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社會研究方法分為三個層次
(1)簡述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東北財大2007年研)
(2)什麼是社會研究的方法論?試述它所探討的主要問題。(中財2010年研)
答:
(1)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方法論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涉及的主要是社會研究過程的邏輯和研究的哲學基礎。或者說,方法論所涉及的是規范一門科學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
a.社會現象的性質及其理解;
b.社會研究的哲學基礎及其假定;
c.社會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性問題;
d.社會研究者的價值與研究之間的關系;
e.社會研究中的不同範式及其應用;
f.不同研究方式的內在邏輯等。
②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採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通常,社會研究的具體方式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a.調查研究;b.實驗研究;c.實地研究;d.文獻研究。其中每一種方式都具備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語言,構成一項具體社會研究區別於其他社會研究的明顯特徵。同時,每一種方式可以獨立地走完一項具體社會研究的全部過程。
③具體方法與技術
具體方法與技術是指在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料收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種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術。資料收集和分析是社會研究過程中的兩項重要任務,與四種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對應,研究者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2)研究過程的五個階段
包括:①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化;②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③資料的收集;④資料的處理與分析;⑤結果的解釋與報告。
②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如何看待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種種分歧
其研究對象挺廣泛的。
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學科。
學科最初得名於孔德,經過卡爾·馬克思、斯賓塞、迪爾凱姆、馬克斯韋伯等學者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有獨立理論、研究方法和範式的一門社會科學。
其研究對象是廣泛的,與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結構、人口變動、民族、城市、鄉村、社區、婚姻、家庭與性、信仰與宗教、現代化等領域都有交叉。其方法論思想是整體性的,認為人存在於社會之中,其行為和思想都並非純粹服從於個體理性的,而是受到社會的塑造、限制乃至決定。
③ 社會研究方法論、研究方法與方式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
社會學誕生於科學主義盛行的時代,其研究方法也多受科學理性的影響,主要是主客二元對立的實證主義方法。在中國社會學恢復與重建以來的二十多年裡,社會學研究所運用的方法也多為實證主義方法。然而,後現代社會學思潮的崛起對其產生了難以抗拒的沖擊,相對於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追求科學、理性、客觀、普遍的和二元對立的方法,後現代社會學研究則致力於解構科學、理性的神話,追求多元的、價值關聯和主體間性的方法,對更好的認識生活世界、獲取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對社會學學科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於半根基主義①的視角來討論後現代思潮對社會學研究方法所帶來的方法論和研究方式的沖擊。主要觀點是: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與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方法論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從而也帶來了研究方式上的差別,給社會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在社會學研究中必須把兩者恰當地融合起來,才能更好的認識和理解現實社會。 