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情況下需要第三方環境檢測報告或,什麼企業需要環境監測報告環境檢測報告有什麼作用
需要第三方檢測報告的情況:
1、需要向社會公示數據時,需要第三方檢測報告;
2、需要給委託檢測的用戶給出檢測結果時,需要第三方檢測報告;
3、環境執法時,需要提供第三方檢測報告;
作用:
人類的活動影響了自然環境,所以自然環境也反作用於人類。為了追求更健康的生存環境,人類開始從現象著手開展環境監測,通過積累長期的數據達到分析及追溯污染源頭的目的。通過掌握污染的趨勢與變化規律,建立防範模式及預警、預報模式。通過採集的標志性數值來評定環境質量,並提出控制環境污染的相關對策。一邊作為制定國家及地方級環保政策提供標准,另一邊為依法監測及懲治提供依據。
目的:
1)通過長期監測判定該區域內的環境質量是否符合國家的相關標准。
2)判斷污染范圍、區域、嚴重程度。評價治理對策及方法的效果。
3)掌握污染分布的狀況、趨勢、速度、途徑,為建立管理對策提供依據。
4)為環境污染預測及預警提供准確的數據依據。
5)環境監測數據結合流行病調查數據,研究兩者之間的互相影響,保護人類的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環境監測對人類對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不但體現在控制污染、保護環境等方面,而且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只有不斷加強對環境監測及治理方面的工作,人類社會才能擁有持續繁衍的健康環境。
拓展資料:
環境監測報告是生態環境行政部門下屬機構環境監測站或由其委託的第三方社會化監測單位出具,報告結論代表了生態環境行政部門的意見;二是被檢查人很多並非環境專業機構和人員,無法識別監測報告中存在的問題,無法提出質疑。
❷ 環境監測報告內容需要包含哪些通用要素和特殊要素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28
❸ 環境監測報告制度的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加強環境監測工作的管理,完善環境監測報告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十一條的規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 制定本制度的目的是:加強環境監測報告的管理,實現環境監測數據、資料管理制度
化,確保環境監測信息的高效傳遞,提高為環境決策與管理服務的及時性、針對性、准確性和系統性。
第三條 環境監測報告分為數據型和文字型兩種;數據型報告是指根據監測原始數據編制的各
種報表、軟盤等;文字型報告是指依據各種監測數據及綜合計算結果進行文字表述為主的報告。
第四條 環境監測報告按內容和周期分為環境監測快報、 簡報、月報、季報、年報、環境質
量報告書及污染源監測報告。
第五條 地方各級環境保護局負責組織、協調本轄區各類環境監測報告的編制和審定;並按本
制度規定的要求,向上一級環境保護局和同級人民政府報出各類文字型環境監測報告。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及各級環境監測站具體承擔本轄區各類監測報告的編制,並按本規定的要求報
告;各流域 ( 區域 ) 近岸海域等專業監測網 ( 以下簡稱「專業網」 ) 組長單位負責按本制度規定的要
求組織編制和上報本網路各類環境監測報告。
第六條 市級以上環境保護局有權要求本轄區下一級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向其報告監測數
據和其它有關資料;市級以上環境監測站有權要求本轄區下一級環境監測站向其報告監測數據和其它有
關資料。
第七條 各省、市環境保護局每年應至少兩次組織所屬環境監測站,向同級人民政府或有關政
府部門匯報本轄區環境質量和污染源排放情況,每次匯報的重點內容分別由各級環境保護局確定。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每年至少兩次向國家環境保護局匯報全國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源排放情況。
第八條 本報告制度規定的各類環境監測報告的編寫內容、數據處理與評價方法等,執行《國
家環境監測報告編寫技術規定》的規定。
