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運動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運動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運動訓練的方法與手段,運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途徑,在我們日常的運動中,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我們減輕壓力,運動可以降低身體的血糖,下面我帶你了解運動訓練的方法與手段好處。
運動訓練方法即指運動訓練活動中,發展運動員競技能力、完成訓練任務的途徑與辦法。構成運動訓練方法的主要因素是練習動作及其組合方式、運動負荷及其變化方式、過程安排及其變化方式、信息媒體及其傳遞方式、外部條件及其變化方式等要素。
有一些在運動訓練實踐中,最常用、也是比較有效的訓練方法,依其基本作用和使用范圍,將它們分為系統控制性訓練方法和具體操作性訓練方法兩大類別。
系統控制性訓練方法是一種總體把握的訓練方法,它為人們提供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訓練的整體設計,並在一個訓練階段中運用於訓練實踐。系統控制性訓練方法包括模式訓練法和程序訓練法。
具體操作性訓練方法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為完成特定的訓練任務,在一次訓練課中就可採用,也可在一個階段中,甚至多年訓練過程中系統採用。常用的具體操作性訓練方法包括完整訓練法、分解訓練法、持續訓練法、間歇訓練法、重復訓練法、比賽訓練法、變換訓練法和循環訓練法。
健身運動遠的訓練方法與手段
一,優先訓練法:指對身體肌肉的薄弱部位優先訓練。在初學階段或練習一段時期後,從全身發展來看,某些部位相對比較差些,發展不夠勻稱,就要優先訓練。例如,腿部肌肉與其他部位比較,相對來說差一些,那就應該把深蹲和腿屈伸運動放在一課的前面來訓練,其餘的部位放在後面來訓練。
二,循環訓練法:在每次訓練時,把多個訓練身體不同部位的運動及訓練器械按一定的秩序編排好,訓練者按事先編排的內容程序,依次練習每個運動至完成所有運動,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循環的訓練。循環通常應包括6-14個身體不同部位的練習,每個運動練習間歇為45-60秒鍾,每個循環間歇為2-3分鍾。一次訓練課可安排一個或幾個循環訓練。這種練法對初練者較為適宜。
三,定量訓練法:指把運動方式,器材重量,運動次數,練習組數和間歇時間等作出數量上適合規定的一種訓練方法。具體明確,容易掌握,又是其他訓練方法的基礎。
游泳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與手段
1、不同的泳姿有不同的要求蝶泳:腰腹部肌肉發力帶動全身自由泳:胸部和臂部肌肉發力作為主要推動力蛙泳:腿部發力作為主要推動力仰泳:應該也是臂部發力鍛煉腰腹仰卧起坐(可加負重聯習)即可,胸臂杠鈴平推、引體向上、啞鈴側舉即可,腿部,啞鈴腿部上舉、跑步機練習即可游泳千萬不要只練一部分,游泳運動員的身體一般較勻稱,我建議你各個部位都鍛煉,根據自己擅長的泳姿對某部分相應的加強
2、在下水前做力量練習。一般進行等動拉力,不過一般的健身房沒有那種游泳專業訓練使用的等動拉力。建議:做些卧推,腰腹力量練習,靜力練習等。呵呵~你不知道嗎?因為你的具體情況沒有說的很明白,教練員往往不能給你胡亂的制定計劃。一般教練員都得實事求是的根據運動員或者學員的情況進行陸上力量訓練。我給你講的這些只是一些原則。
3、游泳是運動員在水中克服水的阻力的運動,是比速度比耐力比意志的體育項目,是健身強身鍛煉的好方法,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世界各地開展的非常普及。在競技體育中是屬少年項目,其主要是出成績年齡相對較早,如短距離男18--23歲:女16--21歲:中長距離男16-19歲;女15-17歲;個別運動員甚至更早。因
短跑是人體運動器官和內臟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條件下完成最大強度的工作,屬於極限強度的運動。短跑能有效地發展速度素質,因此,它是田徑運動的基礎項目,而且在其他運動項目的訓練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短跑技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體,為了便於分析,可把它分為起跑和起跑後的加速跑、途中跑及終點跑三部分。
