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物體受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物體受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5 14:46:14

㈠ 怎樣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方法哪些說詳細點!麻煩告訴我

一、物體受力分析的依據是力的本質(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就是力。對一力來說,必然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這就是說沒有脫離開物體的作用而獨立存在的力。這表明:(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那麼一定能找到施力物體。沒有施力物體,離開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個力就是憑空設想的,是無中生有的。(2)如果有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即有施力物體又有受力物體,那麼一定存在力的作用。忽視這個客觀存在的力,就將該力遺漏了。這樣,從力的本質出性進行物體受力分析,既可以防止將力遺漏,又可以防止憑空設想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力。例如在地球表面的物體A,地球通過重力地對物體A的作用,這里既有施力物體(地球)又有受力物體(物體A),物體A必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對在地球表面的物體受力分析,應考慮物體受到重力作用(除題設條件可忽略外),千萬不要遺漏這個力。又如從正在豎直上升的直升習機上落下一重物(忽略空氣的作用),這時重物受到哪些力?有些同學說:「重物受到兩個力的作用,即除重力外,還有一個向上的力。不然,重物怎能做豎直上拋運動呢?」其實這是由於慣性,的在離開飛機時做豎直上拋運動,不能認為慣性就是力。我們只要再問一下,這個向上的力是哪個物體作用的呢?問題就清楚了。沒有施力物體,離開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個力就是憑空硬造出來的,是不存在的。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所以有作用力一定同時有反作用,兩者分別作用在彼此作用著的物體(兩個不同的物體)上。我們在分析某一物體的受力情況時,只考慮它受到別的物體的作用力,而不考慮它對別的物體的作用力,更不要把它對別的物體的作用力作為自己所受的力。因此在物體受力分析時,必須分清誰對誰的作用,切忌張冠李戴。
二、物體受力分析應結合運動情況分析進行
我們知道,正確分析物體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關鍵,也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正確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有利於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可以避免不應有的錯誤。例如在水平傳送帶上放著一個物體,當傳送帶載著物體勻速運動和勻加速運動時,物體在這兩種情況下受到哪些力?有些同學說:「在這兩種情況下,物體都是受到三個力的作用,即除受到重力G和支承力N外,還受到一個與傳送帶運動方向相同的摩擦力f。不然,物體怎能隨傳送帶一起運動呢?」我們應對物體的運動和受力情況作具體分析,就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當傳送帶載著物體作勻速運動時,物體相對於地面雖然是運動的,但相對於它接觸的傳送帶,既沒有相對運動,也沒相對運動的趨勢,所以這時物體沒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只是由於慣性,物體隨傳送帶一起作勻速運動。當傳送帶載著物體作勻加速運動時,物體相對於傳送帶有向後運動的趨勢,所以這時物體受到一個與傳送帶運動方向相同的摩擦力作用,正是這個摩擦力使物體隨傳送帶一起作勻加速運動。可見,在這兩種不同的運動狀態下,物體所受的力是不同的。當作勻速運動時,物體受到重力G和支承力N的作用;當作勻加速運動時,物體受於重力G、支承力N和摩擦力f的作用。
三、物體受力分析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首先要明確研究對象,即明確我們是要分析哪個物體的受力情況,然後把它從周圍物體中隔離出來,分析周圍有哪些物體對它起施加力的作用,並作出圖示,這是常用的物體受力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物體受力的順序上,應是先易後難,即先找物體受到比較明顯的力(如重力、給定的已知外力等),然後再找物體受到不易確定的力(如彈力、摩擦力等),經過周密的分析,逐一找全,做到正確無誤。這個是復制來的,希望可以幫到你吧

如何做受力分析

物體的受力情況決定了物體的運動狀態,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是研究力學問題的關鍵。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體受到周圍其它物體的作用。為了保證分析結果正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難點。
1.受力分析的方法:整體法和隔離法

2.受力分析的依據:各種性質力的產生條件及各力方向的特點
3.受力分析的步驟:
為了在受力分析時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況下按下面的步驟進行:
(1)確定研究對象—可以是某個物體也可以是整體。
(2)按順序畫力
a.先畫重力:作用點畫在物體的重心,方向豎直向下。
b.次畫已知力
c.再畫接觸力—(彈力和摩擦力):看研究對象跟周圍其他物體有幾個接觸點(面),先對某個接觸點(面)分析,若有擠壓,則畫出彈力,若還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則再畫出摩擦力。分析完一個接觸點(面)後,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觸點(面)。
d.再畫其他場力:看是否有電、磁場力作用,如有則畫出。
(3)驗證:
a.每一個力都應找到對應的施力物體 b.受的力應與物體的運動狀態對應。
說明:
(1)只分析研究對象受的根據性質命名的實際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不畫它對別的物體的作用力。
(2)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時作為物體所受的力。
(3)每一個力都應找到施力物體,防止「漏力」和「添力」。
(4)可看成質點的物體,力的作用點可畫在重心上,對有轉動效果的物體,則力應畫在實際位置上。
(5)為了使問題簡化,常忽略某些次要的力。如物體速度不大時的空氣阻力、物體在空氣中所受的浮力等。
(6)分析物體受力時,除了考慮它與周圍物體的作用外,還要考慮物體的運動情況(平衡狀態、加速或減速),當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時,其情況也不同。
4.受力分析的輔助手段
(1)物體的平衡條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合力為零)
(2)牛頓第二定律(物體有加速度時)
(3)牛頓第三定律(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5.常見的錯誤及防範的辦法:
(1)多畫力。
a.研究對象不明,錯將其他物體受到的力畫入。
b.虛構力,將不存在的力畫入。
c.將合力和分力重復畫入。
要防止多畫力。第一,徹底隔離研究對象。第二,每畫一個力要心中默念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2)少畫力。
少畫力往往是由受力分析過程混亂所致,因此
a.要嚴格按順序分析。
b.分析彈力和摩擦力時,所有接觸點都要分析到。
(3)錯畫力。即把力的方向畫錯。防範辦法是要按規律作

