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消費主義時代,怎樣做學術研究
1、符號價值的意義高於使用價值。在消費社會,物質商品中滲入了越來越多的非物質因素,商品的外觀設計、包裝、廣告等在商品生產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甚至在商品構成中起著支配性的作用,直接制約著商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等各個環節。與商品的非物質化相聯系的是,符號體系和視覺形象的生產對於控制和操縱消費趣味與消費時尚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這里,符號價值被認為是有別於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第三種價值。商品第三種價值的三重屬性即信息價值、體驗價值、符號價值,符號價值是商品的信息價值,卡尼曼稱其為體驗效用。
實際上,所有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到這種第三重屬性的存在。例子――結婚戒指,它的符號價值,顯然不同於它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別人幾乎不可能僅僅憑其交換價值,就把它從主人手上交換過來;而一旦丟失,它對於主人的損失,也絕不僅僅限於它的市面價值。符號價值表達的是式樣、風格、聲望、權利等。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符號價值已經成為商品和消費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購置物品已經不是因為這些物品本身具有的內涵(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是因為這些物品所代表的符號價值。電視在宣傳符號價值,促進消費主義文化形成方面具有歷史作用。電視廣告可以毫不費力地把浪漫、奇異、慾望、美麗、滿足、歸屬感、科學進步和好生活「粘」到推銷的商品上。這些商品往往就是大眾世俗的日常生活用品。
當塵世間的日常消費品和華貴、奇異、美麗、浪漫等文化特性聯系在一起時,再認真地辨認這些商品原有的使用功能就不那麼容易了。在這里,經營者不再只是說明他們的產品內涵,而且以各種符號和圖形來「包裝」產品。這類「包裝」和產品常常難以區分。經營者關心的不是這些包裝是否能全面代表他們的產品,而是靠這些包裝是否能把他們的產品和觀眾或消費者腦海里的慾望聯結起來。更具體地說,市場營銷的歷史表明,首先要關注大眾那些顯而易見的慾望,然後創造新產品或重新包裝老產品來滿足這些慾望,營銷才能獲得成功。人們消費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號。
2、超現實Hyperreality:物質消費轉化為意識形態意義的美學消費。在後工業消費社會,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的功能屬性(實用性),而是社會屬性,即符號價值,將物質消費轉化為一種意識形態意義的美學消費。電視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符號形象充斥電視並被發揮到極致時,人們實際上進入了鮑德里亞所說的模擬世界或時代。消費品已經具備了和范圍廣闊的形象及符號相結合的能力。這種結合遮蓋住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從而成為商品符號(Commodity-Sign)。
當以電視為核心媒體的消費文化利用難以計數的符號和形象流動生產出無休止的現實模擬的時候,消費者往往失去對現實的把握。在這個模擬的時代,是「原版」還是「復製品」已不是問題的核心。因為參考點不在了,真實也就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在這樣的時代,生產者的重點不是物質商品的生產,而是對資本的操作和對「消費需求」的生產。這一過程也就是從製造業過渡到服務業。這種服務消費包括教育、健康、信息服務,也包括娛樂、休閑服務等等。因為資本主義現在首先關心的是符號、形象和符號體系的生產。這個符號生產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的建構的過程,一個造「夢」的過程。雖然被文化覆蓋的現實並非始於消費時代,人類文明早已經將社會的方方面面塗抹上文化色彩。
但是,消費時代對現實的包裹才真正的代替了現實,而且對現實的文化建構不再是以前那些多元的文化,而只是被資本操縱的消費主義文化,即文化的多元性被消費主義文化的多樣性的取代。「造夢」變成了一種「夢工業」。所謂「夢」本身並不帶有貶義,也沒真、假(真已經被懸置,被文化覆蓋)。資本為了本身運行的更加順暢降低成本、減少風險,必須進行文化和價值觀的建構,這種建構將社會的現實全面的符號化,直接的現實被掩蓋,人們生活在符號化的「超級現實」中。形象商品的生產與「靈活積累」是吻合的。許多形象的消費周期都十分短促,許多形象可以在廣大的空間同時消費,形象商品這種無孔不入而又短暫易逝的特性,進一步廣泛地刺激起人們對變化不居的時尚的追逐。
3、仿像(Simulation):人們的消費意識形態被主宰。在鮑德里亞的眼裡,這些電子時代通過色彩及其他方面的處理混合而產生的形象比真的東西還要真。但從這種模擬或者比真實還真實的形象符號中是不可能發現真實的。這是引導並操縱消費者的前提。在這種前提下,大型技術集團得以實現從引導到操縱這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現代廣告和傳媒,文化作品和視覺藝術的各種手段,包括廣告、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通過與所欲推銷的商品有關或無關的形象來操縱人們的慾望和趣味,構造消費意識形態。
