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的語言論
美國描寫語言學最重要的人物是布龍菲爾德,他被譽為「美國語言學家之首」。他於1933年出版的《語言論》宣告了美國結構主義學派正式誕生。布龍菲爾德在《語言論》中制定了語言結構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成為這個學派的理論指南,所以有人稱該學派為「布龍菲爾德學派」,稱1933—1950年是布龍菲爾德時代。因此我這次報告單從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入手來探索描寫語言學的一些重要語言理論內容及其意義價值。
全書共二十八章:第一章到第四章論述語言學的一般問題;第五章到第八章論述音位學;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論述語法和詞彙,討論的是共時性的;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論述比較法、方言地理學、語言演變、語義變化、借用等這些是從歷時方面來看的。《語言論》的主要意義在於提出了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研究語言的基本原則和描寫語言結構的總框架。 1、語言觀
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觀是瓦特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自稱為機械論或機械主義。他用「刺激→反應」的理論來解釋什麼是語言。他說:「語言可以在一個人受到刺激(s)時讓另一個人去作出反應(r)。」為此,他為語言作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
s-r-s-r
s(stimulus刺激)實際刺激
r(respons反應)語言的替代性反應
s語言的替代性刺激
r實際反應
上述公式可以解釋為:實際刺激s引起語言r的替代性反應,即引起語言的發生,語言又作為替代性的刺激r引起實際的反應r。
他舉了琪兒想吃樹上的蘋果作為例子,琪兒看到蘋果受到實際的刺激s,如果她受到刺激之後自己去摘r,即為s-r。但是她在受到蘋果的刺激之後沒有自己去採取實際行動,而是跟傑克說話r希望傑克去摘,那麼傑克所受到的刺激就是s,而傑克去摘了就是r。即完成上面的公式:s-r-s-r。
2、語言形式
布龍菲爾德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他在《語言論》中指出:「凡是跟別的語言形式在語音語義上有部分相似的語言形式是復合形式,跟別的任何方式在語音語義上沒有任何部分相似的語言形式是一個簡單的形式,或者叫語素」。他從所舉的例子中歸納出「bird,play,dance,cran-,-y,-ing」等都是語素,並指出語素中可能有部分語音相似,比方「bird」和「burr」,不過這種相似純粹是語音上的,意義並不相互對應。同時指出「任何(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復合形式的共同部分都是語言形式…如果一個復合形式除了共同部分以外還包含一個剩餘部分,比方『cranberry』中的『cran-』,它在任何其它復合形式中都不出現,那麼這個剩餘部分也是語言形式。」且它只能與「berry」相組合,布龍菲爾德稱之為「unique element[獨一無二的成分]」,我們現在一般稱它為「非能產語素」,即構詞、組合能力非常弱的語素。例子如馮老師以前舉的「蘋果」的「蘋」字,它只能出現在「果」前組成一個語言單位。而「果」則可以自由運用,組成「水果」等語言單位。所以說「蘋」為剩餘部分,也是一個「非能產語素」。
此外布龍菲爾德還根據「能否獨立出現」的標准把語言形式化分為「黏附形式」和「自由形式」:「不能單說的語言形式叫做黏附形式;其它所有形式(例如john ran,或john或ran或running)都是自由形式。」黏附形式僅僅作為更大成分中的組成成分,而自由形式既可作為一個更大成分中的組成成分在話語中出現,也可成為最大成分獨立出現。如上所舉例子「john」「 run」是自由形式,而「away」中的「a-」就是黏附形式。因此他創立了分析語素的方法即直接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剛才孫艷華同學已經講過就不再重復。
3、語法形式的配列方式
布龍菲爾德認為:「在每一種語言里,各種形式的有意義配列構成了這種語言的語法。一般說來,語言形式似乎有四種配列方式:詞序、變調、變音和形式的選擇。」
(1)詞序
詞序指的是復合形式的成分發出的先後次序,如john ,hit, bill這三個詞語可以有三種排列方式:john hit bill 和bill hit john和 bill john hit而最後一種方式在英語中是不成立的。尤其是在缺少形態變化的語言中,詞序起重要作用,比如說漢語。這一點我們經常說到就不再詳細舉例。
(2)變調 (趙元任的《中國話的文法》一書譯為轉調)
我們把它理解為決定「句類」的語調(音高)或者決定詞性和詞形變化的重音。在許多語言中,語調可以作為鑒別句子功能類型的重要標志,以至於霍凱特乾脆把語調看成是話語中一個獨立的語言成分(語素)。它包括輕重音、語調。如英語中由於重音的位置不同就能區別名詞′abstract(內容)重音在第一個音節上和動詞ab′stract(抽象的)重音在第二個音節上。又如「煎餅」的重音如果是在「餅」,就是一個動賓式結構,但如果重音在「煎」字,「餅」是輕聲,就是一個偏正復合詞。這些重音成分和聲調成分只能附著在音段即母音和輔音之上,它們並不出現在語流中,故此布龍菲爾德把它叫做「次音位」