第二章 環境監測快報
第九條 環境監測快報是指採用文字型一事一報的方式,報告重大污染事故、突發性污染事故
和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的自然災害等事件的應急監測情況,以及在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過程中發
現的異常情況及其原因分析和對策建議。
第十條 環境監測快報由地方各級環境保護局負責組織編寫並報出,報送范圍是:主送上級環
境保護局、同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同時直接以傳送計算機文本方式上報國家環境保護局,並通報可能
影響到的有關省、市環境保護局。
污染事故發生後二十四小時內應報出第一期環境監測快報,並應在污染事故影響期間內連續編制
各期快報,編報周期由當地環境保護局根據污染事故情況確定。
第十一條 國家或地方各級環境保護局確定的環境敏感地區,在污染事故易發期間,地方各級
環境監測站應在定期組織開展有關環境監測工作的基礎上,負責編制文字型環境監測快報,並在每次監
測任務完成後五日內將本次監測快報報到同級環境保護局,同時抄報上一級環境保護局和中國環境監測
總站。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接到地方監測快報五日內,將有關內容編製成《環境監測快報》報到國家環
境保護局。
第三章 環境監測季報、月報
第十二條 環境質量監測網基層站、「專業網」基層站應於每季度第一個月的十五日前將上一季
度數據型環境監測季報報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監測站。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監測站以及全球環境監測系統中國網站成員單位負責編制本轄區環境
監測數據型季報,並於每季度第一個月三十日前將上一季度的季報報到同級環境保護局、中國環境監測
總站。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負責於每季度的第二個月二十日前將上一季度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和全球環境監
測系統 ( 中國站 ) 數據型報告報到國家環境保護局。
第十三條 參加國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的三十七個重點城市和國務院確定的經濟特區
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及重點旅遊城市的環境監測站,應於每季度第一個月十五日前將上一季度的數據型
環境監測季報報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應於每一季度的第一個月底前編制完成上一季度全國重點城市環境質量文字型
季報並報到國家環境保護局。
第十四條 各流域環境監測網路成員單位應於每年的二月底、五月底和九月底前分別將當年枯
水期、平水期、豐水期的數據型監測季報報到組長或副組長單位。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成員單位應於每年五月底、十月底前將當年枯水期、豐水期的數據型監測季
報報到組長或副組長單位。
其它專業環境監測網成員單位的數據型季報的報送時間參照上述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 各流域監測網組長單位負責編制本流域各類文字型環境監測季報或期報,並於三月
底、六月底、十月底前分別將當年枯水期、平水期、豐水期監測期報報到網路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中國
環境監測總站。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組長單位負責編制近岸海域文字型環境監測期報,並於七月底、十二月底前
分別將當年枯水期、豐水期監測期報報到網路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其他專業環境監測網的季報時間參照上述規定執行。
第十六條 已開展大氣自動監測的城市環境保護局應組織所屬環境監測站編制數據型大氣環境
質量監測月報,並於次月五日前報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負責匯總、編制各有關城市環境監測站上報的大氣環境質量監測月報,於每月
