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技術路線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技術路線

發布時間:2022-10-18 07:28:52

⑴ 開題報告里的技術路線、研究方法應該怎麼

開題報告中的技術路線的寫法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論述研究該課題的原由。 研究背景包含理論背景和現實需要。

技術路線是指申請者對要達到研究目標准備採取的技術手段、具體步驟及解決關鍵性問題的方法等在內的研究途徑,應盡可能詳盡,每一步驟的關鍵點要闡述清楚並具有可操作性。

技術路線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備,啟動,進行,再重復,取得成果的過程。多見於理工科和軟科學。

技術路線可以採用流程圖或示意圖說明,再結合必要的解釋。合理的技術路線可保證順利的實現既定目標。技術路線的合理性並不是技術路線的復雜性。

⑵ 技術路線與研究方法

1.技術路線

選擇不同解析度的遙感數據和其他多源數據相結合,採用計算機自動提取和人機交互解譯相結合、室內綜合研究與實際調查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開展調查與監測。對於開發強度大的礦區,利用2009年的IKONOS和GEOEYE高解析度遙感數據,開展1∶1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山環境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對於開發強度一般的礦區,利用TM數據,開展1∶25萬礦山地質環境背景調查和監測。

2.研究方法

(1)信息提取

採用人機交互解譯相結合的方法,在Arcgis平台上,利用遙感圖像所提供的影像特徵(色調或色彩,既波譜特徵)和空間特徵(形狀、大小、陰影、紋理、圖形、位置和布局),與多種非遙感信息資源(基於Skyline的虛擬礦山三維電子沙盤、地形圖、地質圖、礦產資源分布圖等各種專題圖)組合,進行信息提取。

對於1∶1萬監測區,由於各個工作區主要礦種、開采方式及存在環境問題各有不同,所提取信息有所差別,詳見表7-1;對於1∶25萬工作區主要進行礦山地質環境背景、礦山開發佔地解譯。

表7-1 1∶1萬遙感解譯信息內容

(2)實地調查

實際調查主要是實地查證有疑問的信息、界外開采圖斑,完善解譯標志,補充遺漏的信息、修改錯判信息。

野外實地調查中採取點、線、面相結合的方法。實地調查圖斑量達到解譯圖斑總量的12%,有疑問的圖斑進行了100%野外檢查工作。

⑶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術路線

本書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1)系統收集、歸納整理黑龍江省小興安嶺東南地區的區域地質、專題、專項研究成果及論文和礦床勘探、物化探等方面的資料,重點收集早中生代花崗岩構造-岩漿組合圖、區域地質構造圖和與早中生代花崗有關的礦產系列圖、文字總結等資料。

(2)研究中採用重點區重點解剖、重點問題重點解決,點、線、面上工作並重、協調調查,以及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野外與室內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選擇早中生代花崗岩及其有關礦床出露的典型和重點地區(如伊春美溪—金山屯、湯旺河—新青、鐵力興安—鹿鳴—前進地區等)進行重點解剖,測制早中生代花崗岩代表性剖面,完善花崗岩類的劃分和歸屬,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早中生代花崗岩演化的時空格架。同時在花崗岩岩石學、岩石-構造組合,地球化學、年代學及同位素地質學等研究基礎上,討論花崗岩岩石成因與基性岩漿的底侵作用關系、花崗岩形成與古亞洲洋構造域閉合、碰撞、碰撞後垮塌等大陸動力學演化關系等,進而探討古亞洲洋和濱太平洋兩大構造域演化歷史,以及該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超)大型礦床形成與碰撞後的大規模伸展體制下的大地構造背景關系等;進行與花崗岩有關礦床成因研究,如在礦體、礦化圍岩等進行成礦元素、主微量元素、穩定同位素等樣品的採集,來研究不同礦床的成岩成礦作用、賦礦構造、圍岩蝕變和地球化學特點,以及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成礦地質背景、礦床賦存條件、礦床(點)空間展布特徵、成礦時空演化等,進行區域成礦系列的對比;要在進一步總結區域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本區與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有關的礦床的成礦系列及其演化特徵,利用礦床成礦系列上存在的成礦元素、成礦特徵、礦床類型、礦化強度等的差異性、互補性和繼承性、過渡性特徵,來預測該地區找礦方向、礦床類型,使找礦工作多層位的飛躍;總結區域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成礦規律,根據控礦地質因素、物化遙因素、找礦標志分析來建立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找礦模型,劃分成礦遠景區等,從而進行找礦潛力分析。

