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寫數學小課題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1、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局面、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
2、引導學生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 的新的學習方式。 3、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4、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精神,主動探索、學會學習,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人。 5、通過研究,改變教師的傳統課堂教學思維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種學習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課堂教學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符合培養現代新人成長的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改善學習方式是課改目標之一,課程改革是一項關繫到幾億人、幾代人生命質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學習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個人與世界關系的轉變,意味著存在方式的轉變。《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即讓學生獲得數學的知識理解,而又讓學生在這些知識理解形成與獲得的過程中,增進數學的學習情感,學會與人交流,掌握數學的思維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與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實現不同的學生的個體心裡都得到不同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應適應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探索教育教學的新途徑,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們今天必須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習方式是這次課題的切入點和實施新課程的主旋律。
❷ 如何培養低年級讀題審題能力結題報告
在學生每次的作業、考試中,我們總會遺憾的發現,許多學生出錯是因為沒看清題,沒有讀懂題目的意思。只要讓學生再讀一讀題,重新做一次他們就做對了。出現這種情況,糾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審題能力還有待提高。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形成較強的審題能力。現就在教學中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審題能力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動口朗讀,初步體會
讀,就是認真讀題,初步了解題意。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要培養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一年級時由於學生的識字量少,很多題目的字都不認識,因此教師要進行范讀、領讀。讀題時要訓練學生手指題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二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獨立朗讀、逐步過渡到輕聲讀、默讀,養成自覺通過默讀理解題意的習慣。讀題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師讀,分小組讀,學生自己讀等等,同一個題可以多讀幾次,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讀題的習慣。
二、 動眼觀察,認真分析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低年級題目大多都是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審題的能力,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有序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觀察要有針對性。如在一年級數學「一圖四式」1課中,學生觀察例題圖時我是這樣引導的:小朋友,在這副圖畫中,有什麼小動物,它們在做什麼呢?圖中小雞的只數可以用哪些數來表示?這幾個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這樣運用簡單的教學語言,直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進一步觀察發現數量間的特點和關系。在課堂上,教師自己的教學語言首先要簡練明確,對學生的觀察要求要指向清晰,盡量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價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學生就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來觀察畫面,尋找有用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
觀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中許多數量關系都能夠在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對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的問題,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以後,教師還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圖意。比如,在「認識人民幣」單元里,有很多問題都是通過場景圖呈現各種信息的,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調動學生買賣物品的生活體驗來收集信息,解決問題。
三、動手操作,形象感知
折折剪剪。在解決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摺折剪剪的過程中,理解題意,解決問題。如:把1張長方形紙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圖形?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圖形等等。教師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折折拼拼,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題意,正確思考,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空間觀念。
畫畫點點。在低年級,有許多實際問題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圖中數一數得到。正確數數是低年級學生必須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個基本技能。如果學生在數的過程中沒有比較好的方法,往往會出現數錯的現象,從而導致解題錯誤。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要求學生「留下痕跡數數」,即有順序地數,邊數邊作記號,幫助學生達到正確數數、仔細審題的目的。