■如何提高短跑速度
速度很顯然是影響短跑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以90~95%的強度進行20~60m跑,每組跑4~5次,每次休息3~6分鍾,進行2~3組,這將有助於提高你的速度。同時,改變短跑的起跑姿勢,採取站立式、轉身式和行進間起跑,這也有助於提高你的速度。上面這種提高速度的訓練,應在質量良好的,即平坦、乾燥、硬度適中的道面上進行。溫暖的天氣將有利於提高這種訓練的效率。冷天氣不利於這種訓練,但在完成適當的准備活動後也可以進行。
發展步頻:最佳時期11——13歲。側重於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縮速度,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靈活訓練,提高肌肉快速收縮力量與肌肉的放鬆能力。
訓練手段:[1]高速 大幅度擺動腿前後擺動聯系,要求在快速擺動中完成合理的折疊技術,擺動腿大小腿折疊得越緊,半徑越小,擺速越快。
[2]加快腳掌著地速度練習,要求盡可能地縮短騰空時間。
[3]快速擺臂 擺腿練習,要求腿 臂動作協調進行。
發展步長:步長能力的大小主要決定於跑時的後蹬力量 ,後蹬角度,擺動力量,擺動速度,以及髖關節的靈活性等。著重發展大腿的伸肌,屈肌的力量和髖關節的靈活性。
方法:負重換腿跳,負重大步走,負重跑,負重跳台階,跑台階,大幅度的跨步跳(要求擺動腿積極下壓和小腿由前向後積極著地),蛙跳,單足跳等練習,提高跑時的後蹬能力。與此同時,採取高抬腿跑,拉橡皮條高抬腿「車輪跑」,收腹跳等訓練手段,提高擺動速度,並且採取其它一些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加強髖關節的靈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訓練。
發展絕對速度:必須注重步長和步頻的最佳組合,及跑的技術動作各環節的時間也空間的節奏。
訓練方法:(1)20—40米行進間快跑練習。(2)4*25—50米接力跑,加速跑,追趕跑練習。(3)下坡跑練習。(4)順風跑練習。(5)各種短段落的變速跑練習
(1)行時間跑30—60米,3—4次X2—3組。
(2)短距離接力跑2人X50米或4人X50米,3—4次X2—3組。
(3)讓距離追趕跑60—100米,3—5次X3組。
(4)短距離組合跑(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X2—3組。或(30米+60米+100米+60米+30米)X2—3組。
(5)順風跑或下坡跑30—60米,3—4次X2—3組。
(6)短距離變速跑100—150米(30米快跑+20米慣性跑+30米快跑+20米慣性跑),3次X2—3組。
(7)膠帶牽引跑(30—60米,4—5次X2—3組。
(8)反復跑30—60米,4—5次X2—3組。
發展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的訓練方法
1�各種球類運動;(1)雙手推滾球→接著起跑追趕滾動球的練習 (2)雙手向前上拋出球→接著跑出追趕並接住球的練習
2�各種游戲性質的反應練習;
3�發令或聽信號(口令、掌聲等)的蹬起跑器的練習; 半蹲踞式姿勢,聽到槍聲迅速向上跳起並觸及高物。
4�最快速度的擺臂練習,持續時間5~10~20秒;
5�最高頻率的各種形式高抬腿跑,持續時間5~10秒;
6�最快頻率的小步跑、半高抬腿跑,距離30~40米;
7�快速後蹬跑,完成距離50~100米(計時、計步);
8�快速跨步跑,完成距離50~100米(計時、計步);
9�快速單足跑,完成距離30~60米(計時、計步)。
10 直立姿勢開始,逐漸各前傾斜接著快速跑出。
11 在2—3度的斜跑道上,快速完成上坡或下坡加速跑練習,距離40—50米
Ⅲ 騎自行車鍛煉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如今的交通便利,騎自行車上班的人很少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閑暇時間騎自行車來緩解壓力。而在健身房,騎自行車也是很受歡迎的一項健身方式。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騎自行車能減肥嗎?