為了既能突顯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對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沖擊和挑戰,又有利於兩者的對比,本文先對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進行論述,分別對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和人文主義研究方法中受到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批判的方法論進行深入討論,從崇尚科學主義、崇尚理性、對普遍主義、客觀性和價值中立的執著追求和主客二元對立的研究傾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闡述其在現代社會學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影響,並簡略地論述了在其影響下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同時,為了能更好的理解社會學研究方法轉向的社會基礎,本文基於前人的研究基礎,分別論述了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現象的變化。再由此論述社會學研究方法的轉向,即現象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常人方法學。 其次,在對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分析基礎上,具體從反科學主義、反理性至上、反本質主義、反普遍論、反中心論與對差異性、片斷化的強調、超越個體主義,強調主體間關系和否定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性,強調對價值和意義的追求等方面來深入分析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所倡導的方法論。 再次,通過分析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傾向對社會學研究方式和研究技術的影響,具體的總結了一些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具體研究方式與研究技術,如布迪厄的關系研究方法、福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方法以及其定性研究方法的傾向,強調「語言」的作用和談話技術、對現象的歷史生成和「解構」視角的強調等。 最後,文章基於半根基主義的立場,對有關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評價標准進行了淺略的討論,得出必須把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和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兩者結合起來,共同應用於社會學研究,走一條新的研究方法的道路。具體表現為:必須把科學與非科學、理性與非理性結合起來,同時並存、互為補充;必須取一種多向度、多視角的方法,而不能用單一視角去觀察社會、研究社會;必須認識到社會學研究不能拒絕意義追求,但也要避免意義的碎片化;在研究方法和技術方面,要同時注重方法的特殊性和融合,在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上要相互補充。
④ 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區別和聯系
、社會學研究方法,指的是從事社會學經驗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論研究的方法。2社會研究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1)研究的主題是社會的,而非自然
的;(2)研究的方式是經驗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問題是科學的,而非判斷的。3.社會現象的復雜性、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擾性、保持客觀性的困難
以及研究所受到的各種限制是社會研究中最主要的困難。4.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或部分,即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6.社會
研究有四種主要的研究方式,即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實地研究和文獻研究。8.實證主義(定量)與人文主義(定性)、批判主義三種不同的方法論主張在經驗研
究中則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探求知識的方法。其一是科學主義的;其二是自然主義的。9.社會研究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這就是:(1)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
化;
(2)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3)資料的收集;(4)資料的處理與分析;(5)結果的解釋與報告。11.方法論:方法論所涉及的是規范一門科學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系。12.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採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
二、
理論與研究:1、理論是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並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通常可將理論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宏觀理
