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土地定性分析方法論文

土地定性分析方法論文

發布時間:2022-10-10 05:30:13

㈠ 土地資源評價及土壤質量研究進展

關於土地的研究評價工作,涉及土地資源評價和土壤質量研究兩大方面。國外和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互有借鑒,也各具特點。

(一)土地資源評價方法研究進展

1.國外土地評價方法

土地評價的目的就是為合理利用土地、發展經濟提供科學依據。根據評價過程和指標的不同,土地評價方法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定性方法,第二類是定量方法,第三類是介於前二者之間的半定量土地評價方法。國際上典型的定性化土地評價方法有以美國為代表的土地潛力評價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定量化土地評價方法主要有模型方法和系統動力學方法;半定量土地評價有參數方法和生態帶(區)方法。

1)土地潛力評價方法。1961年美國對土地潛力進行了評價分類。該土地潛力分類系統首先按土地的用途區分為野生、林業、牧用和農用四類,再根據土地潛力影響因子的限定性和障礙性程度將土地分為八級(表2-1、圖2-1)。

2)土地適宜性評價方法。197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了土地適宜性評價(《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FAO土地適宜性評價分類系統將土地分為適宜和不適宜兩大類,又按適宜程度和限制性因子分為綱、級、亞級、單元四級(表2-2)。由表2-2可以看出,FAO土地適宜性評價分類系統僅僅是一個評價框架,評價結果的詳略程度可以根據地區條件和評價要求的不同而定。

表2-1 美國的土地潛力分類系統Table 2-1 Land pot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he USA

圖2-1 美國的土地潛力分類示意圖

圖中Ⅰ—Ⅷ表示土地分級

Fig.2-1 Land potential classification sketch map of the USA

表2-2 聯合國FAO土地適宜性評價分類系統Table 2-2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he FAO of the UN for estimating land applicability

3)農業生態區方法(AEZ)。1978年,聯合國發布的農業生態區方法(AEZ)是把一個土地區域劃分為具有相同性質的很小的土地單元,評價土地適宜性、土地潛力和環境影響的方法。農業生態區是依氣候、地形、土壤、土地覆被來定義的土地資源單位,每個區內對土地利用來說具有特定的潛力和限制性范圍;農業生態單元(AEC)是由地形、土壤、氣候特徵組成的最小單元,是農業生態區法的基本單元。其基本工作程序是:第一步,確定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生態要求,即確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態要求;第二步,從土壤和地形、氣候、土地利用或土地覆被現狀、行政區等方面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並結合農業生態區根據土地特性和質量劃分農業生態單元;第三步,根據自然產量,劃分土地等級。

4)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1993年,聯合國FAO發布了《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綱要(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FESLM)。該評價方法遵循生產性(proctivity)、穩定性(security)、保護性(protection)、經濟可行性(viability)和社會接受性(acceptability)等五個評價准則(pillars)。FESLM指標分為自然方面、生物方面、經濟方面、社會方面的指標共四大類。各類指標詳盡而復雜,例如《無灌溉農業土地評價指南》中自然方面的指標包括太陽輻射、溫度、有效給水狀況、根層有效給氧狀況(排水)、有效給養狀況、養分保持能力、紮根條件、影響發芽與成苗的條件、影響生長的空氣濕度、成熟條件、洪水風險、氣候風險、鹽鹼化、有毒物質、病蟲害、土壤可使用性、機械化潛力、土地預備與清理要求(植被/雜草)、存儲與加工條件、影響生產時間安排的條件、生產單元內的可達性、潛在管理單元大小、區位、侵蝕風險、土壤退化風險等等。

5)模型方法。1990年,根據1989年七國首腦會議的要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啟動了生態環境指標研究項目,創立了「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的概念框架。有關指標見表2-3和表2-4。

表2-3 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的部分指標Table 2-3 Part of the indexes of the pressure-condition-reaction model

表2-4 環境性狀相關指標(EPI)Table 2-4 Relative environmental properties index

續表

2.國內土地評價方法

我國古代對土地分類定級的工作開始較早,如禹貢時代將土地分為9等,戰國時代將土地分為3等18類共90種,宋朝、明朝、清朝分別將土地分為5等、13等和4等。我國現代土地分類定級工作主要涉及三個部門或單位,即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

農業部開展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的目的在於查清我國耕地土壤養分狀況、土壤污染問題。該工作以縣為單位,圖件比例尺1:5萬;耕地基礎地力構成要素包括立地條件、土壤條件和農田基礎設施條件。立地條件又包括地貌類型、地形坡度和坡向等、成土母質(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沖積物、湖積物、海積物、黃土母質等);土壤條件包括土壤剖面與土體構型、土層狀況(耕層厚度、有效土層厚度、土體厚度、障礙層深度和厚度等)、耕層土壤理化性狀(質地、容重、pH值、交換量、有機質、礦質養分、含鹽量、鹽分構成、地下水礦化度、鹼化度和石灰含量等)、直接污染源的背景值、土壤侵蝕程度;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包括農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田園化與植被生態建設、土壤培肥水平等。不同類型區的耕地基礎地力評價因素應反映地區性特點(表2-5)。

