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區域經濟學研究何種資源的稀缺性
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
說簡單點,通過市場的考查而進行研究整體化的互配性。
如果你要問研究何種資源的稀缺性的話,我可以告訴你,其實區域經濟學研究是沒有界定的語論,因為它是對流動的空體而綜合分析,運用的經濟學上面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希望上述能幫到你~!
⑵ 傳統的有關區域經濟學研究的觀點有哪幾種
傳統的區域經濟學就是古典的區位論。核心問題:如何確定最佳位置就是區位理論。
杜能:最早注意到運輸費用的影響,指出距消費市場的遠近對農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把假設的孤立國劃分成6個同心農業圈。
韋伯:繼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勞動力費用因素與集聚因素,認為原有根據運輸費用所選擇的區位將發生變化。他第一次把工業區位理論系統化,綜合分析運費、勞動力費用和集聚效應。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產成本最低點不一定意味著利潤最大,並不是廠商最優區位的選擇點;而市場對生產活動起越來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場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潤為目的的區位理論。
⑶ 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方向都有哪些
經濟學研究生對數學要求都比較高。因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定性+定量,定性這種需要有一定水平了才做的出,研究生一般就做做定量研究,一般涉及到統計、計量、建模。三高是為了訓練你的經濟學思維,是方法論的訓練。區域經濟學有很偏文科么?沒有,絕對沒有,你可以看看一些C刊的區域經濟學的文章,裡面用的模型、。怎麼學好,這個太難回答了。學好一門經濟學學科無非三方面,理論、方法、歷史。對這三方面有一個系統把握,我覺得對這個學科就學的很不錯了。你的理工科背景對跨考經濟學還是有一定幫助的,研究生導師都比較喜歡有數理背景的學生。不知道你選好導師了沒有,選好的話,你就把你導師的文章看看好了。尤其是近三年的文章,更是要好好拜讀下。建議的話,不大好給。若你要考博的話,研一紮實基本功,三高好好學,多看看好期刊的文章,如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等。研二開始跟隨導師的方向,做一些研究,努力發幾篇論文出來。研三的話聯系博導,准備下英語。若是要就業,一般銀行隨便去去沒問題。想要檔次高一點,比如去地方發改革委、金融、中國人民銀行或是其他研究院所的話,那你也是需要幾篇論文傍身的。一家之言,僅供參考。若還有問題請追問。
⑷ 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內容
區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對於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極大。如何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呢?區域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區域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它一方面對區域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經濟評價,對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區域發展綱要提出科學的依據,並為區域經濟建立起計量經濟模型。
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最初興起於西方國家,東歐和原蘇聯在60年也掀起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熱潮。我國則直到80年代後才開始這方面的工作
⑸ 區域經濟學是學什麼的
LZ也是要考研究生啊 我也是今年考研 就打算考區域經濟學這個專業。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是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相結合的產物。
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
關於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還未形成統一的觀點,目前,主有三種觀點:
(1)區域經濟學為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與產業經濟學一起構成中觀經濟學;
(2)區域經濟學為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3)區域經濟學為交叉學科,為經濟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
⑹ 區域經濟學起源於哪個國家
區域經濟學的概述
經濟區域是按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劃分的,具有均質性和集聚性,經濟結構基本完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特定作用的地域單元。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關系或聯系的總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
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是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相結合的產物。
1、區域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應用科學。
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吮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系。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區域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區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對於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極大。如何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呢?區域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發展最早源於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論,至今已有近180年的歷史。然而,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它大體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區位研究由微觀向宏觀領域的不斷擴展,以及各國政府為解決區域問題而加強對區域經濟活動的干預,大規模開展各種區域規劃工作,區域經濟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最初興起於西方國家,東歐和原蘇聯在60年也掀起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熱潮。我國則直到80年代後才開始這方面的工作。
區域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它一方面對區域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經濟評價,對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區域發展綱要提出科學的依據,並為區域經濟建立起計量經濟模型。