論、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2、判斷理論優劣的標准有三條,即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1)解釋范圍越廣泛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2)解釋越精確的理論越
是好的理論;(3)結構越簡練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3、概念、變數、命題和假設是構成理論的基本要素。變數(variable)
就是具有一個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疇、不同的屬性或不同的亞概念)的概念4.概念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5.理
論目的是描述不同變數及其不同屬性之間所存在的某種邏輯關系。6.直接由概念構成的是命題,而理論則是由一組命題所構成的。7.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
形式是假設,即一種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8.理論對經驗研究的作用體現在:作為研究的基礎、背景,為研究提供
理論視野和概念框架;指導研究方向;提供研究的解釋。9.一種理論解釋的發展包含著兩個相互聯系的過程或階段,即以歸納推理為標志的理論建構過程和以演繹
推理為特徵的理論檢驗過程。理論建構過程以觀察為起點,然後通過歸納推理,得出解釋這些觀察的理
論;而理論檢驗過程則是以理論為起點,通過演繹推理,作出預言或預測,並通過對實際事物的觀察來檢驗預言的正確性。
⑤ 比較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和批判主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
人文社會學理論有三種方法論取向,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和批判主義,它們共同形成了社會學三大理論傳統。三者之間既有相通處,也有許多不同點。
不同點:主要表現在各自的研究對象、邏輯起點、研究特徵以及對社會學定義的著重點等方面,下面具體闡述之:
實證主義:實證主義是以孔德、斯賓塞等社會學創始者為代表,並經古典社會學的代表人物塗爾干發展後日趨成熟,他們認為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之間並無本質的區別,它們遵循著同樣的方法論准則,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說明。社會學這門學科只有在認識到把社會事實當作實在的物來研究時才能誕生。因此,在方法論取向上,社會科學應以自然科學為標准模式,建立統一的知識體系,並由此開創了實證主義社會學研究傳統,且在很長時期里成為社會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主流。
從研究特徵來看,實證主義社會學對「科學建構」的強調依賴於把自然科學作為社會理論構造的模式,認為科學的目的就在於對現象的因果性做出說明,並在此基礎上對現象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預測。由於對自然科學這種因果性、精密性和普遍性的極端追求,許多社會學研究就一直是以數學和統計學為取向的,特別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並在研究方法上盡量使研究的程序與結果合乎自然科學研究的准則——研究程序的「可重復性」和研究結果的「可驗證性」。
人文主義:社會學研究的另一種理論取向以韋伯等古典社會學家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現象有其獨特的性質和規律,絕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科學,而應確立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在他們看來,社會學是一門科學,其意圖在於對社會行動進行詮釋性的理解,並從而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及結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釋。因此,韋伯將社會學的任務規定為試圖對社會行動做出解釋性理解,並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會學研究傳統。
在這種傳統的影響下,人文或理解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則是導致人們行動的內在意義,它強調人類行為中那種使人類能唯一進入創造性領域的性質,認為人們應該從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發,研究人類對社會現象做出的解釋以及賦予它們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還原於自然規律的水平。因為在他們這里,社會學理論研究的目的在於「理解」而非「說明」。這就是說,社會學研究應該立足於微觀層面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試圖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出現的原因。他們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多元化的,個人立足於自己實際情況來理性的決定自己的行為。
