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史記的方法

研究史記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7 12:08:50

1. 史料的研讀方法

一頁接著一頁去讀」
史料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一般將史料區分為第一手史料(primary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ondarysource)。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後者是指經過後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但二者的界限經常並不明確(例如史記就很難說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稱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史料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一般將史料區分為第一手史料(primary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ondarysource)。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後者是指經過後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但二者的界限經常並不明確(例如史記就很難說是一手或二手史料)。
一般中文所稱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20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榮孟源把史料分為四大類,一般被認為是較為全面合理的傳統史料分類法。

2. 如何看懂史記

個人覺得,看懂史記需要知識的積淀,具體的計劃和強大的自製力。給大家分享一下看懂史記的幾個方法。


推薦一個叫史籍的APP,它們是特殊的互動式譯注,實際上是一行文字中的一行譯文,會使基礎不好的人讀得也很舒服和流暢。在傳統的翻譯方法中,一段大段的原文讀起來很累,查找起來不方便。這條新路很方便快捷,便於理解。

刺客列傳中,豫讓這個人,我初看是想笑的,再看就不一樣了,更想笑了(我承認笑點有點低),三看,覺得如果這是真的,古代人的思想真是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到底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呢?就這樣,思考下去,其實很好玩的。

讀經典的史書,一定不要著急,要慢慢讀,要仔細品味。因為很多經典是值得推敲和反復研讀的。

3. 史記的敘事方法

《史記》是第一步紀傳體史書,所謂紀傳體也就是寫人以記錄歷史,這是開以後二十四史先河之作,所以有很多獨創的寫法。比如把《史記》按人物身份不同,以及題材的不同,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為了避免繼續的重復,有創造了互見法,比如劉邦和項羽都參與了鴻門宴,《史記》的敘述只會在一個本紀中寫的詳細。《史記》是記錄從盤古開天的傳說時期到漢武帝晚年的歷史,所以跨度很大,在敘述風格上也根據記敘歷史階段的不同而相應的改變,或者說以當時有名的著作的敘述風格為模板來記敘。具體來說比如說道春秋時期,因為那時文學剛起步,著名的著作就是孔子編撰的《春秋》了,而記敘的風格是佶屈聱牙的,所以《史記》在記敘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就也繼承了這一風格。而到了戰國時期,就大不一樣了,那時諸子百家鼎盛,著書立說的人越來越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戰國策》,這部史書多是描寫縱橫家的言辭,所以風格就如蘇秦張儀之口,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注重氣勢和韻律。因此《史記》在記錄這一時期的歷史,語言風格也隨之改變了。

這是我的淺見,希望對樓主有益,不一定要樓主採納我,但我在此鄙視一下粘貼黨的人。

4. 最近在讀《史記》,有哪些讀《史記》的方法可以推薦

個人建議,剛開始可以不用按順序閱讀,帝王本紀前三篇先略過。因為那是太史公編輯整理的上古史料,部分文風和用字類似《尚書》那樣的古籍,如果不具備文言文功底,就算你對照譯文,想看個仔細也十分吃力。從周本紀開始就明顯容易看懂了。

如果從周本紀開始讀,還有點看不進去,那就直接開始讀世家和列傳。這裡面的趣味性比較多一些。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都讀完了,這時候就算小白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也提高了一個層次,再讀本紀。然後是前三篇本紀,最後再讀表和書。

要是有時間和興趣,史記最少要讀兩遍。但是八書沒必要讀兩遍,除非你特別感興趣或者搞學術需要。

對文言文小白來說,個人認為更好的辦法是,不妨先讀一些《古文觀止》、八大家文集之類的帶註解和譯文的書。鍛煉一下文言文閱讀力,再讀史記就會容易不少。

好東西還有很多很多,一讀可能就停不下來,比如先秦諸子,儒家十三經,大部頭的《通鑒》都在向你招手。

5. 史書記載採用什麼方法和原則

在中國歷史上,史書的編撰主要是由史官來完成的。史官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要對皇帝負責,他只需要對事實負責,而皇帝更沒有權力對史書進行修改,這是一個史學家的操守。即使如秦始皇那樣「焚書坑儒」過的鐵腕君主也不能幹預。正是為了保證這一點,古代史官並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採取世襲制度的,就比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的史官職務並不是由漢武帝封給他的,而是他由其父親司馬談(當時的太史公)那裡世襲下來的。

