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你知道損傷的處理方法有哪些嗎?及時我們在運動時有所防範,但還是會有以外發生,那麼當運動損傷發生後我們該怎麼處理呢?下面我就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些,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一、擦傷:
即皮膚的表皮擦傷。如果擦傷部位較淺,只需塗紅葯水即可;如果擦傷創面較臟或有滲血時,應用生理鹽水清創後再塗上紅葯水或紫葯水。
二、肌肉拉傷:
指肌纖維撕裂而致的損傷。主要由於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造成,可根據疼痛程度知道受傷的輕重,一旦出現疼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在痛點敷上冰塊或冷毛巾,保持30分鍾,以使小血管收縮,減少局部充血、水腫。切忌搓揉及熱敷。
三、挫傷:
由於身體局部受到鈍器打擊而引起的組織損傷。輕度損傷不需特殊處理,經冷敷處理24小時後可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成葯,加理療。
四、扭傷:
由於關節部位突然過猛扭轉,造成附在關節外面的韌帶撕裂所致。多發生在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及腰部。
五、脫臼:
即關節脫位。一旦發生脫臼,應囑病人保持安靜、不要活動,更不可揉搓脫臼部位,妥善固定後送醫院治療。
對於出現運動損傷的.處理措施,首先需要了解是出現了怎樣的運動損傷情況,在文中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幾種常見運動損傷的情況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除此之外運動損傷還有一定的幾率出現骨折的現象,那麼最好是原地不動,等待醫務人員進行專業的處理。
1、肌肉韌帶拉傷
內因:訓練水平不夠、柔韌、力量、協調性差,生理結構不佳
外因:准備活動不充分、場地、氣溫、濕度、上課內容不好,教練專業水平不夠:選教練、場地及適當的課程,在正常天氣情況下鍛煉、准備活動充分、循序漸進。
處理:
24小時前為急性期
方法:停止、冷敷、包紮、抬高受傷部位。
24小時後為恢復期:配合按摩、微動、康復或恢復性鍛煉。
2、關節扭傷:
內因:技術掌握不好、協調性差,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小、生理結構不佳、疲勞產生體力差
外因:准備活動不夠、場地滑、器材使用不當、教練、內容不好預防:准備活動充分、了解設備使用、循序漸進,讓教練或自己速度放慢。
處理:
24小時前為急性期:
方法:停止運動、冷敷、包紮、抬高受傷部位。
㈡ 體育課上常見的運動損傷有哪些,如何採取應急措施,(舉3個例子)
在體育課中,常見的運動損傷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挫傷處理方法是:終止練習,冷敷後加壓包紮,抬高傷肢,一般的話是24小時候用熱敷、按摩等方法治療,其中要注意要有充足的休息。
二、擦傷處理方法是:消毒有條件者可用碘酒、酒精棉球消毒傷口周圍,小面積的皮膚擦傷,用紅汞塗抹即可;大面積的皮膚擦傷,傷處嵌入煤渣、泥土時,應用生理鹽水清洗後,用無菌紗布包紮。
四、拉傷處理方法是:局部冷敷後加壓包紮,抬高患者的傷肢或使肌肉處於放鬆狀態,在傷後24小時後再進行熱敷、按摩或理療。
五、扭傷處理方法是:在發生關節韌帶扭傷時,應立即冷敷,加壓包紮,抬高傷肢。24小時後進行按摩、理療;應檢查韌帶的損傷程度,斷裂時需送醫院。
六、抽筋處理方法是:只要向相反的方向牽引痙攣的肌肉,一般可以使其緩解。嚴重時,需要麻醉才能緩解,發生抽筋時一定要注意保暖。
總之,平時要注意加強防損傷觀念的教育,在教學時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對學生、進行組織性、紀律性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另外,老師在安排運動量時要注意遵守運動訓練原則,根據年齡、性別、健康狀況、訓練水平和各項運動項目的特點,個別對待,循序漸進,合理安排運動負荷,以避免因負荷做成的損傷。
㈢ 常見的運動損傷與處理辦法(2)
(2)各部位骨折的臨時固定
①上肢骨折
鎖骨骨折,用兩個棉墊分別置於雙側腋下,然後用雙環包紮法或「8」字形包紮法,最後以小懸臂帶將傷肢掛起。
肱骨骨折,用2-4塊合適夾板固定上臂,肘屈90°,用懸臂帶懸吊前臂於胸前,最後以疊成寬頻的三角巾把傷肢綁在軀幹上加以固定。如無夾板,可用布帶將上臂包纏在胸部側方,並將前臂懸吊胸前。
前臂及腕部骨折,用1-2塊有墊夾板在掌背側固定前臂,屈肘90°,前臂中立位用大懸臂帶懸吊胸前。
手部骨析,用手握紗布棉花團或綳帶卷,然後用有墊夾板或木板置於前臂掌側固定,用大懸臂帶懸吊於胸前。
②下肢骨析
股骨骨折,用長短兩塊夾板,分別置於傷肢外側和內側,外側上自腋下,下達足跟,內側自大腿根部至足部。夾板內面應墊軟物,然後用布帶進行包紮固定,在外側作結。如無夾板,可將兩腿並擾捆在一起。