批判主義:社會學理論研究的第三種理論取向則是由馬克思開創的批判主義社會學研究傳統,它認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的主要任務和作用就在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性檢視,其基本特徵就是不斷強調社會學理論批判的、革命的性質,強調理論和理論家在改造、變革現實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反對那種旨在維護、修補現存社會結構的單純解釋性的「科學」研究和把現代工業社會的既定現實當作合法的做法。批判主義理論家們主張以辯證的「總體分析」方法來觀察和分析社會現實,即將社會現象置於社會的與歷史的總體過程中,從它們在社會的與歷史的總體過程當中所具有的地位與作用來確定它們的性質、意義,來考察它們的產生、變化和發展。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說,批判主義社會學傳統強調社會學研究的「批判」和「解放」功能,認為衡量研究質量的標准不是證實,也不是證偽,而是消除參與者無知和誤解的能力,主張對一切現實應持有批判性,通過對「社會」的批判來推動知識的反思性發展,以引導社會秩序的建立。這就是說,持批判主義理論取向的社會學家在對社會的研究上採取了兩方面的態度,一方面是在研究途徑上採用客觀的態度來認識自然界,一方面則是在研究目的上採用一種主觀的態度來批判和改造自然界。從前一個方面來說,批判主義要求對客觀社會有一種客觀性的認識,其最終目的是了解其中的深層矛盾所在;從後一方面來說,批判主義又要求對現實社會採取一種審視、批評、修正的態度,通過對這種內在的深層矛盾的了解來人為的解決這一矛盾,來達到改造現實社會的目的。
相同點:這三種社會學研究傳統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解釋與研究不同現象時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而且相互之間也並不是沒有絲毫共同點的,它們也有表現出一致的地方,如都注重在自然情景而不是人為的實驗情景下進行研究,都強調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的探究,而不是對其中的一些孤立變數進行調查。從思維源泉上來看,它們仍然都停留在傳統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束縛之中,採取的均是主觀(體)同客觀(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當然,這種研究上的共同點也是十分有限的,其分歧依然十分明顯。
⑥ 社會學方法論的研究方法論
代表了對社會本體的截然不同的假定。唯名論的本質在於否定共性,否定超越於個人之上的一般社會規律。唯名論者認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除此沒有任何超個人的實體。社會、文化、結構、制度等都是不具有實體性的抽象名詞,它們必須由個人的動機和行為來說明和解釋,不能由自身的整體性質來解釋。韋伯、K.R.波普爾等人以及符號互動論、現象學社會學、民俗學方法論和交換理論等學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堅持社會唯名論的主張。
與此相反,社會唯實論認為,社會本身就是一種實在,它存在於個人之中。社會現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質加以說明而不能歸結為個人因素。因為社會中存在著集體意識、集體特徵,它們具有外在性和強制性,必須把它當作一種客觀事物。唯實論者重視整體研究,主張摒棄個人的主觀因素,對社會現象作客觀的描述。在他們看來,唯名論由於重視個人而易於陷入主觀的和煩瑣的細節分析。迪爾凱姆等實證主義者是唯實論的主要代表,結構功能主義、沖突理論、現代結構主義、歷史社會學等學派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唯實論的傾向。 各理論學派所側重的分析層次也有所不同。①宏觀社會學理論注重研究社會整體與社會結構。例如,孔德、馬克思、斯賓塞等人把社會視為一個體系,強調整體分析或功能分析,迪爾凱姆從客觀角度對社會分工和自殺等現象進行了實證性研究,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提出要以結構功能的觀點研究各種文化模式。②微觀社會學理論注重在社會心理的層次上分析個人行為和傾向。V.帕雷托認為人類行為的基本動力來自天生的本能,但人往往用虛假的意識來掩飾真實的行為動機,因此社會學家的任務就在於揭示隱藏在表象後面的真實動機。現象學社會學、民俗學方法論等學派都主要從事微觀研究。③互動理論既不從社會整體和社會結構入手,也不從心理層次入手,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側重分析個人之間、個人與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交換理論也是從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入手,以溝通宏觀結構與具體行動者的聯系。
研究者在選擇研究策略,特別是在選擇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時,必然要受其理論假設的影響;盡管各種研究方法並不屬於各特定的理論學派專用,但不同的理論學派往往有自己較固定的研究模式以及相應的一套具體方法。實證主義學派和宏觀社會學研究常常使用較嚴格的定量方法(如結構式的問卷調查或統計調查),對數據進行較精確、復雜的統計分析,通過嚴謹的操作化和邏輯推演來驗證理論假設。反實證主義學派和微觀社會學研究則常常使用定性方法(如參與觀察、訪問、個案研究)、文獻研究,對資料進行歸納、綜合並結合主觀思辨或闡釋得出研究結論,建構理論假說。使用不同研究模式的社會學家在對不同資料的質量及可靠性、不同證據和解釋方式的有效性等問題的認識上往往存在著根本分歧。 與其他學科相比,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更為多樣化。這是容易理解的。從歷史起源上看,社會學來自思辨與經驗這兩種傳統思想;從目前發展狀況上看,社會學包羅了哲學研究、歷史研究和實證研究的主題與方法。試圖建立統一的方法論尚為時過早,況且許多社會學家對是否有這一必要仍持有疑問。