6. 史書記載採用什麼方法和原則

第一,每一部正史都是在隨後的朝代內編修起來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在隨後的朝代內匯編起來的。這似乎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不值得研究的事;然而,這件事本身還是頗有意義的,其意義就在於「國亡史成」這一原則始終未變。匯編前朝的官方歷史,表明後朝對前朝的承認,或者,至少是暗示著某種承認。
第二個特點是,這種匯編通常是有一個編修班子或修史局完成的,也就是說,是由官方委派的一組史家完成的。唯一的例外是《新五代史》,它又稱《五代史記》,是史家歐陽修的私人著作。而且,這九部正史與唐以前的正史,在編修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唐以前的正史通常是由個人或某一學派的史家,以私人或半私人的形式編修的,而這九部正史則是在皇帝的主持下進行編修的。自唐朝起,官方修史處於統治地位。這種變化通常被看作為中國史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三個特點是,像往常的正史一樣,這九部正史都是採用「紀傳體」的編撰體例。更進一步地說,這九部正史都是採用混合型的體例編修的。這種形式的史書,通常包括二至四個常規部分,它們互相補充。混合型的紀傳體與編年體有著鮮明的對比,後者也往往用於一些重要的、有影響的史書之中,但絕不會用於編修正史。混合型紀傳體與正史聯系十分密切。故而,早在唐朝時期,人們就用混合型紀傳體史書,來界定「正史」這一稱謂。
正史編修的原則中,最重要的有兩項,即為什麼修和怎樣修。其中,關於為什麼修的問題,又有兩個主要原則,即記錄的延續性原則和以史為鑒的原則。
每當准備編寫官方歷史的王朝統治者與前朝統治者不是同一個種族時,這種延續性的原則,就會被人們特別強調。

7.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考據法,即搜集和考證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計量史學,通常通過一些統計的數據進行計量,然後得出一些結論

3、口述史學方法,也稱口碑史學、口頭史學等,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收集人們口述的歷史資料,用來研究歷史的新學科。口述歷史學是歷史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實地調查的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4、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5、心理史學方法,又稱「心理歷史學」,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平。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

6、跨學科史學方法,跨學科學是以學科間有關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科技術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學科。現代科學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解決日益復雜的許多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綜合,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不斷涌現與傳統學科分類迥異的新學科。

(7)研究史記的方法擴展閱讀: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於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於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法-網路

8.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歷史是一門可研究性較強,同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學科。歷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從一下幾方面入手:1,進行一定研究歷史理論的學習,了解研究歷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為對象,以藝術派別和藝術風格作為歷史敘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術品放在社會,經濟,思想史的大環境中區觀察,。

一,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訂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來的歷史學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點,即:具有豐富的內容,這種豐富的內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

歷史研究有其獨特的魅力。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哲學研究止於思辨和教訓,容易「徒託空言」,而歷史研究因其敘述歷史事實而更容易顯示出「深切著明」的效應。歷史。

教育調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基本方法。

一,科學理論報價 二,基多少礎研究 三,價格責任感與現實感 多少錢 四,日記描述法 五,費用比率測量 六,訪談調查 價格 七,A.教育實驗是一種自然科學實驗活動 C.教育實驗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 D。.

歷史研究法是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亦稱縱向研究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在政治學領域中,它著重對以往的政治制度,。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點孫銘宇 1,歷史性:表現在貝弗利研究對象上,研究過程上。 2,具體性: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探尋規律。 3,以邏輯方法為主。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

教育科學研究大致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萌芽時期 又稱直覺觀察時期。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是從古希臘持續到16世紀。這一時期,人們還不能對。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

本文地址:生活知識頻道,楚漢網—湖北本地生活服務平台,捕捉湖北武漢生活大小事件動態,時時分享熱點資訊,以及提供湖北各地吃喝玩樂,相親交友,人才招聘,房產買賣,農產品批發,團購旅遊門票,熱點娛樂事件等一站式資訊。讓您了解湖北的方方面面;另外,本站原創文章,轉載本站資訊請保留本文地址。

9.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大體講有以下幾種: 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與考訂材料的方法,即考據。 2.歷史比較法。 3.統計方法。 4.計量方法。 5.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

10. 《史記》中塑造人物的人物形象主要運用哪些方法

1、選材精當,剪裁合理

司馬遷在材料的取捨上進行了精心的安排,拋棄了那些歷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質的東西,選取了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和思想情懷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將他們生動地再現出來。

《淮陰侯列傳》是《史記》中文學色彩十分濃厚的一篇,作者選取韓信生平當中最有典型意義的幾件事來加以細致傳神地鋪寫,突出韓信足智多謀、大將風度。韓信一生經歷戰爭甚多,如件件必錄,文章必顯平庸,作者正是考慮到這一點,著重描述了井陘之戰和濰水之戰。

作者通過一些典型的事件,闡述了他悲慘命運的成因,諸如他與高祖的論辯,不聽蒯通的勸告,與陳豨相交,處疑地而不自知,顯示了韓信善良、輕信的性格側面。正是這些事件的交相呼應,構成了韓信性格的多面性、鮮明性和豐富性。