總之,培養學生審題、解題能力,是學校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與方法的重要方面。一旦學生熟練掌握了審題、解題的基本方法、形成了較強的審題、解題能力,再通過平時課堂教學、課外作業的不斷錘煉,相信我們的學生一定能獲得優秀的學習成績。這樣,學生的自信心日益提高,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教師可以真正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真正做到對學生「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❸ 如何提高初中數學作業的有效性的研究的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作為「課堂教學延伸和補充」的課外作業,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模式中。數學作業設計客觀性太強,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過多注重知識的反復練習,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過多的考慮作業量大小,忽視作業的優劣;過多的單一化、機械化作業,忽視作業的多樣性。這種作業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作業的實效性差,不利於學生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與此同時,農村學校的家長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外打工的也較多,平時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認真完成課外作業。於是,也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問題,甚至出現抄襲作業的情況。這種不良的學習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有效學習,阻礙著學生的發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於以上問題與困惑,筆者曾進行一定的調查並深入地思考,並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業認識缺乏深度。 對於教師來講,為了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對於家長來講,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學習成績,於是除了老師布置2—3中課外作業外,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補充一些課外作業,這種作業越多越好的認識誤區,導致盲目的「題海戰術」,從而使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減小,不利於能力的發展,並且使學生作業效果降低,作業抄襲現象嚴重,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 2、作業設計缺乏靈性。 (1)作業布置的專制性。 為方便期間,一般作業的布置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對於優等生無論從作 業的時間看,還是從作業的難易程度看,都處於非常輕松地狀態,導致學業上有「吃不飽」的現象,而學困生作業的時間和作業的難易程度都處於非常堅難的地步,整天埋頭於這些非常難的作業,幾乎沒有玩的時間,做不對又得不到教師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師的謾罵。長些以往,這些後進生對數學失去信心,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2)作業內容的封閉性 從家庭作業布置現狀來看,現在我們小學數學的家庭作業從內容上來講, 基本上以同書本配套的數學作業本為主,在此基礎上配以適度地同步練習。但這些作業內容是以大部分同學的接受能力為依據的,這樣的作業雖然使大部分同學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優秀學生的更好發展,而對於中下生來講又過於困難。如此的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違背了「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原理。 (3)作業形式的單一性。 絕大多數的作業都是書面作業(筆頭作業),基本上都是計算或列式解答, 書上的題目做完了就再做作業本或補習卷上的題目,給學生的印象:做數學作業就是解題,學生成了機械解題的「工具」。長此以往,這種清一色的練習型作業,缺乏理解、應用以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容易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顯然是相悖的。 3、評價模式缺乏人文。 作業評價是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 發展。我們也發現,我們的數學教師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批完作業,往往忽視一種人文性的評價,認為數學不是對就是錯,這樣的批改、評價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潛力。 三、實施的計劃 (一)課題的界定 課外作業(extra—curricular work),又名家庭作業(homework)。 早在中國古代教育文獻《學記》記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其中「正業」即正式課程,「居學」即課外作業。 本課題所指的「課外作業」是指學生不在老師直接監督下,在課後所完成 的作業;「有效性」是指確實起到效果並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的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有助於學生消化、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調查,了解當前我校學生課外作業的現狀,結合現狀,深入分析原因,並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為課題的實施與展開提供科學的依據。 2、通過實踐,在課外作業優化設計、多樣化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既適合於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又體現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為廣大一線教師將課改新理念落實於教學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可借鑒的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設計。 3、通過探究,探索出多樣化的課外作業評價方式和批改方式。 4、通過實踐,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決一些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實際問題。 5、通過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結合課題研究的目標,本課題主要分成四大塊的研究內容。 1、通過調查部分教師、學生課外作業的布置,以及完成數學作業的情況、數學作業的批改,對數學作業的情感態度以及家長的問卷調查,了解當前農村學生數學作業的現狀,並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進行深入反思並制定相應的對策。 2、以人教版五年級教材為實驗版本,如何提升課外作業有效性的實踐探索。 (1)豐富作業形式,突出多樣性。 (2)優化作業設計,關注發展性 3、如何批改和評價作業,促使每位學生最大的發展。 傳統的作業批改,特別是數學作業的批改,只有兩種結果,「√」或是「×」 沒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學生不喜歡作業的另一個原因。我們思考作業批改和評價形式的多樣性,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行批改的能力。 4、如何解決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 盡管家庭作業非常重要,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中,往往可能會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為避免這些問題再次出現或蔓延,通過各種措施,採取相應的對策。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有關文獻,學習有關理論,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為 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和方法論。 