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肝免疫分析方法

肝免疫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10 21:40:55

㈠ 免疫分析方法哪些

(1)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RIA技術是使用以放射性同位素(如125I、32P、3H等)作標記的抗原或抗體,用γ-射線探測儀或液體閃爍計數器測定γ-射線或β-射線的放射性強度,來測定抗體或抗原量的技術。它包括以標記抗原為特點的放射免疫分析和以標記抗體為特點的免疫放射分析(immunoradiometricassay,IRMA)。前者以液相競爭結合法居多,既測大分子抗原又測小分子抗原;後者以固相法測大分子抗原為主。

RIA在早期建立的農葯免疫分析方法中佔了很大比重,建立了狄氏劑、艾氏劑、2,4-D和2,4,5-T、對硫磷和百草枯等農葯的放射免疫分析法。盡管該方法靈敏度非常敏銳(RIA通常為10-9g、10-12g,甚至10-15g),應用范圍廣,但進行RIA需使用昂貴的計數器,也存在放射線輻射和污染等問題,因此在農葯殘留檢測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並逐步為其他免疫分析方法所取代。

(2)酶免疫分析法(enzymeimmunoassay,EIA)。EIA是繼RIA之後發展起來的一項免疫分析技術。其檢測原理與放射免疫法類似,但所用的標記物為酶,它將抗原、抗體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測定結合於固相的酶的活力來測定被測定物的量。用做標記物的酶有辣根過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和鹼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oxidase,GO)、脲酶(urease)等。酶標記反應的固相支持物有聚苯乙烯塑料管、膜等。目前大多數採用96孔酶標板(MTP)作為固相支持物。這種板的檢測容量大,樣本數量多,只需有台簡單的酶標儀就可得出准確的檢測數據。也有學者採用磁珠作為固相材料進行EIA研究,其原理是將高分子材料(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包裹到金屬小顆粒(Fe2O3,Fe3O4)外面,再通過化學方法鍵合上氨基(-NH2)、羧基(-COOH)、羥基(-OH)等活性基團,再與抗體或抗原耦聯,製成免疫性微珠。該方法的優點是微珠比表面積大,吸附能力強,能懸浮在液相中快速均勻的捕獲樣品中的待測物,通過外加磁場後能夠實現微珠與樣品液的快速分離,從而減少檢測時間、提高檢測靈敏度。

由於酶標試劑制備容易、穩定、價廉,酶免疫分析的靈敏度接近放射免疫技術,故近年來EIA技術發展很快,已開發了多種EIA方法。其中酶聯免疫法(,ELISA)是目前農葯殘留檢測中應用最廣泛的酶免疫分析技術。

(3)熒光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immunoassay,FIA)。FIA檢測的基本原理是將抗原抗體的高度特異性與熒光的敏感可測性有機地結合,以熒光物質作為示蹤劑標記抗體、抗原或半抗原分子,制備高質量的特異性熒光試劑。當抗原抗體結合物中的熒光物質受到紫外光或藍光照射時,能夠吸收光能進入激發態。當其從激發態回復基態時,能以電磁輻射形式放射出所吸收的光能,產生熒光。繪制農葯濃度-熒光強度曲線,可以定性、定量檢測樣品中的農葯殘留量。

適用於抗體、抗原或半抗原分子標記的熒光素須符合要求:①應具有能與蛋白質分子形成穩定共價鍵的化學基團,或易轉變成這類反應形式而不破壞其熒光結構;②標記後,熒光素與抗體或抗原各自的化學結構和性質均不發生改變;③熒光效率高,與蛋白質結合的需要量很少;④熒光素與蛋白質結合的過程簡單、快速,游離的熒光素及其降解產物容易除去;⑤結合物在一般儲存條件下性能穩定,可保存使用較長時間。

(4)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luminescentimmunoassay,LCIA)。LCIA又可分為化學發光免疫測定(chemiluminescentimmunoassay,CLCIA)和生物發光免疫測定(bio-luminescentImmunoassay,BLCIA)。

1976年,Shroeder首先用生物素(B)-親和素(A)系統建立了均相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技術,爾後Halman和Velan又將其引伸到非均相體系,現已滲入到生物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其原理是以發光指示抗原與抗體的結合,當發游標記物與相應的抗體或抗原結合後,底物與酶作用,或與發光劑產生氧化還原反應,或使熒光物質(例如紅熒烯等)激發,釋放光能。最後用光度計測定其發光強度,進行定量分析。常用發游標記物有辣根過氧化物酶(HRP)、魯米諾(luminol)、異魯米諾(isoluminol)、咯粉鹼(lophine)、光澤精(lucigen)、雙(2、4、6-三氯苯)草酸酯、聯苯三酚和6[N-(4-二氨基丁基)-N-乙基]-氨基-2,3-二氫吩嗪-1,4-二酮(ABEI)等。用上述發游標記物標記的抗體(或抗原)在一定的pH緩沖溶液中與相應的抗原(或抗體)結合時,在協同因子(例如H2O2等)的作用下發光,其發光強度與被測物的濃度成正比,故可以用於定量分析。

發光免疫測定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檢測限量達10-15mol/L)、快速(1~3h)、發光材料易得等優點。但其發光過程和強度常受到發光物質本身的化學結構、介質的pH、協同發光物質和金屬離子雜質等影響。

