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拓撲心理學的詳細介紹
勒溫否定了刺激-反應的公式,而採取了B=f(P,E)的公式,認為行為(B)等於人(P)和環境(E)的函數,行為是隨人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個環境不是純客觀的環境,也不是K.科夫卡所說的行為環境,因為行為環境實際上是意識中的環境。勒溫的所謂環境叫做心理環境,是僅僅對行為有所影響的環境,他稱之為准環境。准環境被區分為三種,即准實在的環境、准社會的環境和准概念的環境。僅舉一例說明准實在的環境,其他兩種環境的意義就可以類推而知。他說:「比如一個兒童知道他的母親在家或不在家,他在花園中的游戲的行為便可隨之而不同,可是我們不能假定這個母親是否在家的事實存在於兒童的意識之內。」這就說明勒溫的心理環境有別於科夫卡的行為環境。勒溫將人和環境描繪為生活空間。這個生活空間不包括人生的一切事實,而僅包括指定的人及其行為在某一時間內的有關事實 。
必須指出,勒溫的研究超出了格式塔心理學原有的知覺研究范圍。他要致力於人的行為動力、動機或需要和人格的研究,為格式塔心理學開辟了新的園地。他以為環境的事物對於人不是無關痛癢的。有些事物吸引人,具有引值(正的原子值),是人所願意接近和取得的;有些事物排拒人,具有拒值(負的原子值),是人所不願意接受或拒絕的。這個一引一拒是與人的需要有關的。勒溫把需要區分為基本需要和准需要。飢思食、渴思飲,這種生理需要屬於前者。寫好了信要投郵筒,畢業期近要寫論文,這種需要屬於後者,是勒溫研究需要時的主要對象。
2. 拓撲理論是什麼
人工智慧問題是一個古老的但又是十分新穎的研究課題。近十多年來,各國研究人員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上都已經獲得巨大的進展,然而各種傳統的或新穎的智能模型迄今還不能完全而圓滿地對大腦思維活動的過程進行解釋和模擬,人們還不十分了解信息在大腦中的底層結構和編碼方法;其中特別是象人們的概念、意識、情感和創造性思維過程等,還根本無從著手;同時關於這一方面,在哲學上、自然科學上還有很大的爭論,還不能得到哲學界和自然科學界的一致認同。為了進行這一方面的探討,本文從信息系統內部整體結構和精細結構的互相關系,系統內各級子系統、子結構之間的互相作用,系統整體和局部區域的互相影響等幾個問題出發,以整體相關性原理為基礎,提出了全息空間模型。並研究了全息空間的結構和該結構在局部變化時對整體的影響,以及全息空間的結構上的延伸等問題。描述了全息空間的高層結構在局部空間連續變換時的整體不變性和定義域不變性。指出了在全息空間中可能隱含著未知的信息集合,即關於概念本身的延拓和擴展能否產生新的未知的結果——而這個新的結果又能否被舊的結構形式所蘊涵和容納。……這些,當然是屬於拓撲學范疇的東西,因此,本文把研究這一類問題的這種理論方法取名為「拓撲」分析法。
3. 拓撲心理學的介紹
拓撲心理學」(topological psychology)是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一個變種或分支。為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m 1890—1947)所創立。拓撲學是幾何學的一個分支,它不問面積和距離的大小,以嚴格的非數量關系來表述空間的內在關系。勒溫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借用拓撲學來陳述心理事件在心理生活空間的移動,以及達到的目標和達到目標的途徑。由於拓撲學還缺乏方向的概念,勒溫又藉助向量分析的概念、來陳述心理事件的動力關系及其方向。從而建立了他的拓撲心理學。
4. 庫爾特·勒溫的理論體系
心理場是勒溫心理學體系中的一個最重要概念,同時也是其理論的核心。場這個概念是勒溫從物理學中借用過來的,勒溫認為心理場就是由一個人的生活事件經驗和未來的思想願望所構成的一個總和,他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在數量上和類型上不斷豐富和擴展。同時每個人心理場又有其個別差異性,但總的來說一個人的生活閱歷越豐富,則他的心理場的范圍就越大,層次也越多。
為了更好地說明心理動力場,勒溫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間(lifespace),也簡稱生活空間。生活空間實際上就是心理動力場和拓撲學、向量學相結合的另一種心理學化的表現方式,B=f(PE)這一公式就代表了一個人的生活空間。在這個公式里,B代錶行為,f是指函數關系(也可以稱為一項定律),P是指具體的一個人,E是指全部的對心理場的解釋環境。用文字來解釋這個公式的話,就是說行為是隨著人與環境這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為了更確切地具體分析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勒溫提出了心理環境這一概念,心理環境也就是實際影響一個人發生某一行為的心理事實(有時也稱事件)。
