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應計盈餘管理和真實盈餘管理分別通過那些科目實現
應計盈餘管理基於權責發生制,針對會計處理,通過會計政策選擇、應計項目調整和會計估計變更等方式來進行;真實盈餘管理是通過改變企業真實生產經營活動來實現的。盈餘管理的測量一直是重點研究方向,目前的方法多通過計算殘差的方式來估算盈餘管理的程度。
真實盈餘管理的研究開始得相對較晚,國內外普遍使用Roychowdhury (2006)提出的方法,從銷售操縱、酌量性費用和過度生產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計算異常現金流、異常生產成本和異常酌量性費用。之後的學者多採用將三個指標加總的方式衡量真實盈餘管理的整體程度。
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
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不難發現,在盈餘管理的每一幕「戲劇」中唱主角的無非是公司的經理、部門經理和董事會。
無論是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還是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最終的決定權都在他們手中。當然會計人員也加入其中,但應看作是配角。在這里,可以明確企業管理當局對盈餘管理應當承擔的責任。
2. 淺論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盈餘管理
淺論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盈餘管理
【摘要】 本文根據上市公司的不同盈餘管理動機將上市公司進行了分類,並分別探討了它們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具體表現。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各類上市公司是否有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進行了驗證,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建議。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sted company's different incentives to manage earnings of listed companies will be classified and discussed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each asset impairment they use earnings management. By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whether there is an impair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listed companies use asset management incentive earnings were verifi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關鍵詞】 上市公司 資產減值 盈餘管理 信息披露
Key words Company's assets Impairment earning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迅速,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逐漸增多,手段也逐漸多樣化。其中,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和靈活性,很多環節需要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為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創造了條件。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具有較強的中國特色,並且處於不同財務狀況下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盈餘管理動機,它們利用資產減值時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一、 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本文通過分析不同財務狀況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不同動機與表現,進而提出研究假設。
1. 避虧公司。我國《公司法》及證監會關於虧損上市公司的相關政策規定:“如果上市公司最近兩年連續虧損,即最近兩年年度報告披露的當年經審計凈利潤均為負,則該公司的股票將被特別處理(即被ST);當上市公司最近三個年度連續虧損時,其公司的股票將被暫停交易(即被PT)”。由此可見,零值是一個關鍵的臨界值。這一規定對避虧公司至關重要,因為一般這種公司都面臨虧損,為了避免股票被特別處理或暫停交易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管理層通常會採用計提較少金額的減值准備,甚至不提或轉回較大金額,使得獲利增多或至少不減少,以躲過虧損這一“生死大劫”。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1:避虧公司具有防止虧損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低於控制樣本公司。
2. 巨虧公司。上文提到的對上市公司特別處理的規定中,都只強調了是否虧損這個條件,並沒有對虧損程度做出具體要求,即巨額虧損和一般虧損對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來說性質都是一樣的。並且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了解投資者的心態,知道他們只關心能夠使上市公司現金流量穩定增長的盈利來源,並不在乎未涉及現金流出的一次性非經常性損失。所以,巨虧公司就可能會誇大虧損,把以前年度應確認而沒有確認的損失和費用予以確認,或把以後期間有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提前確認,都集中在一個會計期間內進行,讓本會計期間一次虧夠。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2:巨虧公司具有誇大虧損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高於控制樣本公司。
3. 扭虧公司。企業上市可以幫助其籌集到大量的資金,並取得固定的融資渠道,而我國證券市場的上市額度是有限的,相關證券法規對虧損上市公司的特別處理也有著嚴格的規定,所以上市公司是非常珍貴的資源。虧損公司若想保住來之不易的上市資格,就會在經營不利發生虧損時想盡一切辦法扭虧為盈。此類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的手段一般是在允許的范圍內,少提甚至不計提減值准備,或者是轉回以前年度計提的巨額減值准備來提高當期的會計盈餘,實現利潤的反彈。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3:扭虧公司具有扭虧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低於控制樣本公司。
4. 盈利公司。在證券市場中,投資者都比較青睞於利潤平穩增長的公司,上市公司為了吸引投資者的投資,降低融資成本,要樹立企業業績穩步增長的良好形象,向投資者傳遞公司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的信息。當上市公司某個會計年度經營狀況良好時,管理層反而不直接披露本期的優良業績,而是會選擇大額加速計提各項減值准備,這樣可以為以後的業績保留一定的增長空間。並且,在經營狀況較好的年度計提較多的減值准備,使得未來可以不計提或者少計提,也是在為以後年度減輕負擔。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4:盈利公司具有利潤平滑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高於控制樣本公司。
二、實證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將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證明,獨立樣本t檢驗就是對兩個獨立樣本的均值是否有顯著差異進行推斷。本文會將研究總體分為控制樣本和研究樣本,以被視為沒有盈餘管理動機的控制樣本為參照,將研究樣本中的上市公司分別與其進行比較,檢驗它們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是否顯著差異,從而判斷其是否具有盈餘管理行為。
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是指當期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在計提減值前的總資產中所佔的比重,反映當期計提減值的幅度,其中當期資產總額來自資產負債表,當期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來自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凈資產收益率是凈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本文研究所用數據來自於銳思金融資料庫。
(二)樣本的分類和選取
根據獨立樣本t檢驗的需要,本文分為控制樣本和研究樣本,我們參考前人的研究方法,以凈資產收益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以及凈利潤等指標對研究樣本進行分類。以下為分類標准:
1. 控制樣本,選擇“微虧公司”作為控制樣本,選取標準是當期凈利潤小於0,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大於0,且剔除當期所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後其凈利潤大於0。
2. 研究樣本,該類樣本被視為具有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根據不同的動機我們又分為避虧公司,巨虧公司,扭虧公司和盈利公司四大類。
(1)避虧公司:0<當期凈資產收益率<2%。
(2)巨虧公司:當期凈資產收益率<-20%,資產減值凈計提率>0,且扣除資產減值後仍虧損。
(3)扭虧公司:上期凈利潤<0,當期凈利潤>0,且資產減值凈計提率<0。
(4)盈利公司:當期凈資產收益率>20%,且資產減值凈計提率>0。
按照以上指標,我們從2009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滬市A股製造業公司中,篩選出最符合條件的四類公司共79家,其中避虧公司22家,巨虧公司25家,扭虧公司5家,盈利公司27家,再加上控制樣本9家,共選出88家上市公司,本文對這88家上市公司2012年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數據進行研究。
(三)假設檢驗
1. 對假設1的檢驗。
表1和表2是對22家避虧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2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的p值為0.61,大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避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滿足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325,大於0.05,說明避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沒有顯著差異,證明避虧公司的盈餘管理動機不明顯,他們並沒有利用少計提甚至不計提減值准備來粉飾報表,並且表1中避虧公司的凈計提率均值大於0,說明其也沒有利用減值准備的轉回來提升利潤。所以,初步證實假設1不成立。
