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影響中葯療效的研究方法

影響中葯療效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8 20:08:42

⑴ 中葯炮製可通過哪幾種方法來增強臨床療效

中葯的炮製方法主要是包括三種。
1、水製法。水製法往往用洗、泡、淋、潤、飄幾種方法。
2、火製法。火製法則用炒、炙、煅,煨的方式。
3、其他方法。中葯的炮製還有煅、煨、燀、煮、蒸、制霜、發酵、發芽、水飛等製作方法。中葯通過炮製可以使葯物更加純凈、佐制葯物的葯性、去除異味、改變葯效、防止蟲蛀、利於收藏、減弱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者烈性等,炮製的效果直接影響到葯物的療效。臨床中需要根據病情來選擇葯物。

⑵ 對中葯毒性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

大概有5種方法:

1
有毒成分及毒理研究方法

這是中葯毒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在中葯成分中提取、分離毒性成分,進行相關毒性實驗,如在含生物鹼的中葯中已知的有毒成分有:川烏、草烏、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等品種中的烏頭鹼;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中的雷公藤鹼;馬錢子中的番木鱉鹼;曼陀羅、洋金花的莨菪鹼;苦楝子中的苦楝鹼;麻黃中的麻黃鹼;光慈菇、山慈菇中的秋水仙鹼等。其毒理作用主要是損害神經系統。外周迷走神經和感覺神經中毒,常先呈異常興奮後抑制,能直接影響心臟功能,並發其他臟器的變性壞死;中樞神經中毒,可引起視丘、中腦、延腦、脊髓的病理改變;呼吸中樞中毒可引起呼吸麻痹窒息。再如在含有苷類的中葯中,已知的毒性成分有:洋地黃、萬年青、八角楓、蟾酥、夾竹桃等品種中的強心苷,可直接作用於心臟,引起心肌收縮的增強,心率減慢;木通、黃葯子、商陸等皂苷成分,對局部有刺激作用,並能抑制呼吸,損害心臟、腎臟,尚有溶血作用;白果中的銀杏酸和銀杏酚,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木薯、瓜蒂等品種中的苦杏仁甙,水解後可析出氫氰酸,能迅速與細胞線粒體中氧化型細胞色素酶的三價鐵結合,阻止細胞的氧化反應;芫花、廣豆根等品種中的黃酮苷,可刺激胃腸道和對肝臟的損害,引起惡心嘔吐、黃疸等症狀。

2
中葯毒代動力學研究方法

毒代動力學是運用葯代動力學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毒性劑量下葯物在動物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和特點,進而探討葯物毒性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性的一門科學。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在毒性試驗條件下葯物所達到的全身暴露與毒性發生的內在聯系;比較動物與人的全身暴露來解釋毒理試驗數據的價值;為臨床前毒性研究的實驗設計(如動物種屬、試驗劑量和用葯方案的設計)提供依據。

3
細胞毒性試驗MTT法

這是藉助於細胞生物學技術直接觀察中葯在細胞學水平上的毒性反應。包括對細胞、細胞器形態結構的影響和對細胞整體活動的影響等。而MTT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檢測葯物對細胞增殖的影響及毒性反應。從微觀角度反映中葯毒理作用的生物學基礎。

4
中葯血清葯理學方法

目前該方法應用於中葯毒性研究的尚較少,但直接用實驗動物的含葯血清培養細胞觀察中葯的毒性效應,可從微觀角度闡明毒理。為從細胞分子水平闡明中葯毒性機理開辟道路,值得借鑒。

5
分子生物學技術
將分子生物學方法應用於中葯毒理學研究,如對中毒臟器中核酸含量測定,對葯物性損傷的肝細胞中葯物代謝酶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測定、毒理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的探討等,均將有助於從基因分子水平探討中葯毒性產生的機理與本質。

⑶ 中葯葯理作用研究的具體方法

1 血清葯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葯葯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葯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葯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葯血清葯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葯後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國內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葯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葯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葯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葯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葯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葯量與吸收入血的葯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葯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葯血清的葯物濃度除與給葯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葯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採用血清葯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葯後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於目前多數中葯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葯現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葯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葯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葯理效應強度後,進行葯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葯血清的葯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葯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葯血清葯理學針對中葯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葯葯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葯葯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 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現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 用〔17〕。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研究
隨著中葯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葯葯理學與中葯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葯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葯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製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 抗腫瘤〔29〕。
4 復方葯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近年來,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近年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 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 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30~33〕;桂枝湯 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 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34〕。當歸補血湯 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35〕。將六味地黃湯 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 ,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 作用〔36〕。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 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 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37〕。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 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38〕。以方劑的物質 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 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 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 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葯代動力學研究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葯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制定適宜的用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葯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採用體內葯物濃度法、葯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葯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近年進行了黃 芩 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 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葯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葯復方看作是一個整 體的葯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 「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40〕。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葯有 效成分葯動學-葯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葯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 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葯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4 1〕。