踩自行車壓縮血管,使得血液循環加速,大腦攝入更多的氧氣,再加上吸入大量新鮮空氣,可以強化心臟功能。周期性的有氧運動,能使鍛煉者消耗較多的熱量,可收到顯著的減肥效果。
騎自行車運動不僅使下肢髖、膝、踝3對關節和26對肌肉受益,而且還可使頸、背、臂、腹、腰、腹股溝、臀部等處的肌肉、關節、韌帶也得到相應的鍛煉。不但可以減肥,而且還可使身材勻稱。
騎自行車減肥的正確方法:
1、掌握要領
要掌握騎車的動作要領,不能只留意騎車的路程。要調整好自行車的高度,這樣可以避免大腿根部內側及皮下組織挫傷。蹬自行車時,腳的位置一定要恰當,用力要均勻,否則就會使踝關節和膝關節發生疼痛。
2、調整坐墊的角度
一般情況下自行車的坐墊要水平安裝,或者前段要稍微低一些,但是盡量不要前段上翹。有人騎完車後常常會抱怨胯下痛,這可能是坐墊前端對PP或大腿內側的壓力過大所致,這時需要檢查一下你的坐墊是否水平,甚至可以將坐墊的鼻端稍稍向下調整一點,這樣做可以減輕對胯下部位的磨損。小編推薦騎自行車減肥減少磨損的有效方法:穿上帶護墊的騎行褲。
3、調整坐墊的高度
如果自行車的坐墊高度不合適,騎長途的話就會出現膝蓋疼痛,而且大多數的時候,膝蓋損傷是不可以恢復的,醫生也只能夠幫你保持現狀的狀況不再惡化,需要我們重視坐墊的高度的設置,姿勢正確就不會損傷到我們的關節了。小編推薦騎自行車減肥車座最合適的高度:當腳蹬到最低點時,腿可不費勁地伸直,膝蓋可以不用彎曲,但腿稍稍使勁伸直的時候,膝蓋可以有微量彎曲,就好了。這樣在騎行中可以讓血液在騎行過程中通過膝蓋。當然,如果你還不適應新單車,不習慣把坐墊調得過高,可先降低一些,慢慢再升高,一切以安全為先。
4、姿勢正確
騎車身體姿勢要正確。電視上看到那些專業運動員騎自行車時,身體都趴在那裡,很是「專業」,這樣的姿勢是比賽需要,是為了獲得加速度,而你是為了塑形。騎車時身體壓得過低,會限制腹式呼吸,而腹式呼吸有利於減少腹部贅肉,這是很多人常犯的毛病。
5、練習時間
每星期一次的練習次數也不對。有氧運動每星期不能少於三次,而且每次鍛煉都要在30分鍾以上,超過60分鍾也不好。
6、注意變換姿勢
騎車時間較長時,要注意變換騎車姿勢,使身體的重心有所移動,以防會陰部某一點長時間著力。
(責任編輯:高雪茹)
Ⅳ 運動訓練常用的方法
運動訓練常用的方法
運動訓練常用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教練是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而選擇不同的方式去訓練,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運動訓練常用的方法的相關知識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運動訓練常用的方法是規定重復動作之間的休息時間的訓練法。此法與重復訓練法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嚴格控制每次或每組練習之間的間歇時間,使運動員在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就進行下一次或下一組練習,一般以脈搏頻率計算,每分鍾不低於 120次。間歇訓練法可以根據訓練的任務,通過調整練習的數量、每次練習的負荷強度、重復次(組)數、間歇時間和休息方式等 5個因素,組合成多種間歇訓練方案。
競賽法 一般都應按各運動項目的競賽規則進行(在參加正式比賽前的訓練更應如此)。但也可根據訓練的具體要求,縮短或延長正式比賽的距離、時間,縮小場地,減少人數,或附加一些條件,予以限制。 把前述幾種訓練方法加以不同的組合運用,就形成了綜合訓練法。綜合訓練法的另一種組合形式是循環訓練。各個訓練法的組合運用和循環訓練的組成,要根據各個訓練法的特點,結合訓練任務,以及運動員的實際情況而定。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上述常用的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又不斷出現許多新的訓練方法。如根據訓練方法對生理機能產生的影響及其本身的特點而形成的有氧訓練法、無氧訓練法、缺氧訓練法和高原訓練法。把控制論運用到運動訓練領域後,出現了模式訓練法。這種方法運用控制論的觀點和方法,通過研究高水平優秀運動員的訓練和提高成績的過程,確定一種最佳發展的模式,使訓練對象在形態、生理機能、運動素質、技術等方面按此模式的方向發展。若發生偏差,就立即查明原因,及時修正。 運動訓練計劃、大綱及運動訓練課 制定運動訓練計劃是保證訓練科學性的主要一環。
