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解釋方法及應用實例
採用同一種裝置的頻率域和時間域電磁法,對一定導體異常的空間坐標函數關系是相同的,即異常的剖面曲線形態相同。故在上述條件下,頻率域中一切利用剖面曲線特徵的解釋方法均可用於時間域。
(一)M-1電磁系統在薄板上的電磁響應
直立半無限薄板為模型實驗中研究最多的內容。其典型特徵是板的正上方有一主峰異常D,在主峰前有一次峰C。次峰的出現是由於發射線圈飛近直立板產生的,當發射線圈正處於直立板上方時,由於其間有零耦合,故有主、次峰間的零值點,見圖4⁃1⁃8(a)。當「順傾」飛行時(傾角在0°~90°之間),異常曲線基本上只出現一個單峰,見圖4⁃1⁃8(b)。傾角近於90°時出現兩個峰值,先出現次峰,後出現主峰。傾角恰好為 90°時,(主峰)/(次峰)比值約為10。當傾角大於90°(90°~120°)時,即「逆傾」飛行時,隨著角度的增加,主峰逐漸減少,次峰逐漸加大,見圖4⁃1⁃8(c)。
圖4⁃1⁃8 不同傾角板狀體M⁃1航電儀異常
(a)α=90°;(b)α=60°;(c)α=120°
在航空電磁法中,為了對觀測資料進行初步的定性解釋,可以根據剖面曲線上主、次峰的異常特點,用以大致地判斷礦體的傾向,也可粗略地估計傾角大小。
由於場的復雜性,瞬變衰減規律很難用一種簡單的數學式表達。但一般可近似地用指數衰減規律描述。由於一個導體可用電阻R、電感L的等效迴路近似代替。在一個迴路中,脈沖停止後的衰減電流可近似地表示為
地電場與電法勘探
當t=
令t1時刻的感應電壓值為V1,t2時刻和感應電壓值為V2,T為時間常數,則
地電場與電法勘探
地電場與電法勘探
求比值後取對數,得:
地電場與電法勘探
因此
地電場與電法勘探
圖4⁃1⁃9為由圖4⁃1⁃8(a)整理得到的感應電壓衰減曲線,它在單對數坐標紙上幾乎成一直線,表明指數衰減規律是可取的,經計算時間常數大約為780μs。
圖4⁃1⁃9 圖4⁃1⁃8(a)異常的衰減規律
在自然界,各類導體的時間常數差別較明顯。根據野外資料分析得出不同地質導體的時間常數T,按Δt=100μs分段列於表4⁃1⁃1。
表4⁃1⁃1 不同地電導體的時間常數表
對浸染狀硫化物而言,瞬變效應不宜只近似地根據電感和電阻考慮。因為激發極化效應和電容效應出現在導電的硫化物顆粒與周圍岩石物質的分界面上。這些效應具有較長的衰減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同樣條件下浸染狀導體更容易被找到。實際情況仍然是,浸染狀硫化物不易產生明顯異常,原因是如果無很強的脈沖激勵是不能產生明顯的激發極化效應的。
若記錄的瞬變響應曲線是由兩種介質引起的,則將在衰減曲線上見到兩段不同特點的衰減規律,特別是當瞬變響應曲線畫在雙對數坐標紙上,其組合特徵變得更加明顯,且對於兩段衰減規律而言,其時間常數也將不同(圖4⁃1⁃10),時間常數T具有時間的量綱並表徵某種介質的導電特徵。對一些簡單地質體的物理和幾何特點情況其時間常數T如表4⁃1⁃2所示。
表4⁃1⁃2 不同地電形體的時間常數表
圖4⁃1⁃10 組合體的瞬變響應曲線
(a)僅有覆蓋層;(b)僅有礦體;(c)覆蓋層和礦體
最後討論時間域電磁法應用於地質填圖的理論。圖4⁃1⁃11 是由均勻大地頻率域電磁響應通過富氏逆變換計算得到的ZX脈沖航電系統(M⁃1型航電儀)在均勻大地上空的電磁響應。由圖可見,不同高度的六道電磁響應很好地重合在一起,這時,每個高度的坐標原點有相應的位移。圖中相應地標出六種飛行高度,是指發射線圈離地面的高度。在反演時,首先將某一測點上測得的各道異常值標在與量板同縱比例尺的紙條上,將該透明紙條上的六個標記與量板的六道曲線重合於最佳逼近的位置,這時紙條延長線指的橫坐標為電阻率值。如果介質是均勻的,則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為真電阻率,否則為視電阻率。當然,將上述過程用手工操作是較麻煩的,用電子計算機完成這項工作則較方便。
圖4⁃1⁃11 M-1航電系統在均勻大地上空的電磁響應
(TH表示「飛行高度m」)
(二)應用實例
圖4⁃1⁃12是M⁃1型脈沖航電儀在寧蕪地區飛行記錄中的一段。飛行高度保持在200m上下,飛行平穩,重復性良好。對原始資料只做了零點漂移和筆差改正。由圖可見,在17km處有明顯的曲線突變。17km右側對應著第四系粘土、砂質粘土等低阻沉積物。經解釋其電阻率為20 Ω·m左右,該結果符合實際情況。因曲線有跳動,故定量解釋時對它進行了圓滑。17km左側對應著高阻岩石,岩性為白堊系砂岩、新第三系砂礫岩等。從實測曲線看,只在早期兩道有異常,第三道後異常基本消失,表明異常值衰減很快。經解釋其電阻率大於100 Ω·m。
圖4⁃1⁃12 寧蕪地區飛行記錄中的一段
電磁測量結果表示為電阻率(或視電阻率)的形式是有意義的,因它能與介質的導電性質聯系起來。可以預期,隨著航空電磁法的迅速發展及數值處理技術的應用,它將在直接尋找良導礦體和地質填圖等方面發揮大面積快速測量的作用。