⑷ 怎樣熬中葯葯效更好-熬中葯的方法

怎樣熬中葯葯效更好-熬中葯的方法

現在雖然西葯很普遍的被運用,但是還是很多人對中葯深信不疑。尤其對慢性病,很多人還是選擇中葯治療。很多醫院都在提供中葯代煎服務,殊不知為了提高煎葯的效率,很多都只熬一次裝袋了事,葯效達到,還浪費了葯材。在家自己熬中葯,放心又省錢。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熬中葯的正確方法的知識,歡迎閱讀。

【選擇煎葯用具】

要選用砂鍋,搪瓷器皿或不銹鋼器皿,避免與鐵、鋁和有害塑料製品接觸,以免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或產生副作用。

【煎葯前的浸泡】

加水應至水面高出飲片2~3厘米。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20~30分鍾。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1小時。使水分充分浸入葯材里,便於煎出有效成分。

【中葯煎煮之前一般不需要清洗】

中草葯大都是生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葯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葯療效。

【煎煮時間】

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鍾,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鍾。滋補類葯物煎煮時間可適當延長。

【煎煮次數】

一般來說,一劑葯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因為煎葯時葯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葯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葯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葯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達到充分利用葯材,避免浪費的目的。

【熬葯方法】

1、先把葯放在砂鍋裡面,根據葯的多少加水,加的水必須漫過中葯(千萬不要加少了,否則熬中葯容易靠干)。泡的過程中最好不時用攪拌棒攪一下,這樣泡的均勻一些。天熱時可以加涼水泡,天冷時用涼水要延長浸泡時間,或者可用溫水,這樣效果更好。

2、中葯泡好後,放在煤氣爐子上面開始熬制。在中葯熬開之前用大火,熬開之後轉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約30分鍾。看著表,到時間後,如果葯湯還是很多,可以再繼續熬一會。切記千萬不能把中葯熬幹了。熬完後,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鍋沿上擋住葯渣,再用葯淋子過濾,這樣效果更好。

3、第二遍熬制時,可以加溫水,加的水應是第一次的一半。熬20分鍾左右,熬完看看葯湯多不多,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來。若葯湯較多,可以再多熬一會兒。

4、有時間的話可以熬第三遍,加的水是第二遍的水的一半。但是一般情況下,熬兩遍就可以了,第三遍的葯力很低了,但可以熬完用葯湯泡腳。

5、在倒中葯時,一定要小心燙手。盛中葯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銹鋼的,這樣中葯不易與器具發生化學反應。

【入葯方法】

一般葯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葯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葯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人葯方法。

1、先煎: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葯物的溶解度,降低葯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以下三種情況需要先煎。

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葯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鍾。

②有毒的葯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 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後下:花、葉類以及部分根莖類等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時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煮者宜後下,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

①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細辛等等均應後下,一般在中葯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葯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後下。

3、包煎:將某種葯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他葯一起煎。須要包煎的主要有三類葯物,一是細小種子類葯物,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煎葯時特別粘膩,如不包煎,容易粘鍋,葯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葯物如蒲黃、青黛、海金沙、灶心土等,煎時容易溢出或沉澱,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葯物,如旋覆花、枇杷葉等,如不包煎,煎煮後不易濾除,服後會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嘔吐等副作用。

4、另煎:一些名貴中葯如人參、西洋參、蟲草、鹿茸等宜單煎或研細沖服,否則易造成浪費。

5、烊化:膠質葯物如鹿角膠、阿膠等,不宜與其他一般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再兌入其他葯物同服。

6、煎湯代水: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葯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葯汁去滓後再煎他葯。

7、溶化: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

8、生汁兌入:如鮮生地汁、生藕節、梨汁、韭菜汁、薑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9、合葯沖服:某些貴重的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後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葯物,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蠍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葯末合於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後服。

【煎煮中葯要注意的.細節】

(1)手別碰葯:

把葯放進煎葯容器時,很多人在熬制中葯前都會用手觸碰葯材。其實,這樣的習慣會影響到葯材的葯效。如果此時手上塗過護手霜或帶有香皂的芳香氣味,更是對中葯的一種污染這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細節。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觸中葯,應直接將其倒進容器內。

(2)別用鐵鍋:

熬葯的容器也是很關鍵的,也是嚴重影響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煎葯容器以砂鍋和陶罐為最好;玻璃容器、搪瓷容器(完好無損的)次之;鐵鍋、銅鍋、鋁鍋和錫鍋不能用來煎葯。

這是因為中葯的化學成分十分復雜,由於銅鐵鋁等金屬的化學性質活潑,易與中葯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如鐵易與鞣質生成鞣酸鐵,使葯液顏色加深,並會使葯液帶有鐵銹味,影響葯效的發揮;鋁與有機酸反應,形成化合物被人體吸收後蓄積在肝、腎等組織中對人體造成損害;銅器受熱易氧化生成對人體有害的銅綠。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中葯湯劑的臨床療效。

此外,有些人還會用家裡烹飪用的砂鍋煎葯,這就要注意一定要涮洗干凈,以放入清水後表面不會出現油花為宜。因為油脂會影響到中葯的葯效。

(3)用蒸餾水:

不要以為簡簡單單的把水放到熬葯壺中就是萬事大吉了,其實,水質也是關鍵。水質同樣會對中葯的葯效產生影響。對煎葯用水,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使用蒸餾水或純凈水,涼白開也可以。自來水可以加熱一下去除其中的氯,但不能用熱水或開水直接煎葯,要晾涼以後才可以使用。

;

⑸ 討論炮製對中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影響論文

討論炮製對中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影響論文

中葯炮製技術是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的重要經驗,通過炮製處理中葯材形態、外觀、四氣五味等均會發生改變,同時毒性葯物毒性作用也會大大降低,可知炮製即保證了臨床用葯安全,又改善了葯物療效。中葯材多為天然植物葯,存在較多活性成分,而炮製過程促進了這些活性成分滅活、分解等反應發生,也直接改變了葯材的功效,因而炮製作用重大。當前,關於炮製對中葯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相對較少,故本次研究結合現代科學計量資料對炮製影響中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總結,具體如下。

1 炮製對中葯活性成分的影響

1.1 炮製對生物鹼類物質的影響

生物鹼是一類氮鹼性有機化合物,常見於天然植物葯中,較多葯材含有該類物質,但是較多類生物鹼毒性較強,需通過炮製去除或減弱。葯材中生物鹼不溶於水或水溶性較差,受熱易分解,因而通過加熱方式可去除多數生物鹼,如烏頭、附子等葯物生品生物鹼較高,經徹底加熱後,各類生物鹼含量大大降低,同時為了保護其他活性成分,調和葯性可採用黑豆法和米醋法炮製。

1.2 炮製對多糖類物質的影響多

糖類物質廣泛存在於多種葯材中,在白術、茯苓、大黃等葯材廣泛存在,具有抗菌、抗炎,提高免疫力作用。部分葯材需經過炮製過程,提高多糖含量,經過加熱等方式促進植物糖類水解生成多糖。常用的鹽制、酒制、醋制炮製工藝,都可以促進葯材多糖含量增加,但是不同葯材敏感度不同。以白術為例,不同炮製方法對多糖成分的影響不同,但與生白術相比,各類炮製方法均促進了多糖生成,如炭白術中多糖類含量較高,而焦白術、清炒白術則相對降低;但大黃炭和醋大黃中多糖含量不升反降,與白術相反。

1.3 炮製對揮發油類物質的影響

芳香化濕類等中葯材中多含有較多揮發油類物質,而揮發油是發揮葯材功效的.主要成。揮發油類物質存在一定毒性,尤其含量過高時可引發一系列毒副反應,故需要通過炮製方法去除一部分揮發油。揮發油類物質可隨溫度升高而揮發散盡,因而在現代制葯提前揮發油時,多採用加熱及水蒸氣蒸餾獲取揮發油,炮製揮發油濃度較高葯材時,可採用烘製法等調整烘製時間可控制葯材中揮發油含量。以乳香為例,生品揮發油含量過高,較容易產生毒副作用,而經烘製後各類揮發油含量下降49%~80%,對人體刺激性減小達到良好的葯效。在以揮發油為主要療效物質時,需注意炮製溫度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長,防止揮發油散盡。

1.4 炮製對苷類物質的影響

苷類是常見的中葯活性成分,如人參總皂苷、苦杏仁苷、天麻苷、黃芩苷等,不同苷類功效差別較大。苷類成分穩定性較差,受熱易分解,因而當苷類物質作為有效成分時,要通過炮製可增加苷類的溶解度和浸出量,同時要保護苷類成分免收破壞。例如,葯材中含有苷類分解酶時,要通過加熱方法促進酶活性降低或失活,保證苷類成分穩定存在,提高葯效,常用方法為熱浸法。當苷類成分為毒性物質時,需利用其受熱易分解的性質促進其水解,以山茱萸為例,生品苷類含量較多,而酒蒸後苷類含量下降50%以上,其中溫補肝腎苷類並無損耗,因而保證了山茱萸臨床用葯的安全性和療效。

