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採用白光入射
7、答案:相等 390
由雙縫干涉實驗中相鄰亮條紋間距公式
△x=L*λ/d
L屏和雙縫間的距離 d雙縫間的距離 λ光的波長
用白光照射雙縫,波長最小的,條紋間距最小。
⑵ 楊氏雙縫干涉是什麼方法得到的干涉
楊氏雙縫干涉是得到干涉的方法:
楊氏雙縫干涉是通過濾光片、單縫將光源發出的光變成單一頻率的線光源,通過雙縫變成頻率相同、初相相同(振動情況相同)的相干光,兩束相干光疊加產生雙縫干涉現象。
⑶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是分波陣面法雙光束干涉嗎
對!千真萬確,確實如此!
不是這只是近似的、當成理想的情況看待而已。
.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是在縫很窄時,把雙縫近似地
當成兩個相干波源,發出相干波,雙波陣面的干涉。
.
具體詳述如下。
.
1、縫 slit ,越寬,通過的光通量越大,干涉條紋,就越亮;
也就是說,縫的寬窄,決定了干涉條紋的亮度 brightness、
intensity、strength。
.
2、衍射 diffraction,就是干涉 interference。
區別在於:
講干涉時,一般是講兩條光線或兩個波的
相長 constructive 跟相消 distructive 的現象;
而衍射,是無數的波源 sources 的波的相長相消。
.
3、如果縫變寬了,縫所在之處,根據惠更斯原理
(Huygens' principle),就增加了更多的波源,
每個波源都發出相干光,或相干波(coherence)。
結果會使得屏幕(screen)上得到的衍射條紋變得
模糊不清(blur-blur)。Fringe(亮紋區域,或暗紋
區域)就不明顯。
.
結論:
.
A、縫越窄,干涉條紋越明顯,但亮度不夠;
縫很窄時,近似地認為是兩個相乾的點波源
發出的相干波的干涉。
.
B、縫越寬,干涉條紋越模糊,越來越光亮一片,
條紋將通通消失。
.
歡迎追問,有問必答,中英文皆可。
⑷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
你說干涉條紋保持與雙縫平行很不理解,可以這樣認為:干涉現象首先須有相干光繞過障礙物(其實就是衍射),然後相互疊加,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設雙縫豎直,每一條縫從水平方向看尺寸小,光容易繞過去(衍射),分布到左右兩邊去;而豎直方向尺寸大,光不容易繞過去,所以上下沒有光。最終每條豎縫左右兩邊的光相互疊加,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自然與縫平行。當縫轉動,條紋也轉動。
也可以理解為每條條紋離雙縫的波程差為一個定值,經分析,這些點必然全都分布在與縫平行的直線上,所以條紋與雙縫平行。
你的第四段考慮的是移動單縫的問題,這對條紋分布沒有影響。要知道雙縫很窄,才相當於兩個新的光源。而單縫僅僅是保證有光透過雙縫而已,它對條紋的方向、寬窄均沒有影響。
⑸ 電子是波還是粒子的楊氏雙縫試驗中,用什麼方法測量知道電子通過了左右哪個狹縫。電子還能繼續飛行的。
參考這篇文章
Unsharp particle-wave ality in a photon split-beam experiment
這篇文章中提到首先地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結果,那就是,哥本哈根詮釋研討的測量實驗參數,只是一個連續值域的兩個極端值。哥本哈根詮釋忽略了其它在兩個極端值之間的案例。假設,稍微改變參數值,則干涉圖案也不會變得相差很大。在此之後完成的許多類似實驗,也都證實了這實驗的結果
關於電子 如果改變波長用波長較長的光去觀察電子通過雙縫 隨著波長增大 解析度降低 最後將無法觀察到電子是從哪個縫通過 干涉條紋依舊 而降低波長 一旦可以觀察到電子通過路徑 條紋就會消失。
所以樓主問的問題中,採用的是光學的方法來觀測電子究竟通過了哪一個狹縫。這樣說您滿意么。
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推測:
就是說觀測的同時對電子造成了影響,並不是想像中的意識改變了電子的形態?如果用足夠精密的人眼來看,看到的同時,光子就不同出現干涉條紋,而此過程中電子的某種波能量被探測了,所以它才顯示出粒子的特性。如果眼花看不到電子,那麼在雙縫後面仍然會有干涉條紋。也就是看到的同時改變了電子的特性?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電子通過狹縫那一刻,在光源照射下產生光子,此時光子和電子已經產生了某種聯系,而當光子照射到光電倍增管的光陰極產生電信號的那個時刻,光子的形態改變了,於是與之相聯系的電子狀態也改變了。體現了其粒子特性,看不到干涉條紋。
隨之而產生的問題:
如果產生的光子沒有進入光電倍增管的光陰極,而是射到牆上,還會改變干涉條紋么?人們是究竟怎樣觀測電子通過狹縫的,是不是加了照射光。不同頻率的光對應的效果也不同吧,頻率高波長短的光,可以讓電子被清楚的看到,波長長的光,使得電子不能被分辨從哪個狹縫出來的,於是仍然顯示器干涉特性。所以在狹縫前面加上探測器實際上是和電子發生了作用,而不是我看了電子,他就變成了粒子形態,我不看它,他就產生干涉。
飛行的電子—》產生光子—》光子被探測到變成電信號;
光子的形態改變—》飛行的電子狀態也發射改變,塌縮形成粒子形態。
這么說並不是意識形態改變其特性?