㈢ 初中物理力學受力分析方法

受力分析的方法與步驟

1、 明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前,要先弄清受力的對象。我們常說的「隔離法」、「整體法」,指的是受力的對象是單個物體,還是由多個物體組成的整體。對於連接體,在進行受力分析時,往往要變換幾次研究對象之後才能解決問題。有時候,選取所求力的受力物體為研究對象,卻很難求出這個力,這時可以轉移對象,選取這個力的施力物體為研究對象,求出它的反作用力,再根據牛頓第三定律,求出所求力。

2、有序地分析受力

養成按一定的步驟進行受力分析的習慣,這樣可以避免漏力或添力。一般分三步走:先分析重力;然後找出跟研究對象接觸的物體,分析接觸力,如彈力、摩擦力等;最後分析電場力、磁場力等。

斜面

3、確定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有三個常用的方法:(1)假設法;(2)根據運動狀態判斷受力情況;(3)用牛頓第三定律。

㈣ 如何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物體的運動狀態是由它所受諸力作用的結果,而諸力間的相互關系也正由物體的運動狀態來反映。因此許多力學問題的研究,都離不開物體受力分析。物體的受力分析主要是分析某一指定物體或系統(研究對象)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分析時要逐一找全,正確圖示,做到准確無誤。下面我簡要談談自己對物體的受力分析。

一、物體受力分析的依據是力的本質(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就是力。對一力來說,必然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這就是說沒有脫離開物體的作用而獨立存在的力。這表明:(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那麼一定能找到施力物體。沒有施力物體,離開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個力就是憑空設想的,是無中生有的。(2)如果有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即有施力物體又有受力物體,那麼一定存在力的作用。忽視這個客觀存在的力,就將該力遺漏了。這樣,從力的本質出性進行物體受力分析,既可以防止將力遺漏,又可以防止憑空設想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力。例如在地球表面的物體A,地球通過重力地對物體A的作用,這里既有施力物體(地球)又有受力物體(物體A),物體A必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對在地球表面的物體受力分析,應考慮物體受到重力作用(除題設條件可忽略外),千萬不要遺漏這個力。又如從正在豎直上升的直升習機上落下一重物(忽略空氣的作用),這時重物受到哪些力?有些同學說:「重物受到兩個力的作用,即除重力外,還有一個向上的力。不然,重物怎能做豎直上拋運動呢?」其實這是由於慣性,的在離開飛機時做豎直上拋運動,不能認為慣性就是力。我們只要再問一下,這個向上的力是哪個物體作用的呢?問題就清楚了。沒有施力物體,離開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個力就是憑空硬造出來的,是不存在的。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所以有作用力一定同時有反作用,兩者分別作用在彼此作用著的物體(兩個不同的物體)上。我們在分析某一物體的受力情況時,只考慮它受到別的物體的作用力,而不考慮它對別的物體的作用力,更不要把它對別的物體的作用力作為自己所受的力。因此在物體受力分析時,必須分清誰對誰的作用,切忌張冠李戴。

二、物體受力分析應結合運動情況分析進行

我們知道,正確分析物體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關鍵,也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正確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有利於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可以避免不應有的錯誤。例如在水平傳送帶上放著一個物體,當傳送帶載著物體勻速運動和勻加速運動時,物體在這兩種情況下受到哪些力?有些同學說:「在這兩種情況下,物體都是受到三個力的作用,即除受到重力G和支承力N外,還受到一個與傳送帶運動方向相同的摩擦力f。不然,物體怎能隨傳送帶一起運動呢?」我們應對物體的運動和受力情況作具體分析,就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當傳送帶載著物體作勻速運動時,物體相對於地面雖然是運動的,但相對於它接觸的傳送帶,既沒有相對運動,也沒相對運動的趨勢,所以這時物體沒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只是由於慣性,物體隨傳送帶一起作勻速運動。當傳送帶載著物體作勻加速運動時,物體相對於傳送帶有向後運動的趨勢,所以這時物體受到一個與傳送帶運動方向相同的摩擦力作用,正是這個摩擦力使物體隨傳送帶一起作勻加速運動。可見,在這兩種不同的運動狀態下,物體所受的力是不同的。當作勻速運動時,物體受到重力G和支承力N的作用;當作勻加速運動時,物體受於重力G、支承力N和摩擦力f的作用。

三、物體受力分析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首先要明確研究對象,即明確我們是要分析哪個物體的受力情況,然後把它從周圍物體中隔離出來,分析周圍有哪些物體對它起施加力的作用,並作出圖示,這是常用的物體受力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物體受力的順序上,應是先易後難,即先找物體受到比較明顯的力(如重力、給定的已知外力等),然後再找物體受到不易確定的力(如彈力、摩擦力等),經過周密的分析,逐一找全,做到正確無誤。

綜上所述,要正確進行物體受力分析,應認准對象,看清環境,從力的本質出發,結合物體運動情況去周密分析,逐一找全,以免漏掉一個力,而每找一個力(在慣性系中),都要問一問施力物體是什麼,是否存在這個力,有無重復多算,以免憑空多加一個力。在分析過程中,應重在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不斷提高能力。

㈤ 求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方法~越全面越好!萬分感謝!

