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最大力量訓練方法

最大力量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1 06:49:59

❶ 大力量的訓練是什麼

第一種方法,舉啞鈴依然是鍛煉上肢力量的首選方法,最好准備兩種重量不同的啞鈴,較重的啞鈴可以用來做有針對性的手臂力量訓練,比如一組平舉20個,或者一組側舉20個,每天練習個六到七組;較輕的啞鈴可以用來隨時舉著做一點熱身運動或者舒展運動。
第二種方法,引體向上也是非常簡單實用的鍛煉上肢力量的方法,可以每天計劃做個三到四組,每組做10-20個不等,根據自己可承受數量調節,需要注意的是,雙手最好垂直掛於單杠上,做引體向上時最好下巴過單杠,盡量不要藉助下身彈動的力量,靠雙臂的力量。

第三種方法,做俯卧撐也能夠鍛煉上肢力量,這個不需要道具,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有空的時候就可以隨時做幾個,需要注意的是地板過硬可能會傷到雙掌,所以可以的話盡量避免粗糙的水泥地面,選擇木板地、草地或者膠地。

第四種方法,平卧舉杠鈴可以同時鍛煉上肢力量和胸肌,將杠鈴移至胸口正上方,然後雙手握住杠鈴垂直上舉,可以根據自己情況安排杠鈴重量、舉重次數以及組數,效果非常明顯。

第五種方法,平常多做一些經常揮動手臂的運動,比如打棒球、打網球、打壁球、打排球等等,做這些運動不僅能夠鍛煉上肢力量,還能夠鍛煉自身的靈活性和反應能力。

第六種方法,平常可以打一打沙袋,學習一下拳擊或者散打練習,能夠有效鍛煉上肢力量,提高上肢的爆發力和靈活性。

第七種方法,多參加戶外的攀岩攀壁運動,一開始可以參加室內的模擬攀岩運動,如果岩壁不高,只要在下面墊上足夠的墊子即可,不要用吊繩,靠四肢力量攀登,能夠鍛煉上肢。
第八種方法,折臂力棒也是鍛煉雙臂力量的好方法,選擇自己可承受重量的臂力棒,將它用雙手平握於胸前,然手雙手同時用力向下折,雙手向中間靠攏,然後再緩緩地向兩邊展開,根據情況設計做的個數和組數,需要注意的是千萬要完全展開之後再放手,否則容易被彈傷。
第九種方法,用拉力繩鍛煉上肢力量,將拉力繩的一端固定住,然後單臂交替拉動鍛煉,或者將拉力繩的中間固定住,雙臂同時拉動鍛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拉力繩中間用腳牢牢踩住,然後雙手往上提拉鍛煉。
第十種方法,採取雙方角力的方式鍛煉雙臂力量,比如採用拔河的方式,限制雙方的腳部不能移動,只能是用雙臂和上身力量拉動,腳步移動或者倒地為輸;或者採用雙方互推的方式,限制腳步不能移動,以此鍛煉上肢力量。
第十一種方法,雙杠臂屈伸也是很好的鍛煉上肢力量的方式,將雙手分別握杠,兩臂支撐在雙杠上,整個身體與雙杠垂直,雙肘慢慢彎曲,使身體逐漸下降至最低位置,然後再慢慢用力撐起至還原。一定要注意,慢慢地彎曲,再慢慢地伸直,切忌忽然加快速度,可能會導致滑脫。

❷ 怎樣訓練力量最有效求解

訓練力量有效運動方法如下:

1.上肢力量訓練方法:倒立推舉

該動作能夠大幅度刺激神經平衡中樞及肩、胸部肌群,提高上半身協調性以及心、腦血管的承受力,並為下一步倒立行走打下基礎。

伏身面向一堅固牆,成平地伏卧撐狀,此時頭部距牆約30厘米,雙手放置距離略寬於肩。根據個人習慣,一腳蹬地,一腳上擺,全身協調發力成倒立狀,兩腳掌貼在牆面,身體成反弓形,頭仰起。以上述姿勢為基礎進行下放——上舉的循環動作。


2.上肢力量訓練方法:單握啞鈴

在體側單手握一支啞鈴,身體盡可能側屈,允許啞鈴把你的身體向下拉。然後向相反的方向拉回身體,使身體回歸開始位。完成規定數量的體側屈換另一邊。

健身中持鈴體側屈目的僅限訓練腹肌,常選用小重量啞鈴,多次數訓練,比如每側20至50次不等。而橄欖球持鈴體側屈關鍵是訓練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力量及身體一側失去重心時的平衡能力


3.上肢力量訓練方法:負人坐蹲

在健美界,杠鈴深蹲被尊稱為「力量訓練之王」,因此在日常的軍事體能訓練中,結合部隊的實際情況,並突出強化受訓人員背負能力和配合意識的前提下,採用了負人坐蹲這一杠鈴深蹲的變形動作。負人者將兩腿分開,兩腳間距離與肩同寬,然後下蹲,被負者騎跨在負人者的頸部。負人者抓握住被負者小腿,然後循環執行起立蹲下的動作。

❸ 增加力量的訓練方法

舉適當的重量

1、選擇一個適當的重量。初次進行健身訓練時,你很難把握健身的重量。你應該不想一開始就舉太重的重量吧,因為這樣你做不了多少次就會累得不行。研究表明,持多個動作才能更好地促進肌肉增長。同樣,你也不想舉得太輕吧,因為這樣子鍛煉沒什麼效果。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合適的重量。