(5)金免疫層析分析法(goldimmuno-chromatographyassay,GICA)。GICA檢測原理是將配體(抗體或抗原)以線狀包被固化於硝酸纖維素膜等微孔薄膜上,膠體金標記另以配體或其他物質並以干態固定在吸水材料上,通過毛細作用,使樣品溶液在層析條上泳動,當泳動至膠體金標記物處時,如樣品中含有待檢受體,則發生第一步高度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形成的免疫復合物繼續泳動至線狀包被區時,發生第二步高度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形成的免疫復合物被截留在包被的線狀區,通過標記的膠體金而顯紅色條帶(檢測帶),而游離的標記物則越過檢測帶,與結合的標記物自動分離。通過檢測帶上顏色的有無或色澤深淺來實現定性或定量測定2。

2金標試紙條檢測

GICA法具有快速(5~20min)、廉價、結果明確、無需復雜操作技巧和特殊設備、攜帶方便等優點。但相對於其他免疫分析方法,該方法檢測靈敏度稍低,主要適合現場快速定性或半定量測定。目前該方法已被應用於醫學和生物學等眾多研究領域,尤其在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6)免疫分析與儀器分析技術的聯用技術。使用單一的IA技術進行農葯殘留分析獲得的信息量少,而理化分析方法的選擇性又比較差。Kramer等人將免疫分析法和液相色譜法(LC)聯合起來使用,從而簡化了分析方法,提高了檢測效率。LC-IA的聯用,將LC的高分離能力和IA的高靈敏性和高特異性融為一體。該分析法尤其適合多組分殘留分析和微量分析。免疫分析與氣相色譜/質譜(GC/MS)的聯用可減少結構相似的農葯或代謝產物分析中的交叉反應,以降低假陽性。

㈡ 免疫組化結果有幾種分析方法

有陽性細胞區域直接測試方法。

免疫組化,是應用免疫學基本原理——抗原抗體反應,即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顯色劑(熒光素、酶、金屬離子、同位素)顯色來確定組織細胞內抗原(多肽和蛋白質),對其進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稱為免疫組織化學技術(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細胞化學技術(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按照標記物的種類可分為免疫熒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鐵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顯影法等。
這些常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的原理如下:
1. 免疫熒光細胞化學技術
將已知抗體標上熒光素,以此作為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當抗原抗體復合物中的熒光素受激發光的照射後會發出一定波長的熒光,從而可以確定組織中的抗原定位或定量.
2. 免疫酶細胞化學技術
是目前免疫組織化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技術.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標記的抗體與組織或細胞作用,然後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產物或具有一定電子密度的顆粒,通過光鏡或電鏡,對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進行定位或定性研究.
3. 免疫膠體金技術
就是用膠體金標記一抗,二抗或其他的能特異性的結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為探針對組織或細胞內的抗原進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由於膠體金的電子密度高,多用於免疫電鏡的單標記或多標記的定位研究.

㈢ 想檢查一下肝有沒有問題,那麼都應該做什麼檢查呢

驗血是一個很寬泛的檢查,具體到肝臟,主要是看肝功能的變化。具體到疾病,可以針對肝炎和肝癌來驗血。肝功能的檢驗項目主要看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升高提示肝臟功能的損害。

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的升高主要與肝內外膽管的堵塞、溶血、肝細胞的損害等有關。肝癌的血液學檢查主要是腫瘤標志物中的甲胎蛋白(AFP)。並不是說一查出AFP高就可以診斷肝癌了,一般需要數值大於400,還要結合B超等影像學檢查確診。

超聲檢查是臨床最常用的肝臟影像檢查方法,可用來明確肝臟形態是否異常


研究發現,酒精,是導致疾病和過早死亡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相關數據顯示,一年內,即使每天僅飲用一杯酒,也會使罹患23種與酒精相關疾病的風險,增加0.5%!

而過度飲酒,最傷的就是肝臟。這是因為,酒精攝入體內產生乙醛,乙醛對肝細胞有毒性作用,可以加速肝細胞死亡,影響肝細胞的自我修復。

它的根作用影響最大的,就是保肝,清肝毒,預防肝損傷。跟乳薊的功能不相上下,都是最常用在需要去肝毒的病患身上。其對慢性肝炎以及服葯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肝損傷有不錯的修復效果,能通過對肝臟的修復來恢復正常肝功能。

㈣ 肝功能檢測方法(專業)