這些事實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准物理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對他當時行為能產生影響的自然環境;二是准社會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對他當時行為能產生影響的社會環境;三是准概念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他當時思想上的某事物的概念,這一概念有可能與客觀現實中事物的真正概念之間存在差異。在這里勒溫提出了所謂的「准事實」,他是想借用這個概念來說明影響人行為的事實並非客觀存在的全部事實,而是指在一定時間、一定情境中實實在在具體影響一個人行為的那一部分事實。這一部分事實有時候可能與客觀存在的事實相吻合,也有時候可能不吻合。勒溫的這一思想實際上反映了他的整體論的觀點。 這一學說 以研究團體生活動力為目的,主要研究團體的氣氛,團體內成員間的關系、團體的領導作風等。勒溫認為團體是一個動力整體,這個整體並不等於各部分之和,整體中任何一個部分的改變都必將導致整體內其它部分發生變化,並最終影響到整體的性質。
團體的本質在於其各成員間的相互依賴,這種相互間的依賴關系決定著團體的特性。勒溫指出,個體和他的情境構成了心理場,與此相同,團體和團體的情境就構成了社會場;個體的行為主要由其生活空間內各區域間的相互關系決定,團體的行為也主要由團體的社會場中各區域的相互關系所決定。
任何一個團體都面臨著內聚和分裂對抗的壓力,分裂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團體內各成員間交往的障礙或團體內每個個體的目標和團體目標間的沖突;內聚力則是團體內抵抗分裂的力量,內聚力是指團體成員間的正效價或吸引力,它的強度依賴於個體求得成員資格的動力強度。分裂和內聚是團體中時刻進行斗爭的一對矛盾,一個良好的有生命力的團體必須要有較強的內聚性才能防止團體的分裂。
此外,勒溫根據群體動力學的理念,進一步從事群體領袖領導風格類型與群體作業績效關系的研究。提出了領導風格類型理論,即領導者的風格對組織氛圍和工作績效的影響,區分出領導者的不同風格和特性並以實驗的方式加以驗證。 勒溫利用他的團體與行為改變方面的研究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主要解決關於社會問題同引起變革的觀念之間的關系,他把這種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與此同時,勒溫在行動研究中還比較關心種族沖突問題和社會偏見問題,他曾親自指導了關於社團中集體住宿對偏見的影響的研究、關於服務機會均等的研究和關於兒童偏見的發展和預防的研究等。
勒溫及其學生將其實驗研究成果廣泛運用於社會各方面的改造上。他提出了改變社會的三個階段:思辨的時代、描述的時代和建設的時代。根據這種分類,勒溫認為構造主義心理學屬於一種描述性科學,純粹是由現象的邏輯順序維系在一起的,它對解決社會生活問題基本沒有什麼作用。反之,勒溫認為心理學必須成為伽利略式的科學。因此,勒溫在其理論中比較追求心理學的定律(主要是在一般情境中概括得到的),並根據這些定律來對個體所處於特殊情境中的行為做出有效的推論和預測,勒溫的心理學理論正是基於這一思想而提出的。 勒溫是從場論的角度來探討學習理論,他堅持要用心理學中最基本的幾個構成來探討學習的問題。這些基本構成就是生活空間,心理環境、誘發力和約束力等。同時要對行為作動態分析,即要了解作為行為之基礎的各種力(forces)。他把行為變化看作是各種心理力量的結果。勒溫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學習者當時的生活空間和心理世界,而不能像行為主義者那樣用客觀的物理主義者的術語來界定刺激。同是從整體情境分析入手,而不能只是從刺激情境中抽取一兩個孤立的要素。因為不從整體上考慮問題,是不可能作出正確判斷的。
勒溫認為,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取決於有機體以往的經驗和強化史,這是形而上學的。根據勒溫的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者僅僅把行為變化看作是學習,事實上學習這個術語可用來指許多不同的現象。在研究學習時,至少必須區別這樣四種變化:第一,作為認知結構(即知識)變化的學習;第二,作為動機變化的學習;第三,作為群體屬性和意識形態變化的學;第四,作為身體肌肉隨意控制發生變化的學習。在勒溫看來,學習理論要探討的,主要是學習者認知結構和動機的變化。