2 炮製對中葯葯理作用的影響

2.1 減毒作用

川烏、附子、半夏、甘遂、巴豆等葯物生品毒性極大,臨床用葯安全性較差,經過不同炮製方法可消除有毒活性物質或減少活性物質。常見有毒葯材飲片中有醋製品、清炒拌醋品、清炒品、生拌醋品等,均已經減毒。以附子為例,生品15~30 g即可達到中毒致死量,而炮製成鹽附子、白附子、黑附子等後,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的奇效,成為挽救患者生命的急救葯品,溫里作用大大增強,少量毒性物質具有強心、擴血管效果。

2.2 活血祛瘀作用

現代葯理學研究對醋制、酒制等炮製方法研究發現,經兩種方法炮製後,葯物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能力增強,抗血小板痙攣,可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氧供給;同時,中醫也認為醋制、酒制炮製後,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效果增強,如乳香醋制後活血作用增強,而大黃酒制後祛瘀效力加倍。

2.3 免疫作用

補益類葯品通過炮製後,具有激活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B淋巴細胞免疫應答,等提高免疫力作用。如南五味子醋制後提高免疫活性增強,懷牛膝酒制後提高細胞免疫能力等,而中醫認為均炮製後兩者滋補肝腎作用增強,因而補益類葯材要合理選擇炮製方法。

2.4 其他葯理作用

在抗腫瘤中葯研究中發現,部分葯材炮製後可抗腫瘤活性可顯著增強,如:制全蠍醇浸出物殺傷癌細胞效果提升,同時其對人體刺激性較小。同時,部分葯材炮製後瀉下作用大大降低,如炙炒或蒸制大黃、巴豆霜等,都可以作為緩瀉劑使用,擴大了使用范圍。此外,較多中葯經秘制後形成或增強了止咳平喘作用,如麻黃、紫菀、款冬花等,提示這類葯材用於止咳平喘之效時需密制。

3 結 語

近年來,我國中醫葯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但中醫葯生產仍滯後於西葯,導致該現狀的原因為中醫葯生產研究與現代科學技術脫節。炮製作為重要的中葯生產步驟,應與現代化分析技術、生產技術等科學技術相結合,徹底闡明炮製機制,精確控制飲片成分,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安全飲片的工業生產。目前,各種葯材炮製前後成分及葯理學作用變化尚未完成闡明,應在現代科學內涵指導下盡快完善中葯炮製研究,促進我國中葯材及制劑走向世界市場。

;