十五日前報到國家環境保護局。
第四章 環境質量年報、報告書
第十七條 環境質量年報屬數據型報告,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網成員單位應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
日起,正式開始實行微機有線聯網;同時以微機網路有線傳輸方式,逐級上報環境質量年報。
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網成員單位應於每年一月二十日前將上年度的環境質量年報報到本省、自治區、
直轄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專業網」成員單位應於每年一月二十日前將本單位年報報到網路組長單位。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專業網組長單位,應於每年二月二十日之前將本地區、
本「專業網」年報報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第十八條 《環境質量報告書》屬文字型報告。《環境質量報告書》按內容和管理的需要,分年
度環境質量報告書和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兩種。為了提高環境質量報告書的及時性和針對性,按其形式
分為公眾版、簡本和詳本三種。
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的起始年為一九九一年,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只編詳本,在其編寫年度不再
編寫年度環境質量報告書詳本。
第十九條 地方各級環境保護局應於每年三月底和六月底前,組織所屬環境監測站完成上一年
度《環境質量報告書》簡本和詳本的編制,並報到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環境保護局;五月底完成環境
質量報告書公眾版。
各環境監測專業網組長單位應於每年五月底前完成上年度流域 ( 區域 ) 、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報告
書,並報到網路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應分別於每年三月底、五月底、六月底之前編寫完成上年度全國環境質量報告
書的簡本、公眾版和詳本,並報到國家環境保護局。
地方各級環境保護局應於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編寫年的八月底前,將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報到同
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環境保護局;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亦應於八月底前將全國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報到國
家環境保護局。
第五章 污染源監測報告
第二十條 地方各級環境監測站負責核實、認可各排污單位申報的排污狀況數據,並將核實後
的排污申報數據報到當地環境保護局。
第二十一條 污染源監督監測季報是及時反映當地環境監測站在實施污染物總量核實、抽檢、
治理設施驗收與運行效果檢查等各類污染源監督監測基本情況的文字型報告。
各市級環境監測站負責於每季度第一個月十日前,將上一季度本轄區污染源監督監測情況季報報
到同級環境保護局及省級環境監測站,並應向有關排污單位展示其監督監測數據。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監測站負責於每季度第一個月底前,將本轄區上一季度污染源排污在
前三十位的企業監督監測數據及基本情況匯總後,報到同級環境保護局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負責於每季度第二個月十五日前,將上一季度全國重點污染監督監測數據及基
本情況匯總後,將排污在前三位的企業監督監測數據報到國家環境保護局。
第二十二條 地方各級環境監測站負責本轄區內重點污染源的監測,各地方環境監測站負責於
