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葯效物質研究方法

葯效物質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8 18:52:54

① 葯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

葯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1、葯物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簡稱葯效學。研究葯物對機體的作用,包括葯物的作用和效應、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等。

2、葯物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簡稱葯動學。研究葯物在機體的作用下所發生的變化及其規律,包括葯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特別是血葯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影響葯物療效的因素等。

葯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醫學與葯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在葯理學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豐富葯理學理論。葯物的研究和應用除了要尊重科學規律,還要依照法律、法規和相關指導原則的規定,以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

(1)葯效物質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臨床研究分為四期:

1、Ⅰ期臨床試驗是在20至30例正常成年志願者身上進行的初步葯理學及人體安全性試驗,是新葯人體試驗的起始階段,為後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Ⅱ期臨床試驗為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觀察病例不少於100例,主要是對新葯的有效性、安全性做出初步評價,並推薦臨床給葯劑量。

3、Ⅲ期臨床試驗是在新葯批准上市前、試生產期間,擴大的多中心臨床試驗,觀察例數不少於300例,對新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社會考察;新葯通過臨床試驗後,方能被批准生產、上市。

4、Ⅳ期臨床試驗是在葯品上市後,在社會人群較大范圍內繼續進行的新葯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是在長期廣泛使用的條件下考察療效和不良反應,也稱為售後調研。該期對最終確定新葯的臨床價值有重要意義。

② 「葯物研究分哪幾個部分」

一、探明天然葯物中作為葯效物質基礎的化學成分。二、探究天然葯物化學成分的類型、理化性質。三、研究天然葯物化學成分的結構鑒定成分。四、新葯研製。五、闡明天然葯物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徑。

③ 葯效學的研究方法

葯效學研究方法很多,概括講可分綜合和分析法。所謂綜合法是指在整體動物身上進行,是在若干其它因素綜合參與下考察葯物作用,根據實驗動物情況不同,可分為正常動物法和實驗治療法。醫學教|育網整理所謂分析方法是採用離體臟器,例如離體腸管、離體心臟、血管、子宮及離體神經肌肉制備等,單一地考察葯物對某一部分的作用。深入研究還包括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分析研究