(3)變音
「這里指的是形式中主音位的變化」我們理解為某些實語素內部發生的語音交替(屈折)變化。美式發音更誇張於嘴的幅度。 布龍菲爾德所舉的例子分為兩種:
一種是發生在由語言形式組合而成的語流中的屈折變化。既可以發生在自由形式之間,也可以發生在自由形式與黏著形式之間。發生在自由形式之間的如:
① do[:]+not[not]→don′t[′do:nt]
另一種並不發生在連續的語流中,而是詞根內部的母音(輔音)成分之間存在著替換關系:
② run→ran
③ man→men
(4)形式選擇
胡名揚先生把它稱為「語類選擇」:「通過選擇句法結構中可以組合的詞類或片語的類來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我們認為「形式選擇」實際上就是「組合/聚合」這兩類關系相結合的產物:因為不同的語言單位「聚合」往往會相應地具有不同的「組合」性質,反過來說,不同的「組合」關系也往往需要不同的「聚合」類來實現。也就是一組合結構對聚合關系的選擇。
特定的結構對進入這個結構的成分有特定的選擇。如述賓結構中,充當述語部分的只能是動詞或動詞形短語,因此在這個位置上選擇的只能是動詞或動詞形短語。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打掃教室」這個述賓短語中述語部分選擇動詞「打掃」,賓語部分用名詞「教室」。這就是形式的選擇。
4、句法體系
關於句法體系有兩個獨到的理論:一是句子和短語(結構)的區別;一是句法結構的語法特徵分類。
(1)句子和短語的區別
他說:「當一個語言形式作為一個較大形式的一部分出現時,我們就說它處於內置位置;否則就說它處於絕對位置,自成一個句子。」如:「溫暖的陽光」這一語言形式出現在「我喜歡溫暖的陽光」這個形式的一部分時,它就處於內置位置即為短語;而當它單獨出現時,比如說出現在故事背景介紹時「溫暖的陽光」這一形式則是自成一個句子。
(2)句法結構的類型
句法結構和它的成分二者之間的語法性質的關系是:如果整個句法結構的語法性質與它的某一個成分或全部成分相同這是一種結構,叫做「向心結構」,向心結構里跟整體的功能相同的直接成分是這個向心結構的核心;如果整個句法結構的語法性質與它的成分中任何一個的語法性質都不相同,那麼這種句法結構就是「離心結構」。
按照布龍菲爾德的說法是:合成短語可能屬於一個與任何成分的形類都不相同的形類。譬如john ran既不是一個主格詞語(如john),也不是一個定式動詞詞語(如ran)。所以我們說英語的施事-動作結構是離心的:這個合成短語不屬於直接成分的形類。另一方面,合成短語可能和一個(或多個)成分一樣屬於同一形類…因此,我們說英語的特性-實體結構(如poor john,fresh milk,等等)是一個向心結構。我們舉漢語的例子來看:例如偏正結構(包括定語加中心語的名詞性偏正結構和狀語加中心語的謂詞性偏正結構)的語法功能跟它的後一個直接成分(中心語)相同:如「新鮮的牛奶」這一短語的語法功能和中心語「牛奶」的語法功能相同,述賓結構和述補結構的語法功能都跟它的前一個直接成分(述語)相同,所以都是向心結構。主謂結構的語法功能跟它的兩個直接成分(主語和謂語)都不一樣,所以是離心結構。還有由虛片語成的句法結構如介詞結構、的字結構等也都是離心結構。聯合結構的語法功能跟它的每一項組成成分都相同,是一種多核心的向心結構,布龍菲爾德稱之為並列式向心結構。
他是從結構整體與結構成分之間的關系的角度來論證短語結構的語法屬性的。
上面所介紹的理論內容均是屬於共時平面的,對其歷史比較語言學方面的理論諸如比較法、語言演變以及語言接觸等方面省去不談。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布龍菲爾德的語言理論所產生的意義價值和影響。 布龍菲爾德以其代表作《語言論》奠定了他在美國乃至世界語言學史上的地位,使他成為語言學發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所提出的概念系統為以後結構主義的發展確定了方向,至此美國描寫語言學達到頂峰。布洛克曾對《語言論》作過評論:
這樣說決不是過分的,自從1933 年以來在美國所發生的分析方法上每一項有意義的改革都是由於布龍菲爾德的這本書對語言研究促進的直接成果。
布龍菲爾德的語言理論對漢語語法研究的影響很大,趙元任先生的《中國話的文法》一書就是運用布龍菲爾德的理論來具體分析漢語的。這些理論尤其適合漢語缺少形態變化這一特點,因此成為漢語語法分析的重要理論依據,對漢語的分析大部分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如:直接成分分析法來分析復雜句子;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的的分析方法運用於處理歧異結構,如:咬死獵人的狗,這一句如果以名詞「狗」作為這個向心結構的核心,那麼分析為偏正結構「咬死獵人的/狗」;如果以動詞「咬死」作為這個向心結構的核心,則可以分析為述賓結構「咬死/獵人的狗」。
而他關於歷史語言學方面的理論基本成熟,如第二十第二十五章至二十七章關於語言的借用,具體分析了借用的不同類型,優勢語言和劣勢語言的互相影響和斗爭,標准語的形成過程等等。這些理論具體體現在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一書中。