網上直接搜索 結合實例談談運用行動研究反思教學的過程. 一、涵義行動研究就是實踐者為了改進工作質量,將研究者和實踐者、研究過程與實踐過程結合起來,在現實情境中通過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活動. 二、基本特徵1、為行動而研究; 2、在行動中研究; 3、由行動者研究編輯本段二、教育行動研究的內涵教育行動研究是在實際情景中,由實際工作者和專家共同合作,針對實際問題提出改進計劃,通過在實踐中實施、驗證、修正而得到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 主要特點1、實踐導向 2、協同研究 3、反省思考編輯本段三、教育行動研究的意義(1)有利於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2)有利於促進教育研究模式的變革,推動教育科學的發展; (3)有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4)有利於提高教師自我意識,增強教師職業的樂趣與尊嚴. 編輯本段四、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作為行動研究的一個完整單元來講,無論哪一種對行動研究過程的理解, ,「問題」、「計劃」、「行動」、「反思」四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一、問題「問題」階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確問題與分析問題兩個方面的事情. (一)明確問題 1.明確問題的方式 (1)教育實踐中面臨的問題. (2)理論學習受到的啟發. (3)他人成功經驗的啟示. (4)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問題. 2.確定問題的原則 (1)實踐性. (2)可行性. (3)科學性. (二)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是對被確定為研究課題的向題,用自我追問的方式從不同層面、不同方面進行把握,要盡可能地明確這個問題的種類、范圍、性質、形成過程及可能影響,使要研究的課題變得更具體、更清晰. 二、計劃計劃就是擬研究問題的可能策略. 總體的計劃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 (一)計劃的內容 1.計劃實施後預期達到的研究目的; 2.行動的步驟與時間的安排; 3.行動研究涉及的人 ; 4.准備將要使用的問卷或其他收集數據的工具 ; 5.對課程實施改變的因素以及如何觀察或監控這些因素; 6.如何實施已修改的策略 (二)計劃的要求 1.計劃要具有可行性 ; 2.計劃要明確具體; 3.計劃要具有靈活性三、行動行動環節是指行動者在獲得了關於背景和行動本身的信息,經過思考並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後,有目的、負責任、按計劃採取的步驟.把計劃付諸行動是行動研究的核心步驟.行動階段包括兩個方面:行動及對行動的考察. (一)行動 這是教育行動研究最關鍵最核心的環節.行動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實踐(行動)的問題,改善實踐(行動)的質量.行動是不斷調整的、靈活的、能動的,包含著行動者的認識和決策. (二)考察 考察主要指對行動過程、結果、背景以及行動者特點的考察. 1.考察的方法 (1)觀察法 (2)訪談法. (3)問卷法.(4)文獻分析法 (5)三角分析法. (6)日誌法. (7)個案描寫法. 2.考察的要求 在考察中,要注意按計劃,但不滿足於先定的構想,也不要過多地受到執行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的困難的干擾,隨時注意觀察、改善和解決問題的變化情況,及時記錄各種新 情況、新問題和新感想.如果遇到問題,也要隨時做到具體分析. 四、反思反思是對行動過程及行動結果的思考. (一)評價 評價即對行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評價,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釋,找出 計劃與結果的不了致性,從而形成基本設想,總結計劃和下一步行動計劃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斷和構想. (二)總結 主要工作是整理和描述,即在評價的基礎上對觀察到的、感受到的與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有關的各種現象加以歸納整理,描述出研究的循環過程與結果. 總之,教師的整個教育行動研究過程是不斷通過教師的實踐、反思、調整,直到使教育教學活動有新的改進.因此,教育行動研究是一個開放的循環的過程,是一個從不會間斷的過程. 編輯本段五、教育研究的途徑一、問題研究根據問題研究的水平,問題研究有三種: (一)直覺型問題研究 (二)探索型問題研究 (三)理論型問題研究二、合作研究根據合作的形式,合作研究的模式有如下三種: (一)教師與專家之間的合作研究 (二)校內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 (三)協作型的合作研究三、敘事研究按照教師參與和改進的程度,敘事研究可以分為三類: (一)經驗敘事 (二)反思敘事 (三)自傳敘事四、反思研究根據教學的過程,反思研究有三種模式: (一)教學前反思 (二)教學中反思 (三)教學後反思
