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研究動物學的目的和意義
由於動物學是一門具多種分支學科的基礎學科,不僅學科本身的理論研究內容廣博,與農、林、牧、漁、醫、工等多方面的實踐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紛紜多彩的動物界不僅為人類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寶貴資源,也為美化人們的生活、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提供了豐富內容。因此,學習和研究動物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動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和持續利用方面我國的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動物種類及數量居世界前列,其中許多是我國的特有動物和珍貴動物,有些是珍稀瀕危動物。為了開發利用動物資源,需要首先調查研究摸清動物資源的情況,這在我國尚是一項需要進一步完成的基礎工作。在保護動物資源方面,如何挽救瀕危物種保護受脅動物,都需要了解有關動物的生活環境、食性、繁殖規律以及與其他生物的關系等知識,因為物種的進化是不可逆的,一旦滅絕不可能再現。例如大熊貓、朱䴉等的保護工作已深受世界關注,我國動物學科技工作者已進行了多年深入研究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尚有大量工作要做。隨著工業發展,污染加劇、環境日趨惡化的今天,保護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及生態系統多樣性已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任務。在資源開發和持續利用方面,動物界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庫,但如果不注意保護、合理利用就不是用之不竭,這需要動物科學與其他學科結合不斷探索研究。
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方面在控制農業害蟲、生物防治以及家畜、家禽、經濟水產動物、蜂、蠶的養殖等方面,動物學都是必要的基礎。例如,為了發展這些有益動物,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它們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規律,滿足其所需生活條件,防治對其有害生物等,才能使其健康迅速發展。為了不斷改良品質培育新品種,也需要動物學與其他學科交叉的先進技術。如自從帕米特(R.D.Palmiter)於1982年將大鼠的生長激素基因注入小鼠的受精卵內培育出巨型小鼠以來,轉基因魚、兔、豬、羊等工作不斷有所報道,使人類改造動物的工作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對大量農林害蟲的防治,需要掌握各有關害蟲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及生活史等,這是害蟲預測預報的基礎,也是掌握最適時機消滅害蟲不可缺少的知識。通過對害蟲及其天敵昆蟲(或動物)關系的研究,了解天敵昆蟲的結構特點及其生活規律,人工大力培養害蟲的天敵昆蟲,用以控制、消滅害蟲。例如人工培養赤眼蜂(該蜂產卵於棉鈴蟲幼蟲體內)殺滅棉鈴蟲。這種利用生物防治害蟲,既避免了農葯的污染,又能達到控制以至消滅害蟲的目的,在我國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以昆蟲的外激素誘殺不同性別的害蟲,或利用培育的雄性不育昆蟲來控制其繁殖的方法,也是從動物學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此外,一些昆蟲作為農作物、蔬菜、果樹的傳粉媒介,對提高這些蟲媒受粉植物的產量起重要作用。
在醫葯衛生方面動物學及其許多分支學科,諸如動物解剖、組織、細胞、胚胎、生理、寄生蟲學等是醫葯衛生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礎。有些寄生蟲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甚至造成嚴重的疾病,如瘧原蟲、黑熱病原蟲、血吸蟲、鉤蟲、絲蟲所致的我國有名的五大寄生蟲病,對這些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如果沒有動物學研究的配合是難以完成的。只有掌握其形態特徵、生活史或中間寄主、終末寄主的各個環節的生物學特點,才有可能考慮如何切斷其生活史進行治療及綜合防治措施,以達到控制和消滅的目的。在這方面,我國解放後取得了驚人的進展。有些動物雖然本身不能直接使人致病,但它是許多危險的流行病病原體的傳播媒介,如蚊、蠅、跳蚤及一些蜱蟎、老鼠等。可供葯用的動物種類繁多,例如,廣泛應用的動物葯牛黃、鹿茸、麝香、蜂王漿、蜂毒、全蠍、蜈蚣等。許多醫學中難題的解決以及新葯物的研製,也必須先在動物體上進行試驗或探索。實驗動物已成為專門的學科,為葯物試驗提供實驗對象,還為動物葯物(包括活性物質)的開發利用提供線索,如用於抗血凝的螞蟥的蛭素、用於醫治偏癱的蝮蛇的抗栓酶、治療癲癇的蠍毒的抗癲癇肽等,這方面深入的工作雖屬生物化學和醫學的范疇,但也需配合以動物學的研究。
在工業工程方面許多輕工業原料來源於動物界,例如哺乳動物的毛皮是制裘或鞣革的原料,優質的裘皮如紫貂、石貂、水獺等;麂皮為鞣革的上品。產絲昆蟲如家蠶、柞蠶、蓖麻蠶所產的蠶絲及羊毛、駝毛、兔毛等為絲、毛紡織提供原料。我國是世界上養蠶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產絲量居世界首位。雖然化學纖維形形色色日新月異,但絲、毛纖維織物仍有其無比的優越性。又如紫膠蟲產的紫膠、白蠟蟲分泌的蟲白蠟均廣泛用於工業。珊瑚的骨骼及一些軟體動物的貝殼可加工製成工藝品和日用品,珍珠貝類所產生的珍珠,其經濟價值更為突出
Ⅱ 瑞典科學家林奈研究生物的主要研究方法是,1觀察法,2調查法,3文獻法,4實驗法
3文獻法