計劃包括:
①多年訓練計劃(一般以某屆全國運動會和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期限,少年兒童運動員也可訂6~8年的計劃);
②全年訓練計劃;
③階段訓練計劃;
④周訓練計劃;
⑤課訓練計劃。
訓練大綱是根據訓練的任務和訓練對象的水平,科學地選擇訓練內容,並按一定的分類方法進行排列制訂的。訓練大綱包括理論知識、身體訓練、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心理訓練等方面的基本內容。這些內容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地進行排列。不同等級運動員的訓練大綱要相互銜接,並能反映出本運動項目的先進水平和今後的發展趨向。
訓練課是對運動員進行訓練的最基本的組織形式。訓練任務的最終完成,要靠每次訓練課效果的逐步積累。每次訓練課都應有明確的任務,適當的內容,嚴密的組織,有效的方法手段,合理的運動負荷和時間分配。課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結束前要進行恢復性的放鬆練習。訓練課可分單一課和綜合課兩類。單一課是在每課只進行一項基本內容的訓練,如身體訓練課、技術訓練課等。綜合課就是在一次課上,身體、技術、戰術的訓練混合進行。訓練課不同於其他體育課。各次課內容的`選擇,方法、手段的採用,以及運動負荷的確定,不僅要前後銜接,而且要與早操、比賽等其他活動統籌安排。強調個別對待與運動員自我控制相配合,為的是更好地從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出發完成訓練任務,同時也是為了培養、提高運動員獨立訓練的能力。
論述運動訓練方法和手段的異同
運動訓練方法:是運動訓練活動中,提高競技運動水平完成訓練任務的途徑和辦法。
運動訓練方法的作用:
正確地認識和掌握不同訓練方法的功能和特點。有助於順利地完成運動訓練過程不同時期的訓練任務;有助於有效地控制能;有助於科學地提高不同項目運動員的整體競技能力。
運動訓練方法的基本結構:
a練習動作及其組合方式。
b運動負荷及其變化方式。
c過程安排及其變化方式。
d信息媒體及其傳遞方式。
e外部條件及其變化方式。
運動訓練方法的分類:
A、整體控制方法(模式訓練法、程序訓練法)
B、具體操作方法(完整訓練法、分解訓練法、持續訓練法、間歇訓練法、重復訓練法、變換訓練法、循環訓練法、比賽訓練法
運動訓練手段:是指在運動訓練過程中,以提高某一競技運動能力,完成某一具體的訓練任務所採用的具體練習。
運動訓練手段的作用:正確選擇合理運用以及創造運用新的訓練手段,都有助於預訂訓練任務的完成和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運動訓練手段的動作結構:
A、動作特徵:支點、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B、動作構成姿勢、軌跡、時間、速度、速率、力量、節奏
C、動作過程:動作開始、動作進行、動作結束。
運動訓練手段的分類:依練習目的(發展體能的訓練手段、改進技術的訓練手段、提高戰術能力的訓練手段、改善心理狀態的訓練手段);依訓練手段的效果對專項能力的影響(一般訓練手段、專項訓練手段);依在訓練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基本訓練手段、輔助訓練手段);動作結構(單一動作結構-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動作結構-固定性、變異性)
Ⅳ 1KM長跑的技巧與訓練方法
1KM長跑的技巧如下:
1.跑步的時候身體稍微向前傾,與地面的角度大概是80°到85°左右。
2.跑步的過程中要注意抬頭收腹,雙手自然配合腳步運動,減少身體左右晃動,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浪費。
3.500米以後加大軀乾的前傾(男的80°,女的85°),從而帶動身體向前,為平衡這種前傾,自然要加強蹬擺的配合,增大上肢的擺動幅度,以促使後程技術動作不變形,最終達到提高後程的效果。
4.落地要讓腳跟先落地,但注意腳面不能和地面形成大的夾角(少於10°)或者整個腳落地,在著地緩沖時,要盡量減小阻力,迅速過渡到前蹬動作。在著地後身體重心向下移動的同時要向前移動。
