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研究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
2、調查法
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通過訪問、開調查會、發調查問卷、測驗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交給受訓學員研究分析,培養學員們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及執行業務能力的培訓方法。
4、比較分析法
亦稱對比分析法、指標對比法。是依據客觀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通過同一數據的不同比較,藉以對一定項目作出評價的方法。
5、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又稱思想方法、認識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
6、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於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的過程是層層推理的過程。
B. 什麼是形象學研究
形象學(imagologie)研究一國文學中的異國形象及其所蘊涵的意義,和通過文學中的形象了解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互相觀察、互相表述和互相塑造,是比較文學里比較新興的學科。形象學研究的意義並不是幫我們鑒別真偽,而是研究這類形象是「怎樣被製作出來,又是怎樣生存」,這不僅對「他者」有著認識意義,對主體自身的認識也具批判性。
學科介紹
編輯
定義
形象學是影響研究的一個新的分支和擴展。
與其他三個分支相比,形象學在注重事實的基礎上,把研究的目光更多的投向文學中的異國形象及其所體現的文化沖突和對話上。
形象學形成於法國,是比較文學里比較新興的學科。但就文學作品中對異國的描述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西方文學中早期的流浪漢文學、游記等,中國五四時期較多的一些翻譯作品等,都可以讓人有一種關於「異鄉」的概念。
作為一門學科,形象學首先要替自己定位。「形象學首先就令文學史家們生疑。異國形象屬於對一種文化或一個社會的想像,它在各方面都超出了文學本來意義上的范疇,而成為人類學或史學的研究對象。」這令得形象學既不討好於文學純粹學主義者,也不討好於民族主義者。但即使形象學面對的是如此多學科交匯的復雜局面,它依舊還是成為了人們研究時所不可避免的話題,跨學科性不僅是形象學研究的困難之處,也成為了形象學研究的特點之一。
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之所以能夠存在,在於「社會與文學」的聯系,「文學至少是社會的表現,因為通過文學,可以破譯出一個社會在他者那裡產生的幻像。」這是比較文學中形象學之所以能夠存在的理論源泉。文學記錄作者內心最真實的最坦誠的情感,而這些情感又大多受外界影響刺激,所以大部分維護形象學的學者們不願意人們僅僅將形象學理解成單純的「社會學」和「民族心理學」,就連文學中有關異國的描述也僅僅是作為形象學考察的一個方面。而挖掘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他者「形象」和這種形象如何被製造出來,又是如何生存的,又能夠揭示出文學最「根本」的問題。
貝茨
形象學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樣互相觀察的:贊賞和指責,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陳肝膽或虛與委蛇。」
巴登斯貝格
《法國文學中的英國和英國人》
比較文學
讓·瑪麗·卡雷、基亞
比較文學的任務是「各民族間的、各種游記、想像間的相互詮釋」。
學科概念
編輯
形象
形象學的「形象」不同與一般意義的「形象」,它特指「異國形象」,體現跨種族、跨文化的性質。
形象學的「形象」不僅僅指異國的人物、景物,也包括作品中關於異國的情感、觀念和言辭的總和。
由作家創造;
作家的理解來自本人所屬社會和群體的想像;
這個異國形象承載著「社會集體想像物」。
集體想像物
「社會集體想像物」是某一社會對某個相異的集體或社會文化所做的闡釋,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言說。
「社會集體想像物」按群體分,代表一個群體對另一國家、民族的文化觀照,集中體現了一個群體的認知特點。
「社會集體想像物」是一個建構性存在,它會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而變遷。
套話
套話指「一個民族在長時間內反復使用、用來描寫異國或異國人的約定俗成的片語」,是民族心理定勢推動下對他者形象的一種象徵性表述。
套話是表述「社會集體想像物」的最小單位,作為一種想像物,套話不一定與事實相符,多是出於自身需要對異國形象的虛構。
套話在個人表述與社會之間建立起某種一致性,眾人認可,眾人使用,在話語交往中有特定的所指,標志著對他者的固定的看法。
他者
「他者」是自我意識完成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們須從他人的映像中來確認自己。
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
黑格爾認為自我的整一性必須經由對對立之物的揚棄而完成,因此,在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中,「他者」是自我意識的完成不可缺少的參考系。
「中華民族」的觀念就是隨著空間的擴展和「他者」的出現而逐步形成的。
「他者」起初只是作為一個異己的第一等的對象來加以描述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他者」也可能被解釋為理想榜樣,並導致對「他者」的過分美化和對自己的過度反思;
「他者」這個概念在自身認同上將產生愛恨交加的效果。
形象問題
編輯
形象學研究的重心是文學作品中的異國「形象」問題,異國相對於主體而言應該屬於他者范疇,即不同於主體的排他性質。而這里所說的「形象」的概念到底是什麼?巴柔在文章中這樣定義形象,在我看來,很有概括性,在與「他者」進行的有意識的區別後,對異域的自覺感知具象為文字,「形象即為對兩種類型文化現實間的差距所作的文學的或非文學,且能說明符指關系的表述。」形象是對一種文化或者社會的想像,它有時候反映在作品中是一種社會集體想像物的復製品,同時也可以是充滿文學性的「烏托邦」,可歸根到底它都可以納入社會集體想像物的范疇,這里的社會集體想像物同時具備相同性和相異性。而「形象」不僅可以介入社會的精神生活層面,也可以是對社會總體面貌的概述。
形象學之所以能區別單純的社會研究學在於形象學中「形象」的文學性,即幻象性,「它將文學形象主要視為一個幻影、一種意識形態、一個烏托邦的跡象。」對於研究者來說,更有意思的便是研究這類「形象」的幻想性,「研究的是行行色色的形象如何構成了某一歷史時期對異國的特定描述。」例如夏曉紅對 「洋鬼子」這一套語的歷史溯源和追問,它使我們對這個「似懂非懂」的歷史名詞背後隱藏的漫長的歷史情感接受歷程有了總體的把握,從而又能挖掘隱藏在這一名詞背後中國人的喜怒好惡,所有接受美學和符號學能成為「形象」研究的方法之一也便情有可原了。
形象不僅僅是接受者對「他者」表現出的一種喜怒好惡,還是一種「象徵性」的語言。這種語言具有注視「他者」時所有的反思性,還有「注視主體」所不同於客體的一面。在文學上表現出來便是理想性,也有著莫哈所說的「烏托邦」性質,而這「烏托邦」性質是最忌確定性的。「形象」身上同時具備同一性和相異性。書寫形象的過程,其實不是一個編程的過程,而是企圖將一種文化或者更加復雜難言的東西抽象成具體文字的過程,也就是符號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必然會失卻許多復雜豐富性,套語作為「形象」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形成過程就是這樣。
作者創造一個「形象」,有時也是為著某種意識形態的目的,好比夏曉紅編的形象學論文集中有人對盧梭在五四時期在中國的傳播歷程,這里的「盧梭」已經不僅僅是原先意義上的客觀存在,基於當時的社會形勢和思想變革要求,「盧梭」的思想和形象是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接受和過濾之後才被作品重新定位。如何還原真正的盧梭和對當時出現的「盧梭幻象」進行分析和研究是很有意義的一個課題,它幫我們梳理了我國五四時期人們的一種文化心態和社會現實,對主體和他者的研究都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從縱向來講,套語的形成其實也是形象單一性的過程,「盧梭幻象」也具有某種單一性,如何還原「他者」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整合某一歷史階段對「他者」的印象也是形象學多面對的復雜問題之一。
