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閱讀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閱讀理解的解題技巧是先要通讀全文,掌握大意;其次瀏覽考項,細讀答題;最後復讀全文,驗證答案。閱讀理解的解題方法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
閱讀理解主要是為了檢測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在語文考試中有非常大的比例。學好閱讀理解是一個重要的部分,需要多做多讀,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歸納、分析、總結、反思。日常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多看課外書籍,遇到好的文章就精讀,並用文字記錄一些好的句子或片段。還可以多做一些閱讀理解的練習,注意語言要精練,具有吸引力。
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1、通讀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閱讀理解時,先要快速的瀏覽一下整篇文章,重視標題(中心)、開頭段(觀點)、結尾段(結論)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題句),理清脈絡,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時間花在生詞難句上。每次認真讀完一段,要及時概括段意。
2、瀏覽考項,細讀答題。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後,可瀏覽一下短文後面的題目,然後帶著這些問題仔細的閱讀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閱讀。要做到認真讀題目中的每個字。
3、復讀全文,驗證答案。答題完畢時,同學們應對照答案將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再看一遍,以確保答案的正確,同時答案要求,准確,簡潔,全面。
要准確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讀懂段落每句話的意思,還要弄清楚段內各句的相互關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謂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數在段首或段末,個別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沒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總結概括。仔細去體會作者的態度和立場觀點,就能把握好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答題時盡量以文章中出現的句子作答,不要偏離主題。
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方法: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准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雲。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著什麼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2. 初中語文閱讀題分析方法
說明文比較簡單 所有的答案基本可以從原文中找到
首先找到題目中的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 答案基本就在句子的周圍 前幾句或後幾句
記敘文就比較考驗你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了
一般來說 首先你要找到文章要表達的中心 這個中心往往都是廣義的 比如 寫景的文章一般都是表達自己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 每到題都扣住這個中心答分數就會很高的
最重要的還是積累 平時多閱讀一些讀物 增強你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學習沒有什麼捷徑 重要的事正確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
最保險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原文中找答案,把問題代入文章中去,這樣就不容易錯,但是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概括水平比較好的話,就把句子概括出來,否則,就照上面的方法去做.
切記,如果不是回答開放性題目時,千萬不能加入自己的感情,如果你加入了自己的感情,無論你回答得多麼好,評卷老師是絕對不會給同情分你的!!
3.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方法和技巧
語文閱讀理解在語文教學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學生日常獲取知識、信息重要 方法 ,也是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必然需要和適應未來信息社會的必備技能。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常用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方法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用原文答題法:
做題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於作者的主張。
1.盡量利用原文語句。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 文章 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這里,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准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
道聽途說,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驅使;執策而臨之,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 句子 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岳父見教的是」。
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雲。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著什麼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2.沒有原文語句可利用時,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確,不要漏掉答題點。
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步驟
一、瀏覽問題和背景,整體把握很從容
在考場上一般都是時間緊,題量大。不可能像平時精品細讀,有足夠的時間去揣摩。這樣如何合理利用時間,提高閱讀效率就是一個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時就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把寫作業當成答卷子。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 記敘文 ,則要注意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 議論文 ,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二、確定區域定目標,圈點勾畫細推敲