三月底之前將上一年度、國家確定的重點污染數據型報告匯總編制完成;並報到同級環境保護局和上一
級環境監測站。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中心站負責於當年四月底之前將本轄區國家重點污染源的上一年度數
據型報告匯總後報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各「專業網」成員單位,負責於三月底之前將上一年度污染源數據型監測報告報到網路組長單位;
網路組長單位於四月十日前負責編制完成上年度本網路所監測范圍內污染源排污狀況文字型報告,並報
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監測站和各流域、近岸海域等專業網路組長單
位上報的重點污染源監督監測數據,於六月底之前,負責編制完成上年度全國重點污染源排污狀況文字
型報告並報到國家環境保護局。
第二十三條 地方各級環境保護局確定的本地區重點污染源數據型報告上報周期、時間和內容,
可由地方和級環境保護局根據環境管理的需要另行規定。
地方各級環境保護局負責組織編寫本轄區內污染排污狀況文字型年度報告,並於六月底前將上年
報告報到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環境保護局。
第六章 報告的管理
第二十四條 環境監測站的各類監測報告、數據、資料、成果均為國家所有,任何個人不得占
有;屬於保密范圍的監測數據、資料必須嚴格按照國家保密制度進行管理,監測數據資料的密級劃分及
解密時間按國家環境保護局的有關規定執行;未經市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許可,任何單位和個
人不得向外單位提供、引用和發表尚未正式公布的監測報告、監測數據和相關資料。
第二十五條 地方各級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需要向本制度確定的范圍
以外的任何單位提供監測報告、監測數據和資料時,應當履行以下審批手續:
(1) 由需求單位向市級以上環境監測站提交申請報告,寫明需求報告、數據、資料的用途、名稱和
數量。
(2) 環境監測站填寫報告、數據、資料出站報告單,報同級環境保護局核批後提供。
(3) 縣級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不得向本制度確定的報送范圍以外的任何單位直接提供本制度規
定的各類環境監測報告,確因工作需要必須提供的,必須經上級環境保護局核批後才能提供。
(4) 應用監測報告和數據的單位不得超出申報范圍使用環境監測站提供的監測數據和資料;根據環
境監測站提供的監測數據對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污狀況所作出的評價結論,必須征詢提供數據的環境保
護局的意見。
(5) 經市級以上環境保護局批准,環境監測站在向本制度規定范圍以外的任何單位提供監測報告、
監測數據、資料時,可根據具體情況並參照地方財政部門批準的收費標准,適當收取成本費用。
第二十六條 凡屬有償服務性監測、國際合作項目監測,各級環境監測站在向委託方提供監測
資料或報告時,必須附有監測數據、報告使用范圍的限定,並報同級環境保護局備案;凡有償提供監測
報告、數據和資料的,應執行地方財政部門批準的收費標准。
第二十七條 負責收集、貯存和管理下級環境監測站、網路成員單位上報的監測數據、資料、
報告的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及地方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有責任維護報送單位的權益,未經報送單位的
認可及同級環境保護局核批,不得將有關監測數據、資料及監測報告用於有償性服務。
負責編制各類監測報告的環境監測站,必須及時將編制的各期文字型監測報告發送給有關監測數
據、資料提供單位,以保證監測信息的雙向交流。
第二十八條 為了保證環境監測報告的准確性和嚴肅性,各級環境監測站應按計量認證的有關
規定實行三級審核;各級環境監測站應指定專人負責監測報告的收、發、登記工作,以便隨時查詢和考
核。
第七章 獎勵與處罰
第二十九條 對認真執行本制度,上報各類監測報告及時、准確、完整的,國家環境保護局和
地方環境保護局可以職權范圍內,對其給予通報表揚、參加評選和優先享受網路各項權利的資格。
第三十條 對違反本制度規定,拒報、謊報或逾期不報各類監測報告,或違反監測數據、資料