人們先體驗到了那種商品的圖像和使用那種商品的生活趣味,在明確了我們和那種商品發生關系的意義以及自我主體的形象,我們才去購買那種商品。這就好比在電影和肥皂劇具有歷史後,我們的意識形態已經處在分不清是電影在模仿生活還是生活在模仿電影。 例如,迪斯尼樂園就是一種「超現實」的仿像文化,真實和擬真之間的界限在我們的意識形態深處已經分不清了,真實被模仿到極度「真實」它就是一種超現實。 例如,很多內地的年輕人實際上僅僅根據香港、美國、韓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電影、電視劇,以及各種時尚雜志,在還沒有接觸現代化和高級消費社會之前,就已經建立了關於消費資本主義的表象和對此的嚮往。很多內地女孩到南方後,開始迅速根據電影、電視和時尚雜志的形象重新包裝自己。
年輕人購買化妝品和服飾時,總是根據廣告和時尚雜志的宣傳購買、仿照那種形象去打扮。購買汽車要考慮到實用性。但我們購買何種汽車,實際上是在受廣告、時尚雜志、某一部流行電影或者某首流行歌曲MTV中的使用汽車的生活方式場景和影像的影響。一輛車沒壞,因為款式老了我們再換一輛。這些現象實際上都反映消費意識形態對於中國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經取代了過去政治意識形態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尤其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各地城市文化的地方性正在消失,城市建築、娛樂文化和青年酷文化正在趨同,並且,越來越美國化或者韓日化。這都是當代藝術和文化批評需要面對的課題。 消費主義文化不僅體現在商品營銷和宣傳的廣告環節,它還表現為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之中,構成無處不在的文化環境,操縱人們的慾望和趣味,主宰了我們的生存意義和意識形態。
(1)形成離散社會:人們憑借現代媒體而生存,消費過程中逐步地消失於「符號」的海洋里。也正是這種消費,使大眾脫離了現實,不去與周期的人交往,相互之間越來越疏遠。那種和睦鄰里關系不再被認為是一種社會需要。人們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社交活動;反過來說,也只有使大眾處於脫離現實的狀態之中,才能使他們真正地失去社會性而作為一個個孤立的原子,變成被操縱的消費機器。
(2)消解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的界限,電視的重大影響在於它對傳統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界限的消解。該界限的消失意味著社會處於一種「透明」的狀態。人的全部生活從廣義上講都處於一種暴露狀態中。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沒有什麼比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更神聖的了。而神聖和與之相伴隨的力量又和神秘分不開。然而,通過電視,又有哪個觀眾不知道橢圓形辦公室的陳設。不管總統的辦公室是華麗還是莊重,重要的是它在電視上被一覽無余,再也沒有什麼可神秘的了。這個曾經十分隱蔽,在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場所赤裸裸地進入千百萬電視觀眾的腦海之後,他們起碼在這方面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想像的了。與之緊密相連的政治文化也不能不重新定位,政治生活中的「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的界限淡化了。
(3)創造「沉默的大多數」,使大眾成為失去了與環境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一些傳播學理論家認為,電視就像「黑洞」一樣,能把觀眾全吸進去。因此,很難指望觀眾會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反映。他們只是被動地、沉默地收看而已。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視上的節目內容並不是最重要的。按鮑德里亞的話說,電視最本質的影響在於它對觀眾反映的封殺。大眾在沉默中消失了或者說象徵性地死去了。證明大眾存在的唯一形式是他們對各類抽樣調查(Survey)的反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不存在了,代表大眾的只是一堆統計數字。從理論上說,媒體就是信息。但現實是,因為大眾的社交能量被媒體和其他技術「凍結」了,媒體的信息量越大,社交就越少。媒體不再是大眾的延伸,而是他們生活的主宰者。更確切地說,大型技術集團已通過大眾媒體創造消費文化的方式成為大眾社會生活的主宰者。這種超現實的消費文化為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經濟擴展從意識形態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消除了卧室和公共場所之間的界限,人的全部生活再無隱******私可言。一家人彼此(特別是對孩子)難以啟齒的事情,電視聲情並茂地展現給在場的每一個人。電視把人的生活全方位赤裸裸地像鏡子那樣反映給所有的觀眾。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失去了隱******私。孩子們也不再有童年和少年,他們和成人之間的人生距離由於電視的存在而消失了;
