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伯樂
伯樂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桿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伯樂(約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成武縣)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後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人們已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孫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選擇了相馬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事業。孫陽從事相馬這一職業時,還沒有相馬學的經驗著作可資借鑒,只能靠比較摸索、深思探究去發現規律。孫陽學習相馬非常勤奮,《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少有大志的孫陽,認識到在地面狹小的郜國難以有所作為,就離開了故土。歷經諸國,最後西出潼關,到達秦國,成為秦穆公之臣。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故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
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後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
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後,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復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書中有圖有文,圖文並茂。《伯樂相馬經》長期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後雖失傳,但蛛絲馬跡在諸多有關文獻中仍隱隱可見:《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伯樂相馬經》一卷;唐中葉張鷟寫的《朝野僉載》、明人張鼎思著《琅琊代醉編·伯樂子》和楊升庵著《藝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傳已久的《相馬經》帛書。《相馬經》帛書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殘缺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補,有三百字無法處理),因為這部古書沒有相當的今本可以查對,所以一些內容,我們無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寫到「伯樂所相,君子之馬」,並且多次延用相馬「法曰」和「吾請言其解」的措辭,說明這部相馬經即使不是伯樂相馬經原文,也是傳承、吸收和發揮了《伯樂相馬經》的成就寫成的。此《相馬經》內容包括經、傳、故訓三部分。經文部分,用韻文寫成,類似於描寫詩或賦。它把相馬法的要領概括為:「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必相其餘」。具體說就是:「欲得兔之頭與肩,欲得狐周草與其耳,與其肫,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耆(鰭)與脊」。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帛書《相馬經》的出土,展現了伯樂相馬經的豐富內涵,也證明了《伯樂相馬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相馬專著在中國養馬學、相馬學等領域里的重要地位。
伯樂在相馬事業上孜孜探索,在研究醫治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畜牧獸醫。有《伯樂針經》、《伯樂療馬經》、《療馬方》、《伯樂治馬雜病經》等傳世。在後世獸醫學術的發展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獸醫針灸發展探源》(作者為台灣大學畜產系教授林仁壽博士、柯飛、吳雨新博士)一文記述:春秋戰國時代秦穆公時的監軍少宰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後世尊頌,以其名而命名的獸醫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歷代畜牧獸醫經典內均有針灸治療的記載。台北市仁愛動物醫院發行的《寵物情事電子報》,也有類似的說法:春秋戰國,已經提出狂犬病、疥癬、牛豬寄生蟲的人獸共用葯物……秦穆公時的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其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可以說,《伯樂針經》的出現,標志著家畜針灸學的形成。