什麼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通過血液與體液傳播,具有慢性攜帶狀態的傳染病,臨床表現多樣化,包括急性、慢性、淤膽型和重症型肝炎,容易發展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數病例可轉變為原發性肝細胞癌。本病在我國廣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達60%,HBsAg陽性率約為10-15%。是當前危害人民健康最嚴重的傳染病。
乙肝的傳播途徑
1.血源性傳播: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製品。
2.母嬰傳播:乙肝病毒能通過胎盤傳播(宮內傳播),或在孕婦分娩時從產道傳播(圍產期傳播)。
3.醫源性傳播: 如醫療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而未經消毒或處理不當可造成傳播。
4.性接觸傳播: 性亂交、同性戀性接觸及夫妻之間性生活未採取防護措施。
5.密切接觸傳播:乙肝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都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可污染器具、物品而具有傳染性。
乙肝二對半檢查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學標記一共3對,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體(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體(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體(抗HBc或HBcAb)。由於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測到,目前試劑盒也不過關,所以還剩二對半抗原抗體,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乙肝「二對半」檢查,或稱「乙肝五項」檢查。乙肝五項臨床意義如下:
1.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但它的出現常伴隨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標志。在感染乙肝病毒2個月~6個月、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前2周~8周時,可在血清中測到陽性結果。它的出現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攜帶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轉陰,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攜帶者表面抗原可持續陽性。
2.乙肝表面抗體:是對乙肝病毒免疫和保護性抗體。它的陽性表明既往感染過乙肝病毒,但已經排除病毒,或者接種過乙肝疫苗,產生了保護性抗體。血清中乙肝表面抗體滴度越高,保護力越強。但也有少數人乙肝表面抗體陽性而又發生了乙型肝炎,可能為不同亞型感染或是乙肝病毒發生了變異。
3.e抗原: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體內可查出e抗原,它的陽性說明乙肝病毒在體內復制活躍,傳染性強。
4.e抗體:它的陽性表明患者的傳染性降低,病毒復制降低或緩解。也有個別人e抗體陽性,病情遷延不愈,多為感染了變異的乙肝病毒所致。
5.核心抗體: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復制,有傳染性,可持續存在數年至數十年。低滴度的核心抗體表明既往感染過乙肝病毒。
如何看化驗單(乙肝三系檢查、肝功能檢查)
(一)乙肝三系檢查(代表體內病毒情況)
1.HBsAg(表面抗原)
2.HBsAb(表面抗體)
3.HBeAg(E抗原)
4.HBeAb(E抗體)
5.HBcAB(核心抗體)
A 1、3、5項陽性說明感染的是大三陽,病毒復制快,有傳染性。
B 1、4、5陽性說明感染的是小三陽,病毒復制相對較慢,傳染性相對較小。
C 單獨2項陽性說明原來感染過乙肝,或者注射過乙肝疫苗。
D 1、5或者4、5陽性說明正在感染其間,或者正在康復之中。具體分析看病情而定。
E 1、3陽性說明正在感染之中,應該及時治療。
(二)肝功能檢查(代表肝臟本身的變化)
項目 單位 參考范圍
總蛋白: G/L 60-83
白蛋白 G/L 35-53
球蛋白: G/L 25-33
谷丙轉氨酶 U/L 0-40
穀草轉氨酶 U/L 0-50
總膽紅素 umo/l 0-20
直接膽紅素 umo/l 0.0-6.0
肝功各項化驗指標的臨床意義:
通常醫院所做的肝功能化驗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鹼性磷酸酶(ALP),γ-谷醯轉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 ALT與AST主要分布在肝臟的肝細胞內,如果肝細胞壞死, ALT和AST就會升高,但這兩種酶在肝細胞內的分布是不同的,ALT分布在肝細胞漿,AST分布在肝細胞漿和線粒體中。急性肝炎和輕症的慢性肝炎, 主要表現為ALT的升高,因此,AST/ALT<1;慢性肝炎的後期,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細胞的破壞程度是嚴重的,線粒體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AST升高明顯, AST/ALT>1甚至>2。 ALP和GGT在淤膽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時明顯升高, 酒精性肝炎患者的GGT明顯升高。白蛋白是在肝臟製造的, 當肝功能受損時, 白蛋白產生減少, 球蛋白是機體免疫器官製造的, 當體內存在"敵人"時, 球蛋白產生增加, 因而慢性肝炎病人由於肝功能減退,白蛋白產生減少,又由於體內存在肝炎病毒這個"敵人",球蛋白產生增加, 而造成A/G比值倒置。 肝細胞受損時, 膽紅素的代謝及泄均發生障礙, 因此T-Bil和D -Bil均升高。
何謂"大三陽",何謂"小三陽"
肝功化驗1、3、5陽性,屬於「大三陽」,即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體(HBcAb)同時出現陽性。這些患者由於HBeAg(+),因此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在體內復制(繁殖)活躍,且傳染性較強。這些患者還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肝功正常的患者,說明這些患者雖然病毒在體內較活躍,但並沒有引起嚴重的肝損害。這些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學習。又因其病毒復制活躍,還應經常檢查肝功能,一旦發現異常及時治療,同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免疫治療和抗病毒治療。另一種是肝功異常的患者,這些患者不但傳染性強,而且已有了較明顯的肝臟損害。對這樣的患者首先要積極治療肝功能異常,可在保肝功物的基礎上加用免疫調節治療,而且要注意休息。如果沒有很好的治療,患者則容易發展為肝硬化。其次,在肝功能穩定的情況下,由醫生決定是否應用抗病毒葯物。還有,由於其傳染性強,密切接觸的親屬、配偶、子女也應注射乙肝疫苗。
肝功化驗1、4、5陽性,屬於「小三陽」,即表面抗原(HBsAg)、e抗體(HBeAb)和核心抗體(HBcAb)同時出現陽性。相對於大三陽患者來說,小三陽患者體內的病毒復制已經由活躍轉為靜止,血中的帶病毒量也明顯減少,傳染性相對降低,病情開始好轉。對於「小三陽」患者還應區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肝功能長期正常(每3個月復查肝功一次,持續2~3年),稱之為「穩定的小三陽」,這是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或急性乙肝患者較好的轉歸,可看成是一個健康者,一般不會發展為慢性乙肝病人,也不具有傳染性。第二種情況是肝功檢查經常異常,時好時壞,稱之為「不穩定的小三陽」;這主要是由於乙肝病毒發生變異所致,當肝功能異常時要按肝炎進行治療,也具有較強的傳染性。