健身時,找出合適的健身次數。做卧推時,如果你想做3到4組的話,那你最好最找到一個你能舉10,15或者20次的重量(直到你舉不起來),這樣才能更好的鍛煉肌肉。

肌肉極限是指你在無幫助情況下能舉起的最大的重量。你鍛煉得越多,你的肌肉極限值就越大,也即是你能舉起更重的重量。

理想情況下,肌肉極限出現在你所預期的下一個動作。選擇一個你能舉起預期次數的最大的重量。

2、平穩而緩慢地健身。快節奏健身並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健身時動作別太快,那樣和可能會拉傷肌肉,從而浪費更多的時間。緩慢地健身比快速健身來得好;同樣地,適當重量健身訓練比特種健身訓練來得好。

為了達到更好的健身效果,每次至少留出小時的時間。千萬別一下子鍛煉好幾個小時。最好利用30分鍾的時間做健身鍛煉。

3、運動前至少50分鍾不要吃東西,否則到最後你可能會腹痛。

也不要空腹運動,否則你可能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完成運動。運動前1~2個小時吃點東西,如果你實在肚子餓,可以在運動前15分鍾吃點水果。

4、運動前請先熱身。這可以增加血液和肌肉的氧含量,也可以減緩健身後的肌肉酸痛。

俯卧撐和仰卧起坐是一種經典的熱身運動。做完5個俯卧撐和5個仰卧起坐後,休息30秒;再各做10個,休息30秒;再各做20個,休息。然後再往回減少數量(10個,5個)。做完以上這些之後,做一些拉伸動作來放鬆肌肉。

5、健身之後,做些放鬆運動。只要做做伸展運動動作就行,或者做與熱身一樣的動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你緩慢地降低心率,並讓身體逐漸進入休息狀態。方法2鍛煉手臂

鍛煉手臂

1、卧推
。卧推是健身時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卧推時,你需要躺在健身台上,讓後用你的胸肌力量將杠鈴舉起。卧推時,你可以找個看護員幫你增加或減少重量;如果你是新手,並且你對健身重量還沒什麼感覺,那麼這點尤為重要。

緊緊抓住杠鈴。你需要緊緊抓住杠鈴,集中注意力。然後收縮肱二頭肌,肩膀和身體肌肉;深呼吸,並用胸部力量將杠鈴舉起。

雙腳平放,當你放低杠鈴時,雙腳也下放。將杠鈴放到胸部上方,保持肌肉緊張。

不要放掉杠鈴。緩慢地、平穩地放低杠鈴,盡量保持垂直起落,並可能靠近胸部。胸肌一定要保持緊張狀態,不要有任何放鬆,然後利用手臂和腿部力量,將杠鈴又往上舉。

開始時,找到一個你可以輕松舉起的重量來練練感覺。務必讓看護員來幫助你,尤其當你是新手的時候。

2、平卧啞鈴推舉。平卧啞鈴推舉與卧推很相似,只不過平卧啞鈴推舉是每隻手那一個啞鈴,而卧推則是雙手握住杠鈴。

找到一對適當重量的啞鈴,並從胸部較低位置垂直地將他們舉起。然後緩慢而平穩地將啞鈴放下直至接觸胸部。之後再次將他們垂直舉起。

夾胸運動與平卧啞鈴推舉十分相似:雙臂伸直,將啞鈴從兩邊放下,然後往中間收起。平卧啞鈴推舉更像是俯卧撐,而夾胸運動更像是「展開翅膀」。

為了鍛煉不同的肌肉群,可以考慮先後做平卧啞鈴推舉和卧推。雖然這兩個運動的動作很相似(都是將杠鈴或啞鈴推舉或放下),但所鍛煉的肌肉群卻有所不同。

3、啞鈴彎舉訓練。站著或者坐著做啞鈴彎舉可以鍛煉肱二頭肌。手握適當重量的啞鈴,一隻手放下啞鈴的同時,另外一隻手彎舉啞鈴制胸部位置。

啞鈴的位置應當與身體平行。為將啞鈴舉到胸部位置,在上舉啞鈴的同時,手心朝向胸部,旋轉啞鈴。

你可以用雙手臂來做這個動作或者單手交叉做這個動作。

4、啞鈴提拉。啞鈴提拉運動是鍛煉手臂的一種巧妙方式。 肘部架在膝蓋上,將啞鈴從地板放下往胸部方向拉舉。注意,一次只練一隻手。

將肘放在膝蓋上,你可以坐在地板上,也可以坐在健身凳上。

找來一個適當重量的啞鈴,並將其從地板位置向胸部位置拉舉。完成動作之後,換一隻手繼續練。

❹ 怎樣把自己的力量練的最大

力量練習主要強調的是在保持動作正確的前提下的高組數,高頻率,間歇時間較長的練習,具體的要根據你現有的力量水平來定,比如你的卧推的重量,下壓的重量,杠鈴彎舉的重量等

俯卧撐

一、擴胸式。雙手的手掌作為支撐點,雙臂張開,與肩同寬,或比肩更寬,背部、腰部和臀部呈一條直線,肘部用力,屈臂運動即可。此方式主要鍛煉的是胸肌、上臂的肱三頭肌以及腹部肌肉。

二、夾肩式。動作與上同,只是雙手間距較窄,並以雙拳作為支撐點,拳眼向前。這種方式鍛煉的是臂力,而且能增加手腕的力量和拳的硬度。練習時應注意,所選的支撐地面可以先軟後硬,手腕支撐時要綳緊,以免扭傷。

