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用什麼方法可以治芍葯的癢

用什麼方法可以治芍葯的癢

發布時間:2022-09-28 07:03:34

A. 怎樣快速治療外陰瘙癢最佳方法什麼

1.取生薑120克,洗凈連皮打碎,艾葉90克(鮮者200--250克),加水1500毫升,入鍋煎沸後20分鍾去渣,將葯液倒入盆內,患者坐在盆上令蒸氣先熏陰部,待水溫度適宜,洗10--15分鍾,每天1--2次,連洗3天可愈。治療期間和愈後半個月內,忌食辛辣、油炸煎炒食物,嚴禁喝酒、禁房事。
2.(包括男子外陰癢)用蔥白連根50克,花椒50粒,加水500毫升燒開,洗陰部,每天兩次,連洗3天可愈。
3.取鮮桃葉500克。加水煎湯熏洗患部,每天洗2次,或用洋桃葉適量搗爛,用紗布包好塞入陰道內,每天換2次,連用1周。
4.用蚤休、土茯苓、苦參各90克,黃柏、大黃各45克,龍膽草、萆各30克,枯礬15克。每日1劑,水煎後去渣取液,熏洗外陰。早、中、晚各洗一次,每次30分鍾。連續使用5-10天,可顯效或痊癒。
5.取百部、川椒各15克,苦參、蛇床子、白頭翁、土茯苓各30克。加水3000毫升,煎沸後5--10分鍾,去渣(葯渣備作第2煎用,1劑葯可用2次)。先熏後洗,共15--20分鍾。坐浴時應將雙腿分開。已婚婦女可用食指包上干凈紗布,伸入陰道,將前後左右穹窿內分泌物反復洗出。連用3--6天,每天1--2次,每次洗後均要換內褲。

B. 風寒外襲型皮膚瘙癢症用了一個月桂枝湯沒好!有什麼辦法治療!舌淡紅苔白膩脈細弦!

可以嘗試桂枝麻黃各半湯。其原文如下:太陽病,得之八九日,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4克,芍葯、生薑、炙甘草、麻黃、杏仁、大棗各3克。

三碗水(約600ml),煮剩一碗(一直用微火煮,大概半小時),頓服。服後吃點熱粥,不要外出吹風,穿厚點的衣服,白天晚上都可以服,如果服後兩個小時沒效果,再服第二劑,服法同前,試用三劑吧。

C. 什麼方法可以迅速止癢

可以迅速止癢的方法

1、適量的茶水

將鮮韭菜與淘米水按1∶10重量配好,先泡兩小時再一起燒開,除去韭菜用水洗癢處或洗澡,洗後勿用清水過身。1日1次,連洗3天。香菜泡酒用白酒將香菜浸泡2小時,然後用香菜蘸酒塗抹瘙癢處,可很快止癢。

D. 皮膚干癢求治療方法

可以採用明代《奇效良方》中的薏苡仁湯,除濕祛熱,具體為:薏苡仁一兩,當歸一兩,芍葯一兩,M麻黃一兩,肉桂一兩,炙甘草一兩。食療的話,可以用薏苡仁煮粥,稍微加點茯苓,針灸可以採用風池風府,祛風除濕