④ 中葯葯理的研究內容

中葯葯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葯效學研究和一般葯理學研究。 中葯新葯主要葯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葯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葯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新葯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葯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葯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葯葯理學 (1)主要葯效學研究設計依據和要求
中葯具有成分復雜,葯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新葯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葯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葯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應以免疫性關節腫、細胞免疫和鎮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炎為重中之重。如新葯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炎的繼發腫脹沒有抑製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葯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范、結果可信。
(2)選擇實驗方法
葯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葯新葯葯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復性好,用葯量少、節省動物等優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准確結果。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葯新葯的研製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葯粗製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葯液的酸鹼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葯,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葯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製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葯理活性,但口服後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於臨床狀態,適於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葯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中葯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葯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葯新葯2類葯材、6類復方制劑大多屬粗製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要證實新葯具有某種葯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葯血清葯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葯物經口給與動物後,取其血清作為葯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中研究其葯理作用。此種方法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葯粗製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採用血清葯理試驗方法,給葯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葯方案。給葯方案包括給葯劑量,每天給葯次數,連續給葯時間,給葯後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葯有效成分大量葯代動力學數據,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葯物每天給葯兩次,連續給葯3天,末次給葯後1小時采血;給葯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葯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於給葯後1小時處於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葯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採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
(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
研究葯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制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有些葯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葯,抗菌、抗病毒葯,抗惡性腫瘤葯,解熱、鎮痛、抗炎葯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葯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如研究補虛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症模型,按照中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用補益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葯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如治療脾虛症的新葯,宜選用脾虛症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葯,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製造完全模擬中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現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葯新葯也常常採用一般化學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葯新葯進行療效研究時,制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較准確地評價葯效,可作為首選的實驗模型。
(4)對不同類別新葯的葯效學研究要求 葯理實驗中葯新葯第1-5類、6類及7類的主要葯效研究,應從多方面證實其主要葯效,以及較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1類和5類和7類新葯,含雜質較少,應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通過體內、體外多種試驗方法論證其葯效。6傳統中葯復方及11類已有國家標準的中成葯制劑,可免做主要葯效學試驗。
(5)實驗動物
a) 應根據各種試驗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實驗動物,對其種屬、品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及動物來源,合格證號,均應按試驗要求嚴格選擇,並詳細記錄。
b) 選用與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疾病特點相近似的實驗動物。如研究催吐葯宜選用鴿子、犬、貓等動物,它們對嘔吐反應敏感;不宜選用家兔和鼠類,因後者無嘔吐中樞或無嘔吐反應;再如進行降壓葯研究時,宜選用犬、貓和大鼠,它們對降壓葯反應較敏感,與人類接近;不宜選用家兔,因家兔血壓不穩定,對有些葯物不敏感。
c)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指標穩定且顯著,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
d) 宜選用2—3種動物進行葯效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有區別,特別是中醫證的模型與臨床差異更大,因此「動物點頭」臨床不一定療效就好。人與動物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在不同種屬動物身上均作出與臨床療效相似的結果,可信度就大。故在進行葯效研究時不要只選用一種動物,用2—3種動物的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還應考慮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質量,受試動物是否易得,是否經濟、是否容易飼養和管理。
(6)受試葯物對受試葯物的要求應注意下列問題:
a) 受試中葯葯材應經過生葯專家鑒定,確定品種、產地、葯用部位和採收季節。飲片炮製方法要固定。
b) 中葯制劑生產工藝條件要經過嚴格的選擇,選用最佳工藝條件,制劑應合格,穩定性好,質量可控,劑型和質量標准應與臨床用葯基本相同。葯效試驗可選用不含賦形劑的中葯提取物。
c) 6類中葯復方制劑處方必須固定,處方組成葯味必須符合法定標准,且組方符合中醫葯理論,對中西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葯材者,應進行組方分析。
d) 此外,中葯新葯制劑應符合衛生標准,制劑來源、批號最好一致。
(7)對照組
a) 正常對照組,又稱「空白對照組」或「陰性對照組」,指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觀察和對照。正常對照組必須與給葯組進行相同的處理,如常用溶劑灌胃,用生理鹽水注射。正常對照組設置目的,可用來觀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葯物作用下觀察給葯組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b) 陽性葯對照組,陽性葯對照組可選用葯典收載的,正式批准生產的中葯或西葯,如.是中葯則需註明批准文號,功能主治。西葯可按試驗的目的要求選用經典的,公認的葯物,如抗炎試驗常選用皮質激素類制劑或解熱鎮痛葯;鎮痛則選用顱痛定、阿斯匹林、嗎啡等。中葯應選用與受試新葯主治、功效、給葯途徑基本一致的,每個實驗可選用1-2個陽性對照葯;每種陽性葯可選用1-2個不同劑量。陽性對照葯設置的目的,一是比較新葯的作用特點,作用強度,起效快慢;二是驗證所用方法和指標的可靠性,准確性,為此陽性葯必須作出陽性結果,否則有理由懷疑所選方法和指標的可信度。