C. 文獻分析法的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主要以各種文獻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內容分析法源於社會科學借用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歷史文獻內容的量化分析。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內容分析法既是一種主要的文獻資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種獨立、完整的科學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的一般過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標和確定總體與分析單位,依據測量和量化的原則,設計能將分析單元的資料內容分解為一系列項目的分析維度(或類別系統),再按照分析維度嚴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資料樣本(抽取樣本),把樣本轉化成分析類目的數據形式,最後對數據進行信度檢驗及統計推論。兩種方法的主要差別是:內容分析法將非定量的文獻材料轉化為定量的數據,並依據這些數據對文獻內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關於事實的判斷和推論。而且,它對組成文獻的因素與結構的分析更為細致和程序化。 內容分析法的適用范圍比較廣泛。就研究材料的性質而言,它可適於任何形態的材料,即它既可適用於文字記錄形態類型的材料,又可以適用於非文字記錄形態類型的材料(如廣播與演講錄音、電視節目、動作與姿態的錄像等);就研究材料的來源而言,它既可以對用於其它目的的許多現有材料(如學生教科書、日記、作業)進行分析,也可以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專門收集有關材料(如訪談記錄、觀察記錄、句子完成測驗等),然後再進行評判分析;就分析的側重點講,它既可以著重於材料的內容,也可以著重於材料的結構,或對兩者都予以分析。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內容分析法可以用於對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趨勢預測。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內容分析法能對文獻的文字風格做出定量分析,從而幫助鑒別文獻的真偽。在對現實教育問題的研究中,內容分析法同樣能發揮作用,例如,可以用它來分析教材的結構,對教材編制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以用它來分析學生的作業,對學生的錯誤種類做出定量的描述;還可以用它來分析教師、學生或其它人的各種作品、語言、動作、姿勢,對教師、學生等的個人風格、個性特徵做出判斷。
內容分析法的適用范圍雖然較廣,但適於其的內容一般應具有能重復操作、被人的感觀體驗、意義明顯、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徵。通常對不具備這樣特點的、潛在、深層的內容不適於採用內容分析進行研究,否則難保證結果的准確性和客觀性。 內容分析法的一般過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標、確定研究總體和選擇分析單位、設計分析維度體系、抽樣和量化分析材料、進行評判記錄和分析推論六部分。
D. 教育教學中可以開展哪些教育數據分析對教育教學有何實際價值
我覺得教育教學中可以對以下教育數據進行分析並從中得到改善提高的點!
1、對全班學生每次的考試成績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分析得到的結果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可以作為彌補弱勢科目的依據!通過成績甚至每道考試題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學生的弱勢科目是哪一科、弱勢題型是哪一種,以後教學中可以相應加大對該科目該題型的時間、題量投入,查缺補漏,爭取在下次考試中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能取得好成績!
教育教學中可分析的教育數據還很多,希望謝謝對你有所幫助!