⑹ 牛頓環、洛埃鏡實驗,菲涅爾雙面鏡實驗,楊氏雙縫干涉實驗這四個實驗獲得相干光的方法哪個跟其他三個不同
牛頓環、洛埃鏡實驗,菲涅爾雙面鏡實驗,楊氏雙縫干涉實驗這四個實驗獲得相干光的方法中,楊氏雙縫干涉與其他三種不同。楊氏雙縫干涉是一種衍射干涉。
⑺ 楊氏雙縫干涉的原理
楊氏雙縫干涉的原理是光波疊加原理,用光的波動性解釋了干涉現象。用強烈的單色光照射到開有小孔S的不透明的遮光扳上,後面置有另一塊光闌,開有兩個小孔S1和S2。楊氏利用了惠更斯對光的傳播所提出的次波假設解釋了這個實驗。
S1,S2為完全相同的線光源,P是屏幕上任意一點,它與S1,S2連線的中垂線交點S'相距x,與S1,S2相距為rl、r2,雙縫間距離為d,雙縫到屏幕的距離為L。
因雙縫間距d遠小於縫到屏的距離L,P點處的光程差:δ=r2-r1=dsinθ=dtgθ=dx/Lsinθ=tgθ,這是因為θ角度很小的時候,可以近似認為相等。
干涉明條紋的位置可由干涉極大條件d=kλ得:x=(L/d)kλ,干涉暗條紋位置可由干涉極小條件d=(k+1/2)λ得:x=(D/d)(k+1/2)λ明條紋之間、暗條紋之間距都是:Δx=λ(D/d)。
(7)楊氏雙縫干涉採用的是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干涉條紋是等距離分布的,公式都有波長參數在裡面,波長越長,相差越大。條紋形狀:為一組與狹縫平行、等間隔的直線(干涉條紋特點)菲涅爾雙棱鏡,菲涅爾雙面鏡、埃洛鏡的干涉情況都與此類似。
光的干涉是指若干個光波相遇時產生的光強分布不等於由各個成員波單獨造成的光強分布之和,而出現明暗相間的現象。光的干涉現象的發現在歷史上對於由光的微粒說到光的波動說的演進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1801年,托馬斯·楊提出了干涉原理並首先做出了雙狹縫干涉實驗。
⑻ 「單光子」雙縫干涉實驗,是用的「光子」還是「電子」
使用光子,楊雙縫干涉實驗使用可見光或光子,可見光的波長接近真實物體的大小雙縫,並且可以看到明顯的衍射現象,因為如果使用單色光,那麼干涉條紋是明暗條紋,物理粒子也在波動 指的是德布羅意波,但衍射現象不明顯,電子的晶體衍射實驗是最好的證據,原子甚至更宏觀的物體在波動,但粒子的性質更明顯。如果用原子做雙縫干涉實驗,根本無法觀察到實驗現象。
所以至少在嚴謹的科學領域,量子力學只是可能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它的存在。事實上,量子力學更像是一種哲學欺詐而已。您不能觀察更改其屬性的對象的屬性狀態,只要在觀察到它之前觀察到它即可。正如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很有可能量子已經確定了它的形式,而不是薛定諤的貓狀態。
⑼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
在量子力學里,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雙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在這種更廣義的實驗里,微觀物體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從初始點抵達最終點。這兩條路徑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觀物體物理行為的量子態發生相移,因此產生干涉現象。另一種常見的雙路徑實驗是馬赫-曾德爾干涉儀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