1.物體受力分析的一般思路
1)明確研究對象,並將它從周圍環境中隔離出來,以避免混淆。由於解題的需要,研究的對象可以是質點,結點,單個物體或物體系統。
2)按順序分析物體所受的力。一般按照重力,彈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順序比較好,要養成按順序分析力的習慣,就不容易漏掉某個力。
3)正確畫出物體受力示意圖。畫每個力時不要求嚴格按比例畫出每個力的大小,但方向必須畫准確,一般要採用隔離法分別畫出每一個研究對象的受力示意圖,以避免發生混亂。
4)檢查。防止畫錯力,多畫力,漏化力。
2.物體受力分析的要領
1)只分析研究對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對象對其他物體所施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體上的力錯誤地認為通過「力的傳遞」作用在所研究的對象上。
2)只分析根據性質命名的力,不用分析根據效果命名的力,如動力,阻力,下滑力等。
3)每分析一個力,都應找出施力物體,以防止多分析某些不存在的力。
4)如果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用假設法分析。
5)物體的受力情況會隨運動狀態的改變而改變,必要時要根據學過的知識通過計算確定。
6)合力與分力不同時分析: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時作為物體所受的力,只分析實際存在的力,不分析他們的合力或分力。
7)受力分析需要謹慎,外部作用看整體,互相作用要隔離。找施力物體防「添力」,順序分析防「漏力」,分力和合力避免重復,性質力效果避免重記。

㈥ 如何進行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方法分別有隔離法、整體法、假設法、利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和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受力情況決定運動情況,要研究物體的運動,必須首先搞清物體的受力情況。

受力分析的方法

1分析方法

1.進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隔離體法,即將所選定的研究對象(一般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構成的整體)從它所處的環境中隔離出來,然後依次分析環境中的物體對所選定的研究對象施加的力。分析的依據,一是力的性質和各種力的產生條件;二是物體的運動狀態即從共點力的平衡條件和牛頓第二定律入手分析。

2.整體法:即選擇幾個物體構成的整體作為研究對象,既可用於研究整體的受力,也可作為分析某個物體受力情況的輔助方法。

3.假設法:即在某個力的有無或方向不容易判斷時,可先假設這個力不存在,看物體的運動會受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得出結論。如分析彈力可用假設拿開法,分析靜摩擦力可用假設光滑法等。

4.利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

5.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這樣會使問題形象直觀。在不涉及轉動問題時,一般要將力的作用點平移到物體的重心上來,示意圖不但要表示力的方向,還要定性表示力的大小。圖畫的越准確,越便於分析解決問題。

2一般步驟

(1)選取研究對象: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系統。
(2)隔離:把研究對象從周圍的物體中隔離出來。
(3)畫受力圖:按照一定順序進行受力分析。一般先分析重力;然後環繞物體一周,找出跟研究對象接觸的物體,並逐個分析彈力和摩擦力;最後再分析其它場力。在受力分析的過程中,要邊分析邊畫受力圖(養成畫受力圖的好習慣)。只畫性質力,不畫效果力。
(4)檢查:受力分析完後,應仔細檢查分析結果與物體所處狀態是否相符。

㈦ 如何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正確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前提和關鍵之一。由於同學們初步認識力,對物體的受力分析算是一個盲點,特別是在物體受到多個力作用時,更不知道如何下手,哪些力應該分析,哪些力是不需要分析出來,我們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以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是由於它所受各種力作用的結果,而這些力間的相互關系也正由物體的運動狀態來反映。因此許多力學問題的研究,都離不開物體的受力分析。物體的受力分析主要是分析某一指定物體或系統(研究對象)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分析時要逐個找全,正確畫出力的示意圖,做到准確無誤。同學們一定要銘記:認准研究對象,只分析物體受到的力,而不要去考慮這個物體施給其他物體的力。下面我就簡要談談。
一、物體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1.力的圖示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直觀地表示一個力,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頭或箭尾通常用來表示力的作用點,一般將物體所受各力都看作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共點力。畫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2.物體受力分析重在畫圖分析物體受力情況時,只需畫出力的示意圖就可以了,即不需要精確畫出力的大小,只要把力的方向畫正確,作用點畫出(共點力)並大概畫出力的大小即可。特別要注意同一個物體只能畫出一個作用點,這個作用點一般就畫在物體的重心上,這樣便於力的分析。
二、物體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2.在分析物體受力的順序上,因力比較多,一般按照這樣的順序分析力:一重力、二彈力(彈力包括壓力、支持力、拉力等)、三摩擦力(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四其他力(如:磁場力,電場力、分子力等)。這樣才不會漏掉力,逐一找全,做到正確無誤。
三、物體受力分析一般採取以下的步驟
1.明確研究對象。
即據題意弄清我們需要對哪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3.按照分析力的一般順序找力。一重力、二彈力(彈力包括壓力、支持力、拉力等)、三摩擦力(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四其他力(如:磁場力,電場力、分子力等)。4.畫物體受力圖,沒有特殊要求,則畫示意圖即可,要注意各個力的符號。
四、物體受力分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每分析出一個力,應找出該力的的施力物體和該力對物體產生的效果,否則,該力的存在就值得考慮。
2.只分析研究對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對象施給其他物體的反作用力。
3.不要把物體的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與分解相混淆,「合力」是物體實際所受各力的「等效力」,「分力」是從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等效」出來。「合力」、「分力」都不是物體受到的真實力,因此在分析受力時,不要畫出「合力」、「分力」的圖示,即要保持其原滋原味。
4.為使問題簡化,常要忽略某些次要的力,如物體運動速度不大時的空氣阻力及水的阻力,輕桿、輕繩、輕滑輪等輕質物體的重力可以不考慮等等。
5.當解決問題先後要對幾個物體進行受力析時,通常會先分析受力個數較少的物體的受力。
6.物體受到的多個力的作用點可以平移到同一點上,一般為重心處。
綜上所述,要正確進行物體受力分析,應認准對象,看清環境,從力的本質出發,結合物體運動情況去周密分析,逐一找全,以免漏掉一個力,而每找一個力(在慣性系中),都要問一問施力物體是什麼,是否存在這個力,有無重復多算,以免憑空多加一個力。在分析過程中,應重在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不斷提高能力。

