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內容當然是公共政策問題
研究方法較多:一種是被稱為B途徑,就是用工商管理的一些方法進行,比如目標管理、戰略管理等分析框架,其中戰略管理是前沿
另一種方法是P途徑,即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比較用的多的方法論是公共選擇理論、委託代理理論等
具體的方法有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想具體了解的話 你可以參閱 中國人大版陳振民編的《公共管理學》 武大黎民編的《公共管理》具體的決策理論方法可以看武大編的《公共部門決策理論與方法》
②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方法包括哪些內容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的基點,是指能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共同發揮對經濟調節作用的最佳結合點。這個因素既可能是貨幣政策實施的結果,同時又可能是財政政策實施的結果,即二者協調配合的最佳結合點。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最佳結合點應當一頭連著財政收支的管理結構,另一頭關繫到貨幣供應量的適度調控,有互補互利的作用。因為財政收支狀況的變動是財政政策的直接結果,而貨幣供應量則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結合點提醒我們,兩大政策的協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各自以自己的調控內容與對方保持某種程度的協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政策效應的相互呼應。另一種則是兩大政策的直接聯系,也就是所謂政策操作點的結合。經濟轉軌時期的財政體制和金融體制處在變革之中,其結合點也會因此而變動。因此,在轉型過程中,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有兩大基點:一是國債;二是財政投融資體制改革。
從不同的側面分析,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於協調配合運用兩個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決宏觀經濟運行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方式與內容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如果從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1]:
第一,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和財政政策工具協調配合主要表現為財政投資項目中的銀行配套貸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還要求國債發行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反向操作結合。也就是說,在財政大量發行國債時,中央銀行應同時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國債以維護國債價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
第二,政策時效的協調配合。在西方經濟理論中,通常把政策時滯分兩類三種,即認識時滯、行動時滯和外部時滯三種,其中前兩種時滯又稱為內部時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也是兩種長短不同的政策時效的搭配。貨幣政策則以微調為主,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後,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具有長期成效。財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為特徵,有迅速啟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容易引起過渡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而,財政政策發揮的是經濟增長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調整,不能長期大量使用。
第三,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還體現在:「適當的或積極的貨幣政策」,應以不違背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為前提,這樣可以減少擴張性財政政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政策性貸款風險。財政政策的投資范圍不應與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完全重合。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項目還是應該以財政政策投資為主,而競爭性投資項目只能是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否則就會形成盲目投資,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第四,調控主體、層次、方式的協調配合。由於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調控主體上的差異,決定了兩大政策在調控層次上亦有不同,由於貨幣政策權力的高度集中,貨幣政策往往只包括兩個層次,即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2,3]宏觀層面是指貨幣政策通過對貨幣供應量、利率等因素的影響,直接調控社會總供求、就業、國民收入等宏觀經濟變數,中觀層指信貸政策,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發展需要,調整信貸資金存量和增量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而財政政策由於政府的多層次性及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形成了多層次的調節體系,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宏觀層是國家通過預算、稅率等影響宏觀經濟總量,影響社會總供求關系。中觀層則主要是通過財政的投資性支出、轉移性支出等,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解決公平、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微觀層則是指通過財政補貼、轉移性支付中形成個人收入部分對居民和企業的影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還可以從宏觀調控目標、結構調整和需求調節方面的協調配合三方面進行分析。
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的實踐分析
政府在對宏觀經濟調節過程中,要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要根據宏觀經濟調節目標、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和經濟管理體制的特徵來選擇某種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合方式。政策配合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到宏觀調節效果。
