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農村社會學需要哪些方法

研究農村社會學需要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5 05:32:55

A.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具體有哪些

社會科學研究的三大方法:

1、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

2、個體論與整體論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

3、實證性與評價性相結合的集成研究方法。

三大方法是對社會科學中三個基本關系(定性與定量、個體與整體、事實與價值)的辯證解決,是既體現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精神,又與社會現象的復雜性相結合的,因而,它們可以構成適應現代社會整體化趨勢的方法論基礎。

(1)研究農村社會學需要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

1、復雜性

社會科學所研究的社會事物(或社會歷史現象)一般都是非常復雜的,它們受眾多自然和社會變數的制約,而這些變數之間往往又是彼此相關的、非線性的關系。

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組織、自我創造、自我發展的能力;社會事物的產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個別人物作為導火索,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和模糊性;社會科學往往又較多地涉及「應該」「願望」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判斷較強地依賴於觀察者的思想動機,受到眾多內外變數的制約,表現出較強的隨機性和模糊性。

人們很難從這些隨機因素背後找出必然性因素,很難從思想動機中發現其客現動因,這就給社會科學進行精確、客觀的分析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因而只能大量地採用定性分析的手段。

2、依賴性

一般社會事物都是建立在眾多自然事物的基礎之上,或者與眾多自然事物相聯系,因此任何一門社會科學往往涉及眾多自然科學領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然科學的全面發展狀態。自然科學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社會科學就難以在精確性和客觀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難驗證性

社會事物一般有較長的運行周期,且在時間上具有不可逆性,有些社會事物的運行容易產生巨大的利益沖突,並會引起一些不可預測的災難,因而難以進行重復性實驗,許多社會科學的假設、預言難以在短期內和較小范圍內得以驗證。

4、主觀性

對社會事物的認識和評價要受到眾多主觀因素(特別是感情因素)的制約,而這主要取決於觀察者與觀察對象之間利益關系(特別是經濟利益關系),各種社會科學因而很容易帶有強烈的民族性和階級性。

這種由利益關系所引起的「先入為主」的主觀因素(特別是民族感情和階級感情),誘導人們形成非中性的、非客觀的、非理性的觀察態度,這就容易形成代表不同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的「社會科學」,而且互不妥協,各自為政,從而嚴重阻礙著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

B. 農村社會學研究的三個主流是是什麼

摘要 (1)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如農民、農業和農村(即「三農」)研究,農村社會結構研究,農民社會參與及政治民主進程研究,農村現代化與傳統「農民終結」,城鄉統籌,生態文明、縣域經濟社會研究等。