(5)大眾因此而失去想像力。人的所有關系除了和政府、社會機構的交往以外(例如領取失業救濟金),便是和物體(商品)、媒體和機器的關系。他們想知道的都知道了,甚至不想知道的,也被毫不客氣地擺在了他們的面前,生活失去了意義。人的所有關系除了和政府、社會機構的交往以外(例如領取失業救濟金),便是和物體(商品)、媒體和機器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步地被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所代替。 由此看來,基於符號價值的慾望的滿足不過是幻覺。結合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從消費的角度看,資本主義造成的最嚴重的異化是人的需要的異化(慾望的異化)。馬爾庫塞認為,生活在發達工業社會的人們過著一種表面上安樂的生活,擁有自己的住宅、汽車、各種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和日用消費品,但這是一種虛假的「安樂」。因為這些「需要」不過是資本主義商品體系建構出的「虛假需要」。「現代主體作為一個消費者,無論是他的需要還是滿足這些需要的手段,都是由資本主義商品體系結構性地規定了的。人們在把物質需要作為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後,實際上已經是「為了商品而生活」,已經把「商品作為自己魂牽夢縈的中心。」
4、軀體意象:給消費者制定審美標准。在消費文化中,廣告、流行出版物、電視、電影文化等,提供了大量風格化的軀體形象。
(1)身體被商品化。身體被消費社會所重新發現和重新編碼,逐漸神話化。神話身體的主導主題是「美麗」和「色情」。當然,這種「色情」非原始或本來意義上的概念,而是一種功用性概念。它展示身體某些部位,身段和肌肉,或者某種體態和「曲線」的面目。
(2)軀體被認為是快樂的載體。在這里,理想的軀體意像是青春、健康、苗條與美麗。電視與電影等媒體反復地暗示柔軟優雅的身體、極具魅力的臉上帶酒窩的笑,是通向幸福的鑰匙,或許甚至是幸福的本質。
(3)通過物的堆積來完善軀體。為了讓自己美麗,女人們只得大量購買香水、按摩、療養。人們只能通過「買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們只能通過堆積物品來顯示自身,否則找不到更好的、讓整個社會都認可的途徑。渴望或追求美麗的沖動便轉化為佔有物品的沖動,即身體與消費品的等同。男性氣質與物質文化的商品鏈聯系起來。這在傳統社會中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青年應該是「汽車、自行車、音樂和黃色讀物」、「開司米單色運動衫」、「緞子翻領無尾小夜禮服」、「彩拼毛衣」、「條紋雙排扣西裝」或「雙排扣」海軍藍夾克等等。
5、享樂主義:新的道德觀。
(1)新的大眾英雄的樹立。Pachter曾經說:今天的大眾英雄不再是強有力的帝國的締造者、發明家或有成就的人。而是電影明星、歌星以及奉行享受哲學人。(Pachter975,330)。消費是現代社會的英雄(美德),這不僅因為消費構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而且是因為消費主體構成了現代主體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2)節儉苦行的人被再教育。那些習慣於節儉苦行的工人現在必須接受再教育,接受以享樂的生活方式。而教育者就是廣告,引誘人們參與原來限於上層人的商品消費。例如,廣告上,一個男年青滿身頭皮屑,女孩都紛紛避開他,而使用了某種洗發水後,局面立刻改變。
(3)製造新的消費者。廣告通過嘲諷勤儉、節制、穩定、耐久、適度等清教徒觀念,廣告大力促進了傳統價值觀的瓦解。當代廣告讓一個家庭主婦焦慮地瞧瞧鏡子中的自己是否像廣告中的那位35歲的太太一樣,因為不用Leisure Hour 電子洗衣機、洗碗機而憔悴不堪。在自由主義者看來,個人的消費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都有權實現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種個人的需求和慾望不應被外部的權威剝奪或壓抑。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芭芭拉·克魯格說「我買故我在」,後者可以徑直看作是前者的一種延伸。在前蘇聯等國家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剝削了人民的消費權力,使人民的需要服從於國家的計劃,實行所謂對需求的專政。而剝奪消費權力即是剝奪個人自由,剝奪個人選擇的權力,故此海耶克斷言,計劃經濟是通向奴役之路。在自由主義者看來,消費者的利益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得到保障, 此外,人們為購買而購買的行為,也與人際關系的疏遠、自我認同的需要、心靈的凈化與安慰、建立彼此的關系等需要與關。
2. 都有什麼文學理論分析方法
最傳統:知人論世 (結合作家作品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次傳統:披文入情(分析文本,把握主旨)
較現代: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榮格(神話-原型批評)接受美學批評
現代: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法) 女性主義批評
3. 鑒賞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原則都有哪些
首先要明確類型,比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等。不同的種類,分析的方法可能會很不一樣。
