料按處方取好,並進行適當的粉碎,為熬枯去渣作準備。細料如麝香等研成細粉備用,攤塗時撒在膏葯表面;可溶性或揮發性的細料如冰片、樟腦、沒葯、乳香等可先研為細粉備用,在攤塗前投入熔化的膏葯中混勻。(細粉要過120目篩)
二、傳統黑膏葯的製作工藝
1.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鍋中,微熱後將葯料投入,加熱並不斷攪拌,直至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內部焦黃為度。此時溫度可達220度,炸好後可用鐵絲篩撈去葯渣,去渣後的油為葯油。(鍋最好用銅鍋,控制溫度可用專用高溫溫度計,醫療器械商場都有賣)
2.煉油:取上述葯油繼續熬煉,待油溫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達到溫度,很關鍵),改用中火。煉油的火候:一是看溫度計,達到規定溫度;二是看油煙,開始為淺青色,漸為黑而濃,進而為白色濃煙,無風時白煙直上;三是看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周邊附近,當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許葯油滴於水中,不散開成珠狀為度。(本關最難,一定要煉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溫度太高)
3.下丹成膏:葯油煉成後,離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黃丹在下前先乾燥並過100目篩。少量加丹,邊加邊攪動,一定要向同方向攪拌。攪成粘稠的膏體,膏葯不粘手,拉絲不斷為好,過硬則老,過粘則嫩。
4. 去火毒:膏葯製成後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換一次水,七日後膏成。
5. 取膏葯團置於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將細料兌入,攪勻,用竹簽取一定量的膏葯在牛皮紙或膏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別貴重的葯可最後撒上。
無鉛無丹膏葯的滲透主要靠膏葯的促進滲透劑如麝香、冰片、氮酮等,無鉛無丹膏製作方便,環境衛生,較易為患者接受
B. 傳統膏葯的製作方法
膏葯,中葯外用的一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葯熬成膠狀物質!下面就跟隨我具體了解下傳統膏葯的製作要點吧!
傳統膏葯的製作 方法
一、歌訣及注意事項
一丹二油,膏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離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熱則軟,涼則硬,貼之即粘,拔之即起。
熬膏葯應掌握的技術要領:
1。炸葯勿太過或不及,如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影響膏葯黏度。
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劑量大小,溫度低影響丹油化合,其色不澤。大火易燃,丹量小則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則膏老,質脆而不粘,貼敷易脫落。
3。祖曰:膏葯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攪,下丹後要不停的攪,並用扇子或風扇煽動,盡量使油丹化合時產生的氣體跑掉,則膏葯光亮,粘膩。
二、詳細步驟
黑膏葯系以食用油炸取葯料,去渣後在高溫下與黃丹反應而成的鉛硬膏。
一、基質原料的選擇與葯料的處理
1.植物油:以質地純凈的麻油為好。其優點是煉時泡沫少,有利於操作。且製成的膏葯色澤光亮,性粘,質量好。亦可以採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黃丹:又稱章丹、鉛丹、紅丹、陶丹,橘黃色,質重,粉末狀,主要成為為四氧化三鉛,純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葯店或化工店買到)
3.葯料的處理:葯料可分為一般葯料(粗料)與細料兩類。粗料為一般性的中葯根莖葉等,細料為貴重葯與芳香葯。粗料按處方取好,並進行適當的粉碎,為熬枯去渣作準備。細料如麝香等研成細粉備用,攤塗時撒在膏葯表面;可溶性或揮發性的細料如冰片、樟腦、沒葯、乳香等可先研為細粉備用,在攤塗前投入熔化的膏葯中混勻。(細粉要過120目篩)