三、鐵牛耕地式。用拳或用手掌作為支撐點。雙手撐地,雙臂張開,與肩同寬。雙腳趾著地,雙手雙腳平行。頭向斜前方頂,前腳掌、雙手、頸、腰一齊用力,同時腰下塌,貼著地皮。然後臀部上翹,腰再下塌,身體後拉,整個動作完成。斜前斜後的動作反復做即可。這種練習主要針對頸部,並增強背肌、手腕、腳踝力量。

四、手指功法。主要是以十指為支撐點,其他動作與前兩種方式相同。隨著力量增加,著地的手指可以依次遞減。該方式主要練習指力,增強手的握力、抓力、合力,力透指尖。應注意的是,若指力達不到支撐身體的力量,可以先讓手指頂著牆面練習,身體斜撐。待指力慢慢增強後,再逐漸放到水平地面來練,以防手指受傷。

五、鯉魚卧蓮式。身體側卧,單拳或單掌著地(一般是單拳),斜撐地面,雙腳交叉斜撐。例如,右拳撐地,左臂向上伸展,雙臂呈十字形,掌握身體平衡。左腳內側、右腳外側著地支撐。屈臂下撐時,腰部用力,頭和腰後仰,如同盤卧的鯉魚,然後恢復原式,再反復下撐。

該方式主要鍛煉三角肌(俗稱「虎頭肌」)、上臂、腰部和腹部的力量。練習時若力量不夠可以先選擇較軟的地面,臂部的力量要用足。

六、倒立式。初練者可依附牆面倒立,腳搭在牆面上,雙手與肩同寬,雙臂彎曲,做屈臂下按。後期,腳可以離開牆面來做俯卧撐。該方式主要訓練頸部和臂部的力量。練習時注意掌握身體平衡。

七、負重練習。動作與擴胸式和夾肩式相同,只是在背部放上重物,如啞鈴片。在臂部力量增強、身體動作協調後,重物的重量可依次遞增。

八、單掌或單拳練習。動作與擴胸式和夾肩式相同,但單掌或單拳著地,做動作時雙手交替撐地。該方式主要練習單臂力量。若臂力不夠,開始時可先在斜坡上練習,隨著力量增強,逐漸抬高腳的支撐點,最後可單掌或單拳甚至一個手指支撐,身體倒立。練習時要循序漸進。

強調,練習時要注意身體平衡,各部位的動作一定要協調,這樣肌肉的負重才均勻,鍛煉效果才會更好。

俯卧撐對腹、背、胸部的肌肉都有良好的鍛煉作用,還能做出很多花樣,收到意想不到的健身效果。

一、兩手距離變化:雙手略寬(或略窄)於肩膀,肘部打開與地面平行。

只要不是雙手和肩寬相等,俯卧撐的難度就會相應提高。略寬於肩膀距離的方法,更偏重於鍛煉臂力、肩部肌肉的力量;略窄於肩膀距離的方法,則偏重於鍛煉胸部肌肉和背部肌肉。

二、手法、腳法變化:手法可分為全掌撐、拳撐和指撐三種形式,從方向上又可以分為指尖向前、向內、向外三種撐地姿勢。全掌撐,就是用全手掌撐地;拳撐,就是用握拳的形式撐地;指撐,就是用手指第一關節撐地的方法。指撐所需要的力量大,難度也最高。腳法,可以分為兩腳並攏和開立兩種形式,還可以分別用腳背或腳弓撐地。

三、身體傾斜的姿勢變化:高姿俯卧撐,在做練習時,練習者的身體是腳低手高,手腳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這種姿勢適合初學者、力量不大的人。中姿俯卧撐,練習者的腳和手都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適合一般鍛煉人群。低姿俯卧撐,在練習時,練習者的身體是腳高、手低,腳可以放在矮凳、床沿上手部撐地,手腳不在同一平面。這個姿勢會將全身的重量壓在上肢,對健身者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

四、鍛煉頻率變化:可以快慢結合,練習中先快做幾次,再慢做幾次;也可以定時計數,在單位時間內計算練習的次數;還可以單純計數,練習者不間斷做俯卧撐,直到力竭。頻率的變化能更好地刺激肌肉生長,交叉運用它們,鍛煉中就不易感到疲勞了。

練習俯卧撐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做前要充分按摩、甩動、拉伸上肢,防止肌肉僵硬;練習中要摸索適合自己的俯卧撐形式,合理控制運動負荷

❺ 力量訓練方法

力量和耐力最科學的訓練方法

如何增強肌肉強度

傳統足球訓練往往將個人技術、比賽流程及戰術等作為重點,但有針對性的增強肌肉強度的訓練也絕不應被忽略。足球運動員需要強有力的肌肉組織,以應付比賽的高強度並且在對抗中占據主動。

不可不知的黃金法則

力量訓練應經常進行,以便可持續性地取得預期效果,但一定注意強度不宜過大、練習不宜太密集,並且在每次間歇保留足夠的恢復時間。以增強肌肉組織為目的的訓練包括無負重和有負重練習,如舉啞鈴等。在每次集中練習過後,身體需要用一天的時間來恢復,以便使肌肉組織得以生長。

力量訓練,需要共同練習

嚴格按照訓練計劃進行的單一的力量訓練有時會比較枯燥和乏味,因此我們應當不斷嘗試為訓練帶來變化,並加入一些游戲的元素。因此進行小組訓練就會變得非常重要,通過這種方式隊員們可以互相激勵、互相促進,增添訓練的動力。就如在團隊訓練中一樣,小組訓練中也應關注每個隊員的訓練狀態,並相應地調整訓練強度和重復次數。

需要增加全身力量

為了適應比賽速度和保證處理球時的准確、有力,足球運動員需要一雙訓練有素的腿。同時軀干、上肢和手臂力量的訓練也非常重要,這些肌肉群在頭槌和對抗中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除此之外,這些訓練還能增加踢球者的穩定性,幫助他們在球場上佔得上風。