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三、回答問題要精練,摘取原文是關鍵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四、閱讀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記
我們平時寫文章,很多時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訴別人的東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結束的時候,使文章升華。這些都是文章的題眼。同樣,別人寫文章也會採用這樣的方法來表情達意。因此在閱讀理解題中往往有對文章的理解的問題。這一類問題的回答就要著重看開頭和結尾,或者是一個段落的開頭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寫出原句的,學會概括和談出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樣答的點就會全面深入。這一點非常重要,過江龍常常犯這樣的毛病。
五、字詞句意重語境,四不分離會貫通
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媽媽為你找到了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准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道聽途說,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雲。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著什麼樣的位置。
文言文的閱讀方法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方法和技巧相關文章:
★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與方法歸類
★ 小學語文閱讀題答題方法和技巧
★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全匯總
★ 語文閱讀題快速答題方法
★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及解題規律大全
★ 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總結
★ 小學語文閱讀的答題方法和技巧
★ 小學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及方法步驟匯編
4. 語文閱讀理解怎麼分析呢
想要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只依靠課內的閱讀是不夠的,還需進行課外閱讀。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不要局限閱讀范圍,要盡可能多地涉獵不同類型的書籍或文章,比如人物軼事、科普常識、文化習俗、人文歷史、新聞報道等等。
但對於學生來講,平時課業也較多,想要大量的課外閱讀相對也是有難度的。所以對於課外閱讀,建議學生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閱讀效率和能力。
平時進行閱讀理解訓練的時候,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注釋等內容,然後瀏覽一下文章後面問了哪些問題,然後帶著這些內容,快速閱讀一遍文章,做到心中有數。因為解答閱讀題的關鍵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所以在答題的時候,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簡單做個標記。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閱讀這一內容,尋找作答思路或答案。有些時候可以直接使用原文,有些時候還要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
閱讀理解的句子段落
1、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雲。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著什麼樣的位置。
2、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5. 閱讀分析題 學習方法 怎樣做好語文閱讀分析題
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caXTSbiPNTe37DygiUDK4A
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6. 語文答題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語文解題方法
有人認為,語文靠的是死記硬背。其實不然,語文當然少不了記,但是也要有方法的記。語文更重要的是思考。只要你在學語文時,一邊思考一邊有方法的記,就可以把語文學得頗有成績。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5、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6、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即可。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詩歌鑒賞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田園詩、邊塞詩等), 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
【第二步】 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麼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麼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麼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即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於了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了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注釋(可以藉此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鑒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鑒賞);
⑤必看題干(題乾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結合原詩內容、題干作答,不能空洞地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五步】 看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
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
這是一首XX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XX景物組成了XX一幅畫卷(或通過XX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XX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XX表現手法,起到了XX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採用了XX(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XX特點,表現了(突出了)XX思想、感情,起到了XX作用。
語文常見題型的解題思路及方法
就語文學科來說,如今閱讀題中主觀題是主流,這類題目,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這些:
1、「理解、認識」類。包括字、詞、句、段、章,要求談閱讀後的理解或認識。這類題目一般應該先作字面解釋,然後再談一點自己的感悟或體會,這種體會應該是在原文基礎上有所聯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斷、分析『手法』」類。一般包括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說明方法、描寫方法等。這種題目,一般應該先作判斷,再答如何用這種方法?作用如何?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賞析類題目,只要按這三個方面去答,就不會有遺漏。而通常會把「如何用」這一點答漏,難以得到滿分。
3、「解釋寓意」類。答題時,應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要充分發揮聯想想像,揣摩作者想說而沒有明說的意思,不可僅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類。如「文中的『這』指的是什麼?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麼等等,這類題目相對而言比較簡單,重點在於讀懂上下文,從中尋找。
5、「體會含義」類。這種題目應由表及裡,可先解釋字面意思,再結合語境探究它的語境義,這語境義也就是作者用在這里的含義。
6、「分析表達作用」類。這種題目一般考察學生對作者用詞准確性的體悟能力。應該先解釋字詞的意思、含義,再說明有什麼作用。
7、「文章結構分析」類。
① 開頭文字起什麼作用?一般說應該根據文體、文字特點作答。在議論文、說明文中起總領全文的作用,在記敘文或小說中起交代環境、鋪墊故事、設置懸念等作用。
② 結尾文字起什麼作用?一般說是總結全文,點明題意,深化主題、升華感情、呼應開頭、啟發讀者思考等作用。
③ 開頭結尾文字一起有何關系?一般是首尾呼應,深化主題等。
④ 中間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或者是總結上文,或者開啟下文。
⑤ 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為什麼?這種題目是考察學生運用材料或取捨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敘文字,它具有充實文章內容,幫助刻劃人物,突出主題的作用。如果是舉例論證或說明,那就是論證或說明是否充分的問題。如果是抒情議論的文字,那就可能是過渡的問題。答題時應該具體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
8、「敘述方法優劣的分析」類。
① 順敘:按照事情發生發展自然順序安排材料,脈絡清楚,便於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無波瀾,較平淡。
② 倒敘:把故事的結局、或精彩片段放在開頭,可起到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往下讀的作用。但一定要與順敘結合用,「倒」的部分結束時,語言上要有交代。
③ 插敘:在敘述一件完整的事件過程中,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實文章內容,有助於突出文章主題。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則容易造成敘述混亂。具體答題時,應該根據題意作出判斷。
9、「敘述人稱優劣分析」類。
① 第一人稱:給人真實感,令人信服,便於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視野,敘述空間狹小。
② 第二人稱:便於交流感情,給人親切感,便於抒情。但有環境限制,有明確的傾訴對象。
③ 第三人稱:視野開闊,便於客觀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體答題時,可根據題目要求,若是問為什麼要用這種人稱,那就答其優點;如果是問改成另一種行不行?那就應分析另一種人稱的缺點。
10、「表達方式的分析判斷」類。常見題型有:
① 指出敘述的要素、線索、組材順序等。這類題只須據有關知識答題即可。
② 分析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一般來說就是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背景,烘託人物的心情,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鋪墊,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 判斷人物描寫的類型。人物描寫從描寫對象來分,可分為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神情描寫等。一般是起刻劃人物性格的作用。從描寫角度來分可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側面描寫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寫對象。
④ 議論抒情的文字在記敘文中的作用是什麼?一般是起畫龍點睛、升華主題、或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⑤ 指出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見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引資料、配圖表等。其作用都是為了說明事物的某一特徵。
⑥ 指出論證方法及其作用。最基本的論證方法有:擺事實、講道理、既擺事實又講道理。特殊的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推理論證、歸謬論證、舉例論證等。其作用都是為了證明某一個觀點,答題時要把這個觀點找出來。
11、「概括大意」類。先找其文或段的中心句,如果沒有明顯的中心句,就濃縮段意或句意。
12、「仿寫」類。其題型有仿詞、仿句、仿例;其要求有正仿、反仿、發散仿幾種,所以答這類題時,首先應看清楚題目要求,再分析例子的特點,然後根據例子的特點來仿寫。
13、「聯想」類。這類題又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正面聯想,有的則要求反面聯想。其答題思路一般是先確立相似點,然後以相似點為出發點,展開聯想,尋找正確答案。
14、想像寫作題。這類應先找到想像的基點,在此基礎上,展開想像,奮筆抒寫。
15、「對聯」題。應了解對聯常識,注意對仗。
16、文章修改題。常見類型有:
① 用詞不當或不準。② 重復啰唆、語言不簡潔。③ 句式雜糅,不通順。④ 中心句與支撐句不合。⑤ 句式不當,表意不準確。⑥ 句序不當,不合邏輯。⑦ 各部分缺乏銜接。⑧ 首尾缺乏呼應。⑨ 扣題不嚴或不扣題。 ⑩ 標點用法錯誤。
了解了上述常見錯誤後,拿到修改類的題目,就可從以上方面去考慮修改,先找到錯誤,然後作些修改。
詩歌鑒賞答題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評價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詩歌類別:山水田園、邊塞、詠史懷古、詠物、詠懷(包括羈旅、思鄉、登臨和閨怨)等
情感: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語文答題技巧
一、 要點概括類
1.摘引文中原句作為答案。
2.選取文中重要詞語語句組合成答案。
3.劃分相關內容層次,一般有幾個層次就有幾個要點。
二、 感想啟迪類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義,聯系中心作答。
2.聯系自己或社會實際情況,引發感悟。
3.遣詞造句,講究三美:運用古詩文、名言警句;恰當運用對比比喻排比等修辭;運用成語。
4.偷梁換柱法:把作者在該文章中的體驗、觀點用自己的話重新演繹一遍。
三、詞句品味類
1.詞語品味:
A.了解詞性感情色彩,揣摩詞語所表達的喜怒哀樂。
B.分析修辭手法,體會詞語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從它帶給你的啟迪去體會。
B.看句式結構(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同):陳述句語氣平穩,不溫不火;疑問句能吸引讀者好奇心,能製造懸念;反問句能加強語氣;感嘆句能抒發強烈的感情;排比句層層深入,顯得氣勢磅礴。
C.從修辭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淺顯易懂,具體形象;誇張能突出事物的特徵;擬人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對比給人鮮明印象;反語顯得幽默風趣,諷刺意味強烈。
★答題方式:我認為……美在……它表現了…….
