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眼動分析測試可以選擇的刺激對象有哪些
通過刺激眼睛研究人的注意力。
人類從周圍環境獲取的信息,80%來自於視覺,而視覺的外部入口就是我們的眼睛。通過眼球的運動,我們會動態接受環境中的各種信息。
當人們對外界的某個信息感興趣時,就會通過運動眼球,把信息移動到中央窩這一高精度的最佳圖像獲取區域,集中注意力注視它。因此,追蹤一個人的眼球運動軌跡,就可以了解一個人注意力的移動軌跡,從而揭示這個人是如何發現興趣區域和如何觀察興趣區域的。
換言之,眼動測試可以幫助我們研究人的注意力。
B. 新媒體用戶研究中定量方法有哪些運用的場景
摘要 許多用戶體驗專家傾向於採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原因在於他們認為:定性的研究方法要比定量的研究方法更容易操作和節約成本。其實,他們忽略了與定量分析聯系緊密的大樣本量以及數據統計的巨大前景。
C. 雲南電腦培訓學校告訴你七種常見的用戶分析測試方法
隨著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產品設計被要求加入體驗設計的設計理念。今天,昆明電腦培訓http://www.kmbdqn.cn/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從企業角度分析,用戶體驗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測試出來。
問卷法
問卷法是大家非常熟悉且使用得多的方法之一。它是以書面形式向特定人群提出問題,並要求被訪者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回答來進行資料搜集的一種方法。問卷可以同時在較大范圍內讓眾多被訪者填寫,因此能在較短時間內搜集到大量的數據。與傳統調查方式相比,網路調查在組織實施、信息採集、信息處理、調查效果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做好一份問卷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制訂問卷目標、設計問題及文案上都有一定的專業要求。
可用性測試
可用性測試是指在設計過程中被用來改善產品的可用性的一系列方法。在典型的可用性測試中,用戶研究員會根據測試目標設計一系列操作任務,通過測試5~10名用戶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來觀察用戶實際如何使用產品,尤其是發現這些用戶遇到的問題及原因,並終達成測試目標。在測試完成後,用戶研究員會針對問題所在,提出改進的建議。
眼動測試
對個體而言,外界信息的80%~90%通過眼睛獲取,眼動有一定的規律性,眼動測試就是通過眼動儀(見圖1-9)記錄用戶瀏覽頁面時視線的移動過程及對不同板塊的關注度。通過眼動測試可以了解用戶的瀏覽行為,評估設計效果。眼動儀通過記錄角膜對紅外線反射路徑的變化,計算眼睛的運動過程,並推算眼睛的注視位置。
用戶訪談
與問卷不同,在訪談中可以與用戶有更長時間、更深入的交流,通過面對面溝通、電話等方式都可以與用戶直接進行交流。訪談法操作方便,可以深入地探索被訪者的內心與看法,容易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也是較為常用的用戶研究方法。訪談法一般在調查對象較少的情況下採用,因此常與問卷法、測試法等其他方法結合使用。
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用戶研究項目中常見的研究方法之一,依據群動力學原理,一個焦點小組應由6~8人組成,在一名專業的主持人的引導下,以一種無結構或半結構的形式,對某一主題或觀念進行深入討論,從而獲取相關問題的一些創造性見解。焦點小組特別適用於探索性研究,通過了解用戶的態度、行為、習慣、需求等,為產品收集創意、啟發思路。