E. 內容分析法的教育學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內容分析法既是一種主要的文獻資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種獨立、完整的科學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具有對於明顯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而有系統的分析,並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徵。內容分析法可以藉助計算機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為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研究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F. 社會研究資料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社會實踐進行研究時,一般都會查找相關研究資料,即調查研究型實踐活動在完成調查任務之後,進入研究階段。這是社會調查的深化、提高階段,直接影響和決定調查活動是否出成果以及成果質量的高低。
其實,對研究資料進行分析,一般包括資料的整理、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定性資料的加工分析等步驟,其中定量資料分析、定性資料分析是最重要的步驟。
完成以上兩個對社會研究資料的分析方法,這些收集來的資料才能夠被充分、合理地利用,也才能夠使社會實踐的步驟更進一步。除了這兩個分析方法之外,還有其他對社會實踐的資料分析有積極作用的方法,可以將這些方法合理地結合在一起使用,將資料的價值發揮到最大,這樣,社會實踐將會進行地更加順利和順暢,這樣,社會實踐才能取得成功。
G. 書面材料分析方法的優點有哪些
書面材料分析方法的優點是:一是要使產品質量穩步上升,二是要使產品品種不斷更新換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求,而發展新品種和新材料的多、快、好、省的途徑就是剖析工作先行。
剖析在材料科學特別是商品生產領域中已廣泛使用。國內外許多企業的開發研究系統中都利用剖析技術注視和跟蹤本行業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發展動態。各個企業要謀求生產和發展。
(7)資料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擴展閱讀:
書面材料根據委託單位提供材料,綜合利用定性、定量分析手段,可以萬分之一的精確度精確分析材料的各類組成成分、元素含量以及填料含量。將橡膠塑料原料與製品通過多種分離技術,利用高科技分析儀器進行檢測。
而後將檢測的結果通過經過技術人員的逆向推導,最終對完成對樣品未知成分進行定性、定量判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人員除了依靠先進設備支持外,同時還必須具有豐富的行業知識和理論知識。
H. 資料分析方法有哪些
一、社會科學的研究步驟
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理論的指導。其中,在檢驗研究假設結束之後,需要與現有的文獻對話,再次發現新問題,開始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在這個環節之中,資料分析作為重要一環,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極為重要。
二、資料分析的方式分類
教育研究包含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及分類。一般情況下,按照認識論基礎,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也有部分學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對研究方法進行分類。比如別敦榮和彭陽紅將研究方法分為:理論思辨、經驗總結、歷史研究、調查研究、比較研究、數學分析、質的研究和個案研究;
在國內,根據劉良華對研究方法的分類大體上有三個基本類型:實證研究(量化的、質化的)、思辨研究(又稱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常以教育對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顯現)。實證研究是基於「事實」的方式進行論證並有規范的研究設計和研究報告。
陳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個層面:第一,方法論,即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論假定、原則、研究邏輯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貫穿於研究全過程的程序與操作方式;第三,具體的技術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階段使用的具體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文中所採取的分類是按照陳向明定義中的第三個層面為標准進行的分類。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大多數時候是以一種研究方法為主,其他為輔,交叉使用的。以下內容是介紹每一種具體的方式。
那麼資料搜集上來了?該如何分析呢?
三、具體的資料分析方式
01.思辨分析
(1)歷史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是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亦稱縱向研究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在政治學領域中,它著重對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政治制度的現狀及其演變趨向。但不是斷章取義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現狀,而是系統地研究它們以往的發展及其變遷的原因。歷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發展歷史,從各種事件的關系中找到因果線索,演繹出造成制度現狀的原因,推測該制度未來的變化。
(2) 比較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按屬性的數量,可分為單向比較和綜合比較。按時空
I. 試論高等教育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試論高等教育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 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論文摘要: 本文對蘭州大學教育學院71篇碩士學位論文進行了研究,對其採用的研究方法及論文的性質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研究方法應用方面存在研究方法表述缺乏規范性、思辨研究當道、實證研究匱乏、研究方法單一落後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加強對研究方法的理論認識、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並舉、多元化、綜合化研究方法等建議,以使蘭州大學及其他教育學院能夠更好地發展,培養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一、研究緣起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研究緣起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以下簡稱「我院」)自2002年成立以來,目前已建有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幾年來,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基礎良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作為尚在發展的初級學院,我院在課題研究方法的選取和運用上和其他院校尚有一定的差距,為了進一步鞏固在校研究生相關知識的學習,培養更高質量的人才,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科學地選取和應用研究方法,更好地為科研打好基礎,有針對性地指出並及時糾正學生在該方面現存的問題,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另外,從理論層面來看:方法是深入了解一門學科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學者曾經指出,一部科學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科學方法不斷更新和使用的歷史,理論的探索,歸根到底是方法的探索。