二、傳統黑膏葯的製作工藝
1.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鍋中,微熱後將葯料投入,加熱並不斷攪拌,直至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內部焦黃為度。此時溫度可達220度,炸好後可用鐵絲篩撈去葯渣,去渣後的油為葯油。(鍋最好用銅鍋,控制溫度可用專用高溫溫度計,醫療器械商場都有賣)
2.煉油:取上述葯油繼續熬煉,待油溫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達到溫度,很關鍵),改用中火。煉油的火候:一是看溫度計,達到規定溫度;二是看油煙,開始為淺青色,漸為黑而濃,進而為白色濃煙,無風時白煙直上;三是看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周邊附近,當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許葯油滴於水中,不散開成珠狀為度。(本關最難,一定要煉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溫度太高)
3.下丹成膏:葯油煉成後,離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黃丹在下前先乾燥並過100目篩。少量加丹,邊加邊攪動,一定要向同方向攪拌。攪成粘稠的膏體,膏葯不粘手,拉絲不斷為好,過硬則老,過粘則嫩。
4.去火毒:膏葯製成後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換一次水,七日後膏成。
5.取膏葯團置於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將細料兌入,攪勻,用竹簽取一定量的膏葯在牛皮紙或膏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別貴重的葯可最後撒上。
無鉛無丹膏葯的滲透主要靠膏葯的促進滲透劑如麝香、冰片、氮酮等,無鉛無丹膏製作方便,環境衛生,較易為患者接受。
檢查法
取供試品5張,分別稱定出總重量。剪取單位面積(cm<2>)的裱背稱定,折算出裱背重量。膏葯總重量減去裱背重量即為葯膏重量,與標示重量相比較不得超出上表規定。
膏葯的常見種類
黑膏葯
在貼膏葯之前,用熱毛巾將疼痛處洗凈、擦乾,再將葯貼貼於疼痛部位和相關穴位,撫平按實即可。天氣寒冷時,可將膏葯貼好後再用熱水袋熱敷一下,以便使膏體迅速軟化,增加治療效果。圖示黑膏葯貼敷之前則無需加熱直接貼敷,用手拍打膏葯粘貼處,使膏葯與皮膚粘貼牢靠,增加治療效果。
膏葯章
膏葯,特別是膏葯章。是中葯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據《章氏家書》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在大學士張居正的輔佐下,任賢有道,廣納賢才,在政治上,經濟上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使得當時的政府面貌煥然一新,尤其在求醫問葯方面,更是悉數搜集民間偏方、驗方。正因如此,萬曆6年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萬曆29年楊繼洲的《針灸大成》這些時代巨著得以一一誕生,萬曆10年,章氏膏葯也被納入皇宮,冊封為"宮廷聖方",從此"膏葯章"隨之名聲鵲起。
"膏葯章",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了,歷經滄桑歲月,"膏葯章"後世傳人採用祖傳秘方和獨有的"古今立體穴位療法",為無數病人祛除病痛,是專治頸、肩、腰、腿病的百年老字型大小膏葯。
狗皮膏
狗皮膏葯的由來,據說還有一個和李鐵拐有關的 傳說 呢。過去民間特別是醫葯行把李鐵拐作為狗皮膏葯的發明者和祖師爺。賣狗皮膏葯這一行業敬的葯仙就是鐵拐李。李鐵拐在民間影響很大,但主要是與其他七仙作為一個群體--八仙出現的。大概是因為他身背的大葫蘆里,有治病救人的靈丹妙葯。
傳說彰德府(今河南安陽)有一家做膏葯的王掌櫃,樂善好施,不管貧富,只要生了瘡。就給人治,名聲不錯。一天,王掌櫃帶了一些膏葯去趕廟會,半路碰上了一個瘸腿乞丐,渾身破爛。直冒臭氣。乞丐見了王掌櫃,伸開瘸腿,腿上長了個小疔瘡,請王掌櫃給治治。王掌櫃一看,取出一帖膏葯貼在小瘡上,說道:"明天准好。"
第二天,王掌櫃又碰上了瘸腿乞丐,忙問:"好了嗎?"乞丐說"不好,疼得更厲害了。"王掌櫃揭開膏葯一看,果然瘡更大了,就說:"我給你換一帖葯力大的,再不好,你到我家找我。"於是給乞丐又換了一帖。