作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勒溫被稱為「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他認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應面向實際問題並解決這些社會實際問題。勒溫和他的學生所設計的眾多實驗,如蔡格尼克回憶實驗、奧夫散金納的受阻活動重做實驗及霍普的欲求水準實驗等,對於後世心理學家在社會心理學、學習論及行為動力學等方面研究提供了研究手段和方法論支持。 勒溫對學習與動機問題的解釋是有獨到之處的。他在理論說明了人腦中認知結構變化的過程,他對懲罰與獎勵的分析也給人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使人不得不考慮懲罰所會帶來的後果,同時對獎勵的兩重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是社會認知理論的先驅:勒溫的社會心理學成果還在一定程度上對海德的社會認知平衡論、費斯丁格的認知失調理論等產生重大影響。
5. 為什麼說勒溫開辟了格式塔心理學的新領域
勒溫在格式塔心理學的框架結構內引進"場"、"生活空間"、"拓撲學"和"向量"等概念,另闢蹊徑,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格塔理論。盡管他研究的重心放在社會心理學方面,但他對行為、問題和動機等方面探討,在當時是很有新意的。勒溫雖與三位完形心理學創始人同時,而且關系密切,但他的心理學思想卻與他們三人不同。勒溫所研究者不是知覺、思維和問題解決等問題,而是將格式塔心理學的理念擴大到社會情境,從而研究人與環境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問題。彌補了格式塔心理學在情緒與意志方面研究的不足。
網路上整理過來的,你看看吧。
6. 《拓撲心理學原理》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拓撲心理學原理》(庫爾德·勒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_ipu350kxaMQ9dU5v-EvzQ
書名:拓撲心理學原理
作者:庫爾德·勒溫
譯者:竺培梁
豆瓣評分:6.7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10
頁數:215
內容簡介:
《拓撲心理學原理》內容簡介:拓撲心理學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傳統心理學論著鮮有論及個體和環境的關系,《拓撲心理學原理》卻獨樹一幟,試圖以心理學的知識來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社會心理學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勒溫的行動研究法在日本和中國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
竺培梁,男,心理學教授。上海市心理學會心理統計與測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繫心理測量教研室主任。1977年恢復高考的首屆大學生。高校教齡26年,1996年擔任研究生導師,講授4門研究生課程。負責省部級等科研課題7項。出版專著《智力心理學》和《智力心理學探新》以及譯著《拓撲心理學原理》([德]Lewill著)和《心理測驗》([美]AIrestasi著)。參編《中國大網路全書·心理學》、《心理學大詞典》、《心理學網路全書》等大型工具書。在《心理科學》等CSSCI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
庫爾德·勒溫(Kurt Lewin, 1890-1947)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創建了勒溫心理學體系,即拓撲心理學。
7. 拓撲心理學的心理機制
我們能夠把一類問題成為同等問題,而把另一類問題成為純數學問題。同等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經驗問題,由於它的任務是表明某些經驗事實的性質,對我們來說則是表明心理動力學事實的性質;並且把事實同等於數學概念,這種數學概念合適地描述這些經驗關系的邏輯結構。新生兒的知覺域完全沒有得到發展,以致應用最簡單的連通概念或「組分」概念也不行,只是逐漸進行著我們所稱之為知覺域的「拓撲化」 。