但由於布龍菲爾德的語言理論是基於對英語的研究確立起來的,而漢語作為孤立語,本身不同於英語。它沒有形態上的變化因此不能以形統意,而是以意役形。漢語更注重的是從意義出發根據表意的需要去組織句子。所以我們在借鑒國外理論分析漢語時要注重漢語自身的特點不能套用一些理論。
歷史在20世紀初期,美國的語言學家與歐洲的語言學家在學術觀點上大多是一致的。1911年,一些語言學家在調查印第安語後出版了《美洲印第安語手冊》的第一卷。鮑阿斯在書中的序言對美國的語言學發展影響很大,他要求人們擺脫傳統的語言學概念和方法,強調要對語言事實要作客觀的描寫,也由此開創了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的道路。 其後,鮑阿斯的學生薩丕爾主張把口語記錄下來作為素材,然後對其作客觀研究。1924年,鮑阿斯、薩丕爾等人發起成立了美國語言學會,學會中的語言學家大致可分為新語法學派和人類語言學兩派,前者繼承了輝特尼的傳統,後者接受了薩丕爾的學說。美國描寫語言學派正是以這些人為核心逐步發展起來的。 1933年,布龍菲爾德出版了《語言論》,從行為主義的立場出發,認為語言是一系列刺激和反應的行為,主張通過形式特徵來描寫語言結構,反對用心理因素等非語言學的標准來分析語言。在共時分析中應該排除歷時的因素。這些觀點被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的信奉者視為教條,這本著作也被認為是美國描寫語言學派正式誕生的標志,因此也有人稱這個學派為「布龍菲爾德學派」。直到1950年,美國描寫語言學派走向成熟,理論基本上建立在行為主義基礎上,並反對前一時期的心靈主義,提出了一些結構分析的方法和技術。 1951年,海里斯出版了《結構語言學的方法》,提出了一整套語言結構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它也被認為是繼布龍菲爾德之後「美國新語言學的發言人」。這以後的時期也被稱為「後布龍菲爾德時期」。 其後,喬姆斯基提出了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對美國描寫語言學派形成了挑戰。 歷史沿革美國結構主義注重語言行為的描寫,而不注重語言能力的解釋;著眼於語言間的差異,而不重視語言的普遍性。它只要研究語言本身,而不重視與語言有關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它的結構分析方法雖然最初是為描寫缺少歷史文獻的美洲印第安語設計的,但已經相當廣泛地應用於各種有悠久傳統的語言,並取得了成果。趙元任的《中國話的文法》(1968年),呂叔湘的譯本叫做《漢語口語語法》(1979年)即是應用這一方法來描寫漢語的。
20世紀30~50年代,結構主義學派是美國語言學界的主流。50年代以後,隨著N.喬姆斯基生成語法學派的抬頭,並由於結構主義分析方法本身有局限性,它在美國逐漸失去了主導地位。盡管如此,這一學派所揭示的一些語言結構現象,所提出的利用分布和替換的方法,直接成分分析法以及把語音和語法相結合的語素音位的概念,都已被後人繼承和發展。
『貳』 語言學是從哪些角度研究人類語言現象的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語言的限制。系統固有的語言,從語言的形式和結構,和語言的社會功能和其他外部因素分析。
語言在人類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人類的語言是那麼的神秘現象,人類還沒有完全了解的東西。自古以來,語言學家們試圖探索語言在許多方面,並形成了一些語言學校。概括起來,主要從兩個傳統:文學傳統與人類學的傳統的現代語言學。從比較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的語言分析和比較文學傳統,文學和寫作的文學作品的研究。 19世紀語言學家為現代語言學自主研發奠定的基礎,後來發展到布龍菲爾德的結構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傳統的強調語言的自然屬性,語言作為一個封閉的獨立系統,全面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獨立尖端科學的語言學。人類學傳統是指利用人類學的方法來研究語言的書寫系統和文字傳統的社會團體。美國寶ASI和薩皮爾自20世紀開始,人類語言學家強調語言的社會屬性,語言和它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因此必須被視為語言學是一門社會科學,語言,社會和文化環境的研究。傳統的人類學語言學誘導的出現和興起的文化語言學。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的交際過程中,語言學家們發現,人在語言溝通過程中,不僅涉及語言系統,但也有密切的關系,以相同的語言系統和生存的文化體系。
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制定,有兩種:語言和文化「和」文化語言「。為了定義語言和其他文化現象之間的關系,和一些語言學家的文化劃分到兩個方面,「文化」和「小文化」(光明,1976年)。其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從屬關系,關系與小文化的平行關系。