通過“仰式足球”增加力量

運動員分為兩隊,在一標記出的較小區域的兩端分別用標志物擺出球門。所有隊員必須腹部朝上、以四肢支撐向前移動,並同正常比賽一樣用腳觸球。如果在比賽中無意間用手或胳膊觸到足球,則比賽照常進行。這一訓練方式能夠同時鍛煉到腿部和手臂肌肉,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軀干肌肉,因為運動員要保持這種姿勢需要消耗很大的體力。

通過“晃動中接邊線球”增加力量

進行這一練習時最好能有“平衡墊”或“平衡板”作為輔助,這兩種器材都能夠在使用時給運動員一種不穩定的站立感覺。一名運動員立於其上並盡力保持穩定,另一名在數米開外以擲邊線球的方式向其傳球,平衡墊或平衡板上的運動員接球後再以相同方式將球擲回給隊友。如此幾個回合之後雙方互換角色,繼續練習。

這一練習能夠在鍛煉協調能力的同時鍛煉隊員腿部、軀乾和上肢肌肉。如果身邊沒有類似材料也可以單腿站立的方式進行此項訓練。

通過“隧道接力”增加力量

4~5名運動員組成一組,各組隊員排成一列側卧,並用一隻手臂撐地、頂起軀干,從而做出側身單臂支撐的動作,所有隊員便組成了一個隧道。第一名隊員拿球並將其沿隧道向後滾動,之後直接做側身單臂支撐成為隧道的最前端。一旦足球滾動到隧道最後一名隊員的位置,這名隊員應當拿起足球跑到隧道前端並將球沿隧道向後滾動,以此類推,直到所有隊員都扮演了隧道的第一名隊員。率先完成的小組獲勝。

如何訓練持久的耐力

一名德國足球甲級聯賽的運動員一場比賽的跑動距離平均在10~12 公里。在兒童和青少年比賽中跑動距離會稍短一些,但這並不會改變足球運動同時也是一項耐力運動的事實。在賽季准備期,運動員會進行大量的基礎性體能訓練,同時在日常的訓練課中也都會有相應的練習。

變化就是勝利

訓練耐力時必須避免單調的跑圈練習, 因為這一方面會打消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也會失去與其他練習同時進行的機會。在體能訓練中應盡可能多地採用比賽中也能用到的跑步方式,如橫向跑動、短距離沖刺、射門前助跑、跳起頭槌,等等。而且練習耐力時也應盡量進行有球訓練。關於訓練強度的基本原則如下:短距離,高強度; 長距離,低強度。此外還應當關注每名運動員的訓練狀態,避免強度過高或過低。

快速到達

除了耐力,速度在足球比賽中也極為重要。在以沖刺跑的方式訓練速度的同時通常也可以鍛煉反應能力和啟動速度,如其中一種比較簡單的訓練方式——碎步+沖刺:3名運動員站成一排並在原地做高頻碎步跑,聽到“開始”的口令後要快速沖刺完成規定的距離。教練員在真正給出“開始”的'口令之前可以喊幾次如“開跑”等口令,以鍛煉運動員的注意力和反應速度。

林中慢跑

跑步訓練時的周邊環境對於成績的提高和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都會有重要的影響。出於這方面的考慮,耐力訓練不能僅僅安排在訓練場上,而應在場地選擇上有一定變化。足球場上的草坪能夠增加關節的彈性,因此非常適合跑步。但是如果進入森林,則會對運動員提出額外的要求。坑坑窪窪、崎嶇不平的林中道路會消耗運動員更多的體力,而且道路的不平整以及路上的各種障礙物也會要求運動員有更高的注意力和協調能力。