到了第三天,一大早王掌櫃要出門,剛邁出大門,就見那個瘸腿乞丐在門邊等著呢;沒等王掌櫃開口,瘸子就大罵起來;"你真坑人!彰德府的膏葯--凈是假貨!"王掌櫃揭開一看,不得了,腿瘡變的碗口大了。王掌拒挺過意不去,
狗皮膏葯的由來
說 "我再給你配帖好膏葯。"說著扶起乞丐走進家去。剛一進院,一條大黃狗撲了過來,咬住了乞丐的腿,王掌櫃一看急抄起乞丐手中的木棍,一棍將狗打死。乞丐笑了:"今天有狗肉吃了。"
王掌櫃跑到後院,找出幾味名貴葯材,給乞丐配好了一帖膏葯。過來一看,乞丐正吃著烤狗肉,旁邊攤著幾塊狗皮。乞丐接過配好的葯,往腿上一按,又拿起一塊的狗皮,也捂到了上面。功夫不大,乞丐把狗皮膏一揭,碗口大膿瘡不見了,真是神奇。王掌櫃接過狗皮膏,感慨萬分,"這時瘸腿乞丐忽然不見了,他這才明白是拐仙--鐵拐李前來傳授仙方。
膏葯的使用注意事項
1.平時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韌帶拉傷時,不要立即用傷濕止痛膏、麝香追風膏貼於受傷部位。因這類膏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傷後即貼不能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2.局部有破損者,不可將膏葯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葯,孕婦均應禁用。
4.如果貼膏葯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葯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進行抗過敏治療。
5.過敏不能貼 如果貼上膏葯後,10分鍾左右感到被貼部位的皮膚出現發癢、灼熱、刺痛時,要趕緊揭掉。這說明患者對膏葯過敏。過敏體質者,通常不宜貼膏葯,因為他們的皮膚很容易出疹子,貼上後不僅不利於葯物吸收,反而會帶來皮膚問題。
C. 膏貼怎麼貼效果會更好
1.貼膏葯一定要對准位置:一般來講,對於機體表面某個部位的傷痛,人們往往比較容易碰得到摸得著,因此膏葯所貼的位置也比較容易掌握。然而,對於那些不在機體表面的疼痛,人們就不太容易掌握粘貼膏葯的位置了,有些人貼膏葯時,常常是「估計」著貼,這樣就有可能導致膏葯所貼敷的位置不準,結果影響膏葯的治病效果。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貼膏葯前必須摸准疼痛點,然後將膏葯的中心對准最痛處貼上。
2.貼膏葯的方法必須得當:在想像中,貼膏葯是一件最簡單不過的事了,事實上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膏葯粘貼不牢或皺褶太多都會影響療效。因此,貼膏葯時應先將膏葯與橡膠襯墊分開一部分,將這部分先粘貼於最痛處的附近,然後再順著痛點方向邊粘邊將剩餘的襯墊撕去,這樣既可准確地將膏葯中央貼於最痛點,並且還可使膏葯粘貼得平整無褶。在冬季,由於氣溫比較低,膏葯的粘性往往會降低,附著性較差,不容易貼得牢,這是,應該用微火烘烤膏葯後再粘貼,或者粘貼好了以後,再用熱水袋敷一下。但需要注意的是,加熱的溫度不能過高,因為膏葯中大部分都含有麝香、冰片、樟腦等香竄之品,在高溫下容易揮發而實效。此外,膏葯粘貼不牢的另一個原因是,粘貼的部位不清潔或者毛發過多,因此在貼膏葯之前,應先用熱毛巾將患處或穴位處的皮膚擦凈試干,然後再貼膏葯。如果汗毛較多者,最好剃凈汗毛,這樣不僅能使膏葯粘貼牢固,而且還可避免撕揭時帶起汗毛而引起疼痛。
3.必須把握貼膏葯的時機:由於膏葯不僅具有止痛效果好,而且還有活血化瘀等良好作用,因此,很多人發生急性扭傷腫痛時,便馬上貼膏葯以消腫止痛,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因為止痛膏葯中大部分含有活血成分的物質,而活血的作用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滲出大量液體,這樣反而會使腫脹更加嚴重,並還會加重局部的疼痛感。所以,發生急性扭傷時,巋須把握好貼膏葯的時機,應在受傷24小時後再貼膏葯。
4.掌握揭除膏葯的時間:貼上膏葯後,不知道該何時揭除或更換,將一張膏葯貼上兩三天,甚至直到其主動脫落,這是一種並不科學的用葯方法。有關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情況下,在貼膏葯8~12小時後,便可以將其撕掉,因為在這段時間里,皮膚已經將膏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吸收完了,倘若延時不將其撕掉,不僅沒有任何治療意義,反而會加重皮膚的負擔,妨礙毛孔的通透性,阻礙汗毛排除,甚至會出現局部皮炎等不良反應。
D. 怎麼樣做膏葯
什麼意思——商品?自用?
