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量法:適用於測定土壤水分 (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適用於金屬如銅、鉛、鋅、鉻、汞等成分。 (3) 容量法:適用於浸出物中含量較高的成分測定,如Ca2+、Mg2+、Cl-、SO42-等。 (4) 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適用於有機氯、有機磷、有機汞等農葯的測定。 (5) 離子色譜法:適用於分離十分相近化學物質,並能將分離後的物質直接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6) 電化學分析法:適用於土壤被測物中高含量的物質,也可用於痕量物質的分析。
2. 土壤質量評價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壤質量評價一般有單一污染物的單項評價和多種污染物的多項評價。污染物的種類不同,對土壤質量的影響也不同,因此也可按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分為有機物污染評價、重金屬污染評價、生物污染評價和放射性污染評價等。如要了解土壤質量的變化,還可以進行土壤物理評價、土壤生物評價、土壤化學評價等。在單項和多項評價的基礎上可進行綜合評價。為了解不同時期的土壤質量狀況也可進行回顧評價、現狀評價和影響評價。
土壤質量的評價方法在國際上尚無統一的標准,國內外提出的土壤質量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多變數指標克立格法(MVIT)
Smith(1993)利用多變數指標克立格法來評價土壤質量。這種方法可以將無數量限制的單個土壤質量指標綜合成一個總體的土壤質量指數,這一過程稱為多變數指標轉換(),是根據特定的標准將測定值轉換為土壤質量指數。各個指標的標准代表土壤質量的最優的范圍或閾值。該方法的優點是可以把管理措施、經濟和環境限制因子引入分析過程,其評價范圍可從農場到地區水平,評價的空間尺度彈性大。
土壤質量動力學法
Larson(1994)提出土壤質量的動力學方法,從數量和動力學特徵上對土壤質量進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質量可看作是它相對於標准(最優)狀態的當前狀態,土壤質量(Q)可由土壤性質qi的函數來表示:Q=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質qi,是根據土壤性質測定的難易程度、重視性高低及對土壤質量關鍵變數的反映程度來選擇的最小數據集。例如,土壤生產力指數(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對根系生長的滿足度計算的,用來估計土壤侵蝕對土壤生產力質量及其變化的影響。該法適用於描述土壤系統的動態性,特別適合於土壤可持續管理。
土壤質量綜合評分法
Doran等(1994)提出土壤質量的綜合評分法,將土壤質量評價細分為對6個特定的土壤質量元素的評價,這6個土壤質量元素分別為作物產量、抗侵蝕能力、地下水質量、地表水質量、大氣質量和食物質量,根據不同地區的特定農田系統、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建立數學表達式,說明土壤功能與土壤性質的關系,通過對土壤性質的最小數據集評價土壤質量。
土壤相對質量法
通過引入相對土壤質量指數來評價土壤質量的變化,這種方法首先是假設研究區有一種理想土壤,其各項評價指標均能完全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以這種土壤的質量指數為標准,其它土壤的質量指數與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對質量指數(RSQI),從而定量地表示所評價土壤的質量與理想土壤質量之間的差距,這樣,從一種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質量的升降程度,從而可以定量地評價土壤質量的變化。該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據研究區域的不同土壤選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針對性強,評價結果較符合實際。
3. 土壤檢測方法國家標准大全
1 GB 11728-1989土壤中銅的衛生標准
2 GB 12297-1990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測定方法
3 GB 12298-1990土壤有效硼測定方法
4 GB 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准
5 GB 19062-2003銷毀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土壤污染控制標准(試行)
6 GB 19615-2004銷毀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環境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標准(試行)
7 GB 6260-1986土壤中氧化稀土總量的測定對馬尿酸偶氮氯膦分光光度法
8 GB 7172-1987土壤水分測定法
9 GB 7173-1987土壤全氮測定法(半微量開氏法)
10 GB 7833-1987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11 GB 7836-1987森林土壤最大吸濕水的測定
12 GB 7838-1987森林土壤滲透性的測定
13 GB 7839-1987森林土壤溫度的測定
4. 目前土壤檢測評價標准有哪些
【PH】森林土壤PH測定LY/T1239-1999
【總鉻】土壤質量總鉻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法GB/T 17137-1997