❻ 最大力量訓練方法是什麼

力量的鍛練方法 堅持!
許多運動項目在訓練過程中也經常採用舉重和各種負重發展肌肉力量,因此,所有的體育鍛練者,健身,健美訓練者必需了解掌握發展力量的內容和合理的運用它,你就會在訓練中達到自己所理想的目標。
發展絕對力量;絕對力量即人在完成某種動作所表現的力量,不考慮與其本人體重的關系。發展絕對力量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選擇重量大小的問題,如果不進行系統的克服相當大的重量訓練,肌肉的最大力量就不會增長,採用重復次數少而大的訓練,最有利於發展肌肉力量,重量的大小一般採用最大力量的百分數或一次訓練能重復的次數來卻定,發展最大力量採用能重復1-3次的重量(相當於本人最大力量的85%-95%的強度)進行3-5組訓練,組間休息1-3分鍾,隔天訓練一次效果最佳。健美訓練者會定期進行肌肉絕對力量專項訓練。但在健美訓練中主要是發展肌肉體積,所以發展肌肉體積最有效的重量是本人能連續做8-12次,最低不少於6次,最多不超過15次的重量,如果只能連續做5次以下,就只發展肌肉力量而很少增大肌肉體積,重復次數多而重量中等訓練,可增大肌肉體積及肌肉耐久力,如果重復次數能超過20次以上的重量,則肌肉力量和肌肉體很少增長,會消耗體內能量,減少脂肪和發展肌積肉耐久力,所以。要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體就要在訓練能重復次數超過12次時,便增加重量,重復次數不到8次時,就要減輕重量進行訓練。但直得注意,不經常從事力量鍛練的人,最出採用的重量不能過大,因為力量訓練的效果在最初階段幾乎不取決於重量大小,只要重量超過一定的最低限度(約為最大重量的40%左右就可以)。
發展速度力量:既指肌肉做等張收縮時產生的力量,從事這類訓練疲勞出現較晚。發展速度力量與發展絕對力量的方法有所不同,要適當減少重量,用最快的速度來完成動作,發展速度力量採用大強度的間歇訓練法,即60%-80%的強度,每組5-10次,以爆發性速度訓練4-6組,組間休息2-5分鍾。
發展耐力力量:它是指身體的某一肌群在一段時間內反復舉起某一重量的能力,一般採用小強度間歇法,即以最大重量的50%左右的強度,用中快速度完成,要求每組20-30次,組間休息1分鍾左右,組數可隨訓練水平不斷增加,發展耐力力量即要克服一定的重量,又要克服一定的疲勞程度,即每次訓練後都要有出現疲勞的感覺。健美比賽者在賽前訓練周期都會採用此法,但要使體行達到比賽所要求的--肌肉塊大,皮下含脂到最少程度和肌肉線條紋理清晰的最佳狀態,除調整訓練強度和運動量外,還要結合有效的有氧運動量外和日常的養素的配比。此訓練法同樣適合減肥者,只要在結合一定強度的有氧訓練和合理的飲食,減肥者就會減到自己理想的體重。
力量練習中的呼吸:極限重量或大重量時需要憋氣,即在緊閉聲門的條件下使肌肉緊張用力,我們訓練者曾是驗在吸氣,呼氣和憋氣的情況下進行肱=頭肌力量測定,結果表明:吸氣時舉起25公斤,呼氣時舉起28公斤,憋氣時舉起32公斤,憋氣能提高肌肉用力,但憋氣對心血管系統的活動產生一些不利因素,會引起胸闊內壓增加,使肺部的血液循環產生障礙,長時間憋氣會影響訓練效果,而且易產生頭昏,惡心,過早等弊端疲勞,甚至導致短暫腦貧血或休克,為了避免這些現象,在進行力量訓練時必須注意:在短時間內必需最大用力時才允許憋氣,當有條件不憋氣的時候,不要憋氣;對初學者進行力量鍛練所用的極限(最大)和次極限負重力量不能過大;在完成力量訓練前不應做最大吸氣,以做中度吸氣為宜;用狹窄的聲門呼氣(舌尖頂住上牙膛)可以達到類似憋氣時同樣大的力量,因此盡可能不憋氣,以慢呼氣完成最大用力訓練為好;訓練時的呼吸還應隨動作而變,正確呼吸不僅要起到供氧作用,而且能固定肩帶起到調整體位和協助完成動作的重要作用。
發展力量應遵循的原則和要求:超負荷和漸增加負荷原則,超負荷就是按某人能承擔的最大負荷或接近最大負荷進行訓練,適應後要使力量訓練的負荷(重量)逐漸增大,超過原來的最大負荷(重量),才能不斷發展力量。超負荷能迫使更多的肌肉群參加最大收縮,刺激人體產生一系列生理適應性變化,增加肌肉力量,小負荷只能使肌肉力量保持原有的水平,甚至會有所下降。力量增長後。必需逐漸增加負荷,例如某訓練者平卧推舉重量能重復8次才出現疲勞,這種重量就是該訓練者中上等強度的負荷量,用這一負荷進行訓練,直到能舉到12次後,便可增加重量,增加量以可以達到最多能舉8次為准,使肌肉在每次訓練中始終處:超負荷的收縮狀態。
先練大肌肉群,後練小肌肉群,全身不同肌肉群交替進行訓練的原則。人體總力量最大相關肌肉群有:脊柱的伸肌,脊柱的屈肌和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兩腿的肌肉,兩臂的伸肌,胸大肌等五大肌群,在身體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在全面發展肌肉力量的基礎上,還要採用專門性訓練來發展這些的肌肉群力量。
按力量增長規律訓練的原則:舉最大負荷(重量)50%以上的重增加重量--增加次數和組數--增加重量--再增加次數和組數--再增加重量,循環往復,堅持六周以上,每周3次必有成效。力量訓練要堅持,如果停止5-7天,力量就有開始消退,所以,我們訓練者以隔天-次為適宜。
在訓練中應培養肌肉放鬆能力,在熱身活動後,力量訓練前和訓練間做有關肌肉群,關節和韌帶的伸展活動,可使肌肉盡量放鬆,消除疲牢;同時可提高訓練效果,可使肌肉變得更有彈性,增加肌力,減少受傷。增強體質與防病治病密切相關,所以身體訓練必需與講究衛生相結合,就是說:增進健康,除堅持訓練外,必需遵守嚴格的生活作息制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必要的休息,合理的營養和飲食指度將對促進身體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身體訓練要講究實效,從各人實際出發,並持之以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但必需注意身體全面發展,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器管系統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人體各個器管系統的活動機能需要一個逐步提高,逐步適應的過程,如違反這一規律,不僅不能很好地增強體質,而且會損害健康,所以只要你認真遵循以上訓練方法,你就會達到你理想中的目標。

❼ 常見力量的訓練方法

核心肌肉是指環繞在我們軀干周圍的肌肉,包括腹肌,髖部肌群,與脊椎,骨盆聯結的肌肉。當我們手和腿活動的時候,這些核心肌肉會幫助身體保持穩定,也可以使身體保持正直。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常見力量的訓練方法,歡迎參考!