林奈在生物學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為分類體系和雙名制命名法。在他看來:"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這意味著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確切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開認識客觀物體……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自然系統》一書是林奈人為分類體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法則,各國學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學研究困難重重。其困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現的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二是植物學名冗長;三是語言、文字上的隔閡。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 000多個種。綱、目、屬、種的分類概念是林奈的首創。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學名,統一了術語,促進了交流。他採用雙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屬名,要求用名詞;後者為種名,要求用形容詞。例如,銀杏樹學名為GINKGO BILOBA L.,GIKGO是屬名,是名詞;biloba是種名,是形容詞;第三個字母,則是定名者姓氏的縮寫,L為林奈(linne)的縮寫。結合命名,林奈規定學名必須簡化,以12個字為限,這就使資料清楚,便於整理,有利於交流。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制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植物王國的混亂局面也因此被他調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這些成就,是因為他對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學精神,具有廣博的經歷以及有利的學習、深造條件等,還在於他重視前人的工作,虛心取人之長並加以發展。如在1729年,林奈讀到法國植物學家維朗特著的《花草的結構》一書,受到啟發,他根據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數目進行植物分類。再如,古希臘時的亞里士多德建立的動、植物命名法規已經具有雙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將雙名制完善和推廣。 林奈的最大功績是把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系統化,摒棄了人為的按時間順序的分類法,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他創造性地提出雙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個種,可以說達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被人們成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Ⅲ 研究動物行為採取的主要方法是啥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可分為兩類:觀察法和實驗法。
【觀察法】
要求觀察者精確、真實、詳盡、客觀地反復觀察,並作好觀察記錄。也就是說要求觀察者在觀察某種動物時,將這種動物的所作所為不加渲染的如實記錄,即見到什麼就記下什麼。在研究動物行為的初期,這種觀察、記錄工作幾乎全部由觀察者去做。如:19世紀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亨利·法布爾(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是用觀察法研究昆蟲生活的第一位科學家,他被稱為「昆蟲世界的荷馬」。偉大的進比論創始人查理·達爾文說法布爾是一個「卓越的觀察家」,他研究的是活著的動物,他是在「藍色的天空下、蟬兒的歌聲中」觀察和研究它們本能的最高表現。只要天氣晴好,法布爾就帶上一把洋傘、一個放大鏡、一支筆、一個記錄本、一塊麵包和一個蘋果,一大早就出發去觀察,天黑時才返回家。他就是這樣辛辛苦苦地工作著、探查著。他觀察每一種昆蟲都花去大量的時間,如觀察土蜂20年、地膽過渡變態25年、隧蜂30年、蜣螂(屎克螂)40年,最後才寫成一篇材料。他是如此的認真負責,怕觀察中出現漏洞。對當時不理解他的科學家們的議論,他採用了一種很別致的方法加以答辯。他對他的昆蟲朋友們說「來,你們一齊來,你,帶刺的,還有你,長著鞘翅和甲胄的,你們都來幫我答辯解釋。告訴他們,我是怎樣密切地和你們生活在一起,告訴他們我是用了怎樣的耐心來觀察的,以及怎樣謹慎地記載你們的敘述,不任意增減;無論誰,他們願意來研究你們的話,一定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藉助於攝影機、錄音機、攝像機等現代化手段去記錄觀察對象的一切,必要時可以重放、再現當時的場景,以利進一步觀察研究。
【實驗法】
這是運用各種手段將行為的主體(動物)或行為的環境條件(各種有關刺激)加以改變,來分析研究動物行為的一種辦法。如:有一種泥蜂科昆蟲在砂地上掘穴產卵後就將洞門封住,此後雌泥蜂會定期將幼蟲所需要的食物——小毛蟲,運到洞內供其食用,離開時泥蜂會將洞口再封好。有位行為專家採用了一個很巧妙的實驗法對泥蜂的這種撫幼行為進行研究:他在清晨當雌泥蜂「察看」每個洞穴之前,將一個洞穴中的泥蜂幼蟲取出,放入另一個洞穴中,這樣一來,有的洞穴中幼蟲數量增加了,而另一個洞穴中卻沒有了幼蟲。雌泥蜂發現這種新情況後,會很快地加以適應,於是運到洞穴中的食物量也會隨著改變。由此可以看出雌泥蜂並不是盲目的單憑「記憶」來飼喂每個洞穴中的幼蟲的,而是根據每次「察看」洞穴後,所收集到的信息來決定當天應該向每個洞穴中的幼蟲提供多少小毛蟲。假如你在雌泥蜂清晨「察看」洞穴之後,移走它的幼蟲,那麼它仍會將小毛蟲運入空洞穴,它的撫幼行為也不會改變。
動物行為學家們,通常都是將上述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這就是平常說的綜合法。
Ⅳ 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法。常用方法:調查法,實驗法,測量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由於人的感覺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觀察者往往要藉助各種現代化的儀器和手段,如照相機、錄音機、顯微錄像機等來輔助觀察。
常用方法:
調查法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種類、生存環境和外部形態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者以正確的理論與思想作指導,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手段.有計劃地,廣泛了解.掌握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