2. 對假設2的檢驗。
表3和表4列示了25家巨虧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對比情況。表4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中,p值為0.021,小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巨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呈非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不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中的結果顯示p值為0.022,小於0.05,說明巨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差異顯著。表3中,巨虧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均值確實明顯大於控制樣本公司,所以初步證實假設2成立,巨虧公司有多提減值准備的動機。雖然現行准則規定不得轉回已確認減值損失,但他們仍然可以在虧損當期大量計提減值准備,為以後年度的盈利減輕負擔。
3. 對假設3的檢驗。
表5和6列示了5家扭虧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對比情況。表7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中,p值為0.640,大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扭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呈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006,小於0.05,說明扭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差異顯著。再從表5可以看出,扭虧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均值明顯低於控制樣本公司,由此可以證明假設3成立。另外,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為負表明利用轉回減值准備以提升利潤的公司不在少數,准則雖規定非流動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後不得轉回,但利用流動資產減值做調節利潤的“蓄水池”,更具有隱蔽性,更容易操作。
4. 對假設4的檢驗。
表7和表8是對27家盈利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8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的sig.值為0.054,大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盈利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滿足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中的結果顯示p值為0.009,小於0.05,說明盈利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差異顯著。但我們從表7中可以看出,盈利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均值比控制樣本公司偏低,與假設4正好相反,所以假設4不成立。這種現象就體現了現行准則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空間的擠壓,由於不再能任意轉回減值准備,所以上市公司在計提時都非常謹慎。
(五)實證研究結論
以上實證研究表明,具有避免虧損動機的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與控制樣本無顯著差異,具有平滑利潤動機的盈利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比控制樣本顯著偏低,兩類樣本公司的檢驗結果與假設1和假設4相反,即他們沒有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但假設2和3通過了驗證,巨虧公司和扭虧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都與控制樣本有顯著差異,他們存在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行為。由此可見,虧損公司具有較為強烈的盈餘管理動機,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該類公司的監管力度。
三、對策建議
通過上文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可以得出,我國現行資產減值准則壓縮了盈餘管理的空間,但在實際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還不能完全杜絕盈餘管理的行為。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為抑制盈餘管理反映真實經營業績起到積極作用。
(一)進一步完善資產減值准則
首先,准則應盡量使用量化標准明確各項操作,減少模糊性語言,從而減少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現行准則中,對於減值跡象的判斷標准都屬於定性描述,在具體判定時還需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這就給具有盈餘管理動機的管理人員留下了操縱空間,我們希望在未來准則的制定和修改中,能夠加入明確的量化標准,對資產減值政策的選擇有明確的描述。
其次,完善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相關規定。不允許轉回在一定程度上有損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性,因為減值因素消失後不能轉回減值准備,會使上市公司資產虛減,導致資產信息不準確,從而影響投資者的決策,所以,本文認為應當允許轉回非流動資產減值准備。但為防止上市公司利用非流動資產減值准備調節利潤,可將轉回的數額作為調整當期的期初留存收益處理。
(二)提高資產減值信息披露透明度
首先,應要求盡早披露資產減值信息。如果要求上市公司在財務報告發布之前就以公告形式披露資產減值的詳細信息,將會使企業無法依照年度經營業績的好壞而利用資產減值調節利潤,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盈餘管理的動機,防範盈餘管理的行為。
其次,應強行規定上市公司必須詳細披露減值操作的依據和方法,以及判斷資產價值回升的依據,而不能採取自願披露的方式。針對不按規定披露信息或披露虛假信息的行為,應制定嚴厲的懲罰措施,提高他們受處罰的成本,使管理者意圖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時有所顧忌和收斂。
(三)加強監管力度
首先,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應充分、合理地收集審計證據,明確各項資產減值准備的審計程序,以謹慎的態度實施審計工作,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出具審計意見。
其次,對不同財務狀況的上市公司,外部審計人員應設置不同的審計側重點。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的手段隨其所處財務狀況的不同而不同,並且本文實證研究發現,虧損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外部審計人員有針對性的進行審計有助於提高審計質量。
再者,證券監管部門應改革對上市公司的考核制度。應制定完整的考核體系,考察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等等,設置更為合理的評價指標,有助於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雪雲.新准則下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計提行為實證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何福英,論盈餘管理的動機及其影響.經濟研究導刊,2011;29
3. 楊麗娟.長期資產減值與盈餘管理方式選擇.經濟研究導刊,2013;14
4. 劉偉.資產減值准則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影響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 盈餘管理是什麼意思
盈餘管理是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經濟後果的一種具體表現。
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盈餘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對盈餘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意見。從以下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
4. 盈餘管理包括哪些內容
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盈餘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對盈餘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意見。從以下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
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認為,盈餘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根據以上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主要具備這樣一些涵義:第一,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它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盡管經理人員和董事會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並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企業會計政策和對外報告盈餘都有重大影響,企業盈餘信息的披露由他們各自作用的合力所決定。第二,盈餘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對外報告的盈餘信息 (即會計收益)。在雪珀的定義中,盈餘管理不僅僅指對會計收益的調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對其他會計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對會計收益以外的財務數據的操縱並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所具有的經濟後果相對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將其納入盈餘管理的范疇反而會影響對盈餘管理本質的把握。第三,盈餘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綜合運用會計和非會計手段來實現對會計收益的控制和調整,它主要包括會計政策的選用,應計項目的管理,交易時間的改變,交易的創造等。第四,盈餘管理的目的是盈餘管理主體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員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會成員所代表的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綜上所述,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GAAP(或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盈餘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