2、調查研究法: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進行結果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原因,並加以總結,形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指導研究活動。 3、個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對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個案研究,積累資料,然後總結經驗。 4、個案研究法:選取班級中1-2名有代表性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全面、系統的連續觀察,並按時間進程記錄其發展變化情況。 5、經驗總結法:把研究過程中的事實資料和依據通過理性歸納,將局部的、個性化的經驗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性認識。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1、准備階段(2011.9—2011.12) (1)第一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內容。 (2)第二階段:查閱和收集文獻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12.1—2012.12) (1)第一階段 ①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了解當前課外作業的現狀,並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完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 ②在調研的基礎上,通過組員討論,制定一份具體可行的課題實施方案。 (2)第二階段 ①通過家長會、我的學習我做主行動月活動、校通訊等方法,解決不完成作業和不能完成作業的這兩類特殊情況的學生。 ②閱讀有關課外作業的相關資料,在課外作業多樣性、發展性、層次性等方面加以設計,並進行實踐操作。 ③通過對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方法的研究,改善課外作業的評價模式。 3、總結階段(2013.1—2013.3) ①全面收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材料。 ②對課題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撰寫出課題結題報告。 (六)實施計劃的框架結構
❹ 如何提高初中數學作業的有效性的研究的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作為「課堂教學延伸和補充」的課外作業,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模式中。數學作業設計客觀性太強,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過多注重知識的反復練習,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過多的考慮作業量大小,忽視作業的優劣;過多的單一化、機械化作業,忽視作業的多樣性。這種作業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作業的實效性差,不利於學生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與此同時,農村學校的家長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外打工的也較多,平時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認真完成課外作業。於是,也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問題,甚至出現抄襲作業的情況。這種不良的學習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有效學習,阻礙著學生的發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於以上問題與困惑,筆者曾進行一定的調查並深入地思考,並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業認識缺乏深度。
對於教師來講,為了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對於家長來講,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學習成績,於是除了老師布置2—3中課外作業外,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補充一些課外作業,這種作業越多越好的認識誤區,導致盲目的「題海戰術」,從而使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減小,不利於能力的發展,並且使學生作業效果降低,作業抄襲現象嚴重,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
2、作業設計缺乏靈性。
(1)作業布置的專制性。
為方便期間,一般作業的布置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對於優等生無論從作
業的時間看,還是從作業的難易程度看,都處於非常輕松地狀態,導致學業上有「吃不飽」的現象,而學困生作業的時間和作業的難易程度都處於非常堅難的地步,整天埋頭於這些非常難的作業,幾乎沒有玩的時間,做不對又得不到教師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師的謾罵。長些以往,這些後進生對數學失去信心,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2)作業內容的封閉性
從家庭作業布置現狀來看,現在我們小學數學的家庭作業從內容上來講,
基本上以同書本配套的數學作業本為主,在此基礎上配以適度地同步練習。但這些作業內容是以大部分同學的接受能力為依據的,這樣的作業雖然使大部分同學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優秀學生的更好發展,而對於中下生來講又過於困難。如此的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違背了「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原理。
(3)作業形式的單一性。
絕大多數的作業都是書面作業(筆頭作業),基本上都是計算或列式解答,
書上的題目做完了就再做作業本或補習卷上的題目,給學生的印象:做數學作業就是解題,學生成了機械解題的「工具」。長此以往,這種清一色的練習型作業,缺乏理解、應用以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容易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顯然是相悖的。
3、評價模式缺乏人文。
作業評價是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
發展。我們也發現,我們的數學教師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批完作業,往往忽視一種人文性的評價,認為數學不是對就是錯,這樣的批改、評價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潛力。
三、實施的計劃
(一)課題的界定
課外作業(extra—curricular work),又名家庭作業(homework)。
早在中國古代教育文獻《學記》記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其中「正業」即正式課程,「居學」即課外作業。
本課題所指的「課外作業」是指學生不在老師直接監督下,在課後所完成
的作業;「有效性」是指確實起到效果並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的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有助於學生消化、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調查,了解當前我校學生課外作業的現狀,結合現狀,深入分析原因,並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為課題的實施與展開提供科學的依據。