社會學方法論研究的新的進展與趨勢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電子計算機在社會學研究中的逐漸普及,以及多變數統計分析和資料搜集技術的發展,實證研究的方法及其定量化程度日益接近科學化的准則要求。但是研究方法的發展卻無法消除社會學理論—方法論的分歧與困境。按照科學史學家T.S.庫恩的觀點,一門學科若缺乏統一的研究範式,說明這一學科仍處於「前科學」階段(見社會學範式)。有人據此認為,社會學的派別林立以及方法論的多樣性是這門科學尚未成熟的標志。但許多社會學家認為,不能用自然科學的尺度去衡量社會學的方法。社會學有其獨特的知識模式,它根據不同性質的研究對象採用不同的研究模式。確實,自社會學產生以來,建立統一方法論的企圖無不遭到失敗。結構功能主義在20世紀中期由興盛走向衰落之後,社會學理論—方法論曾向不同方向尋求出路,馬克思主義、現象學、結構主義、語義哲學、認知理論都對方法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但到80年代末為止,在西方社會學中沒有哪一個學派能占據統治地位。盡管分歧仍然很大,但通過方法論的爭論,特別是對實證主義的批判,使社會學理論—方法論中出現了相互補充的現象,產生了一些新的綜合。 60年代,以法蘭克福學派的T.W.阿多諾和J.哈貝馬斯為一方,以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和H.阿爾貝特為另一方,圍繞著實證主義問題對社會科學方法論展開了一場爭論。盡管兩派在許多問題上存在著根本分歧,但他們從不同角度對邏輯實證主義、規范的科學研究程序進行了批判。70~80年代較引人注目的發展有:哈貝馬斯在《溝通行動理論》(1970)中對功能主義、互動論和批判理論的歷史—進化分析進行了綜合;盧曼的系統功能主義綜合了功能主義、符號互動主義和系統分析;A.吉登斯的《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1976)和他提出的「結構化理論」,試圖消除社會學中主觀與客觀、微觀與宏觀、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的二元論,改變社會學理論的實證傾向;布勞的宏觀結構主義則對演繹理論與經驗研究進行了綜合,發展了迪爾凱姆所開創的宏觀、實證研究。蘇聯社會學界經過幾次方法論的爭論,逐步澄清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理論,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學的關系,發展了學科的方法論和研究方法。
社會學思想方法的發展是與整個科學的發展相一致的。70年代以來,有關客觀世界的規律性、歷史發展必然性、知識的客觀真理性以及各種決定論的思想觀念都遇到了挑戰;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隨機性、偶然性、主體性在社會中的作用,認識到傳統的、「科學的」知識模式需要改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學方法論所面臨的任務主要是:①對人類和社會的本性的重新認識;②對社會學學科性質的重新認識;③結合社會學理論與方法中所呈現的各種兩極對立的因素;④把科學的實證精神與社會批判的人道主義精神結合起來。
⑦ 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有哪兩種
是:實證主義(自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
早期的方法論觀點 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K.馬克思
認為,對社會的研究可以成為科學,因為社會現象同自
然現象一樣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之間也同樣存在著
因果決定性,它們是可以被科學認識的,並且可由普遍
規律來說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第一次
使科學的社會學的出現成為可能」(列寧語),使社會
學與哲學和歷史學相分離,並且使社會研究擺脫了傳統
的思辨哲學方法。
另一創始人A.孔德主張,社會學應當是一門類似自
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學科,這門學
科應當採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的實證主義方法。他在
社會領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學形成時建立的基本假設,即
知識的經驗性或實證性、研究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統一性。
孔德還具體論證了觀察方法、實驗方法、比較方法和歷
史方法對社會學的適用性。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發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
他最先系統、詳細地論述了社會學方法論問題。在《社
會學方法的規則》(1894)一書中,他把社會現象界定為
普遍存在於群體間的、由外界的強制力施加於個人所引
起的社會行為、社會思想和社會感受。他認為社會現象
既不能歸結為個人行為,也不能歸結為生物現象和心理
現象。社會現象是一種集體的行為和觀念,它是可以觀
察的社會事實。通過這種界定,社會學就能夠採用自然
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與實證主義觀點相對立的是
源於哲學、歷史傳統的人文主義思潮。19世紀末期,德
國曾發生一場關於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論戰,德國社會哲
學家W.狄爾泰指出,社會科學的性質及對象與自然科學
有本質的不同。他認為,對社會和人類行為的研究離不
開價值判斷,社會科學的任務不僅是客觀描述社會,還
必須涉及倫理、宗教、藝術等價值觀念。此外,人具有
自由意志,人類行為既沒有規律性也無法預測。社會歷
史現象都是獨特的、偶然的,對此無法採用自然科學的
「規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加以