語言?一個特殊的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作為一個全方位的整體概念的文化,語言屬於人類整體文化的范圍,即文化,但它是一種特殊的狀態在對應的整體文化,小文化關系的其他組成部分的整體文化(IE)。這種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和人際溝通的工具,人與文化媒體整合形成的人形,也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發展,並改變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語言和文化同步發生,有沒有語言,沒有文化,語言是文化和文化發展的形成和發展的前提下,也促進了發展,豐富的語言。使用的語言,人類有一種文化,語言是人類的差異和動物的重要標志。原始人和動物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語言,動物沒有。原始人類的東西屬於文化宗教,信仰,道德,習俗方面,動物是不可能的。人類用語言創造一種文化,文化,反過來又影響人類,促進人類走向更大的進步。積聚下來的人類社會自古以來的文化底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的語言,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的文化,語言與人類社會,人類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文化結構的基本單位語義義素。Semene字位的文化結構的基本單位的語義。一種語言的詞,義素之間的關系是基本穩定。這種穩定的關系,反映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而語言已成為的關鍵在於文化的理解。然而,詞,義素之間不一定總是一對一的關系。即使在同一種語言,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區或不同的社交圈的行為也可以影響的詞,義位的對應關系。
語言結構的語言標志和文字元號,是一個完整的語音系統位於不同的語言從另一種語言。不明白的語言結構的語言,它可以不承認語音或文字元號的語言,並獲得了語義。誰沒有掌握法語的結構,它是很難確定法文字母的不同組合顯示,這意味著同樣,人誰不知道俄羅斯,俄羅斯作為抽象的字母組合,不明白一個詞表達的意思。
『叄』 語言學學常用的兩種研究方法
在普通語言學短暫的歷史上盛行過兩種絕然相反的研究方法,一是「描寫」(descriptive),以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為典型,實地觀察記錄和描寫歸納語言的結構,他們的語言研究有時被稱作描寫語言學(descriptive linguistics);
二是「生成」(generative),以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的語言研究為典型,語言學家只需坐在椅子里,根據母語直覺,從腦子演繹出語言結構普遍規律和特徵,喬姆斯基把他的語言研究稱作「轉換生成語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簡稱TG)。無論是美國結構主義的描寫語言學還是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基本出發點和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研究語言的形式和探求語言結構的普遍規律。
『肆』 認知語言學的方法
認知語言學的主要研究方法簡介
1
內省法
語言內省是指語言使用者對認知中凸現的語言的某些方面進行有意識的注意。認知語言學在開創之初,為了構建該學派的理論框架,主要都採用的是內省法的思辨性研究,即研究者通過觀察、內省、分析、推理手段等對語言現象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內省研究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是純粹的心智主義者。他認為人類先天具有認知世界的能力,可用內省法進行邏輯推理,採用演繹法認識世界,並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但是,內省法研究語言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首先,主要參照既有的研究文獻或語料進行研究,雖然該方法在邏輯上具有演繹的性質,但主觀性太強;其次,不同實驗主體用內省法得出的實驗結果僅適用於解釋特定的實驗,缺乏普遍的解釋力;最後,人類的某些認知功能無法被感覺經驗所感知,等等。
2
語料庫法
語料庫法是用來記錄自然發生的言語的一種方法。它主要是對書寫文本中的片段進行記錄。因此,語料庫法的優勢在於它可以給研究人員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從本質上看,語料庫是研究者對於某一語言現象內省的驗證。它能利用計算機存儲量大和檢索迅速的優勢。近年來,該方法在認知隱喻理論、構式理論及詞義理論等方面獲得了廣泛應用,為認知語言學的眾多理論假設提供了實際的語料支撐,從使用頻率上對語言現象的集中趨勢進行驗證。語料庫法的優點還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語料庫法可以通過頻率反映某一個語言現象的特徵,從而揭示該語言現象在人類認知過程中的無意識性。這種無意識性往往很難通過有意識的內省法揭示出來。