描述與差距
編輯
「形象」可以同時具備文學性(幻象、虛構)和單一性(套語),對這類相異性的記錄的主要方式便是描述。「形象」是一種描述,而且是一種有差距的描述。文學中的描述是形象學所要考察的一個方面,我們所說的大多都是針對於文學中的描述。因為只有文學這類「詩化」的文本才可以被人們拿來直接閱讀和詮釋。
文學類異國「形象」中包括虛構的夢幻世界和真正的客觀反映,無論如何這類描述都或多或少的接近真實卻又不得不引人推敲。因為這里的「形象」「是經過注視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組、重寫的。」要研究「形象」不僅僅是要研究「他者」,還要分析主體。
形象學研究的意義並不是幫我們鑒別真偽,而是研究這類形象是「怎樣被製作出來,又是怎樣生存」,這不僅對「他者」有著認識意義,對主體自身的認識也具批判性。
C. 論文研究7大類方法
以下就是7類方法:
D. 什麼是形象學
形象學(imagologie)研究一國文學中的異國形象及其所蘊涵的意義,和通過文學中的形象了解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互相觀察、互相表述和互相塑造,是比較文學里比較新興的學科。形象學研究的意義並不是幫我們鑒別真偽,而是研究這類形象是「怎樣被製作出來,又是怎樣生存」,這不僅對「他者」有著認識意義,對主體自身的認識也具批判性。
E.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
二、研究的路徑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過程的設計與步驟
五、對傳統研究思維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們指導研究生寫論文的過程中,甚至於我們自己從事課題研究時,不禁讓我們思考一系列有關研究的基本問題。例如,我們為什麼要寫論文?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在我們探討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是為了完成論文本身的寫作,還是完成一個研究過程?寫論文與做研究之間有什麼聯系與區別?如果論文寫作應該反映一個研究過程,那麼研究過程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因此,本文就以我個人在從事教學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完成論文中總結的一些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的問題與大家交流共享。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世界上無論哪個領域都存在許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著許多未知的規律。我們研究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不斷地從大量的事實中總結規律,將之上升到可以指導實踐的理論。然而理論也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它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被修正,因此,就會有人對理論的前提和內容進行質疑,並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又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從而發展和完善理論體系。我們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就需要有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來表述就是:
Facts—Theory—Speculation
事實——理論——猜想
上述從「事實」到「理論」,再進行「猜想」就構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既要側重從事實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也同時在研究中要有質疑和猜想的勇氣。而這一思路並不是一個終極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的過程。當猜想和質疑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後,理論就會得到進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理論與實踐關系中理論來源於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認為符合科學規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邏輯思維方法為演繹法(Dection)和歸納法(Inction)。這兩種邏輯思維方式應該貫穿研究過程的始終。
另外,從知識管理角度看研究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研究的過程也可以被理解為,將實踐中的帶有經驗性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讓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統規律性的顯性知識。而顯性知識的共享才能對具體的實踐產生普遍的影響。研究者除了承擔研究的過程和得出研究的結論之外,還要將這一研究的過程和結論用恰當的方式表述出來,讓大家去分享。不能進行傳播和與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對社會進步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認為,研究人員(包括研究生)撰寫論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過程,不斷探索和總結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對實踐產生影響。我們強調,論文的寫作不是想法(idea)的說明,也不僅是過程的表述。論文的寫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在一定的假設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驗證某事物的一般規律。因此,對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寫好論文的前提條件。
研究的路徑(Approaches)是我們對某事物的規律進行研究的出發點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兩個路徑(Approaches):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
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標準的度量方法,或者通過觀察對現象進行描述,主要用來總結是什麼情況(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這種研究路徑去提出理論假設,並驗證理論。規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決應該是什麼(what should be)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來推論事物的發展規律。研究者也會用這種路徑去建立理論規范。
我們認為,上述兩種研究的路徑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彼此依存和相輔相成的關系。對於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論而言,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支持和依據;後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針對上述兩個路徑,研究過程中都存在著分析(Analytical)過程,也就是解釋為什麼是這樣的情況(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過程就需要具體的研究分析方法來支持。