E. 瘙癢症有什麼金方

瘙癢症是指僅有瘙癢症狀,而無原發皮損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風瘙癢。可發於任何季節、任何年齡,但更好發於老年人,更多見於冬季。臨床表現以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損為特徵,或瘙癢局限,如肛門、陰囊、女陰和小腿等,或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或全身。瘙癢時發時止,夜間尤甚,影響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繼發感染。常反復發作。
(一)內治方【方一】四物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當歸(酒浸炒)、川芎、白芍葯、熟乾地黃(酒灑蒸)各等份。
【功效】養血潤膚。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熱服。
【方二】養血定風湯【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9克,赤芍、天門冬、麥門冬、生僵蠶各6克,鮮首烏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溫服,或為丸服。
【方三】養血潤膚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黃芪、天花粉、黃芩各9克,天門冬、麥門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黃芪化毒湯【來源】《外科大成》【組成】生黃芪15克,連翹6克,防風、當歸、何首烏、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氣養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地黃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玄參、牡丹皮、紅花、白蒺藜、首烏各9克,僵蠶、生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扶脾堅表湯【來源】《瘡瘍經驗錄》【組成】金銀花、黃芪、防風、桔梗、蒼術、白術、甘草、懷山葯、車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
【用法】水煎,每日1劑。
【方七】除濕飲【來源】《揣摩有得集》【組成】蒼術、白術、地骨皮、白鮮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蠶、秦艽、連翹、白芷、羌活、防風、生甘草各3克,蟬蛻9克。
【功效】燥濕清熱,祛風止癢。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八】救割全生湯【來源】《石室秘錄》【組成】人參15克,當歸45克,荊芥5克。
【功效】益氣和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九】荊防生地湯【來源】《不知醫必要》【組成】荊芥、防風各30克,赤芍、生地黃、金銀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涼血疏風,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止癢永安湯一【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薄荷、獨活、赤芍、桃仁、甘草、當歸尾各6克,白芷、蟬蛻、天麻、荊芥穗、僵蠶各9克,藏紅花(另沖服)4克。
【功效】祛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二【來源】《常見皮膚病中醫療法》【組成】麻黃、防風、荊芥、僵蠶、薄荷、蒼術、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甘草。
【功效】疏風活血,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新消風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全蠍、僵蠶、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參、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黃15克,蟬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大棗、生薑、甘草、僵蠶、蟬蛻各6克,連翹、杏仁、鉤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蒼柏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蒼術、黃柏各6克,蒲公英、茵陳各15克,山梔子9克,苦參片、茯苓皮、地膚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五】止癢熄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參、玄參、白鮮皮、刺蒺藜各9克,煅龍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涼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養血熄風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黃芪15克,當歸、白芍、紅花、玄參、荊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七】首烏七花湯【來源】《名醫奇方秘術》【組成】何首烏、生地黃、熟地黃、鉤藤、杭菊各10克,防風、凌霄花、槐花、紅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雞冠花各6克。
【功效】養陰疏表,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八】麻桂各半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黃3克,赤芍9克,生薑3克,大棗6克。
【功效】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九】二地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熟地黃、生地黃、赤芍葯、女貞子、枸杞子、玉竹、麥門冬、菟絲子、浮萍、防風、防己、枳殼各10克,當歸10~12克,川芎6~9克,生黃芪、何首烏、刺蒺藜、白鮮皮各15~30克。
【功效】滋陰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當熟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熟地黃、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荊芥、防風各9克,川芎、何首烏、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安神,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一】當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15克,熟地黃、黃芪、白蒺藜、川芎、荊芥、白芍葯各10~12克,何首烏30克,防風、甘草各6克。
【功效】益腎補肝,養血疏風,潤膚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濕熱重者加黃柏、黃芩、薏苡仁;風盛者加蟬蛻、白鮮皮。
【方二十二】首烏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克,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葯各15克,生地黃、黃精、天門冬、麥門冬、防風各10克,蟬蛻、炙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祛風,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冬季瘙癢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癢加重者加玄參;瘙癢頑固者加全蠍。
【方二十三】皮膚瘙癢症專效方【來源】《中醫專病專效方》【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白鮮皮、荊芥、生地黃、紫草、赤芍葯各9克,蟬蛻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血熱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
【方二十四】消風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15克,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荊芥、防風各12克,蟬蛻、甘草各6克。
【功效】清熱涼血,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五】潤膚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玄參、麥門冬、鉤藤、赤芍葯、牡丹皮、白鮮皮各10克,當歸、蟬蛻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養陰潤燥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六】涼血消風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參、知母、牛蒡子、荊芥、防風各9克,白芍葯12克,金銀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涼血清熱,解毒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龍膽草、黃芩、炒山梔子、車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風、蟬蛻各6克。
【功效】清肝泄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八】人參健脾湯【來源】中醫雜志,1983:(5)
【組成】黨參、黃芪各12克,土炒白術、陳皮、防風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荊芥、砂仁(後下)、炒枳殼、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黃連1~5克,廣木香9克。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潤膚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1:(4)
【組成】紅棗20枚,綠豆100克,豬脂1匙,冰糖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製法】水煮至綠豆開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劑。
【方三十】全蠍止癢湯【來源】安徽臨床中醫雜志,1998:(5)
【組成】全蠍、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黃、熟地黃、防風各30克,當歸、丹參、白鮮皮、白蒺藜、首烏各20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養血潤膚飲二【來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6)
【組成】黨參、黃芪、生地黃、熟地黃、麥門冬、當歸、赤芍、白芍、防風、浮萍各10克,丹參、雞血藤、苦參、地膚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天麻丸【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天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麥門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風、人參、羚羊角屑、犀角屑、黃芩各15克,烏蛇肉(酒浸,炙)、麻黃各30克,苦參3克。
【功效】祛風燥濕,涼血止癢。
【製法】搗篩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計時服,溫漿下20丸。
【方三十三】枳殼羌活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羌活、枳實、人參各45克,防風、枳殼、芍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細辛、當歸、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祛風。
【製法】上葯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彈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風浴湯【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防風、羊桃根、苦參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礬、枳殼各3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細銼,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於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湯【來源】《老中醫經驗學術選編》【組成】蛇床子18克,艾葉9克,蒼術、黃柏、苦參各15克。
【功效】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癢浴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枯礬、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濾過乘熱洗浴,至微出汗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黃根、白芷各90克,藜蘆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搗羅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勻。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黃洗劑【來源】《外傷科學》(廣州中醫學院)
【組成】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各等份。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共為細末,上葯10~15克,入蒸餾水100毫升,醫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時搖勻,棉簽蘸葯液搽患處,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劑【來源】《中醫皮膚科診療學》【組成】木賊草、香附、地膚子各30克,細辛9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製法】研細末加水混勻。
【用法】用毛刷外塗患處。
【方七】蛇床子洗劑【來源】《張志禮皮膚病醫案選萃》【組成】威靈仙、蛇床子、當歸尾、土大黃、苦參各15克,縮砂殼9個、老蔥頭7個。
【功效】祛風止癢。
【製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鍾,日1次。