其次,可從語料分析上觀察某一語言現象的歷時演變過程。
另外,語料的頻率統計還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發現詞語的共現特徵。而在這一點上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內省法很難做到。
語料庫法還能幫助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與某一語詞(表述)意義相近的表述。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有關某情境的表達式集合,如同義詞詞典。而內省法很難完成這樣的任務,說明人的認知能力不具備這樣的信息提取能力。
語料庫法最大的弊端在於它受研究者個人主觀判斷影響。首先,研究者對檢索關鍵詞的選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檢索的結果,並影響研究結論;其次,語料庫自身的完善程度也會影響最終的結論。因為語料庫中未出現的語言現象有時並非語言實際使用中沒有,有可能是語料庫不健全所致。再次,語料庫並不能直接反映許多抽象的、標准化的語言結構。原因在於語料庫所收錄的語句可能是說話人省略了某些成分後的簡化表達,從結構上看不符合標準的句法或語法要求,但實際使用中是完全可以進行交流的。最後,語料庫並不能給研究人員提供直接的結論,對檢索結果的分析依然取決於研究人員的主觀判斷。
3
多模態分析法
多模態分析主要用於手語和體勢語的認知研究。它同樣也是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素材,通過對手語或體勢語的研究來探索人類的認知過程,以期從新的視角對語言現象進行解釋。
與語料庫法不同的是,多模態分析可以記錄言語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包括言者的語調、音調等。學者們普遍認為,手語和口語一樣,是一個系統的譜系結構,都具有認知上的共性。對手語的研究可以為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認知理據和語料來源。例如,研究人員發現,美國手語(ASL)中也有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結構隱喻和實體隱喻,以「IDEAS ARE OBJECTS」為例。在ASL中,表達思想需要斟酌時,手勢傳達的是從許多可能的選擇中小心慎重地挑出一個物體的意思。
同樣,手勢也具有隱喻性。研究人員發現,受試在表達好的事物或行為時,往往用向上的手勢,而在表達壞的事物或行為時,通常使用向下的手勢,這和語言表達式中蘊含的概念隱喻GOOD IS UP;BAD IS DOWN相一致。此外,受試者在表達抽象概念時用右上手勢,而在表達具體概念時用左下手勢,這和語言表達式中蘊含的概念隱喻ABSTRACT IS UP;CONCRETE IS DOWN吻合。
多模態分析法的優點首先在於可以靈活地分析那些言語過程中被認為是中度或低度可及性的次級信息系統,如,聲音動態性、姿勢、體勢等。其次,在線記錄也可以捕獲一些不易被直接提取的信息,研究人員可隨後基於錄像判斷一個言語是否合乎語法等。再者,它可以分析言語過程中的一些綜合因素,因為這些因素都會促成說話人表述的形成,這也是內省法難以辦到的。
多模態法的主要弊端在於其自身並不能決定哪個模態及其成分是研究人員所應該關注和研究的要點。這往往需要研究人員採用其他一些方法進行補充和探索。
4
心理實驗法
心理實驗法也被稱為「行為研究法」(Behavioral Research),是指在一定條件下,通過給予被試某種刺激或任務,然後觀察被試對刺激的反應,或完成任務的情況,藉此推斷整個過程中所涉及的認知機制或過程。近年來,心理實驗法在認知語言學中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採用。例如,研究人員將該方法應用於隱喻理解過程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隱喻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對其理解則並不需要通過字面意義的過渡。但如果是不熟悉的隱喻,則需要字面義作為中介,以觸發隱喻義。此外,心理實驗法還可應用於二語習得與母語習得所涉及的不同的認知機制的研究等等。
心理實驗法的最大優點在於可以觀察到一些非常微妙的認知過程,如對認知加工時間的測量可以精確到毫秒。另外,可以人為地控制一些變數,從而觀察在受控變數下人們對語言反應的認知機制。
5
腦神經實驗法