通過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將全國耕地類型區系統劃分為東北黑土型耕地類型區(水稻土)、北方平原潮土-砂姜黑土耕地類型區、北方山地丘陵棕壤-褐土型耕地類型區(含黃棕壤、黃褐土)、黃土高原黃土型耕地類型區、內陸灌漠(淤)土耕地類型區、南方稻田類型區、南方山地丘陵紅黃壤(含紫色土、石灰岩土)旱耕地類型區等7個類型。1996年頒布了農業部行業標准《全國耕作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2002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有關單位又制定了《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程》(試行)。由上可知,該評價體系側重於分類,在土地等級劃分上仍然是以糧食產量為標准,沒有將自然條件和人為投入體現出來。

表2-5 我國南方耕地基礎地力評價因素Table 2-5 Factors for estimating the soil fertility of the farmland in south China

(2)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

國土資源部開展的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是「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土地詳查摸清農用地數量和權屬後,對農用地質量和價格的大調查,旨在摸清我國農用地質量等級與價格,建立起農用地的等、級、價體系。《農用地分等規程》、《農用地定級規程》、《農用地估價規程》三個行業標准從2003年8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施。

農用地分等技術思路表明,土地等別揭示了生產能力及其分布,包括光溫生產潛力(土地質量差異基準面)、自然質量(土地自然條件差異)、開發利用(生產者平均利用水平差異)和綜合因素(平均投入產出水平差異)等,等別層次揭示了開發利用潛力。該農用地評價體系具有以下特點:①與土地詳查、土壤普查成果相銜接;②綜合運用土地自然評價、土地經濟評價和土地利用評價的理論與方法;③在全國范圍內可比,通過包括光溫生產潛力指數、標准耕作制度、產量比系數、指定作物最大產量、最大「產量-成本」指數等國家級參數體系實現;④綜合農用地利用現狀評價、潛力評價和適宜性評價,將分等和定級結合起來。其不足之處在於沒能夠開展土壤樣品的采樣分析,部分數據陳舊。

(3)土壤質量演變規律與持續利用研究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項目(973項目)「土壤質量演變規律與持續利用」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土壤質量指標體系與評價系統,提出土壤質量國家標準的建議方案;評估我國主要類型耕地土壤質量,揭示其演變規律;揭示土壤圈層界面物質交換規律及其對土壤質量的影響機理;創建主要耕地土壤質量的保持與定向培育理論,建立典型耕地土壤質量資料庫與咨詢系統。主要關注的科學問題包括:①土壤質量的演變機理、分異規律及保持與定向培育理論,著重闡明影響我國土壤質量變化的主要過程、機理和調控理論,以提出均衡土壤養分和提高土壤肥力、調控鹽鹼和酸化障礙因子,修復污染土壤,減輕土壤侵蝕,有效提高土壤質量的理論依據,為發展土壤資源的持續利用理論奠定基礎;②土壤圈層界面物質交換對土壤質量與動植物健康的影響機制,著重闡明土壤圈與水、氣、生物及岩石圈層界面的主要物質交換過程、速率、通量及關鍵因子,揭示土壤圈層界面物質交換的規律,及與土壤質量形成和環境演變的關系,提出土壤質量培育的界面調控理論和途徑;③土壤質量指標的表徵理論與方法,運用先進的量化表達理論和方法,對遴選獲得的表徵土壤質量的指標進行賦值、標准化,依據系統研究建立的土壤質量指標體系和評價系統,對土壤質量狀況進行評價。

通過重點研究,初步制定了我國主要土壤類型黑土、潮土、紅壤、水稻土、菜園土的土壤肥力質量評價指標和土壤健康質量基準。

(二)土壤質量研究進展

1.國外土壤質量評價

土壤質量是土壤在一定的生態系統內,提供生命必須養分和生產生物物質的能力,容納、降解、凈化污染物質和維護生態平衡的能力,影響和促進植物、動物和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能力之綜合量度。

土壤質量包括三層內涵和功能:第一,土壤生產力,即土壤提高植物和生物生產力的能力;第二,環境質量,即土壤降低環境污染物和病菌損害的能力;第三,動物健康,即土壤質量影響動植物和人類健康的能力。這三項功能也被稱為土壤肥力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和土壤健康質量,有關指標見表2-6、表2-7和表2-8。

表2-6 土壤質量田間描述性指標Table 2-6 Descriptive index of the soil quality in the field

續表

表2-7 常用土壤質量分析性指標Table 2-7 Common analytic index for soil quality

表2-8 土壤質量和健康狀況參數及其與土壤質量的聯系Table 2-8 Soil quality and health condition parame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oil quality

續表

2.國內土壤質量評價

國內關於土壤質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背景值、土壤環境容量和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研究等三個方面。