乙型肝炎的發病機理
乙型肝炎的發病機理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迄今尚未完全闡明。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 乙型肝炎病人的肝臟受損,並不是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細胞內繁殖的直接結果, 而是機體的免疫反應造成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體後,可激發機體產生對乙型肝炎病毒的各種細胞免疫反應和體液免疫反應,並激發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免疫調節功能紊亂。機體的這些免疫反應, 可清除已感染病毒的肝細胞, 又可引起肝細胞的損傷, 造成不同類型的病理變化及臨床轉歸。
幼兒時感染HBV,常常因免疫功能不健全,而缺乏上述的免疫反應,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攜帶狀態或慢性肝炎。成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多數患者病毒是可以通過上述免疫反應,引起急性肝炎的症狀,同時清除肝炎病毒的。
什麼是「澳抗」
「澳抗」的全稱是澳大利亞抗原,它是乙型肝炎(簡稱乙肝)病毒免疫指標之一,亦叫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由於首先在澳大利亞發現,故稱之為「澳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應注意的問題
攜帶者除不能獻血外,可照常工作和學習,一般不必治療,但必須注意下列幾點:
(1)定期(3-6月)復查,包括肝功能、B超、AFP(甲胎蛋白)及白細胞、血小板。一旦發現異常,就需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雖然肝功能檢查正常,但肝、脾腫大或白細胞、血小板減少也應引起重視。進行必要的治療;
(2)忌酒;
(3)生活規律,勿過累;
(4)注意個人衛生和月經衛生,防止唾液、血液污染周圍環境,感染他人,所用食具、刮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應與別人分開;
(5)如HBeAg陽性或HBVDNA陽性,則不宜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食具和嬰幼兒工作。 要知道無症狀HBsAg攜帶者中有一部分人的肝臟可能有炎症,實際上為慢性肝炎;也有一部分攜帶者在某一時期可能會發病,母嬰傳染的攜帶者常常在青春期前後發病。一般認為30歲以上攜帶者發病的可能性明顯減少。
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有哪些限制
由於人們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的認識不夠全面,以至一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中的青年在升學、就業、結婚甚至出國等都發生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其實有些問題並非那麼嚴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約占我國總人口的10%,他們中不乏有科學家、名演員和為國爭光的優秀運動員。除了某些學業,如幼兒師范、護士、飲食服務行業等外,對升學、就業,甚至出國不應有太多的限制。這是因為乙肝的傳染主要通過血液,偶爾通過唾液、精液傳染,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觸是不太可能傳染給別的人。至於結婚,只要對方抗HBs陽性,或HBsAg陽性,就不存在相互傳染的問題。如果對方乙肝標志全部陰性,建議注射乙肝疫苗後再結婚。
"小三陽"患者為什麼有的轉氨酶正常,有的不正常
小三陽患者是指HBsAg(+), 抗HBc(+)和抗HBe(+)的患者。一般認為病毒復制不活躍, 傳染性也不強。但乙型肝炎的肝損害,不取決於病毒是否活躍,而取決於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如何對待乙型肝炎病毒。如果與病毒"和平共處", 就不會引起肝損傷, 肝功能就正常, 如果與病毒"作戰", 就會在"作戰"的同時,破壞肝細胞, 引起肝功能異常。如果在"作戰"時,有效地清除了病毒,就會全愈。而在"作戰"時,只破壞肝細胞,而對病毒的"殺傷"不利,就發展成為慢性肝炎,造成長期的肝功能異常。
e抗體陽性是不是一定好
e抗原陽性轉變為e抗體陽性,可能有二種情況。一種是隨著e抗原轉陰,HBVDNA也轉為陰性,繼而肝功能也正常,一般認為這是一種預後良好,傳染性沒有的表現;另一種情況是e抗原轉陰,e抗體轉陽,但HBVDNA仍陽性,或者血中HBVDNA陰性但肝組織中的HBVDNA仍陽性,雖然病毒復制降低,但仍在復制,仍有傳染性,肝臟仍在受損,病情仍在發展。因此,e抗體轉陽並非都是好事。此外,還有一種變異的乙肝病毒,始終不出現e抗原陽性,但HBVDNA 持續陽性,說明病毒從未減少過,這種類型的乙型肝炎對人的危害更大。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入學、就業時應注意的問題
乙型肝炎的傳染性較弱, 一般接觸不易被感染。因此乙型肝炎患者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是可以正常入學並參加工作的。但在選擇職業時,要注意不宜從事餐飲,保育員等工作,其他職業均可參加。學校和單位也不應因為HBsAg(+)而拒絕接受這些人員入學或工作。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與慢性乙型肝炎如何區別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與慢性肝炎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沒有或很少引起肝細胞的損傷,後者引起肝細胞的損傷並表現出肝功能異常及相應的臨床症狀。
親吻和性交是否能傳播乙型肝炎病毒
由於親吻和性交都接觸了病人的體液,因此是可以傳播乙型肝炎病毒的。目前婚前檢查要求檢查HBsAg, 如一方HBsAg(+), 另一方則應進行乙型肝炎的預防接種。
怎樣預防乙型肝炎發展成為肝硬化
乙型肝炎發展成為肝硬化的原因是,肝細胞不斷的壞死。肝細胞壞死後,正常的肝組織發生"塌陷",機體的再生功能就會再生出一些纖維,來充填"塌陷"的部位。這是機體對壞死的組織的一種正常代償功能,代表壞死部位的癒合,是好事。但是,如果肝細胞不斷地壞死,肝臟內不斷地再生纖維,這些纖維取代了大部分的肝組織,而它們又沒有正常肝細胞的功能,肝臟變得又硬又小,這就形成了肝硬化。因此, 預防乙型肝炎患者發展為肝硬化的關鍵在於阻斷肝細胞的壞死。這就是說要保證肝功能的正常。肝功能異常就是肝細胞壞死的標志。因此,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定期檢查肝功能,一旦肝功能異常就要及時治療。另外,中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葯(丹參等)滋補葯(冬蟲夏草、鱉甲等)均有軟化肝臟,減少肝內纖維生成的作用。
乙肝病人能結婚生育嗎
(1)急性乙肝恢復期、慢性遷延期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以及活動性肝硬化在肝功能恢復正常後連續化驗肝功能六個月及一、二年內均正常、乙肝病毒復制指標陰轉,可以結婚。
(2)肝功能一貫正常,僅乙肝「兩對半」呈「大三陽」的乙肝患者也暫不宜結婚或過性生活,若婚後才發生一方呈「大三陽」時,而對方「兩對半」全陰性,待全陰性者產生足夠的保護性抗體時,才有可能不被對方乙肝病毒感染。但只能保持3-5年。在一方病情復制指標未轉陰前,應採取避孕措施(若患者為男方,應使用避孕套)。並積極採取抗病毒治療。