高等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自1984年誕生以來,在20多年的時間里有了很大發展,學科體系逐步建立完善,理論探索水平不斷提高,但縱觀其研究方法,從「無獨特的研究方法」到「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一直頗受爭議,其發展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學科的不成熟。教育學者周川曾撰文指出,我國高等教育學理論發展相對滯後的表現之一,即「研究方法尚未成型,研究規范尚待建立。既缺乏嚴格的科學實證研究,也缺乏嚴肅的理論思辨研究。」
高等教育中方法本身不成熟的發展狀態又極大地影響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應用。高校學生,尤其是高等教育學研究生,他們初涉研究領域,對方法的應用還不能得心應手。本文以蘭州大學高等教育學為基點,通過對我院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研究方法運用的狀況研究,揭示其存在的問題,並試圖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釐清我院碩士研究生進行畢業設計時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及他們應用研究方法的規范性程度,分析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對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以及存在什麼樣的不足,而後針對不足,探尋出路,同時也力圖為今後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學提供指導與幫助,為我院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應用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議。
本研究的意義,一方面,它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把方法作為研究對象,對方法進行探究與思考,有利於方法自身理論的不斷完善;對方法的深入探究,有助於促進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的發展和理論的完善;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對研究方法的進一步探索,有助於指導學生對方法的掌握和應用,在教學中為課程設置提供參考依據,為學院研究方法整體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鑒。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文獻為樣本,在對所選文獻進行梳理、分析的基礎上了解當前我院研究生使用研究方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實現這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採用文獻計量法。文獻計量法(又稱文獻調查法)是情報學與數學、統計學等相互交叉和結合而產生的研究方法。文獻計量法產生以後,首先被大量地運用於科技文獻中,但近年來,它的理論和方法也逐步運用到教育研究領域,如《論教育研究方法更新與現代教育家的培養》、《我國教育科學發展狀況的文獻計量學研究》、《通過引文分析看我國教育理論發展的現狀》、《教育理論與實踐》等,都試圖用文獻計量法對教育科學的`學科發展及研究狀況加以統計分析,並探討了其中的某些規律,為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和學科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策略啟示。
2.抽樣方法
由於歷史原因,我院建院較晚,可供選擇的樣本總體較小,所以本研究以完全抽樣的形式選擇了研究對象。從蘭州大學學位論文庫里,搜集到高等教育學專業2007學年至2009學年碩士學位論文71篇。
3.研究框架
(1)樣本總體中對研究方法的表述情況,列出所有的表述方法,以便觀察研究方法敘述的規范程度。
(2)研究方法的總體頻次分布情況:用表格直觀顯示論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發現研究方法的應用特點。
(3)從定量和定性(思辨與實證)兩個方面統計論文分布情況:用表格直觀顯示定性和定量論文的研究數量,立足數據,發現問題,尋找規律。
4.研究的結果
通過對學位論文庫里的71篇論文的分析,從研究方法部分,共找出了22種研究方法的表述形式,分別如下:文獻法、比較法、歷史法、調查法、調研法、案例分析法、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法、訪談法、學科交叉分析法、實證分析法、歸納演繹法、數據分析法、統計分析法、網路調研法、質的研究方法、系統分析法、理論分析法、圖表法、資料分析法、經驗方法、數據比較方法、經驗交流法。
研究方法的總體分布情況:由於研究對象中研究方法應用混雜,敘述模糊不清,本文主要統計幾種常用的研究方法,這里的「常用」是指出現頻次5次以上的,即主要是文獻法、比較法、歷史法、案例分析法和調查法。(見表1)
定量與思辨及定量與實證的分類比較:其數量與構成見表2,在71篇學位論文中,定性與思辨論文65篇,佔91.5%,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思辨研究是我院教育科學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定量與實證論文6篇,占學位論文總量的8.5%,這一結果表明,在定量與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方面,我院有某種程度的欠缺。
三、問題與不足
通過對每篇學位論文中作者自己標注的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的考察與統計,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很多畢業生在表述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時,缺乏規范性和邏輯性,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比如《大眾化下研究生規模化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把研究方法表述為圖表法;再如《我國高水平大學教育學科建設研究》,把研究方法表述為規范分析方法。諸如此類的表述混亂現象不在少數。另外還存在一些邏輯混亂、重復表述的現象。比如在介紹自己應用的研究方法時,有把調查法和問卷法並列等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