5.開始跑的時候(前500米)呼吸節奏是每3步一呼,3步一吸,在保持速度的時候如感覺呼吸困難,就需要調整為2步一呼,2步一吸,前後需要並保持呼吸均勻和深度一致。
其他:
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體力的積蓄,做好運動前的准備活動,對肩關節、肘關節、背腰肌肉、腿膝踝關節等部位進行熱身活動,從而防止受傷,提高運動成績。
Ⅵ 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循環訓練法有何區別
1、練習內容不同
重復訓練法:重復訓練法是指在不改變動作結構及其外部運動負荷的情況下,按一定要求反復練習,各次(組)練習之間的間歇時間要使運動員完全恢復,每一次練習都要在完全恢復條件下進行的訓練方法。重復訓練法主要用於提高運動員的速度素質。
間歇訓練法:間歇訓練法是指對動作結構和負荷強度、間歇時間提出嚴格的要求,以使機體處於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復進行練習的訓練方法。
循環訓練法:循環訓練法是日常健身運動訓練方法之一。根據訓練的具體任務,建立若干練習站或練習點,運動員按規定順序、路線,依次循環完成每站所規定的練習內容和要求的訓練方法。是一種綜合形式的練習方法,比較生動活潑,能提高運動員的練習情緒和積極性。
2、特點不同
重復訓練法:重復練習是在不改變練習內容、手段、時間、距離、次數、間歇、負荷強度等因素條件下進行的。每次重復練習的負荷強度較大,周期性項目可達運動員個人最大負荷強度的90%~100%。每次練習後有充分的間歇時間以保證運動員機體基本恢復。
間歇訓練法:該訓練法優點在於練習期間及中間間歇期間均能使心率持在最佳范圍之內,改善心泵功能。
循環訓練法:能全面地影響身體各器官,系統,提高身體素質,增長肌肉力量和耐力。還可消除枯燥感。肌肉的局部負擔不重,不易疲勞,能調動訓練者的積極性,激發訓練的興趣。
3、作用不同
重復訓練法:重復訓練法適用於各個運動項目的各種身體素質、技術、戰術訓練,它的作用在於通過對同一動作或技戰術的多次重復,強化條件反射,達到使運動員掌握和鞏固動作或技戰術的目的。
間歇訓練法:通過嚴格控制間歇時間,有利於運動員在激烈對抗和復雜困難的比賽環境中,穩定、鞏固技術動作;通過較高負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機體耐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確保運動員在保持較高運動強度的情況下具有持續運動的能力。
循環訓練法:肌肉增加也意味著身體新陳代謝增加,說明脂肪消耗得更快。包括循環訓練法在內的抵抗力訓練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減少身體損傷的危險,幫助改善身體協調能力,增強信心。當然,最重要的是能夠增強力量,強化意志。
Ⅶ 常用的訓練方法有哪些
一、反復鍛煉法
反復鍛煉法是在相對固定的條件下按一定負荷標准反復訓練的一種方法,如50米加速跑4~6次,每次跑後間隔1~2分鍾,而且每次跑的速度和距離都不變。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提高速度素質,也有助於增強下肢力量。
二、負重鍛煉法
負重練習法是負載重物所進行的體育鍛煉,即身體的腰、腿等部位捆綁或放置適量的重物。鍛煉者應按照一定的重量、次數、標准等要求去進行訓練,增強體質。武術的訓練大多屬於負重訓練。
三、循環鍛煉法
循環鍛煉法是指一組鍛煉項目由不同種類的動作,不同效果的訓練手段,多個不同的練習點組成,通過鍛煉把不同功能的體育項目組合在一起以達到促進身體全面發展為目標,形成一種系統的讓全身都得到鍛煉的運動方法。這種訓練能夠達到全身活動的效果。由於這樣的訓練方法由多種器械組成,所以需要做連續不同的動作,練習時要多種姿勢交替進行,這樣才有助於減輕疲勞,激發練習興趣,從而產生明顯的健身價值。運用這種方法要避免一味地追求運動的密度和數量,而忽視了動作的質量。
四、間歇鍛煉法
間歇鍛煉法是指進行重復運動時每次要進行一定時間的休息,用來減少運動量或降低運動負荷,它是提高鍛煉效果的一種常用的鍛煉方法。間歇鍛煉的時間長短,由運動負荷價值決定。當負荷超過上限時,間歇時間要長些,以避免負荷過大而導致體力能量消耗過多;當負荷在下限時,間歇時間要短,如果間歇時間過長,後一次鍛煉如果在前次鍛煉的效果完全消失後再進行,那間歇就無意義了。
