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時候人們常用的計演算法有哪些
1. 數學:
1)正字計演算法——畫正字
2)算籌是中國古代的主要計算工具,它具有簡單、形象、具體等優點,但也存在布籌佔用面積大,運籌速度加快時容易擺弄不正而造成錯誤等缺點,因此很早就開始進行改革。現傳本《數術記遺》(題東漢徐岳撰,北周甄鸞注)載有「積算」、「太乙」、「兩儀」、「三才」、「五行」、「八卦」、「九宮」、「運籌」、「了知」、「成數」、「把頭」、「龜算」、「珠算」、「計數」等14種演算法,反映了這種改革的情況。唐中期以後,商業繁榮,數字計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計算方法,從《新唐書》等文獻留下來的算書書目,可以看出這次演算法改革主要是簡化乘、除演算法,書目中提到的「一位演算法」、「求一」、「得一」的內容就是用分解因數的方法;化多位乘除為個位乘除;或用折半、加倍、退位的方法把乘除數化為首位是1的數,從而變乘除為加減。現傳本《夏侯陽算經》(唐代韓延)記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九因五添」、「添四四」、「身外減二」、「隔位加二」、「損一位」等等,唐代的演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個橫列中進行運算,它既適用於籌算,也適用於珠算。
3)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岳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三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顆,每珠當一。
2. 時間
古時的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
時間劃分: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鍾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鍾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鍾。刻以下為「字」。「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換算:
天色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3. 紀年
天乾地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干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為一年即歲次的開始,是為歲首,不是以農歷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風水
三元九運計演算法
三元即 : "上, 中, 下三元"; 九運即 : "九星當運". 以合元運之方位及方向為吉, 反之為凶.
年飛星計演算法
年飛星是每年在立春後之後,更換年歲之天乾地支時一齊更換的飛星。
起例訣:
上元甲子起一白,中元四綠甲子游,下元七赤兌上發,九星順走逆年頭。
古歷以一百八十年為一周,每一甲子六十年為一元,共謂之三元。
前六十年謂之上元,中六十年謂之中元,後六十年謂之下元。
三元分九運,每運為一飛星,管二十年吉凶,共一百八十年。
周而復始,循環不息。
2. 古人計數方法有哪些
中國古代計數方法就是,畫「正」字的計數方法,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計數方法就是算籌計數方法,就是用長短大小一樣的小棍子來進行計數。
3. 中國古代有什麼計數方法
一、」正」字的記數方法
在中國古代,就有畫「正」字的記數方法,據說這種方法,最初是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用的。
在清末民初,戲園(茶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娛樂場所,每天戲園里要迎來很多觀眾。可是那時候還沒有門票這種東西,戲園就安排案目在戲院門口招徠看客,領滿五位入座。
司事便在大水牌上寫出一個「正」字,並標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設有八仙桌,看客可邊品茶邊看戲。稍後由案目負責計數、收費。到散場結賬時准確無誤。
這個方法隨著戲院實行門票制而被廢棄了,但是作為一種簡明、易懂、方便的記數法,一直流行於民間。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著用「正」字計數的習慣。
二、算籌計數法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
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
在算籌計數法中,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單位數目的,其中1-5均分別以縱橫方式排列相應數目的算籌來表示,6-9則以上面的算籌再加下面相應的算籌來表示。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
(3)除了畫正字還有什麼技數方法擴展閱讀
生活中我們常用的是十進制計數法,所謂「十進制」,就是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大單位等於十個小單位,也就是說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十」。
計數單位應包含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兩大塊,並按以下順序排列:……千億、百億、十億、億、千萬、百萬、十萬、萬、千、百、十、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整數部分沒有最大的計數單位,小數部分沒有最小的計數單位。寫數時如果有小數部分要用小數點(.)把整數和小數分開。
參考資料:網路——算籌
4. 數物體的個數常用什麼方法,邊數邊做記號
數物體的個數常用五筆正字,邊數邊做記號,最後用個數乘以5就是總和。
「正」字筆畫數剛好為五,便於計算,且筆畫簡潔、橫平豎直、沒有相連的特點,符合計票的需要。「正」字的五筆卻是橫豎交替,非橫即豎。每一筆和上一筆都不一樣,且沒有折筆出現,沒有勾和撇,比較好寫,容易看出筆畫數量。
「正」字計票法襲用了清末時期上海戲院記賬先生記「水牌賬」的辦法。
當時戲院看戲的人並不多,不需要憑門票進入,僅由戲院中的服務人員在戲院門口招呼看客並領看客入座。
戲樓內放置一塊類似黑板的「大水牌」,由專門擅長計數的記賬先生來記錄。服務人員每領滿五位入座,記賬先生便在大水牌上寫出「正」字,並標明其具體位置。如果湊不夠五人,就畫上一筆或幾筆,方便計數、收費。
此後,隨著看戲的人越來越多,戲院也越來越大,這種古老的「大水牌」計票方法被門票製取代。
但「正」字計票法作為一種簡明易懂、便於公眾監督的計數方法卻一直流行了下來,且廣泛使用在選舉計票中。
5. 計數法有哪幾種
計數法有哪幾種?計數法分為單參數計數法和雙參數計數法。計數的繼續發展,大概與那時人類熟悉狩獵和捕魚等生活方式有關。原始公社制度要求人們對食物、衣服、戰利品等進行分配,從而迫使人們以某種方式對公共財富進行計算。
計算過程停留在「4」上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在這個發展階段上,人們開始拋棄必須將被數的物品拿在手中或置於腳邊的做法。 數學中發生了第一次抽象,就是把一些被數的物品用另外某些彼此同類的物品和標記來代替,如用小石塊、繩結、樹枝、刻痕等。
根據一一對應的原則進行這種計算,即給每一個被數物體選擇一個相應的東西作為計算工具,為了不致丟失這些簡陋的計算工具(如小石塊、貝殼、核),而把它們串在細繩或小棒上,後來導致至今仍有用的計算工具---算盤。
6. 計數方法有哪些
1、科學計數法
數學術語,a×10的n次冪的形式.將一個數字表示成(a×10的n次冪的形式),其中1≤|a|<10,n 表示整數,這種記數方法叫科學記數法.數字很大的數,一般我們用科學記數法表示,例如6230000000000;我們可以用6.23×10^12表示.若將6.23×10^12寫成6.23E12,即代表將數字6.23中6後面的小數點向右移去12位.