2、精雕細刻,生動傳神

細節描寫是文學作品塑造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非常注意選擇一些典型細節作精雕細刻,從而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揭示人物的精神風貌。

劉邦是司馬遷筆下最生動的人物之一,因而關於劉邦的細節描寫也是最多的一個。這些細節環環相扣,進一步刻畫出劉邦深謀遠慮、城府深深、知民意、順民心、善納諫、志在天下的政治家形象。可以說,劉邦性格的多面性和復雜性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了出來,劉邦的形象也因此而栩栩如生。

3、鋪寫矛盾沖突,逼出人物形象

把人物放到矛盾斗爭的急流漩渦當中去刻畫,最容易揭示其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司馬遷以其敏銳的藝術觀察力和卓越的寫作技巧,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這一藝術規律來進行創作,塑造了一大批血肉豐滿、獨具特質的歷史人物形象,給《史記》這部巨著添上了厚重的一筆。

《項羽本紀》中項羽這一形象的塑造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可以說項羽是《史記》中塑造得最為成功、最為鮮明豐滿、最具有悲劇色彩的藝術形象之一。

作者飽含對這一人物的同情、惋惜,以復雜而又充沛的感情,把他置於「巨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三個關繫到其畢生事業成敗的重要事件中加以集中描繪和刻畫。

這三場斗爭,在劉、項二人的角逐中,具有最終決定誰主天下的重大意義。正是在這樣強烈的矛盾沖突中,項羽這一形象逐漸豐滿起來,成為後人敬重而又同情的悲劇人物。

4、兩兩對照,烘託人物

司馬遷撰寫《史記》人物傳記,大量運用了對比手法。《魏公子列傳》中,魏王的昏聵平庸與魏公子的胸有成竹、從容大度是一對比;平原君的不識人、假愛士與魏公子的知人識士是一對比;侯嬴的陰鷙深謀、老成持重與魏公子的寬厚慈和、熱誠仁愛是又一對比。

亦有不同的傳中人物遙相比較的,如《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處處形成鮮明對比。

從個人氣質上比,劉邦狡詐善變,項羽忠厚守成;從政治才幹上比,劉邦有遠見卓識,項羽目光短淺;從政治方針上比,劉邦順民心、重民意,項羽逆民心、輕民意;從處世態度上比,劉邦冷酷無情,項羽重情重義……比較之中,二人之短長,讀者一目瞭然。

5、語言獨到,突出個性

《史記》人物傳記的語言豐富多彩,准確生動,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司馬遷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夠准確地寫下那些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最能表現出人物性格特徵的話,這就是所謂個性化的語言,這是司馬遷描寫人物的又一重要手段。

《淮陰侯列傳》中韓信與劉邦的論將兵才能的對話,《張丞相列傳》中模仿周昌口吃的話,《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反映竇嬰厚道、耿直及灌夫粗獷豪爽、敢作敢為、好打不平的話語等等,都寫得非常精彩,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個性特徵。

6、深入人物內心,豐滿人物形象

要使人物形象傳神、豐滿,就不能離開對人物內心活動的窺視和表現,因為小到人物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大到人物做某件事,都必定反映了他當時簡單或復雜的心理,能夠抓住這一瞬間人物的心理並將之表現出來。司馬遷作為史學家,做到了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而不惹失實之嫌。

如《蕭相國世家》中對劉邦和蕭何互相猜疑的描寫,《高祖本紀》中高祖自疑而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的描寫等等,都寫得極為生動,鮮明地刻畫了人物形象。

閱讀全文

與研究史記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胸上縫的訓練方法 瀏覽:105
太原公交乘車碼使用方法 瀏覽:944
三星手機撥號快捷鍵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28
如何辨別鑽石好壞的方法 瀏覽:431
hdlc檢測方法 瀏覽:670
水培石斛蘭的種植方法 瀏覽:426
乾式變壓器項目研究試驗方法 瀏覽:386
青春期偏頭疼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66
瓷磚成型缺陷解決方法 瀏覽:392
一歲半亞麻籽油的食用方法 瀏覽:28
蟲害處理方法哪裡找 瀏覽:416
決戰平安京有哪些方法登錄 瀏覽:578
小腿劃傷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478
如何測量磷酸鹽的方法 瀏覽:976
平穩序列檢測方法 瀏覽:919
不打針治療咳嗽的方法 瀏覽:280
毛利潤30利潤計算方法 瀏覽:4
後束三角肌的鍛煉方法 瀏覽:56
游戲流量包使用方法 瀏覽:934
木工做酒格的計算方法 瀏覽:219