腦神經實驗法主要通過一些儀器設備,觀察與某一語言機制相關的腦神經或腦區的活動。目前主要應用於語言神經認知研究的方法有ERP,fMRI,PET,MEG等。這些先進的科技手段已幫助語言學家發現了與語言有關的腦區在語言的認知加工時的一些重要的神經機制,對認知語言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藉助腦神經實驗法,語言學家們從以往的僅僅通過內省式的推斷,發展到現在能獲得實證的認知神經科學的證據支持,這不但有助於檢驗一個理論假設是否具有心理實在性,還能檢驗其是否具有神經實在性。例如,研究人員通過ERPs電生理實驗發現,認知語言學家所提出的框架語義理論是一個在神經層面客觀存在的認知現象。通過比較實驗中不同的電生理指標,研究人員發現,在一個特定的框架中理解一個語篇所激活的N400比未提供框架下所誘發的幅度要高,這就證實了框架知識在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隱喻理解所涉及的神經機制也得到了相關腦神經研究法的驗證。
因此,神經法使得語言學家們所提出的「心理—神經—語言」三個層面在認知系統上更加完善、可靠。可以說,在語言的人工智慧領域,神經法是未來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本文內容來自《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
『伍』 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如題 謝謝了
你自己參考以下吧: 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是一門語言學的分支學科,研究社會的各層面對語言運用的影響,包含文化准則、社會規范或情境。 社會語言學也研究社會本質和差別對語言的影響,如族群、宗教、地位、性別、教育程度、年紀等,和語言的差別如何能用來區分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地位。 有人亦把後設語言學(metalinguistics,亦作「元語言學」)歸類為社會語言學的一部分。 研究范圍 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別,以及他們的社會因素。在傳統的語言地理學中也有相同的研究,但是自社會語言學出現以後,這些內容都算做社會語言學的范疇了。 對社會本質的研究包括: * 語言的社會本質的特點及其規律 * 語言、意識、社會在起源上的相互關系 * 民族語言和民族形成的關系 * 民族共同語的形成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 語言演變與社會演變的關系 對語言差異的研究包括: * 標准語與方言、行話的差異 o 發音差異 o 用詞差異 o 地位差異 * 同一語言在不同國家、地區以及社會所產生的差異 o 例如:英語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傳播中產生了變異,出現了美式英語、港式英語、新加坡式英語等 * 同一國家或社會中通行幾種語言所造成的差異 o 例如: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官方語言的國家或地區,如加拿大(英語、法語)、新加坡(英語、中文、馬來語) * 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在語言運用上的差異 o 例如:性別差異導致男女使用有差異的語言。 * 社會場所不同所使用的語言的差異 o 例如:一般中國人在家庭環境中使用家鄉方言,在工作學習時用普通話。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對各地區、各行業、各階層等人的語言運用進行考察。數學分析法對口語材料和文獻資料進行數學統計和數理分析。對比研究法分析社會因素、研究語言差異。實驗分析法用語音或心理實驗儀器對語言差異進行實驗分析,並作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 **來自維基的參考資料**
希望採納
『陸』 請結合實例,闡述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分析方法 要求3000字左右。。最好是一篇文章。。。。。急用!!!
語言學背景
一百多年來,現代語言科學經歷了三個里程碑,即:19世紀的歷史比較語言學(philology);始於20世紀初的結構主義語言學(structural linguistics, 包括30年代興起的作為獨立學科的符號學, semiotics);起自本世紀50年代末的轉換生成語言學(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linguistics)。作為語言學姐妹學科的音樂學則步步亦趨:上世紀最後15年出現了比較音樂學;本世紀50年代末將結構主義引入音樂分析;60年代末又在音樂分析中採用了轉換生成法。本文僅就後兩項,即音樂學、尤其是民族音樂學中的現代語言學分析模式,作一評介。
這一股歷時30餘載、至今猶時隱時現的潮流,雖流派紛呈,但皆出於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 de Saussure,1857—1913,瑞士語言學家)的結構主義語言學。這一學說把語言看作符號系統,強調結構的整體性,研究語言—言語(language-speech, 即後來喬姆斯基的「深層—表層」 )、共時—歷時(synchronic-diachronic)、縱聚類—橫組合(paradigm-syntagme)等二元對立的關系。但直接對本世紀的音樂分析產生影響的則是結構主義的三大流派,即:以雅可布遜(1896—1982)為代表的布拉格音位學派,強調音位(phoneme,語言研究中的最小單元)具有區別意義的功能(早在1932年第一屆國際語音學大會上,音樂學家古斯塔夫·貝金就提出音位學和音樂學有著共同的基本問題,他得到了雅可布遜的支持;雅氏強調音樂操作傳統上完全是音位的,並敦促音樂分析者研究音位學模式);以海里斯(1909—)為代表的美國描寫學派,描寫音位、語素等在語言環境中的分布情況(distribution,即出現頻率),但忽略了語義;以葉姆斯列夫(1899—1965)為代表的哥本哈根語符學派(glossematics),強調語言的符號性,提倡用線性的橫組合和聯想的縱聚類兩種關系進行分析,同時排斥語義,也主張分布主義的分析法。可以說,描寫分布主義影響最大,有時就是結構主義的代稱。