D. 用戶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基於問題的性質、變數的類型以及其他因素選擇一定的研究方法,來收集與問題有關的主客觀數據,進而為了解某些未知的東西或者驗證某種想法提供依據。
用戶研究有很多方法,基於對已有知識的總結可知,影響研究方法選擇的因素主要以下因素:研究的對象、產品的設計階段、產品所處周期、成本、時間等。通常情況下:
(1)根據收集的數據類型,可以將研究方法劃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見圖1。
定性研究方法,通常適用於對小數量規模的樣本進行分析,主要用於發現新事物的過程,揭露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樣本數量通常為10~20個,不追求精確的結論,而只是了解問題之所在,摸清情況,得出感性認識,比如用戶訪談、卡片分類法、焦點小組、頭腦風暴、可用性測試等,見圖2。
定量研究方法,則是對大規模的樣本進行分析,適用於揭露正在發生的事情,一般是為了對特定研究對象的總體得出統計結果而進行的,比如在線大規模調查問卷、網站日誌分析以及A/B測試、自動化可用性測試等。
E. 眼動實驗的介紹
眼動測試,就是通過視線追蹤技術,監測用戶在看特定目標時的眼睛運動和注視方向,並進行相關分析的過程。過程中需要用到眼動儀和相關軟體。早期人們主要利用照相、電影攝影等方式來記錄眼球運動情況,現在利用眼動儀等先進工具,可以得到更加精確的記錄。
F. 用戶體驗研究的研究方法
三維坐標圖標法
用戶體驗研究當前已經可以解答相當廣泛的問題。通過在一個3維坐標系以及典
型的產品開發階段中列出各種可用的研究方法,可以了解到什麼時候應當使用哪種方法。 定性與定量 網站或是產品使態度與行為 用的背景 下面的圖表描述了幾種常見的方法在坐標系中的位置
每個維度都是一種區別不同研究的方法,回答不同的問題,也適合不同種類的目的。這個方面的區別可以被歸納為 人們說什麼 和 人們做什麼。態度研究的目的經常是理解,測量或者是獲知人們特定的觀念,這就是為什麼態度研究在市場部門被經常使用。
雖然大部分可用性研究應該更多地依靠行為研究,使用自我報告方法獲得的信息依然是很有用的。例如,卡片分類研究能讓你深入了解用戶在某種信息空間里的心理模型,這可以幫助你決策什麼才是最適合你網站的信息架構。調查方法測量態度,或是收集自我報告數據,能夠幫助跟蹤或是發現你網站中重要的問題。
在坐標軸的另一端,那些關注行為的研究方法經常用來試圖了解「人們做什麼」,並盡量降低研究方法本身對研究結果的干擾。AB測試僅是改版網站的設計,但是努力保持其它因素不變,以便於觀察網站設計對用戶行為的影響,眼動研究用來了解用戶與網站界面設計的視覺交互。
在兩個極端之間的是兩種我們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可用性實驗室研究和現場實地研究。這兩種研究方法結合了自我報告和行為數據,並且可以偏向於坐標軸的任一端。
這兩者基本的差別在於:在定性研究中,數據經常被直接收集,相反的,在定量研究中數據是被間接收集的,通過一種工具,例如一個調查問卷,或是Web伺服器日誌。在現場研究和可用性實驗室研究中,例如,研究者直接觀察用戶如何使用技術(或者是沒有使用)來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可以讓用戶有能力去問問題,探查行為,或者可能調整研究方案來更好地滿足目標。
數據的分析也經常不是十分精確的。與之相比,定量研究中的洞察力典型地來源於精確的數學分析,因為數據收集的手段(例如調查工具或是Web伺服器日誌)捕獲海量的數字編碼的數據。