c) 模型對照組 除不用葯以外,其他處理與給葯組相同。如前所述,為證實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證的動物模型;如,欲觀察清熱葯、解表葯的解熱作用,必須制備大鼠或家兔的發熱模型。欲觀察活血葯的作用必須制備各種血瘀證的模型。在相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臨床療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葯效實驗需設5-6個實驗組,每組通常含10-14隻動物(指大鼠或小鼠)。在進行分組時必須注意動物體重、性別的隨機性。在需要分批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各組動物之間的平行操作。主要葯效實驗常常需要重復。如抗腫瘤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復三批,降血糖實驗也要求重復。主要葯效重復性差,則該葯開發沒有前途。
(8) 給葯劑量和給葯途徑
中葯葯理學 因為中葯新葯復方制劑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關系。根據技術要求各類新葯主要葯效試驗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犬與猴等大動物可設2個劑量組,但每組動物數不少於6隻,純度比較高的1、5、7類中葯新葯應盡量作出量—效和時—效關系。
a) 劑量設計:合理的劑量設計在葯效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試驗結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劑量設計是否合理。
b) 給葯時間:主要參考臨床用葯療程,鎮痛葯,退熱葯,治療感冒的葯物,有的療程短,不超過3~5天,給葯時間宜短,最好一次給葯即見療效。補益葯,防治老年病的葯物,給葯時間宜長。因中葯作用緩慢、溫和,常在造模同時開始用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備模擬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給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給葯容量和給葯方式
a) 給葯容量:應適宜,容量過小容易產生誤差;過大,動物難於耐受。一般最大給葯容量參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過0.4ml/10g體重;皮下(Sc)、腹腔(ip)和靜脈注射(iv)不超過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為1-2ml/100g體重,最大不宜超過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靜脈注射不超過1ml/只;肌內注射0.4ml/只。兔和貓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內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靜脈10ml/次。
b) 給葯方式:分預防給葯、治療給葯,或防治結合性給葯。預防給葯常先給葯幾天,使葯物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後再進行試驗,觀察葯物的預防作用;治療給葯先製作動物模型,然後給葯,觀察葯物的治療作用,這種方式更符合臨床。但對起效緩慢、作用溫和、持續時間短暫的中葯新葯,治療給葯,常難以獲得預期結果,只能採用預防給葯的方法。有些實驗也常採用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如體內抗感染實驗,即先給葯幾日後,接種感染原後,再繼續給葯幾日,觀察中葯新葯的抗感染作用。
(10) 實驗結果的表達和統計分析
無論定量或定性實驗結果,均要求列表表達。此與研究論文有別,論文可以用圖表達,不用表。但新葯葯效研究資料必須有表,用具體統計所得實驗數據列表說明,如認為數據表不足以表達清楚,可以附加圖進一步說明。常用統計方法如下:
a) 定量資料:又稱量反應資料,這種反應可用數量差異表示,如血壓、尿量、體溫、血液生化測定值等。組間比較多採用t檢驗方法統計分析。
b) 定性資料:又稱質反應資料,機體對葯物的反應只有「有」 或「無」 兩種,如死或不死,驚厥出現或不出現等,試驗結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可採用「卡方」檢驗。
c) 分級資料:也稱為有序的計量資料,例如,葯效的持續時間,病理程度按等級劃分的資料,臨床療效按等級分組資料(痊癒、顯效、好轉、無效等)這些資料不宜用上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常採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結果列表說明。數據表內容通常包含實驗分組、給葯劑量、每組動物數、指標數據和統計結果顯著性標示。最後要求試驗負責人熟悉研究內容和結果,並按形式審查內容整理資料,在書寫資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數據錯誤。 葯理學研究分為三類,即主要葯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葯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葯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據實驗要求可能需要對安全性葯理學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葯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葯效學作用以為廣泛的葯理學研究,包括次要葯效學和安全性葯理學的研究范疇,研究新葯的主要葯效以外的對某些重要器官系統的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以確定受試物非期望出現葯物效應的情況,它可能關繫到人的安全性;評價受試物在毒理學和/或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葯物不良反應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觀察到的和/或推測的葯物不良反應機制。
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為長期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為臨床研究和安全用葯提供信息,為開發新的適應症提供信息。僅1-5類、6和7類中葯新葯以及含有毒葯材的中葯復方需要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類免報。一般葯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
(1)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a) 試驗管理:一般葯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葯理學一般應遵照《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執行。
b)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應符合隨機、對照、重復的基本原則。
(2)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a) 受試物: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受試物應能充分代表臨床試驗受試物和上市葯品,因此受試物應採用制備工藝穩定、符合臨床試用質量標准規定的樣品,一般用中試樣品,並註明受試物的名稱、來源、批號、含量(或規格)、保存條件及配製方法等。如不採用中試樣品,應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於給葯容積或給葯方法限制,可採用原料葯(提取物)進行試驗。試驗中所用溶媒或賦形劑應標明批號、規格、生產廠家。
b) 試驗系統:為了獲得科學有效的一般葯理學信息,應選擇最適合的動物或其他試驗系統。選擇試驗系統的因素包括試驗系統的葯效學反應,受試物的葯代動力學特點,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性別和年齡,試驗系統的敏感度、靈敏度和重復性,以及受試物的背景資料。應說明選擇特殊動物/模型和試驗系統的原因。
① 常用的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動物進行試驗。小鼠、大鼠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Ⅱ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犬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Ⅰ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動物,應注意麻醉葯物和麻醉深度的選擇。
② 常用的離體試驗系統:離體系統可用於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試物的活性特點,研究在體試驗觀察到的葯理作用的發生機理)。常用離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亞細胞器、受體、離子通道和酶等。
c) 樣本數和對照:為了對試驗數據進行科學和有意義的解釋,一般葯理學試驗動物數和離體樣本數應十分充分。每組小鼠和大鼠數一般不少於10隻,犬一般不少於6隻。試驗設計應考慮採用合理的空白、陰性對照,必要時還應設陽性對照。
d) 給葯途徑:給葯途徑與臨床擬用途徑一致。如採用不同的給葯途徑,應說明理由。
e) 劑量或濃度
葯物不良反應 在體研究:在體的一般葯理學研究應盡量確定不良作用的量效關系和時效關系(如:不良反應的發作和反應時間),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低劑量組應相當於主要葯效學的有效劑量,高劑量應高於主要葯效學的高劑量,以不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為限。離體研究:離體研究應盡量確定受試物的量效關系。受試物的上限濃度盡可能不影響試驗系統的理化性質和其他影響評價的特殊因素。
f) 給葯次數和測量時間:一般應採用單次給葯。如果受試葯物的葯理作用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或者多次給葯非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出現安全性問題時,應根據這些作用合理設計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給葯次數。應根據受試物的葯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性,選擇檢測一般葯理學參數的時間點。
g) 觀察指標:根據組織系統與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選用相關組織系統進行一般葯理學研究。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受試物對生命功能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系統,臨床前一般葯理學試驗必須完成對這些系統的一般觀察。當其他非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或推測到對人和動物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反應時,應進一步追加對前面重要系統的深入研究或對其他組織系統的研究,並在申請生產許可之前完成。
h) 結果及分析:應根據詳細的試驗記錄,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統計分析,說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和選擇理由,同時應注意對個體試驗結果的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受試物的一般葯理作用,結合其他的安全性試驗、有效性試驗及質量可控性試驗結果,權衡利弊,分析受試物的開發前景。