在會計學術界,盈餘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為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對於這個定義,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
1.把盈餘管理限定在對外報告領域,而把管理會計報告以及那些意在影響或改變公認會計原則的活動(如游說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等排除在其討論之外。這樣考慮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便於討論。如果將盈餘管理僅限於對外報告領域,在現行的公認會計原則和應計制下討論「干預」問題,則可以把對盈餘管理的研究簡化許多。二是在1990年以前,會計理論界對盈餘管理的研究以對外財務報告為主。盡管當時人們就注意到報酬方案(compensation schemes)和部門經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勵對內部管理會計報告進行操縱的潛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於資料難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少見。那一階段比較多見的研究成果是盈餘管理的技術,應計制下的會計政策、會計選擇與股票回報的關系等。難怪戴維森等人在其所著的《會計:商業語言》中,專辟一節討論「會計戲法」(accounting magic)問題,並給盈餘管理下了一個更加具體而狹義的定義:在公認會計原則限制的范圍內,為了把報告盈利調整到滿意水平而採取有計劃行動步驟的過程。
2.在這個定義中,提出了盈餘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某些私人利益(private gain)。這里所說的獲取某些私人利益是與對外財務報告過程的中立性運作(neutral operation)相對立的。因為,現代財務報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則以及由此而來的財務報告的不偏不倚。盈餘管理實質上是背離了中立性原則,由此造成對外財務報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盈餘管理的出發點在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無疑會損害公眾利益。
3.在定義盈餘管理時,並沒有倚賴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於會計數據作為是信息的觀點進行討論的。在這個定義中,盈餘管理在會計系統內,經理可以透過在公認會計原則范圍內的會計方法選擇和將某些給定的方法用特別的方式加以運用(如改變折舊資產的服務年限)來控制盈利。但事實上,盈餘管理可以存在於對外披露過程的任何一個環節,也可以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融資決策、投資或生產決策(如研發費和廣告費投放百分比的確定、生產線的增減、收購另一家公司)等都會影響企業某一期間的盈利。這些因素對盈餘管理的影響可看成是「實際的」盈餘管理。
傳統上,人們認為盈餘管理是與經濟收益(有時也叫真實收益)有關的一個概念。在經濟收益觀(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數據(譬如經濟收益)被盈餘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經濟收益之所以會被歪曲而成為會計的報告收益,除了盈餘管理外,另一個影響因素是應計制會計和公認會計原則。應計制會計和公認會計原則也將導致會計數據與真實收益有偏差。當然,經濟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有意義地加以定義,在現實的報告系統中是見不到的。一般說來,經濟收益是看不見的。即使如此,在經濟收益觀下,人們還是要把看不見的真實收益作為衡量偏差的基準。
我們認為以信息觀(information perspective)來看待盈餘管理更有意義。在信息觀下,盈利僅僅是許多用作決策和判斷的信號中的一個。信息觀意味著會計數據的重要屬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這一統計特性。盈餘管理的信息觀還假定公司經理擁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託代理契約下,公司經理不僅可以就會計程序作出選擇,而且還可以據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計。但在信息觀下,人們並不需要作為真實價值的盈利概念,與真實收益基準有關的計量偏差問題也不復存在。數據的真實價值在經濟收益觀下至關重要,但在信息現下則不再是第一位的屬性了。
隨著人們對盈餘管理認識和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同時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來看待盈餘管理,盈餘管理應當有一個更加全面和准確的概念。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盈餘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或影響那些基於會計數據的契約的結果,在編報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項以改變財務報告時作出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
盈餘管理的基本特徵
對盈餘管理基本特徵的研究有助於把握盈餘管理研究的內容和框架。根據前面的討論,盈餘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
1.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來看,盈餘管理並不增加或減少企業實際的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的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餘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尤其是會計中的報告盈利,而不是企業的實際盈利。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餘管理手段。
2.盈餘管理必然會同時涉及經濟收益和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問題。這里所說的經濟收益與上段提到的企業實際盈利並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盡管人們並不知道企業究竟有多大的經濟收益,但盈餘管理最終還是離不開經濟收益這一基準。更何況在盈餘管理研究中,人們已開始尋找某些指標如現金流量等並試圖在某種意義和程度上來反映經濟收益。應當注意到,無論是盈餘管理在企業的實踐還是盈餘管理的理論研究都非常關心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盈餘管理所瞄準的方向正是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關於盈餘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國家由於證券市場的發達和完善程度差異較大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發達證券市場環境下的盈餘管理,人們考慮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就會多一些,其「信息觀」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顯些;相反,欠發達證券市場環境下的盈餘管理,人們則容易拘泥於會計報告收益與經濟收益或其它法規決定的收益之間的偏差,其「經濟收益觀」的地位相應地更為突出。
3.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不難發現,在盈餘管理的每一幕「戲劇」中唱主角的無非是公司的經理、部門經理和董事會。無論是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還是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最終的決定權都在他們手中。當然會計人員也加入其中,但應看作是配角。在這里,可以明確企業管理當局對盈餘管理應當承擔的責任。
4.盈餘管理的客體主要是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此外,時間特別是時點的選擇也是盈餘管理的對象之一。在研究盈餘管理時,我們必須同時具有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等屬於盈餘管理的空間因素;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則可看作是盈餘管理的時間因素。需要加以說明的是,盈餘管理最終的對象還是會計數據本身。人們所說的盈餘管理,最終也就是在會計數據上作文章。
5.盈餘管理的目的既明確又非常復雜。所謂明確是指盈餘管理的主要目的在於獲取私人利益,這點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餘管理是與公眾利益、中立性原則相矛盾的。我們也應注意到,盈餘管理的目的又非常復雜。
誰是盈餘管理的受益者?這里的情況比較復雜。上面提到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盈餘管理照顧的私人利益較多的情形是企業管理當局的利益,如經理的分紅、認股權以及晉升機會等。在許多新聞報道和研究文獻中,我們常常看到的盈餘管理的受害者一般都是股東、低層的雇員,甚至包括政府。例如,丹斯基(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過盈餘管理來傳達其擁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實際上這些代理人可能並不具備會計報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阿亞等人(Arya,A.,Glover,J.,S.Sunder)則發現盈餘管理限制了委託人解僱代理人的傾向,還可以減少委託人對於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預。即使是企業管理當局的利益,對每一個盈餘管理的參與者來說也不是利益均沾的。當然,盈餘管理有時也照顧某些股東的利益。