四、 獻策舉例類
1.問題獻策分類
A.自然環境問題:大氣水體污染、生態平衡問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問題等等
B.社會環境問題:農村城市差別問題、留守兒童問題、輟學問題、文明問題等等
2.問題獻策舉例類解題注意事項
A.看清問題,問什麼答什麼,切忌答非所問。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須是可行的、有助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切忌紙上談兵空想主義。
C.創新、發展
五、 句子仿寫類
一審修辭,二看句式,三析句間關系,四品語體色彩,五考慮要保留的詞語和要替換的詞語。修辭、句式、句間關系、語體色彩弄明白了,仿寫也就不難。在沒有答題思路的情況下,要考慮和例句關鍵詞語相對、相同的詞語,
例如:「沒有藍天的'開闊,可以有白雲的悠閑」這句子的仿寫。我們通過審題可以知道:1.要保留「沒有… …,可以有… …」2.可以考慮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來替換藍天。3.得出答案「沒有海洋的遼闊,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沒有河流的奔騰洶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沒有高山的險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氣;沒有高樓大廈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溫馨」等等。
六、 語言准確類
1.「××」詞好在哪裡?
★答題方式:用了「××」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2.「文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這樣的題目可分四步:
1:判斷,一般是不能刪。
2:解釋這個詞語在這句話中的含義,在程度.狀態.性質.范圍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較:即比較刪掉這個詞語與沒有刪掉以前的區別,一定要結合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意思變為「……」,與實際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結尾一定要有這樣的句子:這體現了(說明了)語言的嚴密性、准確性與科學性。
★答題方式:不能,刪掉了「××」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絕對化;用了「××」詞,准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體現了語言的准確嚴密。
七、 文段結構類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環節並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類解題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選擇它在文中的作用類別。
如果用在文章的開頭,主要是:引起下文,總領全文,引出懸念,開門見山、點題、埋伏筆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間,主要是: 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結尾,主要是: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題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畫龍點睛等。
2.概括段意
★答題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刪掉或者段落能否調換類的解題模式
1.判斷能否刪掉或調換(一般不行)
2.判斷這些文段之間的順序關系:並列關系、層進關系、總分關系、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答題方式:不能調換(刪掉),原文採用由……到……的順序介紹事物,調換(刪掉)後不合邏輯。
八、 修辭手法作用類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
其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最常用的還是生動形象。
2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
3誇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
作用: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4對偶: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5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作用:增強語言的氣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6設問: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
作用: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7反問::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打感嘆號。
作用: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起強調作用
8擬人:使事物人格化。
作用:傾注作者情感,使語言富有神采,
9反復: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詞語或句式構成。
作用:起強調、突出作用。
★答題方式:這一句採用了… …的修辭手法, 能…....(作用),論述了… …(內容)。
九、說明方法作用類
1.舉例子:使文章更具體、更有說服力,更好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
2.下定義:完整、科學、准確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點,使之與其他事物相區別。
3.列數字:更科學、准確、具體地說明了……的……特點。
4.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特徵。
5.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
6.作比較:使被說明的事物特點突出(答題要結合內容)。或,突出了……(尋找比較點)。
7.列圖表:直觀形象地寫出了……。
8.作詮釋:對事物的某些特徵作一番的解釋。
9.摹狀貌:(類似於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
10.作引用:更有說服力地說明了……。
★答題方式:這一句(段)採用了… …的說明方法,說明了… …事物的… …特點,起到… …的作用。
十、概括議論文論點類
方法:
1.論點出現的形式和位置: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標題、②開頭、③篇末、④論述過程中(注意承上啟下的過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當碰到文中沒有現成的表達論點的句子時,盡管有一定難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確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據論題和論據,參考作者要解決的問題,准確判斷和提煉作者的觀點,然後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達中心論點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較,找出最簡潔、最明確的句子。
十一、根據短文提出的觀點補充舉例類
一定要看清要求舉什麼樣的例子,是名人的還是其他的。
1.可舉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說服力,並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識面,但一定要寫准確人物、事件,切忌張冠李戴。