F. 皮膚長期瘙癢不止,有什麼方法可以止癢或者介紹一款比較好的葯膏

皮膚瘙癢症,多發生在氣候乾燥的秋冬季節。中醫認為,本病多為氣滯血淤所為,當以涼血化淤、祛風止癢論治。根據臨床經驗,介紹幾則外治效方,供選用。

葯醋療法:

取苦參100克,加入食用白醋適量,浸泡3~5天即成。每日洗浴時,加入苦參醋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簽蘸葯液外搽瘙癢處,每日2~3次,連用5~7天。

葯酊療法:

取夜交藤、雞血藤、烏梢蛇各20克,加入上等白酒適量,浸泡1周即成。每日洗浴時,加入葯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連用5~7天。

葯浴療法:

取荊芥、防風、
苦參、絲瓜絡、蛇床子、當歸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20分鍾,每日2~3次,每日1劑,連續5~7天。

填臍療法:

取紅花、紫草、山梔、大黃各等量,研為細末,加冰片適量,混合均勻,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葯末少許,加凡士林調成糊狀,外敷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葯1次,連用1~2周。

足浴療法:

取苦參、癬皮、蛇床子、蟲衣、紅紫草、防風各1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D

G. 中醫是怎樣來治療皮膚瘙癢的

1.血虛風燥主證:皮膚乾燥、脫屑,秋末冬初發病。瘙癢晝輕夜重,心煩難寐,手足心熱。皮損乾燥、抓痕、血痂。病程較久,情緒波動可加重瘙癢。舌淡苔薄,脈弦細數或弦數。
治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選方:養血潤膚飲加減(《外科證治全書》)。
葯物:生熟地各10g、當歸10g、黃芪15g、二冬各10g、花粉10g、何首烏10g、白蒺藜10g、防風8g、苦參15g、荊芥8g。
加減:心煩急躁,難以入睡者加丹皮、梔子、竹葉、蓮子心;大便燥結加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瘙癢難忍加烏梢蛇、蟬蛻。
2.風濕蘊阻主證:皮損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繼發感染或苔蘚樣變。舌體胖,舌質暗,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祛風除濕,潤膚止癢。
選方:全蟲方加減(《趙炳南經驗方》)。
葯物:全蟲3g、皂刺10g、豬牙皂角1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枳殼10g、苦參10g、荊芥8g、蟬蛻5g、咸靈仙10g。
加減:皮膚抓後滲液,胃納呆滯者加法夏、陳皮、茯苓;四肢酸軟,疲乏無力加防杞、桑枝、宣木瓜。
3.風邪外襲主證:皮膚瘙癢,抓痕明顯。風寒癢風則遇寒癢劇,得熱減輕,或感惡寒,苔薄白,脈浮緊;風熱癢風則遇熱癢劇,稍涼減輕,或有身熱,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散風邪為主。
選方:桂枝湯(《傷寒論》)加減。
葯物:桂枝10g後下、芍葯10g、生薑5片、炙甘草5g、大棗5個、羌活10g、由蒺藜12g、荊芥穗8g。
加減:惡寒發熱重,加麻黃、防風;熱重不惡寒,加生石膏、黃芩、蒲公英、梔子等。
中醫特效治療
目前治療多以外用烊速消為主,烊速消為純中葯制劑,獨家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結合純中葯配方研製而成的特效產品,每次取烊速消適量直接塗抹於患處,輕輕按摩使乳霜吸收,使用更方便,成分更安全,效果更顯著。如還有相關問題請咨詢皮膚病專家,祝您早日康復。