⑹ 中葯葯理的研究內容

中葯葯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葯效學研究和一般葯理學研究。 中葯新葯主要葯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葯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葯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新葯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葯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葯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葯葯理學 (1)主要葯效學研究設計依據和要求
中葯具有成分復雜,葯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新葯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葯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葯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應以免疫性關節腫、細胞免疫和鎮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炎為重中之重。如新葯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炎的繼發腫脹沒有抑製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葯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范、結果可信。
(2)選擇實驗方法
葯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葯新葯葯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復性好,用葯量少、節省動物等優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准確結果。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葯新葯的研製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葯粗製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葯液的酸鹼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葯,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葯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製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葯理活性,但口服後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於臨床狀態,適於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葯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中葯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葯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葯新葯2類葯材、6類復方制劑大多屬粗製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要證實新葯具有某種葯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葯血清葯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葯物經口給與動物後,取其血清作為葯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中研究其葯理作用。此種方法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葯粗製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採用血清葯理試驗方法,給葯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葯方案。給葯方案包括給葯劑量,每天給葯次數,連續給葯時間,給葯後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葯有效成分大量葯代動力學數據,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葯物每天給葯兩次,連續給葯3天,末次給葯後1小時采血;給葯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葯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於給葯後1小時處於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葯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採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
(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
研究葯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制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有些葯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葯,抗菌、抗病毒葯,抗惡性腫瘤葯,解熱、鎮痛、抗炎葯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葯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如研究補虛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症模型,按照中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用補益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葯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如治療脾虛症的新葯,宜選用脾虛症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葯,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製造完全模擬中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現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葯新葯也常常採用一般化學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葯新葯進行療效研究時,制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較准確地評價葯效,可作為首選的實驗模型。
(4)對不同類別新葯的葯效學研究要求 葯理實驗中葯新葯第1-5類、6類及7類的主要葯效研究,應從多方面證實其主要葯效,以及較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1類和5類和7類新葯,含雜質較少,應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通過體內、體外多種試驗方法論證其葯效。6傳統中葯復方及11類已有國家標準的中成葯制劑,可免做主要葯效學試驗。
(5)實驗動物
a) 應根據各種試驗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實驗動物,對其種屬、品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及動物來源,合格證號,均應按試驗要求嚴格選擇,並詳細記錄。
b) 選用與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疾病特點相近似的實驗動物。如研究催吐葯宜選用鴿子、犬、貓等動物,它們對嘔吐反應敏感;不宜選用家兔和鼠類,因後者無嘔吐中樞或無嘔吐反應;再如進行降壓葯研究時,宜選用犬、貓和大鼠,它們對降壓葯反應較敏感,與人類接近;不宜選用家兔,因家兔血壓不穩定,對有些葯物不敏感。
c)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指標穩定且顯著,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
d) 宜選用2—3種動物進行葯效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有區別,特別是中醫證的模型與臨床差異更大,因此「動物點頭」臨床不一定療效就好。人與動物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在不同種屬動物身上均作出與臨床療效相似的結果,可信度就大。故在進行葯效研究時不要只選用一種動物,用2—3種動物的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還應考慮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質量,受試動物是否易得,是否經濟、是否容易飼養和管理。
(6)受試葯物對受試葯物的要求應注意下列問題:
a) 受試中葯葯材應經過生葯專家鑒定,確定品種、產地、葯用部位和採收季節。飲片炮製方法要固定。
b) 中葯制劑生產工藝條件要經過嚴格的選擇,選用最佳工藝條件,制劑應合格,穩定性好,質量可控,劑型和質量標准應與臨床用葯基本相同。葯效試驗可選用不含賦形劑的中葯提取物。
c) 6類中葯復方制劑處方必須固定,處方組成葯味必須符合法定標准,且組方符合中醫葯理論,對中西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葯材者,應進行組方分析。
d) 此外,中葯新葯制劑應符合衛生標准,制劑來源、批號最好一致。
(7)對照組
a) 正常對照組,又稱「空白對照組」或「陰性對照組」,指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觀察和對照。正常對照組必須與給葯組進行相同的處理,如常用溶劑灌胃,用生理鹽水注射。正常對照組設置目的,可用來觀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葯物作用下觀察給葯組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b) 陽性葯對照組,陽性葯對照組可選用葯典收載的,正式批准生產的中葯或西葯,如.是中葯則需註明批准文號,功能主治。西葯可按試驗的目的要求選用經典的,公認的葯物,如抗炎試驗常選用皮質激素類制劑或解熱鎮痛葯;鎮痛則選用顱痛定、阿斯匹林、嗎啡等。中葯應選用與受試新葯主治、功效、給葯途徑基本一致的,每個實驗可選用1-2個陽性對照葯;每種陽性葯可選用1-2個不同劑量。陽性對照葯設置的目的,一是比較新葯的作用特點,作用強度,起效快慢;二是驗證所用方法和指標的可靠性,准確性,為此陽性葯必須作出陽性結果,否則有理由懷疑所選方法和指標的可信度。