伯樂去世後,葬於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縣伯樂集鎮駐地伯樂村前。20世紀50年代猶存明嘉靖重修孫陽伯樂墓,雖飽經風雨和磨難,今墓址仍存。20世紀70年代,曾於伯樂墓前挖掘出伯樂殘碑,上有篆書「孫陽」。
現今伯樂集村孫姓村民口碑代代相傳,都認伯樂是他們的「老爺爺」。村民們清明節都要來到伯樂墓給「老爺爺」燒紙;平時說話還避「伯樂」之諱,把韓愈「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話,改為「千里馬常有而老爺爺不常有」。(見《伯樂墓址考》)
伯樂冢
成武縣城西北有伯樂集,伯樂集南有伯樂冢.村名亦以伯樂命名.《太平寰宇記》「濟陰縣」下所記古跡有:「伯樂冢,秦人善相馬者,葬於此。」宋時,濟陰縣邊界極近成武,今伯樂集當屬濟陰縣轄,故《太平寰宇記》所雲之伯樂冢當為今伯樂集鎮南之伯樂冢。
伯樂姓孫名陽,而伯樂集村民亦多姓孫,且多稱伯樂為其始祖。過去,其家廟中還掛有:「伯樂宗風綿世澤,仲或孝感震家聲。」的楹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孫氏族人的淵源。韓愈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更加深了人們對伯樂的崇敬之情。也促進人們對伯樂冢發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㈡ 伯樂是什麼
伯樂是指能夠識別你才華的人,也就是你的貴人。傳說有一匹千里馬,不被人認識,只是下地做苦力,還被虐待。後來伯樂認出了千里馬,救了出來。後人用伯樂比喻能夠識別人才的人。
㈢ 伯樂用什麼方法識別千里馬
1、對任命進行周詳的考慮。一個職位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工作任務。對職位的描述可以長期不變,但是工作的任務隨時都在變化。管理者必須首先了解這項職務的核心內容,根據不同的工作任務,挑選不同的人員。
2、考慮若干潛在的合格人選。設定一個資格的最低限度,不具備這些資格的候選人自動被刷掉。通常,管理者必須考察3-5個符合資格的候選人。
3、仔細思考如何考察這些候選人。管理者對任務做了研究之後,就要了解候選人具有什麼樣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否適合完成這個任務。候選人有弱點,有長處。管理者不能在弱點的基礎上衡量表現,而且要著眼於候選人的長處。如果具備完成任務的能力,其餘的方面可以彌補;如果不具備這一能力,其餘的方面就毫無價值。
4、和若干曾與這些候選人合作過的人談談。管理者一個人的判斷沒有價值,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會有第一印象、偏見、喜好和嫌惡。管理者需要傾聽其他人怎麼想。
5、保證被任命者了解自己的工作。被任命者進入新工作3-4個月後,他應該考慮如何在新工作上獲得成功,管理者也有責任幫助他徹底考慮清楚新工作的要求。
㈣ 什麼叫千里馬,什麼叫伯樂,有什麼區別
伯樂的意思是善於發現和選用人才的人。千里馬意思的日行千里的馬;難得的人才。
1、伯樂 [ bó lè ]
基本釋義:春秋時秦國人,善於相馬,後用來比喻善於發現和選用人才的人:各級領導要廣開視野,當好伯樂 ,發現和造就更多的人才。
出處:唐·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白話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
2、千里馬 [ qiān lǐ mǎ ]
基本釋義:
(1)日行千里的駿馬。
(2)比喻難得的人才。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青少年。
出處:西漢末劉向《戰國策·燕策一》:「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
白話譯文:從前有個君主,花重金購買千里馬,多年沒有買到。
(4)伯樂用什麼方法識別擴展閱讀:
伯樂和千里馬相關的傳說: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
㈤ 伯樂用什麼方法識別千里馬涓人又是用什麼方法找到千里馬
伯樂用什麼方法識別千里馬?涓人又是用什麼方法找到前里馬?
㈥ 伯樂指的是什麼
比喻能發掘人才的人。
伯樂是一個相馬的高手,他能識別千里馬。
㈦ 為什麼伯樂不常有
唐 韓愈 在他的文章 馬說 里提到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的非常明白,因為伯樂不多,所以即使滿世界的千里馬,沒了好的相馬客,良駒的好潛力沒被發現,因而沒被進一步發掘,最終也就碌碌無為和普通的馬匹沒啥差別了。
我們現在一般把伯樂用來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伯樂不常有呢?