舉個例子給你參考:市面有賣的『狗皮膏』
狗皮膏
葯物組成
厚朴5錢,阿魏1兩6錢,赤芍1兩,椿皮1兩,木瓜1兩,當歸1兩,白芷1兩,松節1兩,蘇木1兩,生地1兩,官桂1兩,玄參1兩,香油5斤,樟腦2斤半。
軋面葯料:鹿角5錢,丁香5錢,肉桂5錢,乳香1兩,沒葯1兩,羌活1兩,獨活1兩,蓽茇3錢,良姜3錢,大黃1兩。
主治
風寒麻木,腰腿疼痛,閃腰岔氣,跌打損傷。
禁忌
孕婦勿貼。
制備方法
熬膏葯時,每鍋放香油5斤;油熱時先炸料,炸至焦枯,用細鐵絲篩子過凈滓;去滓再熬煉,用鐵勺撩油,勿擦鍋底,以防油著;熬至油滴水成珠,每鍋用章丹2斤半,在火上進行下丹,候紅煙轉濃為白煙,取下鍋來,用棍攪,煙出凈為止;攤膏葯時,將膏葯化開油,晾溫後,再兌葯面7兩1錢、潮腦1兩、冰片5錢,攪勻再行攤貼。規格分5種:大張凈油1兩5錢,二號1兩2錢,三號1兩,四號8錢,五號5錢。
用法用量
用時微火化開,貼患處。
E. 膏葯怎麼貼最好了
首先弄清貼的膏葯治療什麼病,確認好穴位。洗凈穴位位置的皮膚。最好用乾的溫毛巾為局部加熱。同時也將膏葯加熱。然後將膏葯平敷於穴位上,再用手捂在上面,等到穴位有感覺後,就可以了。記住膏葯帖如果感到皮膚癢了,就要將膏葯退下來。膏葯貼敷不能超過二十四小時。
F. 肩周炎反反復復,貼膏葯只能治標不治本,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最多的關節,其周圍的軟組織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摩擦、擠壓,到中老年時已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勞損和退行性變化,在感受外邪風寒時,就容易引起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胳膊不能抬舉,伸展疼痛,穿衣、梳頭、提褲等日常活動受限。病情嚴重 者,稍活動或肩部被觸碰時就疼痛難忍,夜間也因疼痛而無法安眠,病人非常痛苦。
只要治療得當,短期內可痊癒。用醋酸強地松龍、利多卡因封閉、理療,配合功能鍛煉,療效顯著。而功能鍛煉可促進病情好轉和康復。盛夏酷暑,預防肩周炎的關鍵是不要貪涼。並須注意以下幾點:①避免電風扇長時間吹拂肩部;使用空調器時,避免風口吹肩部及軀體。②不在有過堂風處久坐或睡眠;不要在敞開的窗戶旁睡眠;不要在室外露宿。③睡眠時蓋好毛巾被或被單,不要裸露肩部。
G. 膏葯要怎麼貼才好清洗 膏葯的使用方法
平常有很多人喜歡貼膏葯,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一旦感覺哪裡不舒服了,總是用貼膏葯來緩解疼痛,但是使用葯膏也要講究方法,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方法1:用取下的膏葯反復沾取皮膚上殘留的膏葯,很快就可以清除葯印,這種方法最簡單而且好用。
方法2:先使用硬一些的紙把身上多餘的膏葯粘下來,然後,把留在皮膚上的膏葯貼用葯棉蘸正紅花油擦拭,然後再用清水清洗。這樣基本上可以完全清洗干凈。步驟閱讀
方法3:用家中炒菜用的植物油塗抹在殘留膏葯上,然後用清水清洗。這樣也可以清除,但效果比較慢。