心理生活空間的最為重要的一般屬性之一,在於這種空間不是無限結構的,而總是在某種程度上才是有結構的。即使我們使用固定測量標尺,也必須考慮物理過程本身的性質。苛勒的論證十分清晰地表明,物理學和心理生物學能夠使用「動力整體」或「格式塔」這個相同概念;而且基本的格式塔規律也同樣適用於這兩門科學。到此,我們基本可以理解勒溫試圖引進拓撲學研究心理問題的努力,以及基本思路。也使我們真正自信於將「拓撲方法」作為一種很基本的描述心理事實的語言(符號)系統。
我們面臨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之間最重要的差異之一。在物理學中,當S1不足以推知S2時,理論上總是可能使得S1包含更多的內容。在心理學中,這類擴充常常是不可能的。那時陌生人顯然不屬於A的生活空間,因為要是A知道陌生人的來臨,他的行為就不一樣。心理空間與物理空間最大的差異,可能來自於心理空間的意義屬性,即心理空間所有的存在結構都是基於一定意義的,意義的產生與改變,決定了心裡空間的構成。而此之前,客觀事物雖然存在,卻不構成心理生活空間。
如果他問成人,到哪裡去找布,那麼成人的回答代表一種外部因素,即從兒童的生活空間的先前情境中不能推知的回答。但是,如果兒童已經知道布在哪裡,人們就傾向於講到簡單的心理聯系。當兒童走過房間時,他所感到的視覺印象的類型和順序,取決於房間內物理物體的布置。然而,當兒童完全熟悉他的環境時,人們不會想到這個事實構成心理原因鏈的折斷,因為那時視覺印象的變化是兒童行為的結果。這里一段描述的最大價值,在於勒溫採用了「原因鏈」、「折斷」等概念來描述心理結構,使得心理結構概念獲得理論分化。心理學必須給每一個體和他自己的環境確定一個分離空間。每個這類空間相當於一個心理生物世界的總體(從科學理論的觀點來看,它等價於整個物理世界)。這些世界「在動力上不是封閉的」;對於心理學之外的某些影響來說,它們具有邊界或者它們的每一個點顯示邊界屬性。
一種模式通常包含許多純武斷的東西。使用一種生理模式,人們所關心的種種關系,也不是以概念來直接表述,而只是以舉例來間接表述,因此時常包括多餘的專業化術語。我們試圖要做的事,就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描述情境——從情境中「不證自明的」即作為純邏輯的結果來推知事件。模式的缺陷正是「概念系統」的缺陷,而心理學努力實現的,是建立在「純邏輯」基礎上的科學。
苛勒在確定腦場的結構和屬性時使用的方法,基本上與我們在確定生活空間的結構和屬性時使用的方法一致。這種一致特別表現於,動力關系問題和位置關系問題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我們這里提出的對事件的推知,僅僅意味著一種追溯,即從物體和事件本身的現象屬性進展到條件-發生屬性。勒溫的理論是比較強調主觀的,他以主體本位為中心研究心理位置(位移)關系(比如「地面在人腳下運動」的命題),而格式塔是以「第三參照點」為中心的。
8. 拓撲心理學的簡介
拓撲心理學是德國格式塔心理學家勒溫根據動力場說,採用拓撲學及向量學的表述方式,研究人及其行為的一種心理學體系。
勒溫否定了刺激-反應的公式,而認為行為可表示為人和環境的函數,行為是隨人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以數學的邏輯思考人的行為和環境的關系。是心理學界思考問題的一新思路。
9. 勒溫的主要學說
是勒溫把其早期研究個體行為的心理動力場或生活空間學說應用於研究社會問題的結果,它以研究團體生活動力為目的,主要研究團體的氣氛,團體內成員間的關系、團體的領導作風等。團體動力學把群體研究與實證的實驗方法結合了起來,這對後來的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勒溫認為團體是一個動力整體,這個整體並不等於各部分之和,整體中任何一個部分的改變都必將導致整體內其它部分發生變化,並最終影響到整體的性質。團體不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質或相似特質的成員構成,特質相似和目標相同並不是團體存在的先決條件。團體的本質在於其各成員間的相互依賴,這種相互間的依賴關系決定著團體的特性。勒溫認為團體和個體一樣都是真實的,而非神秘的,因此,勒溫直接就把研究個體心理學的方法搬了過來,認為生活空間的概念也一定適應於對團體的研究。勒溫指出,個體和他的情境構成了心理場,與此相同,團體和團體的情境就構成了社會場;個體的行為主要由其生活空間內各區域間的相互關系決定,團體的行為也主要由團體的社會場中各區域的相互關系所決定。任何一個團體都面臨著內聚和分裂對抗的壓力,分裂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團體內各成員間交往的障礙或團體內每個個體的目標和團體目標間的沖突;內聚力則是團體內抵抗分裂的力量,內聚力是指團體成員間的正效價或吸引力,它的強度依賴於個體求得成員資格的動力強度。分裂和內聚是團體中時刻進行斗爭的一對矛盾,一個良好的有生命力的團體必須要有較強的內聚性才能防止團體的分裂。勒溫及其學生研究了怎樣培養一個團體的內聚性的問題。