管理規定造成不良影響的,其所屬環境保護局或上一級環境保護局應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有關單位領導
及其直接責任人員相應的行政處分,並取消該單位或個人參加各類評優活動及享受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網
所規定的各項權利的資格。
第八章 附 則
第三十一條 本制度自分布之日起施行,原《全國環境監測報告制度 ( 試行 ) 》同時廢止。
❹ 環境評估報告的流程是什麼一般提出由誰來做環評報告
環評報告的流程很簡單!
看你是新建企業還是舊廠房組建企業或是貿易型公司,這個都是有很大區別的
你首先去環保局窗口遞交項目申請(主要是你們是什麼公司,法人是誰,在哪裡,生產加工的要提供生產工藝,能源消耗,主要原材料,以及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水,噪音,浮塵等等對環境有影響的因素單位是怎麼解決的,這個一定要好好的寫,)寫完申請遞交上去的話,他們環保局會現場來你們工廠或是公司核查,然後大約3天就能批下來意見書(這個是環保局同意你們建設或是組建該公司的審批表)
拿到審批表後,環保局會提供有資質的環評單位,叫你選擇,當然你也可以自己找環評公司做,建議你找他們提供的環評公司,最主要是環評公司的資質要符合該項目。
找到環評公司後可以和他們砍價,確定好環評公司夠把那個意見書交給環評公司,環評公司會過來人現場核查,(就是看看地形,)然後了解一些具體情況,(需要提供土地產權、房屋產權證、項目地址、項目概況,大約消耗能源,有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等)然後就可以等環評公司出監測方案了
這個我我感覺是最麻煩的!就是監測:
環保局大部分都有環保監測分析站之類的下屬單位,在環評公司做報告的時候,看一下他們在你們周邊做沒做過別的環評,這樣的話和環保監測的人疏通一下,可以直接用附近的數據,
拿環評公司給的監測方案交到環保監測站,他們會安排時間派人過來給你監測,
有時候監測站的人會說你出的監測方案不行,不全,這個最好叫環評公司和他們溝通,他們大部分都認識,能節約不少費用,
根據給的監測方案和監測點,環保監測站得人會派員公過來監測,
怎麼說呢!如果正經八本的監測很麻煩,也很費錢。大部分都是雜訊2個點,監測1到2天,還是分晝夜的,大氣和浮塵監測更長,好像是7到4天呢,所以給監測站得主管領導疏通一下,給來監測的人在疏通一下,他們也就來做做樣子,
做完監測後,等監測站出報告,這個監測費用很貴的,我去年做的一個雜訊是4000,一個大氣是15000,一個浮塵是6000,但是主要看你怎麼疏通關系了,呵呵
出來了監測方案後,把掃描件或是復印件發給環評公司,環評工才開始編制報告,
三天大部分就能出來報告,應嘎是一試5-7份,(這個是後才付給環評公司錢,但是環評報告不通過他們是負責免費修改的)
出來環評報告後把環評報告交給環保局業務窗口一份,然後在等幾個工作日,他們會給你發下來審批意見,有環保局主管領導簽字,和環保局紅章,這個時候環評報告算是完成了,
(不管何時,都必須要自己留一份原版的環評和環保局的審批意見,有的是分開的,有的是在一起的,其餘基本會在以後的證件辦理中陸續用光,呵呵)
在生產後,還要通知環保局過來驗收,來看何不合格,是不是按著報告所編寫的如實做了環保措施,驗收合格後還要辦理排污許可證,(污水,噪音等都要辦理,挺麻煩的,呵呵)
❺ ISO 14000 的 環境監測報告 在哪裡做
環境檢測報告:是由當地的環保局的環境監測站來進行現場取樣分析之後出具的。
1、首先向當地環境監測站申請環境監測,這個屬於委託檢測,需要交納必要的費用,這些費用的核算,都是按照標准進行,各地環保部門都會有明確的計算依據。
2、出具的監測報告涉及污水、廢氣、雜訊、固廢等等的處理情況等等來進行具體的檢測,檢測之後,環保部門會按照你所在區域及所屬企業的情況,按照相關的國家標准進行評定,然後出具相關檢測數據是否合格的結論。
❻ 怎樣加強環境監測報告編制水平
現在,各級環境監測站硬體建設得到普遍加強。地處中、西部的有些縣級監測站也配置了雙光源原子吸收光度分析儀、氣液兩相色譜分析儀等高精尖監測儀器。每年完成的各種監測任務多,分析生成的監測數據量大。但是,對數據的分析、評估水平不深,編制的監測報告質量不高。不能完全滿足環境管理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據此,如何提高體現環境監測工作成果的監測報告編制質量水平,實現提高監測工作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評價水平的目標,讓環保工作走進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和社會生活的大舞台,是擺在廣大環保工作者面前重要問題。