C. 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有哪兩種

是:實證主義(自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

早期的方法論觀點 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K.馬克思
認為,對社會的研究可以成為科學,因為社會現象同自
然現象一樣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之間也同樣存在著
因果決定性,它們是可以被科學認識的,並且可由普遍
規律來說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第一次
使科學的社會學的出現成為可能」(列寧語),使社會
學與哲學和歷史學相分離,並且使社會研究擺脫了傳統
的思辨哲學方法。
另一創始人A.孔德主張,社會學應當是一門類似自
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學科,這門學
科應當採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的實證主義方法。他在
社會領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學形成時建立的基本假設,即
知識的經驗性或實證性、研究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統一性。
孔德還具體論證了觀察方法、實驗方法、比較方法和歷
史方法對社會學的適用性。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發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
他最先系統、詳細地論述了社會學方法論問題。在《社
會學方法的規則》(1894)一書中,他把社會現象界定為
普遍存在於群體間的、由外界的強制力施加於個人所引
起的社會行為、社會思想和社會感受。他認為社會現象
既不能歸結為個人行為,也不能歸結為生物現象和心理
現象。社會現象是一種集體的行為和觀念,它是可以觀
察的社會事實。通過這種界定,社會學就能夠採用自然
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與實證主義觀點相對立的是
源於哲學、歷史傳統的人文主義思潮。19世紀末期,德
國曾發生一場關於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論戰,德國社會哲
學家W.狄爾泰指出,社會科學的性質及對象與自然科學
有本質的不同。他認為,對社會和人類行為的研究離不
開價值判斷,社會科學的任務不僅是客觀描述社會,還
必須涉及倫理、宗教、藝術等價值觀念。此外,人具有
自由意志,人類行為既沒有規律性也無法預測。社會歷
史現象都是獨特的、偶然的,對此無法採用自然科學的
「規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加以
闡述和記錄。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主張社會學研究的對
象是個人及其行為,而人的行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
支配的,與行為者的價值是相關的,但同時受環境的制
約,理性行為並不是絕對的意志自由,它受著具體的必
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會學既反對人
文學派的主觀唯心論,也反對機械的實證論,主張「價
值相關」和「價值無涉」(見價值中立和價值參照)是
研究社會現象的兩條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的基本原則。
三大方法論傾向 現代西方社會學的各個流派及其
關於方法論的不同觀點,大體可以區分為實證主義(自
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兩大傾
向;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則獨樹一幟。
實證主義方法論 西方社會學家大多在某種程度上
堅持由孔德和迪爾凱姆所開創的實證主義方向,其中包
括各種理論流派。盡管各派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他們
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張社會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社會學
不是探討「應該如何」,而只是客觀地闡明社會「究竟
是如何」,它不關注於獨特的歷史事件,而主要關注於社
會現象的原因和規律。他們堅持認為社會研究的邏輯方
法是假設演繹法,科學假說的陳述必須由經驗事實來檢
驗,理論僅當它得到經驗證據的完備支持時才是可接受
的。獲取經驗證據需要採用實驗、系統觀察、調查、訪
問、文獻考察等方法。雖然社會科學在方法、技術的運
用上有其特點,但它在理論構建、證據搜集、證據分析
與評判、理論檢驗等方面所運用的方法,與自然科學方
法並無本質區別。實證主義者把自然科學方法論作為自
己的基本原則,把自然科學當作科學的範例,在他們看
來,社會學是符合科學的邏輯的。
在實證主義方法論流派中,較極端的派別是定量主
義和數理社會學派。定量主義受心理學的操作主義和生
物測量學的影響,強調在任何科學中都必須使用測量和
計量的方法。定量主義的倡導者、美國社會學家G.A.倫
德伯格主張,任何概念都可以測量,由於定義不明確而
無法測量的概念在科學研究中是沒有用處的。20世紀40

D. 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概括起來主要有 :
①農村區位結構研究。包括研究各種自然環境因素在農村社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中 心地區對農村區位布局的影響。
②農村社會結構研究。這是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基本課題。農村經濟結構、階級與階層結構、人口結構、職業結構、群體結構、家庭結構等是構 成農村社會結構的基本要素。家庭經營是許多農村的主要生產經營方式,對家庭和以家 庭為核心的農村群體結構的研究,在農村社會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③農村社區體系研 究。農村社會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圍內形成不同的農村社區,各社區之 間相互聯系構成了農村社區體系。農村社區體系研究主要包括村莊、村鎮和集鎮的特點 和作用,村際聯系和社區格局等方面。
④從農村的角度研究城鄉關系,包括城鄉文化傳遞 的條件與方式。
⑤農村社會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旨在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和提高農 村生活質量。
⑥對農村社會問題的研究。諸如環境、人口、教育、貧困、犯罪、衛生問 題等,探討這些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及提出改革方案。
⑦對農村社會變遷的研究。包括變 遷過程和發展趨勢,導致和制約變遷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農村發展的目標模式和農 村現代化等。
農村社會調查在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中佔有重要位置。為了保證研究工作的科學性 ,建立了一系列農村社會調查指標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有農業生產調查、農村人口調查 、農村家計調查和農村教育與衛生調查等。

E.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有四種: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分析、實地調查。每一種總研究方式都有適用范圍,也存在一定優缺點。

調查研究適用於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社會問題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和學術性調查。

實驗研究適用於探索兩種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實驗的類型有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標准試驗和准實驗。

文獻研究適用於研究那些無法接觸的研究對象和縱觀分析,類型有內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現存統計分析。

實地研究適用於研究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其特徵,它是一種深入到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研究方式。

F.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具體有哪些

社會科學研究的三大方法:

1、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

2、個體論與整體論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

3、實證性與評價性相結合的集成研究方法。

三大方法是對社會科學中三個基本關系(定性與定量、個體與整體、事實與價值)的辯證解決,是既體現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精神,又與社會現象的復雜性相結合的,因而,它們可以構成適應現代社會整體化趨勢的方法論基礎。

(6)研究農村社會學需要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馬克思曾預言:「科學只有從自然科學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現實部分。自然科學往後將包括關於人的科學,正像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統一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頁)。

一百多年來,人類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面均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尤為突出,不僅深入到了自然界的宏觀領域、宇觀領域和微觀領域,還深入發展到了人類機體(包括大腦)和人類社會領域,而且這兩個方面仍在不斷地進行相互滲透、相互整合。

社會科學(包括思維科學)越來越多地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許多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已經卓有成效地應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之中,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社會科學的這種不斷地採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稱之為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

G. 如何理解中國農村的社會學

一般來說,農村社會學是研究農村社會結構、農村社會關系、農村社會發展及農村社會建設的社會學分支學科。在當下中國,雖然農村社會學研究已然成為農村社會研究中的顯學,農村社會學研究者也試圖致力於為農村社會立言並對其做出貢獻,但是,不僅部分研究成果仍以同行為閱讀對象,而且有的研究著力提出一些有可能得到學術共同體青睞的言說,其研究目的在不經意間由對農村社會的責任轉變成研究者尋求、確立並鞏固和擴大自己在農村社會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和影響。

在這樣的境況中,農村社會常常成為某些研究者的「消費」對象,這是「責任倫理」匱乏的表現。雖然「責任倫理」的匱乏是農村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反常現象,但是,學界尚未對這一反常現象給予足夠的重視,鮮見有對其展開的擴展性探索。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本文試圖概述和解釋農村社會學研究中存在的反常現象,並在此基礎上澄清農村社會學研究的理想圖景。

從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徵來看:
第一,以中年男性為主。從性別分布情況看,男性佔95.16%,女性僅佔4.84%;從年齡分布情況看,35歲及以下的調查對象9人,佔14.5%;36~50歲的調查對象46人,佔74.2%;50歲以上的調查對象7人,佔11.3%。

第二,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為主(佔7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調查對象僅佔21%。相較於具有較高文化程度且善於在抽象層面進行推理和論證的研究者來說,調查對象不僅常常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實踐智慧,而且善於在具體情境中運用博弈思維方法,並進行換位思考。

第三,以地方經濟精英為主。從調查對象所從事的行業來看,31人為地方經濟精英,包括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農業企業家等;17人為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鄉村幹部;1人為法律工作者;2人為中學教師;3人為新型職業農民;8人為普通農民。他們豐富的實踐智慧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其文化程度較低的不足,具有對農村社會學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能力。此外,對於研究成果的質量,除了同行評判,研究成果能否得到服務對象的認可和重視,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對農村社會學研究來說,最終的服務對象就是與其相關的農村社會主體,本文研究中的調查對象是其中的典型。

為有效而充分地展開反思性研究,對農村社會學研究成果進行「再田野化」調查[iv]是必要且重要的,這也是避免僅僅以同行評議方式來鑒別研究成果質量的一種方式。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民主理念和實踐范圍的擴展以及民主實踐程度的深化,農村社會主體對那些試圖詮釋農村社會的研究成果,以及那些試圖對農村社會事務提供政策建議的研究成果,具有不可剝奪的民主評價權利。然而,遺憾的是,在當下主要以同行評議方式來鑒別研究成果質量的形勢下,作為農村社會相關研究中的主人公和研究成果的最終服務對象,農村社會主體本應具有的「評判權」被普遍忽視了,甚至被無意地剝奪了。

限於目前研究方法、研究行為和研究成果的繁雜性,對農村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典型成果進行「再田野化」調查和反思性研究是本文採取的主要方法。雖然本文意在對部分相關研究進行反思,但採用的並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法,研究目的既不是對這些個別研究成果進行完全的批判,也不是從對這些個別研究成果的反思推廣到對整個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批判。而是試圖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反思,展現一些為農村社會學研究界所忽視的問題,並明晰這些問題的面貌、特徵和根源,以及對這些問題進行解釋。在此基礎上,為妥適識別農村社會學研究中的問題提供必要的參照。