盈餘管理的利益表現形式也十分復雜。有的是直接的經濟利益如經理人員分紅的增加,有的是間接的利益如職位晉升、股價飆升,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也常常表現在這里。有的是立竿見影的,有的則要潛伏很長的時期。
正是由於盈餘管理的目的既明確又非常復雜,因此大眾傳播媒介普遍認為,盈餘管理是件壞事,它們還比較喜歡採用盈利操縱(earnings manipulation)的概念;而機會主義的管理者則認為盈餘管理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會計學術界的許多研究也持這種觀點。
5. 盈餘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
注銷巨額資產。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企業組織結構發生變動的時期。企業注銷巨額資產,把未來的費用列支在當期,這樣,以後各期的收益有可能上升,未來的盈利就有了保障。根據分紅計劃假設,如果企業的凈收益低於獎金計劃規定的盈餘下限,其經營者為了在未來提高盈利以獲得高獎金,也會注銷巨額資產。
2.收益最小化。
出於政治成本動機和監管動機的企業,其收益最小化的盈餘管理行為較多。例如對固定資產採用加速折舊法,存貨採用後進先出法,將應該資本化的借款費用予以費用化等。
3.收益最大化。
當企業的凈收益處於獎金計劃規定的盈餘下限與上限之間時(分紅計劃假設)、當企業面臨違反借款合同時(債務契約假設)、企業具有資本市場動機時,管理當局都會採取收益最大化的會計政策。例如費用資本化,存貨改用先進先出法,與關聯方進行交易等。
4.利潤平滑。
舉借長期借款的企業管理當局,為降低違約風險而子滑債務契約中規定的財務比率(債務契約假設);管理當局是風險厭惡型等都會採取利潤平滑的會計政策。
6. 盈餘管理與盈餘質量評價
盈餘管理與盈餘質量評價【1】
摘 要 在所有的會計信息中,會計盈餘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財務要素之一。
本文從盈餘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入手,對盈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並通過實證對盈餘質量評價指數體系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盈餘質量 評價體系 盈餘管理
會計盈餘的重要性對於會計行業是不言而喻的,在企業的整體財務要素中,會計盈餘的基本重要性也被強調高於其他要素。
另外,會計盈餘在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中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表現為我國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在制定股票發行、配售和停牌相關政策時廣泛使用了這一指標,其重要性足以決定上市公司股市的命運沉浮。
一、盈餘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1.會計政策的不完善性
會計政策本身在制定時,不可能制定的十分完美,考慮到會計處理的方方面面,許多問題需要在會計實踐中被不斷發現,以及對會計政策進行修訂、完善。
2.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
由於企業財務負債狀況會對企業資信產生影響以及管理層對管理報酬的期望和政府對企業所得稅徵收的影響等因素,因此企業管理當局在選擇可接受的會計政策時,又因為會計政策本身規定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有一個可供自由選擇的范圍,而需要依靠企業管理層和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來選擇,管理當局在選擇時必定按照“自利”的原則,使用會計制度、規定賦予其所擁有的自由決定能力。
3.管理層對會計政策的運用
在選定會計政策之後,如何運用該會計政策,管理當局仍有一定的自由決定權力。
例如,在選定應收帳款計提壞帳准備的政策之後,對於確定壞帳准備計提比例,管理當局仍有自由決定權。
4.收益與經營風險的關系
經營風險的高低,與環境有關,也與管理當局的管理戰略有關。
經營風險大,收益不穩定,會降低收益的質量。
影響經營風險的因素包括經營周期的長短、收益水平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收益的穩定性、收益來源的構成等。
二、盈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盈餘質量評價指標選擇
盈餘質量評價指標主要有: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毛利率指標、存貨指標、應收帳款指標和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指標等。
2.上市公司盈餘質量評價指數的構建
在構建盈餘質量評價指數時,我們需要採用一定的方式將它們加總,此即為賦權的過程。
目前採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主觀確定和統計分析等方法來對指標權數加以確定。
主觀確定賦權法的最大問題在於主觀性太強,其結果容易受到個體的學識背景和觀念等主觀因素的影響。
為此,本文將採用變異權數綜合評價法計算公司的EQI,以克服主觀確定法的內在缺陷。
本文共抽取71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計算出各單項指標χk的數值,然後得到各指標的權數:靜態盈餘質量指標權數、動態盈餘質量指數權數。
根據各基本評價指標及其權數的賦予方法,本文將上市公司會計盈餘質量綜合評價指數(EQI)設計為:
根據己確定的指標因子及變異權數,可得到本文所確立的上市公司盈餘質量綜合評價指數,具體的步驟和計算過程,不在此細述。
三、盈餘質量評價指數體系的有效性分析
以下以盈餘質量在股票投資中的實證,對盈餘質量評價指數體系的有效性進行分析。
1.研究假設
提出以下假設:
H0 :EQI與土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正相關,即EQI越高,上市公司下期獲取的投資報酬率越高;H1: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指標與上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正相關; H2:毛利率指標與上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正相關; H3:存貨指標與上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負相關;H4:應收帳款指標與上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負相關;H5: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指標與上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正相關。
2.實證模型的建立
所選用的檢驗模型如下:
模型一:
模型二:
變數說明:
Rt+1:一股票的t +l年度報酬率率。
X1一t年度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指標;
X2一t年度毛利率指標;
X3一t年度存貨指標;
X4一t年度應收帳款指標;
X5 —t年度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指標。
EQI—t年度上市公司動態盈餘質量評價指數。
3.樣本選擇
在選定樣本前,要剔除一些數據缺失或指標異常等不符合研究目的和要求的上市公司,最終確定的樣本公司總數為71家,由於篇幅有限,不在此一一列舉。
4.實證結果分析
針對動態盈餘質量,通過得出的相關數據看出,模型一回歸Adj-R2為1.5%,而模型二回歸Adj-R2為0.9%。
可見,總體上我國上市公司盈餘質量對股價變動的解釋力度不大。
其中的原因筆者認為可能有三個:(1)當前我國證券市場整體氛圍並不理性,很多投資者並不關心盈餘質量的內在信息價值;(2)也可能是盈餘質量信息本身的缺陷導致的;(3)影響股票報酬率的因素是很多,有市場外部的因素,又有市場內部的因索:有政治因素,又有經濟、心理因索等。
因此EQI對報酬率的解釋力度雖為1.5%,也是影響股價變動的重要因素。
結論:
盈餘質量是投資者分析上市公司的重要方面,它能讓投資者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
由於單一盈餘指標存在的局限性,投資者在考察上市公司時應多關注盈餘的質量因素而不能單獨地考慮EPS, ROE等傳統財務數據,只有構建盈起盈餘質量的整體評價,才能對企業盈利能力進行全面的評估。
參考文獻:
[1]程小可.公司盈餘質量評價與實證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儲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餘質量分析.會計研究.2000.9.
盈餘管理對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影響【2】
摘 要:會計盈餘信息是投資者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會計盈餘信息質量是投資者十分重視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會計盈餘信息質量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盈餘管理行為的存在。
因此,必須規范盈餘管理行為,提升會計盈餘信息質量。
關鍵詞: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盈餘管理;規范
盈餘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盈餘管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而產生的,並且影響著資本市場的秩序和公平競爭的環境,因此,對於盈餘管理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重點。
一、盈餘管理的.特點
首先,盈餘管理具有合法性。
盈餘管理不同於盈餘操縱,是有意義的經濟行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這一目的也反映了管理層的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
另外,盈餘管理行為在符合契約要求的條件下,是一種公平交易行為,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
其次,盈餘管理是由管理層進行或者授權進行的。
管理層掌握著大量的內部信息,是企業的實際經營者,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方面以及經營活動的很多決策都是由經營者決定的。
再次,盈餘管理的對象是會計盈餘信息。
盈餘管理是通過調整會計數據使得會計盈餘信息滿足投資者的要求,維護企業的正常經營運轉。
盈餘管理是好是壞,主要看是否適度。
二、盈餘管理的動機
(一)從管理者角度看
管理層是盈餘管理行為的主要實施者,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管理層掌握著最為豐富的內部信息,可以獲得經營管理活動的第一手資料,那麼管理層就有機會和權利進行盈餘管理。
股東和投資者們為了約束和獎勵管理層的盈餘管理行為,會與管理層簽訂管理契約,將管理層和企業的經營業績聯系在一起,企業盈利水平越高,管理層的經營業績就越好,管理層獲得的報酬也就越高。
當企業的盈餘水平不能滿足投資者的要求時,管理層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就會出現盈餘管理行為,人為調整會計盈餘。