【銅】固體廢物 銅鋅鉛鎘的測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2-1997
【鋅】土壤質量 銅、鋅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鎘】固體廢物 銅鋅鉛鎘的測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2-1997
【鎳】固體廢物 鎳的測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9-1997
——土壤質量 鎳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氟化物】固體廢物 氟化物的測定 離子選擇電極法GB/T 15555.11-1995
——離子選擇電極法 《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1992年
【六價鉻】固體廢物 六價鉻的測定 二苯碳醯二肼分光光度法GB/T 15555.4-1995
【硫化物】對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三版)國家環保總局1989年
【有機質】重鉻酸鉀容量法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國家環保總局2002年
土壤檢測相關標准: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166-2004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 15618-1995
5. 土壤檢測遵循的標準是什麼
根據土壤用途不同,土壤檢測根據的標准也不一樣,有森林土壤標准,農用地土壤標准,工業用地土壤標准等,所以如果需要了解檢測標准,還是需要知道該土壤是什麼用途,根據用途再確定土壤標准
6. 城市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方法
一、土壤環境質量的評價原則
1.綜合性和主導性原則
土壤環境是由各自然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各自然要素制約著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水平,進行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時,應著重考慮土壤的自然屬性。然而,土壤環境質量不僅是自然的產物,還受到人們長期利用和改造的影響。所以,評價時不僅要分別對各要素進行預測,還要注重分析其綜合效應。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
定量的資料和非定量的信息相結合,有利於土壤環境評價的客觀性和精確性。為實現定量評價,一般應盡量選擇可度量或可測定的特徵值,並使用數學模型來評價。但由於參評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十分復雜,有時難以用數學邏輯關系來表達,還需要用定性分析予以約束。
二、評價單元劃分
評價單元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最小地域單元,同一評價單元在土壤基本性質、利用與改造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不同的評價單元之間既有差異性,又有可比性。常用的劃分方法有兩種,即正方形網格單元劃分法和不規則多邊形網格單元劃分法。
正方形網格單元劃分法是以地理坐標來控制,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網格大小,可由0.01km2至數km2。這種劃分方法對大區域的評價是比較合理的。
不規則多邊形網格單元劃分法是依據地形、土地利用功能等方面的差異劃分單元這種方法適用於小范圍的評價。因為小范圍評價時,由於地形、功能分區變化大,因素離散性大,若仍採用正方形網格單元劃分法,就可能會把評價因子性狀相對不均一的區段劃分在同一單元內,而把均一性較好的區段人為割離開,這點與小范圍評價的要求和目的相違背。因此,對小范圍評價適宜採用不規則多邊形網格單元劃分法,這種方法往往規定評價單元以0.5km×0.5km為上限。
三、評價指標的選取
(一)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按照其評價目的和服務對象不同,指標體系各有特色,正確選擇評價指標是科學地揭示土壤環境質量好壞的前提。為了全面科學合理地反映研究區土壤環境質量現狀,在選取指標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評價指標應具有特定性
選擇對土壤污染有明顯影響,且在研究區內有明顯差異,並能出現臨界值的指標作為評價指標。
(2)評價指標應有穩定性
即選擇那些持續影響土地用途的較穩定的因子,使土地評價成果資料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具有應用價值。
(3)評價指標數據採集的可能性
應盡量選擇基礎資料較完整,可進行計量或估量的指標,便於定量分析。
(4)評價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原則
土壤作為特殊的研究對象,影響其質量的各項評價指標之間多有聯系,評價指標做到完全不相關是不可能的,但應盡量選擇那些相對獨立的指標。
(二)評價指標選取
1.重金屬污染物
重金屬污染物主要是汞、鉻、鉛、鎘等生物毒性顯著元素,它們在土壤中的殘留率較高,殘留時間長,難以降解或消除[61]。
2.無機污染物
有些常量元素或微量元素是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但是由於人類工農業活動影響,土壤中這些元素含量累積超出了農作物所必需的,也會造成土壤的污染,進而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產品的質量。這些無機有毒指標主要是:氟、硒、氯、砷、磷、氮等。