髕骨骨折,在腿後放一夾板,自大腿至足跟,用布帶在膝上,膝下和踝部將膝關節固定在伸直位,防止屈曲。
脛腓骨及踝部骨折,用夾板1-2塊,上自大腿中部,下達足跟部,或用一長鋼絲托板,上自大腿中部,下在足跟部轉成直角,包紮固定。
③脊柱骨折臨時固定與搬運
搬運時必須使脊柱保持在伸直位,不能前屈,後伸和旋轉,嚴禁1人背運,2人抱抬或用軟墊搬運,否則會加重脊髓的損害。
正確搬運法
一般由3-4人搬運,分別於患者兩側,用雙手托起背部,腰部,臀部和大腿,(若頸椎骨折可一人專管頭部的牽引固定),幾人托起的力和時間要保持一致,使脊柱保持水平位,緩慢地搬放於硬板單架上。也可用滾動法,即將擔架置於病人體側,一人穩住頭,其餘將病人推滾到木板或擔架上。胸腰推骨析可在腰部墊一薄墊;頸椎骨折應將頭頸放在中立位,頭頸兩側用沙袋或衣物固定,以防頭部活動。
腰椎骨折:疑有腰椎骨折時,要盡量避免骨折處有移動,更不能讓傷員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損傷,不論傷員是仰卧或俯卧,盡可能不要變動原來的位置。用硬板擔架或門板放在傷員身旁,由數人協力輕輕把傷員搬至木板上,取仰卧位,並用數條寬頻把傷員縛扎在木板上。若腰部懸空時,應在腰下墊一小枕或捲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擔架時,傷員要俯卧,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
頸椎骨折:若固定與搬動方法不當,有引起脊髓壓迫的危險,可立即發生四肢與軀乾的高位截癱,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務必使頭部固定於傷後位置,不屈不伸不旋轉,數人協力把傷員搬至木板上,頭部兩側用沙袋或捲起的衣服固定,用數條寬頻把傷員縛扎在木板上,嚴禁頭頸左右旋轉與屈伸。
關節脫位的急救
脫位或脫臼是指關節面失去正常的聯系。關節脫位可分為損傷性脫位,先天性脫位,習慣性脫位,病理性脫位,開放性脫位和閉合性脫位,以及完全脫位與不完全脫位等。關節脫位同時可伴有關節囊、骨膜、關節軟骨、韌帶、肌腱等組織的損傷或撕裂,嚴重時還會傷及神經或伴有骨折。
(一)原因
關節脫位在運動中大多是由於間接外力所致。如摔倒後用手撐地,可引起肘關節或肩關節脫位,這在田徑、球類、體操等項目中時有發生。也有少數為直接暴力引起。
(二)關節脫位的急救:
關節脫位後,關節內發生血腫,如果復位不及時,血腫會機化而發生關節粘連,使關節復位增加困難。因此,脫位後應盡早進行整復,不但容易成功而有利於關節功能的恢復。
若不能及時復位則應立即用夾板和綳帶在關節脫位所形成的姿勢下進行臨時固定,保持傷員安靜,盡快送醫院處理。
在運動損傷中以肩,肘關節脫位為常見,其臨時固定方法為:
肩關節脫位 可用大懸臂帶懸掛傷肢前臂於屈肘位。
肘關節脫位 最好用鐵絲夾板彎成合適的角度,置於肘後,用綳帶固定後再用大懸臂帶掛起前臂。如無鐵絲夾板,可直接用大懸臂帶固定傷肢。若現場無三角巾、綳帶、夾板等,可就地取材,用頭巾、衣物、薄板、竹板、大本雜志等作為替代物。
心肺復甦
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止,可以單獨或同時發生。呼吸停止後則全身缺氧,隨即可引起心跳
停止;心跳停止後,延髓血流即停止,可迅速引起延髓缺氧及中樞性呼吸衰竭而導致呼吸停止。引起呼吸、心跳驟停的原因較多,較常見的有電擊傷,一氧化碳中毒或葯物中毒、嚴重創傷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
呼吸停止但心跳尚未停止的病人,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並注意心臟工作情況;心跳停止而呼吸尚未停止的傷員,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擠壓並注意維護呼吸道通暢;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應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最好由兩人配合進行,一人作人工呼吸,一人作胸外心臟擠壓,兩者操作頻率之比1∶4。呼吸、心跳驟停的搶救,必須做到行動迅速,爭分奪秒,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雖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在運動實踐中應用較少,但在群眾性游泳中發生溺水卻非少見。因此,體育教師和教練員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是非常必要的。
現場急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
1.人工呼吸 肺位於富有一定彈性的胸廓內,當胸廓擴大時,肺也隨著擴張,於是肺的容積增大,外界空氣進入肺內,即為吸氣;當胸廓縮小時,肺也隨之回縮,肺內氣體排出體外,即為呼氣。對呼吸停止的人,可根據以上原理用人工被動擴張與縮小胸廓的方法,使空氣重新進出肺臟,以實現氣體交換,稱為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方法較多,最有效的是口對口吹氣法。