另外,企業的經營業績還同管理層的職位升遷和聲譽有直接的關系,經營業績通常是考量管理者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好的經營業績能夠使管理者的職位上升,這也是管理層不得不進行盈餘管理的主要原因。
(二)從投資者和股東的角度看
投資者和股東把資金投入上市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獲取高於投資的回報。
在企業獲得上市資格和提升股票價格方面,財務報告中對外披露的會計盈餘就是最關鍵的信息,企業的盈利水平只有在滿足一定的要求時才能獲得上市資格,公開募股集資,企業才會發展壯大,投資的回報也會越來越大。
投資者和股東利益的獲得也體現在股票價格上,股票價格上升,股東獲得回報,股票價格下降,股東虧損,而股票價格是由財務報告中體現的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獲利水平決定的,這也成為股東授權管理者進行盈餘管理的主要原因。
(三)從政府的角度來看
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企業的稅收,上市企業上繳的稅款是相對較多的,也是政府更為關注的。
為了獲得稅款收入,政府希望企業能夠盈利,獲得的利潤越高,政府的收入也就越大。
所以,政府就會向企業下達任務,要求企業的盈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並許以一定的優惠政策,企業為了獲得優惠政策。
就會盡力將經營利潤保持在穩步上升的狀態,因為一旦某一會計期間盈利水平較低,不能滿足政府的要求,相應的優惠政策就會收回。
為了維護企業擁有的優惠政策,企業就會利用盈餘管理行為改變會計盈餘,不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利潤,利用會計政策和虛假的業務活動提高會計利潤。
還有一些大型企業為了將盈利水平保持平穩,也會採取盈餘管理行為,因為企業的盈利水平提升到一個高度時,政府會對企業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企業背負的包袱就會增加,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盈餘管理對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影響
(一)真實盈餘管理對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影響
真實盈餘管理是通過改變真實的交易活動實現對不同會計期間會計盈餘和現金流量的控制和改變。
這種方式會改變企業的整體會計盈餘。
甚至會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如果不加以制止和控制,就有可能變成盈餘操縱和盈餘舞弊。
真實盈餘管理主要包括兩種方法:第一種,利用非經常性損益科目調整會計盈餘,非經常性損益是指企業的債務重組收入和損失、政府補貼及其他不經常發生的給企業帶來短期損益的經營活動。
例如,企業在債務重組過程中獲得減免的債務額通常被確認為營業外收入,這樣的規定甚至可以使即將倒閉的企業一躍成為盈利企業。
第二種是關聯方交易行為。
關聯方的交易可能會影響交易的公允性,因為關聯方交易不可能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關聯方交易也不存在公平競爭的條件,而且關聯方之間是一種微妙的交易關系,在某種情況下,關聯方會通過這種微妙的交易方式虛擬交易業務,為虧損企業製造利潤,粉飾會計盈餘。
真實盈餘管理活動會影響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持續性和可預測性。
因為真實盈餘管理虛擬業務活動,會計盈餘不是真實的經營業績,因此不具有可靠性。
虛擬的交易活動只是短期的盈餘管理行為,不具有持續性,不能反映企業經營業績的持續發展,所以影響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持續性。
不真實的會計盈餘預測出的企業未來發展趨勢也是不正確的,因此會計盈餘信息不具有可預測性。
(二)應計盈餘管理對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影響
應計盈餘管理是指企業利用會計方法進行盈餘管理,在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改變企業盈餘在各個會計期間的分布。
但是,從一個相對較長的會計期間來看,會計盈餘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
主要採用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提前或者延後確認收入;第二種,提前或者延後確認費用;第三種,利用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盈餘,也是企業最為普遍使用的方法,因為委託代理關系的存在和信息不對稱的市場條件,企業管理者掌握最充分的經營信息,有足夠的空間利用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變更調整會計盈餘。
應計盈餘管理主要影響了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和可預測性,例如,企業簽訂銷售合同之後,不在當期確認收入,而是以銷售收入尚未實現、發票未收到等原因在下一個會計期間確認收入,這樣就不能准確反映相關的兩個會計期間的收入水平,這樣的會計盈餘信息也不能准確的預測企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四、規范盈餘管理以提升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會計准則的完善
會計准則的規范仍然為盈餘管理行為提供存在的空間,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的選擇,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和轉回等都為盈餘管理提供可以利用的機會。
相關機構應該加強會計准則的制定,以適應不斷變化和新出現的經營活動,約束企業的盈餘管理行為。
另外,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和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規范會計人員做出合理的職業判斷,提升會計盈餘信息質量。
(二)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在企業外部,要完善資本市場環境,加大力度發展經理人市場;在企業內部,要形成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為中心的相互制約的平衡機制。
股東大會形成一人一票的投票機制,避免大股東控制股東大會決策。
建立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利益相聯系的委託代理關系,通過契約的形式規范兩者的權利義務關系。
建立董事會和監事會相互制衡的內部監督體系,形成內部審計機制。
(三)加強外部監管
企業的外部環境對於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保證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規范資本市場環境,減少盈餘管理行為存在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盈餘管理行為的發生。
要加強證監會的監督力度,對企業上市資格的審定要求要嚴格,提高證監會審核財務報告相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盡可能的發現財務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要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我國現行的法律對注冊會計師的責任不夠明確,注冊會計師在揭示盈餘管理行為時,因執業水平得到的利益,與不揭示盈餘管理行為獲得的企業給予的相關利益相比,更多的會傾向於不揭示從而獲得企業給予的更高利益。
另外,對於違反執業要求不揭示盈餘管理的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夠,使得總有注冊會計師投機而為,破壞了整個資本市場的秩序。
因此,應該加強證監會和注冊會計師的外部監督,提升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維護資本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良敏.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動機及策略分析[J].商業時代,2011,(21).
[2] 安鵬,宋雪婷.上市公司盈餘管理手段的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31).
[3] 張新月,蔡景浩.公司盈餘管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4).
7. 企業為什麼要進行盈餘管理以及盈餘管理的方式
一、企業為什麼進行盈餘管理:
1、資本市場需要
由於會計信息被廣泛地應用來進行股票估價,盈餘信息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促使管理當局操縱盈利以試圖影響短期股價業績。通過盈餘管理可以顯示出一個穩定增長的每股盈利額,以此刺激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價格,從而在急需追加資本時創造出一個有利於股票發行的氣氛。另外,為了獲得上市、配股、增資擴股及發行債券資格,避免ST、PT等,企業也會有較強烈的動機進行盈餘管理。如蔣義宏教授對部分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進行案例研究後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包裝的利益動機主要有三點:在發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時為提高發行價格;為獲得配股資格;為避免連續3年虧損公司股票被摘牌。有經驗研究表明,我國存在明顯的10%現象,即在ROE10%這一臨界點和損益臨界點左右時盈餘管理的動機最強烈。
2、契約原因
會計數據是被用來監控和規范公司與其他眾多利害關系人之間的契約。報酬契約用來協調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人的動力,貸款契約是用來限制管理當局以犧牲貸款人利益為代價而使股東獲益的行為。這些契約產生了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因為對報酬委員會和信貸者而言,要識別(undo)盈餘管理的代價甚大,這體現了實證會計中的分紅計劃假設和債務契約假設。分紅計劃假設的含義是指,「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實施分紅計劃的企業,其管理人員更有可能把報告盈利由未來期間提前至本期確認」。因為現在的報酬計劃有較大部分是以會計盈餘為基礎的,如果報酬委員會使用某一特定公式制定紅利計劃而不參照會計程序的變動對紅利做出調整,則紅利的存在會驅使管理人員通過程序變動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於是提高還是降低,取決於實際盈利是低於目標、介於目標與上限之間,還是高於上限。債務契約假設(又叫負債權益比率假設)是指「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企業的負債權益比率愈高,企業的經理人員便愈有可能選擇將報告盈利從未來期間轉移至當期的會計程序」。企業與債權人往往簽定有契約對企業進行限制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對分發股利的限制、對增加債務的限制、對營運資本的保持等,而負債權益比率是考核企業償債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管理當局為了能獲取貸款,在其財務報告數字接近限制性條款時,便有動機進行盈餘管理,以使負債權益比率等在限定的范圍內。