H. 皮膚癢用什麼治療方法

在季節轉換的時候,我們的皮膚就容易發癢,很多人因此非常地煩惱。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皮膚發癢是有很多治療的小妙招的,所以大家在發生了這一種現象之後,不用太過擔心,因為止癢的好方法是非常多的,效果也比較理想。
專家指出,皮膚之所以會發癢可能和患者朋友的飲食習慣有著一定的關系。像是禽蛋、海鮮,還有香菇以及竹筍等等這一些食物,都是會導致皮膚發癢的。但是每個患者朋友對於食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大家在平時當中要多加留意。
在我們感到皮膚瘙癢難耐的時候,就會忍不住用手去摳,這樣做其實反而不能夠止癢,會加重身上的病情,甚至是引起感染現象產生。所以在這里建議患者朋友們可以用冰袋隔著干布,冰敷身上感到瘙癢的地方,通過冰敷能夠收縮我們人體的血管,所以就可以起到暫時止癢的作用,減輕病人身上的症狀。
另外,日常食用的鹽也是能夠用來止癢的,因為鹽本身就具有涼血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所以利用鹽能夠有效地緩解皮膚瘙癢的症狀。一般就是用食鹽一百克,再將鹽加入到一千毫升的米泔水當中,放在鐵鍋當中煮沸5到10分鍾,就能夠製成鹽泔煎了。最後患者朋友再用紗布蘸取適量搽洗身上感到瘙癢的地方,每天要擦洗2次,每次要堅持1到2分鍾。
通過採取上面所介紹的止癢的小妙招,相信患者朋友身上的症狀很快就能夠得到相應的緩解。雖然說這一些方法都很簡單,但是治療的效果卻是非常不錯的,所以大家在皮膚發癢的時候可以嘗試看看,可以減少因為皮膚瘙癢而給我們正常生活和工作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要在醫師指導下用葯,避免盲目用葯。

I. 外陰瘙癢用什麼葯效果好

如果是具有外陰瘙癢,首先應該明確一下病因,如果是非特異性的外陰炎的話,需要在注意保持外陰清潔乾燥的基礎上,應用1:5000的高錳酸鉀坐浴,每日兩次,每次15到30分鍾,坐浴之後可以外塗抗生素軟膏。另外也可以應用川百止癢洗劑,或者是紅核婦潔洗液等葯物進行局部的外陰沖洗。此外中葯苦參,蛇床子,白蘚皮,土茯苓,黃柏等水煎後熏洗外陰,1到2次/日也可以治療外陰炎

閱讀全文

與用什麼方法可以治芍葯的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胸上縫的訓練方法 瀏覽:105
太原公交乘車碼使用方法 瀏覽:944
三星手機撥號快捷鍵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28
如何辨別鑽石好壞的方法 瀏覽:431
hdlc檢測方法 瀏覽:670
水培石斛蘭的種植方法 瀏覽:426
乾式變壓器項目研究試驗方法 瀏覽:386
青春期偏頭疼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66
瓷磚成型缺陷解決方法 瀏覽:392
一歲半亞麻籽油的食用方法 瀏覽:28
蟲害處理方法哪裡找 瀏覽:416
決戰平安京有哪些方法登錄 瀏覽:578
小腿劃傷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478
如何測量磷酸鹽的方法 瀏覽:976
平穩序列檢測方法 瀏覽:919
不打針治療咳嗽的方法 瀏覽:280
毛利潤30利潤計算方法 瀏覽:4
後束三角肌的鍛煉方法 瀏覽:56
游戲流量包使用方法 瀏覽:934
木工做酒格的計算方法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