⑤ 簡述中草葯有效成分提取和分離方法

草葯提取分離中方法有超臨界流體萃取法、膜分離技術、超微粉碎技術、中葯絮凝分離技術、半仿生提取法、超聲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壓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樹脂吸附法、超濾法、分子蒸餾法等。具體如下 :

1、超臨界流體萃取

利用超臨界狀態下的流體為萃取劑,從液體或固體中萃取中葯材中的葯效成分並進行分離的方法。原理是以一種超臨界流體在高於臨界溫度和壓力下,從目標物中萃取有效成分,當恢復到常壓常溫時,溶解在流體中成分立即以溶於吸收液的液體狀態與氣態流體分開。

2、膜提取分離技術

分離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學成分分子量差異而達到分離目的.在中葯應用方面主要是濾除細菌、微粒、大分子雜質(膠質、鞣質、蛋白、多糖)等或脫色。

3、超微粉碎技術

是利用超聲粉碎、超低溫粉碎技術,使生葯中心粒徑在5~10μm以下,細胞破壁率達到95%。葯效成分易於提取也容易被人體直接吸收。適合於各種不同質地的葯材,而且可使其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來,從而使葯材成分的溶出和起效更加迅速完全。

4、葯絮凝分離技術

將絮凝劑加到中葯的水提液中通過絮凝劑的吸附、架橋、絮凝作用以及無機鹽電解質微粒和表面電荷產生凝聚作用,使許多不穩定的微粒如蛋白質、錳液質、鞍質等連接成絮團沉降,經濾過達到分離純化的目的。

(5)葯效物質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中草葯提取和分離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的丹、丸、膏、散;第二階段,是以水醇法或醇水法為主的提取、粗處理技術與現代工業制劑技術相結合而製成中成葯;第三階段,是運用現代分離技術和檢測技術精製化和定量化的現代植物葯。

植物葯的三個階段,只是說明它們先後產生的時間順序,並不表示後一階段會取代或取消前一階段。正如化學葯不能取消天然葯物、生物葯也不能取消化學葯一樣。但後一層次比前一層次更多體現或運用了現代科技。

植物提取物和現代植物葯在概念的內涵上存在著交叉性,互相包含著彼此的部分內容。現代植物葯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提取物為基礎的,植物提取物是現代植物葯的主要原料和組成部分;而有些植物提取物品種則被直接作為葯用。

⑥ 新葯研究的思路

1.在原葯基礎上改進劑型加強療效 降低不良反應
2.在原葯基礎的化學結構式上衍生 目的還是降低不良反應 增大療效
3.中葯不同葯材配方
4.生物制劑的應用
還有就是把原來的不良反應作為治療作用研發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⑦ 中葯葯理作用研究的具體方法

1 血清葯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葯葯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葯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葯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葯血清葯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葯後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國內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葯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葯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葯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葯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葯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葯量與吸收入血的葯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葯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葯血清的葯物濃度除與給葯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葯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採用血清葯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葯後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於目前多數中葯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葯現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葯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葯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葯理效應強度後,進行葯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葯血清的葯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葯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葯血清葯理學針對中葯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葯葯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葯葯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 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現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 用〔17〕。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研究
隨著中葯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葯葯理學與中葯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葯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葯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製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 抗腫瘤〔29〕。
4 復方葯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近年來,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近年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 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 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30~33〕;桂枝湯 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 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34〕。當歸補血湯 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35〕。將六味地黃湯 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 ,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 作用〔36〕。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 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 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37〕。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 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38〕。以方劑的物質 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 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 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 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葯代動力學研究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葯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制定適宜的用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葯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採用體內葯物濃度法、葯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葯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近年進行了黃 芩 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 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葯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葯復方看作是一個整 體的葯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 「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40〕。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葯有 效成分葯動學-葯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葯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 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葯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4 1〕。