例如:
890314000保留三位有效數字為8.90*10的8次方,8.90×10^8;
839960000保留三位有效數字為8.40*10的8次方,8.40×10^8.
2、中國計數法
中國人在計數時,常常用筆畫「正」字,一個「正」字有五畫,代表5,兩個「正」字就是10,以此類推.這個計數方法簡便易懂,很受中國人歡迎.現在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著用「正」字計數的習慣.
7. 古代計數方法有哪些
1、算籌
用竹子、木頭、獸骨等材料製成一些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子用來計算數目,不用時則把它們放在小袋子裡面保存或攜帶。這些小棍子叫做「算籌」。
「籌」原本指的就是這種用於計算的小棍子,因為多用竹子製成,所以字形從竹。「算」則是指用這種竹製工具進行計算。二者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詞「籌算」「算籌」。
後來,「籌」和「算」各自都由「計算」之義引申出「謀劃」的意思。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籌劃」「籌謀」以及「打算」「失算」等詞的意義就是這樣來的。
算籌是我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它的出現年代現在難以考證,但據史料推測,至遲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時已經出現。算籌製作規范、體積小、便於攜帶,更利於精確計算,作為一種計數方式,顯然要比結繩計數和刻痕計數成熟得多。
事實也的確如此,一直到算盤發明推廣之前,算籌都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計算工具。算籌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跟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的計數法相比,具有顯而易見的優越性。
2、結繩記事
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
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系出不同的繩結。這表明當時已用」結繩」法來表現社會現象的數量,並產生了簡單的分組。這可視為中國古代統計思想的萌芽。
3、書契記數
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指的就是文字。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了文字和數字,「結繩記事」 的計數方法使逐步被「書契記數」所替代。
書契是指正面寫字、側面刻齒以便驗對的文書,具有契約性質,早期刻在龜甲、獸骨上,後期刻在竹木上。
(7)除了畫正字還有什麼技數方法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在數學上的偉大成就的取得是跟古人對「數」的重視密不可分的。《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謂「通五經貫六藝」,說的是張衡學識淵博,精通典籍,具備多種技能。
「六藝」是周朝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由此可見,古人對於「數」的學習要求和教育從那個時候就已經正式納入教育體系了。
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後來算籌、算盤等運算工具的發明以及《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綴術》等數學經典的誕生。
8. 計數方法有哪些
1、科學計數法
數學術語,a×10的n次冪的形式.將一個數字表示成(a×10的n次冪的形式),其中1≤|a|<10,n 表示整數,這種記數方法叫科學記數法.數字很大的數,一般我們用科學記數法表示,例如6230000000000;我們可以用6.23×10^12表示.若將6.23×10^12寫成6.23E12,即代表將數字6.23中6後面的小數點向右移去12位.
例如:
890314000保留三位有效數字為8.90*10的8次方,8.90×10^8;
839960000保留三位有效數字為8.40*10的8次方,8.40×10^8.
2、中國計數法
中國人在計數時,常常用筆畫「正」字,一個「正」字有五畫,代表5,兩個「正」字就是10,以此類推.這個計數方法簡便易懂,很受中國人歡迎.現在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著用「正」字計數的習慣.
9. 數學正字記錄方式還有什麼方式
用"正"字記錄的方法有什麼優點?
正字是5畫,計算方便,
而且正字全部都是由橫豎組成的漢字,易於分辨,不容易造成誤讀。
綜上:"正"字記錄方法是一種簡明、易懂、便於公眾的記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