由於它們本質上的區別,定性研究方法更適合回答關於 為什麼 或是 如何解決一個問題 。相反,定量研究可以在回答 有多少 和 有多少種 問題 上做的更好。下面的圖表描繪了前面兩個維度是如何影響研究方法可以回答問題的種類的。
要做的最後一個區別是 在研究中,是否使用產品,或是如何使用產品。可以被描述如下: 自然地或是接近自然地使用產品 腳本化使用產品(按照預先安排的方式使用) 在研究中不使用產品 以上各項的混合 當選擇在研究中自然使用產品時,目的是盡力降低研究本身對結果的影響,以便於盡可能了解真實的行為或態度。很多人種學實地研究致力於此,但是依舊總是出現一些觀測偏差。攔截訪問調查(Intercept Survey,譯者不太清楚是不是應該這么翻譯)和數據挖掘/分析技術是定量研究中這類使用產品方式的例子。
產品使用的腳本化研究(scripted study )是為了集中觀察非常細節的情況,例如在重新設計流程的時候。腳本化的程度根據不同的研究目標可以相當多樣化。例如,一個基準研究(benchmarking study)通常相當嚴格地腳本化,於是可以產出相當可靠的可用性標准。
混合的研究方法使用一種創新的形式使用產品來達成目標,例如,參與式設計允許用戶與設計元素交互,並重新排列那些設計元素,並且討論為什麼他們要做出那樣的選擇。
圖表中的大部分的研究方法能夠在一條或者多條坐標軸上移動,並且在一些研究中兩個方向是很平均的,經常是為了同時滿足多種目標。例如,現場研究能夠關注 人們說什麼(人種學面談ethnographic interviews)也可以關注 人們做什麼(拓展觀察extended observation);合意性(desirability)研究和卡片分類都有定性和定量兩種版本;並且眼動研究也可以是腳本化的或者是非腳本化的。
另外一個在選擇研究方法時需要考慮的重要的區別是產品研發階段,和其相關的目標。 計劃階段:在產品開發最開始的階段,一般的情況下,你需要考慮新的主意和未來的機會。這個階段的研究方法相當多樣化。 優化階段:終於,你將會到達一個「干還是不幹」的十字路口,你過渡到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你要在你選擇的方向上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設計。在這個階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結構化的,並且幫助你降低執行的風險。 評估階段:在某個時間點,網站或是產品被足夠多的用戶使用,你可以開始評估你做的怎麼樣了。 下面的表格匯總了這些目標,並且列出了典型的研究途徑和方法,和它們之間的聯系。 產品開發階段 計劃階段 優化階段 評估階段 目標: 啟發,探索並且選擇新的方向和機會 獲知並優化設計來減少風險並提高可用性 測量產品性能,將其與自身和其競爭對手對比 研究途徑: 定性的和定量的 主要是定性的(結構化的) 主要是定量研究(匯總的) 典型方法: 人種學現場研究,焦點小組,日記研究,調查問卷,數據發掘和分. 卡片分類,現場研究,參與式設計,紙上原型和用戶體驗研究,合意性(desirability)研究,客戶郵件 可用基準,在線評估,調查,AB測試 雖然很多用戶體驗研究方法來源於科學研究實踐,但它們的目標並不是純科學,並且需要調整來符合利益關系人(stakeholder)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方法的描述都是很簡略的(只是一般的指導原則),而不是嚴格的分類.
G. 做了眼動測試結果是NEF是14,RSS1和RSS2都是0,D也是0……還做了腦電波,結果顯示DEP
NEF是凝視點數,小於28為異常,這人為14所以是異常的,另外兩個指標也偏低,DEP是由睡眠不好等因素引起的焦慮抑鬱症! 動眼測定分析可以用來測定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這樣的結果通常與精神壓力大、焦慮、失眠有關。意見建議:這樣的檢查結果,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來看,單純地看待沒能現實的意義。謝謝