(1)土壤背景值調查和研究

土壤環境背景值是指土壤在發育形成過程中,未受或很少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特別是未受或很少受到污染、破壞的情況下,土壤本身固有的化學組成和含量。它基本反映土壤環境原有的物質組成、性質和結構特徵。「七五」期間,由國家環境保護局主持、國家教育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參與主持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全國土壤環境背景值研究」,是迄今為止最為系統的土壤重金屬背景值研究成果。與世界土壤相比,我國土壤的砷、鋅、銅含量高於世界均值;汞、錳、鈷在世界范圍值之中;鎘、鉻、鎳低於世界均值;鉛的變異超出世界平均范圍。歷時16年的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重點對土壤中N、P、K、Fe、Mn、Cu、Zn、B、Mo等9 種營養元素進行了系統測試分析,建立了土壤肥力分級標准。

(2)土壤環境容量研究

環境容量這一概念,大約於20世紀70年代引入到環境科學領域。目前關於土壤環境容量的概念尚在探索之中。一種觀點認為,土壤存在一個可承納一定污染物而不致污染作物的量。一般將土壤所允許承納污染物質的最大數量稱為土壤環境容量。另一種觀點認為,土壤環境容量是在不使土壤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受到損害的條件下,土壤中所承納污染物的最大數量。後者強調必須明確污染物對土壤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影響,以及系統結構和功能方面的要求。不少國家,如前聯邦德國、日本、前蘇聯、澳大利亞等國家確定了某些污染物的土壤環境污染標准。我國對土壤環境容量研究已有一些報道。

土壤臨界容量可用於表徵土壤對各種污染物的容納能力。在獲得土壤對污染物的各種生態效應和環境效應,並獲得各種單一體系的臨界含量後,就可以採用各種效應的綜合臨界指標得出整個土壤生態系統的臨界含量,並作為國家制定環境標準的依據和確定土壤環境容量的依據。表2-9為我國草甸褐土區各單體系的臨界含量。

表2-9 我國草甸褐土區各單體系臨界含量Table 2-9 Critical content of each system in meadow brown soil area of China

註:*地表徑流、地下滲漏水不超標;**3.5mg/kg時,地表徑流、地下滲漏水不超標。(據夏增祿,1986)

用數學模型定量表達土壤環境容量的方法尚在探索之中。目前,常採用的確定土壤環境容量的方法包括土壤靜容量和土壤動容量。土壤靜容量是根據土壤的環境背景值和環境標準的差值來推算容量的一種簡易方法,可由Cs=M(Ci—CBi)表示(式中:M為每畝耕層土壤重量(kg),Ci為i元素的土壤臨界含量(mg/kg),CBi為i元素的土壤背景值(mg/kg))。這時,現存容量Csp=M(Ci—CBi—CP),CP是土壤中人為污染而增加的量。另外,土壤環境容量也可用Q=(CK-B)×150粗略估計(式中:Q為基本的土壤環境容量(g/畝),CK為土壤環境標准值(mg/kg),B為區域土壤背景值(mg/kg))。

土壤是一個開放的物質體系,污染物可進入土壤,也可以輸出。土壤動容量是根據污染物的殘留來計算土壤的環境容量。假定年輸入量為Q,年輸出量為Q′,若Q大於Q′,則殘留量為Q-Q′。隨著時間的推移,殘留量也不斷地增加,造成積累。累積率(K)為殘留量(Q-Q′)與輸入量Q之比,則n年內土壤污染物累積總量AT(含當年輸入量)為AT=Q+QK+QK2+…+QKn,而n年內的污染物殘留總量RT(不含當年輸入量)則為RT=QK+QK2+…+QKn。當年限n足夠長時,QKn趨於零,AT達到最大極限值。因此,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累積量為AT′=K(B+Q)(式中:ATˊ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累積量(mg/kg),K 為土壤污染物年殘留率(%),B 為污染物的區域土壤背景值(mg/kg),Q為土壤污染物的年輸入量(mg/kg))。假定每年殘留率(K)相同、年輸入量相同,則n年內土壤的總累積量為AT=BKn+QK

。從式中可以看出,年殘留率K值的大小,對計算結果影響很大。不同地區的土壤,不同的污染物,其K 值也有差異,需通過試驗求得。利用這種計算方法,可預測某污染物累積達到區域的環境標准所需要的年限。

(3)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研究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防止土壤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林生產,維護人體健康,我國於1995年制定頒布了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15618—1995)(表2-10)。該標准按土壤應用功能、保護目標和土壤主要性質,規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許濃度指標值,用於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林地、自然保護區等的土壤。該標准根據土壤應用功能和保護目標,將土壤劃分為三類:Ⅰ類主要適用於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原有背景重金屬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茶園、牧場和其他保護地區的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類主要適用於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等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類主要適用於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礦產附近等地的農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表2-10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值Table 2-10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oils(mg/kg)

註:①重金屬(鉻主要是三價)和砷均按元素量計,適用於陽離子交換量>5cmol(+)/kg的土壤,若≤5cmol(+)/kg,其標准值為表內數值的半數;②水旱輪作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砷採用水田值,鉻採用旱地值。

該標准規定,一級標准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維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環境質量的限制值;二級標准為保障農業生產、維護人體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級標准為保障農林業生產和植物正常生長的土壤臨界值。各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標準的級別規定為:Ⅰ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一級標准;Ⅱ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二級標准;Ⅲ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三級標准。