2.也可舉凡人事例,可以編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實感,切忌過於誇大,胡編亂造。
★答題方式:人物+事例+簡短評價
十二、論證手法及其作用類類
1.舉例論證:運用具體事例,真實可信,更有說服力,有力地論證論點。
2.道理論證:引用名言,具有權威性,有力地論證論點
3.比喻論證: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語言生動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地論證論點
4.對比論證: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有力地論證論點(答題要結合內容)
注意:答論證方法的作用時,先從內容上考慮,再從論證角度考慮,「有力地論證論點」一句必不可少。找論證方法時,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順序就可以萬無一失。
★答題方式:這一段(一句)運用了…. 論證方法,論證了……(論點),顯得……(好處)。
十三、環境描寫的作用類
1.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B.回答時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以《孔乙己》為例,開篇關於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紹便屬於社會環境描寫,它揭示了當時社會等級森嚴,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冷酷勢利,為主人公的出場做了鋪墊。
2.自然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氣氛,為下文埋下伏筆。
B.表現人物……的心情。
C.暗示社會環境。
D.結合具體語境。設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題,與開頭形成照應,使文章形象、生動、細膩,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增強文章感染力。
E.散文中景物描寫作用——用景物襯托所歌詠的對象的特徵,為後文作鋪墊。
環境描寫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六種情況判斷:是否烘託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氣氛;是否設置了背景;是否烘託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題;是否推動情節的發展。
十四、表達方式作用類
常見的表達方式如: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記敘:要結合具體語言環境來分析。
抒情:引起讀者的共鳴,深化中心,畫龍點睛。
說明: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
描寫:身臨其境,栩栩如生
議論:點明中心,升華主題
★答題方式:本段採用了… …的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的作用。
十五、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類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語言、動作、神態、肖像、心理(正面、側面、細節)描寫。
★答題方式:本段運用了… …的描寫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側面描寫用襯托)……形象,表現了……性格,體現了……精神品質等。
十六、指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類
常考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一般是往前找;找到後,將其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當通順。
答疑解惑
1.做閱讀題應該怎樣把握時間?
閱讀科技類文章,應抓住它的要點,不一定非得把全文都讀得特別透徹,關鍵是抓住題目要求考生准確理解的信息。把握住這一信息,就可以比較快地進入實質性問題,如此,這道題目就可以很快解決。具體時間,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對於一般能力的同學來講,大概十分鍾左右能夠解決。文學作品類文章的閱讀,包括新鮮信息的容量相對較少,要考查鑒賞和分析的能力可能性大。對這類題要有相應的答題技巧,時間,大概有十分鍾或者十五分鍾就能解決。
2.怎樣做文學鑒賞題?
應該把握幾個要點:一、用什麼手法;二、這個手法的基本作用;三、它對於表達文章的中心有什麼意義,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還有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現的中心之間要搭一個橋梁,這樣就能夠在現代文閱讀的文學鑒賞題中獲得比較理想的成績。
3.作文的主題直接寫出來好,還是含蓄一點好?
對考場作文來說,直接寫出主題更好。考場作文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獲得較高的分數,且讀者就是兩三個閱卷老師。與其讓他們琢磨半天(其實也沒有時間去琢磨),為何不明白地擺在他們面前呢?如果能很含蓄,同時又能很清楚地讓捕捉到,這當然也是很好的事。不好的就是晦澀,非常隱蔽、隱晦,老師讀半天讀不明白的作文不好。考場作文不只是中心思想一個方面,整個文章的文風也應該是明朗一些,簡單一些,不要過於復雜和拖沓。
4.作文題目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寫上題目。從歷年閱卷來看,總有些同學把題目忘了。忘掉題目的損失絕不是僅僅沒有擬上題目扣掉的一分、兩分,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閱卷者看到的作文沒有題目,沒有眼睛,肯定不會有好印象。而且,作文的題目是引導閱卷者抓住這篇作文的要旨、線索和核心問題的,沒有題目,就失去了線索,就不容易把握,所以損失不僅僅是沒寫題目這一點。第二個不好的方面,就是把話題誤認為是題目,例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就認為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樣也可以,但是失去了一個利用這個文題展示文章線索的機會。好的作文題目,頭一個應該是可以提示作文的中心和主要線索的,或者這個題目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當然應該是精煉的,應該是帶有文學意義的,這樣的題目比較好。
5.怎樣備考文學鑒賞題?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表現在:①「鑒賞評價」是現代文閱讀的重要內容,它要求評說文章思想內容,初步賞析文章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的較高的能力要求;②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可能就某一方面單獨命題,也可能分析歸納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內容、以及評價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結合起來命題。
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應該把握幾個要點,第一是用什麼手法,第二是這個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個就是它對於表達文章的中心有什麼意義,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還有一點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現的中心之間要搭一個橋梁,這樣就能夠在現代文閱讀的文學鑒賞中獲得比較理想的成績。
作為多年的語文教師,這套方法在很多同學身上都發揮了應有的效果,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