1. 環境監測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工作中,環境監測報告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1. 表格報告
常見於污染源監測報告、環境質量監測報告等。整個報告就是適用標准、監測結果等幾個數字表格,缺少文字表述,只見骨頭不見肉。即便是報告結論中有少量文字表述部分,也是寥寥幾個文字。如某企業《廠界環境雜訊監測報告》中的「監測結論和建議」:「
按(GB12348——2008)3類區標准評價,企業廠界環境雜訊排放晝間不超標,夜間東邊界超標1.2分貝。」沒有分析,評價僅對照標准用了幾個字,建議被省略,讓人費解難思量。
1.2猜測報告
大多見於環境污染糾紛監測報告、環境污染事故監測報告等。整個監測報告文字述說較多,評價分析時常用些「大概」、「 可能」、 「疑似」 等副詞,
在關鍵詞上常用些副詞加以修辭,不予說清楚、道明白,致使整個監測報告性質演變成模糊的猜測推理報告。導致這種報告出籠原因,一是出據監測報告單位怕擔責,二是監測技術手段、評價分析水平高低問題,三是受監測報告的編制者文風影響。
1.3.術語報告
常見於驗收監測報告、環境質量評價報告等。整個監測報告滿篇術語,晦澀難懂。如某集鎮環境質量報告中的「數據顯示:熏煙條件下,當夜間形成貼地逆溫,日出後,由於地面層的熱力湍流作用,逆溫消退到煙流頂部時,煙羽全部受到混合層的抑制自下擴散,地面濃度可達最高。導致集鎮空氣質量超標。」該報告只能供專家研究,對普通老百姓如讀天書。
2. 對提高環境監測報告編制水平的思考
環境監測報告即不同於一般的化驗單,只需用數據說明「合格」 或「不合格」,
也不同於數據報告、專業研究報告,僅供交流、參考。它是以報告的形式,完成對環境管理和經濟建設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功能,並要面向社會公眾和服務對象、貼近生活公開發布的環境信息。因此,環境監測報告的形式要多樣化,內容要豐富,不僅要有準確、翔實的數據,還要有清晰、精闢的評價分析文字,而且表述要簡潔、通俗,說清楚監測對象環境狀況及其變化趨勢,道明白應採取的對策措施。
2.1監測報告形式要多樣
監測報告形式不能太過於簡單,不能拘泥於數字型、圖表型、文字型等形式。監測報告製作不僅要向系統自動生成發展,但也應加強手工編寫能力水平。要大力提倡製作混合型、綜合型報告,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編制綜合分析演示報告。系統內部門交流採用數字圖表型,對外發布的要用文字圖表型,綜合環境質量監測報告最好編製成現代信息技術支持的綜合分析演示報告。
2.2監測報告內容要豐富
監測報告內容應豐富多彩,其中不僅包含豐富的信息,還要有圖文並茂的描述,體現出技術支持文件的價值。據此,監測監測報告內容必須有監測目的、監測方法、適用標准、監測結果、結論建議等信息。報告即可是監測站開出的一個技術「處方」,
能說清楚某個環境「惡症」、
解決某個環境問題,也可以對某區域生態質量進行濃墨重彩地描述,還可以對某個污染糾紛案例進行精雕細琢地剖析。同時,應結合當前環境形勢,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監測信息的深度分析和評價,提出實事求是的結論和簡單適用的對策措施。
2.3監測結論建議要精闢
監測結論是整個報告之「魂」, 屬畫龍點睛之筆,
不僅要實事求是地說請楚問題,給出客觀、准確、翔實的結論,而且要表述清晰、精闢、通俗;建議是報告結論的組成部分,不僅要針對具體問題給出對策措施,而且要經濟、適用。試舉一例:某企業《工業鍋爐煙塵監測報告》中的「結論建議」:「
根據規定,A縣城區執行《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GB13271——2001)二類區標准。該企業鍋爐2002年建成使用,且煙囪高度不符合要術,因此其煙塵最高允許排放濃度為100毫克/標立方米。對照標准,煙塵排放濃度超標0.8倍。由於鍋爐房周圍居民密集,煙塵排放產生的污染,會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建議:1.
更新或維修除塵設施,或加高煙囪至標准高度25米,並修補排氣管道;2.