3.有機污染物
隨著農葯的使用,土壤中有機污染物含量增加,如有機磷、有機氯、硫化物、石油類污染物等,這些有機污染物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如有機磷農葯雖然能夠生物降解,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蔬菜瓜果中的殘余成分有毒,對人畜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種類和數量也由於農葯濃度的提高而減少[62]。
四、評價標准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時有兩類評價標准:一類是單因子質量評價標准,即土壤評價中各評價因子的衡量標准;另一類是單元質量分級標准,用以表徵各評價單元所處環境狀況。
(一)常用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准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一般可根據評價目的不同,有下列不同的評價標准。
1)以土壤本底值作為評價標准:該標准需找到未污染的本底值,對於大多數研究區而言不易找到,而且由於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絕大多數研究區的元素含量都有變化。
2)以土壤清潔對照點含量做評價標准:該標准需尋找與研究區自然條件、土壤類型、利用方式均相同或相近的地區作為清潔對照點,要求嚴格,操作性較差。
3)根據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累計的相關數量及函數,用糧食標准反推土壤評價標准。
4)以區域土壤背景值作為評價標准:一般可以將土壤環境背景值分為淺層背景值和深層背景值。
5)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准。
6)生物指標。
7)污染起始值(均值加二倍標准差)。
綜上所述,最容易獲取和最常用的評價標準是區域土壤環境背景值和國標。國標(GB15618—1995)中各指標的分級標准見表1-5-1。
在國標中,根據土壤應用和保護的目的,劃分為三類:Ⅰ類,主要適用於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Ⅱ類,主要適用於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牧場等土壤;Ⅲ類,主要適用於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礦產附近等地的農田土壤。Ⅰ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一級標准;Ⅱ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二級標准;Ⅲ類土壤環境質量執行三級標准。
因各地區土壤環境背景值及污染狀況不同,各地也制定了地方環境質量標准,但地方標准不能低於國標的要求。
表1-5-1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值表(GB15618—1995)(單位:mg/kg)
續表
(二)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分級標准
目前,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等級主要有以下兩種分級方式。
1.國標中土壤分級標准將土壤環境質量分為四級
小於國標一級標准為清潔,小於國標二級標准為警戒,小於國標三級標准為輕度污染,其餘為中度污染以上;按照綜合指數的大小分為四級,見表1-5-2。
表1-5-2 土壤環境質量分級標准(四級標准)
2.五級
這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級方式,其中最有權威的是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提出的[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綱要(試行),1994],其中,1級和2級適宜發展無公害食品生產。按照指數大小進行分級,見表1-5-3。
表1-5-3 土壤環境質量分級標准(五級標准)
五、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數學模型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的土壤環境評價模型主要採用定性模型,比如專家打分模型。由於定性模型隨意性較大,因而進入80年代後,數值法土壤環境評價模型在各地逐漸開展起來,並已取得可喜的進展。數值法土壤環境評價模型種類很多,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參評因素的選擇及權重的確定不一樣。就評價模型而言,初期多採用指數或分數的加權累加模型,後來則趨於採用多種模型的綜合評價[63,64]。
常用的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模型主要有以下幾類。
1.積分值模型
不需復雜計算,簡單易行,分級依據明確。但該模型較粗糙,既不能對監測項目數不同的監測點之間的污染程度進行比較,也不能對監測項目數相同、超標項目也相同的屬於同一級別的監測點之間的污染程度進行比較。
2.綜合指數模型
具有等價性,便於對比,計算比較簡單。既能明確指出各監測點的污染級別,又能對各監測點的污染程度進行排序,各點所屬污染級別與綜合指數取值范圍有關,又與綜合指數的計算方法有關,受人為因素影響頗大,但在同一區域內對比分析時,具有相對性,則影響稍小。