⑧ 中葯復方葯效物質基礎

這課題太大了!要從多方面分析入手,然後設計葯理實驗方案。比如古代為什麼用逍遙散,而不是逍遙湯(湯劑煎煮揮發油就跑了),完全可以考慮方中揮發油起重要作用,然後針對揮發油設計逍遙散的葯理實驗方案!

⑨ 主要葯效學和一般葯理學的區別

主要葯效學即葯物效應動力學是研究葯物對機體的作用及作用機制。一般葯理學是研究葯物與機體相互作用及其規律和作用機制的一門學科,是研究有關使用化學物質治療疾病時引起機體機能變化機制的學問。
葯效學研究方法很多,概括講可分綜合和分析法。所謂綜合法是指在整體動物身上進行,是在若干其它因素綜合參與下考察葯物作用,根據實驗動物情況不同,可分為正常動物法和實驗治療法。所謂分析方法是採用離體臟器,例如離體腸管、離體心臟、血管、子宮及離體神經肌肉制備等,單一地考察葯物對某一部分的作用。深入研究還包括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分析研究。

⑩ 新葯的開發研製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新葯研製主要分新葯臨床前研
究和新葯臨床研究兩個過程。
l新葯臨床前研究內容
葯學研究
葯理學研究
毒理學研究
一、葯學研究主要內容
⑴ 原料葯生產工藝研究
⑵ 制劑處方及工藝研究
⑶ 確證化學結構或組分研究
⑷ 質量研究:包括理化性質、純
度檢查、溶出度、含量測定等

⑸ 質量標准草案及起草說明
⑹ 穩定性研究
⑺ 臨床研究用樣品及其檢驗
報告
⑻ 產品包裝材料及其選擇依據
二、新葯葯理毒理學研究
1.葯理學內容:
①葯效學試驗:
主要葯效學試驗
一般葯理學試驗;
②葯動學試驗。
2.主要葯效學研究
1) 葯效學試驗:應以動物體內試驗
為主,必要時配合體外試驗,從
不同層次證實其葯效。
2) 觀測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
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
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測。

3)實驗動物:根據各種試驗的
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動物,對
其種屬、性別、年齡、體重、
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動物來
源及合格證號等,應有詳細記
錄。

5) 給葯劑量及途徑
⑴ 試驗分組:各種試驗至少應設
三個劑量組,劑量選擇應合理,盡
量反映量效和/或時效關系,大動
物(猴、狗等)試驗或在特殊情況
下,可適當減少劑量組。
⑵ 給葯途徑:應與臨床相同,如
確有困難,也可選用其他給葯途徑
進行試驗,但應說明原因。

6)對照:主要葯效學研究應設對照
組,包括:
⑴ 正常動物空白對照組;
⑵ 模型動物對照組;
⑶ 陽性葯物對照組(必要時增設
溶媒或賦形劑對照組)。陽性對照葯
應選用正式批准生產的葯品,根據需
要設一個或多個劑量組。
3.一般葯理學研究
主要觀察給葯後對動物以下三個系統的影響:
⒈)神經系統:活動情況、行為變化
及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⒉)心血管系統:對心電圖及血壓等
的影響。
⒊)呼吸系統:對呼吸頻率、節律及
幅度的影響。

須設2~3個劑量組,低劑量
應相當於葯效學的有效劑量;給
葯途徑應與主要葯效學試驗相同,

4.葯動學研究
對有效成分明確的第一類新葯,
可參照化學葯品的葯動學方法,研
究其在動物體內的吸收、分布、代
謝及排泄,並計算各項參數。
5.毒理學研究 Toxicology Study
1)急性毒性(Acute toxicology)
2)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ology)
3)特殊毒性(Special Test)