(3)小興安嶺南部-張廣才嶺地區的部分早中生代花崗岩體,為高Sr低Y、低Yb花崗岩類,屬於埃達克質岩(孫德有等,2001;張炯飛等,2005)。埃達克質岩與斑岩銅(鉬)、金(銀)礦之間具一定的成礦專屬性(張旗等,2002,2003,2005,2009a,b;侯增謙,2004;芮宗瑤等,2006),那麼,本選題的研究區是否存在「C」型埃達克岩?其代表的構造含義是什麼?以及與斑岩型鉬(金)或中溫熱液型多金屬礦床之間有何內在聯系?以及其時空分布如何?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會對探討小興安嶺東南地區花崗岩(包括含礦花崗岩)成因、成礦預測以及成礦大地構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義。

⑷ 開題報告中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與研究的技術路線有什麼區別

開題報告雖然多數學生都是第一次寫,但只要你認真寫並按照學校的格式要求根據按老師意見修改總會通過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提供一個範例範本供參考祝開題報告寫作過程順利:

你可以按下面幾部分開始寫:

技術路線是指進行研究的具體程序的操作步驟,應盡可能詳盡。每一步驟的關鍵點要闡述清楚並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圖或示意圖加以說明,以達到一目瞭然的效果。

技術路線圖可以直接用wrold來畫:用文本框 實現,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插入點符號,然後改變字體大小至自己想要的點大小 即可。
「點」就是一個縮小的圓。就當圓或方塊畫吧。 若是連接點,需用「連接點工具」來畫。

一、"技術路線"的解釋

1 技術路線是指申請者對要達到研究目標准備採取的技術手段、

具體步驟及解決關鍵性問題的方法等在內的研究途徑。技術路線在敘述研究過程的基礎上,採用流程圖的方法來說明,具有一目瞭然的效果。技術路線強調以研發項目為主線,完成項目研究內容的流程、順序、各項研究內容間的內在聯系和步驟。合理的技術路線可保證順利的實現既定目標,技術路線的合理性並不是技術路線的復雜性。

2 技術路線是指進行研究的具體操作步驟,應盡可能詳盡.每一步驟的關鍵點要闡述清楚並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圖或示意圖加以說明,以達到一目瞭然的效果

二、技術路線編寫格式(包括研究路線流程圖和生產工藝流程圖)

(一)、研究路線流程圖即產品開發流程圖

1、做成樹形圖,按照研究內容流程來寫,一般包括研究對象、方

法、擬解決的問題,相互之間關系。

2、做成結構示意圖:根據研究項目的子內容、研究順序、相互關

系,方法、解決問題做成結構示意圖。

(二)、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圖

⑸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3.1 研究方法

定量測度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狀態和水平是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方法的研究還處在實踐和探索階段,比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3種。

1.3.1.1 綜合指數評價法

綜合指數評價法是目前應用較多的一種方法,首先篩選因子構建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建立以後,應用層次分析法(AHP)、特爾菲法(Delphi)等方法確定指標權重。然後確定評價指標的標准值,即判定安全閾值,設定評價等級准則。通過數學計算得到區域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綜合指數及安全等級。其中指標安全閾值的確定是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安全閾值的確定不僅影響著評價結果,還能起到預警控制的作用,一旦某些指標接近安全閾值的警戒線,即應及時採取相應的土地資源管理制度、法律、經濟等措施改善這些指標的狀態。由於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評價標准具有相對性和發展性,不同時期或者不同國家和地區,其評價標准也會不同,這給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安全閾值的確定帶來了困難。

1.3.1.2 承載力分析法

目前常用的是傳統的土地資源承載力分析方法和近年來興起的生態足跡法。傳統的土地資源承載力分析方法是將區域土地資源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即土地資源人口承載量與現實人口數量相比較。如果承載量大於現實人口數量則判定土地資源處於安全狀態,反之則不安全。而近年來興起的生態足跡分析法是把一定區域內的人口所消耗的所有資源和能源及吸收這些人口所生產的所有廢棄物的量都相應地轉化為一定的生物生產土地面積,比較土地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的生態足跡,即土地生態承載力和人類對生態足跡的需求,如果土地生態承載力大於人類對生態足跡的需求,則出現生態盈餘,判定系統是安全的;如果土地生態承載力小於人類對生態足跡的需求,則出現生態赤字,判定系統是不安全的。生態足跡的方法從一個新的角度闡釋了人類及其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其定量化程度高,可用較少的因素定量測算生態承載力狀況。但因其無法考慮生態承載力復雜因素間的相互作用。且是單純從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佔有與利用角度分析系統的承載力水平,難免有些以偏概全。