c) 模型對照組 除不用葯以外,其他處理與給葯組相同。如前所述,為證實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證的動物模型;如,欲觀察清熱葯、解表葯的解熱作用,必須制備大鼠或家兔的發熱模型。欲觀察活血葯的作用必須制備各種血瘀證的模型。在相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臨床療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葯效實驗需設5-6個實驗組,每組通常含10-14隻動物(指大鼠或小鼠)。在進行分組時必須注意動物體重、性別的隨機性。在需要分批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各組動物之間的平行操作。主要葯效實驗常常需要重復。如抗腫瘤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復三批,降血糖實驗也要求重復。主要葯效重復性差,則該葯開發沒有前途。
(8) 給葯劑量和給葯途徑
中葯葯理學 因為中葯新葯復方制劑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關系。根據技術要求各類新葯主要葯效試驗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犬與猴等大動物可設2個劑量組,但每組動物數不少於6隻,純度比較高的1、5、7類中葯新葯應盡量作出量—效和時—效關系。
a) 劑量設計:合理的劑量設計在葯效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試驗結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劑量設計是否合理。
b) 給葯時間:主要參考臨床用葯療程,鎮痛葯,退熱葯,治療感冒的葯物,有的療程短,不超過3~5天,給葯時間宜短,最好一次給葯即見療效。補益葯,防治老年病的葯物,給葯時間宜長。因中葯作用緩慢、溫和,常在造模同時開始用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備模擬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給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給葯容量和給葯方式
a) 給葯容量:應適宜,容量過小容易產生誤差;過大,動物難於耐受。一般最大給葯容量參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過0.4ml/10g體重;皮下(Sc)、腹腔(ip)和靜脈注射(iv)不超過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為1-2ml/100g體重,最大不宜超過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靜脈注射不超過1ml/只;肌內注射0.4ml/只。兔和貓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內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靜脈10ml/次。
b) 給葯方式:分預防給葯、治療給葯,或防治結合性給葯。預防給葯常先給葯幾天,使葯物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後再進行試驗,觀察葯物的預防作用;治療給葯先製作動物模型,然後給葯,觀察葯物的治療作用,這種方式更符合臨床。但對起效緩慢、作用溫和、持續時間短暫的中葯新葯,治療給葯,常難以獲得預期結果,只能採用預防給葯的方法。有些實驗也常採用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如體內抗感染實驗,即先給葯幾日後,接種感染原後,再繼續給葯幾日,觀察中葯新葯的抗感染作用。
(10) 實驗結果的表達和統計分析
無論定量或定性實驗結果,均要求列表表達。此與研究論文有別,論文可以用圖表達,不用表。但新葯葯效研究資料必須有表,用具體統計所得實驗數據列表說明,如認為數據表不足以表達清楚,可以附加圖進一步說明。常用統計方法如下:
a) 定量資料:又稱量反應資料,這種反應可用數量差異表示,如血壓、尿量、體溫、血液生化測定值等。組間比較多採用t檢驗方法統計分析。
b) 定性資料:又稱質反應資料,機體對葯物的反應只有「有」 或「無」 兩種,如死或不死,驚厥出現或不出現等,試驗結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可採用「卡方」檢驗。
c) 分級資料:也稱為有序的計量資料,例如,葯效的持續時間,病理程度按等級劃分的資料,臨床療效按等級分組資料(痊癒、顯效、好轉、無效等)這些資料不宜用上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常採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結果列表說明。數據表內容通常包含實驗分組、給葯劑量、每組動物數、指標數據和統計結果顯著性標示。最後要求試驗負責人熟悉研究內容和結果,並按形式審查內容整理資料,在書寫資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數據錯誤。 葯理學研究分為三類,即主要葯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葯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葯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據實驗要求可能需要對安全性葯理學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葯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葯效學作用以為廣泛的葯理學研究,包括次要葯效學和安全性葯理學的研究范疇,研究新葯的主要葯效以外的對某些重要器官系統的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以確定受試物非期望出現葯物效應的情況,它可能關繫到人的安全性;評價受試物在毒理學和/或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葯物不良反應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觀察到的和/或推測的葯物不良反應機制。
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為長期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為臨床研究和安全用葯提供信息,為開發新的適應症提供信息。僅1-5類、6和7類中葯新葯以及含有毒葯材的中葯復方需要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類免報。一般葯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
(1)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a) 試驗管理:一般葯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葯理學一般應遵照《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執行。
b)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應符合隨機、對照、重復的基本原則。
(2)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a) 受試物: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受試物應能充分代表臨床試驗受試物和上市葯品,因此受試物應採用制備工藝穩定、符合臨床試用質量標准規定的樣品,一般用中試樣品,並註明受試物的名稱、來源、批號、含量(或規格)、保存條件及配製方法等。如不採用中試樣品,應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於給葯容積或給葯方法限制,可採用原料葯(提取物)進行試驗。試驗中所用溶媒或賦形劑應標明批號、規格、生產廠家。
b) 試驗系統:為了獲得科學有效的一般葯理學信息,應選擇最適合的動物或其他試驗系統。選擇試驗系統的因素包括試驗系統的葯效學反應,受試物的葯代動力學特點,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性別和年齡,試驗系統的敏感度、靈敏度和重復性,以及受試物的背景資料。應說明選擇特殊動物/模型和試驗系統的原因。
① 常用的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動物進行試驗。小鼠、大鼠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Ⅱ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犬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Ⅰ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動物,應注意麻醉葯物和麻醉深度的選擇。
② 常用的離體試驗系統:離體系統可用於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試物的活性特點,研究在體試驗觀察到的葯理作用的發生機理)。常用離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亞細胞器、受體、離子通道和酶等。
c) 樣本數和對照:為了對試驗數據進行科學和有意義的解釋,一般葯理學試驗動物數和離體樣本數應十分充分。每組小鼠和大鼠數一般不少於10隻,犬一般不少於6隻。試驗設計應考慮採用合理的空白、陰性對照,必要時還應設陽性對照。
d) 給葯途徑:給葯途徑與臨床擬用途徑一致。如採用不同的給葯途徑,應說明理由。
e) 劑量或濃度
葯物不良反應 在體研究:在體的一般葯理學研究應盡量確定不良作用的量效關系和時效關系(如:不良反應的發作和反應時間),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低劑量組應相當於主要葯效學的有效劑量,高劑量應高於主要葯效學的高劑量,以不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為限。離體研究:離體研究應盡量確定受試物的量效關系。受試物的上限濃度盡可能不影響試驗系統的理化性質和其他影響評價的特殊因素。
f) 給葯次數和測量時間:一般應採用單次給葯。如果受試葯物的葯理作用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或者多次給葯非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出現安全性問題時,應根據這些作用合理設計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給葯次數。應根據受試物的葯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性,選擇檢測一般葯理學參數的時間點。
g) 觀察指標:根據組織系統與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選用相關組織系統進行一般葯理學研究。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受試物對生命功能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系統,臨床前一般葯理學試驗必須完成對這些系統的一般觀察。當其他非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或推測到對人和動物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反應時,應進一步追加對前面重要系統的深入研究或對其他組織系統的研究,並在申請生產許可之前完成。
h) 結果及分析:應根據詳細的試驗記錄,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統計分析,說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和選擇理由,同時應注意對個體試驗結果的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受試物的一般葯理作用,結合其他的安全性試驗、有效性試驗及質量可控性試驗結果,權衡利弊,分析受試物的開發前景。