半數致死量
Lethal Dose 50 (LD50)
最大耐受量
Maximal Resistance Experiment

1)急性毒性試驗
(1)LD50測定選用擬推薦臨床試驗
的給葯途徑,觀察一次給葯
後動物的毒性反應並測定其
LD50。

水溶性好的一、二類新葯應測定
二種給葯途徑的LD50。給葯後至少
觀察7天,記錄動物毒性反應情況、
體重變化及動物死亡時間分布。對
死亡動物應及時進行肉眼屍檢,當
屍檢發現病變時應對該組織進行鏡
檢。

2)最大給葯量試驗
如因受試葯物的濃度或體積限制,
無法測出半數致死量(LD50)時,可
做最大給葯量試驗。試驗應選用擬推
薦臨床試驗的給葯途徑,以動物能耐
受的最大濃度、最大體積的葯量一次
或一日內2~3次給予動物。

(如用小白鼠,動物數不得少於
20隻,雌雄各半),連續觀察7天,
詳細記錄動物反應情況,計算出
總給葯量(摺合生葯量g/kg)。

3)長期毒性試驗
長期毒性試驗是觀察動物因連
續用葯而產生的毒性反應及其嚴重
程度,以及停葯後的發展和恢復情
況,為臨床研究提供依據。

長期毒性實驗條件 Conditions for Chronic Experiment
⑴ 動物 (Animals)
⑵ 劑量 (Dosage)
⑶方法與給葯途徑
(Methods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⑷ 實驗周期(Experimental cycle)

治療局部應用的葯物 Drugs for local application
治療局部疾患且方中不含毒性葯
材或有毒成分的第三、第四類外用葯,
一般可不做長期毒性試驗。
但需做局部刺激試驗、過敏試驗,
必要時需做光敏試驗。

可能影響胎兒或子代發育的葯物,
除按一般毒理學要求進行試驗外,
還應增做相應的生殖毒性試驗
(reproctive experiment) 。

特殊毒性實驗(Special Test)
致癌實驗(Carcinogenesis test)
genetic mutation
致突變實驗(Mutagenesis test)
cancer inction
致畸癌實驗(Teratogenesis test)
congenitally deformed baby or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Drug dependence Test: addiction
進行臨床研究應具備的條件
申報臨床研究並獲得國家食品葯品監督
管理(SFDA)局批准
Application for Clinical Study
Approval by CDA
獲得倫理委員會批准
Supervised by Ethic Council
新葯臨床實驗 Clinical Study of New Drugs
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s)
生物等效性試驗
(Bio-equivalent Study)
臨床試驗分期 Clinical trials
I 期
II期
III期
IV期

I期臨床試驗
為初步的臨床葯理學及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主要觀察人體對新葯的耐受性(tolerance)和葯動學規律,為制定給葯方案提供依據。

Biological equipotent
experiment 生物等效性試驗

II 期臨床試驗
為隨機盲法對照臨床試驗,主要對新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評價,並推薦臨床給葯劑量。
III期臨床試驗
為擴大的多中心臨床試驗,
應遵循隨機對照原則,進一步評
價新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IV期臨床試驗
為新葯上市後的監測,在廣
泛使用條件下進一步考察新葯的
療效和不良反應(尤其注意罕見
的不良反應)。

臨床研究要求Principle Require
⒈獲得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SFDA)
局批准
⒉符合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葯品臨
床試驗管理規范》的有關規定。
⒊臨床研究的病例數應符合統計學要
求。

4.在SDA確定的葯品臨床研究基地中
選擇臨床研究負責和承擔單位
⒌ 臨床研究單位應了解和熟悉試驗用
葯的作用和安全性,按GCP要求制
定臨床研究方案。
⒍ 應指定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員遵
循GCP的有關要求,監督臨床研究
的進行。

⒎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 )
臨床研究期間若發生嚴重不
良事件,須立即採取必要措施
保護受試者安全,並在24小時
內向當地省級葯品監督管理部
門和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報告。

⒏ 臨床研究完成後,臨床研究單
位須寫出總結報告,負責單位
匯總,交研製單位。

有關試驗和具體要求
⒈ 耐受性試驗
受試對象、受試例數、分組、
確定初試劑量
⒈ 耐受性試驗
⑴ 受試對象:應選擇健康志願者,
特殊病證可選輕型患者。健康狀況
須經健康檢查,除一般體格檢查外,
尚要做血、尿、糞便常規化驗和心、
肝、腎功能檢查,並應均屬正常。