闡述和記錄。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主張社會學研究的對
象是個人及其行為,而人的行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
支配的,與行為者的價值是相關的,但同時受環境的制
約,理性行為並不是絕對的意志自由,它受著具體的必
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會學既反對人
文學派的主觀唯心論,也反對機械的實證論,主張「價
值相關」和「價值無涉」(見價值中立和價值參照)是
研究社會現象的兩條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的基本原則。
三大方法論傾向 現代西方社會學的各個流派及其
關於方法論的不同觀點,大體可以區分為實證主義(自
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兩大傾
向;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則獨樹一幟。
實證主義方法論 西方社會學家大多在某種程度上
堅持由孔德和迪爾凱姆所開創的實證主義方向,其中包
括各種理論流派。盡管各派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他們
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張社會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社會學
不是探討「應該如何」,而只是客觀地闡明社會「究竟
是如何」,它不關注於獨特的歷史事件,而主要關注於社
會現象的原因和規律。他們堅持認為社會研究的邏輯方
法是假設演繹法,科學假說的陳述必須由經驗事實來檢
驗,理論僅當它得到經驗證據的完備支持時才是可接受
的。獲取經驗證據需要採用實驗、系統觀察、調查、訪
問、文獻考察等方法。雖然社會科學在方法、技術的運
用上有其特點,但它在理論構建、證據搜集、證據分析
與評判、理論檢驗等方面所運用的方法,與自然科學方
法並無本質區別。實證主義者把自然科學方法論作為自
己的基本原則,把自然科學當作科學的範例,在他們看
來,社會學是符合科學的邏輯的。
在實證主義方法論流派中,較極端的派別是定量主
義和數理社會學派。定量主義受心理學的操作主義和生
物測量學的影響,強調在任何科學中都必須使用測量和
計量的方法。定量主義的倡導者、美國社會學家G.A.倫
德伯格主張,任何概念都可以測量,由於定義不明確而
無法測量的概念在科學研究中是沒有用處的。20世紀40
⑧ 韋伯和塗爾干在方法論上的不同
塗爾干與韋伯社會學研究的具體比較:
(一)研究對象的比較
《社會學方法的准則》一書是塗爾干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在這本書里,塗爾干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社會事實或者社會現象」。同時他給社會學所下的定義是這樣的:「一切的行為方式,不論它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凡是能從外部給予個人以約束的,或者換句話說,普遍存在於該社會各處並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個人身上的表現如何,都叫做社會事實。」再看韋伯,我們習慣稱韋伯的社會學叫做「理解的社會學」,他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社會行動。他說「社會學是一門致力於解釋性理解社會行動並通過對社會過程和影響作出因果說明的科學。」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兩位大師所分別代表的社會學理論傳統之間的區別。社會事實和社會行動是兩個大小不同的概念范疇,可以說是一個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也就是說,韋伯的研究對象即社會行動相對於塗爾乾的社會事實來說就顯得更具體。不難推理,由於社會事實的宏觀性等原因,塗爾干社會學理論中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對象就是「物」。但韋伯對社會學的研究應該具體的,個別存在的,將處於社會中的人的行動作為研究對象,並對其作出解釋性的理解,去認識這些隱藏在具體社會行動背後的「秘密」,做出最終的因果性說明。韋伯也因此將社會學研究的兩大任務規定為對社會行動的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這樣一來,便產生了社會學研究的兩大派別——實證主義派和解釋性社會學研究派,而且雙方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造成了雙方的矛盾對立。
(二)立場比較:
1、塗爾干實證主義基本立場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當然是社會現象,在塗爾干看來,這個研究的本體就應該是一種自然主義取向。社會現象背後的本真狀態是自然的和真實的,當人們去研究它時應該把這種狀態保持住,不應該進行人為的干預將其破壞和打亂,人都有好動性、感情、偏見、自以為是、馬虎等等一系列特點,只要主動插入一次在他之外的社會行動,這些特點勢必就會對他/她所參與的活動造成影響。所以他堅信,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去研究社會科學,從自然科學借取概念、方法和運算方程,把社會現象當做「物」,當做數字來看待和研究,包括研究的理論經驗原則都是可以從自然科學中借鑒的。
在認識論上,實證主義者就是經驗主義的,他們主張研究結果由經驗來證實,研究者通過多次的實驗和觀察,不斷地記錄,研究研究過程中要把握感覺經驗中的所有,並以盡可能簡單的方式來描述它們。而研究者自身的立場要始終保持價值中立,不要置身參與其中,附合於每一次社會行動。研究資料即事先驗證研究假設的資料一定要來自實際的社會調查而不是主觀的想像。