音樂分析可用結構主義方法,是因為音樂也是一種語言,可以從語言學、音位學、語法這三方面進行形式結構的分析;還因為音樂關注各種樂思之間的相互關系(橫組合的分布),而同時性和再現則可將各種樂思直接並置起來(縱聚類的音位對立—區別性特徵)。
同結構主義不可分割的是符號學。符號學雖由索緒爾提出,但作為一門系統的學科則是由美國學者莫里斯(1938)所創。現代符號學尤指對符號體系的分析:不僅是視覺形象和詞語,也包括非語言的聲音、姿勢、行為、服飾、物品以及構成交際的所有其他類型的符號,即含有信息的代碼。音樂也屬於社會符號系統的范疇。用符號學分析音樂意在嚴格的科學客觀性。結構主義—符號學的音樂分析往往簡化各種非語言因素(如音樂的社會聯系)、而突出音樂的自然語言性。具體操作有兩個步驟:先將音樂結構分割成不能再分的形式單元(符號),此謂「切分」(segmentation),然後按相互關系檢驗這些單元,即以尋求共性為目標的「置換」 、「歸類」 ,總稱為「分布」 (distribution)。符號本身無意義,只有按它們在構成音樂結構的關系網上的位置(音位)才有意義。這些符號出現在時間進程中,形成音樂語法。音樂符號學直到70年代初才在法語國家真正形成獨立的學科,且至今不衰。
除了結構主義三大學派,對音樂分析產生重大影響的還有列維—斯特勞斯的人類學所運用的結構語言學模式(1963)以及描寫學派海里斯的弟子喬姆斯基所創立的轉換生成語言學(1957、1965)。前者仿照雅可布遜的音位學,將各種神話變體收集起來,並找出其中的基本成份,即神話素(音位),然後建立起它們深層的共同原型。他模仿音樂總譜多聲部的形式而對具體神話的列表分析尤為音樂分析所仿效。後者則向結構語言學—分布主義提出挑戰,而建立了深層—表層的概念、以及深層通過轉換法則生成表層的程序;60年代中期又引入了語義學。
在音樂分析中,一般表現為骨架旋律(深層)通過音樂語法轉換生成出旋律的即興形式或各種變體(表層)。如同喬氏的轉換過程體現了人類學習語言的能力,旋律的轉換則顯示了人類對音樂的認知—創造過程。此外,最令音樂分析者樂道的是齊氏的樹形圖分析程序。
下面擬以年代為框架,詳述音樂的語言學分析模式——分布主義,轉換生成法,符號學——所經歷的互有重迭的三個階段。
『柒』 語言學流派及主要觀點
1、新語法學派
是語言學的一個學派 ,又被 稱為青年語法學派,以德國萊比錫大學K.布魯格曼、H.奧斯特霍夫等為代表人物。德語原文是 Junggramatiker。
該學派誇大了語音規律的絕對性,沒有意識到語言和方言在地域和結構上的相對統一性。在語言研究中採用原子主義的方式,孤立地研究語言現象,材料零散,缺乏系統性。該學派研究的重點是語言的個人因素,忽略了語言的社會因素,所以對語言本體的研究難以深入下去。
2、結構主義學派
該學派的最大特點是運用結構分析法。1945年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在他的《語言學和人類學中的結構分析》;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學中的結構分析法運用到人類學研究中去的觀點。
結構主義的中心課題就是從混亂的社會現象中找出秩序。這種秩序即社會的無意識結構,它們不能從現實社會中被直接觀察到,而要人類學家通過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認識。這種通過建立模式來理解社會結構的全部過程,就是結構學派的基本方法。
3、功能學派
別名是英國社會人類學學派。1922年,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分別發表實地調查專刊《西太平洋的探險隊》和《安達曼島人》,最早把功能主義思想貫徹在民族學著作上,人們因而將發表兩篇專刊的這一年作為功能學派創立的年代。
其後,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又在其論文和著作中進一步發展了功能主義理論。但是,功能學派並非完全由於馬利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同年發表調查專刊而偶然產生,它主要是當時英國的政治形勢和學術傳統的產物。
4、美國描寫語言學派
是結構主義語言學派之一。並不是所有美國的語言學家都屬於美國描寫語言學派,而是指在美國持有這一語言學派的相同觀點的一批語言學家,他並不存在任何團體或機構,也沒有專門的組織形式。
美國描寫語言學派20世紀20年代逐步形成,在1930年代-1950年代在美國的語言學研究中佔有統治地位。
5、形式主義學派
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研究中的一個學派。認為數學的真理性體現在它的不矛盾上。只須證明由數學公理出發永遠推不出矛盾,數學便是可信賴的了。為此,主張數學系統公理化,公理和規則都用形式符號表示對這些形式符號不賦予任何內容。
