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幫忙:語文方面(8年級上)
吳冠中小品《橋之美》備課筆記
陳饒
--------------------------------------------------------------------------------
一、解讀文本
1.認識課文。《橋之美》是著名作家吳冠中的一篇美學小品。文章在讓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也獲得一些美學常識。其中極富表現力、感染力的語言也是值得學習、借鑒的。
2.領會編者意圖。《橋之美》安排在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跡為主題的說明文單元,打破了過去說明文單元單調、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國石拱橋》一課之後,既方便進行比較教學,又方便學生歸納小結、拓展延伸與橋相關的知識。因而,上好上活這一課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二、教學思路
依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欣賞畫家眼中的「橋之美」,培養初步欣賞橋之美的能力;通過合作討論,賞析比較文章清新秀麗的語言;通過體驗反思、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健康、科學的審美情趣,引發對本土「橋」的關注與熱愛,訓練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需要解決好的幾個問題
1.如何從學生的欣賞水平出發導入到畫家的審美境界?
首先,讓學生欣賞一組中外名橋的圖片,具體感受攝影師眼中的橋之美。這是學生能夠接受,能夠欣賞的。然後導入到畫家吳冠中先生眼中的橋之美。可以以問題啟思:《中國石拱橋》是橋梁建築專家眼中的橋,我們所看到的畫面,都是攝影師眼中的橋,那麼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眼中的橋又有什麼特點呢?
2.如何發現並欣賞畫家作者眼中的橋之美?
這篇課文以畫家的標准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要理解這些內容,對初中生來說稍難了些,教師需積極疏導:要發現和欣賞作者眼中的橋之美,首先要隨著畫家作者的眼神望去。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一個尋找的路徑,然後適當點撥:先從課文中依次找出美的例子,再根據例子去分析、歸納橋之美,形成課文脈絡圖。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進入自主學習狀態,較容易發現畫家作者眼中的橋之美,進而欣賞橋之美。(見板書)
3.如何賞析體味作者表述橋之美時所使用的語言?
首先,選擇能代表全文語言特色的一兩個句子讓學生揣摩,比如:「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讓學生反復誦讀,然後教師點撥:可從詞語的錘煉、修辭和表現手法的運用,去體味句子的情味,並從中歸納語言特點。然後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探究,學生也就不難掌握此句的語言特點,即:用「密不透風」形容小河兩岸的蘆葦的嚴實;「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則使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突出石橋出現在密密的蘆葦中,拱橋強勁的弧線或方橋單純的直線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比,打破了這里的單調與沉悶,使整個畫面豁然開朗,從而表現了橋的形式作用。依此,再讓學生舉一反三,進而掌握全文的語言特色。
其次,可與《中國石拱橋》一文的語言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文章語言特色的理解。讓學生明確:《中國石拱橋》是一篇較為規范的說明文,語言科學、嚴謹、准確、平實,表達方式上以說明為主。雖然也有一段描寫,如描寫盧溝橋上的獅子,但與《橋之美》中的描寫相比較,就會發現它仍然不夠細致,感情色彩也比較淡。這就是說明文里描寫性文字的特點。《橋之美》是從畫家的眼光來審視橋的美,雖也有說明,但描寫、抒情的句子在文中俯拾皆是,極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形成並代表著全文的語言特色。
4.如何以課文為拓展點,延伸生活和實踐?
(1)體驗反思。
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學原則,如講究反差對比、重疊交錯、和諧統一等,不光適用於欣賞「橋之美」,也適用於其他一些審美活動。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美學原則去欣賞身邊的事,去品味周圍的景,做個會品味的有心人。
(2)開發利用本土資源。
上此課前,指導學生搜集有關當地的橋的資料、圖片,實地考察,寫出介紹本地的橋的文章;上此課後,指導學生對照課文,對照課文描寫出的橋之美,及採用的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再去實地觀察,修改作文,學生一定能寫出更生動優美的文章。
2. 初二年級橋之美語文家庭作業試題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和諧( ) 點綴( ) 煞風景( ) 孕育( )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如果煞它風景,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則摧毀了形式美。
煞它風景:
⑵藝術形式的處理中,往往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3.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橋之美的總特徵
舉例說明
各自的作用
橋普遍具有的作用
⑴
⑵
⑶
⑷
4.對下面句子理解正確的項是( )
A、除了造橋的工程人員外,恐怕要算畫家見的橋最多了。
此句說除了造橋工程人員外,畫家肯定是見的橋最多的人。
B、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
此句說美術工作者沒有不喜歡橋的。
C、「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是一條成語,也叫做「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意思是如果相差不大,造成的誤差或錯誤也就不大。
D、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系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此句從具體的橋擴展到「構成及聯系之關鍵的形象」,起到這種作用的形象就具備了橋之美!