常見力量的訓練方法

1. 負重抗阻練習。如運用杠鈴、壺鈴、啞鈴等訓練器械。可用於機體任何一個部位肌肉力量的訓練,是訓練最常用的手段。

2. 對抗性練習。如雙人頂、推、拉等,依靠對抗雙方以暫短的靜力作用發展力量素質。對抗性練習不需要任何訓練器械及設備,又可引起練習者的興趣。

3. 克服彈性物體的練習。如使用拉力器、拉橡皮帶等,依靠彈性物體變形而產生的阻力發展力量素質。

4. 利用力量訓練器械練習。利用力量訓練器械,可以使身體處在各種不同的姿勢(或坐、或卧、或立)進行練習,可直接發展運動員所需要的肌肉力量,使訓練更有針對性。使用力量訓練器,還可以減輕運動員的心理負擔,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

5. 克服外部環境阻力的練習。如沙地和草地跑、跳練習等。做這種練習往往在動作結束階段所用的力量較大,每次練習要求不用全力,動作要輕快。

6. 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如引體向上、倒立推起、縱跳等。這類練習均有四肢的遠端支撐完成,迫使機體局部承受體重,使機體局部部位的力量得到發展。

7. 電刺激。用電刺激發展力量能力,將電極置於肌肉的起止端,電流強度以人體不感痛苦為宜。經刺激後,即肉體既沒有明顯增大,脂肪減少,力量得到提高。

常用力量訓練手段的生理機理

動力性等張收縮訓練

人體相應環節運動,肌肉張力不變,改變長度產生收縮力克服阻力的訓練為動力性等張收縮訓練。可分為向心克制性及離心退讓性兩類工作形勢。

1. 動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肌肉在做動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時,肌肉長度逐漸縮短,所產生的張力隨著關節角度的變化而改變,因此,練習時根據專項運動的需要,掌握好發揮最大肌力的關節角度,可得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2. 動力性離心退讓性工作:試驗表明,肌肉做離心收縮時所產生的張力比肌肉做向心收縮時所產生的張力大40%。股四頭肌做離心收縮時所承受的負荷是做向心收縮時所承受負荷的兩倍。由此,人們利用離心收縮的原理創造了「退讓訓練法」。肌肉退讓工作是指肌肉在緊張狀態中逐漸被外力拉長的工作,即肌肉的起止點彼此相分離方向移動,故又稱離心工作。如用杠鈴做的兩臂彎舉中,當臂部積極用力將杠鈴往上舉起後,在用手抵抗回降動作慢慢地將杠鈴放下就屬於此種性質的工作。

與向心力量訓練相比,退讓訓練能克服更大阻力,更有效地發展「制動力量」,這是因為離心收縮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工作。

做離心收縮練習時,動作要慢,所需時間應比向心收縮的時間長一倍左右。

靜力性等長收縮訓練

在身體固定姿態下,肢體環節固定,肌肉長度不變,改變張力克服阻力的練習方法,稱之為靜力性等長收縮訓練。

肌肉做靜力性收縮時,可以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工作,表現出的力量大,力量增長也快,並節省訓練時間。

但是由於肌肉緊張,血管封閉,肌肉中血液循環可發生不同程度的暫時中斷,因而工作努不能持久。

運動員完成靜力練習時常常憋氣,憋氣有利於運動員表現出最大力量。如運動員背肌力量在吸氣時可達到119公斤,呼氣時為127公斤,憋氣時,可達到133公斤。但是,運動員憋氣時間過長,會使胸內壓升高,肺的血液循環惡化,從而可導致腦貧血,產生休克。所以在練習前應先做幾次深呼吸,並應注意控制憋氣的時間。憋氣時間與負荷強度有關,如負荷強度為100%時,憋氣的時間為2~3秒;負荷強度為80%~90%時,憋氣時間為4~8秒;負荷強度為60%~70%時,憋氣時間為6~10秒。

一次訓練課的靜力練習時間不應過長,冬季訓練中高水平運動員可達半小時。夏季比賽起,為保持已有力量水平,每次訓練5~10分鍾即可。

靜力練習應與動力練習結合起來,可按照1:5的比例安排練習。

等動收縮訓練

等動收縮訓練由美國李斯特爾等人於1967年創立。等動力量訓練在特製的等動練習器上進行,練習時,肢體動作速度保持不變,肌肉始終發揮較大張力完成練習,等動練習集等長(靜力性力量)和等張(動力性力量)之所長於一身,有利於最大力量的增長。美國霍·西斯爾對等動力量訓練的效果進行了實驗,經過八周訓練,等動力量訓練組最大力量提高了47.2%,而等張力量訓練組與等長力量訓練組僅分別提高28.6%和13.1%。

超等長收縮訓練

超等長練習時先使肌肉做離心收縮,然後接著做向心收縮。利用肌肉的彈性,通過牽張反射,加大肌肉收縮的力量,如跳伸等練習。

超等長收縮的優點在於,在做離心收縮工作時,肌肉被迅速拉長,它所受到的牽張是突然而短促的,肌肉各個牽張感受器同步地受到刺激,產生的興奮高度同步,強度大而集中,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同時參與工作,使肌肉產生短促而有力收縮。超等長練習與其他力量練習相比,更接近比賽時人體的.運動形式,肌肉發力突然,技術結構相似,傳遞速度快,因而可得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完成超等長練習時,肌肉最終收縮力量的大小主要是由肌肉在離心收縮中被拉長的速度快慢所決定的,而不單是由肌肉被拉長的長度決定的,肌肉被拉長速度的快慢比被拉長的長度更為重要。

循環訓練法

發展力量耐力訓練可將幾個訓練手段編組循環進行。如:手握輕杠鈴片(啞鈴)做雙臂前後繞環、擺臂+肋木舉腿+連續跳繩+手扶肋木腰弓起+連續快速擺髖+快速輕杠鈴卧推+連續快速半蹲起+向前跨步跳。這樣做可使上下肢、前後肌群和大小肌群的用力搭配在一起,一次課做3~5組,組與組之間可以慢跑作為間歇。