㈧ 高考物理受力分析的解題思路是什麼

力學是高考中的必考點,受力分析是力學的重要知識點之一,高考物理受力分析知識點復習的如何呢?下面是我分享的高考物理受力分析的解題基本步驟,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物理受力分析的解題基本步驟

(1)一般應先分析場力(重力、電場力、磁場力等)。再分析彈力。繞研究對象—周,找出研究對象跟其它物體有幾個接觸面(點),由幾個接觸面(點)就有可能受幾個彈力。然後在分析這些接觸面(點)與研究對象之間是否有擠壓,若有,則畫出彈力。

最後再分析摩擦力。根據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有彈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然後再根據接觸面是否粗糙、與研究對象之間是否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畫出摩擦力。

(2)根據物體的運動或運動趨勢及物體周圍的其它物體的分布情況,分析待定力,並畫出研究對象的受力圖;

(3)根據力的概念、平動方程和轉動方程(其特例為平動平衡方程和轉動平衡方程)來檢驗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滿足題中給定物體的運動狀態。若不滿足,則一定有遺漏或多添了的力等毛病,必須重新進行分析。

高考物理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項

1.有時為了使問題簡化,出現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輕繩”、“輕桿”表示不考慮繩與桿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慮摩擦力.

2.彈力表現出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平常說的“壓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張力”等實際上都是彈力.兩個物體相接觸是產生彈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相接觸不一定都產生彈力.接觸而無彈力的情況是存在的.

3.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之間有彈力時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觸面是粗糙的,到底有沒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這也要由研究對象受到的其它力與運動狀態來確定.例如,放在傾角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體A,當用一個沿著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時,物體A處於靜止狀態,問物體A受幾個力?從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但靜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這需要分析物體A與斜面之間的相對運動趨勢及其方向才能確定.

4.對連接體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離法的優點,隔離法能使某些內力轉化為外力處理,以便應用牛頓第二定律.但在選擇研究對象時一定要根據需要,它可以是連接體中的一個物體或其中的幾個物體,也可以是整體,千萬不要盲目隔離以免使問題復雜化.

5.受力分析時要注意質點與物體的差別.一個物體由於運動情況的不同或研究的重點不同,有時可以把物體看作質點,有時不可以看作質點,如果不考慮物體的轉動而只考慮平動,那就可以把物體看作質點.在以後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討論力和運動的關系時均把物體認為是質點,物體受到的是共點力.

6.注意每分析—個力,都應找出它的施力物體,以防止多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例如汽車剎車時還要繼續向前運動,是物體慣性的表現,並不存在向前的“沖力”.又如把物體沿水平方向拋出去,物體做平拋運動,只受重力,並不存在向水平方向拋出的力。

7.注意只分析研究對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對象對其它物體所施的力。例如所研究的物體是A,那麼只能分析“甲對A”、“乙對A”’、“丙對A”……的力,而不能分析“A對甲”、“A對乙”、“A對丙”……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它物體上的力錯誤地認為通過“力的傳遞”作用在研究對象上。

例如:A、B兩物體並排放在水平面上,現用以水平恆力F推物體A,A、B兩物體一塊運動。B物體只受重力mg、地面的支持力N1,A物體對它的推力N2和地面對它的摩擦力f。而不存在推力F,不能認為F通過物體A傳遞給了B。

8.注意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時作為物體所受的力.例如:質量為m的物體靜止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時,受到重力mg、斜面對它支持力N和摩擦力f三個力的作用;不能認為物體受到重力mg、斜面對它支持力N和摩擦力f以及mgsinθ、mgcosθ五個力的作用.mgsinθ、mgcosθ只是重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的兩個分力。

9.注意只分析根據性質命名的力(場力、彈力、摩擦力等),不分析根據效果命名的力(向心力、下滑力、回復力等)。例如單擺在擺動過程中只受重力和繩子的拉力兩個力,而並不受回復力。

10.分析物體受力時,除了考慮它與周圍物體的作用外,還要考慮物體的運動情況(平衡狀態、加速或減速運動、曲線運動).當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時,其受力情況必然不同.例如放在水平傳送帶上的物體,隨傳送帶—起運動時,若傳送帶加速運動,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向前;若傳送帶減速運動,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向後;若傳送帶勻速運動,物體則不受靜摩擦力作用。另外還要注意每畫一個力都要按力的方向畫上箭頭並標上符號。

高考物理力學的知識點

1.力的三個作用效果:(1)瞬時效果: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產生加速度)或使物體發生形變;(2)積累效果:A、空間上:使物體的能量發生改變(產生功),B、時間上:使物體的動量發生改變(產生沖量)。

2.在地球上,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近似等於萬有引力;在太空中,重力就等於萬有引力。