(1)口對口吹氣法:傷員仰卧,頭部置於極度後仰位,打開口腔並蓋上一層紗布。救護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頜,掌根部輕壓環狀軟骨,使其間接壓迫食道,以防吹入的空氣進入胃內;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氣後,對准患者口部吹入。吹氣完後,立即松開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復進行,每分鍾吹氣16~18次。
(2)注意事項:施行人工呼吸前,應迅速消除患者口腔、鼻腔內的假牙、分潑物或嘔吐物,松開衣領、褲帶和胸腹部衣服。開始時,吹氣的氣量和壓力宜稍大些,吹氣10~20次後應逐漸減少,以維持上胸部輕度升起為度。牙關緊閉者,可採用口對鼻吹氣法,救護者一手閉住患者口部,以口對鼻進行吹氣,其他操作與口對口吹氣法相同。
(3)有效的表現:(1)吹氣時胸廓擴張上抬;(2)在吹氣過程中聽到肺泡呼吸音。
2.胸外心臟擠壓法 心臟位於胸腔縱隔的前下部,前鄰胸骨下半段,後為脊柱,其左右移動受到限制。胸廓具有一定的彈性,擠壓胸骨體下半段,可間接壓迫心臟,使心臟內的血液排出;放鬆擠壓時,胸廓恢復原狀,胸內壓下降,靜脈血則迴流至心臟。因此,反復擠壓和放鬆胸骨,即可恢復血液循環。
(1)操作方法:病人仰卧在木板或平地上。救護者雙手手掌重疊,以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體的下半段,肘關節伸直,藉助於自身體重和肩臂肌的力量,均勻而有節律地向下施加壓力,使胸骨體下半段和相連的助軟骨下陷3~4cm,隨後立即將手放鬆(掌根不離開病人皮膚),如此反復進行。成人每分鍾擠壓60~80次;小兒用單手掌根擠壓,每分鍾擠壓100次左右。
(2)注意事項:救護者只能用掌根壓迫病人胸骨體下半段,不可將手平放,手指要向
上稍翹起與肋骨離開一定距離;擠壓方向應垂直對准脊柱;擠壓時應帶有一定的沖擊力;用力不可太輕或太大,太輕不能起到間接壓迫心臟的作用,太猛會引起肋骨骨折。在就地進行搶救的同時,要迅速請醫生來處理。
(3)擠壓有效的表現:摸到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上肢收縮壓在8kpa(60mmHg)以上,口唇、指甲床的顏色比擠壓前紅潤,有的病人呼吸逐漸恢復,原來已散大的瞳孔也隨著縮小而趨恢復。若出現以上表現,說明擠壓有效,應堅持做到病人出現自動心跳為止;如果沒有出現上述表現,則說明擠壓無效,應改進操作方法和尋找其他原因,但不可輕易放棄現場搶救。
3.心肺復甦的有效指標:(1)按壓時在頸,股動脈處應摸到博動,聽到收縮壓在60毫米汞柱以上。(2)面色、口唇、指甲床及皮膚等色澤轉紅。(3)擴大的瞳孔再度縮小。(4)呼吸改善或出現自主呼吸。只要有前1-2項有效指標出現。心臟按壓就應堅持下去。
無論是呼吸驟停或心跳驟停,或呼吸與心跳均驟停,在進行現場急救的同時,都應迅速派人請醫生來處理。
附:真死和假死的判斷
病人死亡具有如下特徵:(1)呼吸停止:(2)心跳停止:(3)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4)角膜反射消失,若只出現上述1-2個徵象,為假死。若四個徵象齊備,並且用手捏眼球時,瞳孔變形,即為真死。
搬運傷員的方法
傷病員在現場進行初步急救處理和隨後送往醫院的過程中,必須要經過搬運這一重要環節。正確的搬運術對傷病員的搶救、治療和預後都至關重要。從整個急救過程來看,搬運是急救醫療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僅把搬運看成簡單體力勞動的觀念是一種錯誤觀念。
搬運方法:
1.徒手搬運:
a.單人搬運:由一個人進行搬運。常見的有扶持法、抱持法、背法。
b.雙人搬運法:椅托式、轎杠式、拉車式、椅式搬運法、平卧托運法。
2.器械搬運法:將傷員放置在擔架上搬運,同時要注意保暖。在沒有擔架的情況下,也可以採用椅子、門板、毯子、衣服、大衣、繩子、竹竿、梯子等製作簡易擔架搬運。
3.工具運送:如果從現場到轉運終點路途較遠,則應組織、調動、尋找合適的現代化交通工具,運送傷病員。
4.危重傷病員的搬運:
a.脊柱損傷:硬擔架,3~4人同時搬運,固定頸部不能前屈、後伸、扭曲。
b.顱腦損傷:半卧位或側卧位。
c.胸部傷:半卧位或坐位。
d.腹部傷:仰卧位、屈曲下肢,宜用擔架或木板。
e.呼吸困難病人:坐位。最好用折疊擔架(或椅)搬運。
f.昏迷病人:平卧,頭轉向一側或側卧位。
g.休克病人:平卧位,不用枕頭,腳抬高。
休克的急救
運動損傷的急救,是在運動現場對傷員採取迅速合理的急救方法,不僅能挽救傷員生命,減輕痛苦和預防並發症,而且可以為進一步治療及康復創造良好條件。
一、休克和休克的現場處理
休克是機體多到各種有害因素的強烈侵襲而導致有效循環血量銳減,主要器官組織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嚴重全身性綜合征。
(一)原因和原理:
休克產生的原因很多,運動損傷中並發的休克主要是創傷性休克,多為嚴重創傷引起的劇烈疼痛,如多發性骨折,睾丸挫損,脊髓損傷等,主要是通過神經反射使周圍血管擴張,血液分布的范圍增大,造成相對的血容量不足,脊髓損傷可以阻斷血管運動中樞與周圍的血管間的聯系,使血管擴張,引起休克;其次為出血性休克,由於損傷引起急劇體內外出血造成大量失血,失血漿,失液均可導致循環血量減少而發生休克。如,腹部挫傷致肝脾破裂的內出血,股骨骨摺合並大動脈的外出血等。
休克的發病原理是有效循環血量不足,引起全身組織和血流灌注不良,導致組織缺血缺氧,代謝紊亂和臟器功能障礙(包括心腦、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
(二)急 救:
對於休克病人要盡早進行急救。應迅速使病人平卧安靜休息。患者的體位一般採取頭和軀幹部抬高10度,下肢胎高約20度的體位,這樣可增加回心血量並改善腦部血流狀況。松解衣物,保持呼吸道暢通,清除口中分泌物或異物,對病人要保暖,但不能過熱,以免皮膚擴張,導致血管床容量增加,使回心血量減少,影響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量和增加氧的消耗。在炎熱的環境下則要注意防暑降溫,同時盡量不要搬動病人;若傷員昏迷,頭應側偏,並將舌頭牽出口外,必要時要吸氧和行口對口人工呼吸,並針刺成掐點人中、百會、合谷、內關、湧泉、足三里等穴。與此同時,應積極去除病因,如由於大量出血引起的休克,應立即採取有效的方法止血;由於外傷,骨折等劇烈疼痛所引起的休克,應給予鎮痛劑和鎮靜劑,以減少傷員痛苦,防止加重休克;骨折者應就地上夾板固定傷肢。
以上是一般的抗休克措施,由於休克是一種嚴重的,危及生命的病理狀態,所以在急救的同時,應迅速請醫生或及時送醫院處理。對休克病人應盡量避免搬運顛簸。
第三節 常見運動損傷的處理
一、軟組織損傷
這類損傷可分為開放性損傷和閉合性損傷。前者有擦傷,撕裂傷,刺傷等;後者有挫傷,肌肉拉傷等。
1.擦傷
(1)原因與症狀 因運動使皮膚受搓致傷。跑步摔倒時,體操運動時身體擦磨器械受傷。擦傷後皮膚出血或組織液滲出。
(2)處理 小面積擦傷,可以用紅葯水塗抹傷口即可。大面積擦傷,先用生理鹽水洗凈,再塗抹紅葯水,再用消毒布覆蓋,最後用紗布包紮。面部擦傷最好不用龍膽紫等染色劑塗抹,因為用後可能在數月內染色不退,有礙美觀。如膝關節處皮膚擦傷,先要洗凈,然後用消炎油膏塗抹,蓋上無菌紗布,粘膏固定,必要時纏上綳帶。
2.撕裂傷
(1)原因與症狀 在劇烈運動時,或受到突然強烈的撞擊時,造成肌肉撕裂。其中包括開放性傷和閉合性損傷。常見有眉際撕裂,跟腱撕裂等。開放傷頓時出血,周圍紅腫。閉合傷觸及時有凹陷感和劇烈疼痛。
(2)處理 輕度開放傷,用紅葯水塗抹即可;裂口大時,則需止血和縫合傷口,必要時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以防破傷風症。如肌健斷裂,則需要手術縫合。
3.挫傷
(1)原因與症狀 因撞擊器械或練習者之間相互碰撞而造成挫傷。單純挫傷會在損傷處出現紅腫,皮下出血,並有疼痛。內臟器官受傷時,則會出現頭暈,臉色蒼白,出虛汗,四肢發涼等現象,嚴重者甚至出現休克。
(2)處理 在24小時內冷敷或加壓包紮,抬高患肢或外塗中葯。24小時以後,可按摩或理療。進入恢復期可進行一些功能性鍛煉。如果懷疑內臟損傷,則臨時處理後,送醫院檢查和治療。
4.肌肉拉傷
(1)原因與症狀 通常在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下,使肌肉過度主動收縮或被動拉長時引起肌肉拉傷。特別是由手准備活動不充分,動作不協調以及肌肉彈性、伸展性、肌力差者更易拉傷,損傷後傷處腫脹、壓痛、肌肉痙攣,觸診時可摸到硬塊。嚴重的肌肉拉傷是肌肉撕裂。
(2)處理 輕者可即刻冷敷,局部加壓包紮,抬高患肢。24小時後可施行按摩或理療。如果肌肉已大部分或完全斷裂者,在加壓包紮急救後,固定患肢,立即送醫院手術縫合。
二、關節、韌帶扭傷
扭傷是由於受到外力的沖擊,使關節和韌帶產生非正常的扭動而致傷。
1.原因與症狀
受外力的觸擊或撞擊;運動時身體落地重心不穩向一側傾斜或踩在他人足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而致傷。傷後局部能力立即喪失,有明顯腫脹、疼痛等。
2.處理
(1)傷後立即抬高患肢,傷情嚴重的要立即冷敷或用自來水沖淋,加壓包紮,固定休息;使毛細血管收縮,防止腫脹。
(2)24小時後即可拆除包紮,可採用熱敷、理療,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
(3)嚴重扭傷;如韌帶斷裂,關節脫位,應盡快到醫院縫合或做固定處理。
三、溺水
1.原因與症狀
在游泳時,因肌肉痙攣或技術上的原因導致溺水。溺水時,水經過鼻進入肺內,造成呼吸道阻塞,或者因吸水的刺激,引起喉部肌肉痙攣使氣體不能進出,導致窒息和昏迷。如果時間稍長,則因缺氧而危及生命。
窒息後,臉色蒼白而腫脹,眼睛充血,口鼻充滿泡沫,四肢冰冷,神志昏迷,胃腹吸滿水而鼓起,甚至呼吸跳停止。
2.處理
(1)立即將溺水者救上岸後,清除口腔中的分泌和其他異物,並迅速進行倒水,但不要過分強調倒水而延誤了寶貴的搶救時間。