勒溫的一個學生貝克設計了一個讓被試成對地合作完成一套圖畫的實驗,通過這個實驗貝克得出結論,團體的內聚性是由以下三種基礎而形成的:一是個體由於對其它團體成員的喜愛而喜愛團體;二是由於團體成員資格能賦予成員以一定聲望而使團體成員喜愛團體;三是由於團體是達到個人目標的手段而使團體成員喜愛團體。同時貝克還發現,不論團體內成員間相互吸引的原因如何,越是密切結合的對象越能夠力求意見一致,越是密切結合的對象也越受團體討論的影響。
勒溫、李波特、懷特的一個關於「專制氣氛」和「民主氣氛」的實驗表明,團體的內聚性也受領導者的工作作風的影響。一般而論,民主的小組更富有成果,內聚性較強,小組內成員對待領導的態度也較好,小組成員間的分歧干擾更少,民主小組在活動的創造性上相對也較高。與民主小組相比,專制小組在活動中不是更放肆就是更漠然,但漠然的小組當小組領導不在時卻爆發出更放肆的行為。當實驗中故意對各小組展開攻擊時,專制小組顯得士氣低落,並有分崩離析的傾向,而民主小組則比受攻擊前團結得更緊密。另外,在這個實驗中,勒溫等還發現一個奇怪且令人迷惑的現象,即孩子從民主氣氛過渡到專制氣氛要比從專制氣氛過渡到民主氣氛更容易。
勒溫和他的同事、學生等所做的另外一些實驗也表明,團體成員對團體活動的興趣、團體內成員的交往頻率、各成員的遵從行為等也都能影響到一個團體的內聚力。
團體與行為改變的研究:勒溫還對團體對其成員行為改變的影響做了系統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團體決定比單獨做出的決定對團體中的個人有較持久的影響。勒溫根據實驗得出結論:無論是訓練領導、改變飲食習慣等,如果首先使個體所屬的社會團體發生相應的變化,然後通過團體來改變個體的行為,這樣做的效果遠比直接去改變一個個具體的個體更好。反過來,只要團體的價值不發生變化,個體就會更強烈地抵制外來的變化,個體的行為就不容易發生變化。這實際上就是格式塔整體比部分更重要的思想的具體體現。
勒溫在這種實驗研究的啟發下,開始把這種方法廣泛運用於社會各方面的改造上。他提出了改變社會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解凍」,即盡可能減少或消除與團體過去標準的關聯;第二階段引進或制定一個新標准固化;第三階段是「再凍結」,這是建立在新標准之上的一種重新建構。在所有的這三個階段中,個體都要參與團體的決定,這樣比單是向每一個個體提出改變要求要好得多。 另外,勒溫也希望利用他的團體與行為改變方面的研究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主要解決關於社會問題同引起變革的觀念之間的關系,他把這種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與此同時,勒溫在行動研究中還比較關心種族沖突問題和社會偏見問題,他曾親自指導了關於社團中集體住宿對偏見的影響的研究、關於服務機會均等的研究和關於兒童偏見的發展和預防的研究等。
勒溫對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他於1942年建立了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會,這個學會大促進了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主旨的研究。
動力場理論
勒溫對科學發展的基本結構做了分析,並以此作為自己心理學理論的基礎。勒溫認為科學
已經經歷了三個發展的時代,他分別把這三個時代命名為思辨的時代、描述的時代和建設的時代。根據這種分類,勒溫認為構造主義心理學屬於一種描述性科學,純粹是由現象的邏輯順序維系在一起的,它對解決社會生活問題基本沒有什麼作用。反之,勒溫認為心理學必須成為伽利略式的科學。因此,勒溫在其理論中比較追求心理學的定律(主要是在一般情境中概括得到的),並根據這些定律來對個體所處於特殊情境中的行為做出有效的推論和預測,勒溫的心理學理論正是基於這一思想而提出的。
心理環境
和其它格式塔心理學家一樣,勒溫也把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他提出的行為公式是B=f(PE),在這個公式里,B代錶行為,f是指函數關系(也可以稱為一項定律),P是指具體的一個人,E是指全部的對心理場的解釋環境。用文字來解釋這個公式的話,就是說行為是隨著人與環境這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即不同的人對同一的環境條件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同一個人對不同的環境條件會產生不同的行為,甚至同一個人,如果情境條件發生了改變,對同一個環境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勒溫的這種描述顯然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狀況。 