5.體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⑴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⑵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6.判斷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
⑴畫家們眼裡的索橋卻是一道線,一道富有彈性的線!()
⑵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⑶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和諧、得體,力學的規律往往與美感的規律相拍合。()
二、同步解讀
將來的橋梁一定造得很低。現在造橋的費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橋長而在橋高。(甲)橋一高,兩岸的路面也要高起來,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橋,這種橋的下面是陸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橋」,引橋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橋」的工程還大。(乙)現在有一種活動橋,橋面很低,平常走車,等到有船過橋時,就把一個橋孔開開來,等船過去再關上。但是因為橋孔的開關很慢,對於走車過船都不方便,因而這種橋雖然便宜,卻用得很少。(丙)將來的橋梁,可就大不同了。橋孔可以用極輕的材料如玻璃鋼製成,開動橋孔的機器,也比現在的靈活得多,因而開橋、關橋的時間可以大大縮短。而且橋上有自動遠距離控制的設備,有船過橋時,它會自動打開橋孔,並且預先對兩岸路上的車輛發出信號,讓它們知道橋下正在過船。等船一過去,橋孔立刻自動關好,車輛可以很快地過河,這樣對於水陸交通,兩不妨礙。(丁)[來源:學+科+網]
7.「因為橋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漲船高,橋就更要高了。」一句是從原文中抽出來的,應還原於( )處。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
8.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然後自己從文中找出類似的一處加以說明。
⑴現在造橋的費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橋長而在橋高。
⑵將來的橋梁,可就大不同了。
⑶
9.文段末的「兩不妨礙」是指哪兩方面都不妨礙?
10.要想使將來的橋梁造得很低,必須具備三方面的前提,請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11.本段的中心句是。
3. "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的含義
回憶中......
恩,記得老師說過
風雨橋景緻美,畫家和攝影師們熱愛這些美景,所以很多人來繪畫或攝影而風雨橋每一個角度都有好壞之分,畫家和攝影師們為了攝影或繪畫,便要爭奪好的或符合他們心意的角度.
4. 語文書好處
書的好處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把書比作是燈塔,書是方向性的。
讀書可以讓我們學到豐富的知識,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還可以使人進步。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養成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學習的習慣,你的一生就會受用無窮。事業的發展,生活的豐富多彩,愛情的幸福美滿,身心的健康快樂等等,總之,生活工作中我們時時處處都在學習當中。也許你僅僅把在學校,從書本上的學習當成學習了,但實際上那隻是人生學習旅程的一部分。處處留心,培養對許多事物的興趣愛好,你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心靈,增長見識,對生命和生活的意義也就會更為理解。 其實,書對人的影響是逐步逐步積累的,就我的讀書經驗來說,一本書或是幾本書對你影響深遠那說明你讀的書還不夠多,古人雲,開卷有益,就是說每本書里都有你值得吸收的東西,慢慢的,書讀得多了,就會產生一種量變到質變的情況,書讀得多了,才能有比較,才能升華。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呀!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看來,讀書很重要。讀書可以讓我們學到豐富的知識,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還可以使人進步。
讀書的感覺真好:
當讀書不是為了功名利祿,不是為了自我標榜增加談資時,書便會給心態平和的讀書人帶來無法比擬的快樂。
若作者懷著一片真情在傾訴,那讀者就是有幸的聽眾。讀者與作者是世界上最平等的關系,不會有下對上的卑躬屈膝,也不會有宗教式的瘋狂熱烈。作者以真誠譜寫文字,讀者若真正讀懂了作者,他們就成為了知己--讀書更像是一種交談,被吸引只因為心靈的魅力。正因為這種單純與真誠,只要一個小小的空間,捧起一本好書就擁有了一分絕美的心境。
不論是讀歷史的厚重還是生活的輕松,生命的苦難還是自然的感悟,一首詩還是一個故事,當你的視線與文字相遇時,就是一種緣分。因為真心,沒有所謂的深刻淺薄、智慧愚鈍。正像黛玉所說的:「我是為了我的心。」讀書也是為了自己的心。拋卻了世俗的虛偽,生命充實,快樂。