3.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此模型可以對帶有精確值、區間值和語言值的土地資源評價因素統一進行數值處理,然後進行土壤環境質量評價[65],但由於這種模型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4.灰色聚類模型
灰色聚類評價模型是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研究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模型,避免了建立數學模式和計算綜合指數等中間環節。該模型和模糊聚類相似,只是白化函數構造不同,並因構造方式不同可分為等斜率模型和寬域模型[66,67]。
7. 土壤有機質測定的方法有哪些
1、容量法,重鉻酸鉀氧化一油浴加熱法來測定土壤有機質含量;
2、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土壤中的有機質是用氧化性強的重鉻酸鉀硫酸溶液與土壤中的有機碳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它們之間存在定量關系,再用標准還原劑滴定剩餘的重鉻酸鉀;
3、目視比色法,測定原理,用不同濃度的葡萄糖標准溶液作出一系列濃度的標准對照品,並用重鉻酸鉀氧化土壤有機質,氧化後的溶液顏色與有機質含量成直線相關關系,通過與標准對照品比色對照直接得出結果;
4、灼燒法,測定原理,通過測定土壤灼燒前後重量的變化情況
8. 土壤環境監測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第一方法:標准方法(即仲裁方法),按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中選配的分析方法。
第二方法:由權威部門規定或推薦的方法。
第三方法:根據各地實情,自選等效方法,但應作標准樣品驗證或比對實驗,其檢出限、准確度、精密度不低於相應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測物准確定量的要求。
分析報告
報告名稱,實驗室名稱,報告編號,報告每頁和總頁數標識,采樣地點名稱,采樣時間、分析時間,檢測方法,監測依據,評價標准,監測數據,單項評價,總體結論,監測儀器編號,檢出限(未檢出時需列出),采樣點示意圖,采樣(委託)者,分析者,報告編制、復核、審核和簽發者及時間等內容。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報告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涉及評價因子、評價標准和評價模式。評價因子數量與項目類型取決於監測的目的和現實的經濟和技術條件。評價標准常採用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區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門(專業)土壤質量標准。評價模式常用污染指數法或者與其有關的評價方法。
9. 土壤檢測取樣標准
法律分析:1.確定播種作物,是蔬菜還是果樹蔬菜、大田作物一般取土深度為20cm;果樹為40公分,可分兩層取樣。
2.確定播種面積如果整片地肥力相差無幾,可以每50畝取一個樣就行;否則要針對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地,分別取樣檢測。
3.取樣工具選擇標准取樣工具是取土器,如果沒有,可以用平頭鋼鍬代替。
4.取樣方法選擇一般採用五點取樣法或S型取樣法。
5.取樣點取樣方法用取土器時要垂直於地面,取到標准深度即可;
6.取標准土樣把取樣各點土樣充分混合,撿除石塊、作物殘體等,採用四分法取標准土樣。
把混合均勻的土樣,一分為四,留對角線土樣,去其他土樣,然後重新把留的土樣再混合均勻,重復上述步驟,至土樣重量為1公斤左右時,即為標准土樣。
7.把標准土樣置於陰涼通風處晾乾,注意不可太陽曝曬。
8.把晾乾的標准土樣放入取樣袋 標注時間、地點、取樣人等信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第五十八條 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應當保養耕地,合理使用化肥、農葯、農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機肥料,採用先進技術,保護和提高地力,防止農用地的污染、破壞和地力衰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支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加強耕地質量建設,並對耕地質量進行定期監測。
10. 土壤檢測標准
森林土壤檢測標准:
1 GB 7866-1987 森林土壤交換性鉀和鈉的測定
2 GB 7868-1987 鹼化土壤交換性鈉的測定
3 GB 7870-1987 森林土壤碳酸鈣的測定
4 GB 7871-1987 森林土壤水溶性鹽分分析
5 GB 7872-1987 森林土壤粘粒的提取
6 GB 7873-1987 森林土壤礦質全量(二氧化硅、鐵、鋁、鈦、錳、鈣、鎂、磷)分析方法
7 GB 7874-1987 森林土壤全鉀、全鈉的測定
8 GB 7875-1987 森林土壤全硫的測定
9 GB 7876-1987 森林土壤燒失量的測定
10 GB 7877-1987 森林土壤有效硼的測定
11GB 7878-1987 森林土壤有效鉬的測定
12 GB 7879-1987 森林土壤有效銅的測定
13 GB 7880-1987 森林土壤有效鋅的測定
14 GB 7881-1987 森林土壤有效鐵的測定
15 GB 7883-1987 森林土壤易還原錳的測定
16 GB 8915-1988 土壤中砷的衛生標准
17 GB 9834-1988 土壤有機質測定法
18 GB 9835-1988 土壤碳酸鹽測定法
19 GB 9836-1988 土壤全鉀測定法
20 GB 9837-1988 土壤全磷測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