㈡ 關於保護耕地的論文

結合我國現有耕地狀況淺談如何切實有效的保護耕地

土地是我們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和資產。隨著人口的迅猛增長,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總體質量差,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現實問題日益顯著,也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當前,我國的耕地保護形勢依然非常嚴峻,全國耕地總面積僅剩18.27億畝,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只有1.39畝,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每年還有1億畝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據中國「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末全國耕地面積必須確保不低於18億畝,這是一條直接關繫到13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底線。加強耕地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一、我國耕地的現狀
與世界上其他各國相比,我國的耕地具有如下特點:人均佔有耕地數量少。1996年底我國耕地統計數為 14.32億畝,人均耕地為 117畝,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畝的 1/3,而且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人均佔有耕地的數量要比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人均佔有耕地的數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1.耕地總體質量差,生產水平低。從全國范圍來講,我國的優質耕地少,抗自然災害能力差.耕地中還有近億畝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質量差和耕地與水資源分布不均勻造成我國耕地的生產水平較低,與世界發達國家或農業發達國家相比,糧食單產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嚴重。我國許多耕地處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國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資源貧乏。據統計,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即使全部開發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畝,而且建國以來,經過長期開發,剩餘的後備耕地資源大多為質量差、開發難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國必須要保護耕地。切實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是耕地保護的基本原則。

二、我國為什麼要大力開展耕地保護
1.我國的確實現了農產品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跨越,並不意味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可以高枕無憂。農業仍然是我國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仍然要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在21世紀,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人口與耕地、糧食矛盾是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最大障礙。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糧食生產將仍然是農業的主體,農業現代化進程包含著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沒有國家糧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糧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2.嚴格保護耕地是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說到糧食,必須以穩定一定數量的耕地為保障。
耕地是人類獲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維護耕地數量與質量,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我國明確規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基本國策,要求在有限時間內,建立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基本農田。基本農田是耕地中的精華,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護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農田保護好,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保護耕地特別是保護基本農田,是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問題的實質是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

三、中國耕地資源保護面臨的困難
耕地是土地的精華,是農業最為基本的生產資料。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及健康發展都離不開耕地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國這樣一個典型的對土地高度依賴的農業大國,耕地的地位與作用就顯得特別重要。黨中央、國務院對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視。中央領導反復強調,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強調保護耕地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基礎作用,對億萬農民的生計具有保障作用,對農村乃至全社會具有穩定作用。進入新世紀,中國將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經濟社會的新變化新要求,使中國耕地資源保護與食物安全保障面臨不少難題。」

1.人口增長、耕地消失、糧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問題比較突出
農產品穩定供給的任務越來越艱巨。隨著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後每年中國糧食消費還要增加50億公斤左右,非糧食食物的需求也會不斷增長,食物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但由於糧食生產必需的耕地和水資源數量難以增加,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難度越來越大,糧食和農產品供給始終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巨大壓力。耕地資源急劇流失,最大的影響就是使我國由於人口迅速增長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國人口每年以1000多萬人的速度增長,最高達1700萬人。另一方面,全國耕地資源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根據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估測,我國現有耕地約1.218億公頃,絕對數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不足,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與耕地一增一減,使我國人地矛盾更加嚴峻。在數量減少的同時,耕地質量下降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2.耕地資源保護的難度越來越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但這種高速增長主要有賴於外延擴展而非集約化利用土地,是以佔用大量耕地為代價取得的。全國上下的開發區熱,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來,由於城鎮化加快、生態退耕以及部分地方違法違規亂占濫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違法案件數量和涉及的違法用地面積出現反彈。農村建房、修公路、造墳墓等佔用大量耕地,我國每年農村土葬佔有2000公頃之多,其中半數以上是肥沃的耕地。

3.耕地後備資源限制強度較大
國土部門組織的調查表明,當前我國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為0.0753億公頃,但各主要耕地後備區域的開發均面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壓。能否妥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已成土地開發整理工程成敗的關鍵。耕地後備資源生態背景不良。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在31個省、區、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於北方和西部乾旱地區。耕地後備資源豐富的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地質量較差。其共同特點是存在乾旱缺水、鹽鹼、風沙、低溫嚴寒等一種或多種限制因素,且限制強度較大,生態環境脆弱。

4.我國現有的耕地質量不高
耕地退化是指人類對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耕地地力下降的過程,通常表現為耕地土壤利於農作物生長的物理、化學與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國優質耕地只佔21%,土壤有機質低於0.5%的耕地約佔10%。現有的耕地中,缺磷地佔59%,缺鉀地佔23%,缺磷鉀地佔10%。水土流失,鹽漬化、沼澤化、沙化的耕地,共計佔53%。現有的耕地中,按質量分,一等地佔41%,二等地佔34%,三等地佔20%。按產量分,一等地點41%,二等地佔34%,三等地佔20%。按產量分,高產田佔29.7%,中產田佔30.3%,低產田佔40%。現有的耕地中,缺磷地佔59%,缺鉀地佔23%,缺磷鉀地佔10%。水土流失,鹽漬化、沼澤化、沙化的耕地,共計佔53%。受工業三廢污染和酸雨侵蝕的耕地還有0.0853億公頃。不宜繼續耕種的耕地約佔耕地總面積的3.65%。