梳理伯樂的定義,從潛在千里馬成為真正千里馬過程發現一些端倪。
首先,伯樂發現千里馬需要兩個條件,其一是他自身有足夠的能力知道什麼是千里馬,其二他有機會和千里馬接觸。現實生活中接觸千里馬的往往是他們的同事,朋友,他們不一定是能識別這些千里馬的伯樂。而有些人可能有識別人才的能力,但可能放眼他們所在的圈子,沒有千里馬。
其次,即使真有一個有伯樂眼光的人發現了千里馬,這人可能是千里馬的同事,領導,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不推薦,比如這個同事擔心推薦了,千里馬蓋過他們,或者他們的干更多活;領導不願推薦,可能是因為怕千里馬蓋過了他們的風頭等,或者純粹就是因為妒忌而想壓著千里馬。這些情況都讓有伯樂可能的人湮滅。
再有,培養千里馬需要有很好的方法,習得馬性。而很多單位,企事業收到推薦的千里馬以後,找個好的馬廄圈起來,把馬當看家狗養,這樣不只不能讓良馬不能賓士在藍天碧野中,連馬性都失掉了。這樣的單位企事業,擔不起伯樂之名。
最後,即使全天下都知道有匹真正的千里馬,最後也只是展示展示,不把他放到合適的地方,不把他們放到廣袤無垠的土地中,阻了馬兒跑的道,自然,也就謀殺了伯樂之名。
綜上所述,從被識別千里馬到啟用千里馬的鏈條中只要任何一個環節斷裂,潛在千里馬就成不了真正的千里馬。而存在的能讓鏈條斷的因素往往極多,因此要成就一位伯樂不容易。
再加上現代機構獲取最大利益,為了生產出整齊劃一的所謂良品,把所有的人,事,物都畫了規矩,套上套套。像蝴蝶蘭為了美觀一色地拿卡子卡成好看的盆景,綠蘿一色地拿一個盆子栽著。西瓜要用模子套成一個個方西瓜。好看是好看,標准也是標准,可當所有種種失去很多本來的特徵,變成整齊劃一的時候,伯樂的存在沒多大意義了吧。並且沒准為了給這些供給符合這些機構要求的馬,但凡是匹馬從出生就被馴服並用模子圈養成低眉順眼的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矮腳馬了。
千里馬和伯樂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成就的。如果現在機構非常穩定地就要矮腳馬,肉馬,那麼千里馬這個品種慢慢地也絕跡了。更不消說伯樂這個行當了吧。你說,沒千里馬伯什麼樂啊。
然而,如果某一天我們就想騎著千里白馬,馳騁在藍天白雲下呢?
㈧ 伯樂識馬的識別方法
作為領導者想要正確的識別人才,首先必須對人才有科學的劃分方法,這是科學識別人才的前提。從相對的角度,人才主要可以從激情和能力的角度來劃分出四種類別:第一種是激情高,能力高;第二種是激情高,能力低;第三種是激情低,能力高;第四種是激情低,能力低。以上四類人才的劃分,值得注意的是,是嚴格按照客觀的標准來劃分,而不是靠主觀的判斷。
對人才有合理的劃分後,就能掌握科學理論指導下的識「馬」方法。要正確識別人才,就應該用實事求是的心態去看待人才,從發展的角度和實踐過程觀察人才,用一合為二的觀點辨別人才。堅持全面的、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和方法,掌握識別人才的標准。識別選擇人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觀察法。觀察法是指通過感性直觀地識別人才。觀察法可以分為直接觀察法和間接觀察法兩種。直接觀察法是與對象面對面地接觸,通過聽和看,對人才進行觀察和識別。這種方法具有直觀性的特點,可以更快捷有效地識別人才,但會產生「第一印象」誤區,存在草率下結論的問題。有些人要在長期的接觸中才能真正了解。間接觀察法是通過間接方式對考察對象進行考察。如考察幹部的檔案,聽取群眾的意見等,它可以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更具有說服力。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才是較為科學的方法。
試用法。試用法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短期試用來鑒別人才。如試用期、掛職鍛煉等都是現代許多單位慣用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避免主觀判斷的錯誤,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被識別對象的品格、意志和能力。因此,領導者要給各種人才創造條件,使其充分展示才能。這種試用法,要避免單一崗位試用,單一業務試用,較短時間試用。