綜合來看,根據研究路徑的不同,農村社會學研究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詮釋學進路的研究,二是以政策建議為導向的研究。詮釋學進路的研究重在「求真」和「還原」,主要致力於對中國農村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描述,例如對農村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和觀念、歷史經驗和實踐智慧的由來、變遷,以文字或紀錄片的方式進行解釋,並力圖展現這些解釋的構成和依據。這類研究由於主要採用人類學和史學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進路上也往往表現出普遍且有深度的人類學和史學轉向,因而亦可以被稱為「人類學和史學進路上的農村社會學研究」。

以政策建議為導向的研究屬於資政研究,重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致力於對農村社會問題提出政策建議,主要採用經濟學和管理學意義上的實證研究方法,特別注重對研究對象和分析模型的選擇,並試圖通過某種政治性的安排,達致對農村社會問題的解決,亦可以被稱為「經濟學、管理學和政治學進路上的農村社會學研究」。在這種進路中,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表現出深刻的經濟學、管理學和政治學轉向。

H. 農村社會學的研究范圍

農村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
其一:農村經濟社會結構方面:⑴農民、農業和農村,即「三農」研究;⑵農村產業結構研究;⑶鄉鎮企業的勞資關系研究;⑷農村社會結構研究;⑸農村群體組織研究,包括家族、鄰里、基層組織和民間組織的研究;⑹農村人口研究,包括計劃生育、人口構成、人力資源的研究;⑺農村婚姻與家庭研究;⑻農村的民族自治及政治民主進程研究;⑼農村社會參與及政治民主進程研究;⑽農村文化研究,包括農民意識、社會心理、民眾宗教研究;⑾農村負擔研究;⑿農村社區研究;⒀城鄉關系研究;⒁農村社會保障研究;
其二:農村社會變遷方面的研究:⑴農村現代化研究;⑵農村發展模式研究;⑶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研究;⑷「雙反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⑸農村發展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關系研究:6農民運動研究;⑺農村變遷動力研究;⑻農村發展與科學技術關系研究;⑼農村社會流動研究;⑽新農村建設研究;⑾農村綜合改革研究;⑿農村可持續發展研究;⒀農村婚姻家庭研究;⒁農村生活方式研究;⒂農村社會管理研究;
其三:⑴「三農」問題;⑵農村管理體制改革問題;⑶農村幹部違法違紀問題;⑷鄉鎮企業產權變革問題;⑸農村經營規模問題;⑹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⑺農村教育問題,包括中小學師資格培養問題,女童失學問題,農民職業培訓問題等;⑻農村文化建設問題;⑼農村醫療衛生問題;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⑾農民工的身份地位問題;⑿失地農民問題;⒀農村貧富分化問題;⒁農村扶貧問題;⒂農民的公民權(國民待遇)問題;⒃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問題;⒄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問題;⒅農村社會治安問題:⒆宗教、民間信仰問題;⒇城鄉協調發展問題;

閱讀全文

與研究農村社會學需要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崗位分析方法的選擇依據是 瀏覽:983
食用鑄鐵消除內應力最好的方法 瀏覽:516
測量透鏡焦距的方法哪個好 瀏覽:194
3x97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56
益節美國氨糖食用方法 瀏覽:559
飛利浦溫奶器使用方法 瀏覽:923
FDMS顆粒物測量方法 瀏覽:775
2015新君威後備箱進水解決方法 瀏覽:929
北京標桿企業調研方法有哪些 瀏覽:113
鉛筆生活技巧和方法 瀏覽:537
煙氣控制方法有哪些 瀏覽:693
中葯分析驗證方法 瀏覽:917
解決代溝的有效方法 瀏覽:693
王伯彤比特訓練方法 瀏覽:87
腦袋上毛囊炎最好治療方法 瀏覽:231
炒股的股利計算方法 瀏覽:751
傳統生態學研究方法 瀏覽:443
認土鴨子的方法視頻 瀏覽:201
栽種豆角更簡便的方法 瀏覽:64
六字訣快速練習方法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