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調查群落豐富度的方法是什麼
對於活動力強的生物,如鳥類等,採用標記重捕法進行調查;對於活動力弱的,如草地上的蒲公英、葉片上的蚜蟲等,採用樣方法進行調查;對於土壤中的小動物的調查研究,由於其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常採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採集、調查。即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如採集罐、吸蟲器)進行取樣,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來推測某一區域內土壤動物的豐富度。
B. 生態學群落調查方法
數量調查,植物一般為樣方法,動物一般為標記重捕法
C. 什麼叫森林群落調查中的樣圈法
這是生態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它一般用一個直徑一米的圈,隨機拋出,圈中一塊地表。然後統計圈內群落的一些信息。比如植物種類、數量、植株高度、重量等。可以得出相對密度、相對優勢度、相對頻率等重要的生態學術數據。
分離培養技術在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部分還處於不能被分離培養狀態.隨著微生物研究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一系列不依賴於培養的技術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文介紹了生物標志物法、SCSU、DNA復性分析、DGGE、TGGE、ARDRA、T-RFLP、SSCP、PAPD和ERIC-PCR圖譜分析等方法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研究中的應用.
E. 為了分析某一森林植物群落中主要植物的組成及數量特徵,通常採用什麼調查方法詳細
記名樣方調查法 就是只記植被種類 覆蓋度等 而不計數量 通常採用10乘10 1乘2等方法 剛做完實習回來 不知道對不對
F. 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分別是調查群落中植物和動物豐富度的常用方法
樣方法
(1)取樣調查中的兩個概念
①樣 方: 樣方也叫樣本,從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抽取出來的部分個體的集合,叫做樣方。
②隨機取樣: 在抽樣時如果總體中每一個個體被抽選的機會均等,且每一個個體被選與其他個體間無任何牽連,那麼,這種既滿足隨機性,又滿足獨立性的抽樣,就叫做隨機取樣(或叫做簡單隨機取樣)。隨機取樣不允許摻入任何主觀性,否則,就難以避免調查人員想獲得調查屬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調查結果偏大。
③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 ,蚜蟲、跳蝻的密度等。
(2)常用取樣
①點狀取樣法
點狀取樣法中常用的為五點取樣法,如圖A,當調查的總體為非長條形時,可用此法取樣。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的長和寬要求一致。這種方法適用於調查植物個體分布比較均勻的情況。
②等距取樣法
當調查的總體為長條形時,可用等距取樣法,如圖B,先將調查總體分成若乾等份,由抽樣比率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後按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樣法。例如,長條形的總體為100 m長,如果要等距抽取10樣方,那麼抽樣的比率為1/10,抽樣距離為10 m,然後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內進行取樣,樣方大小要求一致。
樣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①確定調查對象;
②選取樣方:必須選擇一個該種群分布較均勻的地塊,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
③計數: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
④計算:取各樣方平均數。
在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時,一般多採用標志重捕法(捉放法)。就是在一個有比較明確界限的區域內,捕捉一定數量的動物個體進行標志,然後放回,經過一個適當時期(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後,再進行重捕。根據重捕樣本中標志者的比例,估計該區域的種群總數,可計算出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
標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的概率相等。
在標志重捕法中,標志技術極為重要,在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標志物和標志方法必須對動物的身體不會產生對於壽命和行為的傷害。如選用著色標志時,要注意色素無害而溶劑可能有毒如果用切趾、剪翅等方法標志動物時,不能影響被標志動物正常的活動或者導致疾病、感染等。
2.標志不能過分醒目。因為過分醒目的個體,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變與捕食者之間的關系,最終有可能改變樣本中標志個體的比例而導致結果失真。
3.標志符號必須能夠維持一定的時間,在調查研究期間不能消失。
標志重捕法的應用比較廣泛,適用於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
與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相比,動物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要困難得多,而且又費時間。如果要學習這種調查方法,而條件又不允許時,則可以試一下「模擬捉放法,其原理相同。
G. 為了解和認識一個植物群落,我們應如何對其進行調查和分析
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是評價植物群落結構復雜性和功能復雜性的重要指標,各種生態環境因子對植物群落影響的梯度變化會綜合反映在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空間分布格局上,而溫度、光照、濕度和土壤理化性質等直接影響植物生長的生態環境因子又會綜合反映在海拔梯度的變化中,對植物群落的分布、結構、功能以及物種多樣性等產生影響,相對於其它各種生態環境因子,海拔梯度在植物群落多樣性研究中被當作是影響多樣性空間分布格局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山地森林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垂直格局分布具有重要的意義。