空氣過剩系數和煙氣溫度過高,表明鍋爐運行與配風工況不符合,風量過大,影響燃燒,浪費燃料,造成污染,需調節鼓風機和引風機的風量。」報告對企業告知了執行標准、要求,鍋爐運行及排污狀況,結論客觀,建議合理,容易引起企業重視。同時,環保管理部門能根據報告結論建議有針對性地對企業提出整改要求。
資料來源:http://www.cjbd.com.cn/index.php?a=show&catid=1717&id=581428&m=content
❼ 編輯企業環境自行監測報告的原則是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0
❽ 環境污染可以用什麼數據分析方法
3.對環境監測數據綜合分析
在對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或對區域
環境污染狀況進行評價時,都是以一定數
量的監測數據和資料為依據的。這些數據
和資料包括環境要素的監測數據、環境條
件數據、污染源調查監測數據、現場調查
數據和實測數據等等。環境監測綜合分析
採用的方法很多,並在不斷完善和發展,
通常採用的分析方法有統計規律分析、合
理性分析、效益分析等。
3.1 統計規律分析
統計規律分析中包括了對環境要素進
行質量評價的各種數學模式評價方法,也
就是應用數理統計方法,模糊數學方法和
適用於不同環境要素的數學、物理方程等
方法,對監測數據資料進行剖析,解釋,
做出規律性的分析和評價。該分析方法主
要應用於環境調查、環境規劃或課題、環
評等比較大的工作中。
3.2 合理性分析
(1)通過項目之間的相關性來分析
監測項目多種多樣,有機的、無機的
都有,但是物質本身具有相互關系,兩個
或兩個以上的項目監測數據往往存在一種
固定關系,這就為我們分析單個已實行質
量控制措施的監測數據正確與否提供了依
據,對一些例行監測數據,可做出直觀的
判定。例如,氟含量與硬度之間的關系。F
與Ca、Mg形成沉澱物容積度較小,因此,
在中性、弱鹼性水溶液中,如氟含量在(mg/
L)級,則其氟含量與Ca、Mg含量呈明顯
負相關,即與硬度值呈負相關,所以高氟
區內的水質監測結果中硬度監測值一般較
低。如果氟含量較高,同樣硬度監測值也
很高,數據就要重新分析。
(2)通過掌握的資料對監測值進行判
定
進行合理性分析,首先要了解是否有
新的污染源介入,其次是采樣全過程有無
異常,包括水質的顏色,氣味、流量的大
小等。與以往數據進行比對,采樣是否規
范,采樣的容器是否達到可用標准等。再
次是實驗室分析,如查找顯示劑保存時間
是否過期,標准曲線是否及時繪制,分光
光度計是否調零等等。對於氣體來說,還
要考慮采樣時的風向,采樣儀器是否校準
等。對於可疑值,在分析過程中已經知道
數據是可疑的應將可疑值捨去;對復查結
果時已經找出出現可疑值原因的,也應將
可疑值捨去;對找不出可疑值出現原因的,
不應隨意捨去或保留,要對留樣重新進行
實驗室分析或根據數理統計原則來處理。
(3)通過監測項目的性質對監測值判
定
在同一水樣中有許多項目根據其性質
可以判定相關的監測值是否正確。如總氮,
是指可溶性及懸浮顆粒中的含氮量,如果
同一水樣監測結果出現總氮與氨氮、亞硝
酸鹽氮、硝酸鹽氮數據倒掛,就表明監測
結果是不正確的,需要重新分析找出原因;
同樣,還有總磷與可溶性磷以及無機磷之
間數據的倒掛;大氣中,氮氧化物與一氧
化氮、二氧化氮,總懸浮顆粒物與可吸入
顆粒物之間數據的倒掛等,都是不合理現
象。
監測數據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僅包括
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等等,也包括
點源,如我們常說的工業污染源。工業污
染源多種多樣,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污染
物產生,多數行業都有自己的特殊污染物
產生,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只是多數工業污
染源的共性污染物。因此,要在日常工作
中對轄區內的污染源或者是重點污染源有
所了解,根據行業的不同,選擇有針對性
的監測項目來監督污染企業。國家對這些
行業制定了最多25項污染物監測分析排放
標准,最少 11 項污染物監測分析排放標准,
其中有共性的污染物,也有特殊的污染物,
根據特殊的污染物是否存在,就可以判定
是哪類制葯行業。
3.3 效益分析
環境監測數據有例行監測、環評監測、
驗收監測、監督監測等等。對於監督監測
來說,分析數據相對較少,數據合理性比
較好判斷;而對於數據較多的例行監測、
環評監測來說,在較短時間內判斷數據是
否准確、合理、可靠,上述綜合分析方法
提供了簡單、明了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
能夠及時為環境管理提供准確的監測信息,
減少企業不必要的重復工作,在有效的時
間內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復旦生命學院為您解答,希望您能採納,謝謝
❾ 去哪可以拿到環境監測報告需要什麼手續