方法4:用揭下的膏葯油麵或透明膠帶反復粘貼遺留在皮膚上的膏葯痕跡,也可清除。
方法5:用松節油清除最快,最理想。具體做法是將膏葯揭下後,用葯用棉簽沾取松節油擦拭,然後用清水清洗。
總體來說,就是讓葯膏充分吸收油脂後就很易去除了。
至於沾到衣服上,最一般的方法是用溫水泡好衣服後,多抹點肥皂再慢慢搓。這種只適用於沾有微量膏葯的衣服,如果量大的話就要用下面的方法:
1.用酒精加幾滴水,放在沾有膏葯漬的地方搓揉,待膏葯去凈,再用清水漂洗或用焙過的白磯末揉,再用水洗亦可。
2.用三氯鉀烷洗,再用洗滌劉液洗,最後用清水洗凈。
3.用食用鹼撒在污處,加些溫水,揉搓幾次,即可除去。若將鹼面置鐵勺內加熱後撒至污處,再加溫水揉洗去污更快。
先在紅腫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生薑片擦拭;如有傷口,可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洗凈膿血後試干,再將摺合的膏葯攤開,放在小火上烘軟,有時因病情需要,在烘軟的膏葯上均勻撒上一些葯粉,再反復摺合,攤開膏葯,使葯粉混入其間,以便更快、更好地發揮療效。
如出現患部發癢時,需在膏葯外面按摩,如果不見效,可將膏葯揭下,用酒精棉球塗擦發癢處,再將膏葯加溫貼上。如出現患處膿液時,可在膏葯表面加些紗布,或在膏葯被紙中夾剪一小孔,使孔與傷口對應貼敷,以便排膿。對已糜爛,疼痛不止,或出現水泡者,可貼拔毒膏治療,或將膏葯揭下,用酒精消毒,再塗紅葯水,用紗布包紮。
貼橡皮膏葯,如傷濕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時,應先將患處用酒精棉球擦凈,撕去膏葯上的薄膜進行貼敷。但如皮膚發生糜爛及外傷合並感染者,不宜貼用。
膏葯中常含有芳香走竄的成分,因此孕婦要慎用,尤其忌在臍、腰、腹部貼用;皮膚過敏者也不宜貼用。在貼膏葯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不用的膏葯可貯放在陰涼乾燥處,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蟲蛀。
禁忌平時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韌帶拉傷時,不要立即用傷濕止痛膏、麝香追風膏貼於受傷部位。因這類膏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傷後即貼不能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局部有破損者,不可將膏葯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葯,孕婦均應禁用。如果貼膏葯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葯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進行抗過敏治療。
膏葯在秋季使用有講究 ,因為氣溫不比夏天,在貼前,應先用熱毛巾或生薑片將准備貼膏葯的地方擦凈、拭乾。注意是熱毛巾,因為這樣才有利於患處的毛細血管開放,可以讓葯物更好地透過皮膚和皮下脂肪吸收。隨著天氣漸涼,膏葯膏體部分會變硬,不易在皮膚上貼牢,就需要將它用催風機或者熱水袋加熱後再貼。