電刺激練習

電刺激增加肌肉力量是一種被動肌肉力量練習法,具體方法是將電極放置於要練習的肌肉群表面,通過電刺激使肌肉被動產生收縮。採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肌肉力量,同時肌肉損傷的可能性也較小,除用於一般增加肌肉力量外,特別適用於肌肉損傷後的康復練習。電刺激增加肌肉力量需要有專門的電刺激器,用電刺激方法發展肌肉力量時,最好與動力性練習方法結合使用。

常用的力量訓練方法

一、動靜結合法

其方法是把動力練習和靜力練習有機的結合起來,先動後靜。即先做動力練習至極限,而後固定在需要鍛煉部位的角度上靜止用力6-8秒,可練2-4組。例如:動靜結合的彎舉(發殿肱二頭肌)先用60-70%的重量做6-8次,而後固定肘關節使上臂和前臂的夾角成90度,堅持6-8秒,做2-4組。

二、剋制退讓結合法

用動力練習(克制性收縮)重。復5-6次,做不起來後再做2-3次退讓性工作。這樣的結合能使肌肉得到更深的刺激。

三、先衰竭法

這是目前增大肌肉圍徑的有效方法。其做法是。要想發展那塊肥肉,先選擇只發展這塊肌肉的局部肌肉練習來訓練,做6-10次直到疲勞,使其衰竭,然後在3-5秒之內跑向另器械,做一個以發展這塊肌肉為主的綜合肌肉群練習,用79%的重量做到極限,這樣交替訓練4組左右,肌肉會感受到極大的刺激。據研究,這樣能有效地刺激肌肉生長,促進其發育。舉例如下。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胸大肌的方法;發達胸大肌的局部有效練習是仰卧飛鳥,而發達胸大肌等綜合肌群的練習是寬握卧推,它除了發展胸大肌外,還能發展肱三頭肌、三角肌前部和前鋸肌。如將仰卧飛鳥和卧推結合起來舉行訓練,則效果會比單純練一樣要好。其方法是:運動員先用只能舉6-10次的重量做仰卧飛鳥練習,直到起不來,緊接著跑到卧推架前用事先准備好的60-70%重量做卧推,盡力舉次數,直到起不來算一組,共做4組左右,累計總運動量為8組約50次左右。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三角肌的方法:發達三角肌的局部肌肉練習是各種方向的平舉,如前平舉主要發展三角肌前束;側平舉(掌心向下)主要發展三角肌中束;後斜舉主要發展三角肌後束。發達三角肌的綜合練習則是頸後寬推,這個練習既能發展三角肌,還能發展肱三頭肌,對胸大肌、前鋸肌也有影響。為發達三角肌將這兩個有效練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訓練,其效果會更好。做法是;是動員先用只能舉6-10次的重量做啞鈴側卧倒上舉的練習。直到起不來,緊接著跑到放置在另一側的杠鈴前,用杠鈴做寬握頸後推舉(70%),直到一個起不來算一大組,共做4大組。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肱三頭肌的方法:發達肱三頭肌的局部肌肉練習是各種臂屈伸如頸後臂屈伸、弓身臂屈伸等,而其綜合練習是窄力量推,將這兩種有效練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訓練效果比較好。做法是:運動員先做頸後臂屈伸6-10次直到疲勞,然後迅速跑向深蹲架前拿起架上事先放好的杠鈴(杠鈴重量為自己最高重量的60-70%),連續舉直到起不來,這樣兩種練習算一大組,共做4大組,肱三頭肌就會很脹,刺激很深,只要營養跟得上肌肉就能得到很快的發育。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背肌的方法:發達背肌的有效局部肌肉練習是負重山羊挺身,而發達背肌的綜合練習則有弓身、直腿硬拉等。為了加深對背肌的刺激可以採用如下練法:先在山羊上做負重挺身6-10次直到挺不起為止,緊接著跑向深蹲架前肩負杠鈴做弓身練習(或做直腿硬拉),直到疲勞。將這兩個練習組合在一起訓練4組,背肌就能得到很好的刺激。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股四頭肌的方法。運動員先做發達股四頭肌的局部肌肉練習;負重腿屈伸,盡力做8次左右,緊接著做發達腿部肌肉的綜合肌群練習;深蹲,也盡力做6-8次,這樣交叉輪換做8組(4大組)約50次,股四頭肌就會因刺激較深而發脹。

從理論上講它符合極限負荷後的超量恢復的原則。這是因為肌體精疲力竭地負荷之後,首先功能能力大大減退,緊接著在恢復防疲肌體由適應一提高;超過它原有的水平;

四、先疲勞再重復法

先做綜合肌肉群練習,緊接著再做局部肌肉群練習。如至少有四塊肌肉參與的卧推,主要練習部分是胸大肌,肱三頭肌在最大用力時並未最大限度地參與用力。根據先疲勞再重復的原則,首先練卧推(採用超組數法),然後,卧在板凳上持啞鈴做飛鳥練習。

五、連續減重法

開始用較重的重量做到極限(8-10次);緊接著由同伴減低重量後再做到極限(4-6次人再由同伴將重量再減小,再重復做到極限(4次左右),如此連續做3組左右,一使肌肉極度緊張,得到最大的刺激。例如:仰卧推舉(卧推)(80千克+70千克+60千克)/(8次+4次+4次)為一大組。又如;立姿彎舉(35千克+30千克+25千克)/(12次+6次+4次)為一大組