在研究方法上,實證主義主張不能孤立地研究某個特定的問題,應該將研究對象放置在整個社會之中加以認識和理解,從視角上說就是一個整體角度。
2.韋伯的解釋性社會學研究立場
以韋伯為代表的解釋性社會學研究者認為其研究的對象是相對的,社會現實具有地方性和情景性等特點,是可以具體被建構和闡釋出來的。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應該採取交往和參與的方式,從主觀去認識,它的最終結果不是被發現而是被創造出來的。同時,在社會學研究的方法上我們就應該主動去理解,去思考,甚至主動創造必要的條件,這個過程充滿著人文性質,處理的時候應該辯證的看待問題。
二、雙方的社會學研究的原則比較
l、對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關系之要求的異與同。
由於受當時自然科學研究潮流的影響,塗爾干找到了社會學研究的突破口,他的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是:把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即社會事實作為物來考量。而韋伯本人與西方的歷史淵源、宗教背景以及哲學有著無法割捨的關系, 尤其受狄爾泰、新康德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影響較大。社會科學的普誼價值問題在他的一系列學術研究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在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上,他與狄爾泰是一致的, 反自然主義, 毫不懷疑在研究社會行動的過程中,決不能像醫生通過解剖人體來了解人的身體器官一樣去認識社會行動背後的真相。
但是韋伯和塗爾乾的研究方法論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有共同點的,韋伯認為社會學的研究應該建立一種「理想類型」的方法。他意識到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具有獨特性和主觀意向性,但是想保持絕對的客觀性又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理想類型」是指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者都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一系列概念體系,這樣就可以減少甚至避免社會學研究的隨意性和不統一性。而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自身的價值中立,消除研究者的價值觀對研究對象的額外影響和干預。同樣,塗爾干也強調過事實先於觀念、存在先於本質,對現象的觀察應排除通俗觀念的干擾,直接透入現象本身的實相。在這一點上兩人是不約而合的。。
2、解釋社會事實的原則與理解的原則的對立。
塗爾干表示:「一種社會事實的決定性原因,應該到先於他存在的社會事實之中去尋找,而不應到個人意識的狀態之中去尋找。」他指出,像古典經濟學和斯賓塞那樣根據個別現象來解釋社會事實只會把社會學降低到心理學的水平。 「一種社會事實的功能應該永遠到它與某一社會目的的關系之中去尋找。」另外,塗爾干還補充一點:「當我們試圖解釋一種社會現象時,必須分別研究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在研究的過程中要進行研究對象的分類,要保持社會事實的真實狀態,包括它的組合方式、結構、順序和功能都不應該受到人為的干預。
韋伯的原則是一種理解的原則。他堅信社會行動是有意義的,是可以被理解的。社會行動的背後蘊含著獨特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義,如果不用理解和說明的方式而是單用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方法是不可能完成的。韋伯提出理解有兩種類別,第一種是對主觀意義的直接觀察理解;一種是解釋性理解。直接觀察理解就是對社會行動的直觀理解;而解釋性理解就要根據研究者的動機來把握行動者賦予行動的意義。兩種方法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塗爾乾和韋伯在這一點上可謂是涇渭分明。
3、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對立。
塗爾干堅持「社會唯實論」。他認為社會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不能簡單的化約為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任何社會現象的產生原因都是另一個社會現象,而不是一種個人心理現象。社會不是個人的簡單集合,任何還原論的方式都不能提供對社會及其現象的理解,對個人的研究只有在對於整體社會研究具有意義時,才是必要的。這種以整體主義為出發點的實證主義方法與韋伯的理解性解釋是完全不一樣的,韋伯是通過社會行動的具體觀察來達到理解的目的,是一種以個體為對象,觀察和理解之後,發現這種個體與真實的因果關系,最終是一種經過思考後的推理,這才是結果。
三、啟示
兩位大師對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差異不能簡單地說孰優孰劣,二位大師曾在各自的社會科學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且各自的方法都為社會學研究找到了合理的突破口。正是由於這種差異,才使得社會學的研究呈現出一種彼此對立又相互激勵和補充的狀態。社會學研究的前景是無限的,每一個大師都是歷史的巨人,後來者就是借著巨人的肩膀才能走的更高更遠。但是社會學研究的任務還是很艱巨的,我們應該總結前人的經驗循序漸進,以求對社會學這一門沉重而富有意味的學科的不斷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