3、政治成本動機或稱管制動機
其理論依據在於政治成本假設。所謂政治成本假設,也叫規模假設,是指「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規模越大,它的管理人員就愈有可能選擇那些能夠將當期盈利延續到下期的會計程序」,這是由於大企業的政治成本高於小企業。所得稅是企業所承擔的政治成本要素之一,企業規模愈大,所得稅稅率往往愈高,即使稅率不變,高盈利企業的稅基高也要交更多的稅。因此,為避免高額所得稅,管理人員有進行盈餘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的動機。此外,政府行業管制、收費管制、反壟斷都會誘使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尋求政府的幫助或保護。如Jones發現美國國內企業為了減少國外同行的競爭,取得進口救濟(importrelief),往往在國際貿易委員會進行進口救濟調查時通過盈餘管理低報利潤,以顯示受到了進口的傷害。在我國,一些盈利企業為了少交稅,更是不擇手段地低報利潤。
二、 企業盈餘管理的方式:
(1)利用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變更。前文已述,根據分紅假設和債務契約假設,管理人員有選用增加當期盈利的會計程序的動機;根據規模假設,則有選用減少當期報告盈利的會計程序的動機。對於一份報告如何同時滿足三方面要求,管理人員必須進行權衡。一般說來,若某企業存在以盈利為基礎的分紅計劃或其負債權益比率較高,則更有可能選用高報盈利的會計程序;企業規模越大則越有可能選用低報盈利的會計程序。我國許多上市公司為了虛報利潤,往往選擇那些可提高當期盈餘的方法。會計方法變更除由於會計准則變遷、採用新方法更能公允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等正當理由外,其目的往往是為了操縱利潤。
(2)通過改變交易時間來調節利潤。指通過提前確認營業收入、推遲確認本期費用來提高當期盈餘;或反之,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費用以降低當期盈餘。如隨著計算機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IBM將發出商品作為銷售,以支撐日益下滑的收入。
(3)改變應計項目的金額,如亂提亂攤費用、利用或有事項、一次沖銷大量重組費用等來調節利潤。
(4)虛構交易或虛增資產。如在年底虛構未發生的銷售、退貨交易,利用資產評估虛增資產等。
(5)利用關聯方交易。企業與關聯方之間採用高於或低於正常交易價格進行交易以實現提高或減少企業收入的目的。為了達到取得配股資格,避免被ST、PT、摘牌下市,實現預定的盈利指標,以及其他經濟的和政治的原因,每到年末,關聯交易便大大增加。
(6)利用資產重組,以達到美化報表的目的。
8. 盈餘管理手段有哪些
從盈餘管理的實施手段看,可將盈餘管理分為兩類:披露管理和真實盈餘管理。前者是通過會計手段實現的,而後者則是通過安排真實交易實現的。
(一)會計手段
公司實現盈餘管理的會計手段主要是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進行的。這類盈餘管理手段通常隻影響不涉及現金流量的應計項目(應計項目是權責發生制的結果),而不影響各期實際的現金流量,所以又可稱為應計項目管理。這些通常隻影響會計盈餘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響各期的會計盈餘總額。
(1)利用會計政策進行盈餘管理。由於各公司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和多樣化,企業會計准則規定某些經濟業務有多種會計處理方法,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其中一種,並且規定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應遵循一貫性原則,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更。但由於公司所選用的會計政策直接影響當期盈餘,因而根據需要在不同時期選用不同的會計政策,成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一種手段。如根據固定資產會計准則規定,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可採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當公司需要提高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降低折舊費的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而當公司需要降低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增加折舊費的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再如根據存貨會計准則規定,公司可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在物價上漲時期,當公司需要提高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降低銷售成本的先進先出法;當公司需要降低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相對提高銷售成本的加權平均法。
(2)利用會計估計進行盈餘管理。會計人員在對某些不確定性交易或事項進行賬務處理時,需要根據職業判斷進行會計估計。由於會計估計具有主觀性,因而人們很難對會計估計的合理性進行准確評判。眾所周知,會計估計的結果會直接影響當期盈餘,因而根據需要在不同時期作出不同的會計估計成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如在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需要估計折舊年限和凈殘值。這使得公司在經營業績差時延長折舊年限和高估凈殘值,而在經營業績好時縮短折舊年限和低估凈殘值。再如公司利用資產計提減值准備進行盈餘管理。按照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公司應根據謹慎性原則,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其短期投資、應收款項、存貨、委託貸款、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和無形資產是否發生減值,並對發生減值的資產相應提取資產減值准備。由於計提多少資產減值准備需要根據判斷和估計確定,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這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留下了很大空間。公司可在業績好時多計提資產減值准備,作為秘密儲備,而在業績差時少計提資產減值准備,以平滑利潤。
(二)安排真實交易
安排真實交易進行盈餘管理,是指公司管理者通過構造具體交易並控制交易發生時間所進行的盈餘管理。這類盈餘管理手段通常既影響各期盈餘,也影響各期實際的現金流量。並且通常不會增加公司價值,反而在某些非正常的情況下還會損害公司價值。以下對一些主要手段進行具體分析。
(1)負債轉為股東權益。公司的資金按來源可劃分為債務資金和股東權益資金。根據現行財務會計制度,企業在計算利潤時,扣除了債務資金的成本(利息),卻不考慮股東權益資金的成本(股利)。同時,公司負債的利息必須按期支付,而股利卻可以不支付。因此,當公司經營業績差時,通過與債權人協商,將債權人的債權轉為股權,可減少財務費用開支和現金流出,提高企業盈利水平。
(2)股票回購。在資本市場中,公司的股票價格包含了投資者對公司未來業績的預期。因此,當公司公布的業績沒有達到證券分析師的預期時,股票價格將大幅下跌。每股收益是證券分析師預測公司業績的重要指標,當公司管理者預計公司每股收益水平達不到證券分析師的預期時,為防止股票價格大幅下跌,可通過股票回購減少發行在外的股票規模,以提高每股收益水平,從而達到或超過證券分析師的預期。國外學者通過實證分析得到了公司通過股票回購進行盈餘管理的證據。我國以前不允許公司回購股票,2006年修訂後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規定上市公司在一定條件下可回購股票。因此,股票回購是否會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新手段。
(3)減少酌量性費用開支。酌量性費用是指費用開支水平可由公司管理者決定的費用項目,如研究開發費、職工培訓費、維修費等。這些費用開支通常是面向未來的開支,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對當期生產經營活動影響甚微。當公司經營業績差,面臨虧損或業績滑坡時,管理者為提高公司當期的經營業績,可以減少當期的酌量性費用開支。國外一些研究資料顯示,很多公司通過減少酌量性費用開支進行盈餘管理。這種盈餘管理手段雖然可使公司短期利潤增加,卻削弱了公司長期發展的能力,損害了公司價值。
(4)增加產量。根據現行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企業所生產產品的成本由企業在生產該產品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生產耗費構成,具體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人工費、機器設備折舊費、維修費、車間管理人員工資及辦公費等。在這些生產耗費中,有些費用屬於固定費用,當產量在一定范圍內變動時,固定費用總額不變。因此,當產量增加時,單位產品生產成本會下降,並直接導致相同銷量的銷售成本下降,使利潤水平上升。由此可見,在銷量無法增加時,僅通過提高產量即可增加利潤。但通過增加產量進行盈餘管理對公司有害無益。因為公司增加的產量轉變為存貨,佔用了公司資金,降低了公司資金的使用效率。而且,過多的存貨還可能面臨由於產品過時或毀損而減值的風險。
(5)資產處置。資產處置是指企業將其擁有的子公司、經營部門或其他長期資產和投資的所有權有償讓渡給第三方,並以此獲取現金或其他有價證券的行為。當公司經營業績沒有達到預期時,可通過轉讓持有的無形資產、已經增值的有價證券或某個經營部門等獲取收益,使利潤達到預期水平。
(6)放寬信用政策或給予銷售折扣。公司在臨近年末時,看到當年經營業績不佳,可能會通過放寬信用政策或給予銷售折扣促進銷售,以改善經營業績。放寬信用政策包括延長客戶的付款期、向信用不佳的客戶賒銷商品等。銷售折扣則主要是通過價格優惠吸引客戶大量購買。這種年末的促銷活動,會暫時性提高公司利潤水平,但是會損害公司長期利益。放寬信用政策會增加應收賬款的回收風險,而銷售折扣促使客戶年末大量購貨,會導致下一年購貨量減少。另外,如果銷售折扣後價格再復原,客戶的購買意願可能下降,因為銷售折扣使客戶對公司商品降價形成預期,會等到下次降價時再購買。
(7)關聯方交易。根據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關聯方交易的類型通常包括購銷商品、購銷商品以外的其他資產、提供或接受勞務、擔保、提供資金、租賃、代理、研究與開發項目的轉移、許可協議、代表企業或由企業代表另一方進行債務結算、關鍵管理人員薪酬。由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存在大量的關聯方,因此,關聯方交易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重要手段。如在關聯方之間購銷商品時,上市公司低價買入、高價賣出;關聯方將自己的優質資產租賃給上市公司經營,收取較低的租賃費,或者租賃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向上市公司支付較高的租賃費;上市公司將持有的劣質股權轉讓給關聯單位;上市公司將劣質資產或股權與關聯單位的優質資產或股權進行置換;上市公司向關聯方提供貸款並收取高額利息等。
望採納,謝謝!