(2)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若心跳已停止應同時施行心臟外擠壓法。人工呼吸和心臟胸外擠壓以1∶4的頻率進行,急救者之間應密切配合,進行積極而耐心的搶救,直至自主恢復呼吸為止。
(3)清醒後,立即送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在運送途中必要時繼續進行人工呼吸。
四、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這種損傷以內側損傷較常見,多發生在膝關節處,小腿突然外旋,或足部固定,大腿突然內收內旋,都可使內側副韌帶損傷。如旋風腳落地方法不當,極易造成內側副韌帶損傷。另外,關節外側受暴力撞擊也可造成損傷。症狀表現為傷部疼痛,腫脹,皮下淤血,活動困難。處置的方法是受傷後應立即冷敷,嚴重的要用綳帶固定包紮。24小時後可按摩、熱敷。
五、急性腰扭傷
運動時,身體重心不穩定或肌肉收縮不協調,腰部受力過重或脊柱運動時超過了正常生理范圍都易引起腰部扭傷。病狀表現為傷後一側或兩側當即發生疼痛,有時聽到「格格」的響聲,有時出現腰部肌肉痙攣和運動受限。輕微扭傷當時無明顯疼痛感,第二天起床時覺得腰部疼痛,不能前屈,用不上勁,損傷部位有明顯的壓痛點。
處置的方法是輕微扭傷可按摩、熱敷。較嚴重的應讓患者平卧,一般不應立即搬動。如果疼痛劇烈,應用擔架抬送醫院診治。
拓展:運動損傷的預防措施
1.科學健身、科學鍛煉是最主要的預防措施
對於普通的'業余運動愛好者來說,運動更多是為了緩解壓力,促進健康,降低體脂肪等。因此運動時應該降低競爭性、增強娛樂性,讓自己能享受運動的過程;同時運動項目盡量多樣化,避免單一的運動方式,爭取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能鍛煉得到。在選擇運動項目時也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來選擇,要做到循序漸進計劃、由慢到快、少到多、短到長、簡單到復雜。把運動鍛煉當成和吃飯睡覺一樣重要的事情,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不要長時間的中斷,。
2.重視小傷小病
很大一部分的慢性損傷是由於在健身運動中對運動量的安排不夠科學合理,從而造成了身體局部過於疲勞,最終導致過勞損傷。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在健身運動中一次急性損傷並沒有得到恰當的治療或者是損傷尚未完全康復又恢復運動,發展成的慢性損傷。因此,在健身運動中要特別注意對急性損傷作及時准確的治療,並科學合理的安排好健身運動的強度和時間,掌握好運動量,避免各種組織勞傷的發生。
3.准備活動要充分
在健身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准備活動不但可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克服機體的生理惰性,而且能增加肌肉中毛細血管開放的數量,提高肌肉的彈性,同時還能提高運動器官的機能,增強韌帶的彈性,使關節腔內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關節的損傷。在沒有做准備活動的情況下進行健身訓練,身體的機能可以在20~30秒內發揮出較大的工作效率,而內臟器官則在2~3分鍾才能發揮較大的工作能力。內臟器官的機能不能適應肌肉運動的要求,不僅影響運動表現,而且還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甚至會出現休克的現象。因此,不做准備活動就進行健身運動其潛在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4.注意運動間歇的放鬆
在看一些健身方案或者指導的時候,你一定會注意到各個動作之間都會說休息xx秒(一般是幾十秒或者幾分鍾不等),別忽略這小段的間歇休息時間。在健身運動中,這小小的休息能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勞,防止由於局部負擔過重而出現的運動損傷。
另外,放鬆應根據健身項目特定來進行。如側重於上肢練習的項目,在間隙期可做一點下肢的練習。這樣可以改善血液供給,使肢體中已疲勞的神經細胞加深抑制,得到休息,對於消除疲勞及有效防止運動損傷有著積極的意義。
5.健身鍛煉後要注意放鬆活動
健身鍛煉後通過拉伸放鬆方法使得體溫,心率、呼吸、肌肉的應激反映恢復到鍛煉前的正常水平。這種鍛煉後的恢復與鍛煉前的熱身運動同等的重要,對於有效的預防運動損傷是非常有意義的。根據不同的健身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放鬆活動,可以防止鍛煉後出現的肌肉緊張充血,恢復更快。
運動損傷發病的潛在因素:
運動技術的發病多因運動項目的不同而不同,有其自身的發病規律,即各項運動有其不同的損傷好發部位及其專項多發病。例如,體操運動員的跟腱斷裂、羽毛球運動員的椎斑疲勞骨折等,其他項目也是如此,尤其是慢性損傷。究其規律多由運動項目與人體兩方面所存在的潛在因素共同決定的。
其一,運動項目及其技戰術對人體的特殊要求;