3.彈力的特點:(1)彈力是被動力,它會隨物體的運動狀態而變化;(2)彈力方向與重心位置無關;(3)彈力的施力物體是發生形變的物體。(4)由於輕彈簧的質量不計,其兩端的彈力總是一定相等。

4.解決雙彈簧問題的步驟:(1)確定兩彈簧的伸縮狀態,如不能直接確定,則要分壓縮和拉伸兩種情況討論;(2)畫出原長點和伸縮點;(3)分析受力,列出方程。(某端點的升降可變同時動為先後動)5、注意:彈簧端點的位移與形變數並不總是相等。

5.輕繩、彈簧、輕桿模型的特點有:1、質量都可不計,受到的合外力總為零。2、當接觸物光滑時,同一條剛性繩上的拉力處處相等,繩兩端沿繩方向的速度相等。3、當外界發生突然變化時,繩上的力可瞬間就突變,而有支撐點的彈簧的彈力在瞬間保持不變。4、繩球與桿球在豎直圓周運動的最高點的最小速度分別為√gR和0。5、繩端彈力的方向必然為沿繩收縮的方向,彈簧端彈力的方向有兩種可能,桿端彈力的方向由其運動情況決定。6、兩端連有物體的彈簧在彈簧最長和最短時,兩物同速;彈簧恢復原長時,彈力為零,此時兩物的速度差最大。7、注意辨別“死繩”和“活繩”。

6.滑動摩擦力的特點:滑動摩擦力會隨著物體(如汽車、滑塊等)與接觸物(如地面、傳送帶、木板等)的速度相同而發生突變。故要計算剎車時間t剎、加速位移x加、滑動時間等量來確定運動狀態。

7.平衡推論:指若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則其所受合力為零,其中任一力與其餘力的合力互為平衡力,兩者等大反向。

8 垂直平衡推論:若物體做直線運動,則合力與速度共線,垂直於速度方向上的合力為零Fy合=0。(極其重要的隱含條件!)

9. 靜摩擦力的特點:(1)靜摩擦力是被動力,它受外界的影響而變化,它是“善變卻頑固”的,取值范圍:0≤f≤f m,最大靜摩擦力fm是靜摩擦力的最大值,f m與正壓力成正比,一般可認為等於滑動摩擦力;(2)靜摩擦力的方向就是起動的反方向,與運動方向無關。

10. 摩擦力的四個“不一定”:受到滑動摩擦力的物體不一定靜止,受到靜摩擦力的物體不一定運動,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摩擦力不一定做負功。

11. 受力分析的輔助手段:(1)物體的平衡條件;(2)牛二(有加速度時);(3)牛三(直接分析不行時)。

12. 等大的兩個力的合力必然在兩力夾角的角平分線上。

13. 若合力為零,則任意方向上的分合力也必為零。

14. 若物體處於三力平衡狀態,這三個力的作用線必交於一點且任一力的反向延長線都必插入其它兩力的中間(三力匯交原理)。

15. 解決三力平衡問題的方法:1、靜態平衡:三個力可移成首尾相連的封閉的矢量三角形,可以根據三條邊的幾何關系來確定三個力的物理關系;2、動態平衡:(1)畫出矢量三角形;(2)確定大小和方向都不變的力(一般是重力)和方向不變的力;(3)在矢量三角形中找准角度,畫出變化,進行判斷(通常垂直時最小)。3、如果兩個力的大小和方向都變化,則要利用力三角形與實物三角形的相似性來解題。

16. 讀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要訣:1、游標卡尺:一精度、二格數、三整數。2、螺旋測微器:一固定、二半露、三可動。注意:1、精度:0.1、0.05、0.02、0.01。2、小數位:1、2、2、3。3、卡尺上的所刻數字的單位是cm、螺旋測微器上的所刻數字的單位是mm。

17. 矢量的特點:矢量和標量沒有任何關系,他們永不相等;矢量的正負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矢量最小值為零;4、矢量的和、差、變化量、變化率仍是矢量。

18. 判斷及預測物體將如何運動的方法:考察決定物體的運動趨勢的初速度和加速度:1、a=0:勻速直線運動;2、v0=0且a恆定:勻加速直線運動;3、a與v0共線:直線運動,若同向,加速,若反向,減速;4、a與v0不共線:曲線運動。注意:1、速度的變化與加速度無直接關系: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的速度在增大;加速度增大的減速運動的速度卻在減小;2、只有F合與v同時變為零,物體才能由運動變為靜止。

19. 利用紙帶求加速度的方法:1、作圖法:計算出每個計數點的瞬時速度,在直角坐標系描點,再將這些點連成一條直線,取直線上相距較遠的兩點計算斜率即加速度;2、逐差法:把所有數據分為兩組,利用這兩組數據的位移之差和時間間隔進行處理,以達到減小誤差的目的。例如:若有六組數據:a=[(sⅣ+sⅤ+sⅥ)-(sⅠ+sⅡ+sⅢ)]/(3T)2。

20. 平拋運動的特點:1、平拋運動的速度隨時間的變化是均勻的;2、平拋運動的速度偏角指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利用其正切可建立vy、vx之間的聯系:tanα=vy/vx=gt/v0; 3、平拋運動的位移偏角指位移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利用其正切可建立y、x之間的聯系:tanβ=y/x=gt/2v0;常常用兩偏角建立等式來計算時間;4、速度偏角正切值是位移偏角正切值的兩倍,物體任意時刻速度的反向延長線與初速度延長線的交點平分水平位移,交點是中點;5、根據一段拋物線來確定拋出速度的方法是:在此拋物線上取水平距離相等的三點,測出相鄰兩段的豎直位移,再根據△h=gT2來計算T,最後算v0。