5.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的要求越來越緊迫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高,成本較高,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經濟效益較低。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在生產規模不變的基礎上,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進機器設備、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來增加產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特徵是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低,成本較低,產品質量能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較高。目前在中國農業發展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在農業資源的節約和利用上,節約資源的良好氛圍還未形成,經濟上調動農民節約資源積極性的有效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還不健全。

四、如何切實有效的保護耕地
1、堅決制止耕地閑置、拋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備耕種條件的耕地,組織鄉(鎮)、村、戶及時復耕,並由土地徵用單位支付復耕費用;對閑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處以罰款;對閑置兩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對常年和季節性拋荒的承包地,可由種糧大戶耕種。縣、鄉兩級政府對制止耕地拋荒承擔直接責任,並把此項工作列入幹部目標管理考核責任制,對耕地拋荒嚴重的地方,堅決追究、嚴肅查處當地領導的責任。

2、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規劃實施管理,促進各類建設特別是城鎮建設合理集約用地。嚴格實施土地規劃計劃,從嚴控制用地規模。減少用地報批環節,縮短報批周期,積極主動為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提供用地服務。同時,各級地方政府要堅持依法用地,決不能以用地報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資金等各種理由,擅自用地、越權用地、違法用地,決不能以犧牲資源和農民利益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3、嚴格巡查,加大執法力度。建立土地動態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組,堅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對巡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將違法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加大對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對重大違法案件要公開查處,一抓到底,既要處理事,更要處理人,構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門追究刑事責任。

4、認真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根據「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數量不少、質量不降和絕不允許擅自將耕地改為非農用地,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的總體目標和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抓好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建立縣鄉村保護基本農田領導小組,形成保護網路,對基本農田管理實行定位、定量、定人,確保每片都有一個責任人,村村都有專職管護員。

5、積極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嚴格執行「佔一補一「,確保耕地佔補平衡,全面實行建設項目補充耕地與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掛鉤制度,嚴格按項目考核,落實責任,建立和完善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管理制度,以重點項目實施為導向,全面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形成補償耕地的良性循環機制。

總之,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面對我國耕地嚴重不足的嚴峻形勢,採取各種措施,預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環境的因素,穩定和擴大耕地面積,維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質生產能力,預防和治理耕地的環境污染,是保證土地得以永續和合理使用,穩定農業基礎地位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所以及時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保護耕地將是我國目前急需著力解決的一大重要問題。

資環學院 地理科學 1060900006 賈坤

㈢ 城市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以重慶市為例

黃娟1 刁承泰1,2,3 劉雪1

(1.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重慶,400715;2.西南大學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400715;3.西南大學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研究中心,重慶,400715)

摘要:從城市土地持續利用概念出發,對城市土地利用系統進行定量的科學評價。主要從土地生產性、生產穩定性、資源環境保護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可接受性5個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並利用數學方法對其進行了初步研究。以重慶市為例,對城市從 2000~2004年土地持續利用情況進行了縱向綜合分析評價。結果表明,重慶市土地持續利用水平在加速增長。針對評價結果,對重慶市城市土地持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促進城市土地持續利用的幾項措施。

關鍵詞:城市土地持續利用;指標體系;協調度函數法;縱向綜合評價

我國目前正處於城市化的起飛階段,從1978~1998年,我國城市數由223個增至668個,城市化水平也從17.9%提高到30.4%[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帶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解決了我國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但當前由於體制和管理的原因,我國的城市化過程中存在著城市規模非理性增長、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土地閑置情況嚴重、環境質量下降以及沒有處理好公平問題等情況。

我國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1 世紀議程》關於「促進穩定的人類居住區的發展」一章為人類居住區可持續發展提出了8個方面的具體內容:①為所有人提供足夠的住房;②改善人類居住區的管理,其中尤其強調了城市管理,並要求通過種種手段採取有創新的城市規劃,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③促進可持續土地使用的規劃和管理;④促進供水、下水、排水和固體廢物管理等環境基礎設施的統一建設;⑤在人類居住中推廣可循環的能源和運輸系統;⑥加強多災地區人類居住區的規劃和管理;⑦促進可持久的建築工業活動行動的依據;⑧鼓勵開發人力資源和增強人類住區開發的能力。上述8個方面,實際上在對人類居住區的持續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的同時,也對人類居住區土地的持續利用提出了相應要求。因為人類居住區的持續發展、城市的持續發展和城市土地利用系統持續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我國在城市土地利用過程中實現自然條件的適宜性、經濟有效性、社會可接受性、公平性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或好轉,並保持城市土地利用系統的合理狀態在時間上有序延伸,就是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系統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2]。本文對城市土地利用系統進行定量的科學評價,主要從土地生產性、生產穩定性、環境資源保護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可接受性5個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並利用數學方法對其進行了初步研究,以重慶市為例,對城市土地持續利用情況進行了縱向分析評價。