H. 「動態視力」是什麼
前庭眼動反射和動態視力研究
作者:翁天祥 會議投稿來源:美國德州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科 點擊數:23 更新時間:2005-7-5
前言前庭眼動反射測試(VORT)是近年來新研製發明的、專門評估前庭-眼動神經系統功能 的一種檢測方法,其技術和設備簡便快速有效,受檢者無不適感覺;前庭眼動反射(VOR)和 視-前庭相互作用(VVI)等神經反射功能是人體維持正常的動態視覺穩定(vision stabilizing)的基礎,動態視力測試(DVAT)是在頭動的情況下(有前庭輸入刺激),利用l og Mean Angle Resolvable(logMAR)方法測試視銳度的變化,它直接而又敏感的反映出人體 前庭-眼動神經系統功能狀態以及視網膜穩定性和動態視覺能力。目的 觀測和比較前庭眼動 反射和動態視力檢測技術在健康正常人組和臨床眩暈患者人群的測試結果。方法 應用美國ED I公司的前庭眼動反射檢測儀和美國MMT公司的動態視力檢測儀,分別對正常對照和試驗組的20 例被試者按常規方法測試VORT和DVAT,計算和分析前庭眼動反射各頻率段眼動增益值、相位差 異和左右向非對稱比等三組參數;動態視力測試通過計量和比較,在靜態和一定頻率頭動前庭 刺激時,logMAR識別率下降級數。結果前庭眼動反射測試在1-5Hz頻率范圍內的眼動增益值 、相位差異和左右向非對稱比三組參數,健康正常人組的90%(18/20)在正常范圍內(EDI標 准),80%(16/20)動態視力的logMAR識別率下降沒有超過兩個級數(MMT標准);而眩暈患 者人群組只有15%(3/20)VORT屬於正常范圍,65%(13/20)logMAR識別率的下降超過了兩個 級數。結論前庭眼動反射測試和動態視力測試可以在生理頻率范圍內,非常敏感地檢測出前 庭-眼動神經系統功能狀態,其創新性的技術是現有前庭眼動功能檢測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在臨床眩暈病症的診療、科技奧運和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I. 請問眼動測試是什麼
又稱 眼動實驗,你可以在網路里看。
眼動測試,就是通過視線追蹤技術,監測用戶在看特定目標時的眼睛運動和注視方向,並進行相關分析的過程。過程中需要用到眼動儀和相關軟體。早期人們主要利用照相、電影攝影等方式來記錄眼球運動情況,現在利用眼動儀等先進工具,可以得到更加精確的記錄。
眼動實驗的原理主要是:目前熱門的視線追蹤技術,主要是基於眼睛視頻分析(VOG,Video
oculographic)的「非侵入式」技術,即用攝像機將眼睛運動錄下來再通過圖像分析判斷視線落點,且感測器與用戶沒有直接接觸。有些採用此類技術的儀器可以允許用戶自由活動,如Tobii的X60/120和T60/120系列的裸機,但有時也會通過一些方式限定用戶的活動范圍,比如要求用戶把下巴放在固定的支架上,以獲得更准確的數據。
我們知道,用戶的視線在移,眼球也在轉動,所以要推算出用戶的視線方向,就得在眼睛圖像中找到某種在眼球轉動時也保持不變的特徵,並計算其與瞳孔中心(其中心線即視線方向)間的向量關系。
視線追蹤技術中廣泛運用的方法叫做「瞳孔—角膜反射方法」(the pupil center cornea reflection
technique),其所利用的眼動過程中保持不變的特徵,是眼球角膜外表面上的普爾欽斑(Purkinje
image)——眼球角膜上的一個亮光點,由進入瞳孔的光線在角膜外表面上反射(corneal reflection)而產生。