(3)單項HBsAg陽性者,原則上可以結婚。但也非絕無傳染性,應產生足夠保護性抗體時再結婚。

(4)慢性表抗原HBsAg攜帶者若僅伴抗-HBe一項陽性者可以結婚。

(5)「兩對半」中呈1.4.5或1.5陽性者,若抗-HBe滴度高,可能有傳染性。等抗-HBe滴度明顯下降後才結婚。

(6)即使只有HBsAg或抗-HBe單項陽性的患者,或者2.4.5或2.5陽性的患者,雖可結婚,但性生活應有節制。

(7)父母或家庭中如有明顯肝硬化、肝癌遺傳傾向的乙肝患者,婚後最好不要生育。

父親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對胎兒及子女的影響
父親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對胎兒及子女的影響有兩種。一種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除母嬰傳播外,父親也有垂直傳播的可能,但機率遠比母嬰傳播小。其傳播途徑主要是產後密切接觸傳播。另一種是把乙肝病毒的易感基因遺傳給下一代,使其子女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此,父親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孩子也應注射乙肝疫苗。
http://..com/question/5674063.html

㈤ 免疫測定方法是怎樣的

農葯殘留免疫分析方法(Immunoassay,IA)是以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可逆性結合反應為基礎,把抗體作為生物化學檢測器對化合物、酶或蛋白質等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門技術。免疫反應涉及抗原與抗體分子間的立體化學、電荷、氫鍵和偶極間的綜合應用,具有常規理化分析技術無可比擬的選擇性和高靈敏度,常適宜於復雜基質中痕量組分的分析。自20世紀80年代初,Hammock等(1980)首先將免疫分析應用於農葯殘留分析以來,該法得到不斷改進和發展,並涌現出諸多各具特色的免疫分析方法。如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免疫分析法(EIA)、熒光免疫分析法(FIA)、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CLIA)、免疫金沉析法等。由於免疫化學分析技術具有簡單、快速、靈敏及價廉的特點,能在野外和實驗室內進行大批量的篩選試驗等優點,已經成為農葯殘留分析領域中最有發展和應用潛力的痕量分析技術之一。

1.半抗原的設計與合成

農葯相對分子質量一般小於1000,不具備刺激機體產生針對農葯抗原決定簇的特異性,需與大分子物質連接後才能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在對某一農葯進行免疫分析前,一般要對農葯分子進行結構修飾或重新設計、合成出相應的半抗原。半抗原的結構對方法的檢出限和選擇性至關重要。Jung等認為半抗原的設計與合成一般要符合幾個原則1:

1免疫競爭性反應的總體原則

(1)半抗原結構中應具備適當末端活性基團。如-NH2、-COOH、-OH、-SH等,可直接與載體(一般為蛋白質)耦聯。

(2)理想的半抗原。與載體連接後應保證該特徵結構能最大程度地為免疫活性細胞識別和結合,以制備出具有預期選擇性和親和性的抗體。因此,活性基團與載體之間應具備一定長度的間隔臂,一般為4~6個碳鏈長度(0.5~0.8nm),太短則載體的空間位阻影響免疫系統對半抗原的識別,過長則可能因氫鍵(某些極性間隔臂)或疏水交互作用(非極性間隔臂)使半抗原發生「折疊」。同時,間隔臂一般為非極性,且除供耦聯的活性基團外,不應有其他高免疫活性的結構,如苯環、雜環等,以降低抗體對間隔臂的識別和間隔臂對待測物結構特徵的影響;間隔臂還應遠離待測物的特徵結構部分和官能團,有利高選擇性和高親和性抗體的產生。

(3)半抗原應能最大限度模擬待測分子結構,特別是立體結構:半抗原設計還應考慮結構中盡量保留芳香環。據統計,半抗原結構中有芳香環形成的抗原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可使機體產生較強的免疫應答,平均成功率大約為1/3,而未含芳香環的半抗原成功率僅佔1/11。

(4)半抗原的設計應考慮到有毒理學意義的代謝產物,以及待測物是單一品種或者某一類農葯。設計時需相應地突出特定農葯的結構或者一類農葯中共有的結構特徵。對應的抗體稱為單一特異性抗體或者簇特異性抗體,而簇特異性抗體可用於多殘留分析。