為了更確切地具體分析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勒溫提出了心理環境這一概念,心理環境也就是實際影響一個人發生某一行為的心理事實(有時也稱事件)。這些事實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准物理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對他當時行為能產生影響的自然環境;二是准社會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對他當時行為能產生影響的社會環境;三是准概念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他當時思想上的某事物的概念,這一概念有可能與客觀現實中事物的真正概念之間存在差異。在這里勒溫提出了所謂的「准事實」,他是想借用這個概念來說明影響人行為的事實並非客觀存在的全部事實,而是指在一定時間、一定情境中實實在在具體影響一個人行為的那一部分事實。這一部分事實有時候可能與客觀存在的事實相吻合,也有時候可能不吻合。勒溫的這一思想實際上反映了他的整體論的觀點。 心理場是勒溫心理學體系中的一個最重要概念,同時也是其理論的核心。場這個概念是勒溫從物理學中借用過來的,勒溫認為心理場就是由一個人的生活事件經驗和未來的思想願望所構成的一個總和,也就是說,心理場包括一個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對將來生活的預期。勒溫又認為,每一個人心理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這三個組成部分都不是恆定不變的,它們會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在數量上和類型上不斷豐富和擴展。同時每個人心理場的擴展和豐富在速度和范圍上又有其個別差異性,但總的來說一個人的生活閱歷越豐富,則他的心理場的范圍就越大,層次也越多。從勒溫對心理場的這些分析來看,心理場這個概念有點類似於我們平常所說的認知結構。不過在勒溫的心理學中,勒溫主要藉助心理場來研究一個人的需要、緊張、意志等心理動力要素,因此,勒溫的心理場又稱為心理動力場。 為了更好地說明心理動力場,勒溫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間(lifespace),也簡稱生活空間。生活空間實際上就是心理動力場和拓撲學、向量學相結合的另一種心理學化的表現方式,B=f(PE)這一公式就代表了一個人的生活空間。按照勒溫的說法, 生活空間可以分成若干區域,各區域之間都有邊界阻隔。個體的發展總是在一定的心理 生活空間中隨著目標有方向地從一個 區域向另一個區域移動。而個體發展的心理過程實質就是生活空間的各個區域的不斷豐富和分化,這些區域的豐富和分化沿著多個方面進行。勒溫的生活空間其實是對心理環境和心理動力場的一個總的描繪,它後來成了勒溫理論中最有影響的一個概念。
心理生活空間,又稱生活空間。是指在某一時刻影響行為的各種事實的總體。包含了人及其環境。如果以B表示行為,P表示人,E表示環境,LS表示生活空間,那麼B=f(PE)=f(LS),意即行為隨人及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行為隨生活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生活空間中有三類事實,即准物理事實、准社會事實、准概念事實。「准」表示程度上雖然不夠,但可以作為某種事物看待。相對於客觀事實,被個體覺察到的那些事實可能與真實事實並不一致,因此只能被稱為「准事實」。同時,生活空間 可以分成若干區域,各區域之間都 有邊界阻隔。個體的發展總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間中隨著目標有方向地從一個區域向另一 個區域移動。 為了對個體的心理事件在生活空間中的移動做出具體的陳述,勒溫首先對心理事件
移動的動力作了分析。他借用拓撲學的概念來陳述心理事實在心理生活空間中的移動。但拓撲學缺乏方向的概念,勒溫於是又藉助數學中向量分析的概念來陳述心理事實的動力關系及其方向。勒溫一生中用了很大的精力致力於心理事實在生活空間中的移動及移動的動力系統的研究,這樣勒溫就提出了他的以需要為動力的動機體系,這一動機體系主要包括六個基本概念:需要、緊張、效價、矢量、障礙和平衡。
1.需要