冬季如何貼冬季,在貼前,應先用熱毛巾或生薑片將准備貼膏葯的地方擦凈、拭乾。因為這樣有利於患處的毛細血管開放,可以讓葯物更好地透過皮膚和皮下脂肪吸收。隨著天氣日漸寒冷,膏葯的基質變硬,不容易在皮膚上貼牢,就需要將它用熱水袋敷一下再貼,主要加熱方法有以下幾種供大家參考:
1.揭去護膜,用電吹風機加熱;
2.貼敷上之後用熱水袋加熱;
3.不揭護膜,用文火加熱,軟化後撫平揭下護膜紙;
4.不揭護膜,做飯的時候放在鍋蓋上熏軟後再揭下護膜紙。
備註:加熱程度以軟化為標准,自己可以靈活掌握。不能太熱,以免膏葯溢出燙傷皮膚。
第3、4種方法軟化後揭護膜紙時注意要把膏葯撫平,也可以稍涼一下再揭,這樣才容易使膏葯和護膜分離。
正確揭膏葯的方法,膏葯怎麼容易揭掉而且不疼1.避開毛發。盡量避開毛發較多的地方,或者將患處的毛發剪掉。
2.熱敷。貼膏葯前,最好先用熱毛巾將患處的皮膚擦凈,拭乾後再貼。
3.揭膏葯時抹點油。揭膏葯時,可以一邊揭一邊塗一些爽身粉或嬰兒油。如果沒有這些,用點橄欖油等植物油也可以。
4.揭下膏葯後,用溫水沖洗。這樣可以緩解其對皮膚的刺激。
H. 膏葯怎麼貼
當身體出現疼痛時,很多人都會選擇在身上貼膏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膏葯適合貼多久。平時貼膏葯兩三天,以為膏葯可以達到持久的效果,其實這種行為是錯誤的,那麼多久換一次膏葯,讓我們了解一下。
一.每天換一次膏葯
一般來說,膏葯一天換一次,甚至半天換一次,具體要看說明書上的效果持續時間長短。對於破裂的傷口,換葯間隔應縮短,最好是5-6小時。在兩次塗抹之間,還應適度清潔患處,去除附著在皮膚表面的污垢,然後讓皮膚休息1至2小時。因為皮膚需要呼吸,汗腺和皮脂腺需要排出體外,長期貼膏葯會造成局部高溫高濕,代謝廢物不能排出,會刺激局部皮膚,引起不適等瘙癢。
二.長期貼膏葯的影響
膏葯貼3天,或者兩次貼片之間沒有清洗干凈,膏葯中的成分可能會通過汗孔深入皮膚,誘發過敏,引起接觸性皮炎,俗稱「膏葯風」 .出現與膏葯形狀相同、邊界清晰的紅斑,伴有劇烈瘙癢、嚴重的水皰甚至大皰,非常痛苦。如果遲遲不撕掉,會增加皮膚的負擔,阻礙毛孔的通透性,阻礙汗液的排出,甚至引起局部皮炎。首先盡量不要弄破水泡。用無菌紗布包好,讓水泡自行消失。就算要破水泡,也可以去醫院。也可以用家裡的縫紉針把針尖在火上燒紅。稍稍冷卻後,將其從水泡底部折斷。水泡出水後,水泡不要動皮膚,用無菌紗布敷上,等待其自行癒合。
三、膏葯的正確使用方法
先用80%酒精消毒紅腫痛處,或用薑片擦拭;如果有傷口,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清洗膿血並盡量擦乾,然後將折疊好的膏葯攤開,放在小火上。上烤軟,有時因病情原因,將一些粉末均勻撒在烤膏上,將膏葯反復折疊,將膏葯攤開,使粉末混入,才能達到效果更快更好。
膏葯往往含有芳香成分,所以孕婦要小心,尤其避免貼在肚臍、腰腹部,皮膚過敏者不宜使用。膏葯在使用過程中,應避免生冷食物,未用完的膏葯可存放於陰涼乾燥處,以防夏季融化或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