⑺ 影響中葯葯理作用的葯物因素有哪些

(一)葯材

(1)品種與產地:

中葯存在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同名異物,不同科屬的植物,品種不同;葯物成分不同,葯理作用不同。

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土壤、氣候、日照、雨量等生態條件),影響植物內在成分的含量。同一葯物,產地不同,相同成分含量高低不同,作用強弱不同。

(2)採收與貯藏:採收季節應適宜;

貯藏應乾燥、低溫、避光、通風。貯藏時間不宜過長。

(二)炮製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制附子,降低附子對心臟毒性高療效:延胡索(醋炒),鎮痛作用提高加強或突出某一方面的作用:生大黃突出瀉下;制大黃則有較強抗菌作用。

(三)制劑

同一種中葯製成不同劑型在葯效學和葯動學方面都會出現變化;並直接影響葯理作用的強度和性質。如枳實水煎液口服,未見有升壓的記載,但製成注射劑靜脈注射,卻出現明顯的升壓作用。又如丹參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的療效也明顯高於丹參片、川芎等口服制劑。

(四)劑量

一般說來,在一定劑量范圍內,葯物劑量加大,作用增強,當劑量過大可能出現中毒反應。

此外,也有葯物用量不同,作用性質不同。如人參,小劑量興奮中樞大劑量抑制中樞。

(五)配伍

合理的配伍能增強療效,降低不良反應;應避免不正確的配伍。

⑻ 怎樣煎中葯才能發揮葯效

一、中葯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葯大都是生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葯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葯療效。

二、中葯煎煮宜選用那些器皿?

煎葯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不銹鋼亦可,但忌用鋁、鐵器、銅器,防止這些金屬物品與葯物產生反應,影響葯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葯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

三、中葯的煎煮程序如何?

①浸泡 把葯物倒入葯鍋內攤平,然後加冷水至高出葯平面寸許,浸泡0.5-1小時。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特別在夏季,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

如果方中花葉類葯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使水高出葯平面約1-2厘米。

②加熱火候 一般在葯物煮沸前用武火(急火),煮沸後宜改為文火(慢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疾病的中葯也可在煮沸後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5分鍾左右即可。

③煎煮時間 應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葯情況而定。一般來講,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分鍾,二煎15~20分鍾,解表葯頭煎煮10~15分鍾,二煎煮10分鍾。滋補頭煎煮30~40分鍾,二煎煮25~30分鍾,有先煎葯需先煎10~30分鍾,後下葯應在最後5~10分鍾入鍋。

④二煎(復煎) 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鍾即可。

四、關於葯物的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烊化等的說明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葯物的溶解度,降低葯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
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葯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鍾。

②有毒的葯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 後下

後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
①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細辛等等均應後下,一般在中葯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葯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後下。

(3)包煎
①花粉類葯物,如粉花粉、蒲黃;細小種籽類葯物,如葶藶子;葯物細粉,如青黛等等均應包煎。
②對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葯物如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對附絨毛葯物,如旋覆花等,採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沖入

對於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後,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葯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

(5)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葯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葯汁去滓後再煎他葯。