要注意排除有葯物、食物過敏史者。
對妊娠期、哺乳期、月經期及嗜煙、
嗜酒者亦應除外。還應排除可能影響
試驗結果和試驗對象健康的隱性傳染
病等。

受試例數20~30例,以18~50歲為宜,
男女例數最好相等。
⑵ 分組:在最小初試劑量與最大初試
劑量之間分若干組。
⑶ 確定初試劑量:最小初試劑量一般
可從同類葯物臨床治療量的1/10開
始。
⒉ 葯動學研究
⑴ 可與耐受性試驗結合進行
⑵ 質控要求:檢測方法應靈敏度
精、專屬性強、回收率高和重
現性好。

葯品不良反應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不良事件
(adverse event)
葯品不良反應和不良事件 的判斷與處理
⑴ 葯品不良反應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指在規定劑量正常用葯過程中所產
生的有害而非期望的、與葯品應用有
因果關系的反應。

在一種新葯或葯品新用途的
臨床試驗中,如治療劑量尚未確
定時,所有的有害而非期望的、
與葯品應用有因果關系的反應,
也應視為葯品不良反應。

⑵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病人或臨床試驗受試者接受一種葯
品後出現的不良醫學事件,但並不
一定與治療有因果關系。

⑶ 嚴重不良事件
(serious adverse event):
臨床試驗過程中發生需住院治療、
延長住院時間、傷殘、影響工作能
力、危及生命或死亡、導致先天畸
形等不良事件。

⑷ 葯品不良反應分類
臨床試驗中葯品不良反應分臨
床反應和化驗異常兩部分。
臨床反應常分為A、B、C三型。

① A型反應:由葯物葯理作用過強或
與其他葯物出現相互作用所引起。
臨床試驗中觀察、檢查和評價的主
要是A型反應,其評價方法與上市
後監測葯物不良反應的方法相似,
都是通過所發現的反應與所用葯物
之間的因果分析來評定反應與葯物
是否有關。

②B型反應:又稱特異反應,可危
及生命且不能預測,一旦發生,
需立即向主辦單位與葯政管理
部門報告。
③C型反應:常以疾病形式出現,在
新葯試驗中不易被察覺,常通過流
行學研究發現。
葯品不良反應的評價標准
①五級標准:
有關 / 很可能有關 / 可能有關 /
可能無關 / 無關
用前二種相加來統計不良反應發生率。

② 七級標准:
有關/很可能有關/可能有關/不大可能有關/可能無關/無關/無法評價。

如何確定不良事件與葯物存在因果關系
①用葯與出現不良事件的時間關系以
及是否具有量效關系
②停葯後不良事件是否有所緩解
③在嚴密觀察並確保安全的情況下,
觀察重復給葯時不良事件是否再次
出現等。
⒋臨床試驗設計原則Principle of clinical trials
隨機性(randomization)
合理性(rationality)
重復性(replication)
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⑴ 隨機性:兩組病人的分配均勻,不
隨主觀意志為轉移。
⑵ 合理性:既要符合專業要求與統計
學要求,又要切實可行。
⑶ 代表性:受試對象的確定應符合樣
本抽樣符合總體的原則。
⑷ 重復性:經得起重復驗證。排除系
統誤差。
⒌ 對照試驗
⑴ 平行對照試驗:
隨機分組對照試驗,最常用的是試
驗葯A與對照葯B(或安慰劑)進行
隨機對照比較。
⑵ 交叉對照試驗:
拉丁方設計(latin square design)。

⒍ 設盲(blinding/masking):
使一方或多方不知道受試者治療分配的一種程序。
雙盲法試驗(double blind technique)
⒎ 安慰劑(placebo)
安慰劑是指沒有葯理活性的物質如乳
糖、澱粉等,常用作臨床對照試驗中
的陰性對照。
安慰劑可引起療效(正效應)和不良
反應(負效應)。鎮痛、鎮靜止咳等
的有效率平均可達35.2%土2.2%。

分類:
純安慰劑:無葯理活性
不純安慰劑:指作用不強的葯物,
有時起安慰劑的作用。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⒏ 療效判斷
臨床療效評價(response assessment)
公認標准採用四級評定。
痊癒(cure)
顯效(excellence)
好轉(improvement)
無效(failure)
痊癒率+顯效率=有效率(%)。
⒈ 葯品臨床前試驗管理規范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
GLP是對從事實驗研究的規劃設計、執行實施、管理監督和記錄報告等實驗室組織管理、工作方法和有關條件所提出的法規性文件。它主要是針對有關葯品、食品添加劑、農葯、化學試劑、化妝品及其他醫用物品的動物