六、連續加重法

其方法是先用輕重量做某一動作,輕松地完成練習後,緊接著加重練習使肌肉有所感覺,再加重做練習,一直到起不來為止,這種不斷加強度、加深刺激的方法,提高了肌肉的鮮明度。

七、借力強行法(先實後虛重復法)

一在精疲力盡之後,還要藉助於身體其它部位的附加力量,做幾次不太規格的重復。 例如:直立彎舉做不起來後,身體前傾然後向後擺動身體,兩臂藉助這個擺動順勢屈肘,堅持再做2-4次。又如:卧推起不來後,立即做挺髖式卧推,用挺髖之力補充雙臂及購大肌用力之不足,這樣再堅持做2-4次,對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肱三頭肌和前鋸肌的刺激就會加深。

八、念動一致法

根據優秀運動員的實踐得以練習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練什麼地方,想那塊肌肉極為重要,這樣會大大提高訓練效果。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經支配的卜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加工作。因此,練某一動作時,就應有意識的使意念和動作一致起來,即練什麼就想什麼肌肉工作。例如:練立式彎舉,就要低頭用雙眼注視自已的雙臂,看肱二頭肌在慢慢地收縮。

九、同類動作組合法

把發展同一群(或一塊)肌肉的相類似練習採用不同器械、不完全相同的動作組合在一起集中依次練習,加深對該組(或該塊肌肉)肌群的刺激。例如,為發展肱二頭肌可選擇如下練習:1.立式彎舉:(60%/8-10)42.輪換單臂彎舉:(65%/8)4;3.斜板彎舉:(60%/6-8)4;4.仰卧彎舉:(70%/5-6)4;又如:為發展肱三頭肌可選擇如下練習。1.立式頸後臂屈伸:(60%/8)4;2.弓身單臂臂屈伸:(70%/6)4,身單臂臂屈伸;(70%/6)4;3.仰卧臂屈伸:(65%/8)4

十、雙組訓練法

這種方法是採用兩倍的組數不休息地進行練習。通常有三種雙組珠1.一組做主動肌;緊接著下一組做對抗肌例如:一組做主動肌(如肱三頭肌),中間不休息接著做對抗肌(肱二頭肌)。2·以同樣的方法由可以連續用兩種不同的練習練同一塊肌肉。 例如:一組做後深蹲(負荷約70%)8次,緊接著跑到另一器械做腿蹬出(負荷約70%)8次。3·同樣的動作做伊限次數後休息20-30秒,接著以同樣的練習和同等重量盡量多次重復。例如:為發展胸大肌採用仰卧飛鳥練習,先練仰卧飛鳥8-12Rm,休息20一80秒再用同重盡力做。

十一,難度遞減法

開始練難度最大的練習;然後減低難度做同一動作;再進一步減低難度做同一動作,每次都要求做到極限。

十二、難度遞增法

此種方法是先做低難度(角度小)的動作,再增加難度(如斜板的角度升高)做,直到增加到最高難度做到極限。這種方法是循序漸進的,因此不易受傷,但由於它逐漸增加難度並做到極限,因而增加了對肌肉的刺激,從而增加了肌肉的鮮明性。

十三、循環訓練法

把同類的或不同類的動作編排在一大組內分設4-8個站,然後按序一個一個地進行練習,做到規定次數後即快速轉換到下站進行訓練。待所有的站都全部跑完,該大組訓練結束。訓練下來後,汗流滿面,心跳加快。這種訓練法是有氧訓練,對去脂減肥,增加肌肉線條的鮮明性大有好處。例一:發達上臂伸肌(肱三頭肌)的循環練習

十四、動作多變訓練法

肌力訓練有一個規律,一當幾個固定動作,採用恆定運動負荷量訓練一階段後,肌體就會逐漸適應,肌力就不會提高或提高甚慢,此時應採用變異性訓練法以促使肌體發生變化,從而進入新的適應過程。例如,採用仰卧飛鳥(30千克/8次)4組,在訓練一階段後,胸圍提高甚微,則應適時變換訓練手段和方法採用斜板飛鳥等動作,增加訓練次數和強度來發展胸大肌,增加胸圍。

十五、聽從直覺訓練法

高級健美運動員由於訓練經驗比較豐富,他會對訓練方法的選擇本能地作出反應,只有訓練有素的人才有,因此,應重視並聽從這些建築在實踐基礎上來安排不同的訓練手段,採用不同的訓練方法,進行有效地健美訓練,使肌肉發達,輪廓清楚,、線條鮮明、形體健美。

閱讀全文

與最大力量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籃正確的訓練方法 瀏覽:258
筆畫設置方法在哪裡找 瀏覽:79
醫學全景拼接常用方法 瀏覽:681
哪些數學方法幫你解決了問題 瀏覽:852
卷簾百葉窗免打孔安裝的方法 瀏覽:715
自拍桿拍手機的方法 瀏覽:550
bod5分析方法名稱 瀏覽:255
小米5無線顯示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45
燉汆悶屬於什麼加熱方法 瀏覽:209
激光方法治療胃息肉有沒有傷口 瀏覽:571
一個人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11
魚缸除油膜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440
咳嗽小便失禁鍛煉方法 瀏覽:904
簡單做魚方法 瀏覽:104
大小臉自我矯正方法圖片集 瀏覽:80
從台賬中快速抓取數據的方法 瀏覽:785
高血壓的剁遼方法有哪些 瀏覽:97
幼兒心理發展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瀏覽:52
商業研究方法和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瀏覽:248
帆布包變黃有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