然而,更多的學者傾向認為,定量與定性的方法問題更多的是從分析技術上來區別的[3]。因為,任何的研究過程都要涉及數據的收集,而數據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們不能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對立起來。在社會科學和商務的研究過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針對不同的研究問題,以及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優勢。兩者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對於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國外的一些學者也在探索將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對用文字所表述的內容,或者其他非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則是對用數量所描述的內容,或者其他可以轉化為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一項研究中,往往要同時涉及到這兩種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來定義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徵或本質特點(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來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從定義、類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來概括事物的特點;定量分析則假定概念的成立,並對其進行數值上衡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統計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問題的數量關系。基本描述性的統計方法包括:頻數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離散情況等。探索變數之間關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關度分析、多變數之間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統計檢驗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強調,是因為定量分析的過程和定量結果具有某種程度的系統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觀因素所影響。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實證研究的主要方法。其優勢是對理論進行驗證(Theory Testing),而不是創建理論(Theory Generation)。當然,相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由於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種變數的可控性被遭到質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准試驗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F. 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論文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研究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
2、調查法
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通過訪問、開調查會、發調查問卷、測驗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交給受訓學員研究分析,培養學員們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及執行業務能力的培訓方法。
4、比較分析法
亦稱對比分析法、指標對比法。是依據客觀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通過同一數據的不同比較,藉以對一定項目作出評價的方法。
5、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又稱思想方法、認識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
6、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於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的過程是層層推理的過程。
7、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科學認識的方法。一般用於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編制任務清單初稿。
G. 寫論文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寫論文的常見研究方法:
1、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歸納就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原理;演繹則是從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個別結論。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
門捷列夫使用歸納法,在人們認識大量個別元素的基礎上,概括出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後來他又從元素周期律預言當時尚未發現的若干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使用的就是演繹法。
2、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特徵和因素而加以認識。它是把整體分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是達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一個必經步驟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務不僅僅是把整體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通過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研究過程
1、確定調查課題確定題目時要注意選題是否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時要注意選題切忌太大,也要避免無意義的重復勞動。
2、制定調查計劃要明確調查課題、調查目的、調查對象、調查范圍、調查手段、調查步驟、時間安排。
3、收集材料收集材料時要盡可能保持材料的客觀性,盡可能採取多種手段或途徑。
4、整理材料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以便後續總結歸納、形成結論。
5、總結研究對整理完的材料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得出一般性的結論。
H. 人物形象分析的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寫
對於人物的理解文學基礎;比如我喜歡諸葛亮我知道他的優缺點做事怎樣怎樣。創新,別具一格,多角度多立場,最後綜合評論,如我不喜歡諸葛亮,我知道他這個那個缺點使他沒有完成輔助劉備的大業。
寫人物,先從背景開始了解他的一切然後再做評論,寫時通過他各個時期的典型事件來描述外加一些自己的評論。要豐富深刻,不要有廢話
一、賞析人物形象的答題技巧
1、從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寫的方法:①正面描寫,一般包括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事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