一般來講,通用的方法是結合時代背景,從作品主題和手法兩方面進行分析。如果時代不同甚至比較久遠,個人不太贊同將現代社會的道德,價值觀等強加到當時的時代去,而應該以作者或者作者所處的時代為立場進行分析。主題要根據作品的類型確定大致的范圍,譬如現實主義偏重於描繪現實,揭露社會的黑暗,腐敗等之類的東東。浪漫主義則側重於宣揚某種價值和觀念。唯美主義則什麼也不管就是給讀者帶來美的感受。
現代的作品會更復雜一些,很難通過分類的方式解決,這就要求對讀者對社會背景和作者本人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更高。
總之,結合背景,這是解析主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則。可以的話將手中的作品分類,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誤解的可能性。
至於手法就更是千差萬別,幾乎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特徵,關鍵還是在於對基本手法(比喻、象徵、隱喻)和其他各種罕見的寫作方式(超現實、魔幻現實等)知識的積累,對每種手法的特徵有所了解,才能最快地在文中發現這些手法,並明確它們的作用和意義。但是了解大致的派別對手法的賞析還是有幫助的,比如白居易的直白樸素,喬伊斯的意識流,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等。
4. 什麼是文學分析,要怎樣分析,從哪裡做起
文學分析是運用文學理論現象進行分析,探討,揭示文學的發展規律,以指導文學創作的實踐活動。
分析方法
文學典型作為符合人類審美理想的一種范型模式,文學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它是指寫實型作品言語系統中呈現的、顯出特徵的、富於審美魅力的、含有豐厚歷史意蘊的性格,又稱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徵表現為典型的特徵性、典型的豐厚歷史意蘊、典型的藝術魅力。典型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典型獨特的審美效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文學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現出無窮魅力、典型的藝術魅力還來自它的真實性、文學典型的魅力還在於它合乎理想、文學典型的藝術魅力還來自它的新穎性
最傳統:知人論世 (結合作家作品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次傳統:披文入情(分析文本,把握主旨)
較現代: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榮格(神話-原型批評)接受美學批評
現代: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法) 女性主義批評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5. 文學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學理論的方法體系總的說來包括三個層面,即哲學方法的層面,科學方法的層面,專業方法的層面。
1、哲學方法的層面。哲學方法是在總體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對於每一個具體學科都具有指導的意義,因此哲學方法是文學理論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也是這一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抽象上升為具體的方法,等等。
2、科學方法的層面。這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逐漸形成的方法,以其橫斷性和交叉性而為文學理論所吸收和借鑒,它處於中間層次而對文學理論准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耗散結構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等方法。
3、專業方法的層面。這是適用於文藝學自身專業特點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從自身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傳統方法,如賞析方法、考證方法、評點方法等,也有從其他學科中移植過來,後來逐步固定下來的方法,這些方法比較具體,也最接近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如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文化學方法等。
總之,上述幾種文學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論背景和操作原則,在把握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時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徑,顯示出自己的優長之處,同時它們又是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在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的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因此都值得重視,值得借鑒和吸取,而在具體操作中最佳的選擇是對其加以融會貫通和綜合利用。