Ⅷ 運動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運動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運動訓練的方法有哪些,不做好熱身運動很有可能拉傷肌肉,經常不運動的人要注意這幾點了,堅持運動還有可能長高,有些運動並不適合所有人參與,下面我帶你了解運動訓練的方法有哪些好處。
1、通常有氧運動法是最常用的鍛煉的方法,可以採取快走慢跑、登山、游泳、騎車,都屬於很好的有氧運動的鍛煉方法,但是對人體最為有益的鍛煉方法,是在室外呼吸新鮮空氣時進行有氧運動的鍛煉方法。2、還可以適當進行無氧運動鍛煉,可以充分鍛煉肌肉,可以刺激肌肉的發達,能夠適當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和增強人體的靜息基礎代謝率。
3、進行和緩的瑜伽拉伸的放鬆鍛煉,也屬於很好的有益身心健康的鍛煉方法。
4、對於腦梗塞後遺症等患者,可以針對受損的末梢神經進行功能恢復的鍛煉,也屬於鍛煉方法的一種。
(一)區別對待原則
區別對待原則是指在田徑運動訓練過程中,應根據訓練對象的個人特點(年齡、性別、身體條件、訓練水平、特長、文化水平和心理品質等方面),有針對性地科學確定訓練任務、內容、方法、手段和運動負荷量。
運動員的訓練水平越高,個人的特點越突出,因此更要貫徹區別對待原則。青少年兒童正處於長身體的時候,各方面差別很大,因此從選材育材開始就必須對他們的個人差異進行細致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不同的`訓練要求。
(二)合理安排運動量原則
合理安排運動量原則,是指在田徑運動訓練過程中,根據運動員的水平,逐漸加大負荷量,直至最大限度。
合理安排運動量還必須考慮到數量、強度、時間和密度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運動量的增加都是從增加數量開始,在適應這種數量之後,再逐漸提高練習的強度,縮短練習的間隔時間(增大密度),以及增加練習的難度和提高練習的質量。
(三)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原則
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原則,就是在田徑運動訓練過程中,要根據專項特點、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和不同訓練時期、階段的任務,恰當地安排二者的訓練比重。對年齡小和訓練水平低的運動員,一般的訓練比重就大些;對年齡大和訓練水平高的運動員,則應加大專項訓練的比重。對機能與運動素質要求高、能量消耗大的體能類項目,一般的訓練比重 大;對某些基本技術多而復雜的項目,則應加大訓練的比重。
(四)不間斷與周期性原則
良好的運動成績是運動員在多年不間斷的系統訓練過程中,隨著身體素質的提高和運動技術的改進而獲得的。沒有多次的重復,就不可能發展和展和提高身體素質、掌握和完美運動技術。因此,田徑運動員必須堅持多年和全年的不間斷訓練。
各專項的訓練,均應當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由已知到期未知,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在多年系統的訓練過程中,以要有周期性的和不斷重復的階段,以逐步完成各階段的訓練任務,並且隨著運動員訓練水平的提高,又要不斷地調整訓練內容和比重,不斷地提高訓練要求。
Ⅸ 運動的訓練方法有哪些呢
運動訓練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重力訓練。重力訓練也被稱為抗阻力訓練,通過一定的器材輔助來達到增強肌肉力量的效果。例如負重深蹲,以及對啞鈴的操作,都能極強的刺激肌肉生長。在運動之前一定要進行熱身,否則突然承受重物很可能造成肌肉拉傷,而在運動之後,也要進行一定數量的拉伸運動,讓肌肉得以更好的舒展,促進血液循環。
第四柔韌性訓練。柔韌性訓練和平時做的熱身運動,以及拉伸運動有著本質的區別,柔韌性訓練要比前兩者更加全面,而且講究特定的姿勢。想要學習柔韌性訓練,一定要找專門的教練進行指導。
除此之外,在運動的同時也要保持正常飲食和休息,這樣才能讓訓練的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