薦舉法。通過自薦、組織推薦、他人推薦和上級領導審批相結合的方法選擇人才。領導者應倡導他薦,鼓勵自薦。薦舉法要避免對人才的期望值過高,有些人才在被他人推薦時可能會被誇大能力,給需要人才的領導者造成較高能力的印象。
績效考核法。績效考核法是通過對考察對象的工作政績或業績作全面考核,來了解一個人的品德優劣和能力大小。這種方法通過一些硬性指標,對人才實績進行客觀的評價,這對人才的識別更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績效考核法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但要避免流於形式。
信息網路法。信息網路法是現代信息社會識別人才的方法。通過網路的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建立起人才信息網路,使人才在更大范圍內流動,擴大人才的利用率,使人才資源得到最優配置。
識對馬還要用好馬。要成為一個有遠見的領導者,必須懂得人的個性,了解人的個體差異,每個人才都有自己的所長和所不長,人無完人。讓每個人才找到最適合的位置,用每個人的長處,挖掘每個人的潛力。古人指出:用駿馬去捕老鼠,不如用貓;餓漢得到寶物,還不如得到一碗粥。用物、用人,在於得當。因此,在管理中應根據人的不同情況而採取不同的辦法使用。用人才的過程就是了解人才的過程,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步:
一是用好有德者。有德的人不看重金錢,看重的是自己德行的展現。對於這樣的人不能用物質利益去引誘他,他視金錢如糞土,看名節如生命。對待錢利非常謹慎,這樣的人可以讓他從事財務方面的工作。
二是用好勇敢者。這種人蔑視困難,在困難面前敢於勇往直前,不戰勝困難絕不回頭,不能用艱險去強迫他,可以讓這樣的人處理緊急事務。
三是用好睿智者。這種人通達禮數,明於事理,把誠信看得很重,不會做有失誠信的事,這樣的人不能假裝有誠信去欺騙他,可以讓他負責重要的事。
四是用好愚拙者。這種人不夠睿智,容易相信別人,親信對手,被小人利用欺騙。這樣的人不可從事談判、判斷工作。
五是用好不忠者。這樣的人屬於典型的「牆頭草兩邊倒」,立場不夠堅定,很容易動搖,哪裡有利,哪裡好靠,就投向哪裡。這樣的人不可讓其知道機要。
六是用好貪圖錢財者。這種人容易被金錢利益所引誘,貪圖小便宜,有的甚至愛才如命。容易誤入歧途,發生受賄辦事的行為,這樣的人不可管理錢財,不能從事財務工作。
七是用好重情者。這種人容易變換觀念,情感脆弱,容易相信感情,會有稱兄道弟的情節,過於看重朋友義氣,而違反了原則。會被那些有目的的人利用,這樣的人有時做事會猶豫不決。這樣的人不可讓其做決策者。
八是用好雜亂者。這種人容易把事情弄得亂七八糟,拿了芝麻,丟了西瓜,一樣事情還沒做好,就去做另一樣事情,最後什麼都做不好。沒有條理,工作無章節,這樣的人不可從事井然有序和長效性的工作。
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㈨ 我們應該如何識別生活中的伯樂
我們花時間重點學習的領域,以及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能發揮我們天賦才能的領域,因此我們相對更容易取得成績,更能在工作中獲得滿足。這意味著我們發自內心地想要在該領域長期沉澱,而不是頻繁跳槽。所以,我們有最多的機會,把工作、學習中的貴人和伯樂所傳授的各種寶貴經驗,付諸具體的實踐,在實際理論學習中使用,或者在具體工作中實踐,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最佳學習境界。只要把「工作和學習」這兩件要事把握好——能充分發揮我們的天賦才能。那麼,這就是最有可能遇到有含金量的貴人和伯樂的最佳、最實際、最值錢的途徑。在能發揮我們天賦才能的「工作和學習」這兩個地方,我們將遇見最多「最有可能成為我們的貴人和伯樂」的人。而且,在這兩個地方,來自貴人和伯樂的幫助也是最有價值的,是實實在在可以在工作和學習中體現的、增強我們自身功力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