只須證明形式地描述不加定義的對象之間關系的公理系統的無矛盾性,數學的無矛盾性就得到了證明。主要代表為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他提出了先把數學理論變成形式系統,再用有窮方法證明形式系統無矛盾性的著名的「希爾伯特方案」。
『捌』 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你自己參考以下吧:
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是一門語言學的分支學科,研究社會的各層面對語言運用的影響,包含文化准則、社會規范或情境。
社會語言學也研究社會本質和差別對語言的影響,如族群、宗教、地位、性別、教育程度、年紀等,和語言的差別如何能用來區分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地位。
有人亦把後設語言學(metalinguistics,亦作「元語言學」)歸類為社會語言學的一部分。
研究范圍
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別,以及他們的社會因素。在傳統的語言地理學中也有相同的研究,但是自社會語言學出現以後,這些內容都算做社會語言學的范疇了。
對社會本質的研究包括:
* 語言的社會本質的特點及其規律
* 語言、意識、社會在起源上的相互關系
* 民族語言和民族形成的關系
* 民族共同語的形成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 語言演變與社會演變的關系
對語言差異的研究包括:
* 標准語與方言、行話的差異
o 發音差異
o 用詞差異
o 地位差異
* 同一語言在不同國家、地區以及社會所產生的差異
o 例如:英語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傳播中產生了變異,出現了美式英語、港式英語、新加坡式英語等
* 同一國家或社會中通行幾種語言所造成的差異
o 例如: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官方語言的國家或地區,如加拿大(英語、法語)、新加坡(英語、中文、馬來語)
* 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在語言運用上的差異
o 例如:性別差異導致男女使用有差異的語言。
* 社會場所不同所使用的語言的差異
o 例如:一般中國人在家庭環境中使用家鄉方言,在工作學習時用普通話。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對各地區、各行業、各階層等人的語言運用進行考察。數學分析法對口語材料和文獻資料進行數學統計和數理分析。對比研究法分析社會因素、研究語言差異。實驗分析法用語音或心理實驗儀器對語言差異進行實驗分析,並作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
**來自維基的參考資料**
『玖』 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是一門語言學的分支學科,研究社會的各層面對語言運用的影響,包含文化准則、社會規范或情境.
有人亦把後設語言學(metalinguistics,亦作「元語言學」)歸類為社會語言學的一部分.
研究范圍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別,以及他們的社會因素.在傳統的語言地理學中也有相同的研究,但是自社會語言學出現以後,這些內容都算做社會語言學的范疇了.
對社會本質的研究包括:
* 語言的社會本質的特點及其規律
* 語言、意識、社會在起源上的相互關系
* 民族語言和民族形成的關系
* 民族共同語的形成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 語言演變與社會演變的關系
對語言差異的研究包括:
* 標准語與方言、行話的差異o 發音差異o 用詞差異o 地位差異* 同一語言在不同國家、地區以及社會所產生的差異
o 例如:英語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傳播中產生了變異,出現了美式英語、港式英語、新加坡式英語等
* 同一國家或社會中通行幾種語言所造成的差異
o 例如: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官方語言的國家或地區,如加拿大(英語、法語)、新加坡(英語、中文、馬來語)
* 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在語言運用上的差異
o 例如:性別差異導致男女使用有差異的語言.
* 社會場所不同所使用的語言的差異
o 例如:一般中國人在家庭環境中使用家鄉方言,在工作學習時用普通話.
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法對各地區、各行業、各階層等人的語言運用進行考察.數學分析法對口語材料和文獻資料進行數學統計和數理分析.對比研究法分析社會因素、研究語言差異.實驗分析法用語音或心理實驗儀器對語言差異進行實驗分析,並作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