㈥ 黃麴黴產生的什麼物質會對人體致癌

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
1,發現:上世紀60年代,在英國發生的十萬只火雞突發性死亡事件被確認與從巴西進口的花生粕有關.進一步的調研證明,這些花生粕被一種來自真菌的有毒物質污染,這些研究工作最終使人們發現了黃麴黴(aspergillus.flavus)產生的有毒代謝物質,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是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的代謝產物,特麴黴也能產生黃麴黴毒素,但產量較少.產生的黃麴黴毒素主要有b1,b2 ,g1 ,g2 以及另外兩種代謝產物m1 ,m2.其中m1 和m2是從牛奶中分離出來的.b1,b2 ,g1 ,g2 ,m1 和m2的在分子結構上十分接近.
2,化學結構: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是一組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離鑒定出12種,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黃麴黴毒素的的基本結構為二呋喃環和香豆素,b1是二氫呋喃氧雜萘鄰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個雙呋喃環和一個氧雜萘鄰酮(香豆素).前者為基本毒性結構,後者與致癌有關.m1是黃麴黴毒素b1在體內經過羥化而衍生成的代謝產物.黃麴黴毒素的主要分子型式含 b1,b2,g1,g2 ,m1,m2等.其中m1和m2 主要存在於牛奶中.b1為毒性及致癌性最強的物質.
《黃麴黴毒素b1,b2,g1,g2,m1,m2化學結構式》
黃麴黴毒素b1
黃麴黴毒素b2
黃麴黴毒素g1
黃麴黴毒素 g2
黃麴黴毒素m1
黃麴黴毒素m2
3,理化特性:在紫外線下,黃麴黴毒素b1,b2發藍色熒光,黃麴黴毒素g1,g2發綠色熒光.黃麴黴毒素的相對分子量為312-346.難溶於,易溶於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機溶劑,但不溶於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較穩定,但在強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9-10的強酸溶液中分解迅速.其純品為無色結晶,耐高溫,黃麴黴毒素b1的分解溫度為268℃紫外線對低濃度黃麴黴毒素有一定的破壞性.
二, 分布
黃麴黴毒素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穀,玉米,通心粉,調味品,牛奶,奶製品,食用油等製品中也經常發現黃麴黴毒素.一般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檢出率比較高,在我國,產生黃麴黴毒素的產毒菌種主要為黃麴黴,1980年測定了從17個省糧食中分離的黃麴黴1660株,廣西地區的產毒黃麴黴最多,檢出率為58%.總的分布情況為:華中,華南,華北產毒株多,產毒量也大,東北,西北地區較少.
三, 黃麴黴毒素中毒及其對人畜的危害
黃麴黴毒素對人和動物健康的危害均與黃麴黴毒素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有關.黃麴黴毒素分子中的雙呋喃環結構,是產生毒性的重要結構.研究表明,黃麴黴毒素的細胞毒作用,是干擾信息rna和dna的合成,進而干擾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導致動物全身性損害(nibbelink,1988).黃光琪等(1993)研究指出,黃麴黴毒素b1能與trna結合形成加成物,黃麴黴毒素-trna加成物能抑制trna與某些氨基酸結合的活性,對蛋白質生物合成中的必需氨基酸,如賴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甘氨酸與trna的結合,均有不同的抑製作用,從而在翻譯水平上干擾了蛋白質生物合成,影響細胞代謝..
1,黃麴黴毒素與動物疾病
黃麴黴毒素中毒(aflatoxicosis)主要對動物肝臟的傷害,受傷害的個體因動物種類,年齡,性別和營養狀態而異.研究結果表明,黃麴黴毒素可導致肝功能下降,降低牛奶產量和產蛋率.並使動物的免疫力降低,易受有害微生物的感染.此外,長期食用含低濃度黃麴黴毒素的飼料也可導致胚胎內中毒.通常年幼的動物對黃麴黴毒素更敏感.黃麴黴毒素的臨床表現為消化系統功能紊亂,降低生育能力.降低飼料利用率,貧血等.黃麴黴毒素不僅能夠使奶牛的產奶量下降,而且還使牛奶中含有轉型的黃麴黴毒素m1和m2.據美國農業經濟學家統計,由於食用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飼料,每年至少要使美國畜牧業遭受10%的經濟損失.在我國,由此而帶來的畜牧業損失可能會更大.
2,黃麴黴毒素與人類的健康
人類健康受黃麴黴毒素的危害主要是由於人們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物.對於這一污染的預防是非常困難的,其原因是由於真菌在食物或食品原料中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國家衛生部門禁止企業使用被嚴重污染的糧食進行食品加工生產,並制定相關的標准監督企業執行.但對於含黃麴黴毒素濃度較低的糧食和食品無法進行控制.在發展中國家,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物與癌症的發病率呈正相關性.亞洲和非洲的疾病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表明,食物中黃麴黴毒素與肝細胞癌變 (liver cell cancer,lcc) 呈正相關性.長時間食用含低濃度黃麴黴毒素的食物被認為是導致肝癌,胃癌,腸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1988年國際腫瘤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 將黃麴黴毒素b1列為人類致癌物.除此以外,黃麴黴毒素與其它致病因素(如肝炎病毒)等對人類疾病的誘發具有疊加效應.
黃麴黴毒素bl的半數致死量為0.36毫克/公斤體重,屬特劇毒的毒物范圍(動物半數致死量<10毫克/公斤=它的毒性比氰化鉀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它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損害肝臟,發生肝炎,肝硬化, 肝壞死等.臨床表現有胃部不適,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脹及肝區觸痛等;嚴重者出現水腫,昏迷,以至抽搐而死.黃麴黴毒素是目前發現的最強的致癌物質.其致癌力是奶油黃的900倍,比二甲基亞硝胺誘發肝癌的能力大75倍,比3,4苯並芘大4000倍.它主要誘使動物發生肝癌,也能誘發胃癌,腎癌,直腸癌及乳腺,卵巢,小腸等部位的癌症.
四,檢驗檢疫:
(一)部分國家檢驗檢疫要求:
● 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食品黃麴黴毒素最高允許濃度為15ug/kg.
● 我國政府對各種食物中黃麴黴毒素的最高允許量見表2.
表2 中國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最高允許含量
食 物 名 稱
最高允許含量/(ug/kg)
玉米,花生,花生油,堅果和乾果(核桃,杏仁)
玉米,花生仁製品(按原料折算)
大米,其他食用油(香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
其他糧食(麥類,麵粉,薯干),發酵食品(醬油,食用醋,豆豉,腐乳製品),澱粉類製品(糕點,餅干,麵包,裱花蛋糕)
牛乳及其製品(消毒牛奶,新鮮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煉乳,甜煉乳,奶油),黃油,新鮮豬組織(肝,腎,血,瘦肉)
20(黃麴黴毒素b1)
20(黃麴黴毒素b1)
10(黃麴黴毒素b1)
5黃麴黴毒素b1)
0.5(黃麴黴毒素m1)