(一)改革開放以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運行的基本軌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79~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7.5%,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綜合實力大大提高。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政府對宏觀經濟的管理由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逐步過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逐漸成為政府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組合的方式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初略統計,改革開放23年間,實行「雙松」政策組合的達13年,實行「雙緊」政策組合9年,實行「松緊」組合只有1年,具體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初期(1979~1984年)。這一階段,總體上說執行的是「雙松」的政策搭配,即「松」的貨幣政策與「松」的財政政策的搭配。在「雙松」政策模式中,銀行系統通過降低存款准備率,降低利率,擴大貸款規模,增加貨幣供給。財政系統通過減少稅收,增加財政支出,擴大社會總需求[4,5];社會總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內迅速擴張起來,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別是1984年以前,在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和生產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條件下,利用這種政策配合,能夠推動閑置資源的運轉,刺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但是1984年以後,由於經濟中不存在足夠的閑置資源,「雙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貨幣則會堵塞流通渠道,導致通貨膨脹,對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階段(1985~1997年)。1985年後,一方面中央銀行體制的建立,確立了貨幣政策作為一項宏觀經濟政策工具開始具有了特定的內涵和應有的作用,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開始得到確立。另一方面過渡投資、經濟過熱的症狀越來越明顯。在這一階段中執行的是「雙緊」的政策搭配,即「緊」的貨幣政策與「緊」的財政政策的搭配。在「雙緊」政策模式中,銀行系統通過收回貸款,壓縮新貸款,減少貨幣供給量,從而使社會總需求在短時間內迅速收縮;財政系統通過增加稅收,削減財政開支,增加財政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減少市場貨幣流通量,壓縮社會總需求。
第三階段(1998~2002年)。這一時期中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告別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短缺經濟,出現了物質產品的相對過剩,出現了明顯的通貨緊縮,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由過去以治理通貨膨脹為主轉變為治理通貨緊縮。在政策取向上,由實施長達5年之久的「雙緊」過渡到「雙松」,即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防範金融風險,財政政策在支持發展、化解風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轉型時期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組合作用的基本估價
「轉型」是近幾年我國經濟金融改革與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任何政策措施都不能離開這條主線,並在服務服從於這條主線的前提下,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完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地位作用的發揮亦離不開這個基本前提。
第一,公共財政理論及政策框架的確立,標志著政策本位的徹底回歸,是轉型時期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組合的顯著特徵。從改革初期的大財政、小銀行,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90年代中前期的「大銀行、小財政」,到90年代末期財政政策在治理通貨緊縮過程中主體地位的確立,財政政策本身從行為而言經歷了一個「強——弱——強」的過程,從職能上講也經歷了一個由金融財政到吃飯財政、由建設財政到公共財政的轉軌和演化過程,公共財政理論及政策框架的初步確立及分步實施,標志著我國財政體系及建設開始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是財政政策本位的徹底回歸,是市場經濟建設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第二,政策搭配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必須與當時的經濟運行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重點緊密聯系起來,相機抉擇,協調推進,才能收到最好的政策效果。近二十年來,我們在宏觀調控建設方面雖然有很大的成就,但仔細總結檢驗,宏觀調控的政策績效與預期政策目標相差較大。時至今日,尚未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宏觀調控理論與政策規范,「相機抉擇」變成了「隨意選擇」,宏觀調控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中後期政策目標不明確,基本處於「一松就亂,一緊就死,緊緊鬆鬆,松緊交替」的怪圈之中,滯延了經濟發展的步伐和經濟體制轉軌的步伐。甚至在90年代末期把「實行雙緊」的政策搭配作為我國既定的一項中長期宏觀經濟選擇寫入了我國的許多重要文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證明我們的決策部門以及理論界對宏觀調控認知的膚淺,自主運用能力與水平較差。政策搭配缺乏權威部門,往往政出多門,形成政策效應的相互抵銷,在1998年就呈現出了財政政策擴張效應被稅收的制度收縮效應抵銷,積極的貨幣政策效應被整頓金融秩序、治理三亂的制度收縮效應所抵銷等局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理論及政策搭配框架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第三,財政政策的擴張效應呈現遞減態勢,在宏觀調控中的主體地位有所下降。眾所周知,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是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財政政策的目標是通過其收支的規模和結構來實現的。因此,政府有能力改變財政收支的規模和結構,是有效實現財政宏觀調控的前提和重要保證。近幾年來,我們加大了財政體制改革的力度,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收到了明顯的政策效果。