9. 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
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
近年來,國內外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會計丑聞頻頻出現,以致投資者、公司員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與公司管理層的盈餘管理行為有很大關系。
一、盈餘管理的定義
關於盈餘管理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本文認為盈餘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盈餘管理通常是指公司管理層為了給公司或個人謀取利益,通過使用會計手段或採取實際行動使公司的賬面盈餘達到所期望水平的操控性行為,這些行為既包括合法操控性行為,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詐性的操縱行為。比如,公司管理層在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通過進行合理職業判斷選擇會計方法而導致的賬面盈餘的變動;公司依法進行重組其資產或交易以達到即期或持續影響公司賬面盈餘的行為等,這些屬於合法的操控性行為。如果公司有意識地“過度”或“不當”使用會計選擇和職業判斷來影響賬面盈餘;有意編造虛構交易來調整賬面盈餘的行為等,就是非法操控公司盈餘。狹義的盈餘管理僅指非法的或欺詐性的盈餘操縱行為。一般來講,盈餘管理中,公司管理層為了實現特定目的對盈餘進行調增或調減,這些調整並沒有真正的現金流量做基礎,我們經常把這類盈餘管理稱為過度的盈餘管理。
應當認識到,從長期看,盈餘管理行為並不影響企業實際的盈餘,只是改變企業實際盈餘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分布,但是它通常會使得會計數據不可靠,財務報告提供的盈餘信息與真實收益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盈餘狀況,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盈餘質量。
二、盈餘管理與相關概念
與盈餘管理較為接近的概念是盈餘操縱、盈餘造假。盈餘操縱包括盈餘管理和盈餘造假兩個內容,兩者既為互斥關系,又是盈餘操縱的全部形式。如果從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公允性來看,盈餘管理只是破壞了財務數據的`公允性,沒有破壞它的真實性,其使用的手段是以合法和不損害公司價值為前提的;盈餘造假是指使用違法手段直接破壞財務數據真實性的行為,如偽造財務憑證、竄改財務數據等。相關概念關系如圖2-1所示,C區域是指那些純粹的盈餘造假行為,是非法行為,它與本文討論的盈餘管理行為有本質的區別。在B區域,這是一個顏色逐漸加重的灰色區域,在該區域,財務數據都是真實的,但會計處理過程是有失公允的,嚴格地說,B區域的會計處理都是違反公認會計原則,只是在B區域的右側,違反程度較輕,而在左側,違反程度較重。在A區域,財務報告不但真實而且公允,本文認為在這一區域不存在盈餘管理行為。事實上,在A區域和B區域之間也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界限,即在何種程度上就認為財務報告喪失了公允性,這依賴於主觀的判斷。
三、盈餘管理的動因
企業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的主觀動機主要來自於各種利益驅動,或為追逐自身利益,或為上市籌資,或為達到避稅的目的等。
(一)資本市場動因
在資本市場中,會計信息被廣泛應用來進行股票估價,為了提高股票價格,擁有穩定增長的每股盈利,企業管理者通常進行盈餘管理。另外,為了獲得上市、配股、增資擴股及發行債券資格,避免ST、PT等,企業也會有強烈的動機進行盈餘管理。例如,根據我國《公司法》和有關證券法規的規定,發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須在最近三年內連續盈利,這樣企業為取得上市資格,往往就會通過盈餘管理對粉飾財務報表。又如,在我國,“殼”資源非常稀缺,配股資格對上市公司來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我國的上市公司具有強烈的再融資需求,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有最低條件的規定。大量的研究和實證表明,為達到再融資的標准,上市公司會實施盈餘管理。
(二)自身利益驅動
在內部人控制的治理結構下,經理人會通過各種途徑做出有利於個人利益的行為,而盈餘管理則是經理人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企業管理人員的報酬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掛鉤,用來反映經營業績的會計盈餘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員往往希望通過一定程度的盈餘管理行為,對財務會計報告中的敏感數據進行人為處理來改善企業經營業績,進而提高自己的薪酬,這就是著名的“報酬計劃假說”。
(三)籌資動因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向企業提供貸款時越來越注重企業的償債能力,通過企業提供的會計報告考察企業的資信狀況。對於那些財務狀況不太好的企業,在面臨資金短缺急於獲得貸款時,就不得不編制一份像樣的會計報告以應付金融機構,這個過程中企業必定存在著盈餘管理。
(四)避稅動因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盈利的企業通常繳納更多的所得稅,因此,企業為避免高額所得稅而進行盈餘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由於我國稅法體系尚不完善,稅收優惠政策較多,同時,企業管理層對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運用的靈活性較大,這些條件都為企業進行合理避稅提供了可能。而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他們會更多的關注在資本市場的籌資情況,所以稅收動機不很明顯。此外,政府行業管制、收費管制、反壟斷都會誘使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
四、規范企業盈餘管理的建議
(一)健全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機制
上市公司自身需要加快企業內部制度環境建設,尤其是建立有效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制度保證。要在企業內部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間的有效制衡機制,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控機制,進行相應的全面預算控制、組織規劃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全控制及內部審計控制。最後,建立內部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監督內部審計部門的活動,協調內外審計關系的作用。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部門形成的報告關系、監督系統關系,能使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受託責任,從而利於遏制管理層對財務報告的盈餘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審計委員會中的成員包含獨立董事,獨立董事制度也是剝離內部控制人尋租的辦法,與未設立獨立董事的公司相比,設立獨立董事公司的可操控應計利潤較低,因此應當增加獨立董事在審計委員委員會的比例,才能保證審計委員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逐步完善會計制度體系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新的會計實務問題不斷出現, 需要會計制度規范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新會計准則在理論體系、基本准則與具體准則的協調等方面有待完善,因此,我們應立足國情,根據實際需要對會計准則等相關會計制度及時加以補充和修訂,努力構建高質量會計准則體系,盡量減少會計准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壓縮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空間范圍。
(三)完善監管政策,加強外部監督
第一,立法機構應當逐步完善監管法律體系,加強法制建設。財政、審計、稅務部門、證監會作為政府監督企業的行政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其監督、檢查職能,從企業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可靠性方面加強管理與監督,加強法律責任的確定性程度及嚴厲程度。同時,加大對管理當局財務造假的懲罰力度,加強對獲取不當利益的個人及組織的約束,針對資本市場中可能出現的非公平公正和弄虛作假的交易情況,制定嚴厲的處罰條例細則。第二,通過改進股票上市發行政策、配股政策及摘牌政策切實提高政府效率。第三,健全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法規建設,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強化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健全審計准則體系,確保審計質量。
(四)完善現行上市公司相關規定
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從制度上逐步規范和完善資本市場,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和公開,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建立保持股票市場穩定的長效機制。應當繼續改革與完善新股發行制度、退市制度及ST制度,同時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上市及配股考核指標體系,避免由於指標的單一性而使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的操縱。最後,適當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應的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和控股股東賠償制度,以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10. 企業盈餘管理手段探究
企業盈餘管理手段探究