其二,人體自身某些部位在運動中所表現出的解剖生理弱點。
大家知道:人體上體占人體體重的50%,是用有限的骨骼來支撐的。骨骼因不能直接抵抗外來的撞擊,必須同關節組成一體,起到吸收及減緩沖擊力的作用,如此構造,遍布全身各處,在沒有多少肌肉覆蓋的脛部等抵禦沖擊的能力很若。
例如:人由於直立行走,腰椎受到內臟的壓力,以及頸椎抵禦7公斤的頭顱,過度彎曲和牽拉,非常容易造成損傷。因此,這兩方面潛在因素在運動中是客觀潛伏存在的,並不一定直接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兩個致傷條件是:技術動作錯誤、不合理、不正確,違反人體解剖學和生物力學規律,從而導致運動損傷發生,此時多為急性損傷;人體的某些局部運動負荷長期過重,超出該組織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而逐漸發生退行性病理改變,導致慢性損傷。
運動損傷發生的直接原因:
造成運動損傷的兩個潛在因素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統一,也是客觀存在的,它們的存在僅能說明運動中具有發生損傷的可能,並不一定直接導致損傷的發生,在進行體育運動及身體鍛煉中沒有適當的保護措施則使受傷的危險性增高。但是身體的不協調性也非常容易引起損傷。下面介紹促使運動損傷發生的直接原因:
(一)認識不足,措施不當。
首先:體育教師和體育鍛煉者對預防運動損傷的意義認識不足,思想麻痹,存在一些片面的認識,如「運動損傷難免」、「運動損傷不過是些小傷小病」,關系不大,甚至將預防運動損傷的科學態度與勇敢、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對立起來。因此,在教學中未能積極地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發生損傷後也不認真總結分析。
其次:不少男性青少年生活經驗不多,思想麻痹,缺少防傷觀念,運動中好勝心強,好奇心大,心血來潮,忘乎所以,常盲目、冒失地從事力所不及的運動動作,導致運動損傷;一些女學生在體育運動膽小、害羞、畏難,做動作時恐懼、猶豫、緊張、這些都會造成動作失敗而受傷。
(二)准備運動不足:
不論在何種體育運動中,充分的准備活動是保證學生不受損傷主要手段。因此,無論是在平常的體育鍛煉還是教學、訓練中,都應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准備活動的目的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特別是克服植物性神經的惰性。通過全身各關節、肌肉的活動,加速血液循環,使肌肉組織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以便增強肌肉的力量和彈性,並恢復技術動作的條件反射聯系,為正式活動做好充分的准備。但是,在體育運動中經常犯的毛病是:
A、不做准備活動就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極易造成肌肉損傷、關節扭傷;
B、准備活動敷衍了事,在神經系統和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尚未達到適宜水平;
C、准備活動的內容不得當;
D、過量的准備活動致使身體功能不是處於最佳狀態而是有所下降。
例如:我市某學校的體育教師,今年初在教體育課墊上運動時,一位準備活動沒做開的學生在做動作時不慎扭傷了脖子。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三)運動量安排不合理
運動實踐證明,運動量安排不合理,不但不能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還會引發運動損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局部運動負荷安排不合理
長期局部負荷過大(例如單打一的鍛煉,以致超過了人體組織所能承受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體育鍛煉,人體組織結構因過度摩擦、擠壓、或因過度牽拉,引起微細損傷積累,導致慢性損傷。
例如:慢跑使人上癮,除了消耗熱量、維持體型之外,還可以強化免疫力。就運動心理學來說,慢跑還可以降低焦慮、強化自信、以及增強抗壓能力;對心臟而言,它可以使心肌細胞活性上升、心室生理性擴大、心搏量與心輸出量增加、以及增進冠狀動脈循環;對肺臟而言,長期慢跑也有助於提升肺活量。美中不足的是,長跑也會有運動傷害,其中最常見的是「過度使用傷害」。
「過度使用傷害」一詞首見於1968年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一篇分析慢跑生物力學的文章,成因除了內在因子,如慢跑者本身骨骼肌肉異常,以及年齡、性別、體重的差異之外,主要是外在因子,即由於耐力訓練或是重復使用而造成,其中又以突然增加跑步的強度最容易造成傷害。跑步的強度指數包括距離、速度、坡度與頻率,不論你慢跑的目的是為了改善體能還是挑戰極限,這些指數都必須逐次增加,(即循序漸進原則)否則就很容易受傷。
㈣ 發生軟組織損傷的處理方法是什麼