21. 將繩子結點運動進行分解的方法:可將結點運動分解為沿繩子方向的伸縮和垂直繩子方向的擺動,可利用結論:“同一條繩子的兩端沿繩子方向的速度相等”來建立等式。

22. 進行矢量相減的方法:“尾尾連、後指前”:將兩個矢量的尾部相連,則矢量差就是由減號後面的矢量箭頭指向減號前面矢量箭頭的矢量。(矢量相加:首尾連、尾指頭)

23. 解決豎直圓周運動問題的方法:1、分清模型是繩球模型還是桿球模型;2、若是桿球模型,球到達最高點的速度沒有限制的,可以為零,若是繩球模型,球到達最高點的速度有限制,其最小值為v=√gR,此時小球的重力全部充當了向心力。

24. 發射速度與環繞速度的區別:1、v1=7.9km/s是最小的發射速度但同時卻是最大的環繞速度;2、、衛星被發射得越高,它的機械能就越大;3、、衛星變軌:由衛星點火使自身速度改變,衛星需要的向心力改變,衛星作離心運動或向心運動實現變軌(衛星相大軌道運動需要動力)。

25. 天體(衛星、飛船)運動的共同特點:1、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即:F心=F引=G;2、所有地球衛星的軌道圓心都是地心,而地面上物體自轉的軌道圓心在地軸之上。3、變軌問題 :注意噴氣方向與前進方向相同還是相反,先減速到內軌(向前噴氣);向後噴氣,速度增大,加速到外軌道

26. 黃金代換式:GM=gR2 注意:若要考慮地面上的物體的自轉加速度a,它應變為:GM=(g+a)R2。

27. 平方反比率:g1/g2=(r2/r1)2。

28. 知識點辨別:1、中心天體的質量M與環繞天體的質量m不同;2、天體半徑、軌道半徑與天體間距不同:只有在星體表面附近,軌道半徑才等於天體半徑;雙星運動的軌道半徑不等於天體間距;3、地面上的物體自轉的圓周運動和衛星做的圓周運動是不同的:(1)衛星繞地轉動時,它受到的萬有引力全部提供其繞地心轉動所需要的向心力,(2)地表物體自轉時,它的萬有引力只有小部分提供其繞地軸轉動所需的向心力,剩餘的大部分是重力,它與支持力相平衡;4、地球在月球處的產生的g與月球本身對其表面物體產生的g不同。