盈餘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兩方面:第一,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 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 來看,盈餘管理並不增加或減少企業的實際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餘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企業盈餘管理手段探究論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摘要: 近年來,盈餘管理問題已成為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大因素。我國自20 世紀末開展企業股份制改造,資本市場逐漸得到發展,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分析了盈餘管理問題形成的原因,並從各個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 盈餘管理;會計學;經濟學;債務契約
一、盈餘管理理論概述
1. 盈餘管理的內涵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對盈餘管理的概念存在分歧,至今尚無定論。但是從以下比較權威的定義中可以了解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美國會計學家威廉·斯科特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他認為,只要企業管理人員有選擇不同會計政策的自由,他們必定會選擇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這就是所謂的盈餘管理。可以看出,盈餘管理就是在法律和公認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對企業利潤進行的人為調節。
2. 盈餘管理的基本特徵
對盈餘管理基本特徵的研究,有助於把握盈餘管理研究的內容和框架。根據前面的討論,盈餘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兩方面:第一,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 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 來看,盈餘管理並不增加或減少企業的.實際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餘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尤其是會計中的報告盈利,而不是企業的實際盈利。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餘管理手段。
第二,盈餘管理必然會同時涉及經濟收益和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問題。這里所說的經濟收益與上段提到的企業實際盈利並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盡管人們並不知道企業究竟有多大的經濟收益,但盈餘管理最終還是離不開經濟收益這一基準。更何況在盈餘管理研究中,人們已開始尋找某些指標,如現金流量等,並試圖在某種意義和程度上來反映經濟收益。應當注意到,無論是盈餘管理在企業的實踐,還是盈餘管理的理論研究,都非常關心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關於盈餘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國家,由於證券市場的發達和完善程度差異較大,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二、盈餘管理的手段
(一)利用會計手段進行盈餘管理
1. 會計估計變更
主要包括變更無形資產攤銷年限、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其他會計政策的變更等。企業一般傾向於選擇最能體現其現實意圖的會計政策和方法。但會計方法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更,這是會計准則一致性的要求。而我國的實際情況是,許多上市公司經常通過會計政策、方法的選擇與變更獲得額外會計收益,原因是其選擇、變更成本太低,變更程序太容易。
2. 費用與收益的提前或延遲確認
盈餘管理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改變收入的確認時間,一是提前確定收入,即在銷售完成之前,還沒有完成滿足銷售確認條件下就記作企業收益,將後期利潤轉移到本期。二是遞延收益,主要發生在企業預期利潤減少的情況下。費用的盈餘管理行為也分為提前確認和延遲確認兩種方法。提前確認費用的方法主要有大額計提相關資產的減值准備、一次性沖銷不良資產的賬面價值等。延遲確認費用的方法有潛虧掛賬、費用支出資本化等。
(二)利用非會計手段進行盈餘管理
1. 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如關聯方之間的購銷業務、代理和租賃等。我國大部分企業都是從母公司剝離出來的,造成大股東絕對控股的局面。因此,上市企業與改制前的母公司之間大多存在錯綜復雜的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所以,盡管我國新會計准則中有種種相關規定,但利用關聯交易來調節業績,仍然是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增加收入、轉嫁費用、託管經營、資金佔用費用和資產租賃等。
2. 資產重組
資產重組是公司為優化資產結構、完成產業調整、實現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或股權轉讓等行為。統計數據顯示,資產重組具有使企業一夜之間轉虧為盈的神奇功效。企業資產重組分為:股份轉讓、資產置換、對外收購兼並、對外轉讓資產等。一些企業的資產重組實質在於利用交易時間差,在會計年度結束前進行重大的資產買賣,確認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關聯企業之間進行“垃圾換黃金”的不等價交換,將企業外部巨額利潤注入企業內部,以及將虧損輸出企業,實現利潤轉移。統計數據顯示,一些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的秘訣往往在於資產重組。
3. 虛擬資產調節
所謂虛擬資產,是指實際發生的費用或損失按會計應計制的規定而暫時列作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等科目。利用虛擬資產作為費用的“蓄水池”。隨意確認計入當期損益的時點,以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此外還有會計政策變更,一些會計政策的變更,如存貨計價方法、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合並范圍的確定等,與企業當期的會計盈餘,甚至未來期間的收益密切相關。因此,企業也可通過會計政策的變更來實現盈餘管理。
三、盈餘管理問題出現的成因
1. 籌資原因
我國上市企業盈餘管理的直接原因就是籌資。《公司法》對企業有嚴格的規定,如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才能申請上市。為達到目的,企業便採用盈餘管理,進行財務包裝,合規合法地“騙”得上市資格。同時,經過盈餘粉飾的報表還有助於企業獲得較高的股票定價。
2. 避稅原因
公司盈餘管理的避稅成因也是十分明顯的。“合理避稅”之所以成為可能,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稅法體系還不十分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頗多;另一方面是企業管理者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用上有較大的靈活性。管理者會通過選用適當的會計政策和方法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有資格按照顧性稅率繳納所得稅。
3. 獲取政治成本原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業面臨著與會計數據明顯正相關的嚴格管制和監控,一旦財務成果高於或低於一定的界限,企業就會招致嚴厲的政策限制,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為了避免發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會設法降低報告盈餘,以非壟斷的形象出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如微軟公司就曾通過遞延確認實際所得收入來下調盈利,以逃避美國反壟斷機構的指控。
四、對於盈餘管理問題的治理對策
1. 完善會計政策和會計准則
會計准則的制定過程是各方利益博弈的過程,具有靈活性。上市企業對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具有主觀性,由於會計行為的特點,這一點是無法避免的。目前我國一系列具體會計准則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對盈餘管理行為起到了有效抑製作用。因此,完善具體會計准則和信息披露制度,對限制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有著積極的意義。
2. 加強對資產重組資產評估的管理
產業重組並購就是收購方與目標公司主營業務相同或相近。這樣的並購整合是為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獲得產業發展上的規模效應。實質性重組並購具有較長的產業運作期限和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眼光。通過產業重組並購,使企業存量資產和各種資源,從分散的小型企業流向大型企業,從劣勢企業流向優勢企業,從傳統產業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達到產業升級的作用。同時,加強對資產重組、資產評估過程中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提高透明度,維護市場中介組織的獨立性,評估機構向企業化方向發展。
3. 規范關聯交易行為
上市企業治理結構的實質是對相關權利、責任和收益的制衡安排。在我國,董事會是代表股東利益的常設機構,監事會和董事會是平行機關,同時對廣大股東負責。由於多數非獨立董事是上市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而獨立董事只是以掛名方式出現,並不“獨立”,這與當時設置獨立董事制度的初衷相違背。大量實證研究表明,上市企業之所以能夠進行盈餘管理,與企業治理結構有關,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規范上市企業的治理結構。
4. 改善證券市場相關制度規定
目前,我國證監會關於上市、配股、停牌的有關規定,作為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之間隱含的契約標准,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強烈地盈餘管理動機。因此,應當建立一套指標體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條件,避免由於指標的單一性而使管理當局進行利潤操縱。
參考文獻:
[1] 魏明海. 盈餘管理研究[M], 北京: 中國財政金融出版社,2013:85.
[2] 寧亞平. 盈餘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 會計研究,2012,(9).
[3] 蔣義宏. 中國上市公司會計與財務問題研究[M]. 大連: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98.
[4] 顧兆峰. 論盈餘管理[J]. 財經研究,2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