● 美國聯邦政府有關法律規定人類消費食品和奶牛飼料中的黃麴黴毒含量(指b1+b2+g1+g2的總量)不能超過15ug/kg.人類消費的牛奶中的含量不能超過0.5ug/kg,其他動物飼料中的含量不能300ug/kg.
● 而歐盟國家規定更加嚴格,要求人類生活消費品中的黃麴黴毒素b1的含量不能超過0.05ug/kg.
(二)檢驗檢疫方法:
1,薄層層析法
薄層層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在黃麴黴毒素研究方面應用最廣的分離技術.自1990年,它被列為aoac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gricultural chemists)標准方法,該方法同時具有定性和定量分析黃麴黴毒素的功能.
2,液相色譜法
液相色譜(liquid chromatography,lc)與薄層層析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二者互相補充.通常用tlc進行前期的條件設定,選擇適宜的分離條件後,再用lc進行黃麴黴毒素的定量測定.
3,免疫化學分析方法
利用具有高度專一性的單克隆抗體或多克隆抗體設計的黃麴黴毒素的免疫分析方法,也是最常用的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這類方法通常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adioimmunoassay,ria),酶聯免疫法(enzyme-linked of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層析法(immunoaflinity column assay,ica).它們均可以對黃麴黴毒素進行定量測定.
(1) 免疫親和柱-熒光分光光度法和免疫親和術-hplc法
免疫親和柱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雖然都可達到速簡便效果,但酶聯免疫吸附法僅能檢測單一毒素(如黃麴黴毒素b1)含量,而且易出現假陽性結果,難以控制.免疫親和柱法(包括熒光光度法和hplc法)卻能達到既定量准確又快速簡便的要求.
免疫親和柱的使用可以避免傳統tlc和hplc的缺點,同時免疫親和柱與tlc和hplc法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靈敏度和准確度.
黃麴黴毒素免疫親和柱-熒光光度計法是以單克隆免疫親和柱為分離手段,用熒光計,紫外燈作為檢測工具的快速分析方法.它克服了tlc和hplc法在操作過程中使用劇毒的真菌毒素作為標定標准物和在樣品預處理過程中使用多種有毒,異味的有機溶劑,毒害操作人員和污染環境的缺點.同時黃麴黴毒素免疫親和柱-熒光光度計法分析速度快,一個樣品只需10-15min,比傳統方法快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時間;儀器設備輕便容易攜帶,自動化程度高 ,操作簡單,直接讀出測試結果,可以在小型實驗或現場使用.可以進行黃麴黴毒素總量 (b1b2g1g2) 的測定,檢測限可達到1ug/kg,達到黃麴黴毒素標准限量值以下測定范圍為1-300ug/kg.
黃麴黴毒素免疫親和柱-高效液相色譜法比傳統的hplc法更加安全,可靠,靈敏度和准確度高.它採用單克隆抗體免疫技術,可以特效性地將黃麴黴毒素或其他真菌毒素分離出來,分離效率和回收率高.
分析原理試樣中的黃麴黴毒素用一定比例的甲醇/水提取液經過過濾,稀釋後,用免疫親和柱凈化,以甲醇將親和柱上的黃麴黴毒素淋洗下來,在淋洗液中加入溴溶液衍生,以提高測定靈敏度,然後用熒光分光光度計進行定量.也可以將甲醇-黃麴黴毒素淋洗液的一部分注入hplc中,對黃麴黴毒素b1,b2,g1,b2分別進行定量分析.免疫親和柱是用大劑量的黃麴黴毒素單克隆抗體固化在水不溶性的載體上,然後裝柱而成.該方法的測定范圍0-300ug/kg.
(2) 酶聯免疫吸附法:
1996年,nakane 建立了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抗體的測定技術.由於該方法簡便,敏感,特異,可作為多種抗原或抗體的測定,20世紀70年代後期,該方法引入真菌毒素的檢測中,下面介紹的是競爭性酶聯免疫吸附間接法檢測黃麴黴毒素b1.
原理:將已知抗原吸附在固態載體表面,洗除末吸附抗原,加入一定量抗體與待測樣品(含有抗原)提取液的混合液,競爭培養後,在固相載體表面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洗除多餘抗體成分,然後加入酶標記的抗球蛋白的第二抗體結合物,與吸附在固體表面的抗原抗體結合物相結合,再加入酶底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底物發生降解反應,產生有色物質,通過酶標檢測儀測出酶底物的降解量,從而推知被測樣品中的抗原量.
(3) 微柱篩選法 可以用來半定量測定各種食品中黃麴黴毒素b1,b2,g1,g2的總量.
原理 樣品提取液中的黃麴黴毒素被微柱管風硅鎂型吸附層吸附後,在波長365nm紫外光燈下顯示藍紫色熒光環,其熒光強度與黃麴黴毒素在一定的光密度范圍內成正比例關系.若硅鎂型吸附劑層未出現藍紫色熒光,則樣品為陰性(方法靈敏度為5-10ug/kg).由於在微柱上不能分離黃麴黴毒素b1,b2,g1,g2,所以測得結果為總的黃麴黴毒素含量.
(4) 一步式黃麴黴毒素檢測金標試紙法
一步式黃麴黴毒素檢測金標試紙法是利用單克隆抗體而設計的固相免疫分析法.由此產生的一步式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試紙可在5—10分鍾完成對樣品中黃麴黴毒素的定性測定.藉助黃麴黴毒素標准樣品,這種方法能估算黃麴黴毒素的含量,非常適用於現場測試和進行大量樣品的初選.
五,檢測方法分析
薄膜層析法和液相色譜法是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檢測機構都在使用的方法,由於其檢測周期長,程序復雜,所需試劑繁多等缺點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檢測要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已創建了不少快速,簡便,特異,敏感,低耗且適用的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而且以金標試紙為代表的這些方法已經被先進國家所廣泛使用,引進和消化這些先進的方法是我們檢測領域的當務之急.免疫親和柱法優點很多,但由於檢測費用過高,而無法普及.而一步式黃麴黴毒素檢測金標試紙法似乎更適用於我國,值得推廣.

㈦ 免疫學的檢測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可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㈧ 乙肝免疫分析

乙肝表面抗體,乙肝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陽性

屬於既往感染,但已經被自身免疫系統清除,並產生乙肝抗體.

閱讀全文

與肝免疫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洗砂機使用方法 瀏覽:960
手機上恢復視力的方法有用嗎 瀏覽:807
比例尺兩種計算方法 瀏覽:848
創造與魔法新手快速刷經驗方法 瀏覽:615
蘋果主頁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
如何成為牛人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373
思力華的使用方法 瀏覽:764
扒胎機的使用方法教程 瀏覽:39
最簡單的查找器製作方法 瀏覽:656
latoja使用方法 瀏覽:484
故事啟發的教學方法 瀏覽:575
都有哪些種植的方法 瀏覽:550
企業分析法是選股的方法嗎 瀏覽:111
Wto分析方法內容 瀏覽:745
圖解題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404
破壁孢子粉的鑒別方法 瀏覽:255
腘伸肌鍛煉方法 瀏覽:393
嬰兒拉肚子的鑒別方法 瀏覽:262
如何培養正氣的方法 瀏覽:566
oppo的ip地址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