㈨ 如何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

㈩ .物體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三種力」1. 重力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引起的,但又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引力。現在我們知道,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就是萬有引力,重力是它的一個分力,另一個分力是物體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在地面周圍,重力是隨位置的不同而變化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的空間范圍內,可以認為重力大小是不變的。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或者說是垂直於水平地面的。若說是垂直於地面,則是錯誤的。由於前面所述的原因,嚴格說起來,重力也不是恰好指向地球的球心。重力用G表示,用mg表示是不規范的。根據公式 ,可知G與g的方向是一致的。關於物體的重心,有人認為一定在物體上。圓環的重心在哪裡?是在圓環的圓心處,此處不在圓環上。同學們可以考慮半圓環的重心位置,對認識這個問題很有幫助。用懸掛法求薄板的重心,它的原理是什麼?哪些力是平衡力?哪些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任意形狀的物體,它的重心能用懸掛法求出嗎?這些問題,同學們一定要弄清楚。例1. 在體育運動會上,有「舉重運動員舉起了200公斤的重量」的說法,請你從物理學的角度,對這句話進行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可以這樣分析:重量,就是重力,它的單位是力的單位,所以用質量的單位公斤來表示是不對的;此外,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用公斤是不規范的。例2. 如圖1所示,重力為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地面上,則關於物體的重力和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的關系,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圖1A. 兩個力其實是同一個力B. 兩個力只是大小相等C. 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D. 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析:重力作用在物體上,壓力作用在地面上,所以是兩個力,不是同一個力。物體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作用,這兩個力是平衡力,而壓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因而,應選A、B、D。2. 彈力彈力和我們是如此的親密:站在地上,腳與地面之間有彈力;伏案疾書,兩臂和桌面之間有彈力;網上瀏覽,手指和滑鼠之間也有彈力。環視四周,哪個物體不受到彈力作用?又有哪個物體不對別的物體施加彈力作用?正確理解與彈力有關的幾個概念。一是形變,形變是物體形狀和體積的改變,將海綿握在手中,它的形狀和體積都發生了變化。二是彈性限度,發生形變的物體,在外力撤去以後,若能恢復原來的形狀,則物體的形變在彈性限度以內,如上面所舉的海綿,否則就是超出了彈性限度。研究彈性限度有什麼意義呢?因為物體都有這樣一種本性:當它發生形變時,總想恢復原來的形狀,只要在彈性限度以內,物體就有能力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彈力產生的條件是兩個物體接觸並且產生形變。看上去接觸,卻可能是靠在一起,此時物體之間沒有擠壓,所以沒有彈力產生。如圖2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大球「壓」在小球身上,看上去,兩球之間肯定有彈力作用,其實兩球是靠在一起的,它們之間是沒有彈力作用的。圖2平常遇到的彈力,一是接觸面上的彈力,二是細線的彈力,下面分別進行分析。當重物靜止在水平面上的時候,二者之間彈力的產生,由下面的遞進關系看出:重物與支持面→相互擠壓→形變→ 當細線吊著重物時,二者之間彈力的產生,仿上面可列出下面的關系:重物與細線→相互拉伸→形變→ 總之,物體受到別的物體的彈力而形變,它形變產生的彈力作用於別的物體。一個物體形變產生的彈力不會作用於自身。彈力的方向:面接觸的,垂直於作用面;線接觸的,則沿著細線,與細線形變的方向相反,或者說與細線收縮的方向相同。下面請看接觸面上的彈力方向的確定。例3. 如圖3所示,一直桿斜放在半球形容器內,試確定桿受到的彈力的方向。圖3分析:彈力的方向與接觸面垂直,問題是如何確定接觸面。若從桿的A端點這方看,接觸面不易確定,但從曲面這方看,則接觸面在曲面上。故桿下端的彈力的方向,是過接觸點指向球心的。同樣,在桿的上端B點,接觸面即在容器邊沿,又在直桿上,顯然,與桿垂直斜向左上方,就是彈力的方向。3. 摩擦力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是:(1)接觸面上是粗糙的;(2)接觸面間有彈力作用;(3)兩物體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由第一個條件知道,接觸面光滑的物體之間,無論如何是不會有摩擦力的。當兩物體有相對運動時,會產生滑動摩擦力。但不能由此認為靜止的物體不會受到滑動摩擦力,由圖4看出,雖然A物體是靜止的,但當抽動B時,A還是受到滑動摩擦力的作用的。圖4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不是與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圖4中,物體A雖然相對地面靜止,但是相對B是向右運動的,故受到向左的滑動摩擦力。物體向前運動,它可以受到向前的滑動摩擦力嗎?同學們能舉出幾個例子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由公式 計算。注意,滑動摩擦力不要用f來表示,因為它表示另外的物理量。要注意動摩擦因數只是與接觸面的情況有關,與其他因素,譬如運動情況等沒有關系。式中的 ,不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認為二者總是相等是錯誤的。為了練習對摩擦力的計算,請看題目:一人用100N的力在水平鋼軌上拖著一塊重300N的鋼板勻速前進,已知鋼與鋼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25,你能求出鋼板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嗎?有的同學說,由水平方向上二力平衡,得摩擦力等於100N;有的說等於75N,是由公式計算得出的。你的看法呢?對於靜摩擦力,其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這里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比起相對運動方向來,更抽象了一些。當物體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卻仍然是靜止的,那麼,這個運動趨勢及其方向如何判定呢?方法之一為「假設法」。如圖5所示,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當用水平力F推它時,它仍保持靜止,可以這樣判定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假設水平面光滑,容易理解物體將沿F的方向運動起來,這個方向就是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而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方向則與這個方向相反,即與F方向相反。再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假設斜面光滑,物體會沿斜面滑下,這個沿斜面向下的方向就是物體相對斜面的運動趨勢的方向,而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上的。圖5至於大小,不要把 運用到求靜摩擦力中來,一般情況,求靜摩擦力沒有現成公式,只能根據物體的受力和運動情況求解。