1.3.1.3 景觀生態學方法

景觀生態學強調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以及生態功能之間的聯系,景觀結構、功能和變化是景觀生態學關注的最基本的3個特徵,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生態指數可以定量化描述這3個方面的特徵。景觀結構、功能和變化與土地資源利用的關系相當密切,土地資源的退化也必然會導致區域景觀結構和功能的失調或退化。斑塊-廊道-基質是景觀的基本結構,土地利用單元也可以分為斑塊、廊道和基質,其結構、功能、穩定性及抗干擾能力等直接影響到土地資源的生態安全狀態,因此,運用景觀生態學中定量化的景觀生態指數對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狀況進行評價也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方法。本次研究選擇的是綜合指數評價法。

1.3.2 研究技術路線

研究技術路線是以遙感和實地調查的數據採集手段為基礎,以地理信息系統和景觀生態學方法相結合的高新技術手段為突破口,以人類活動和土地利用方式為基本線索,運用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針對區域特點建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數學模型進行評價分析,最終根據評價結果分析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狀況,並根據評價結果構建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維護體系。

研究的技術路線見圖 1.1。

圖 1.1 河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研究技術路線

⑹ 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法啥區別

技術線路通常是指物理線路的技術處理。技術方法是指技術處理的步驟。區別是路線與方法問題。技術路線是具體的實施過程,技術方法是過程中的步驟。

⑺ 畢業論文的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怎麼寫

你好
研究思路、研究、技術路線實施步驟
1、研究——確定研究課題
切科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即研究(掌握重要否則研究);進步與即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源於兩面:
a.實踐源——客觀存或潛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實踐本身存問題
教育教與其外部矛盾(教師與家、教師與校、校與社、教育與社發展)
b.理論源——現教育理論所揭示問題及理論體系空白矛盾點(例《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冷思考》文產程)
2、進行研究課題論證
我既已選定課題我必須課題所情況進行全面解解課題目前外、內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存問題解課題所屬理論體系等等課題全面解使我研究程少走彎路確立研究主攻向我說:知知彼百戰百勝
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課題主要弄清幾問題:
a.所要研究問題性質類型問題
b.要研究問題具現實意義理論價值(即理論預計哪些突破)
c.要研究問題目前已哪些研究研究向
滿意請採納

⑻ 研究思路、技術路線和方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盆地分析已成為地學研究的熱點(Miall,1990)。結合昌都地區的實際情況,作者擬定的分析思路為:以多島弧-盆系統作為工作假說或模式,搜集區內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資料;作精細沉積相研究,建立沉積相模式;運用層序地層學知識,結合地質事件,進行盆地分析與成礦耦合研究。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見圖1.1。

圖1.1 盆地分析思路和技術路線框架

擬定的研究方法如下:

(1)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開發和提取區內「七五」、「八五」成果資料和區域、物探、化探、遙感等地質資料,立足於高層次開展工作,避免低水平重復。

(2)層序地層學研究,通過對盆地內沉積體系、三維構形、體系域的疊置樣式、關鍵層序界面識別,分析海平面變化規律。結合構造、沉積事件的探討,闡明層序地層的形成機制和沉積盆地的演化過程。

(3)在典型礦床的成礦條件分析基礎上,運用成礦動力學理論和方法,探討盆地成礦作用過程。

(4)利用各種測試方法和手段,例如同位素、包裹體、稀土元素、X熒光分析、電子探針等方法,進行盆地分析與成礦作用的研究。

(5)運用多媒體技術,處理區內多元地質信息資料,進行定量化研究。

閱讀全文

與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技術路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豬肉價格下跌的解決方法 瀏覽:933
泉州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瀏覽:962
神經源性膀胱工傷治療方法 瀏覽:965
如何選擇設計特殊雜質檢查方法 瀏覽:15
電纜線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776
湖南煙熏肉食用方法 瀏覽:311
釣具的連接方法 瀏覽:134
細胞增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833
下列處理方法不正確的是 瀏覽:167
舒適進入安裝方法 瀏覽:225
用什麼方法粘膠最快 瀏覽:607
無線加濕器的安裝步驟及使用方法 瀏覽:803
歐萊雅洗面乳使用方法 瀏覽:819
win8怎麼設置鎖屏圖片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41
爛地面地坪施工方法簡單 瀏覽:697
穩壓電路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849
不用安全繩攀岩還有什麼方法 瀏覽:701
作業反應的教學方法 瀏覽:454
247乘101的簡便方法 瀏覽:108
可存放時間的計算方法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