1 構建城市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

1.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實際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評價對象的基本結構和特徵的基礎上,從某種層面上模擬評價對象的運行機制。一個客觀的土地利用系統,本身就是科學、全面和動態的,因此,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既要符合評價體系的一般原則,又要概括被評價對象的基本結構和特徵[2]

1.1.1 科學性

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符合客觀實際,指標體系將建立在科學基礎上,採用能夠充分反映土地持續利用的內在機制的分析模型,提出能夠反映城市土地持續利用的涵義和目標實現程度的指標,尤其注意建立各指標間的邏輯關系。

1.1.2 全面性和系統性

持續利用是對一個系統全面的要求,指標體系將能夠全面地反映城市土地持續利用的各個方面,包括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諸方面及其協調性,使得評價目標層、准則層、指標層和元指標層構成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

1.1.3 動態性

城市土地持續利用既是一個目標,又是一個過程。因此,指標體系的建立將具有動態模擬性。動態指標綜合反映城市土地持續利用的現狀特點和趨勢。

1.1.4 代表性和簡潔性

指標的選取應強調典型性、代表性,避免選入意義相近、重復或可由其他指標組合而來的導出性指標,使指標體系相對簡潔易用[3]

1.1.5 可獲得性

在指標選取中,要注意指標的可操作性,即注重所選擇指標在現有的技術經濟條件下能夠被獲取。

1.1.6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體系內部各個指標之間的可對比性,可比性是得到准確結果的基礎和先決條件。

1.2 指標體系的構建

指標體系的構成有幾種方法,如 PSR 方式,系統分析方式,目標分解方式,可持續利用三效益分析方式等等,這里選取目標分解方式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為了從總體上把握和設定評價的基本要點,根據指標體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則和城市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的基本目標,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該框架遵照 FAO《FESLM》的一般原則,從土地生產力、生產穩定性、經濟可行性、資源環境保護性和社會可接受性五個方面設定評價指標。根據重慶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從這5個方面,選擇了53個因素作物參評因子,建立了重慶市城市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重慶市城市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

2 城市土地持續利用綜合評價方法

在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結合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選取一定分析方法進行基本的判斷,並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研究,並形成評價結論。

2.1 指標數據的採集

指標值的採集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1)試驗法 指通過對實地樣點的測驗,以樣本數據、經統計分析處理後推斷整個區域的數據。

(2)調查法 指通過對專家和實地調查獲得相應的評價指標數據。

(3)根據統計數據確定 指通過查閱正式出版的統計資料來獲取數據。

(4)遙感法 通過遙感測量和分析的手段來獲取評價數據。 一般來說,自然資源方面的指標可以通過專家咨詢和科學實驗的方法來採集數據;社會經濟方面的指標主要通過社會調查與統計資料來獲取數據;環境方面的指標主要通過科學試驗的方法獲得數據[2]

2.2 評價指標的量化和標准化

評價指標有些是定性的,有些是定量的,而且有時候定量的指標值本身不是評價所需要的值,因此需要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和轉換。對於定性的社會性指標,一般採用調查法和專家咨詢法來解決,例如將土地規劃公眾參與程度分為0~10 共十個等級,由實際調查和專家咨詢相結合給調查年份的指標打分。

評價指標的標准化可以採用極差標准化、百分比標准化、模糊數學法、冪轉換法和分級給分法等等。這里採用百分比標准化[2]。評價因素與評價對象之間有3 種情況:

(1)正向型關系,即因素指標值越大,反映持續狀況越好;

(2)逆向型關系,即因素指標值越大,反映持續狀況越差;

(3)適度型關系,即因素指標值,在適度值上,持續性最好。針對這3 種情況,因素指標標准化處理公式分別為:

(1)正向型因素:

土地信息技術的創新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2)逆向型因素:

土地信息技術的創新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3)適度型因素

設X為某因素的適度值:

當Xi≥X時,

土地信息技術的創新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當Xi≤X時,

土地信息技術的創新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式中,

為處理後某因素指標值;Xi為處理前某因素指標值;Xmin為處理前某因素最小指標;Xmax為處理前某因素最大指標。

各個指標的目標值採用國際標准、設計規范、統計數據、經驗數據相結合的方法確定。如參考國家可持續發展標准、區域「十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准》等。通過計算得到各單項指標的標准化值如表2 所示。

2.3 指標權重的確定

由於以上53個元指標對城市土地持續利用的貢獻程度不同,因此有必要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確定權重的方法比較多,有專家打分法、回歸系數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相對權重法等等。其中,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多層次權重分析決策方法,是基於系統論中的一個重要原理——系統的層次性而建立的。把城市土地利用系統看作一個大系統,對其中多個因素進行分析,劃分出各個因素間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再請專家對每一層次的各因素進行客觀的判斷後,相應的給出相對重要性的定量表示,進而建立數學模型,計算出每一層次全部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權重值,並加以排序,最後根據排序結果進行規劃決策和選擇解決問題的措施[4]