區域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有三個方面:
(1)經濟背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斷深化,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如日本的表、里差異,美國的東北部同西部和南部的差異,英國的英格蘭與蘇格蘭、北愛爾蘭的差異以及蘇聯的東、西差異等;二是區域經濟問題的顯露,如美國的田納西河流域,1933年人均收入只有168美元,不及全國平均收入的一半,英國英格蘭的西北部、東北部和蘇格蘭失業率超過25%,威爾士失業率超過36%,而倫敦和東南英格蘭的失業率不到14%。
(2)政治背景,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政府的經濟職能加強,政府有能力干預區域經濟發展;在東方,社會主義制度誕生,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計劃經濟,政府是配置資源的主體,政府可以在區域之間配置資源,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經濟要求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包括區域之間。
(3)科技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先進,與其他經濟學科明顯不同。
正是在上述三個背景下,形成了區域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研究對象、主要觀點、代表人物
前關於區域經濟的研究對象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1)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圍的經濟學,它與一般經濟學並無什麼差別,只是其研究范圍是區域而不是國家,持此種觀點的多為初學者。
(2)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空間組織規律,所以又將其稱為空間經濟學,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區域的主要問題,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薩德(被譽為西方區域經濟學的創始人)、周起業和劉再興等。
(4)研究區際差異和聯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貝。
(5)研究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和相互關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張敦富。
(6)從宏觀角度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關關系的決策性科學,持此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棟生、李京文、郝壽義和安虎森等。
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及主要著作
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國》(1850),韋伯的《工業區位論》(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蘇聯經濟學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區域經濟學》出版後,標志著這門學科發展到一個新水平。
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
關於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還未形成統一的觀點,目前,主有三種觀點:
(1)區域經濟學為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與產業經濟學一起構成中觀經濟學;
(2)區域經濟學為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3)區域經濟學為交叉學科,為經濟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
⑺ 區域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有什麼具體的異同點,兩個專業研究的側重各在哪方面考研的話各有哪些好學校
樓主也應該是學習經濟學的,那我先說一下概念吧:
經濟地理學:從地理學的角度,運用綜合方法和區域觀點,從自然、技術、經濟的相互聯系中,研究生產力布局和地區生產綜合體的形成條件與發展規律的科學。它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邊緣學科。
區域經濟學:一門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對資源不均質分布且不完全能自由流動的社會經濟空間中多種區域經濟現象進行描述、分析,並揭示其內在規律的經濟科學。
所以簡單說:經濟地理學研究經濟活動(包括微觀、中觀和宏觀的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而區域經濟學研究區域(中觀尺度的空間)的經濟活動,因而側重是中觀經濟學。
關於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還未形成統一的觀點,目前,主有三種觀點:
(1)區域經濟學為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與產業經濟學一起構成中觀經濟學;
(2)區域經濟學為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3)區域經濟學為交叉學科,為經濟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
⑻ 如何理解和認識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
區域經濟學(Regional Economics,也稱地區經濟學)是經濟學與地理學交叉而形成的應用經濟學。空間經濟學一詞常作為區域經濟學的同義詞。當區域經濟學的課題特別涉及到城鎮時,則使用城市經濟學一詞。區域經濟學是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關系協調的科學。 其與區位理論既有聯系,也存在區別。區域經濟學是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應用經濟(二級學科)下的一個三級學科。
⑼ 吳傳清的區域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吳傳清主編的《區域經濟學原理》一書主要闡述了區域經濟學的概念和七大理論。
區域經濟學是一門基於空間維視角、運用經濟學理論研究一國范圍內不同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區域經濟發展變化、區際經濟關系、區域經濟運行調控等一般性規律的經濟學科。其主要原理是:
1,在一國或一個地區,中心區政治機構集中,處於穩定發展和支配地位,成為核心增長區,其繁榮會大大刺激相鄰及外圍區域的發展。中心區與外圍區之間存在著一種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系,共同組成一個嚴整的空間系統,亦即結節性區域。
2,同時中心區和外圍區會相互作用。一方面,中心區從外圍區吸聚生產要素產生出大量的創新(材料、技術、社會和文化體制等),另一方面,這一創新又源源不斷地從中心區向外擴散,引導外圍區的經濟活動、社會文化結構和聚落類型的轉換,從而促進整個空間系統的發展。但中心區對外圍區所具有的支配和控制地位不會輕易改變。
3,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演化具有階段性。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必然伴隨著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歷經前工業化階段、農業社會階段、工業化階段、後工業化階段四個階段。各階段都反映了中心區域與外圍區域關系的變化特點。經過四個階段的演變,由最初的區域不平衡逐步形成功能各異的城市集群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