在平時的運動或工作中,由於意外的發生,很可能會造成軟組織損傷
。受傷的軟組織會有腫痛的現象,並使患處的關節出現功能障礙。發生軟組織損傷的處理方法主要有:
1、要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受傷24小時內宜冷敷,冷敷有促使毛細血管收縮、減少局部血腫和減輕疼痛作用。1-2天後改用熱敷,熱敷可加速傷處周圍淤血的消散吸收作用。
2、損傷嚴重者,如局部腫痛明顯、活動障礙,應考慮是否有骨折、骨裂傷、關節脫位的可能。應進行X線檢查,明確診斷,以免漏診、誤診及延誤治療。
3、關節扭傷應及時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可能導致日後反復扭傷。
4、同一關節有反復多次扭傷史者,建議平時或運動時患處戴關節護墊或用彈力綳帶包紮,有保護關節的作用。
5、患處敷葯後,要注意觀察局部情況,如發現皮膚潮紅、瘙癢、起疹、起水皰等,應立即停止使用外敷葯,用消炎止癢膏塗抹。
6、為能得到及時正確診治,建議病人盡早到醫院找骨科醫生接受治療。
大家在平時要注意加強防護措施,預防軟組織損傷的出現。
㈤ 發生扭傷等跌打損傷時,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什麼
眾所周知跌打但是在日常的日常生活當中,占據較大的比率,針對跌打許多人是不是很清晰該怎麼的保護好自己,跟在產生跌打以後,大家該怎麼的做好合理的護理措施,讓損害降低到最低標准。適度歇息在產生跌打以後,合理的處理方法是當扭到跌打發生以後,適度的歇息,抬高患肢,運用血液循環系統的方法來減少流血狀況和用修補患部皮下組織,不能四處行走,以防加重損害。關節扭傷在青年人和中老年中很多見,特別是愛運動的學生群體,打藍球、踢球非常容易扭到膝蓋骨;
(加壓包紮):部分加壓包紮,可防止扭到位置產生毛細血管破裂,推動負傷的毛細血管內凝血機制,降低機構發脹。留意不必捆紮得太緊,注意觀察捆紮位置遠側身體是不是有慘白、淤青等狀況,以防危害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假如發生以上狀況,立即鬆掉包紮帶。抬高患肢):使患側高過心血管水準。那樣可降低患側的血容量,根據降低組織液滲出和腿部血流灌注,能夠緩解患側浮腫,有益於中後期機構痊癒。
㈥ 常見運動損傷後的有效處理方法有哪些
運動損傷後的有效處理方法:
一、擦傷:即皮膚的表皮擦傷。如果擦傷部位較淺,只需塗紅葯水即可;如果擦傷創面較臟或有滲血時,應用生理鹽水清創後再塗上紅葯水或紫葯水。
二、肌肉拉傷:指肌纖維撕裂而致的損傷。主要由於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造成,可根據疼痛程度知道受傷的輕重,一旦出現疼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在痛點敷上冰塊或冷毛巾,保持30分鍾,以使小血管收縮,減少局部充血、水腫。切忌搓揉及熱敷。
三、挫傷:由於身體局部受到鈍器打擊而引起的組織損傷。輕度損傷不需特殊處理,經冷敷處理24小時後可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成葯,加理療。
四、扭傷:由於關節部位突然過猛扭轉,造成附在關節外面的韌帶撕裂所致。多發生在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及腰部。
五、脫臼:即關節脫位。一旦發生脫臼,應囑病人保持安靜、不要活動,更不可揉搓脫臼部位,妥善固定後送醫院治療。
六、骨折:(一)閉合性骨折:
(二)開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納,以免引起骨髓炎,應用消毒紗布對傷口作初步包紮、止血後,找木板、塑料板等將肢體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固定起來。
(三)懷疑脊柱有骨折者,需早卧在門板或擔架上,軀干四周用衣服、被單等墊好,不致移動,不能抬傷者頭部,這樣會引起傷者脊髓損傷或發生截癱。
(四)懷疑頸椎骨折時,需在頭頸兩側置一枕頭或扶持患者頭頸部,不使其在運輸途中發生晃動,再用平木板固定送醫院處理。
㈦ 常見運動損傷的一般處理方法,請一腳踝扭傷為例進行說明
1、腳踝扭傷之後要分辨傷勢的輕重。一般來講,如果自己活動腳踝時雖然疼痛,但並不劇烈,大多是軟組織損傷,可以自己醫治。如果自己活動腳踝時有劇痛,不能站立和挪步,疼在骨頭上,扭傷時有聲響,傷後迅速腫脹等,是骨折的表現,應馬上到醫院診治。2、腳踝扭傷之後要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熱敷和冷敷都是物理療法,作用卻截然不同。血遇熱而活,遇寒則凝,所以在受傷早期宜冷敷,以減少局部血腫;在出血停止以後再熱敷,可加速消散傷處周圍的瘀血。一般而言,受傷24小時後始用熱敷。3、腳踝扭傷之後葯物治療。正紅花油、雲南白葯氣霧劑等可以治療或緩解跌打損傷。4、腳踝扭傷之後局部按摩。敷葯前克按揉傷足,用雙手拇指輕輕揉動傷處,揉動方向是從足至小腿,這樣既能止痛又能消腫。
㈧ 在體育鍛煉中常見運動損傷的一般處理方法是什麼
a
原則:制動、止血、消炎、鎮痛、防腫。