是勒溫心理學中行為的動力源,它主要是指個體的某種由生理條件的缺失所引起的一種動機狀態,即主體對某一外界對象所產生的慾望,或達到某一目標的意向。勒溫把需要分為兩種:一是客觀的生理需要,二是准需要,勒溫的准需要是指在心理環境中對心理事件起實際影響的需要,也就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心理需要。在勒溫心理學中所提到的需要一般是指第二種需要,也即准需要,他認為這些准需要對人的行為起著實際的影響。
2.緊張
是伴隨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也稱內部張力。勒溫認為需要的內驅力不是聯結作用而是一種內部張力狀態,當人產生某種需要時,伴隨著就會產生一種緊張的心理系統,這時人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只有消除這種緊張或至少是減弱這種緊張的情境出現時,個體才能重新恢復平衡。
3.效價
原是化學方面的一個名詞,勒溫在這里用它來表示個體對一個對象喜愛或厭惡的程度,對象如果能滿足個體的需要或對個體有吸引力,那麼這個對象就具有正效價;反之,對象如果對個體有威脅或惹人生厭則這個對象就具有負效價。在這里我們必須認識到,對象並非真的具有化學概念中說的那種「價」的意義,勒溫所謂的效價,其實是指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對對象產生的一種主觀情緒體驗。
4.矢量
在數學上原指一條有向直線,勒溫利用這一概念來表示對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強度。也就是說,矢量(有時也稱向量)在勒溫的心理學中就是指人與一定的對象間所產生的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吸引力會使人趨向目標,排斥力會使人背離目標。勒溫曾用圖示和文字對沖突的多種形式進行了精彩的分析,這些沖突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沖突類型是雙趨沖突。這種沖突存在於一個人面臨兩個具有差不多同等吸引力的正效價對象之間,他必須就其中的某一個對象做出一種選擇。但這種情況並不會維持很久,當這個人在一些因素的影響下開始向其中的一個目標移動時,這時較近的那個目標就開始增強它的吸引力,而遠離的那個目標的吸引力就開始下降,這就出現了心理學上的目標梯度效應。即當目標越來越接近時,目標的激勵作用和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增大。
第二種沖突類型是雙避沖突。這種沖突就是指一個人面臨兩項都想逃避的對象時,他必須就其中的一項做出自己的選擇,也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左右為難的情境。當一個人面臨這種情境時,一般是在兩害之中取其相對較輕的一項。
第三種沖突類型是趨避沖突。這一種沖突形式和上兩種沖突形式有所不同,它是指一個人對同一個對象又趨又避,也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所謂又愛又恨。在這一種情境中正效價和負效價是平衡的,如果你向正效價一方移動時,那負效價的一方就會產生相等的排斥,因此這種情境中矢量運動的可能性最小,所以生活中許多人戒煙經常是半途而廢。
以上是三種基本的沖突方式,勒溫在分析這些沖突方式時也承認生活中有更復雜情境出現的可能性,即一個人面臨許多的選擇目標,而每一個選擇目標又有趨避的可能性,這就是我們現代心理學中常提到的多重趨避沖突。
5.障礙
也是勒溫動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勒溫認為障礙可能是物、人、社會制度、法律等,也就是說凡是任何阻礙個體去達到預定目標的事物都稱為障礙。當個體接近障礙時,障礙便具有了負效價的性質。障礙能引起人的探索行為,人在探索過程中通常是繞過障礙而達到目標,當繞不過時人就會對障礙發起攻擊,通過消除障礙來達到目標。
6.平衡
是勒溫動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平衡是相對於不平衡而言的,而人的不平衡是喚起人需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勒溫把不平衡定義為「一種貫穿個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緊張狀態。(查普林、克拉威克,1989,p.86)與此相反我們就可以把平衡解釋為這種緊張狀態的解除。在生活中,人的一切動機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回到平衡狀態,從而使人的緊張狀態得到解除。但這種平衡只是暫時的,人就是在這種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