但是,擴張的財政政策已經持續了將近5個年頭,通貨緊縮的勢頭開始得到遏制,實施擴張財政政策的經濟運行背景有了較明顯的變化。按照經濟學的一般公理,繼續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刺激效應要呈下降趨勢。如何保持財政政策的擴張效應是宏觀調控體系建設、政策搭配與選擇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第四,信貸集中與「惜貸」並存,擴張的貨幣政策缺乏必要的傳導機制,淡化了穩健貨幣政策的政策效果。當前,一方面,金融機構存在大量閑置的供給型資金與經濟發展急需的巨額資金需求並存,有效的金融資源得不到合理運用。截止到2002年末,預計全國金融機構存大於貸將超過4.5萬億元,比通貨緊縮初期的1997年末,新增4萬多億元,其中近幾年新增近2萬億元,銀行資金運用率降低,造成大量資金浪費和效益滑坡,金融運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國民經濟各產業主體又急需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換代,財政可支配資金無力擔此重任,「造血」與「輸血」嚴重脫節。如何將充足的金融資源總量優化、結構配置到各產業部門,為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是貨幣政策需要解決的現實課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啟示下,從1997年開始,中國金融體系防範與化解金融風險取得顯著成效,其核心是改革了銀行內部法人制度和授權授信制度,銀行評估項目、管理資金更為嚴格、謹慎和科學,同時也削弱了整體金融供給資金的能力(部分分支機構無貸款審批許可權)。這種日趨理性的經濟金融環境降低了選擇性貨幣政策的運行效率,形成了信貸資源向優勢地區(沿海地區)、優勢行業(電力、電信、煙草等)、優勢企業(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集團)集中,且呈不斷強化的態勢。內陸地區、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形成了銀行體系內部資金閑置與營銷「惜貸」的結論。對此有人從貨幣渠道傳導機制上尋求破解上述課題的答案。從疏通傳導機制出發增大積極貨幣政策的政策效果,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也會收到一定成效,但並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特別是當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基本確立以後,貨幣政策作用的制度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運行傳導機制和載體,形成與市場金融運行相適應的風險利益配置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商業銀行主體在傳導貨幣政策缺乏主動性、創造性的體制誘回,是克服信貸傳遞渠道不暢的根本出路。
第五,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已經形成了以「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再貼現、存款准備金」等三大傳統工具和「窗口指導」為主體的政策工具體系,但由於上述工具的使用及運行尚缺乏必要的制度載體和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利率市場化的步伐舉步維艱,金融系統及金融體制存在明顯的「雙軌」並存特徵,完善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缺乏制度保證和運作機制的支撐,貨幣政策效應特別是對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修復作用,往往受制於行政或決策者能力、操作者能力的制約,特別是作為兩大宏觀經濟政策聯結的重要工具——國債在運行及市場化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尚未形成全國性的有效的國債市場,加上國債種類、期限中存在的問題,中央銀行能夠買進賣出的國債數量不大,因而難以達到利用國債市場進行微調的目的。為此,今後的改革應當通過完善國債的品種、期限結構,逐步建立健全國債市場,為擴大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創造條件。總而言之,只有存在一個高效流動的國債市場,才能既為財政提供巨額資金來源,又能為中央銀行提供調控經濟的手段,充分實現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結合的作用。
第六,財政政策淡出、貨幣政策彌補問題。當前,相當一部分學者和政府官員正在積極探討以貨幣政策來彌補積極財政政策退出空間的問題。貨幣政策彌補財政政策的退出,其關鍵在於促進經濟保持必要的投資力度,以保證價格水平的穩定。積極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經濟部門,往往是信貸可得性比較高的部門,而不是融資困難的部門,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政策沒有必要來彌補財政政策的退出空間,只有在總量意義上,促進經濟保持必要的投資力度和穩定價格指數這些方面,貨幣政策才有發揮作用的必要。對此,貨幣政策的政策空間主要有:(1)進一步降低貸款利率,尤其是降低長期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貸款利率可以降低社會的投資成本,促進社會投資。目前,我國的貸款利率仍在5%以上,商業銀行的利差有3個百分點以上,因此貸款利率仍然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2)加大對中小金融機構資金的扶持力度,促進中小企業的投資,增加中小民營經濟的信貸資金支持,促進社會總投資的增長,穩定價格指數。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貨幣政策具有彌補積極財政政策退出空間的可能。
③ 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根據你的研究方式來決定,看是你喜歡的是哪科?
④ 什麼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有哪些研究途徑
政策分析:
對政策的調研、制訂、分析、篩選、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進行研究的方法,又稱政策科學。政策分析的核心問題是對備選政策的效果、本質及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它是在運籌學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籌學和系統分析側重於對系統進行定量分析,政策分析則側重於對問題的性質進行分析,從而發現新的政策方案和解決途徑。
①收集信息,確定應考慮的因素及其中無法控制、純由環境決定的因素。②用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數據來分析要素間的關系。③建立目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④建立模型,常用的政策模型有:理性模型,經濟合理模型,啟發式模型,程序決策模型,超理性模型,突變模型等。⑤對不同的政策方案進行評價。
⑤ 政策分析方法有哪些
主要方法有哪些
[最佳答案] 公共政策學主要包括五個基本范疇,即:政策戰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統的改進、政策評估和政策科學的發展.其內容,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融合了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多種學...