由於攝像機的位置固定、屏幕(光源)的位置固定、眼球中心位置不變(假設眼球為球狀,且頭部不動),普爾欽斑的絕對位置並不隨眼球的轉動而變化(其實,頭部的小幅度運動也能通過角膜反射計算出來)。但其相對於瞳孔和眼球的位置則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當你盯著攝像頭時,普爾欽斑就在你瞳孔之間;而當你抬起頭時,普爾欽斑就在你的瞳孔下方。這樣一來,只要實時定位眼睛圖像上的瞳孔、和普爾欽斑的位置,計算出角膜反射向量,便能利用幾何模型,估算得到用戶的視線方向。再基於前期定標過程(即讓用戶注視電腦屏幕上特定的點)中所建立的用戶眼睛特徵與電腦屏幕呈現內容之間的關系,儀器就能判斷出用戶究竟在看屏幕上的什麼內容了。
定位瞳孔中心的位置是視線追蹤技術中的關鍵一步,但一個問題是,相比於虹膜與眼白之間的極其明顯的分界線來說,瞳孔和虹膜之間的分界線並沒那麼清晰,特別是咱黑眼睛黃皮膚。因此,研究者為了提高這一步的精準度,又設計了「亮、暗瞳差分方案」,即:交替用不同方位的光源向人眼發出近紅外線,然後在每兩幀相鄰的圖像中,分別獲取用戶明亮的瞳孔(bright
pupil,亮瞳)和暗淡的瞳孔(dark pupil,暗瞳),進行疊加差分,從而更清晰地「摳」出瞳孔,再計算瞳孔的質心和形狀等參數。
究竟拍到的是「亮瞳」還是「暗瞳」,這取決於攝像頭是否與光源共線。如果攝像頭與光源在同一條線上,則攝像頭拍到的瞳孔是被光照亮的,也就是「亮瞳」。這和拍照時,相機閃光燈直對著拍攝對象時照片上會出現「紅眼」的原理是類似的(忍不住想提一下,網路說紅眼是因為閃光燈使瞳孔暫時變大,其實有點扯,首先不相關,其次瞳孔在強光下會變小,不然豈不被閃瞎了眼)。如果二者不共線,則拍到的就是正常的「暗瞳」了。所以,支持亮暗瞳追蹤的眼動儀上都有兩套位置不同的近紅外光源。
之所以要用近紅外線,是因為人眼無法察覺到,不至於晃眼,影響用戶。這些光束很弱,只要研究者按照眼動儀說明書上指示的距離安排用戶就坐(比如離眼動儀60cm以上),用戶即便在工作的眼動儀前待8個小時也不會有放射性危險。
與上述「非侵入式」技術相對應的視線追蹤技術,則需要用戶與測試設備上的感測器直接接觸。比如早期的眼動測試會在測試者的眼睛裡塞進一個類似硬質隱形眼鏡的東西,監測隨著眼睛運動而不斷變化的磁場,從而知道你在看什麼地方,或者在測試者的眼睛周圍貼上電極,監測電位變化。這些方法聽著有點懾人,操作起來也麻煩,但獲取的數據比較准確。
那麼,普通的商用眼動測試究竟能有多精確呢?這就得看測試用眼動儀的具體參數了。分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空間上的相關參數有精確度、漂移和屏幕尺寸,時間上的參數是采樣率(延時)。比如:Tobii
X120的精確度是0.5度,隨時間的漂移在0.3度內,如果以用戶距離屏幕60cm計算的話,則偏移量約在0.13mm;其采樣率為120Hz,則延時在17ms,因為每隔兩幀才能算一次瞳孔。但有研究者發現,實際測試中的位置偏差要比這里算出來的值大很多,可能與用戶移動頭部、或定標問題有關。如果用tobii這一系列做閱讀測試的話,很可能無法准確定位用戶到底在看界面上的哪一行字。因此在作分析時,要避免太相信結果中所給出的注視點。
同時在做測試時,也應盡量遵守實驗規范。現在的商用眼動儀一般都能對頭動進行補償計算,但是,即便眼動儀允許用戶自由活動,也有一個規定的頭動范圍,比如Tobii
X60和T60型號的頭動范圍在44×22×30cm(長寬高),而X120和T120的頻率高、允許的頭動范圍更小,為30×22×30cm(長寬高),測試時應保證用戶的頭動幅度在此范圍內。而在定標時,則應允許用戶在規定范圍內的移動頭部,在定標階段將頭動納入考慮。
http://ke..com/view/1508093.htm
J. 研究眼動實驗總共有幾種方法
研究眼動從科學快速全的面的角度來看
有一種方法最好
那就是
近現代生物物理科學大家
旺蠻伯德的眼動論
簡議之就是在要觀察眼動
必須保證眼不能動
否則會影響科學性
准確性
所以
研究眼動
只有一種科學的實驗方法
即
眼不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