2、通過實踐,在課外作業優化設計、多樣化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既適合於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又體現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為廣大一線教師將課改新理念落實於教學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可借鑒的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設計。
3、通過探究,探索出多樣化的課外作業評價方式和批改方式。
4、通過實踐,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決一些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實際問題。
5、通過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結合課題研究的目標,本課題主要分成四大塊的研究內容。
1、通過調查部分教師、學生課外作業的布置,以及完成數學作業的情況、數學作業的批改,對數學作業的情感態度以及家長的問卷調查,了解當前農村學生數學作業的現狀,並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進行深入反思並制定相應的對策。
2、以人教版五年級教材為實驗版本,如何提升課外作業有效性的實踐探索。
(1)豐富作業形式,突出多樣性。
(2)優化作業設計,關注發展性
3、如何批改和評價作業,促使每位學生最大的發展。
傳統的作業批改,特別是數學作業的批改,只有兩種結果,「√」或是「×」
沒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學生不喜歡作業的另一個原因。我們思考作業批改和評價形式的多樣性,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行批改的能力。
4、如何解決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
盡管家庭作業非常重要,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中,往往可能會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為避免這些問題再次出現或蔓延,通過各種措施,採取相應的對策。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有關文獻,學習有關理論,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為
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和方法論。
2、調查研究法: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進行結果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原因,並加以總結,形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指導研究活動。
3、個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對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個案研究,積累資料,然後總結經驗。
4、個案研究法:選取班級中1-2名有代表性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全面、系統的連續觀察,並按時間進程記錄其發展變化情況。
5、經驗總結法:把研究過程中的事實資料和依據通過理性歸納,將局部的、個性化的經驗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性認識。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1、准備階段(2011.9—2011.12)
(1)第一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內容。
(2)第二階段:查閱和收集文獻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12.1—2012.12)
(1)第一階段
①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了解當前課外作業的現狀,並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完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
②在調研的基礎上,通過組員討論,制定一份具體可行的課題實施方案。
(2)第二階段
①通過家長會、我的學習我做主行動月活動、校通訊等方法,解決不完成作業和不能完成作業的這兩類特殊情況的學生。
②閱讀有關課外作業的相關資料,在課外作業多樣性、發展性、層次性等方面加以設計,並進行實踐操作。
③通過對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方法的研究,改善課外作業的評價模式。
3、總結階段(2013.1—2013.3)
①全面收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材料。
②對課題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撰寫出課題結題報告。
(六)實施計劃的框架結構
❺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您好,可以安排國家級「十三五」規劃全國重點課題掛名,另可安排開題報告、結題報告、過程性材料等方面的寫作,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❻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課例結題報告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結題報告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結題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來源
新課程全面實施,數學學科呈現與以往的教材所不同的特點,為了知識的系統性,大量的數學概念呈現於新教材,為小學到初中乃至以後的知識系統性作鋪墊。同時新課程的實施,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學的效率。這該如何實現呢,唯一的做法是;概念清楚。形成網路認知結構,掌握正確的數學概念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石,而目前小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錯誤的學習概念方法,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影響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及信心,主要表現一下幾點:1、死記硬背;2、孤立地學習概念;3、概念與應用脫節。再者我們發現現在的教學實踐中有一些教師對概念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概念教學的認識甚少,在教學中存在著重計算,輕概念;重結論,輕探索;重形象,輕抽象;重課本,輕實踐等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了學生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我校開展了「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研究」的課題實踐活動。
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本課題通過研究影響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探究出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教學策略,並通過課例研究構建有效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標准。
研究的主要內容有:
1、小學生錯誤的數學概念的成因及糾錯策略探究
2、新課程小學數學概念的分類。
3、不同知識領域的概念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包括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運用、概念深化的有效策略探究。
4、體驗式教學在概念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實驗的預期目標主要有:
1、從數學概念的內涵、外延正確認識數學概念,能夠掌握數學概念的特點以及要求,熟練地分析概念的類別。
❼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結題報告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准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於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准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❽ 如何提高小學一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 結題報告
一、結合實際情景,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許多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差是因為他們的文字理解能力差,准確地說是他們對應用題文字敘述的理解力差,就是讀不懂題,導致讀完應用題學生根本不知道各個數量的確切含義,或者對題目中關鍵句子的含義把握不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把應用題的情景思維注入到實踐中去思考。例如,在教用錢買東西這一類應用題時,學生往往會被題目中的數字所迷惑,脫離實際去想,把題目理解得一塌糊塗。其實用錢買東西,是最常見的事情,但當把這一幕買東西的情景敘述成應用題時,學生往往會完全脫離買東西這一現實情景,只是題目中的數字在腦海里打圈圈。如果能把實際情景與應用題敘述的情景聯系起來,學生就會比較容易地把應用題解答出來。例如,第四冊數學中有這樣一類題目:小詩拿5元去1支鋼筆和5本練習本,鋼筆2元一支,練習本3角一本,售貨應找回多少錢?此題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一看題目就感到難做。我講課前,布置學生用5元把題目中的文具買回學校用,在講課時結合實踐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會把實際情景與題目敘述的情景聯系起來想,他們會知道「1」支鋼筆的「1」字不需要列入算式計算,這時學生就比較容易地把題目解答出來:3×5=15角=1元5角(買練習本用的錢),2元+1元5角=3元5角(買鋼筆和買練習本總共用的錢),5元-3元5角=1元5角(售貨員應找回的錢)。
二、根據應用題的特點,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
應用題雖說是題目變化多端,種類繁雜,但大多還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教師如果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性地幫助學生總結歸納解題方法,學生在答題時會少走彎路,解題效率會大大提高。下面介紹幾種小學數學應用題中常用的解題方法。
1.分析法和綜合法
分析法就是從題目的問題入手,逐步推得需知條件,直至均為已知條件為止。綜合法從題目的已知條件入手,逐步推得可求什麼,直至得出題中問題為止。例如,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去時每小時速度是45千米,4小時到達乙地,回來時比去時每小時多走15千米,回來時用了幾小時?這時就可用分析法:回來的時間=回來的路程÷回來的速度,回來得路程=去時的路程=去時速度×去時的時間,回來的速度=去時速度+每小時多走的,就可從問題推導到已知條件,也可用綜合法。分析法和綜合法可綜合運用,由條件向問題或由問題向條件或同時進行,這樣就較容易找到解題的方法。
2.方程法
方程法有助於學生順向思維,尋找等量關系、理清思路,從而達到解題的目的。在解題的過程中,要靈活選用方法解題。例如修路隊修一條路,第一周修這條路的1/3,第二周修這條路的1/4,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8千米,這條路有多少千米?這道題用算術方法找分率對應的具體量就比較難找,如果用方程找出等量關系第一周修的量-第二周修的量=少修的8千米,就易於接受。在用方程解應用題時讓學生嘗試列出不同的方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數量關系,可以列出不同的等量關系,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方程加以比較,從中找出簡便解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3.圖示方法
圖示方法是通過畫簡單的示意圖來揭示問題的實質,顯示數量關系的一種策略。常用的有線段圖、幾何形體的切割等。例如,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隻腳。雞和兔各有幾只?運用圖示可使一些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形象,錯綜復雜的數量關系變得清晰明了。畫8個圓表示全是雞,圓上畫兩個線段表示雞腳(式子為2×8=16),與題意相比少了十隻腳(26-16=10),因為每隻雞兔相差兩只腳(4-2=2),在圓上再畫兩條線表示兔子就要畫五個圓(10÷2=5),這種簡單示意圖與算術方法相結合使問題更直觀化,更易於理解。
三、將數學問題生活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學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尤其是數學應用題,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大至天文、地理、環保問題、生態平衡問題,小至利率計算、商品買賣……均可在數學中找到其應用的蹤影。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數學中的應用題則是生活在數學中的體現,它是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綜合應用。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提出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的研究。比如,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的切入點,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或者在表述方式上實現生活化,如改過去應用題「純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機地將表格、漫畫、情境圖、數據單等引進應用題教學。
以上幾點是自己在應用題教學中的幾點體會,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需要對學生長期培養,只要我們對此重視,加之科學的方法做指導,學生解題能力就會有大的提高。
❾ 如何提高小學高段數學錯題訂正的有效性結題報告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作業訂正的有效性
說到訂正作業,
我想所有的數學老師肯定都和我有一樣的深刻體會:
往往是
「
為了訂正而訂正
」
、
「
不及時訂正
」
、
「
反復訂正
」
的現象廣泛存在,
教學中我們經常
會發現一道題學生在平時練習時做過,
批改後我們也講評過,
做錯的同學也訂正
過,
但是當類似的練習再次出現時,
許多學生仍會出現和第一次練習時一模一樣
的錯誤。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與學生作業訂正效果不佳有關。
而訂正作業是學習效果反饋的重要途徑,也是預防和矯冶學生的
「
學習誤差
」
積累的必要手段。如何提高學生數學作業訂正的有效性呢
?
仔細分析我所帶班級學作業訂正現象,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類
型:
1
、認真訂正型:學生認真分析自己錯題出現的原因並對症下葯,以便下次
不會出現類似錯誤。但這樣的學生在全班學生中所佔比例是少之甚少。
2
、
直接訂正型:
學生在訂正時,
不是先從自己原先做的過程中找錯在哪裡?
為什麼做錯
?
而是直接把原題當作
「
新題
」
再重新做一遍。
3
、反復訂正型:有些學生在訂正中只求快,不求對,拿到本子就匆匆訂正,
匆匆上交,往往一遍兩遍訂正不對,至少要到第三、第四遍才訂正對。
4
、投機取巧型:部分學生在訂正判斷題及選擇題時,只是根據老師的批改
結果進行推理來訂正,如原來是
「
對
」
的,現在就訂正為
「
錯
」
;原來是
「
錯
」
的,現在
就訂正為
「
對
」
;原來選擇
「A」
是錯的,現在就從其他沒選的選項中再選一個。
5
、動機不良型:部分學生為完成訂正的任務,就通過問同學答案或抄襲別
人的作業等方式而進行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