(1)明確問題並構建層次分析圖應用 AHP 首先要從眾多復雜的因素中篩選最重要的關鍵性評價指標,並根據它們之間的制約關系構建多層次指標體系(見表1),按層次劃分做出層次分析圖。通常可以分為目標層、准則層、指標層、元指標層。

(2)構建判斷矩陣。

(3)約請專家填寫判斷矩陣。

(4)進行層次單排序。它的實質是求單目標判斷矩陣的權重,即根據專家填寫的判斷矩陣計算對於上一層某元素而言,本層次與其有關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權重。

(5)層次總排序和一致性檢驗。通過這種方法,得到各個元指標的權重值(表2)。

表2 重慶市城市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標准化值及權重

註:表中數據根據《重慶市統計年鑒2001》、《重慶市統計年鑒2002》、《重慶市統計年鑒2003》、《重慶市統計年鑒2004》、《重慶市統計年鑒2005》及實地調查資料整理測算。

2.4 土地持續利用綜合評價

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的方法比較多,例如人工神經網路法、協調度函數法、復合生態系統的場論、層次分析評價法、模糊評價法、多目標加權函數法、SPSS 建立回歸模型以及利用ARCH 和 ARIMA 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等等。這里採用二次綜合的協調度函數法來對土地持續利用進行縱向綜合評價[5]。准則層內部各元指標之間的一次綜合評價函數式為:

土地信息技術的創新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二次綜合評價函數式為:

T=T C1 +T C2 +T C3 +T C4 +T C5

式中,w 代表各元指標權重,T 為土地持續利用協調度,且0≤T≤1。T 值不同,與之相對應的土地持續利用程度不同。評價結果和對應的土地持續利用程度見表3 和表4。

表3 重慶市城市土地持續利用評價結果 (2000~2004年)

表4 T 協調度區間標准及所對應的土地持續利用程度

3 評價結果分析

研究表明,重慶市從2000~2004年城市土地持續利用程度從初步可持續利用發展到基本可持續利用,再步入可持續利用,城市土地持續利用程度是加速提高的。在這5年中,土地生產性和社會可接受性略有提高,生產穩定性和資源環境保護性變化不大,對城市土地持續利用程度提高貢獻最大的是經濟可行性,此指標從2000~2004年是加速增加的。土地經濟可行性提高說明該市土地承載的經濟價值增大,即單位土地面積上承載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增大,並且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土地自身的價值也得到顯化。土地生產性略有提高說明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流、物流以及建築容量都有所增加。社會可接受性略有提高說明人們的生活條件改善,這是可持續發展中公平性原則的體現,同時土地制度也逐漸完善,人們對土地規劃、土地政策的參與度提高了。生產穩定性和資源環境保護性變化不大,這是重慶市城市土地持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生產穩定性變化不大說明該市用地規模和用地結構尚未按照該有的速度向好的方向發展,由於各行各業用地多,土地供需十分突出,城市規模非理性增長,用地結構亟待優化。資源環境保護性變化不大說明資源承受的壓力仍舊很大,城市環境問題、三廢問題急需更好的解決。

針對以上城市土地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該市未來土地持續利用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採取措施:①控制城市用地非理性增長,採取有效措施,適度發展外圍組團,改變人口和產業過於集中於主城的現狀;②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實行平面綠化與垂直綠化並舉,因勢利導,盡可能把坡坎、屋頂都利用,改善生態環境;③採取切實措施防止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調整城市大運量、重污染企業用地,增加城市污染治理設施用地;④提倡「以人為本」的原則,鼓勵建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限建豪宅和別墅,大力普及土地科學知識,增強土地憂患意識,增強公眾的參與意識;⑤盤活城市存量土地,將其提到遠期發展用地的高度,實現舊城區功能結構的改變,完善城市功能,實現土地集約利用。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1997 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2]張鳳榮,王靜,陳百明等.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238~241

[3]於開芹,邊微,常明等.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理與方法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 (3):60

[4]劉黎明.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224~228

[5]李炳中,楊浩,包浩生等.PSR 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中的應用[J].自然資源學報,2002 (5):543