(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

(7)另煎後兌入

一些貴重的葯物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8)生汁兌入

如鮮生地汁、生藕節、梨汁、韭菜汁、薑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9)合葯沖服

某些貴重的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後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葯物,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蠍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葯末合於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後服。

五、一副中葯應該煎煮幾次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⑼ 影響中葯制劑質量的因素

1.處方是中葯制劑研究的基礎和依據,是影響中葯制劑療效的主要因素,無論是古方、驗方還是醫院協定處方,在制備制劑前都必須進行處方中葯味、各葯味間用量比例及日服劑量的篩選,以使處方盡量精煉、嚴謹,符合中醫辨證施治、理法方葯的原則。尋找一個治百病的處方是違背科學的,只要對某一種病或對疾病的某一點有特效的處方就是好處方。
2.原輔料及包裝材料
原料、輔料是制劑生產的基礎物質,是制劑生產的第一關。其質量狀況將會直接影響葯品的質量。尤其是中葯材來源復雜,採收季節、產地、貯藏、飲片炮製質量等均可直接影響中葯制劑產品的質量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重視制劑質量,必須從生產制劑的基礎物質抓起,通過嚴格、科學、系統的管理,使原料、輔料及包裝材料從采購、驗收、入庫、貯藏、發放等方面做到管理有章可循,使用有標准可依,記錄有據可查,從而保證合格、優質的原料、輔料及包裝材料用於葯品的生產。
3.劑型與工藝規程
中葯制劑的劑型是影響中葯制劑質量穩定性、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吸收、葯物顯效快慢強弱的重要因素,即劑型與制劑療效直接相關。必須根據臨床防治疾病的需要、處方葯物及有效成分的性質和生產的技術水平及條件來選擇劑型。概括地說,工藝規程對葯物制劑療效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1)取捨有效成分的種類、數量及存在形式;(2)控制有效成分的釋放速度;(3)直接控制葯物的吸收速度。構成制劑工藝的因素較多,如粉碎、提取、分離除雜、濃縮、乾燥、及制劑造型的對象方法、工藝條件等,必須通過不斷實驗來選擇工藝。當前,如何將低溫提取、超臨界提取、微囊、微球、脂質體技術、離心分離技術、超濾技術等應用於中葯制劑是中葯制劑工藝現代化的關鍵。中葯劑型和工藝規程改革要盡力吸收現代科學技術。
4.質量標准與質量監控措施
質量是療效的保證,是工藝的體現,質量標準是葯品質量優劣的指標,中葯生產現代化和質量標准科學化是發展中葯的關鍵,由於中葯的有效成分復雜,療效多根據傳統經驗的積累,作用於人體多強調整體性、互補性、協調性,而且目前中葯制劑的質量標准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如何採用現代分析技術手段與傳統經驗鑒定相結合制訂出能指導生產操作和反映產品內在質量的均一性、有效性、穩定性、重現性的多元化可控指標是提高中葯制劑質量,促進中葯現代化的重點,也是難點。
5.廠房設施
符合質量要求的廠房設施是提高中葯制劑質量的保證,廠房的設計、空氣潔凈技術的應用、生產車間的設計與管理以及設備的選型、安裝、維修與保養無一不影響著中葯制劑的質量,中葯制劑生產單位必須不斷更新設備,採用較成熟的現代噴霧乾燥技術,高速離心技術及先進的檢測儀器等手段,以更完全地提取出有效成份,除去無效成分,使中葯制劑符合三效(高效、速效、長效)、三小(服用劑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五方便(服用、攜帶、貯藏、生產、運輸方便)的要求。
6.人員及售後服務
人是生產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中葯制劑產品質量取決於中葯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在中葯學研究、技術工程、生產以及貯存、銷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他們提供服務,其中決策者的作用尤為重要,管理者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重視對各類人員的培訓。

閱讀全文

與影響中葯療效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正確的剎車排空氣方法 瀏覽:990
火龍果冰粉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82
寬頻撥號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238
杜仲原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181
瓦爾基里之羽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887
塑料模板的安裝方法 瀏覽:884
直管球閥試壓方法如何減小誤差 瀏覽:469
p2p年化收益計算方法 瀏覽:438
硬拉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41
我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快速通過 瀏覽:462
哪些方法可以種大蒜 瀏覽:235
紙上標簽怎麼去除最簡單方法 瀏覽:199
辣白菜腌制方法和步驟 瀏覽:362
設計控制器增益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77
洗砂機使用方法 瀏覽:962
手機上恢復視力的方法有用嗎 瀏覽:809
比例尺兩種計算方法 瀏覽:850
創造與魔法新手快速刷經驗方法 瀏覽:617
蘋果主頁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2
如何成為牛人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