當地的環保局監測站,需要提前委託監測,支付監測費用,待監測采樣完成後,然後等報告出來。
❿ 環境監測方法都有哪些
按專業部門分類,環境監測可分為飛秒檢測監測、衛生監測、氣象監測和資源監測等。按污染物存在的介質分類(1)水質污染監測對地表水、地下水和底泥中的物理指標(色度、電導率、溫度、懸浮物等)、化學指標(重金屬、無機鹽類、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農葯、揮發酚等)和生物學指標(細菌總數、大腸桿菌數)等進行監測。(2)大氣污染監測對大氣中的懸浮顆粒、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汞等一次污染物和光化學煙霧等二次污染物進行定性和定量測定。(3)土壤污染監測對土壤中的重金屬、農葯殘留量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進行監測。(4)固體廢棄物監測對工業有害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的毒性、易燃性、腐蝕性、重金屬等指標進行監測。(5)生物污染監測當生物從環境中攝取營養時,水、空氣、土壤中的污染物質隨之進入生物體內。植物的監測項目大體與土壤監測項目類似,水生生物的監測項目依水體污染情況而定。(6)雜訊污染監測現代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業和生活雜訊產生的污染日益嚴重,雜訊污染的監測和雜訊控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7)放射性污染監測。
按照監測目的分類(1)例行監測例行監測又稱常規監測或監視性監測,是對指定的項目進行長期、連續的監測,以確定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狀況、評價環境標準的實施情況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等,是環境監測部門的日常工作,其工作的質量是環境監測水平的標志。例行監測包括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督監測。環境質量監測基本上是採用各種監測網(如水質監測網、大氣監測網等)在設置的測點上長期收集數據,用以評價環境污染的現狀、污染程度及變化的趨勢,以及環境改善所取得的進展等,從而確定一個區域、國家或全球的環境質量狀況。污染源監督監測是為掌握污染源,監視和檢測主要污染源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所採取的定期、定點的常規性監督監測,包括主要生產、生活設施排放的「三廢」監測,機動車輛尾氣監測,雜訊、熱、電磁波、放射性污染的監測等。(2)應急性監測應急監測又稱特定目的監測,監測的內容和形式很多,除一般地面固定監測外,還有流動監測、低空航測、衛星遙測等。按照其特定的目的,主要指:①污染事故監測:在污染事故發生時進行應急監測,以確定污染物的擴散方向、速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為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據。例如,監測核動力事故發生時放射性物質危害的空間、油船石油溢出污染的范圍、工業污染源意外事故造成的影響。②仲裁監測:當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糾紛或在環境執法過程中發生矛盾時,進行仲裁監測,為執法部門、司法部門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數據。仲裁監測只能由國家指定的權威部門進行。例如,目前我國的排污收費中進行的監測,處理污染事故中進行的監測。③考核驗證監測:包括人員、實驗室的考核,方法的驗證和污染治理工程竣工時的驗收監測等。④咨詢服務監測:為政府部門、生產部門和科研部門等提供的咨詢性監測。如對新建企業進行環境評價時所進行的監測。⑤可再生資源的監測:如對土壤、植被草原和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監測,監測土壤退化的趨勢,熱帶雨林的變化,牧地的變化等。⑥健康監測:了解污染對人們健康的危害。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監測。西方國家多因掌握了這種監測數據和所發生的污染事件才使得政府採取嚴格的控制污染的措施。(3)科研監測科研監測又叫研究性監測,是針對特定目的的科學研究所進行的高層次監測。科研監測主要是通過監測找出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研製監測環境標准物質,專項調查監測某環境的原始背景值,或參加某個項目的環境評價等。當收集到的數據表明存在環境問題時,還必須研究確定污染物對人體、生物體等各種受體的危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