㈣ 房地產 土地 論文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目的 1
1.2 研究意義 1
1.3 研究內容 1
第2章 房地產開發概述及相關土地政策分析 2
2.1 房地產開發概述 2
2.1.1 房地產開發的含義 2
2.1.2 房地產的特性 2
2.1.3房地產開發的特性 3
2.2與房地產開發相關土地政策 5
2.2.12007年1月,國稅總局發布《關於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清算
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5
2.2.2 2007年10月,國土資源部出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
使用權的通知》 5
2.2.3 2007年11月,《土地儲備管理辦法》 6
第3章 土地增值稅清算政策對房地產開發的影響 8
3.1 概述.8
3.2 壓縮房地產開發行業利潤空間 9
3.3 加速房地產開發行業整合速度 9
3.4囤積土地現象將得到抑制 10
3.5改變房地產開發供應結構10
3.6影響房價走勢有待進一步觀察10
3.7 本章小結 11
第4章 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政策對房地產開發的影響 12
4.1 我國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制度現狀 12
4.2實行「招拍掛」對房地產開發地價的影響 12
4.3實行「招拍掛」對房地產開供應量的影響 13
4.4實行「招拍掛」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13
4.5本章小結 13
第5章 土地儲備制度對房地產開發的影響 15
5.1 土地儲備制度概述 15
5.2 土地儲備制度對房地產開發的正面影響 15
5.3 土地儲備制度對房地產開發的負面影響 17
5.4 本章小結 18
第6章 對房地產開發有影響的其他土地政策——土地供應政策 20
6.1 土地供應總量的影響 20
6.2 土地供應結構的影響 20
6.3 土地供應方式的影響 21
6.4 管理政策的影響 21
6.5 本章小結 22
第7章 土地政策效果評價及建議 23
7.1 土地政策的效果評價 23
7.1.1 土地增值稅清算政策的效果評價 23
7.1.2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政策的效果評價 24
7.1.3 土地儲備制度效果評價 25
7.1.4 土地供應政策的效果評價 26
7.2 針對土地政策存在問題的建議 27
7.2.1完善土地增值稅清算政策的建議 27
7.2.2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政策的建議 28
7.2.3 發展我國土地儲備制度的建議 29
7.2.4 完善土地供應政策的建議 30
第8章 總結 希望可以幫到您

㈤ 土地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土地經濟學是一門跨度很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如政治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市場價格學及法學等一系列學科。對土地經濟問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為理論指導,採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其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土地作為地球的一個特定部分,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基本因子,土地系統是社會經濟系統的子系統。對土地經濟問題研究不能孤立進行,必須將其納入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中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從中找到地球生態經濟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其規律性及其運行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找到解決土地經濟問題的正確途徑。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所有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質的規定性通過量的規定性加以體現,而量的變化歸根到底取決於事物質的變化,這是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性,土地經濟問題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土地經濟問題都有質與量兩個方面,研究和解決任何一個土地經濟問題都必須同時研究它的質與量兩個方面。如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問題,必須在對該國家或地區 土地利用結構、布局的基本性質與特點,存在問題與發展方向做出基本判斷的同時,對其量的表現和變化規律進行具體分析,並把兩者密切結合起來,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土地經濟學研究必須把靜態分析和動態 分析密切地結合起來。如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租形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正確處理出租和承租雙方的利益關系,是否有利於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這首先需要對影響和決定地租形式的諸多因素和條件進行靜態分析,同時還必須從動態角度分析和研究這些因素和條件的過去和未來的發展變化,並把兩種分析辯證地結合起來,才能對該國家或地區的地租形式作出最終的判斷和選擇。
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土地經濟問題既有微觀方面的問題也有宏觀方面的問題。企業基層單位的土地經濟問題屬於微觀方面 : 全國的或某一較大地區的土地經濟問題 屬於宏觀方面。宏觀要以微觀為基礎,微觀歸根到底要受宏觀的制約。因此,要研究土地經濟問題,必須既要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又要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並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如對土地開發項目的決策研究,當然首先要從微觀上分析與研究該項目給作為開發主體的企業、單位所能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 ; 同時還必須從宏觀上分析與研究該項目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通過權衡利弊才能最終決定該項目的取捨。

㈥ 以『論新中國土地改革的重要意義』 為題目,寫一篇小型論文,初三水準或者高一水準,10分鍾內給我謝謝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以下簡稱三農)問題始終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尤其是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三農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在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土地制度問題是解決農村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針對農村土地制度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標模式,並在此基礎上構建有中國特色農村土地制度,對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文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運用科學抽象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縱向比較分析與橫向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提出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標,並在此基礎上系統構建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農地制度創新模式,從四個方面論述了當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問題。 論文的第一部分,通過對各種關於土地制度含義的分析,闡明了土地制度的科學含義及特點,並以此為基礎論述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論文的第二部分,闡述了新時期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歷史進程,在對其現狀的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當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存在的問題。 論文的第三部分是國際比較,在分析美國和日本兩個不同市場經濟國家農地制度的發展歷程,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學習和借鑒,以期得出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啟示,從而實現我國現有土地制度改革的創新。 論文的第四部分是對策研究,論述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在此情況下系統探索、尋找出符合生產力水平,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土地制度。

閱讀全文

與土地定性分析方法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上恢復視力的方法有用嗎 瀏覽:807
比例尺兩種計算方法 瀏覽:848
創造與魔法新手快速刷經驗方法 瀏覽:615
蘋果主頁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
如何成為牛人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373
思力華的使用方法 瀏覽:764
扒胎機的使用方法教程 瀏覽:39
最簡單的查找器製作方法 瀏覽:656
latoja使用方法 瀏覽:484
故事啟發的教學方法 瀏覽:575
都有哪些種植的方法 瀏覽:549
企業分析法是選股的方法嗎 瀏覽:111
Wto分析方法內容 瀏覽:745
圖解題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404
破壁孢子粉的鑒別方法 瀏覽:255
腘伸肌鍛煉方法 瀏覽:393
嬰兒拉肚子的鑒別方法 瀏覽:262
如何培養正氣的方法 瀏覽:566
oppo的ip地址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84
思維方法特點是什麼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