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時期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是什麼
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道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國家的教育方針,是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實現該時期的基本路線和基本任務,對教育工作所提出的總的指導方針。
(1)黨的教育方針及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區別:
1、從內容上看,教育方針主要是規定教育的性質、目的以及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育政策它可以是有關全國范圍內的共同性問題,也可以是某一省市所面臨的局部問題。因此,認為教育政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政策。
2、從特點上看,教育方針一旦形成就具有了比一般教育政策更鮮明的原則性,穩定性,在某一歷史時期,教育方針只有一個。而教育政策卻有較大的變通性和靈活性,在現實復雜的教育工作中,可以同時存在多個教育政策。
3、從主體上看,制定教育方針的主體級別高,一般是由政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機關承擔這一責任。而制定教育政策的主體級別差異較大,既可以是中央級的領導機關,也可以是地方權力機構和政府部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_教育方針
❷ 黨的教育方針基本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1、教育方針的基本內容是培養目標。
2、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
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4、由於教育方針的制訂者——國家或執政黨將教育方針作為貫徹整個教育發展方向的指針,因此,它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一般來說,個人意義上的教育目的(即內在的教育目的)受到國家的教育方針的制約和控制。由於社會的發展需要以個人的發展作為前提條件,所以國家在制定教育方針的時候,通常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因此,個人的教育目的與國家的教育方針這時也是基本一致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四條 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第五條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六條 教育應當堅持立德樹人,對受教育者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治、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第七條 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
第八條 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第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第十條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國家扶持邊遠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國家扶持和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
第十一條 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推進教育改革,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銜接融通,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健全終身教育體系,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國家採取措施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國家支持、鼓勵和組織教育科學研究,推廣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促進教育質量提高。
❸ 黨的教育方針2022
黨的教育方針2022如下:
1、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2、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並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不斷的新的發展。這是教育方針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3、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標准。
「德」不僅僅是品德,還同時包括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智」也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體」同樣不僅僅講體格、體能和體質,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高尚情操等。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
教育方針的特性:
1、全局性:
一般來說,個人意義上的教育目的(即內在的教育目的)受到國家的教育方針的制約和控制。由於社會的發展需要以個人的發展作為前提條件,所以國家在制定教育方針的時候,通常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因此,個人的教育目的與國家的教育方針這時也是基本一致的。
2、變動性:
教育目的釐定者常常是社會團體、教育哲學家,目的一經提出就有相對的穩定性。不同時期的教育方針可以不同,不同的教育方針甚至可以完全相反。因此,教育方針的變動性比教育目的的變動性要大得多。
3、現實性:
既然教育方針指明了教育目的的實現途徑,那麼,教育方針作為國家或政黨的教育戰略具有更明確的現實意義。
4、階段性:
由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針;相同的歷史時期因需要強調某個方面,教育方針的表述也會有所不同」,故教育方針具有階段性。
❹ 黨的教育方針
法律分析:黨的教育方針是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在教育事業發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2021年黨的教育方針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❺ 2021黨的教育方針基本內容是什麼
黨的教育方針是「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法》提出的教育方針: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拓展資料:這一方針主要有以下幾點重要內容:
1、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2、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並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不斷的新的發展。這是教育方針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3、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標准。「德」不僅僅是品德,還同時包括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智」也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體」同樣不僅僅講體格、體能和體質,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高尚情操等。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
2教育方針有哪些特性
它是確定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指導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原則和行動綱領。內容包括教育的性質、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徑等。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針;相同的歷史時期因需要強調某個方面,教育方針的表述也會有所不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❻ 怎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方法概述如下:
堅持辦學方向「航向標」。方向決定前途。辦好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定不移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擦亮馬克思主義的鮮亮底色,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於學校教育管理服務全過程,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抓住人才培養「根本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只要我們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有作為、有成效,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話語權。因此,要始終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加強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優秀人才。
走好內涵發展「康莊道」。改革開放40年來,高等教育全面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78年的2.7%增長到2017年的45.7%,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並向普及化邁進。如何進一步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成為當務之急。必須堅持和貫徹高等教育的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一流的標准和意識,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打好改革創新「組合拳」。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要進一步激發高校的辦學活力,就必須堅決破除制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頑瘴痼疾,進一步推動高校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深化高校內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推進上述各方面的綜合性、協同性、系統性改革,打好深化改革創新的「組合拳」,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內部治理體系,為「雙一流」建設保駕護航。
❼ 黨的教育方針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提出的教育工作總方向。經過多次的修改與整合、多次曲折道路後現總結如下: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956年,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到: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了實現這個方針,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
(7)黨的教育方針及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准確理解領會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的新部署新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❽ 2021黨的教育方針基本內容是什麼
黨的教育方針是「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堅持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就是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遵循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歷史經驗告訴我國,只有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國的教育事業才能健康、順利地發展。
如果中國的教育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相脫節,如果中國培養出來的是片面發展的、與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不相適應的人,就會給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帶來消極的影響。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黨的教育方針的論述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實際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中國社會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增強了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和收入分配形式多樣化等,決定了我國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呈多樣化態勢;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也會反映到精神生活中來。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由於法律規章制度還不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仍然不夠等原因,剝削階級的腐朽思想在一定范圍得以滋生,一些過去已被消滅的丑惡現象死灰復燃,一些人的思想出現了混亂。
從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來看,經濟全球化趨勢使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想文化的激盪、沖突愈加激烈,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中國實施「西化」、「分化」,並極力通過多種途徑加緊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同我國爭奪思想陣地、爭奪青年一代的斗爭也愈加激烈。
我國必須緊密聯系國際國內形勢的新特點,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高度,從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❾ 2021年黨的教育方針
黨的教育方針是「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黨的教育方針是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黨的十八大對教育方針做了最新概括,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9)黨的教育方針及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
教育方針國家為了發展教育事業,在一定階段,根據社會和個人兩方面發展的需要與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總政策或總的指導思想。內容包括教育的性質、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徑等。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針;相同的歷史時期因需要強調某個方面,教育方針的表述也會有所不同。從以上定義可看出,教育方針的制定者都是國家或政黨,它與教育目的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教育方針」有以下的特性:
它是確定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指導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原則和行動綱領。內容包括教育的性質、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徑等。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針;相同的歷史時期因需要強調某個方面,教育方針的表述也會有所不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