(2)各種描寫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態、動作描寫: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徵.②語言描寫:A、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B、描摹人物的語態,使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③心理描寫:直接表現人物思想和內在情感(矛盾、焦慮、擔心、喜悅、興奮等),表現人物思想品質,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④細節描寫:更細膩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徵.
2、從分析人物活動的環境入手,探究人物命運與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環境是人物活動和故事發生發展的場所.特定的人物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對小說環境描寫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有時起渲染氣氛的作用.社會環境主要是渲染時代特徵.另外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也起著強化作用,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性格,往往為人物設置各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出性格.3、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情節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慾望的沖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因此,欣賞人物形象,可以從情節入手,據情論人.
根據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特徵,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全面、恰當、實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徵是從情節中引出的結論,反過來可以解釋情節.只有全面而恰當的結論才能正確解釋全部情節.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多重性,多角度進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徵.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
4、從人物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許多小說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個,這就要求我們准確分析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確定主次,從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5、從分析小說的主題入手,揣摩作者的評價.
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往往是通過作品中人物的活動體現出來的,因此通過分析小說的主題,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可以正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一、賞析人物形象的答題技巧
1、從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寫的方法:①正面描寫,一般包括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事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
(2)各種描寫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態、動作描寫: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徵.②語言描寫:A、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B、描摹人物的語態,使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③心理描寫:直接表現人物思想和內在情感(矛盾、焦慮、擔心、喜悅、興奮等),表現人物思想品質,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④細節描寫:更細膩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徵.
2、從分析人物活動的環境入手,探究人物命運與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環境是人物活動和故事發生發展的場所.特定的人物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對小說環境描寫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有時起渲染氣氛的作用.社會環境主要是渲染時代特徵.另外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也起著強化作用,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性格,往往為人物設置各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出性格.3、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情節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慾望的沖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因此,欣賞人物形象,可以從情節入手,據情論人.
根據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特徵,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全面、恰當、實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徵是從情節中引出的結論,反過來可以解釋情節.只有全面而恰當的結論才能正確解釋全部情節.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多重性,多角度進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徵.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
4、從人物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許多小說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個,這就要求我們准確分析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確定主次,從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5、從分析小說的主題入手,揣摩作者的評價.
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往往是通過作品中人物的活動體現出來的,因此通過分析小說的主題,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望採納哦。
I.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論文的研究方法:規范研究法,實證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思維方法,內容分析法,文獻分析法,數學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實驗法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J. 論文一般採用的研究方法
論文研究方法最為典型的有調查法、觀察法以及文獻研究法。
調查法: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