⑥ 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公共政策學主要包括五個基本范疇,即:政策戰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統的改進、政策評估和政策科學的發展。其內容,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融合了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是一個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來研究政策系統和政策過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實質、原因和結果的學科,以提供政策相關知識,改善公共決策系統,提高公共政策質量的一門學問。
學習公共政策學,可以培養五種能力:
1、掌握公共政策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
2、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模型路徑,掌握具體的決策與分析技術;
3、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體和途徑,了解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歷史經驗、教訓;
4、運用現代公共政策原理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具備公共政策問題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規劃和抉擇能力,公共政策執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評估能力。
⑦ 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
一、專家預測法:是以專家的創造性思維(如直覺、靈感、判斷和頓悟等)類獲取未來信息的一種直觀型決策方法。
1、個人判斷法:是指依靠專家的微觀智能結構對政策問題及其所處環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政策方案及其可能結果等作出自己判斷的一種創造性政策研究方法。
2、專家會議法:是指依靠一定數量專家的創造性思維來對決策對象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其狀況作出集體判斷的創造性思維方法。
二、德爾菲法:是一種直覺預測技術,它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首先發明的,以古希臘神話中的神諭之地、可預卜未來的阿波羅神廟址「德爾菲」命名。
(7)政策科學研究中五種現代方法擴展閱讀:
專家預測法最大的優點是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專家的微觀智能結構效應,充分利用個人的創造力;同時,這種方法能夠保證專家在不受外界影響,沒有心理壓力的條件下,充分發揮個人的判斷和創造力。
專家會議法往往被用於項目規模宏大且環境條件復雜的預測情況,但該方法也不是萬能的,也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現在參加會議的人數有限,代表不夠充分。
⑧ 農業政策分析過程中經常使用哪些方法各有什麼不足
具體農業政策分析過程中,主要使用下列方法和手段:
(1)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是制定農業政策的前提和基礎,它是研究農業政策科學最基本的方法。不足之處在於搞社會調查工作量極大,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存在時間長等問題。
(2)歷史分析法:任何事物都有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如果不尋根問底,就很難說明事物的現狀和未來。經濟現象更是如此。
(3)系統分析法:各項農業政策問題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既有縱向聯系,也有橫向聯系。只有從整體上把握這個有機的內在聯系和基本特徵,才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農業政策方案。
(4)結構分析法:解剖可以是多層次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研究可以根據需要在系統的不同層次上展開。對事物研究不深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沒有對事物進行結構分析,沒有深入到事物內部或組成要素的層面上。
(5)模型分析法:不僅可以定性說明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而且可以從數量方面進行較為精確的闡述。
(6)社會試驗法:社會試驗方法就是對某鄉政策在所選擇的試驗區理進行觀察、總結、分析,發現問題及時修正。這種方法對研究制定具有長期意義的政策十分重要。
(7)群眾路線法: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基本條件,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是政策的基本方法。
⑨ 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驟有哪幾種
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驟是:
①收集信息,確定應考慮的因素及其中無法控制、純由環境決定的因素。
②用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數據來分析要素間的關系。
③建立目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
④建立模型,常用的政策模型有:理性模型,經濟合理模型,啟發式模型,程序決策模型,超理性模型,突變模型等。
⑤對不同的政策方案進行評價
1、階級分析;
2、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3、中國社會各階級政治力量的分析;
4、中國社會各階級政治力量的對比和較量,可能導致中國社會政治走向的分析。
公共政策學主要包括五個基本范疇,即:政策戰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統的改進、政策評估和政策科學的發展。其內容,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融合了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是一個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來研究政策系統和政策過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實質、原因和結果的學科,以提供政策相關知識,改善公共決策系統,提高公共政策質量的一門學問。
學習公共政策學,可以培養五種能力:
1、掌握公共政策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
2、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模型路徑,掌握具體的決策與分析技術;
3、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體和途徑,了解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歷史經驗、教訓;
4、運用現代公共政策原理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具備公共政策問題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規劃和抉擇能力,公共政策執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評估能力。
⑩ 簡述政策分析的五種基本模式
全面理性模式 泛指決策者能夠依據完整而綜合全面的資料作出合理性的決策。
有限理性模式 是西蒙和馬奇在批評全面理性模式及對行政決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其要點是: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對備選方案的選擇,所追求的不是最優的方案,而是次優或令人滿意的答案。
漸進模式 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政策分析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這一政策大意是,政策制定所根據的是過去的經驗,經過漸進變遷的過程,從而獲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混合掃描模式 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A.埃澤奧尼提出的。他在《混合掃描理論:決策的第三種方法》一文中,對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模式以及傳統的全面性模式加以批判,提出第三種方法——「混合掃描」理論
最優化模式 是德洛爾在批評全面理性模式和漸進模式並吸收這兩種模式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的帶有綜合性質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