論文的主要內容是山東嶗山地區森林植物群落資源的野外調查及對群落物種多樣性垂直空間分布格局的分析,共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對山東嶗山地區森林植物群落資源進行系統的野外調查,在兩年的同一時段分別對北嶗和南嶗進行了樣方調查,以掌握植物群落的整體現狀,包括群落類型及其物種構成、結構、分布和環境因子等;
二是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整理,對植物群落進行研究分析,以對嶗山地區的植物群落有一個清晰、綜合的了解和掌握,進而闡明其植物群落分布、組成和群落學特性。
為評估山東嶗山地區植物群落保護和利用現狀,生物多樣性保護、植被恢復、生態系統管理和發展規劃等提供依據。
論文主要以嶗山森林植物群落各物種的重要值、各個群落的多樣性指數,包括Patrick豐富度指數、Simpson指數、Shannon-Wiener(?)旨數、Pielou均勻度指數等分析嶗山地區的森林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垂直格局分布;另外,再採用典範對應分析(CCA)排序法,對植物群落與其所對應的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進行重點分析,包括各種環境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土壤pH、有機質、全氮、全磷等)對植物群落的分布、構成的影響;數據分析的結果表明,嶗山主要的森林植物類型有赤松群落、黑松群落、日本落葉松群落、水榆花楸群落和刺槐群落。
研究群落多樣性指數表明,與其它山地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有所差異,嶗山植物群落總體Patrick豐富度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與海拔關系的曲線為雙峰型,在海拔300m和600m處為多樣性指數的峰值,而在海拔840m左右出現最低值。
Simpson指數和Pielou均勻度指數與海拔關系的曲線變化則較為平緩。
進一步對群落總體、群落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分別進行CCA排序研究,
最終的分析結果顯示:嶗山森林植物群落分布受海拔的影響明顯,人為干擾在某些區域影響較大,而其它如坡度、以及土壤中全氮、全磷、有機質含量等環境因子只對個別區域的群落分布產生影響,對嶗山總體群落分布的影響則不明顯。
H. 高中生物種群密度調查方法都有些什麼
調查種群密度用:標志重捕法,樣方法,去除取樣法,直接計數法
1、標志重捕法(調查取樣法、估演算法):
①、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范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後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再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數占總個體數的比例,估算種群密度。
②、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並標志數×第二次捕獲數÷第二次捕獲中有標志數
2、樣方法:
①、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算每個樣方內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樣方法: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
3、去除取樣法
在一個封閉的種群里,隨著連續的捕捉,種群數量逐漸減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獲取的個體數逐漸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積數就逐漸增大。當單位努力的捕捉數等於零時,捕獲累積數就是種群數量的估計值。
4、直接計數法
通過顯微鏡利用血球計數板進行較大單細胞微生物計數的操作方法,這是一種常用的徽生物計數方法,此種方法簡便、快速、直觀。
(8)群落調查時常用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種群密度調查則是構建種群數量變化模型的基礎,其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逐個計數法,適用分布范圍小、個體較大的種群,統計的結果完全符合實際值,是一種精準的方法。
但在一般情況下,由於種群個體數繁多,其大小不一,再加之因動物的穴居、隱藏和飛翔等原因,逐一計數是很困難的,這時常常只計數種群的一小部分,用來估計整個種群的種群密度,這種方法稱為取樣調查法(估演算法),這就是經常用到的另一種方法。
影響因素:
1 種群增長率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遷入率、遷出率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年齡增長型的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性別比例失調,繁殖率低,種群密度將降低;若出生率大於死亡率,種群密度將增大
2 密度制約
一旦種群大小超過了環境的容納量,其個體數必將逐漸減少,要麼出生率有所回落,要麼死亡率有所升高,其中主要受食物資源與天敵種群因素制約。
3 隨機性
在自然狀態下,動植物及微生物種群總是受到隨機過程的干擾。包括環境隨機性與災難性隨機性,以相同的方式作用於所有個體,與種群大小及其他參數無關,任何環境因素都會對種群參數產生不可預測的影響,其中主要是氣候因素和領地面積。
I. 如何進行種群或群落調查
如何進行種群或群落調查
如果標記物容易脫落,則會導致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偏小,最終導致實驗所得到數值比實際數值大.
蠶糞中的能量沒有被蠶固定,這部分能量屬於植物的同化量,所以不能實現蠶與魚的能量流動.
調查植物豐富度時,對不認識的植物需要記錄它們物形態特徵;由表中數據可知:甲/乙的種植比率越高,收獲種子比率(甲/乙)也越高,所以按照0.25的種植比率種植,收獲種子比率(甲/乙)為0.37,再按照0.37的種植比率種植,收獲種子比率(甲/乙)增大,以後每年將獲得的全部種子再混種下去,這樣連續種植10年,最終甲種植物占優勢,故選A.
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