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受力分析,就是將物體從它所處的環境中隔離出來,分析其他物體對它的作用力,並把這些力用力的示意圖畫出來。作力的示意圖時,一般說來是定性的,但對力的方向,要盡量准確些,而對力的大小的要求,往往是粗略的。分析物體受力,就是分析其他物體對研究對象的作用力。當然,研究對象對周圍物體也有力的作用,但這些力是作用在周圍物體上的,不是作用在研究對象上的,故不能在受力圖上畫出。在這一點上有的同學往往出錯。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按一定的分析順序是有好處的。通常這個順序是重力、彈力和摩擦力,最後是其他的力。物體受到的力,向哪裡去找?這是受力分析時遇到的頭一個問題,不要漫無目標,不知從何找起。分析受力,除重力外,就是向接觸面上去找。在一個接觸面上,一般可能有兩個力,一個是垂直於接觸面的彈力,另一個是方向與接觸面平行的摩擦力。當然,某個力到底是有還是沒有,要進一步由彈力和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來判斷,而不是憑想當然。在作力的圖示時,不要忘記畫箭頭,對於力,要標上相應的字母,如重力G,而不要用mg。不要用T、N表示彈力,用F表示力。不同的力可以用下腳標區別,如1、2、3、4,或A、B、C、D等等。受力分析,同學們感到有困難,主要原因是分析問題的能力差一些,因為這不是簡單的計算,代入公式就可以進行。它需要對物理情景的理解,對力的產生條件的運用,對千變萬化的實際情況的認識。受力分析,除常用的隔離法外,還有其他幾種方法,下面作一介紹。整體法若研究對象是幾個物體組成的,這時可以將這幾個物體視為一個整體來對待,然後分析和求解某個力。如圖6所示,對物體施加水平力F後,斜面體對水平面的壓力變大了嗎?如果用隔離法,先分析物體受力,再分析斜面體的受力,則問題就變的復雜了,結論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但若用整體法,則容易發現,在豎直方向上,整體受力情況不變,故壓力沒有變化。圖6假設法若遇到某個作用力是否作用在物體上,答案不好確定時,就可以用這種方法。如圖7所示,水平傳送帶上,一物體隨傳送帶一起做勻速運動,問物體受到向前的水平作用力嗎?確定,水平方向上的受力不好確定,這時假設法就派上用場了。假設物體受到向前的作用力,但這樣一來,物體就得做加速運動。這與已知的做勻速運動相矛盾,所以,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是不存在的。圖7動態分析法如圖8所示,一個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為其球心。碗的內表面和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細線跨在碗口上,線的兩端分別系有質量為 和 的小球,當它們處於平衡時,質量為 的小球與O點的連線與水平線的夾角為 。用力拉動 ,使 由圖示位置緩慢地向上運動,在這個過程中,細線對 的拉力F和碗對它的支持力 ,二者大小的變化情況是( )圖8A. 變小,F變小B. 變大,F變大C. 變大,F變小D. 變小,F變大由於物體的位置是變化的,所以做物體的動態分析。對 來說,它受到重力和兩個彈力的作用。這三個力是平衡的,由開始時彈力的方向,可知此時的兩個彈力如圖11中的實線所表示的;而末時兩個彈力又如虛線所表示的。這樣,由圖9能看出,在這個過程中, 變小而F變大。圖9同學們在分析物體受力時,常常發生下面的錯誤:1. 不是事實求是的分析受力,而是憑想當然去判斷。例4. 課本中有一幅插圖,如圖10(見人教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一冊第10頁圖1-21),是皮帶運輸機把物體送到別處的。圖10根據該圖,假設皮帶勻速運動的速度一定,第一次是把貨物送往高處,第二次是把該貨物送到低處。兩次中貨物所受靜摩擦力相比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大小相同,方向相同 B. 大小不同,方向不同C. 大小相同,方向不同 D. 大小不同,方向相同有的同學是這樣分析的:貨物運送情況一高一低,這兩個力不會一樣,故A不正確;兩力大小有可能相同,方向肯定相反,故應選C。這便是典型的想當然。其實要比較兩個力,就得分析貨物的受力,然後再進行比較。送往高處時,貨物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沿皮帶向上的靜摩擦力。送往低處時,仍然是在這三個力作用下,故正確選項為A。2. 滑動摩擦力可以用公式去計算,而靜摩擦力沒有現成的公式,它是根據物體所處的運動狀態來計算的,有的將滑動摩擦力的求法用到靜摩擦力上。請看下面的題目。例5. 為了使被握著的豎直油瓶不落到地面,可以用較小的力,也可以用較大的力。兩者比較,後者比前者的摩擦力變大了嗎?分析:有的同學認為,壓力變大了,摩擦力也就變大了,根據公式 就能得出這個結論。但對油瓶進行受力分析,可知在豎直方向上,仍然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不管壓力如何變化,只要油瓶靜止,則這兩個力大小不變,靜摩擦力等於重力。可有的同學認為,較大的壓力白用了嗎?用較大的力握油瓶,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呢?仔細分析後會發現,用小的力握瓶時,從手中抽出瓶子就容易,用大的力握瓶時,從手中抽出瓶子就難。所以,這中間改變的是最大靜摩擦力,而不是所受的靜摩擦力。3. 只有兩物體接觸就認為受到彈力作用例6. 如圖11所示,豎直下垂的繩子下面系著一個鐵球,分析鐵球的受力。圖11分析:有的同學認為,鐵球受到重力、繩子的拉力和斜面對它的支持力。這就犯了「只要兩物體接觸就認為受到彈力作用」的錯誤。根據繩子是豎直下垂的,可以判定鐵球和斜面是靠在一起的,它們之間並沒有擠壓,因而之間並沒有彈力作用。例7. 如圖12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放在水平放置的鋼板C上,與鋼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由於光滑導槽AB(相對地面靜止)的控制,物體只能沿水平導槽運動。現使鋼板以速度 向右運動,同時用力F拉動物體(F方向沿導槽方向),使物體以速度 沿導槽運動,試分析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圖12有同學這樣分析:在圖12中,物體既受到向上的摩擦力,又受到向左的摩擦力,所以總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上偏左的,如圖13。其實,摩擦力的方向還得看物體的相對滑動方向。根據運動的相對性,這個運動等效於鋼板不動,裝置向反方向運動,因而物體相對鋼板是斜向下偏左運動的。故所受的摩擦力是斜向上偏右的,見圖14所示。你看,兩種分析得出的是兩個不同的結果。例8. 如圖15,物體受水平力F作用,物體和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斜面都處於靜止狀態。若水平力增大些,整個裝置仍處於靜止,問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如何變化。圖15有的會說,摩擦力一定變大,這個還會有疑問嗎?其實,這是對運動趨勢不了解的緣故。若力F原來比較大,則物體有向上運動的趨勢,在F繼續變大時,摩擦力是變大的;若力F原來比較小,則物體有向下運動的趨勢,當F在變大時,摩擦力就變小了,這一點往往被同學們所忽略。

閱讀全文

與物體受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煙氣控制方法有哪些 瀏覽:690
中葯分析驗證方法 瀏覽:915
解決代溝的有效方法 瀏覽:691
王伯彤比特訓練方法 瀏覽:87
腦袋上毛囊炎最好治療方法 瀏覽:231
炒股的股利計算方法 瀏覽:751
傳統生態學研究方法 瀏覽:443
認土鴨子的方法視頻 瀏覽:201
栽種豆角更簡便的方法 瀏覽:62
六字訣快速練習方法 瀏覽:856
獲得金屬單質常用的方法 瀏覽:318
用什麼方法止癢好 瀏覽:633
瘦肚子後背運動方法視頻 瀏覽:188
冬天怎麼除甲醛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479
胸部熱敷的正確方法 瀏覽:449
三七食用方法降血壓 瀏覽:692
裁員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727
uv膠水的使用方法 瀏覽:181
淋浴架子安裝方法 瀏覽:494
貼片電容萬用表測量方法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