閑坐無事時,總愛幻想坐擁書城的感覺。索性用我的畫筆描繪幸福的未來:一個絕美的室外桃園,梧桐飄飛,滿地金黃。一切愛書的人,可以在此讀書品茗,談書及書里書外的世界。於是,書使人心中有夢;於是,人間有愛。
5. 《橋之美》選段: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卧龍一般......的年齡
你問的是初二上語文的十二課橋之美同步第八題的一小問的答案吧
6. 吳冠中的《橋之美》
吳冠中小品《橋之美》備課筆記
陳饒
--------------------------------------------------------------------------------
一、解讀文本
1.認識課文。《橋之美》是著名作家吳冠中的一篇美學小品。文章在讓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也獲得一些美學常識。其中極富表現力、感染力的語言也是值得學習、借鑒的。
2.領會編者意圖。《橋之美》安排在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跡為主題的說明文單元,打破了過去說明文單元單調、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國石拱橋》一課之後,既方便進行比較教學,又方便學生歸納小結、拓展延伸與橋相關的知識。因而,上好上活這一課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二、教學思路
依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欣賞畫家眼中的「橋之美」,培養初步欣賞橋之美的能力;通過合作討論,賞析比較文章清新秀麗的語言;通過體驗反思、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健康、科學的審美情趣,引發對本土「橋」的關注與熱愛,訓練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需要解決好的幾個問題
1.如何從學生的欣賞水平出發導入到畫家的審美境界?
首先,讓學生欣賞一組中外名橋的圖片,具體感受攝影師眼中的橋之美。這是學生能夠接受,能夠欣賞的。然後導入到畫家吳冠中先生眼中的橋之美。可以以問題啟思:《中國石拱橋》是橋梁建築專家眼中的橋,我們所看到的畫面,都是攝影師眼中的橋,那麼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眼中的橋又有什麼特點呢?
2.如何發現並欣賞畫家作者眼中的橋之美?
這篇課文以畫家的標准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要理解這些內容,對初中生來說稍難了些,教師需積極疏導:要發現和欣賞作者眼中的橋之美,首先要隨著畫家作者的眼神望去。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一個尋找的路徑,然後適當點撥:先從課文中依次找出美的例子,再根據例子去分析、歸納橋之美,形成課文脈絡圖。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進入自主學習狀態,較容易發現畫家作者眼中的橋之美,進而欣賞橋之美。(見板書)
3.如何賞析體味作者表述橋之美時所使用的語言?
首先,選擇能代表全文語言特色的一兩個句子讓學生揣摩,比如:「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讓學生反復誦讀,然後教師點撥:可從詞語的錘煉、修辭和表現手法的運用,去體味句子的情味,並從中歸納語言特點。然後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探究,學生也就不難掌握此句的語言特點,即:用「密不透風」形容小河兩岸的蘆葦的嚴實;「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則使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突出石橋出現在密密的蘆葦中,拱橋強勁的弧線或方橋單純的直線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比,打破了這里的單調與沉悶,使整個畫面豁然開朗,從而表現了橋的形式作用。依此,再讓學生舉一反三,進而掌握全文的語言特色。
其次,可與《中國石拱橋》一文的語言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文章語言特色的理解。讓學生明確:《中國石拱橋》是一篇較為規范的說明文,語言科學、嚴謹、准確、平實,表達方式上以說明為主。雖然也有一段描寫,如描寫盧溝橋上的獅子,但與《橋之美》中的描寫相比較,就會發現它仍然不夠細致,感情色彩也比較淡。這就是說明文里描寫性文字的特點。《橋之美》是從畫家的眼光來審視橋的美,雖也有說明,但描寫、抒情的句子在文中俯拾皆是,極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形成並代表著全文的語言特色。
4.如何以課文為拓展點,延伸生活和實踐?
(1)體驗反思。
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學原則,如講究反差對比、重疊交錯、和諧統一等,不光適用於欣賞「橋之美」,也適用於其他一些審美活動。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美學原則去欣賞身邊的事,去品味周圍的景,做個會品味的有心人。
(2)開發利用本土資源。
上此課前,指導學生搜集有關當地的橋的資料、圖片,實地考察,寫出介紹本地的橋的文章;上此課後,指導學生對照課文,對照課文描寫出的橋之美,及採用的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再去實地觀察,修改作文,學生一定能寫出更生動優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