b
方法:
(1)冷療法:
揮發冷凍法:氯乙烷噴射
冷敷法:涼毛巾、冰塊放置在損傷部位。
熱脹冷縮原理:縮減損傷血管的直徑,單位時間的出血量會相對減少,從而減少腫脹程度。
(2)抬高肢體:
損傷部位高於心臟,降低損傷部位的血壓,減少血液從損傷血管流出。
(3)加壓包紮:
用綳帶勒緊損傷肢體,壓迫損傷血管,減少出血從而減少腫脹。
㈨ 體育課中常見的運動損傷有哪些處理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運動損傷包括疲勞骨折、外脛夾、肌腱炎、跑步者膝、繩肌損傷、舉重者腰、網球肘、頭部損傷和足損傷。
治療
1、急救
在多種損傷中,找出主要矛盾進行急救,如出血時,首先止血。休克時,首先抗休克,切勿猶豫,延誤時機。
2、一般處理
擦傷:不幹凈的傷口用清水沖洗干凈,傷口乾凈者,塗上紅葯水或紫葯水或貼上創可貼即可自愈。較嚴重的擦傷首先需要止血,酌情採取冷敷法、抬高肢體法、綳帶加壓包紮法、手指直接指點壓止血法等方法進行處理,必要時到醫院進行傷口清洗、縫合、上葯、包紮等處理,以免感染或流血過多。
鼻出血:讓受傷者坐下來,頭向後仰,暫時用口呼吸,鼻孔用紗布或干凈的軟紙塞住,用冷毛巾敷在前額和鼻樑上,一般即可止血。如仍不止,應到醫院檢查、處理,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大量出血出現休克。
扭傷:首先應該採取止血、止痛措施。可把受傷肢體抬高,用冷水淋洗傷部或用冷毛巾進行冷敷,使血管收縮,減輕出血程度和疼痛。不能亂揉動,防止加大出血量。在受傷處墊上棉花,用綳帶加壓包紮。簡單處理後應立即將傷者送往醫院進行進一步的醫療處理。
挫傷:用冷毛巾進行冷敷,使血管收縮,減輕出血程度和疼痛。在受傷處墊上棉花,用綳帶加壓包紮。簡單處理後應立即將傷者送往醫院進行進一步的醫療處理。
腦震盪:輕度腦震盪的患者,安靜卧床休息一、二天後,即可恢復。對於中、重度的腦震盪,要保持傷員絕對安靜,仰卧在平坦的地方,頭部冷敷,注意身體的保暖,並及時送醫院治療。
脫臼:動作要輕巧,不可亂伸亂扭,可以先冷敷,紮上綳帶,保持關節固定不動後,立即送醫院請醫生矯正治療。
骨折:首先應安撫受傷者,防止休克,注意身體保暖,立即送醫院治療。
運動損傷預防
熱身運動包括劇烈活動前的放鬆活動,幾分鍾即可讓肌肉溫度上升至38℃,並使其更柔韌,強健和耐損。主動熱身運動比用熱水,熱墊,超聲或紅外線燈被動加熱效果更好。
牽拉活動雖然不能預防損傷,但可使肌肉產生較大的拉力,應在熱身運動後或訓練後進行,為避免直接受傷,時間不宜超過10秒鍾。
降溫指訓練結束前逐步放鬆可預防頭暈和暈厥。如果劇烈活動後突然停止,血液蓄積在肢體遠端靜脈中,可能引起頭暈甚至暈厥。最後的放鬆運動可以促進血循環和血中乳酸排泄,但不能防止第二天的肌肉酸痛,因為這與肌纖維損傷有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運動損傷、網路-運動性損傷
㈩ 常見運動損傷的處理辦法
一、 擦傷
錯誤處理方法:直接貼上創可貼。
正確處理:
沖洗:先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若傷口裡面有砂石等雜物,應用消毒工具清理干凈。
消毒:小的傷口,可用75%的酒精棉球清潔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消毒時要注意無菌操作,從傷口處向外周塗抹酒精處理傷口。
注意事項:若傷口較深,受傷嚴重的要到醫院處理並注射「破傷風」針。
二、 扭傷
錯誤處理方法:立即按摩、熱敷。
正確處理:制動:首先要立即停止運動。
冷敷:24小時內用冰袋冷敷扭傷的部位。
包紮:用綳帶加壓包紮。
受傷24小時後,根據受傷的情況用外敷、按摩、熱敷的方法,並及早進行扭傷關節功能的恢復性鍛煉。
注意事項:受傷後24小時之內,不要作按摩或熱療。
三、 肌肉痙攣(抽筋)
錯誤處理方法:如手指抽筋後,用另一隻手拉伸抽筋手指,直至指筋鬆弛。
正確處理:
手指、手掌抽筋:將手握成拳頭,然後用力張開,又迅速握拳。反復做幾次,並用力向手背側擺動手掌。
手臂抽筋:將手握成拳頭並盡量屈肘,然後再用力伸開,反復進行。
小腿或腳趾抽筋:用抽筋小腿對側的手,握住抽筋腿的腳趾,用力向上拉,同時用同側的手掌壓在抽筋小腿的膝蓋上,幫助小腿伸直。
大腿抽筋:彎曲抽筋的大腿,與身體成直角,並彎屈膝關節,然後用兩手抱著小腿,用力使它貼在大腿上,並做震盪動作,隨即向前伸直,反復做此動作。
注意事項: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補充水分。
四、 肌肉拉傷
錯誤處理方法:立即用熱水浸泡拉傷的肌肉。
正確處理:
早期冷處理:立即停止運動, 24小時內用冰袋或冷水進行冷敷。
中期熱敷、按摩、貼葯膏等:24小時後,可用鹽水熱敷、按摩或貼上活血葯膏。
晚期鍛煉:肌肉拉傷的癒合時間通常較長,晚期多做些功能鍛煉有助於傷口的恢復。
五、 鼻出血
錯誤處理方法:仰頭讓血流入口腔(易誤吸入氣管)。
正確處理:讓受傷者坐下,用手指捏緊雙側鼻翼或將出血側鼻翼壓向鼻中隔約10~15分鍾(壓迫止血法),同時冷敷前額和後頸部,一般能止血。若還不能止血的馬上送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