首先,要堅持整體的、綜合的研究視野。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文學的審美規律與其他規律之間的關系。再次,要堅持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相結合。然後,要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統一。
(5)消費主義文學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的現代發展
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在於理論自身的學理建設。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的時期,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
在文學理論學理的探索、建構中,無疑,西方文學理論發生過重要影響;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那時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時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對現代文論傳統進行了有批判的吸收,並且力圖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新說屢起,佳作迭現。文學理論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構舊說的基礎上出現的,同時又是新的建構。
因此,這十多年的文學理論,不是一味的解構,不是一味地聽從外國人說話,不是把外國人的文學理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對文學理論既有改造,又力圖有所創新,並且卓有成效地創立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
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文學理論在不斷地走向邊緣化,不被人們重視,但是應當承認,文學理論是個有成績的部門,真正的理論創新,自會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績估計過高,但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構與建構,正是文學理論現代性的體現。
6. 文學作品的分析方法
不管中外文都是類似的,我們小時候經常說時間地點人物等就是這個意思.對一部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可以層層第進,步步分析.
首先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剛才提到的幾個部分,也是它的表層分析: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等.這一部分很簡單,不用多說.但是如果是外國作品,由於文化的隔膜可能要努力一下咯.
第二步,是對文章思想的分析.我認為任何一篇文章的寫作都帶有作者的影子,因此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分析深挖包含在文章文字下面的思想.這一部分是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查閱資料來進行的.如果遇到意識流的文章就更難懂了.要學會體味作者深藏其中的意義.
最後,任何的作品都有其意義所在(現實意義).因此要看到它對現實的作用對實際的影響.
這是我對文章分析的一般步驟,呵呵,多提意見,大家討論。
7. 文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1、分析法:
2、歸納法:
3、列舉法:
4、調查法:
5、觀察法:
6、文獻研究法:
7、實證研究法:
8、定量分析法:
9、定性分析法
10、個案研究法:
8. 論文題目影視文學與消費主義 該從哪裡入手
影視文學與消費主義時代的精神生產
2009-3-19 0:19:51 來源: 轉載 作者:站長 錄入:admin 訪問:54 次 被頂:6 次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核心提示:【內容提要】消費主義時代的到來對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本文對消費主義時代消費大眾的生成、消費活動的特徵、精神生產的轉化作了分析論證,認為消費主義時代的精神生產特別是藝術生產的多元分化、多元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並充分肯定了文藝在這一時代...
本文來自大學生畢業論文網,原文地址:http://www.bylwen.com
9. 文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這個古今不一,而且多變!
列舉下:
一、文學觀念本身的嬗變,比如再現說,表現說,實用說,獨立說,客觀說,休驗說。
二、文學的文化意義,文學與其它化形態的互動,包括與科學,歷史和其它藝術
三、文學審美意識形態
四、文學的語言組織
五、文學的形象系統
六、文學的風格特徵
七、文學創作,接受和源流,另外還有文學的流派。
大體上應該全了!
當然每項都可以括展很多,也可以相互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