科學調查的步驟:明確調在的目的和調查對象一制訂合理有序的調查方案實施實驗調查方案。並如實做好記錄對調查情況和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生物調查活動的注意事項:調查是一項科學工作。對於所看到的生物,你不管是否喜歡它,都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不要損傷植物和傷害動物,不要破壞其生活環境;注意安全,集體行動。
實驗法
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
Ⅳ 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等。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3、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4、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5、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Ⅵ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是採取() A.觀察法和文獻法 B.統計法和推理法 C.觀察法和實驗法
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有些問題單憑觀察是難以得出結論的.這時就需要通過實驗來探究.實驗當然也離不開觀察,但與單純的觀察不同的是,實驗是在人為控制研究對象的條件下進行的觀察.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觀察法和實驗法是人們研究動物行為所採用的主要方法.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按探究計劃進行觀察,調查和實驗,收集數據、統計處理數據、評價數據的可靠性,推理分析實驗現象.並不是研究動物行為所採用的主要方法. 故選:A |
Ⅶ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哪兩種
研究動物行為的兩種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
2、實驗法
實驗法是一種按照某種因果假設設計的,在高度控制的條件下,通過人為操縱某些因素,以檢定兩現象之間是否存在著一定因果聯系的研究方法。作為一種特定的研究方式,實驗法涉及三對基本要素:自變數與因變數;前測與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
Ⅷ 研究生物學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物學研究方法 包括: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分類法、 測量法、文獻法、比較法等。實驗法是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實驗法: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 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來引起某種生物現象以進行研究的方法,稱之為實驗法
Ⅸ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生物學家對於生命現象的研究通常採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通常這兩種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1、 觀察是按生物的物理性狀來描述生物的狀況。通常是先對其外形及行為進行觀察和描述,再把生物體解剖藉助光學儀器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觀察。觀察是多種多樣的,有個體的觀察也有群體的觀察;有靜態的觀察也有動態的觀察;有相同種類的觀察也有不同種類的對比觀察。
2、 實驗是人為地改變一些條件來觀測生物的變化和反應,以探究生命內在的因果關系,是認識生命活動的方法。
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17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關於血液循環的實驗,揚·巴普蒂斯塔·范·海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
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
系統的方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克洛德·貝爾納與沃爾特·布拉福德·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諾伯特·維納與威廉·羅斯·艾什比的控制論到卡爾·路德維希·馮·貝塔郎非的一般系統論。
最早建立的是系統心理學,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
從克勞德·香農的資訊理論到伊利亞·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發展,曼弗雷德·艾根提出細胞、分子水平探討的超循環(化學)理論。
(9)動物學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文獻法嗎擴展閱讀:
研究領域
生物學家從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產生很多研究領域。例如:
1、 面向原子和分子: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
2、 面向細胞: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
3、 面向多細胞:生理學、發育生物學、組織學。
4、 面向宏觀:生態學、演化生物學。
生物學本身不斷的快速發展,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整合也越來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學在近代突飛猛進,終於導致人類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
由此,為了解讀巨大數量的基因信息,促成了基因組學。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質的交互作用,開創出蛋白質組學。這些新的研究領域幫助解決疾病、糧食、環境生態等問題。其眾多的研究信息和積累海量研究數據則需要新的電腦演算法來處理。
Ⅹ 動物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動物學常用的方法有1、觀察法2、調查法3、實驗法4、標本採集與製作,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