毒性評價而制定的法規,目的在
於嚴格控制葯品安全性評價的各
個環節,包括嚴格控制可能影響
實驗結果准確性的各種主、客觀
因素,如保證實驗研究人員具備
一定素質、實驗設計慎密合理、
各種實驗條件合格、數據完整准
確以及總結資料科學真實等。

2. 葯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
(good clinicaI practice,GCP)
GCP的核心是保障受試者與患者的權利,保證臨床試驗的科學性。這些規范規定了臨床試驗的有關各方,即申辦者、研究者及管理當局在臨床試驗中的職責、相互關系和工作方式。

3. 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GMP)
GMP是為生產出全面符合質量標準的葯品而制定的生產規范,它由硬體和軟體組成,其實施包括葯品生產的全過程,從對原料、制劑一直到銷售、退貨以及葯品管理部門

全體人員應具備的條件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原料葯的製作與制劑在實質上有一定差別,但GMP要求基本精神要一致。

⒋ 葯品供應質量管理規范
(good supply practice,GSP):
GSP是為保證葯品在運輸、貯存
和銷售過程中的質量和效力所
制定的管理規范。

⒌ 道地葯材生產規范
(good organic practice,GOP)
GOP是關於大宗葯材基地化和集約化的
生產管理規范,目前正進行GOP基礎研究,
爭取到2010年,使100種最常用道地葯材
的質量穩定在高標准水平上,基本消滅
次、劣品;使出口值排在前10位的葯材
達到國際無公害葯材(Organic)水平。
國家基本葯物 Essential Drugs in China
1985年,WHO在內羅畢會議上擴展
了基本葯物的概念,使其包括了高度重
視合理用葯的內容,同時,在推薦基本
葯物目錄遴選程序時,還把基本葯物的
遴選過程與標准治療指南以及國家處方
集結起來,也就是使基本葯物與合理用
葯相結合。

我國的國家基本葯物是從我國臨床應用
的各類葯物中,經科學評價而遴選出的
具有代表性的葯品,無論從療效、不良
反應、價格和質量,還是從穩定性、使
用方便性和可獲得性等方面,都是同類
葯物中最佳的;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
況下,治療某種病症的首選葯品,它必
須能滿足大部分人口衛生保健的需要。
處方葯與非處方葯
⒈ 處方葯(prescription drug)
⑴ 剛上市的新葯:對其活性和副作用
還需進一步觀察;
⑵ 可產生依賴性的葯品:如嗎啡類鎮
痛葯及某些催眠安定葯;
⑶ 本身毒性較大的葯品,如抗癌葯等;

⑷ 用葯時要經醫生開處方並在其指
導下使用,或治療需實驗室確診
的某些疾病的葯品,如治療心血
管疾病的葯品。

國家非處方葯遴選原則
應用安全、療效確切、
質量穩定,使用方便。

⒉ 非處方葯(Over the counter, OTC)
OTC多治療諸如感冒、發燒、咳
嗽、消化系統疾病、頭痛、關節疾
病、過敏症(如鼻炎)等疾病;它
還包括營養補劑如維生素、中葯補
劑等葯品,大多安全而有效。

甲類非處方葯的零售企業必須具有
《葯品經營企業許可證》。經省級
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或其授權的葯品
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的其它商業企業
可以零售乙類非處方葯。

零售乙類非處方葯的商業企業必
須配備專職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
程度,經專業培訓後,由省級葯
品監督管理部門或其授權的葯品
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並取得上
崗證的人員。

使用注意:因非處方葯不需要憑執業
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消費者即
可按葯品說明書自行判斷、購買和使
用,為此,對部分品種除規定了使用
時間、療程外,還強調遇到某些情況
時應向醫師咨詢等。

The End

閱讀全文

與葯效物質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正確的剎車排空氣方法 瀏覽:990
火龍果冰粉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82
寬頻撥號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238
杜仲原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181
瓦爾基里之羽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887
塑料模板的安裝方法 瀏覽:884
直管球閥試壓方法如何減小誤差 瀏覽:469
p2p年化收益計算方法 瀏覽:438
硬拉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41
我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快速通過 瀏覽:462
哪些方法可以種大蒜 瀏覽:235
紙上標簽怎麼去除最簡單方法 瀏覽:199
辣白菜腌制方法和步驟 瀏覽:362
設計控制器增益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77
洗砂機使用方法 瀏覽:962
手機上恢復視力的方法有用嗎 瀏覽:809
比例尺兩種計算方法 瀏覽:850
創造與魔法新手快速刷經驗方法 瀏覽:617
蘋果主頁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2
如何成為牛人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